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节
('<!--<center>AD4</center>-->\n\t\t\t\t 常说的八股文却是在明代中期才出现的。虽然在此之前,已经有了大约固定的格式,这不过是将这个格式正式提出来罢了。<br/><br/> 若是考试形式如同宋代初年或者唐代那样随性,叶长凌压根就不会去考虑科举考试了。因为跟一群古代读书人比赛作诗词文赋,只是想一想就很虐心。<br/><br/> 乡试的前两场,考的主要是学生学习的方向,对文章的理解。不过因为考试的内容就是那些,科举考试经历这么多年的发展,能出的常规题目早就出的差不错了。为了将题目出的有新意,明清两代的主考官们无奈开始将试题往‘怪’上发展,比如截取圣人的某些话,加上标点断句,再让考生作答。<br/><br/> 反正四书五经是没有标点的,也不算篡改圣人之言。<br/><br/> 当然难题总是在少数,多数常规题目,题库量大了,就有重复或相似了。<br/><br/> 是以,沈天路第一二场科考,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考完的。<br/><br/> 等他回过神来,才后知后觉的发现,他把题目都写完了。<br/><br/> 沈天路有些羞愧,他知道比起郁高洛他们来说他的学识很低,脑子还木讷,秀才也是考了好几次,前年勉强考上的。<br/><br/> 是以也只当自己着了魔,没对这件事上心。<br/><br/> 很快第三场考试开始了。<br/><br/> 第三场考试主要考策论。<br/><br/> 当然乡试的策论难度自然会比会试低一些。<br/><br/> 然而这一次出题人却是首辅张泰初。<br/><br/> 时土司之乱刚刚平定。楚辰耀只负责打仗,胜了就收拾收拾大军,带走‘些许’战利品,回朝,留下一地鸡毛。<br/><br/> 叛乱是平定了,但是土司的问题由来已久,还需要朝廷治理解决。内阁这段时间就忙着这件事。<br/><br/> 于是首辅大人就将这个时事融入到了考题中。<br/><br/> 他当然也没指望能从这些只是读了些圣贤书还从未解决过实际问题的考生中得到答案,朝堂对于土司问题,目前还举棋不定,但总归已经开始安抚治理了。<br/><br/> 考题当然也不仅是对土司问题,还有民生之类的,‘农’为国之根基,自然也位列其上。<br/><br/> 其实首辅大人准备了好几道题,不过决定的时候他却拿给永嘉帝去看了,由永嘉帝确定了考题。<br/><br/> 这也算是首辅大人为官的智慧吧,比起过于刚正不阿的孔谢文孔大人,宦官们之中对于首辅大人的评价还是很不错的。<br/><br/> 沈天路拿到第三场考试考题的时候彻底愣了。<br/><br/> 因为印象太深刻了。<br/><br/> 土司问题。<br/><br/> 在叶长凌所给的那个箱子里,就有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br/><br/> 字迹幼稚如几岁孩童……嗯,古时候读书人从小就开始练字,叶长凌的毛笔字还不到童生的水准很正常。<br/><br/> 行文没有丝毫文采。<br/><br/> 然而这篇文章就锁在箱子里。<br/><br/> 沈天路是个老实人,叶长凌让他每一篇都要写,纵然郁高洛陈克瑾他们都认为这张纸包括这一箱子文章只是叶千户故意整他们,沈天路还是认真看了。<br/><br/> 后来这张纸还被楚正霁瞧见,还刻意去问了叶长凌。<br/><br/> 改土归流。<br/><br/> 非常自然的就想到了这四个字。<br/><br/> 几乎没有什么思考,沈天路就开始破题、承题引经据典的过程。<br/><br/> 这是八股文的最终确定格式。<br/><br/> 科举考试发展到如今,若是不出意外,也便是本朝或者下一朝彻底确认了。<br/><br/> 也是自将那一大箱考题交给他们开始,便要求如此写法。<br/><br/> 而沈天路能考上秀才,说明他基础还是不错的。<br/><br/> 相似的情况发生在了叶长钰身上。<br/><br/> 报名距离科考,做题的时间已然不够了。<br/><br/> 不过叶长凌却知道今次的主考官也就是主要出题人是谁。<br/><br/> 若是旁的大臣也就算了,这次可是首辅大人出题。<br/><br/> <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首辅也是出过题做过考官的啊。<br/><br/> 从叶长凌决定帮叶长钰考上举人开始,就开始了长凌押题。<br/><br/> 想知道首辅大人学问偏重哪方面,京中便有现成的人选可以回答。<br/><br/> 唯一不好的是太子殿下太过聪慧,叶长凌问了两句,楚辰熙就猜出了叶长凌的想法,还将张大人可能会出的问题连夜写了出来,交给了叶长凌。<br/><br/> 毕竟张大人也是楚辰熙的老师啊。<br/><br/> 至于策论,叶长凌也压了几道题,倒是没有想到土司问题上来。<br/><br/> 但这些对于叶长钰便已经足够。<br/><br/> 反倒是程仲瑜这边出了个小插曲。<br/><br/> 因为其中有一道题,正是“农”。<br/><br/> 程仲瑜种了几个月的田,每日足有七八个时辰都在田地里,见到这样的题目,一时感慨,提笔成文,竟洋洋洒洒写下了几千言的《劝农书》。<br/><br/> 甚至一度震惊了考官。<br/><br/> 都传到了永嘉帝那儿去了。<br/><br/> 那几日早朝,程老尚书走路都是飘着的。<br/><br/> 随后就是批改。<br/><br/> 依旧由主考官张泰初主持。<br/><br/> 批改卷子之前,张泰初其实已经心中有底了。<br/><br/> 毕竟程铭韫的孙儿程仲瑜那《劝农书》太过惊人,考虑到他去年顺天府乡试第二名的成绩,若无意外,本次顺天府解元就是他了。<br/><br/> 然后张泰初就被其他考官递上来的一份回答了所有题目的答卷糊了一脸。<br/><br/> 关键,前面特么全对啊。<br/><br/> 答之有言,贴合要点。<br/><br/> 张泰初敢保证,就算让朝堂里其他大臣来回答,都未必能做到这份考卷的一半好。<br/><br/> 因为术业有专攻啊。<br/><br/> 因为不同的大臣治经的学问方向不一样啊。<br/><br/> 否则朝堂也不会有派别之分了,各书院、各地方也不会有流派之说了。<br/><br/> 张泰初觉得有些头晕。<br/><br/> 然后他看向了第三场的答卷。<br/><br/> 瞬间就被改土归流四个字吸引住了。<br/><br/> 这……此人竟然与他的观点不谋而合。<br/><br/> 张泰初将此题作为试题也是有他的私心的。<br/><br/> 实际上改土归流一直在少部分推行,只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直被搁置罢了。<br/><br/> 张泰初一时感慨万千。<br/><br/> 此文对于改土归流。<br/><br/> 锐气十足。<br/><br/> 但也写出了张泰初心中所想。<br/><br/> 再看向这份卷子的其他题目的时候,越看越欢喜。<br/><br/> 他年岁大了,年长者最喜欢稳重的年轻人。<br/><br/> 此卷所有回答全都四平八稳,回答的格式更是顺畅。<br/><br/> 张泰初将答卷放下。<br/><br/> 这一次的解元,怕是要请圣上做主了。<br/><br/> 虽是如此,但张泰初却也明白,这头名会是哪一份答卷了。<br/><br/> 倒是程家的小子,可惜了。<br/><br/> ……<br/><br/> 放榜日。<br/><br/> 茶馆掌柜宋清与茶馆伙计们起了个大早,集体来送刘曦燃去看榜。<br/><br/> 毕竟刘曦燃可是去年的解元公,虽然这次是重考,但刘曦燃的赢面还是很大的,是以科考之后甚至早早有消息灵通者过来攀交情。<br/><br/> 叶长凌终于记得沈天路他们几个也参加了此次科考。<br/><br/> 叶长凌骑马,叶府马车装了四个惴惴不安的秀才和<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