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http://www.yunmengshuyuan.cc!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p>    第173章 张硕:这才是超越的机会!<br />
    刘明昆接到张硕的邀请以后,表现的非常激动,他在办公室里就大嗓门的喊着,“张硕邀请我加入他的团队!”<br />
    “是张硕!”<br />
    “我以后要和他一起工作了,一起做同一个研究,同一个项目……”<br />
    这对他来说有些不可思议。<br />
    他就是一个首都科技大学平平无奇的副教授,每天还在为研究经费发愁,个人放在学术圈里,完全没什么影响力可言。<br />
    张硕是谁?<br />
    那可是未来会获得菲尔兹奖的大人物,放在国际上都是非常有名的数学家,理论物理领域能构建出一个全新理论构架的天才。<br />
    另外,张硕才刚刚26岁。<br />
    即便把范围缩小在学术圈,两人也根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br />
    面对张硕的邀请,刘明昆根本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他激动到马上订了去苏东的机票,恨不得马上就到苏东大学签协议。<br />
    他和其他人解释说,“万一去晚了,张硕教授改了主意怎么办?”<br />
    “……有道理。”<br />
    那确实是个问题。<br />
    所以第二天早上七点半,张硕就在高院楼门口碰到了顶着黑眼圈的刘明昆。<br />
    “张硕教授,我来了!昨天你邀请我加入团队,什么时候签合同?”刘明昆迫不及待的说道。<br />
    “额~~~”<br />
    张硕的一声惊愕顿时让刘明昆紧张了。<br />
    他也发现了对方的紧张,赶紧说道,“刘教授,不要着急,先进来,去休息一下,我是真心邀请你的。”<br />
    “合同,我马上让人准备。”<br />
    学者加入项目要签保密协议,还有一些合作相关的条款,包括经费分配、成果分配等等,协议还是比较复杂的,必须要专业的人来准备。<br />
    行政副主任钟静芬就能做这个,但她八点半才会正式上班。<br />
    张硕带着刘明昆参观了一下高院楼,知道他没吃早饭,又带着去了一趟食堂,再回来终于等到了钟静芬。<br />
    钟静芬帮忙准备了协议。<br />
    张硕和刘明昆针对条款商议了一下,实际上,就是张硕询问刘明昆的意见,刘明昆都是直接同意的。<br />
    这倒不是追星之类的,因为对他来说,加入到张硕的团队只有好处没有坏处。<br />
    比如,能分配到经费。<br />
    比如,能找到明确的研究方向,并分享一些研究成果。<br />
    同时,他觉得自己也是弱势的一方,就干脆什么都同意。<br />
    在正式签了协议以后,张硕又带着刘明昆去了源点论研究办公室,认识了团队的其他两个人--汤海益和郭平。<br />
    “我们的团队就正式成立了!”<br />
    “四个人应该也够了,现在主要的方向就是研究电磁力引力的理论关联,刘明昆教授,你在首都科技大学,我们可以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讨论问题。”<br />
    团队,正式确定下来。<br />
    刘明昆留在苏东大学一天时间,第二天才乘坐飞机返回首都。<br />
    研究也正式开始了。<br />
    张硕全心投入到研究工作中,针对团队来说,他会给大家分配研究任务,碰到难点的时候,就让所有人想同一个方向,然后一起进行讨论。<br />
    有任务系统指引的正确方向,研究的内容会很明确,进展也就非常顺利。<br />
    有句话说的好,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br />
    汤海益、郭平,再加上刘明昆,三个理论物理方向的年轻博士,每一个都是聪明人中的聪明人,他们三个加在一起,再加上明确的研究方向,碰到的问题大部分都是有解决方案的。<br />
    所以研究就显得非常顺利。<br />
    当然,也会碰到很难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到研究关键点的时候,他们会讨论下一步的论证方向。<br />
    这时候,就要氪币解决了。<br />
    张硕一直希望能‘氪币’到1000,就能开启新的任务了,新的任务还是很重要的,以后有实验之类的任务,可能就会长期占据任务栏。<br />
    现在没有实验类任务,也有两个任务栏被占据,只能空出一个出来。<br />
    多一个任务栏,就能多一项同步进行的研究。<br />
    每一次氪币,都能够让研究进度有很大提升,也能指引下一步的论证方向,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br />
    ……<br />
    在多数学者看来,研究工作是很苦恼的,但是,张硕团队的几个人都很享受,因为感觉研究一直都有进展,没有碰到被卡住的问题。<br />
    每当遇到难点的时候,张硕就会站出来解决问题,然后就进入下一步的论证工作。<br />
    汤海益、郭平都是新人,他们都是刚参加工作,也是第一次加入正式的科研团队。<br />
    他们就感觉感慨着张硕的水平以及团队工作的重要性,“张硕教授水平真是太高,碰到难点,很快就能想到解决方案。”<br />
    “我们的研究进展也很快,感觉每天都有进步。”<br />
    “我都不敢相信,这些是我们做出来的,论证太精妙了,其中的数学内容太精彩了。”<br />
    “原来团队的科研是这样的,有个团队真是太好了,我以前个人做研究,每次碰到问题,想的头都大了也没办法解决,就感觉很无助。”<br />
    “是啊,一个团队,我们几个人一起想,集思广益,你想不到我能想到,怪不得大家都参与团队工作……”<br />
    首都科技大学的刘明昆也有同样的感受,他之前都是自己做项目,自己做研究。<br />
    每当碰到一个问题的时候就会卡很久。<br />
    他还是第一次知道团队做科研原来这么好,有方向、有经费,再有个出色的带头人,研究一直都非常的顺利,进展也非常惊人。<br />
    “那些加入团队的同事,还吐槽什么羡慕个人研究团队不好之类的……”<br />
    “都是骗子!”<br />
    “有团队真是太好了,集合大家的智慧一起研究,每天都有进步……”<br />
    “张硕教授水平也确实高,总是能想到关键点……”<br />
    在张硕的团队沉浸于研究中的时候,《高能物理学杂志》发布了新一期。<br />
    第二篇就是张硕的论文——《能量与力场规范理论》。<br />
    《能量与力场规范理论》的发布,引起了国际物理界的广泛关注。<br />
    这个理论用一组方程,描述粒子对撞实验中各参数的关系,并解析了参与、未知物理现象与能量损耗的关系。<br />
    所有看了论文的物理学家都非常的惊讶,他们只看结论就知道研究的重要性,因为方程组中每一个参数都很重要,背后蕴含着很多的物理意义。<br />
    如果针对方程组进行研究,就可以推导出很多的内容。<br />
    所以研究已经不只是一项研究,里面也蕴含着很大的后续研究潜力,他们仿佛看到理论物理的宝藏之门,已经可以见得里面金光闪闪。<br />
    当然,前提是研究的正确性。<br />
    一些机构以及科研团队迫不及待的对方程组进行了验证,验证需要高能所计算中心发布的数据支持,把各个参数带入方程组以后,就发现结果的误差非常小。<br />
    这种误差,可以认为是检测、分析以及统计原因。当然到此还并不能确定正确性,因为高能所计算中心发布的大型实验偏差分析数据还很少,准确的说,只有五次实验分析数据。<br />
    这主要是因为算法复杂,涉及的计算量非常庞大。<br />
    第二就是每一次计算都需要数据整理工作,涉及到大型实验偏差分析的数据,工作量还是非常庞大的。<br />
    很多科研机构、团队,就开始等待高能所计算中心发布的下一次数据,也就是刚刚完成的实验分析数据。<br />
    有些学者干脆直接去询问计算中心,想知道发布下一次实验数据的准确时间。<br />
    同时,也想知道什么时候能针对核子组织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验证。<br />
    核子组织数据中心都特别致电询问了一下,他们已经给高能所共享了数据,但因为数据量非常庞大,分析验证工作就相对很迟缓。<br />
    当所做的工作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同领域顶级机构都特别打电话来催促,正常情况下,也就证明工作的成功了。<br />
    可计算中心知道原因以后,好多人的心情都很复杂,曹孟波就对鲍贺星说道,“所以我讨厌数学家、讨厌物理学家。”<br />
    “我们的数据分析工作还在继续,结果他们已经提前计算出了参数关系?”<br />
    “等于是他们都提前预判了?”<br />
    “我们发布的数据还有什么意义……”<br />
    如果是按照预想的流程,就像是核子组织粒子对撞实验工作,每一次实验过后,全世界的物理学家们参与数据分析、研究工作,然后完成一个个的研究成果。<br />
    现在则是参数关系提前被‘预判’了。<br />
    等于说,他们再发布数据,其他人就是利用数据分析出参数,然后再去验证‘预判的研究’。<br />
    曹孟波感觉计算中心偏差分析组就成了‘工具团队’,一大群人所做的庞大工作,就是为了验证一项‘预判性的研究’?<br />
    讲不讲道理?<br />
    哪怕‘预判性的研究’是张硕完成……<br />
    “好吧!”<br />
    “反正偏差分析算法也是张硕的,至少我们收获了全世界的关注,比之前强的多。”<br />
    “唉~~~”<br />
    ……<br />
    在国际物理界的关注下,计算中心新一次实验的偏差分析数据终于发布出来。<br />
    数据发布过后十二个小时内,就有几个相关研究团队宣布,他们对于数据进行了计算分析,并验证了‘能量与力场规范方程’,误差依旧是‘极小范围’。<br />
    这也就代表,新一次实验偏差数据依旧支持‘能量与力场规范方程’。<br />
    ‘能量与力场规范方程’,再一次被确定。<br />
    这条消息还登上了媒体板块,《今日新闻》报道称,“张硕的最新研究《能量与力场规范理论》,引起了国际物理界的广泛关注,并吸引了很多团队以及物理学家进行研究。”<br />
    “加州理工大学教授,著名的高能物理学家威尔-布朗评价认为,能量与力场规范理论,是可比拟杨-米尔斯规范场的研究,其价值意义非凡。”<br />
    “研究发表在《高能物理学杂志》上,而高能所新一次的粒子对撞实验,再次证明了‘能量与力场规范方程’的正确性。”<br />
    高能所所长吴建宁为此接受了采访,他对于张硕的研究成果与实验的关系进行了说明。<br />
    他说道,“这个研究是正确的,也就代表粒子对撞实验中的未知现象是一种混乱力场。”<br />
    “混乱力场,也就是不确定力学特征的力场,可以认为是四大基础力的集合体,也可能是某种单一的力场。”<br />
    “这个研究为高能物理研究开拓了新方向。”<br />
    “在之前,物理研究都着眼于物质和能量,而研究则着眼于力场,从力场再去联系物质和能量……”<br />
    “这是一种很新奇的视角,很新奇的研究方向,张硕为高能物理、理论物理开拓了新领域、新方向,我相信后续肯定会有很多的物理学家参与研究……”<br />
    最近一段时间,吴建宁可以说是意气风发,因为高能所的工作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他们的实验以及新发现都成为了焦点。<br />
    这样的成就,也得到了上级的关注,包括科学院、科技处、科技工程局,都有领导关注过高能所的工作。<br />
    同时,吴建宁也正在考虑扩大研究范围。<br />
    直白来说,就是申请更大型的项目,来进行更大规模的高能物理研究。<br />
    比如,建造超大型的粒子对撞机。<br />
    国内大型粒子对撞机一直都在论证中,已经论证了十几年时间都没有任何的进展,主要还是因为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需求经费太高。<br />
    作为高能所来说,他们当然会支持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有了大型的设备设施进行实验,才能有更多的研究发现,这也是核子组织能引领国际高能物理研究的原因。<br />
    吴建宁也希望高能所的研究能够有更大的发展,所以他决定召开视频会议。<br />
    视频会议邀请了十几个人。<br />
    其中高能所一方的代表包括吴建宁、曹孟波、高洪利、于飞,其他还包括院长王长利、科技工程局的李明老师等领导,当然也少不了张硕。<br />
    视频会议讨论的是高能所的下一步发展方向,议题包括物理组、cp组以及计算中心的工作,也包括建造大型科研设备的方向。<br />
    张硕受邀参加视频会议,他就只是坐在电脑前听着其他人的发言和讨论。<br />
    当涉及到物理中心、计算中心、cp组的工作,说的主要都是经费、实验、人员相关的问题。<br />
    其他参与视频会议的领导也都只是听听。<br />
    等高能所内部项目组工作说完,就到了重点问题--大型科研、大型设备建造。<br />
    院长王长利开口,问了张硕一个问题,“张硕教授,你是否支持国内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br />
    其他人都认真听着。<br />
    包括吴建宁、包括高洪利,都非常支持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物理中心就可以做强度更高的实验,还会吸引更多知名学者参与工作,实验研究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br />
    吴建宁非常希望张硕能够同意,很多人心中,张硕的地位很高,他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br />
    张硕直接摇头道,“我反对。”<br />
    “为什么?”王长利明显有些意外。<br />
    在他看来,张硕和高能所是‘一条心’,怎么会反对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br />
    张硕解释道,“因为,落后了,核子组织已经有超大型粒子对撞机,他们升级设备以后进行了几次实验,也没有什么新发现。”<br />
    “我们建造更大型的对撞机,也不一定会有新发现,即便是有可能也只是一些小发现。”<br />
    “另外,我认为现在不着急做决策,而是要等。”<br />
    “等?”<br />
    王长利有些不理解。<br />
    吴建宁、高洪利、曹孟波、于飞,包括其他参会的领导也都认真听着。<br />
    张硕点头继续道,“对,就是等。”<br />
    “我们已经有两个未知发现,包括粒子对撞实验分析,包括cp组,两个发现的投入都不高,而新的现象可能会代表新的物理方向。”<br />
    “新的物理方向,需求不一定是强度更高的粒子对撞实验。”<br />
    “所以我们要等,等更多的理论成果、更多的实验发现,新的物理方向明确下来,到时候,有什么需求就可以建造什么设备。”<br />
    “新的方向,全世界是从零开始,我们能确定对的方向,然后再开始建造设备进行实验研究。”<br />
    “这才是超越的机会!”<br />
    (本章完)</p>
科幻未来相关阅读More+

足球:才16岁,让我退役复出?

懒惰的咕噜大王

怪物来了

一刀斩斩斩

艾泽拉斯圣光黎明

驿路羁旅

CS:才16岁,让我老登逆袭?

地精咖啡

全民领主:我有一个小世界

佚名

杜林日记

半步炼狱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