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殿下可是遇到了什么好事?”赵节笑眯眯地问道,亦步亦趋地跟在李承乾的身后。<br/><br/> 此时正是夏日炎炎,放眼望去皆是绿意。宫墙探出了郁郁葱葱的枝头,在带来微风的凉意时,又洒下斑驳的光影色彩。在那底下行走的人身上缓缓流淌着日光的暖意。<br/><br/> 李承乾宽大的袖袍一甩,端得是酣畅风.流,抬眸一笑便是眉眼如画,“怎么?是觉得我近来的脾性暴躁,生怕遭殃?”<br/><br/> 赵节笑嘻嘻地说道:“我可是听晋王殿下说过,那日您一直压着魏王殿下打,我掂量着我这身子板怎么都比不上魏王殿下孔武有力。”<br/><br/> 孔武有力……<br/><br/> 李承乾淡笑着摇头,若是他这话被李泰听到,必然是要给那小气鬼给记恨上。李泰自来是爱风.流倜傥的文人风雅,虽然开始卖力锤炼自身的武艺,不至于通体肥硕,可若是要有这孔武有力的评价,他怕不是要当场发作?<br/><br/> 在演武场,李承乾捡了顺手的兵器,也不大在意到底是何。赵节看得出太子殿下只不过是想活动身子,故而情绪倒也稳定,只做平常处置,与殿下战在一处也不必收手。<br/><br/> 就在场中身影交错的比斗进行时,晋王李治正沿着宫道被內侍邀进来。<br/><br/> 他听说大哥与赵节在演武场,这心中有些宽慰。<br/><br/> 太子大哥的身体渐渐好转康健,这无疑是件好事。<br/><br/> 他下意识瞥了眼在演武场旁伺候的几个內侍,安然在一旁站在观赏着场中现在的情况,不知不觉中就看得入神,久之没回过神来,还是等到太子抬手在他额头敲了一记,这才捂着额头倒退了几步,微红着耳根说道:“大哥。”<br/><br/> “怎么过来了?今日的功课可完成了?”<br/><br/> 李承乾温和问道。<br/><br/> 长孙皇后这些时日一直抱病在身,圣人在年前就揽过了教养李治与晋阳公主的职责。这不仅让李治备受关注,也无疑昭示着晋阳的受宠。<br/><br/> 晋阳是自古以来第一位由帝王亲自抚养的公主。<br/><br/> 而圣人对儿女的教育也很是上心,李治的功课甚重,轻易不会在这时候来东宫。当然对太子殿下来说,这短暂的比斗也算是忙里偷闲。<br/><br/> 李治轻声说道:“阿耶给我布置了一道题目,可我有些不懂。阿耶便让我来请教大哥。”<br/><br/> 李承乾眼眸深邃,闻言眼底闪过笑意,“那便随我来。”<br/><br/> 他问过了李治题目为何,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让他一同参与东宫的议事。东宫需要处置的事务也不算少,有些是陛下给予的考校,有些是成为惯例,还有的是太子自行的私务,此番种种不一而足。<br/><br/> 而那些面孔也多是李治有些眼熟的。<br/><br/> 东宫议事的时间并不长,又或者是每人说话都很直接,少了拐弯抹角的耗费,在太子殿下的掌控下可谓是畅所欲言,就连李治看得出来在属臣中地位尴尬的贺兰楚石也算是直抒胸臆,话中有得用之处就会被人记下。每一项事务成与不成,决断都是在最后由太子发话,而不管事前的争辩如何激烈,一旦一锤定音,双方便各自消音休息,等候下一个需要讨论的事……有条不紊,井然有序。<br/><br/> 李治少有参与这等议事,不由得仔细听着诸位的说道。<br/><br/> 而除了一开始有属臣对晋王殿下不可避免的关注,在随后的议事并无人提起此事,只是在最后结束的时候,赵节调笑地说了几句话,也便是了了。<br/><br/> 等太子散去议事,他才低头看着与他在一处坐具上的九弟,轻笑着说道:“可有和想法?”<br/><br/> “诸位皆能畅所欲言,各有思量,可也能克制己身,收敛情绪。”李治赞叹地说道:“是大哥御下有方,不然不会有这般氛围,少了那些无谓的拐弯抹角后,反而显得通畅自然。”<br/><br/> 言及此处,李治有些困扰,“不过在其中也有些不太好的杂音,不知大哥是有意,还是……”<br/><br/> 李承乾原是安静听着,待李治提及这处,他<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的眼里流露出赞赏的笑意,“不错,凝结成块的属臣们确实是大有助益,可也容易让他们互成掩护,纠缠不清,继而欺上瞒下,使得我们耳目不清。往往此时就需要放进去几头横冲直撞的鱼,让一潭死水活起来。”<br/><br/> 李治的题目,为用人。<br/><br/> “制衡说得容易,但是想来也不简单。”李治鼓了鼓脸,“若是一着不慎,反而容易此消彼长。”<br/><br/> 李承乾颔首,拍了拍李治的背脊说道:“用人需制衡,却也不能事事都如此。不然轻易被看透了想法,便容易被反制。”若君主为上者一心只沉迷制衡之道,久而久之摸透了脉络的臣子自然知道要如何应付。<br/><br/> 这君臣之道,从来都是此消彼长。<br/><br/> 万没有轻便的道理。<br/><br/> “不过刚刚有人提到的泉州府一事,是怎么回事?”李治的一些困惑被解答了,那神色自然也软和了下来,开始想起别的事情。<br/><br/> 李承乾信手端起茶盏,茶盖微微掀了掀茶叶,袅袅茶香沁入心脾。这悠悠飘起的薄雾让人瞧不清楚他的眼神,“还记得当初长安搜捕过一阵子的贼人吗?”<br/><br/> 李治隐隐约约有点印象。<br/><br/> “那些贼人并不死心,当初长安的探子被根除后,我派人一路追到山东,被断尾求生溜走了。旋即花了好些时间探到有些踪迹在泉州府附近。”李承乾把茶盏放下,把玩着腰间佩戴着的一个鼓囊囊的荷包,“虞玓去岁在泉州府的南安县做县尉,误打误撞探到了点东西。”<br/><br/> 李治总觉得大哥在说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有点咬牙切齿,但是看现在李承乾那温和笑着的模样,又好像是他自己的错觉。他摸了摸脖子说道:“虞玓会去那里,并非意外吧?”<br/><br/> 李承乾淡淡地说道:“是也不是。”<br/><br/> 他敛眉:“吏部里头有四弟的人,当初给虞玓的安排不是在西北便是在岭南地界。虞世南出面做了主。”<br/><br/> “虞公出面?”李治蹙眉,只觉得这不符合他对虞公的印象,“难道是他要让虞玓留京?”虽然李承乾在说的是兄弟些许摩擦龌龊,但他的态度把李治放在了一个平等对话的立场上,这让李治在听着尴尬的时候却还能继续说话,不以为是不妥当。<br/><br/> 毕竟大哥在讲述的时候是不带任何情感的描述而已。<br/><br/> 而且他也认为……虞玓不管是科举还是科目考都在头名,这要是还给指派了个外官,确实有些不妥。<br/><br/> “不,他敲定了南安。”<br/><br/> 李承乾摇头,尾音不经意透着些许愉悦,“肯定是赤乌去请了虞公出面。”<br/><br/> “他……自请去做外官?”李治有些惊讶,他与虞玓的接触不多,闻言倒是诧异,“按他的成绩,若是留在京城,或者是京畿做县尉都是大有可为,去了那偏远的县城……这可真是自行流放了。”<br/><br/> 李治此话不假。<br/><br/> 岭南那地界总传言有瘴气,而北方过去也的确会时常有水土不服者。因而朝堂也经常把岭南之地当做是流放罪官的地方。<br/><br/> “这或许也是藏身在泉州府的原因。”李承乾的眼眸幽深,像是在自言自语般地说了一句后,才对李治说道:“刚才你问泉州府的消息,是赤乌在南安县因故搜出了铠甲……我倒是想知道,这上头的买家究竟是何人。”<br/><br/> 太子殿下垂眸,笑意犹在,语气却渐渐低凉下来。<br/><br/> 李治一直板正着腰身听着,直到这个时候脸色也是<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