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变得越发威严有气势了,果然不愧是读书人,有文化就是了不起。<br/><br/> 除了何成田以外,并没有人特意凑到景寒面前来。<br/><br/> 何成平二人原本也只是搭伙加入这个车队,被他们顺道带去郡城罢了,他们和车队里的镖师、商队都不怎么熟悉,自然不会有人找到他面前来。<br/><br/> 至于那三个和何成平同路的秀才,他们比何成平大了十来岁,并不怎么和何成平交际,多少有些抹不开面子,而且颇为瞧不起何成平这么急着去考乡试。<br/><br/> 其实何成平这次去考乡试,确实是没有多少把握,纯粹是抱着碰碰运气,早点考中家人能少吃些苦的想法去试一试罢了,他自己也知道他这次中举的可能性不超过三成。<br/><br/> 考中秀才后,何成平得到的实际好处并没有多少,无非就是自身免税、面官不跪,在乡野间有些名声威望,轻易不会再有人敢欺负何家罢了,并没有真的缓解何家承担的经济压力。<br/><br/> 可是中举那就不一样了,举人已经可以做官了,虽然只能填一些小官小吏的空缺,而且还需要运气、走关系,但这相比于秀才和广大读书人,已经是质的飞跃了。<br/><br/> 而且,考中举人后的实际好处也不少,不仅名下有一千亩的土地可以免田税,而且还可以减免十人的劳役,这可是了不得的待遇了,比起秀才不知好了多少。<br/><br/> 正因为中举有这么多好处,何成平才咬牙决定要去华林郡参加科考,如果能走运考中,那何家是真的就此一飞冲天,再不是昨日辛苦在庄稼田里刨食的中下贫民了。<br/><br/> 哪怕之后何成平考不中进士,可有举人的功名,有一千亩免税的土地名额,有名望有举人牌匾,何家也能一举从普通农家成为家产丰厚的耕读世家。<br/><br/>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好处在前面吊着,何成平考中秀才后并未懈怠,这三年里仍是每日苦读,比中秀才前还要刻苦努力。<br/><br/> 如果不是师资力量不行,以何成平的努力和勤奋,其实他也不是没希望一次中举。<br/><br/> 当然,现在景寒借了他的身份,将要代替他去参加科考,自然不会出现落榜的情况,景寒这么多个世界真不是白混的,四书五经没有白读。<br/><br/> ※※※※※※※※※※※※※※※※※※※※<br/><br/> 第175章一生无子的帝王10<br/><br/> 如果说,景寒这边即将要走的路线是“古代农家子科举日常”的话,那么陈宣帝那边走的就是不折不扣的古代权谋路线,还是那种皇帝亲自下场的政1治斗争。<br/><br/> 景寒降临此世时,陈宣帝也从混沌虚空中回神,现身于他一人独自待着的太庙中,头一抬就正对上了列祖列宗的画像牌位,似乎这些祖宗们一直看着他似的。<br/><br/> 本来一回神就对上了列祖列宗的牌位、画像,刚刚联合景寒这位天外之人、准备扶持女儿柔嘉上位的陈宣帝顿时有些心虚,毕竟他这可是坏了祖宗规矩。<br/><br/> 陈宣帝正心虚着呢,远在雍州华林郡的景寒就给他打来了远程“电话”。<br/><br/> 经过景寒这一提醒,陈宣帝登时又想起了陈琅下毒害他,弟弟端王在背后推波助澜、母亲太后冷眼旁观的事情,心头顿时又有怒火燃烧,那一点儿心虚立刻就鸿飞冥冥了。<br/><br/> 结束和景寒的对话,原本因着心中心虚耽搁了一下时间,在太庙里纠结叹息、长吁短叹半晌的陈宣帝终于彻底下定了决心,不再纠结犹豫,决心要对端王一系的人动手。<br/><br/> 抬手用明黄色的帕子捂住嘴重重咳了几声,收拾好心情的陈宣帝起身朝太庙关上的大门走了过去。<br/><br/> 临到太庙门前,正要打开门推门出去,突而想到什么,陈宣帝回首朝身后无声注视着他的列祖列宗画像和牌位看了过去,眼神幽深难言,内里情绪复杂至极。<br/><br/> 凝视了祖先牌位、画像半晌,陈宣帝胸口一阵剧痛,忍不住闷咳起来,他低垂着眼睛,声音嘶哑地低声说道:“无论后世如何议论,朕都不会后悔做<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下今日的决定。”<br/><br/> 还有一句话,陈宣帝并没有说出来,那就是无论陈氏的列祖列宗、历代帝王是否认同他的选择,待他死后去到九泉之下会不会因此责罚怨怪他,他都不会后悔。<br/><br/> 之所以会走到这一步,完全都是端王、陈琅等人逼的,如果不是发现自己被陈琅下毒,陈宣帝再怎么不情愿收嗣子,不愿意把江山传给自己兄弟的儿子,也还是会立陈琅。<br/><br/> 甚至于,陈宣帝其实已经妥协了,已经决定要明旨立陈琅为太子,待他百年之后将皇位传给陈琅。<br/><br/> 可就是这样,陈琅、端王他们还是等不及,他们要他早点去死,好腾出皇位来给陈琅坐,这样端王一系将得到莫大好处,再不用憋屈地看着他这个文不成武不就的病秧子坐稳皇位。<br/><br/> 而他的母亲,当朝太后,因为下毒害他的人是端王、是陈琅,是她的亲儿子、亲孙子,又因为陈琅继位后她仍是名正言顺的当朝太后,所以就冷眼旁观他被下毒暗害。<br/><br/> 被至亲的兄弟毒害,被亲生的母亲冷眼放弃,陈宣帝心中无恨那才是古怪之事,他在景寒的鼓动下做出推柔嘉公主上位的决定,至少有五成是因为端王、陈琅的背叛!<br/><br/> 咔嚓一声闷响中,太庙厚重结实的大门轰然打开,袒露出屋外的风景和景况来。<br/><br/> 陈宣帝站在太庙大门前驻足远眺,只见黄昏落日时分,天边挂着一道道颜色绚烂瑰丽的晚霞,大片殷红金黄的绮丽色彩于天空之上渲染开来,将整片天空幻化成绮丽梦幻的景象。<br/><br/> 定定凝望着色彩浓烈、殷红如血的晚霞,陈宣帝瘦削暗黄的脸颊上落下了晚霞的光辉,脸庞上充斥着一股难言的色彩,像是坚毅,像是冷酷,又像是决绝坚定。<br/><br/> 侍立在太庙门口、陈宣帝身后的太监总管李德顺谦卑恭顺地躬着身体,他手里挽着一根拂尘,声音很轻带着几分试探地唤道:“陛下?”<br/><br/> 陈宣帝再次深深凝望地了远处天边的彩霞一眼,唇角微翘,勾起一抹意味不明的笑容,淡淡下令道:“回宫。”<br/><br/> 太监总管李德顺跟了陈宣帝数十年,是他最为信任亲近的内侍太监,他也是最为了解、最为清楚陈宣帝的人。<br/><br/> 如今,李德顺敏锐地察觉到陈宣帝身上发生了一些不同寻常的改变,似乎没有了进入太庙时的颓废、憎恨、丧气,反倒变得坚毅、果决起来,似是下定了什么决心。<br/><br/> 可不管李德顺是不是发现了陈宣帝身上的改变,他都是不敢深想不敢多问的,当奴才这么多年,他也吃过不少亏,受过几次教训,从这些经历中,他总结出一些必须遵守的规矩来:<br/><br/> 不该自己问的事不要问,也不要去想,更不能贸然去管。自己只是奴才,那就做好奴才的本分,主子吩咐什么,他就做什么,只把自己当个没有自我思想的木头人,不要多想太多。<br/><br/> 从陈宣帝的改变上发现了某些风雨欲来征兆的李德顺深深地躬了下了身,显得越发恭顺谦卑,他低低应道:“是,陛下。”<br/><br/> 陈宣帝从太庙启程回宫后,很快就回到宫中,而此时距离他离开皇宫去往太庙,也只过去一天时间而已,陈琅还被软禁在他所住的宫殿中,并没有被放出来。<br/><br/> 陈琅被陈宣帝软禁的事情是秘密进行的,太后并没有发现此事,毕竟陈琅才被软禁一天,而陈宣帝正巧离开皇宫去了太庙,她还以为陈宣帝是带陈琅去太庙了。<br/><br/> 前些时候,陈宣帝<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