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第317章 腾云1,试飞!张硕:这简直是太low了!<br />
“两个方案都被否定了!”<br />
“场力迭加不行,迭加位置会对设备材料造成破坏,会带来安全风险。”<br />
“放大场力,干脆根本行不通……”<br />
“这怎么办?”<br />
等张硕说完了以后,办公室里的人都讨论起来。<br />
刘志文感到很无奈,他把问题抛给了张硕,“岂不是说,大型的飞船根本造不出来?”<br />
“你们的方案肯定行不通。”<br />
张硕道,“目前的技术是这样的,但也不要悲观,技术是会慢慢研究提升的。”<br />
“引力制造是新技术,可研究的方向还有很多,包括扩大场地范围,也包括增加强度。”<br />
“另外,引力场的交叉也需要研究啊,而且是一个大方向,后续技术转化需要很多测定数据支持。”<br />
两个方案都行不通,让刘志文等人感到非常的郁闷。<br />
之前他们在方案设计上投入了很多精力,完全没有想到会在引力技术上卡住。<br />
他们是研究飞行器设计的,最基础的引力技术也只有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并不是最专业的、参与引力技术研发的研究员,否则方案上也不会犯这么大的错误。<br />
张硕倒是没觉得什么。<br />
他最开始听到刘志文说起,要设计大型飞船的时候,就感觉有点行不通,还想着对方有什么非常奇妙的方案,结果却出现了引力技术不了解的问题。<br />
当然,这也无可厚非。<br />
在上一次研究之前,他也不知道引力场最外层存在一层膜,还会对材料、设备造成破坏性的影响。<br />
张硕倒是觉得大型飞船早晚会研究设计出来,因为技术是会慢慢提升的。<br />
就像是计算机,最开始的时候,计算机可是个大块头,运算速度也慢的可怜。<br />
现在的计算机都非常轻便,运行速度也非常快,就是技术得到了大大提升。<br />
引力技术才刚刚起步,专业研究团队很少,直白来说,就只有两个团队知道最高端的引力技术,并从事专业的研究工作。<br />
一个是他的实验组,另一个是科技工业局旗下的项目组。<br />
科技工业局旗下的项目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稳定引力技术,并给其他研究组支持上,而不是去增强改善技术,他们也没有足够多的理论人员。<br />
他的实验组,也只是刚重启研究而已。<br />
其他了解引力技术的团队,包括军方项目组、飞行器组等,都只是以引力技术为基础做其他技术研究。<br />
这也是因为,引力技术的研究门槛太高了。<br />
另外,现有的引力技术已经能支持各领域的应用,暂时也没有提升技术的需求。<br />
大型飞船,就不一样了。<br />
大型飞船的制造,必须要有更高端的引力技术,必须让技术得到一定的升级,才能够支持设计研发。<br />
在后续的技术研究上,张硕也非常有信心,实际上,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br />
比如,氚元素的实验。<br />
在媒介材料中添加氚元素以后,就制造出了不断周期性变化的引力场,而周期性变化和氚元素跟着其他媒介材料一起不断运动有关。<br />
如果利用某一项技术让氚元素达到‘某种静止’,是不是就能改变周期性变化的特定?<br />
到时候,就能制造出三倍以上地球引力的引力场。<br />
引力场强度,就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br />
这个强度是相当惊人的,而且实用性非常高。<br />
有了三倍地球引力的场力以后,飞船动力就根本不是问题,不需要什么电动机扇叶,也不需要什么空压电机,直接就是以高倍率引力场驱动。<br />
飞船向上拥有20米/s的加速度,转换场地方向,横向就能拥有30米/s的加速度。<br />
最大的好处,引力加速无视质量。<br />
飞船的灵活性受限的一大原因就是飞船的质量太高,腾云-1型都有一百吨以上,要灵活起来需求的推力太大。<br />
相对质量来说,外在挤压空气的推力效果非常差。<br />
如果知道大型的飞船就更是如此了,几百吨、上千吨的大型飞船,即便是几台空压电机一起上,也很难真正灵活起来。<br />
外在的推力太高,也会对飞船本身造成影响。<br />
外在推力,也就是局部产生的力,推力太大可能会让飞船无法承受,甚至会在加速的一瞬间解体。<br />
这就像是人体一样。<br />
人体所能承受的加速度是有限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加速度是外力带来的,单侧受力强度太高就会对身体造成损伤。<br />
引力,就不同了。<br />
引力作用于物质的内外,飞船会整体上的受力,就不会造成任何影响。<br />
在场力覆盖范围上,也已经有了理论和实验数据支持。<br />
同样的媒介材料下,所制造的引力场覆盖范围和媒介材料的密度有关,密度越高场地覆盖范围就越大。<br />
当然,高密度也会产生高热和高压,会给环转管道内部带来压力。<br />
但理论和实验验证都有了,技术上的突破也只是时间问题。<br />
总之,想要研发大型飞船,就必须要等引力技术有突破。<br />
刘志文以及其他人都感到有些失落。<br />
两个方案都被否定,也就代表大型飞船计划暂时只能搁置。<br />
虽然张硕说等引力技术突破,就可以着手设计大型的飞船,但技术突破要多久呢?<br />
这样一项技术,几年之内有个突破就很了不起了,而且突破不一定是质的,也许就只是略微增加一些强度。<br />
最终要等多久?<br />
几年之内,有希望吗?<br />
“看来重心还是要放在腾云-1上……”刘志文摇头叹道。<br />
张硕笑道,“不是马上要试飞了吗?我过来就是看试飞的。”<br />
“对、对。”<br />
刘志文重新打起精神,对其他人说道,“大型飞船的问题先搁置,我们还是做好眼前的工作。”<br />
“腾云-1的试飞非常重要,到时候会有老师团队到来。”<br />
“我们可不能关键时刻掉链子!”<br />
……<br />
张硕确实是来看试飞的,至于大型飞船的设计方案,能解决就帮忙解决一下。<br />
不能,就只能等待了。<br />
实际上,来之前也没抱什么希望,因为引力技术要研究的内容还有很多,就连他们都没有完全吃透,没有足够技术底蕴的情况下,贸然的开启大型计划风险太大了。<br />
腾云-1型的试飞,已经近在眼前了。<br />
两天之后,老师团队到来。<br />
这次来的大多都是军方的老师,领头的朱老师、郑老师,也是高级的老师,都和张硕很熟悉了。<br />
朱老师、郑老师对腾云-1型相关工作非常重视。<br />
等到了基地以后,马上就去了装配间,并问了好多和飞船有关的问题。<br />
刘志文不断的介绍着。<br />
张硕则是跟在旁边,老师们有引力技术、电池技术的问题就会问他。<br />
中午,张硕和老师们一起用餐。<br />
在休息片刻后,就被通知去基地外的小广场。<br />
等张硕来到小广场的时候,外围已经聚了不少人,刘志文也在其中,他和朱老师站在一起,也不断汇报着工作。<br />
刘志文明显表现的很紧张。<br />
飞船试飞,也是对于腾云-1型研发工作的检验。<br />
在等待片刻以后,有个穿着飞行员服装的青年人走了出来,他昂首挺胸的脸上带着坚毅和自信。<br />
“翟勇!”<br />
“非常优秀的飞行员,还经过了半年多的训练。”<br />
有个叫‘李明’的技术组长,就站在张硕旁边解释道,“孟志林教授的研究开始,军-方已经在培养引力飞船驾驶员了。”<br />
“最主要不是操作,操作上很简单,而且有地面控制,一般都不会出问题。”<br />
“最难的是引力适应,就像是宇航员一样,要一直处在类似于失重的状态。”<br />
“翟勇是其中表现最优秀的……”<br />
张硕听罢琢磨了一下,开口问道,“为什么不找个宇航员?”<br />
“当时也是这么想的,有宇航员加入训练,但是宇航员的应急操作上比不上飞行员,而且,宇航员数量很少。”<br />
李明道,“咱们国家的宇航员都是宝贝,一个个还都是高端的工程人员。”<br />
“而且,腾云-1型是飞行器,上面要挂弹的,是会投入战斗的,暂时也不需要长期悬浮在,还是飞行员专业对口一些。”<br />
张硕了然的点头。<br />
两人正说话的时候,腾云-1飞船已经慢慢被推到了广场上。<br />
在飞船停下来之后,立刻就有一大堆的工作人员上前把支架拆走。<br />
飞船自身的六角支架,已经启动并支撑在地面上,拆卸工作结束以后,飞船就静立在广场中央。<br />
“报告!”<br />
“准备工作结束,请指示!”<br />
刘志文上前做了报告,翟勇则站在旁边行者军力。<br />
朱老师过去和翟勇说了几句,大体就是鼓励他认真完成任务。<br />
之后翟勇就走向了飞船,飞船一侧舱门打开,延伸出一个梯子,他顺着梯子怕了上去,随后梯子被收回舱门关闭。<br />
过了大概有十几分钟,飞船预热启动结束,刘志文报告说可以开始。<br />
“开始吧!”<br />
朱老师直接做出指示。<br />
“点火、起飞!”<br />
伴随着一声令下,好多人还以为会听到什么声音,又或者看到非常下方的叶片煽动,但实际上什么都没有,飞船就在一片安静之下离开了地面。<br />
“——!!”<br />
“直接飞起来了?”<br />
“就这样飞了?”<br />
好多不了解技术的人,都不由得发出了惊呼。<br />
眼前的场景太惊人了。<br />
有着萌萌外形的腾云-1型飞船,在一片安静中就脱离了地面,中途没有发出任何的声音,至少广场外侧是听不到的。<br />
下放的叶片,也就是螺旋桨也没有动。<br />
怎么飞起来了?<br />
“引力技术!”<br />
有专业人员解释道,“飞船的引力场强度是1.13倍地球引力,开启引力场就能直接上升起飞了。”<br />
“下放的电动螺旋桨,能增加上升速度,但只是试飞,没必要那么快。”<br />
即便是有专业的解释,很多不了解的人还是感觉非常惊讶。<br />
飞船,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就直接脱离地面上升,看起来甚至有些诡异,就像是科幻电影中的外星飞船一样。<br />
最主要是,一点声音都没有,看起来甚至有些诡异。<br />
飞船的加速度不快,也只有1.3米/s,但不断的上升速度还是越来越快。<br />
最开始是慢慢的脱离地面,后来就感觉是快速上升,一直到了百米高空以上,下方螺旋桨方向旋转让飞船开始减速,最后稳定悬浮在了空上。<br />
“高度,307米!”<br />
刘志文报告了一个数据。<br />
虽然是在三百米的空中,但因为飞船的大块头,就让人感觉是近在眼前。<br />
下一步,就是单向飞行。<br />
飞船单侧门开启并伸出了也给大型螺旋桨,螺旋桨展开以后,就开始不断加速转动,并让飞船朝着一侧飞行。<br />
飞船的起飞过程科幻感十足,让人感觉技术高大上。<br />
现在的横向飞行则是大大拉低了b-格,螺旋桨带动的飞行,怎么看也高端不到哪里去,甚至让好多人都觉得有些太low了。<br />
震撼感,一下子就没有了。<br />
这种对比实在是太过明显,就连朱老师都忍不住看向刘志文,并说了句,“动力系统还是要研究一下啊……”<br />
刘志文也觉得很尴尬。<br />
这么高端的引力技术,结果就只能用螺旋桨带动横向飞行……<br />
“暂时没办法啊!”<br />
刘志文苦笑道,“我们想改进。最好的方案是使用空压电机,但空压电机需要很高的电力,单个氢弹电池带不动。”<br />
“所以我们想设计大型的飞船,但技术上暂时不支持……”<br />
他说着还看向了张硕。<br />
张硕走过去,思索着开口问道,“刘教授,你们有没有想过用引力驱动?”<br />
“引力驱动?横向?”<br />
刘志文皱住了眉头,向上飞行就是引力驱动,横向还是靠引力?<br />
“张院士,你的意思是说,让飞船斜着飞……?”<br />
“对。”<br />
张硕点点头,“孟志林团队研究的过程中,就考虑过这种设计。”<br />
刘志文马上提出了难点,“但是,要研究全新的平衡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有很多……”<br />
“这些就是你们解决了。”<br />
张硕抿了抿嘴,方向已经拿了出来,技术上当然是研究团队的事情。<br />
当然,刘志文说的难点确实存在,要解决也是非常复杂的,同时倾斜度高加速度快,同时也会对平衡系统有很大要求。<br />
“还可以有一种方案。”<br />
张硕思索着继续道,“如果引力系统能缩小,同时不降低场力范围,就可以安装在飞船内部。”<br />
“环状管道可以不断控制转动,就可以随意调节引力场方向。”<br />
“动力,也就不是问题了。”<br />
朱老师顿时问道,“张院士,可以实现吗?”<br />
“目前不行,技术还要研究。”张硕摇了摇头。<br />
刘志文听着苦笑道,“研究……这很难吧?扩大引力覆盖范围,可不是容易的事情,感觉十年内……”<br />
“不可能!”<br />
朱老师一听顿时有些失望。<br />
张硕抬起头看着空中的腾云-1,暗自琢磨着回去就研究一下。<br />
这样的引力飞船实在是太low了。<br />
螺旋桨动力,简直是糟蹋了高端的引力技术!<br />
(本章完)</p>
“两个方案都被否定了!”<br />
“场力迭加不行,迭加位置会对设备材料造成破坏,会带来安全风险。”<br />
“放大场力,干脆根本行不通……”<br />
“这怎么办?”<br />
等张硕说完了以后,办公室里的人都讨论起来。<br />
刘志文感到很无奈,他把问题抛给了张硕,“岂不是说,大型的飞船根本造不出来?”<br />
“你们的方案肯定行不通。”<br />
张硕道,“目前的技术是这样的,但也不要悲观,技术是会慢慢研究提升的。”<br />
“引力制造是新技术,可研究的方向还有很多,包括扩大场地范围,也包括增加强度。”<br />
“另外,引力场的交叉也需要研究啊,而且是一个大方向,后续技术转化需要很多测定数据支持。”<br />
两个方案都行不通,让刘志文等人感到非常的郁闷。<br />
之前他们在方案设计上投入了很多精力,完全没有想到会在引力技术上卡住。<br />
他们是研究飞行器设计的,最基础的引力技术也只有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并不是最专业的、参与引力技术研发的研究员,否则方案上也不会犯这么大的错误。<br />
张硕倒是没觉得什么。<br />
他最开始听到刘志文说起,要设计大型飞船的时候,就感觉有点行不通,还想着对方有什么非常奇妙的方案,结果却出现了引力技术不了解的问题。<br />
当然,这也无可厚非。<br />
在上一次研究之前,他也不知道引力场最外层存在一层膜,还会对材料、设备造成破坏性的影响。<br />
张硕倒是觉得大型飞船早晚会研究设计出来,因为技术是会慢慢提升的。<br />
就像是计算机,最开始的时候,计算机可是个大块头,运算速度也慢的可怜。<br />
现在的计算机都非常轻便,运行速度也非常快,就是技术得到了大大提升。<br />
引力技术才刚刚起步,专业研究团队很少,直白来说,就只有两个团队知道最高端的引力技术,并从事专业的研究工作。<br />
一个是他的实验组,另一个是科技工业局旗下的项目组。<br />
科技工业局旗下的项目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稳定引力技术,并给其他研究组支持上,而不是去增强改善技术,他们也没有足够多的理论人员。<br />
他的实验组,也只是刚重启研究而已。<br />
其他了解引力技术的团队,包括军方项目组、飞行器组等,都只是以引力技术为基础做其他技术研究。<br />
这也是因为,引力技术的研究门槛太高了。<br />
另外,现有的引力技术已经能支持各领域的应用,暂时也没有提升技术的需求。<br />
大型飞船,就不一样了。<br />
大型飞船的制造,必须要有更高端的引力技术,必须让技术得到一定的升级,才能够支持设计研发。<br />
在后续的技术研究上,张硕也非常有信心,实际上,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br />
比如,氚元素的实验。<br />
在媒介材料中添加氚元素以后,就制造出了不断周期性变化的引力场,而周期性变化和氚元素跟着其他媒介材料一起不断运动有关。<br />
如果利用某一项技术让氚元素达到‘某种静止’,是不是就能改变周期性变化的特定?<br />
到时候,就能制造出三倍以上地球引力的引力场。<br />
引力场强度,就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br />
这个强度是相当惊人的,而且实用性非常高。<br />
有了三倍地球引力的场力以后,飞船动力就根本不是问题,不需要什么电动机扇叶,也不需要什么空压电机,直接就是以高倍率引力场驱动。<br />
飞船向上拥有20米/s的加速度,转换场地方向,横向就能拥有30米/s的加速度。<br />
最大的好处,引力加速无视质量。<br />
飞船的灵活性受限的一大原因就是飞船的质量太高,腾云-1型都有一百吨以上,要灵活起来需求的推力太大。<br />
相对质量来说,外在挤压空气的推力效果非常差。<br />
如果知道大型的飞船就更是如此了,几百吨、上千吨的大型飞船,即便是几台空压电机一起上,也很难真正灵活起来。<br />
外在的推力太高,也会对飞船本身造成影响。<br />
外在推力,也就是局部产生的力,推力太大可能会让飞船无法承受,甚至会在加速的一瞬间解体。<br />
这就像是人体一样。<br />
人体所能承受的加速度是有限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加速度是外力带来的,单侧受力强度太高就会对身体造成损伤。<br />
引力,就不同了。<br />
引力作用于物质的内外,飞船会整体上的受力,就不会造成任何影响。<br />
在场力覆盖范围上,也已经有了理论和实验数据支持。<br />
同样的媒介材料下,所制造的引力场覆盖范围和媒介材料的密度有关,密度越高场地覆盖范围就越大。<br />
当然,高密度也会产生高热和高压,会给环转管道内部带来压力。<br />
但理论和实验验证都有了,技术上的突破也只是时间问题。<br />
总之,想要研发大型飞船,就必须要等引力技术有突破。<br />
刘志文以及其他人都感到有些失落。<br />
两个方案都被否定,也就代表大型飞船计划暂时只能搁置。<br />
虽然张硕说等引力技术突破,就可以着手设计大型的飞船,但技术突破要多久呢?<br />
这样一项技术,几年之内有个突破就很了不起了,而且突破不一定是质的,也许就只是略微增加一些强度。<br />
最终要等多久?<br />
几年之内,有希望吗?<br />
“看来重心还是要放在腾云-1上……”刘志文摇头叹道。<br />
张硕笑道,“不是马上要试飞了吗?我过来就是看试飞的。”<br />
“对、对。”<br />
刘志文重新打起精神,对其他人说道,“大型飞船的问题先搁置,我们还是做好眼前的工作。”<br />
“腾云-1的试飞非常重要,到时候会有老师团队到来。”<br />
“我们可不能关键时刻掉链子!”<br />
……<br />
张硕确实是来看试飞的,至于大型飞船的设计方案,能解决就帮忙解决一下。<br />
不能,就只能等待了。<br />
实际上,来之前也没抱什么希望,因为引力技术要研究的内容还有很多,就连他们都没有完全吃透,没有足够技术底蕴的情况下,贸然的开启大型计划风险太大了。<br />
腾云-1型的试飞,已经近在眼前了。<br />
两天之后,老师团队到来。<br />
这次来的大多都是军方的老师,领头的朱老师、郑老师,也是高级的老师,都和张硕很熟悉了。<br />
朱老师、郑老师对腾云-1型相关工作非常重视。<br />
等到了基地以后,马上就去了装配间,并问了好多和飞船有关的问题。<br />
刘志文不断的介绍着。<br />
张硕则是跟在旁边,老师们有引力技术、电池技术的问题就会问他。<br />
中午,张硕和老师们一起用餐。<br />
在休息片刻后,就被通知去基地外的小广场。<br />
等张硕来到小广场的时候,外围已经聚了不少人,刘志文也在其中,他和朱老师站在一起,也不断汇报着工作。<br />
刘志文明显表现的很紧张。<br />
飞船试飞,也是对于腾云-1型研发工作的检验。<br />
在等待片刻以后,有个穿着飞行员服装的青年人走了出来,他昂首挺胸的脸上带着坚毅和自信。<br />
“翟勇!”<br />
“非常优秀的飞行员,还经过了半年多的训练。”<br />
有个叫‘李明’的技术组长,就站在张硕旁边解释道,“孟志林教授的研究开始,军-方已经在培养引力飞船驾驶员了。”<br />
“最主要不是操作,操作上很简单,而且有地面控制,一般都不会出问题。”<br />
“最难的是引力适应,就像是宇航员一样,要一直处在类似于失重的状态。”<br />
“翟勇是其中表现最优秀的……”<br />
张硕听罢琢磨了一下,开口问道,“为什么不找个宇航员?”<br />
“当时也是这么想的,有宇航员加入训练,但是宇航员的应急操作上比不上飞行员,而且,宇航员数量很少。”<br />
李明道,“咱们国家的宇航员都是宝贝,一个个还都是高端的工程人员。”<br />
“而且,腾云-1型是飞行器,上面要挂弹的,是会投入战斗的,暂时也不需要长期悬浮在,还是飞行员专业对口一些。”<br />
张硕了然的点头。<br />
两人正说话的时候,腾云-1飞船已经慢慢被推到了广场上。<br />
在飞船停下来之后,立刻就有一大堆的工作人员上前把支架拆走。<br />
飞船自身的六角支架,已经启动并支撑在地面上,拆卸工作结束以后,飞船就静立在广场中央。<br />
“报告!”<br />
“准备工作结束,请指示!”<br />
刘志文上前做了报告,翟勇则站在旁边行者军力。<br />
朱老师过去和翟勇说了几句,大体就是鼓励他认真完成任务。<br />
之后翟勇就走向了飞船,飞船一侧舱门打开,延伸出一个梯子,他顺着梯子怕了上去,随后梯子被收回舱门关闭。<br />
过了大概有十几分钟,飞船预热启动结束,刘志文报告说可以开始。<br />
“开始吧!”<br />
朱老师直接做出指示。<br />
“点火、起飞!”<br />
伴随着一声令下,好多人还以为会听到什么声音,又或者看到非常下方的叶片煽动,但实际上什么都没有,飞船就在一片安静之下离开了地面。<br />
“——!!”<br />
“直接飞起来了?”<br />
“就这样飞了?”<br />
好多不了解技术的人,都不由得发出了惊呼。<br />
眼前的场景太惊人了。<br />
有着萌萌外形的腾云-1型飞船,在一片安静中就脱离了地面,中途没有发出任何的声音,至少广场外侧是听不到的。<br />
下放的叶片,也就是螺旋桨也没有动。<br />
怎么飞起来了?<br />
“引力技术!”<br />
有专业人员解释道,“飞船的引力场强度是1.13倍地球引力,开启引力场就能直接上升起飞了。”<br />
“下放的电动螺旋桨,能增加上升速度,但只是试飞,没必要那么快。”<br />
即便是有专业的解释,很多不了解的人还是感觉非常惊讶。<br />
飞船,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就直接脱离地面上升,看起来甚至有些诡异,就像是科幻电影中的外星飞船一样。<br />
最主要是,一点声音都没有,看起来甚至有些诡异。<br />
飞船的加速度不快,也只有1.3米/s,但不断的上升速度还是越来越快。<br />
最开始是慢慢的脱离地面,后来就感觉是快速上升,一直到了百米高空以上,下方螺旋桨方向旋转让飞船开始减速,最后稳定悬浮在了空上。<br />
“高度,307米!”<br />
刘志文报告了一个数据。<br />
虽然是在三百米的空中,但因为飞船的大块头,就让人感觉是近在眼前。<br />
下一步,就是单向飞行。<br />
飞船单侧门开启并伸出了也给大型螺旋桨,螺旋桨展开以后,就开始不断加速转动,并让飞船朝着一侧飞行。<br />
飞船的起飞过程科幻感十足,让人感觉技术高大上。<br />
现在的横向飞行则是大大拉低了b-格,螺旋桨带动的飞行,怎么看也高端不到哪里去,甚至让好多人都觉得有些太low了。<br />
震撼感,一下子就没有了。<br />
这种对比实在是太过明显,就连朱老师都忍不住看向刘志文,并说了句,“动力系统还是要研究一下啊……”<br />
刘志文也觉得很尴尬。<br />
这么高端的引力技术,结果就只能用螺旋桨带动横向飞行……<br />
“暂时没办法啊!”<br />
刘志文苦笑道,“我们想改进。最好的方案是使用空压电机,但空压电机需要很高的电力,单个氢弹电池带不动。”<br />
“所以我们想设计大型的飞船,但技术上暂时不支持……”<br />
他说着还看向了张硕。<br />
张硕走过去,思索着开口问道,“刘教授,你们有没有想过用引力驱动?”<br />
“引力驱动?横向?”<br />
刘志文皱住了眉头,向上飞行就是引力驱动,横向还是靠引力?<br />
“张院士,你的意思是说,让飞船斜着飞……?”<br />
“对。”<br />
张硕点点头,“孟志林团队研究的过程中,就考虑过这种设计。”<br />
刘志文马上提出了难点,“但是,要研究全新的平衡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有很多……”<br />
“这些就是你们解决了。”<br />
张硕抿了抿嘴,方向已经拿了出来,技术上当然是研究团队的事情。<br />
当然,刘志文说的难点确实存在,要解决也是非常复杂的,同时倾斜度高加速度快,同时也会对平衡系统有很大要求。<br />
“还可以有一种方案。”<br />
张硕思索着继续道,“如果引力系统能缩小,同时不降低场力范围,就可以安装在飞船内部。”<br />
“环状管道可以不断控制转动,就可以随意调节引力场方向。”<br />
“动力,也就不是问题了。”<br />
朱老师顿时问道,“张院士,可以实现吗?”<br />
“目前不行,技术还要研究。”张硕摇了摇头。<br />
刘志文听着苦笑道,“研究……这很难吧?扩大引力覆盖范围,可不是容易的事情,感觉十年内……”<br />
“不可能!”<br />
朱老师一听顿时有些失望。<br />
张硕抬起头看着空中的腾云-1,暗自琢磨着回去就研究一下。<br />
这样的引力飞船实在是太low了。<br />
螺旋桨动力,简直是糟蹋了高端的引力技术!<br />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