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节
('<!--<center>AD4</center>-->\n\t\t\t\t 但若真让朱棣用历史上凌迟诛三族的方法对待他们,那么先期下的功夫也就白费了。所以才在诏书上加了一个期限,过期不候就是这个道理。这样一来,既让朱棣解了恨,又保住了好不容易扭转的大好局面。<br/><br/> 深夜皇宫御书房里朱高炽和朱棣两个人分两桌而坐,每人面前都堆了几摞二尺多高的奏折,此时已经接近凌晨,两人却都还在挑灯夜战。<br/><br/> 朱高炽坐在灯下打了个哈欠揉了揉眼睛,半晌后气咻咻的把折子往桌上一摔,自己跟自己发脾气似的喊道:“这日子没发过了!”<br/><br/> 朱棣放下手中的朱笔笑道:“都说了不用你陪,你却偏偏不干,困了就回去睡吧!”<br/><br/> 朱高炽鼓着腮帮子转头怒瞪朱棣道:“这还让不让人活了?每天都有这么多折子,一日复一日铁打的人也受不了啊!”再说他的龙袍play都六个月了还没实现,每天光批折子就批的头昏眼花四肢无力了,谁还有工夫做那爱做的事?<br/><br/> 朱高炽现在极其的 y_u 求不满,但是偏偏有心无力也没时间。<br/><br/> 朱棣耸耸肩道:“那有什么办法?你皇爷爷不也是这么过来的,我们这还是两个人呢!再说,总不能不批吧?那岂不成了昏君了。”<br/><br/> 朱高炽咬了咬唇心里恨恨的想:“妈蛋,谁能和朱八八同志比?每天累得跟死狗一样,后宫还能照旧临幸,生了一个又一个儿子,而且存活率还特别高。”<br/><br/> “这样下去不行,父皇你得想个办法!”<br/><br/> 朱棣手里捧着奏折,抽空看了朱高炽一眼道:“丞相这个职位倒是能帮忙批阅奏折,不过被你皇爷爷给取消了,所以你就别想了,再说皇权统一中央集权,朕可不想大权旁落。”<br/><br/> “可是父皇,这不是长久之计啊!想想办法吧,要疯了!”朱高炽从自己的桌旁跑到朱棣那里和朱棣挤在一起撒泼耍赖。<br/><br/> “别闹,别闹!你还不得容父皇想想,总不能说风就是雨。”其实朱棣自己何尝没有这方面的考虑,不过这事还得周密的考虑清楚以后才能行动。<br/><br/> 朱高炽楼主朱棣的脖子亲了朱棣一口后道:“那父皇你可得快点想,你没看儿臣都面有菜色了吗?再不吃肉我干脆就跟道衍师傅一块出家算了。”<br/><br/> 朱棣抱着朱高炽的后腰,啄了一口朱高炽的耳朵道:“怎么?炽儿你想要了?想要你就说啊!”说完朱棣的大手暧昧的在朱高炽的腰上揉捏了两把。<br/><br/> 朱高炽看看两人桌上的奏折,垮着脸道:“还是算了吧,我怕我现在满足不了父皇你!”<br/><br/> 朱棣脸色极差的想起还有那么一码子事,他捧住朱高炽的头狠狠的在朱高炽的脸上咬了一口,成功的在朱高炽的脸上留下了一圈牙印,然后推开赖在自己怀里的小崽子恶声恶气的道:“快滚吧!赶紧把你的折子批完。”<br/><br/> “父皇,你不要想赖掉!哼。”<br/><br/> 朱棣磨了磨牙,这小王八蛋真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br/><br/> 几天后朱棣拿着一张名单献宝一样递给朱高炽,脸上不无得意之色,朱高炽疑惑的接过快速的扫了一眼,发现是一张名单。<br/><br/> 解缙翰林院侍读<br/><br/> 黄淮翰林院侍书<br/><br/> 胡广翰林院修撰<br/><br/> 胡俨翰林院检讨<br/><br/> 杨荣翰林院编修<br/><br/> 金幼孜翰林院检讨<br/><br/> 杨士奇翰林院编撰官<br/><br/> 咦?朱高炽看着名单上的名字熟悉之感扑面而来,解缙他知道,永乐大典的总篆修,明朝第一任首辅大臣,最后因为帮历史上的自己上位,说了一句著名的‘好圣孙’,然后被朱小二记恨,若干年后在解缙落魄后,朱小二伺机给朱棣打了一个小报告,解缙最后死在了大牢里。<br/><br/> 想到首辅大臣,朱高炽顿时想起了一件事,他数了数名单上的人数,尼玛正好七个人,莫非这七个人就是著名的第一任内阁成员?<br/><br/> “父皇,这是?”<br/><br/> 朱棣伸手拿过名单<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揽着朱高炽走到龙椅上坐下,这才开口道:“你皇爷爷在位之时,先是于洪武十三年废除丞相,罢免中书省,两年后又仿宋代制度,置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之责。但是为了防止他们擅权,所以设的品秩都非常低,只有正五品。”<br/><br/> “父皇是想要效仿皇爷爷的这一方法?”<br/><br/> “要更加具体化,这七个人是朕精挑细选后筛选出来的,朕打算让他们入值文渊阁,进翰林学士,参与机务。文渊阁属皇宫内廷,就称之为内阁吧。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阅审地方送上来的奏折,先由他们草拟建议附在奏折上,由朕审阅批复。朕打算把过去宰相执掌的权利下发,决策权由朕掌握,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炽儿,你觉得如何?”<br/><br/> “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上传下达相互监督核对,确实能够省却不少功夫,还能得到更多行之有效的建议,儿臣觉得可行。”<br/><br/> 朱高炽转身抱住朱棣,眼睛亮亮的道:“父皇,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宣布这条旨意?”<br/><br/> 朱棣闻言轻笑了一声,朱高炽打的什么主意,他一清二楚,不过朱棣还是正面回答了朱高炽的问题:“尽快吧!炽儿,父皇还有一个想法想与你说。”<br/><br/> 朱高炽弯着眼睛问:“嗯?什么?”<br/><br/> 朱棣敲了敲额头,严肃认真的道:“炽儿,父皇认真的考虑了你之前说的朕有重文轻武之嫌的这件事,不可否认父皇在这方面可能确实有所偏颇,治国之道当以文治武功,眼下秋闱在即,父皇想在这之前,做一件足矣让天下文人都感受到父皇兴文决心的事。”<br/><br/> 朱高炽瞪大了润透的园眼,不由问道:“什么事?”<br/><br/> 看着朱高炽闪闪发光的眼睛,朱棣凑上前亲了亲后抿唇笑道:“炽儿,你这个样子让父皇想干坏事。”<br/><br/> 朱高炽不悦的抓住朱棣的胳膊捏了一把,说话说一半掉什么胃口?<br/><br/> “父皇你快说,别卖关子!”<br/><br/> “父皇想要修一部书,修一部涵盖古今,包容万象,蕴含一切知识财富的百科全书!”<br/><br/> 朱高炽看着朱棣彻底傻了,口中不自觉得喃喃的说了一句:“永乐大典!”<br/><br/> 明显处于亢奋阶段的朱棣没注意到朱高炽已经傻掉的情况,听到朱高炽不经意说出的‘永乐大典’这四个字,自己反复念了几遍,越念眼睛越亮,最后朱棣干脆拍板道:“好,这部书修成以后就叫永乐大典!”<br/><br/> 朱高炽被朱棣这一嗓子吓了一跳,有些茫然的看像朱棣,什么啊?书还没修呢,名字就起好啦?<br/><br/> 作者有话要说:话说我能不能问一下,你们是希望快点完结,还是想多看点两块豆腐登基后的事,我很纠结查资料查的头昏脑胀。<br/><br/> 95章<br/><br/> 第二日早朝时,朱棣将组建内阁与修书的事提了出来,解缙七人一夜之间从翰林院清苦小官一跃而起,变成了最接近国家权力中心的内阁学士,永乐朝中的新贵就此诞生。<br/><br/> 其他人虽然对这七个人的好运颇为艳羡,却也并不嫉妒,内阁刚成立的初期,内阁大臣的工作其实只相当于皇帝的‘秘书’这一类的职位,他们的权利并不大。<br/><br/> 另一方面他们虽然终日伴在帝王的身边,干的好了也许能成为一代宠臣,干的不好脑袋掉的也比谁都快,风险与<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