('<!--<center>AD4</center>-->\n\t\t\t\t 急地将这念头抛却。若他猜想的为真,那太子所为可谓是人神共愤,他实不该再劝陛下心软。他不希望两父子间竟到了不死不休的境地,但如今的情形也差之不远了。<br/><br/> 董原远眺着山下树木掩映间的雕梁画栋,暗暗希望太子再不上山,亦绝了妄念,留下半寸余地罢。<br/><br/> 然而天不遂董原愿,他目光所及便看到一个披着雪青披风的人拾级而上,董原一眼便认出是太子元頔。<br/><br/> 元頔身后有两个内侍捧着琴盒,董原猜里面放着绿绮,便迎上去请安。<br/><br/> 元頔揭下风帽,朝董原笑了笑:“董老何以在此迎风而立?”<br/><br/> 董原见他的笑颜心里咯噔一下,太子因病清减以后肤色愈白,越发肖似其母明德皇后,连笑的模样都颇为相似。<br/><br/> 随即董原反应过来,回道:“陛下休憩,老奴不敢惊扰,遂在外守候。”<br/><br/> 元頔颔首:“既如此,这琴交给董老,父亲说赴穆陵要一并带上的。”<br/><br/> 正在这时自远处掠起两道白影,一对鹤相伴着飞远了。<br/><br/> 元頔无意低语道:“这鹤似来晤友,这些时日往来频繁了些,可见父亲天师座前供奉是结了一些仙缘的。”他素来不信这些,董原能从他的话里头听出些揶揄,只能心下叹息,回道:“劳殿下亲来了。”<br/><br/> 元頔抚着琴盒道:“如今他愿见的,只有它了。”他望向董原,笑道,“少年夫妻老来忆。父亲还不算老,却能念起母后的好了,可见相见不如怀念。我在他面前,不可不谓是面目可憎了。只是不知道若他有朝一日见不到我了,会不会也念起我的一些好来。”<br/><br/> 董原的心砰砰跳,疑他察觉了什么,忙垂首道:“殿下是陛下的……”<br/><br/> “罢了,董老不必多言。”元頔摆手止住他,微微笑道,“我明白。”<br/><br/> 元頔戴上风帽,转身之际对董原道:“董老,我实无可奈何亦心有不甘,此中百味不能尽诉,我终究做错了太多。我太年轻,需要你这样的老人教诲,若遇难处,还请董老指点。”<br/><br/> 董原行动微滞,半晌缓缓道:“明康公主生辰,殿下可有留心?”<br/><br/> 元頔面色一沉,攥拳道:“事多耽搁……”他旋即想到大妹道徽来请安那次,将神情掩在风帽下沉声道,“是我这长兄疏忽了。待穆陵归来我便往金明山看望兕儿,父亲若愿意可一道前往。”<br/><br/> 说着元頔便点头作别一路下山了。<br/><br/> 董原望着他匆匆的背影想,殿下你若知道君父拳拳之心,如何还能悖其心意呢?<br/><br/> 第23章<br/><br/> 黄昏前一场阵雨将山中浮尘荡涤干净,周遭都是清新的草木香气。入夜山中明月高悬,一时难以入睡的元猗泽来到含风亭,取了绿绮琴想拨弄一曲。山中空寂,明月清辉遍洒,叫人觉得莫名清冷幽邃。元猗泽将手按在琴面上道:“此琴理当传世。若元頔得女或有女孙,方配得上这崔氏所遗。”<br/><br/> 董原在旁听得眼皮一跳,元猗泽也不指望他接腔,继续道:“如今看来一道带去给她算了。”<br/><br/> 董原清咳两声蹲身去续青铜兽首炉里的香,转而道:“雨后空山寒凉,陛下要不要添件衣裳?”<br/><br/> 元猗泽正想回他,眼神被草丛间星星点点的流萤吸引了,随意摆摆手叫他去拿。<br/><br/> 他生于裕王宅长于裕王宅,除几次伴驾出京外少年时几乎长居洛京,甚少看到流萤。后来登极践祚入主太极宫,一度有位宫婢出身的爱宠。那时他正因淑妃和二子的事烦闷,偶见此女在阶前扑流萤,神态举止十分娇憨,便幸了她晋为才人。恰如她扑流萤一般,他将人纳入后宫,也便掐去了她身上微弱萤光,变得面目平凡叫人提不起兴趣。<br/><br/> 元猗泽忽然想起这位才人,当时他还另赐了封号“明”,却不知这位明才人何去何往了。<br/><br/> 元猗泽努力地回想了片刻,听到身后脚步声,一时心思另属没在意是谁的脚步声,便问道:“阿董,你可还记得后<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宫之中有位明才人?”<br/><br/> “长夜漫漫,父亲无心睡眠,倒是忆起佳人来了。”<br/><br/> 元猗泽一滞,便听元頔带着笑意道:“父亲如何想起她来了?”<br/><br/> 元猗泽听他话里的意思便冷了脸:“你那会儿才多大?何以对这位宫眷有印象?”<br/><br/> 元頔放下肩上的布包,正撞上拿着披风过来的董原,神情自若地伸手招呼董原过来帮忙一边道:“那是父亲你多情难忆数不过来了。我那会儿又哪会惦记这个?只是因为明德二字你既给了母后,又来了个明才人,所以很快便被你撤了封号,我才记得这桩事。”<br/><br/> 元猗泽经他这么一说颔首道:“似乎是有这么一桩事。”<br/><br/> 元頔瞥了他一眼,料他多半还是没有记起,也完全不在意被撤了封号又被他遗忘的小女子后来如何了。罢了,元頔心想,随即将自己带来的物什一一摆好。<br/><br/> 元猗泽见他和许培忙碌地支起架子铺好银霜炭,于是奇道:“你要作甚?”<br/><br/> 元頔又展开一张滑且冰凉的壬癸席,头都不抬道:“炙肉。”<br/><br/> 元猗泽蹙眉道:“你这是哪来的新奇主意?这些分明是御寒用的银霜炭,你拿来作甚?”<br/><br/> “正所谓一时兴起,别苑里又没有备果木炭,我料这用法也是相似的,权且一代吧。”元頔指了指董原,“劳董老生个火燃炭,我再准备准备。”<br/><br/> 董原见他认真,便接了他手里的火信去点炭。<br/><br/> 元頔启了一小坛酒嗅了嗅,伸到元猗泽面前:“这是月前刚酿好的秋露白,也不必秋天才启了,这会儿正合适。要不要小酌一口?”<br/><br/> 元猗泽并指推开这个玲珑的酒坛问道:“你倒能饮酒了?”问罢自己都觉得有些尴尬。<br/><br/> 元頔倒似完全不在意,仰头喝了一口道:“好全了,能吃肉能喝酒,万般不碍。”<br/><br/> 元猗泽忍不住抬眼看他,正见他一脸笑意望向自己,全然没有上次相见的苍白模样了。从前元猗泽恐他这太平太子当久了人太顺遂,在他十六岁那年将他扔去燕州大营历练过半年。燕州都督陶骁虽为贤妃陶明华的同宗堂兄,但深为元猗泽器重、引为心腹,故而太子到他麾下后并未因身份之尊讨得便宜,结结实实吃了半年的苦。元頔回京后元猗泽问了宫人得知他周身伤痕,心道陶骁心眼实,得了皇命要历练太子便真的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但是元頔本人倒是颇为感念陶骁教导之情,更歆慕陶骁豪情纵横的英雄气概,觉得贤妃虽阴毒,陶家人却不错。<br/><br/> 元猗泽心道,我何以晓得他的韧性这般惊人?还是当初陶骁下手太狠?<br/><br/> 元猗泽冷眼看着元頔将涤尽的肉片刷上酒液去腥,又取下腰际一把精致的匕首将那些大块的肉割细碎了和蔬果一道穿到铁签子上,然后一并摆到支起的铁架面上。肉里的血水和油脂渗出滴进炭里,迸出些许火星。元頔让了让,又蹲身翻转起铁签子,许培在旁七手八脚地给肉片翻面撒盐末和香料。不多时空气中弥漫起肉香,元頔嗅了嗅道:“在燕州时还有兵士一并烤蒜瓣,或是生蒜和肉吃,这样可解油腻,闻着也更香。”<br/><br/> 元猗泽避在一旁掩着鼻子道:“那是胡人蛮人的吃法,你堂堂国朝太子……”<br/><br/> 元頔抽出匕首划了一小块肉顶在刀尖上道:“父亲泽被天下四海归心,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何来夷狄之分?陶都督帐下不乏归附的胡人,就是他们教我的炙肉之法。只憾回洛京后无<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