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第430章 四月雪<br />
“咦?”<br />
林觉不禁有些惊讶。<br />
虽说豆兵之法,灵木加以残魂,确实可以撒豆成兵,使之成活,不过却从未见过这样的奇异和生机。<br />
有那么一刹那,他真感觉手中雕像活了过来,好汉残魂死而复生了一样。<br />
而且这还没有开始祭炼。<br />
全靠灵木上的奇异。<br />
“若是好生祭炼,假以时日,依托东王母这棵长生树为身躯,加之她的灵韵神异,一位豆兵便是一名神将也未必不可能。”<br />
自然,这得等到林觉成真得道之后,才有多的时间去做,也才有可能完成了。<br />
届时的豆兵甲士,将是妖王的身躯做躯体,仙人的法力做祭炼。<br />
想都知道,定然非同凡响。<br />
此时林觉请进雕像中的,并非新结识的好汉残魂,而是当年在徽州贡村中时,最先与他结缘的三位好汉之一,也是追随他最久的好汉,是他手上如今祭炼最久,最厉害的豆兵之一。<br />
为祭炼最久、最厉害的豆兵更换新的躯体,并非理性之举,因为无论什么残魂进这尊雕像,都差不多,其它残魂未必不如这道残魂。<br />
如此纯为感性之举。<br />
林觉很感激他,率先为他更换最好的躯体。<br />
而原先的则留给新的残魂。<br />
“这些年来,多谢好汉相助,愿君能在这里住得舒服一些。”<br />
林觉对其行礼,这才将之收回。<br />
不知何时,院中雪已加重,两道精怪的身影也已消失不见了。<br />
京城再度开始有人上门拜访。<br />
大概是因为草海关告破的消息,让这些整日放肆淫乐、吞丹吸散的京城贵人首次意识到,战争和如今生活的破碎距离他们是如此之近,而有一位能斗妖王的真人就在京城,他们自然想来抓住这根稻草,想为自己今后谋一份生机。<br />
宫中也曾数次差人来请,太子也来了两回。<br />
大概是想请动林觉,要么去北方作战,要么便为时局出谋划策一类。<br />
林觉并没有理会。<br />
七师兄则更无忧无虑,整日晚出早归,每每回来,定然面带微笑,身上藏着酒气与香风,俨然享受至极的样子。<br />
若说日子,还是他最潇洒。<br />
偏偏他的法术也不落下。<br />
这位师兄天资果然过人。<br />
寒冬时节,京城渐有梅开。<br />
林觉出城过一次,乃是去真鉴宫拜访青玄道长与江道长,又随他们一同出城,带着狐狸去城外村中赏梅,踏雪留痕,又在雪中煮茶,谈一谈南北天下之事,神灵之争,又聊几句诗词风雅。<br />
没有多久,便是除夕。<br />
林觉将枫山上的师妹和三师兄都叫了下来,与他们一同过年,吃了年夜饭,天黑后又一同出去闲逛。<br />
四个道人走在灯火暗淡之处,小师妹抱着她的小徒弟,狐狸变得和指甲盖一样大小,站在林觉头顶,免得被人认出来,就连华公主也显身出来与四人走在一起,多双眼睛看向今夜的京城。<br />
只见万家灯火璀璨,青楼彩带高悬,又有烟绚丽夺目,街上如往常一样人来人往,不过却偶有百姓眉梢上了一点忧愁。<br />
几个道人一边看,一边小声闲聊。<br />
“听说近日以来,京城出现了双头牛,说是天下分裂的征兆,又说城外农户家中出现了五条腿的牛,说是朝廷大兴徭役,不顾百姓死活,抢占农时民不聊生的妖兆,总之都是古书上记载过的不祥之兆,都意味着朝廷要完了。”七师兄看向他们,“师兄师弟怎么看?”<br />
“还能怎么看?关道爷我屁事!不如杀了吃肉!”<br />
“三师兄,我们是修道人,不吃牛肉。”小师妹认真提醒道。<br />
“每逢天下乱前,这类传闻就会很多,难以说是它们预兆了天下大乱,还是天下即将大乱,人们才将之翻出来。”林觉摇头说道,“我看盛世时候未必就没有这类事情,只是盛世之时,没人会把它们拿出来说,没人敢把它们拿出来说,就算拿出来了,也会解读为瑞兆。”<br />
“师弟说得有道理啊!”<br />
“确实如此。”华公主点头,神态端庄,声音柔和,“这类事情,其实并非上天给的征兆,乱世盛世都是有的,不过也算是一种征兆。”<br />
“哦?怎么说呢?”<br />
“这份征兆,来自人心。”华公主以前作为神灵,过了很长时间,对这类事情看得很多了,“人们觉得天下要亡了,所以传出了妖兆,而这不是恰恰预兆着天下将亡吗?”<br />
“嫂嫂也很有见解啊!”<br />
“你这道士!酒喝昏了吧?”三师兄挑眉说道。<br />
华公主笑而不语。<br />
七师兄也不理他,只是继续问道:“那么师弟和华公主觉得,这会是本朝的最后一个除夕吗?”<br />
“谁说得准呢?”华公主摇头,“自古以来,成王败寇,虽说都看个人本领,却也有机缘气运在内,总有许多巧合的。”<br />
“我问了乩仙,乩仙说还有几年。”林觉说道,“大概它是觉得天翁没有那么容易败吧。”<br />
“就你那个反驳乩仙?”<br />
“是反驳前辈。”<br />
“好好好……”<br />
七师兄笑呵呵的。<br />
“师兄真该早几年来京城的。”林觉回想到自己和师妹第一年来到京城过年,看这除夕时的场景,不由说道,“早几年来京城看这除夕,虽然还是一样的繁华,一样的彩灯如梦,地上星河,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心境。”<br />
“那是你,在师兄我的眼中,一切一样。”“也是。”<br />
几名道人一直走到深夜,似乎每人都有不舍,迟迟归家。<br />
次日便是新年。<br />
连着几个晴天,城外杏次第盛开。<br />
林觉又叫上三师兄和七师兄,邀请真鉴宫的江道长与青玄道长,一同去城外山上观赏杏。<br />
满山红粉,好似烟云。<br />
山中颇有文人墨客,风流雅事,不顾北方传来的忧愁,聚集赏春,吟诗作对,饮酒绘画,行走其中的一群道人,也成了他们眼中的风景,许有人将之与青山杏一同,收入画笔,定格成画。<br />
下山之后,七师兄和三师兄便与他告别了。<br />
“师弟本领最高,若是路过中州,可千万记得转个方向,在我那去陪我玩乐几天啊。”七师兄说道。<br />
“这自不必说。”<br />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br />
“三师兄,浪迹天下之余,莫要忘记给我们写信。可不止观主才是你的师兄弟。”七师兄又对三师兄笑着说。<br />
“有空再说吧。”三师兄很随意。<br />
“师兄若是游至北方,听说罗公的消息,记得写信回来告知我。”林觉说道。<br />
“再说,再说。”<br />
“那就走了。”<br />
七师兄置办了一辆马车,驮着他做的木偶们,晃晃悠悠离去。<br />
三师兄则是上了玉马,转头看向林觉,手指算命一样掐动:“听说师弟也要离京,去寻什么机缘,贫道掐指一算,该要等到真鉴宫院子里那棵什么树开了之后才会走吧?”<br />
“师兄多看自己。”<br />
“哈哈哈!”<br />
三师兄仰头饮酒,又仰头大笑,与他挥了挥手,便算作了道别。<br />
林觉挺羡慕他的。<br />
这个师兄好像没有心肠肚肺,不知感情,从不因离别而不舍。<br />
而他自然是不舍的。<br />
不舍的主要是三师兄。<br />
这人浪迹天下,四海为家,下次再见,谁也不知会是什么时候去了。<br />
可当城外杏凋零之后,北方大雪逐渐消融,战事似乎又变得紧张起来。<br />
好在一个冬日的筹备,不知九天纷争如何,总之人间朝廷倒是多少有了一些准备,调了不少军队过去,与其打得有来有回。<br />
山又开几度,春日将尽。<br />
万新荣等人的法术都已学会了,林觉也已收拾好了行囊。<br />
恰逢人间四月芳菲尽,春去夏绿时节,连着几日的太阳都照得人暖洋洋的,可在城外刚刚扩建完成的真鉴宫中,却正盛开着一片雪。<br />
林觉带着狐狸前来拜访。<br />
山门越发气派,头顶“真鉴宫”三个大字龙飞凤舞,颇为写意。<br />
两边写着一幅楹联:<br />
以镜自照见形容;<br />
以心自照见吉凶。<br />
林觉敲响了门。<br />
今日的真鉴宫没有开门待客,是独为送别故友而开放的。<br />
因此当门内陌生的小道童刚一开门,林觉便看见了院中那棵繁茂的流苏树,远看开如云如雪,一团团一朵朵,挂在枝头,伴着道观的宫殿楼阁与红墙青瓦,仿佛圈出的世外之景。<br />
鼎中青烟袅袅,飘飞其上。<br />
狐狸迈着小碎步,眼中充满好奇,当下走到树下,抬头仰望,一双琉璃琥珀似的眼睛倒映云雪。<br />
又有一名坤道坐在树下,抱着拂尘,一身素雅道袍,面白如雪,更胜流苏,在阳光之下似在反光一样。<br />
“道友来了啊。”<br />
江道长静静坐在树下,面前桌案与火炉,水汽升腾飘飞:“刚煮的茶,徽州的茶,伴着赏。”<br />
“好。”<br />
青玄道长也从后院过来。<br />
江道长亲自斟茶,散出几缕茶香。<br />
“道友请。”<br />
“多谢。”<br />
林觉低头品了一口。<br />
“啧……”<br />
仍是只加了与梅子,没有别的乱七八糟的东西,茶香之余,微甜微酸,是他喜欢的口味。<br />
三人围着茶几而坐,饮茶赏。<br />
也赏狐狸追逐风中落。<br />
(本章完)</p>
“咦?”<br />
林觉不禁有些惊讶。<br />
虽说豆兵之法,灵木加以残魂,确实可以撒豆成兵,使之成活,不过却从未见过这样的奇异和生机。<br />
有那么一刹那,他真感觉手中雕像活了过来,好汉残魂死而复生了一样。<br />
而且这还没有开始祭炼。<br />
全靠灵木上的奇异。<br />
“若是好生祭炼,假以时日,依托东王母这棵长生树为身躯,加之她的灵韵神异,一位豆兵便是一名神将也未必不可能。”<br />
自然,这得等到林觉成真得道之后,才有多的时间去做,也才有可能完成了。<br />
届时的豆兵甲士,将是妖王的身躯做躯体,仙人的法力做祭炼。<br />
想都知道,定然非同凡响。<br />
此时林觉请进雕像中的,并非新结识的好汉残魂,而是当年在徽州贡村中时,最先与他结缘的三位好汉之一,也是追随他最久的好汉,是他手上如今祭炼最久,最厉害的豆兵之一。<br />
为祭炼最久、最厉害的豆兵更换新的躯体,并非理性之举,因为无论什么残魂进这尊雕像,都差不多,其它残魂未必不如这道残魂。<br />
如此纯为感性之举。<br />
林觉很感激他,率先为他更换最好的躯体。<br />
而原先的则留给新的残魂。<br />
“这些年来,多谢好汉相助,愿君能在这里住得舒服一些。”<br />
林觉对其行礼,这才将之收回。<br />
不知何时,院中雪已加重,两道精怪的身影也已消失不见了。<br />
京城再度开始有人上门拜访。<br />
大概是因为草海关告破的消息,让这些整日放肆淫乐、吞丹吸散的京城贵人首次意识到,战争和如今生活的破碎距离他们是如此之近,而有一位能斗妖王的真人就在京城,他们自然想来抓住这根稻草,想为自己今后谋一份生机。<br />
宫中也曾数次差人来请,太子也来了两回。<br />
大概是想请动林觉,要么去北方作战,要么便为时局出谋划策一类。<br />
林觉并没有理会。<br />
七师兄则更无忧无虑,整日晚出早归,每每回来,定然面带微笑,身上藏着酒气与香风,俨然享受至极的样子。<br />
若说日子,还是他最潇洒。<br />
偏偏他的法术也不落下。<br />
这位师兄天资果然过人。<br />
寒冬时节,京城渐有梅开。<br />
林觉出城过一次,乃是去真鉴宫拜访青玄道长与江道长,又随他们一同出城,带着狐狸去城外村中赏梅,踏雪留痕,又在雪中煮茶,谈一谈南北天下之事,神灵之争,又聊几句诗词风雅。<br />
没有多久,便是除夕。<br />
林觉将枫山上的师妹和三师兄都叫了下来,与他们一同过年,吃了年夜饭,天黑后又一同出去闲逛。<br />
四个道人走在灯火暗淡之处,小师妹抱着她的小徒弟,狐狸变得和指甲盖一样大小,站在林觉头顶,免得被人认出来,就连华公主也显身出来与四人走在一起,多双眼睛看向今夜的京城。<br />
只见万家灯火璀璨,青楼彩带高悬,又有烟绚丽夺目,街上如往常一样人来人往,不过却偶有百姓眉梢上了一点忧愁。<br />
几个道人一边看,一边小声闲聊。<br />
“听说近日以来,京城出现了双头牛,说是天下分裂的征兆,又说城外农户家中出现了五条腿的牛,说是朝廷大兴徭役,不顾百姓死活,抢占农时民不聊生的妖兆,总之都是古书上记载过的不祥之兆,都意味着朝廷要完了。”七师兄看向他们,“师兄师弟怎么看?”<br />
“还能怎么看?关道爷我屁事!不如杀了吃肉!”<br />
“三师兄,我们是修道人,不吃牛肉。”小师妹认真提醒道。<br />
“每逢天下乱前,这类传闻就会很多,难以说是它们预兆了天下大乱,还是天下即将大乱,人们才将之翻出来。”林觉摇头说道,“我看盛世时候未必就没有这类事情,只是盛世之时,没人会把它们拿出来说,没人敢把它们拿出来说,就算拿出来了,也会解读为瑞兆。”<br />
“师弟说得有道理啊!”<br />
“确实如此。”华公主点头,神态端庄,声音柔和,“这类事情,其实并非上天给的征兆,乱世盛世都是有的,不过也算是一种征兆。”<br />
“哦?怎么说呢?”<br />
“这份征兆,来自人心。”华公主以前作为神灵,过了很长时间,对这类事情看得很多了,“人们觉得天下要亡了,所以传出了妖兆,而这不是恰恰预兆着天下将亡吗?”<br />
“嫂嫂也很有见解啊!”<br />
“你这道士!酒喝昏了吧?”三师兄挑眉说道。<br />
华公主笑而不语。<br />
七师兄也不理他,只是继续问道:“那么师弟和华公主觉得,这会是本朝的最后一个除夕吗?”<br />
“谁说得准呢?”华公主摇头,“自古以来,成王败寇,虽说都看个人本领,却也有机缘气运在内,总有许多巧合的。”<br />
“我问了乩仙,乩仙说还有几年。”林觉说道,“大概它是觉得天翁没有那么容易败吧。”<br />
“就你那个反驳乩仙?”<br />
“是反驳前辈。”<br />
“好好好……”<br />
七师兄笑呵呵的。<br />
“师兄真该早几年来京城的。”林觉回想到自己和师妹第一年来到京城过年,看这除夕时的场景,不由说道,“早几年来京城看这除夕,虽然还是一样的繁华,一样的彩灯如梦,地上星河,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心境。”<br />
“那是你,在师兄我的眼中,一切一样。”“也是。”<br />
几名道人一直走到深夜,似乎每人都有不舍,迟迟归家。<br />
次日便是新年。<br />
连着几个晴天,城外杏次第盛开。<br />
林觉又叫上三师兄和七师兄,邀请真鉴宫的江道长与青玄道长,一同去城外山上观赏杏。<br />
满山红粉,好似烟云。<br />
山中颇有文人墨客,风流雅事,不顾北方传来的忧愁,聚集赏春,吟诗作对,饮酒绘画,行走其中的一群道人,也成了他们眼中的风景,许有人将之与青山杏一同,收入画笔,定格成画。<br />
下山之后,七师兄和三师兄便与他告别了。<br />
“师弟本领最高,若是路过中州,可千万记得转个方向,在我那去陪我玩乐几天啊。”七师兄说道。<br />
“这自不必说。”<br />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br />
“三师兄,浪迹天下之余,莫要忘记给我们写信。可不止观主才是你的师兄弟。”七师兄又对三师兄笑着说。<br />
“有空再说吧。”三师兄很随意。<br />
“师兄若是游至北方,听说罗公的消息,记得写信回来告知我。”林觉说道。<br />
“再说,再说。”<br />
“那就走了。”<br />
七师兄置办了一辆马车,驮着他做的木偶们,晃晃悠悠离去。<br />
三师兄则是上了玉马,转头看向林觉,手指算命一样掐动:“听说师弟也要离京,去寻什么机缘,贫道掐指一算,该要等到真鉴宫院子里那棵什么树开了之后才会走吧?”<br />
“师兄多看自己。”<br />
“哈哈哈!”<br />
三师兄仰头饮酒,又仰头大笑,与他挥了挥手,便算作了道别。<br />
林觉挺羡慕他的。<br />
这个师兄好像没有心肠肚肺,不知感情,从不因离别而不舍。<br />
而他自然是不舍的。<br />
不舍的主要是三师兄。<br />
这人浪迹天下,四海为家,下次再见,谁也不知会是什么时候去了。<br />
可当城外杏凋零之后,北方大雪逐渐消融,战事似乎又变得紧张起来。<br />
好在一个冬日的筹备,不知九天纷争如何,总之人间朝廷倒是多少有了一些准备,调了不少军队过去,与其打得有来有回。<br />
山又开几度,春日将尽。<br />
万新荣等人的法术都已学会了,林觉也已收拾好了行囊。<br />
恰逢人间四月芳菲尽,春去夏绿时节,连着几日的太阳都照得人暖洋洋的,可在城外刚刚扩建完成的真鉴宫中,却正盛开着一片雪。<br />
林觉带着狐狸前来拜访。<br />
山门越发气派,头顶“真鉴宫”三个大字龙飞凤舞,颇为写意。<br />
两边写着一幅楹联:<br />
以镜自照见形容;<br />
以心自照见吉凶。<br />
林觉敲响了门。<br />
今日的真鉴宫没有开门待客,是独为送别故友而开放的。<br />
因此当门内陌生的小道童刚一开门,林觉便看见了院中那棵繁茂的流苏树,远看开如云如雪,一团团一朵朵,挂在枝头,伴着道观的宫殿楼阁与红墙青瓦,仿佛圈出的世外之景。<br />
鼎中青烟袅袅,飘飞其上。<br />
狐狸迈着小碎步,眼中充满好奇,当下走到树下,抬头仰望,一双琉璃琥珀似的眼睛倒映云雪。<br />
又有一名坤道坐在树下,抱着拂尘,一身素雅道袍,面白如雪,更胜流苏,在阳光之下似在反光一样。<br />
“道友来了啊。”<br />
江道长静静坐在树下,面前桌案与火炉,水汽升腾飘飞:“刚煮的茶,徽州的茶,伴着赏。”<br />
“好。”<br />
青玄道长也从后院过来。<br />
江道长亲自斟茶,散出几缕茶香。<br />
“道友请。”<br />
“多谢。”<br />
林觉低头品了一口。<br />
“啧……”<br />
仍是只加了与梅子,没有别的乱七八糟的东西,茶香之余,微甜微酸,是他喜欢的口味。<br />
三人围着茶几而坐,饮茶赏。<br />
也赏狐狸追逐风中落。<br />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