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唱晚在溪边缭绕徘徊。我依稀看到一个鲜活的面孔展现在眼前:那位唐代开国元勋尉迟恭将军,头戴银盔身披银甲,顶风冒雪,凝视着波涛汹涌澎湃的大海,心系白浪飞溅如雪中的点点渔帆,守卫着沿海人民的安宁......<br/><br/> 据《东台县志》记载,唐朝建立之前,山西朔州(今朔县)人尉迟恭,幼时随母逃难曾住过台城西溪。那时,西溪东面是大海,沿海多为盐民和渔民。渔民出海捕鱼每遇浓雾或风浪,常有海难发生。尉迟恭母亲见此情景,她嘱尉迟恭日后若为一官半职,定要在西溪建一座宝塔,以便渔民出海辨别方向。后来,尉迟恭果然辅佐李世民开国平天下,发迹后的尉迟敬德,没有忘记幼年的遭遇,牢记母亲的嘱托。他奏请唐太宗李世民,在当时军事要塞,全国重要的产盐之地,南通到淮河口之间建一座方向塔,太宗遂准奏,并由尉迟恭监造。此塔的宝顶原是铜葫芦,用“风火铜”铸成,随着日照光线不同,能变幻成七种色彩。传说有了它,台风就会越境而过,故沿海渔民称之为“定海神针”、“镇海塔”亦称为“孝母塔”、“尉迟塔”。千百年来,虽然屡遭地震和水灾,仍巍然屹立如初,成了老百姓膜拜的图腾,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见证着黄海的东迁,沧海桑田的变化;也成了黄海之滨古文化的象征,见证着历代先贤、仁人志士 x_io_ng 怀“有益天下之心”,智勇抗击倭寇入侵,顽强捍御沧海洪涛,造福沿海人民的光辉历史。<br/><br/> 而今,在圣洁白雪的映照下,熠熠生辉的海春轩将西溪古镇点缀得分外妖娆、绚丽多姿。在这个宋代宴殊、吕夷简、范仲淹三宰相曾出任盐官的地方,那晶莹剔透的雪花撒落宋桥(通圣桥,通济桥与广济桥)上,轮廓格外清晰,线条分外遒劲,尽显拱形砖桥的古朴风貌,留下当年三宰相“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遗迹;那圣洁高雅的雪花撒在范仲淹、张纶、胡令仪“三贤祠”上,从经年不绝的香火中,飘逸出古风遗存的芬芳;那袅袅婷婷的雪花,撒在杨柳依依的凤凰池、老槐树和忠孝祠上,曾经演绎董永与七仙女的忠贞爱情故事,也衬托当地的淳朴民风源远流长;还有,古色古香的唐宋“梨木街”、劲松古柏隐映下的护国禅寺、三槐堂、棠斋……许多古迹景点,融汇成了耀眼的惊艳,彰显出博大与精深的古韵。这种古韵释放出一种无形的力量,叫人顿生敬仰之情,去探寻先贤的足迹……<br/><br/> 我转身向城东望去,皑皑白雪铺满了204国道,宛如一条落于九天的白色巨龙,横卧在当初的沧海与桑田之间,绵蜒数百里,把东台与邻近的沿海市县连成一线,这就是世称范公堤的捍海堰。千百年来,人们永远铭记着范仲淹冒着漫天飞雪,亲率兵夫筑堤捍海的历史......<br/><br/> 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时,刚过而立之年的范仲淹在台城西溪担任盐仓监,看到沿海旧堰久废不治,海 ch_ao 肆虐,盐灶毁坏,田园荒芜,民不聊生,萌生了筑堤治海念头。遂向时任江淮制置发运使张纶,建议重修捍海堰,以救万民之灾。当时,有人指责范仲淹越职言事,范仲淹回敬道:“我乃盐监,百姓都逃荒去了,何以收盐?筑堰挡 ch_ao ,正是我分内之事!”也有人以筑海堰后难以排水,极易出现积潦而予反对。范仲淹言道:“涛之患十九,而潦之患十一,获多亡少,岂不可乎?”于是,张纶奏请朝廷批准,并举荐范仲淹为治海能人。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宋仁宗皇帝擢升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并委派其主持筑堰。范仲淹与江淮制置发运使张纶、淮南转运使胡令仪合力,征集兵夫四万余人,赶赴工地,兴筑海堰。时值隆冬,雪雨连旬, ch_ao 势汹涌,迫岸而来,虽然范仲淹临危不惧,亲自指挥民工迅速撤离,但因兵夫惊慌失措,四处逃散而陷入泥泞中淹死百余人。有人趁机上书朝廷,反对修堰,于是朝廷决定暂行停工,幸亏张纶到现场查勘实情,如实奏明朝廷,才获准继续动工。<br/><br/> 由于旧堤大都坍塌,筑堤工程浩大<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加之海岸线不断变迁,堤址勘定十分困难。范仲淹亲临海滩,实际考察,并且在当地渔民指点下,发动沿海百姓于大汛期间将砻糠遍撒海滩,大 ch_ao 一至,砻糠随海浪涌进。退 ch_ao 后,砻糠则附着于沙滩,形成一条蜿蜒曲折的糠线。范仲淹便令民工沿线打桩,新堤址就此确定。<br/><br/> 范仲淹顶狂风冒雨雪,临阵督察,与民众同甘苦,共患难,还捐出自己的官俸,补贴筑堤费用。在他的感召下,兵夫情绪倍增,工程进展迅速。首期工程北自刘庄(今大丰境),南至富安(今东台境)告竣。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范仲淹因丧母离任回原籍守孝,但他仍然关心着修堰的事。其间,范仲淹多次给张纶写信,陈述续修捍海堰利国利民,关系十分重大。张纶和胡令仪再次陈疏朝廷,获仁宗批准。天圣五年秋,宋仁宗任命张纶兼任泰州知府,督率兵夫继续兴筑。仅用了3年时间,于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春,长达150多里的捍海堰,终于修成了一条坚固的“海防长城”屹立在黄海之滨。范公以利国利民的壮举,诠释了他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在国人心目中闪耀着超越时空的光辉。<br/><br/> 范公堤“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 ch_ao 不致伤稼”,受益显著。东台境内再无海 ch_ao 倒灌之灾,往年受灾流亡的数干民户,又扶老携幼,返回家园,恢复生产,农事、盐课两得其利,盐业生产得到新的发展,堤西也渐渐成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里下河“鱼米之乡”。于是,当地士绅、百姓为感念首倡修堤的范仲淹,遂定堤名为“范公堤”,并在西溪修建了“三贤祠”和塑像,以彰范仲淹、张纶、胡令仪勤政爱民的功德,岁时凭吊,流芳百世。<br/><br/> 如今,往事越千年,范公堤因海岸线东去渐远,失却其捍海之功能,堤址早就成了沿海公路的路基,却仍然承载着现代物流的重负。我依稀看到,风雪兼程的车辆,一辆接着一辆,排成一条长龙穿越台城,奔向四面八方。<br/><br/> 我站在楼台上,默默的眺望范公堤畔的旖旎风光,淡漠了寒风刺骨的凛冽,遗忘了瑞雪浸衣的柔情,在雪花翩跹的视野里,灵动着一幅幅壮丽画卷:当初盘铁煮盐的地方,只留下古老的灶名,话别历史的沧桑,崛起一座座技术装备先进、产品档次高、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大中型企业,成为振兴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广袤的荒滩碱地,也被治理成肥美的良田,无污染的绿土地,形成一个个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林牧副渔生产基地;如今的黄海滩头,天涯海角的无限风光,也引来众多企业竞折腰,那里湛蓝的天空下,海风摇着风力发电机组的铁臂,金黄色的沙滩上,阳光映 sh_e 着太阳能电池板,绿色能源源源不断地并入华东电网......,一个新的产业高地、滨海城市、生态园区将呈现在人民面前。先贤英灵若有知,亦会高兴地看到,“金东台,绿土地”正以崭新的姿态崛起在黄海之滨,就像一颗耀眼的明珠,焕发出现代文明的光彩。<br/><br/> 放眼市郊,在苍茫的天空下,四下里全是白茫茫的,阡陌纵横的田野、绵延横亘的村庄、各式各样的楼房都披上洁白的素装,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凝望市区,附近的机关、学校、商场和星级宾馆,变成一座座冰雕玉砌的殿堂,勾勒出时尚建筑的华丽轮廓,显耀着文明城市的素洁典雅、清新明亮气派。眼看近处,楼房前后的大树和小树尽染梨花,变得晶莹妩媚,点缀在小区花<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