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阿恭,要管好自己的老师
“阿恭。”
“寡人,不想就藩了。”
是日午后,长乐宫,演武殿。
看著宫人们进进出出,为自己整点行囊,淮南王刘长冷不丁倒出一语,只引得刘恭一阵摇头晞嘘。
適才家宴,吕太后说是让刘长『即刻便走”。
可话虽然是这么说,但刘长显然不可能在长信家宴结束后,直接坐上就藩淮南的马车。
事实上,宗亲诸侯离京就藩,也是有一套流程要走的。
好比此番,代王刘恆入朝长安,期满当归,便要在合適的时间表奏请辞。
吕太后挽留也好、不留也罢,总归是要做『书面回復』,以詔书的形式允准,代王刘恆才能带著妻儿老小离开长安,踏上返回代国的远途。
至於刘长离京就藩一一刘长自己倒是不用,也不敢主动表奏请求。
但吕太后,也仍旧需要颁下詔书一封,允许刘长,或者说是命令刘长离京就藩。
诸侯就藩,也並非收拾一下行李,坐上马车就能走的。
再怎么说,刘长也要先去太,高二庙祭祖,给祖父:太上皇刘湍,以及亡父:高皇帝刘邦打个报告,说自己要就藩远游了,然后再道个別吧?
一路隨行的人员,宫人也好,护卫也罢,都需要整合调度吧?
路上要用的传、引,还有隨行队伍人吃马嚼,所要用到的物资,也得整备吧?
这些事,都不是三两天就能忙完的。
祭祖没得说一一得刘长沐浴斋戒,然后再选个吉日。
沿途所需的传、引,也就是介绍信、通行证,则需由相府出具,並明確写出:这队人马是淮南王刘长就藩,沿途需要经过哪些关隘等。
甚至还要先行派出驛骑,去沿途郡县报备:大概什么时候,淮南王刘长的队伍要经过这里,要提前做好准备。
隨行护卫,需要从南、北两军调兵,自也不能是“收拾东西,立刻出发”的紧急调令。
淮南国远在关东,与长安相距数千里,此行往返,一两个月都算短的。
所以,要给即將护送刘长就藩的隨行护卫,留出告別家人、安置妻小的时间。
这些事儿都忙完,少说得个把月功夫。
可即便如此,刘长也还是被眼前,宫人们整点行装的身影,给搞的莫名失落。
“寡人这一走,怕是再也没人,提醒母后早些歇下、不要忙到太晚。”
“也没人劝母后多吃些,免得身虚体弱。”
“_见不到寡人,母后会伤心的。”
“见不到母后,寡人也会难过——”
见刘长一副魂不守舍,呆愣愣看著宫人们进出,时不时冒出一句『不想就藩了』的模样,刘恭也不由一阵语塞。
但最终,刘恭还是不得不强挤出一抹笑意,宽慰起刘长。
“王叔不必太过忧虑。”
“太祖高皇帝制:诸侯宗藩三年一朝长安。”
“且这『三年一朝”,是无詔则为三年一朝,期间若有詔书,王叔未必就不能岁岁朝长安。”
1
最差的情况,也不过每隔一两年,便能入朝见一次皇祖母。”
如是一番话,却见刘长仍是一副落寞愣神的模样,刘恭一时哑然。
沉吟措辞片刻,又再道:“王叔久滯长安,朝堂內外虽然没人敢提,但暗下里,多半都是敢怒不敢言。”
“这些年,皇祖母也是顶著外朝的怨,强留王叔至今。”
“再不让王叔归国,只怕就真要有人,说皇祖母倒行逆施,祸乱朝纲了。”
“此行离京就藩,王叔固然捨不得皇祖母,可皇祖母,又何尝不是忍痛做此决断?”
“若非形势所迫,皇祖母怎会捨得让王叔离京就藩,更怎会如此突然?”
一一皇祖母,这是想让王叔早点长大,好早日独当一面啊””
“皇祖母拳拳爱护之心,若王叔果真不愿就藩,那皇祖母,只怕就要对王叔失望了闻言,刘长却是缓缓摇摇头,顾自长嘆一气。
“母后,是不会对寡人失望的。”
“这世间,对寡人最好的,便是母后了。”
母后说过。”
“无论如何,都不会对寡人感到失望。”
目光涣散的说著,刘长终是逐渐回过神。
望向身旁,对刘恭强咧嘴一笑。
“至於朝堂內外,有人说母后倒行逆施,祸乱朝纲?”
也就阿恭的老师,有那泼天的胆量吧?”
“除了他安国侯王陵,谁又敢说母后一句不是?”
说著,刘长再一阵摇头苦笑,旋即折过身,朝著殿外的广场而去。
刘恭自也跟著出了殿门,却见刘长漫步行走於演武殿內,那片殿室外、殿墙內的『前院。
蒲扇大的手,依次抚过摆在院中央的石锁、石制槓铃之类,终,还是在一柄石锁上坐下了身。
背对著『院门』,正对著殿室,便是一阵漫长的默然,
“道理,寡人都明白。”
“阿恭都明白的道理,寡人,又怎会不懂?”
“捨不得啊~”
“一眨眼的功夫,便在这演武殿,住了大半辈子。”
“打自记事的年纪,睁眼闭眼,便都是这座演武殿——”
一句『大半辈子”,惹得刘恭一阵忍俊不禁的失笑摇头,索性也在刘长身侧就地坐下来。
便见刘长悠然嘆息道:“这一走,再回长安,也不知是什么时候。”
“不知道长安,会发生哪些事,更不知道此生,还能不能再见到母后、皇兄。”
如是一语说出口,刘长又一阵短嘆长吁,终是再次看向刘恭。
话语间,却是多了几分託付的味道。
“寡人走了,母后,便要由阿恭照顾了。”
一自父皇驾崩以来,母后便多食欲不振。”
“只要有机会,阿恭便要劝母后多吃些。”
“还有母后处理朝政,把头一埋,那就是没日没夜,废寢忘食。”
“阿恭也要多留意,能劝就劝,劝不动,也总得想想办法。”
“在长安,除了母后,寡人唯一信得过的,就只有阿恭了。”
“母后,寡人便交给阿恭了。”
“寡人下次入朝之时,若母后有何差池,阿恭,可別怪寡人翻脸不认人。』
刘长说的一本正经,即便刘恭仍被逗得有些忍俊不禁,也还是郑重点下了头。
至於要不要真按照刘长的『託付』,去劝吕太后规律作息、规律饮食,刘恭只能说:
儘量。
毕竟过去这些年,劝吕太后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唯独吕太后俯首案前,窝在长信殿操劳国事的身影雷打不动,
即便刘长自己,也鲜少有机会去劝,就更妄论劝动吕太后了。
“还有。”
短暂的沉默之后,刘长又冷不丁开口。
本以为,刘长要说到天子盈,却见刘长满是严肃,甚至略带些警告意味的看向刘恭。
“阿恭,要管好自己的老师。”
“別让王陵那头倔牛,再三番五次的气母后。”
阿恭的老师,和寻常人的老师不一样。”
“太子傅,不只是太子的老师,也同样是储君的臣子。”
“阿恭对自己的老师,恭顺归恭顺,却也不能忘了那层君臣名分。”
刘长话音落下,刘恭只拱手一声『受教”,早已被刘长的间歇性语出惊人,给训练到脱了敏。
同时,刘恭暗下,也不免有些腹誹起来。
管好老师?
且不说这话,是怎般罡天反倒一一就说刘长自己,能不能做到?
“那,可是北平侯张苍啊~”
“嘿。”
“过几年,且看看王叔,会被张苍调理成什么样子吧———“”
正腹誹间,感受到刘长的目光再度向自己投来,刘恭只没由来的一阵心虚。
故作坦然的望向刘长,却见刘长呵笑著抬起手,在刘恭肩上没轻没重的拍了拍。
“也捨不得阿恭啊~”
“寡人去了淮南,自是天高任鸟飞,只是见不到母后、皇兄而已。”
“阿恭,却是很难有机会,到远离长安的地方走走、看看了。”
“——寡人也想明白了。”
“能打仗的皇帝,只有先帝一人。”
“除先帝外,无论是之前的秦王政、周天子,亦或是皇兄,都是很难走出都城的。”
“秦王政东巡,更是劳民伤財,搞的天下民不聊生。”
“皇兄自承袭大统,也不过偶尔去上林散散心。”
“往后,阿恭困居长安,没了寡人作伴,怕也是要闷坏了。”
闻言,刘恭只苦笑著摇摇头,却並未开口搭话。
-
这都是命。
正如刘长生在皇家,便要受封为王,离京就藩一样。
汉家的太后、天子,乃至於储君,也同样不得不『困”在长安。
至少吕太后尚在世时,作为太子的刘恭,只怕是真的很难有机会,到距离长安百里之外的地方,呼吸一口新鲜空气。
但换个角度来讲,未来这十来年,刘恭,只怕是会忙的脚不沾地,根本顾不上走出长安,去散心、解闷之类。
“准確的说,是八年十一个月,又一十三天——·
浅笑盈盈间,刘恭藏在衣袖中的手不由紧,目光中,也隱约闪过几缕凝重。
时间,已经来到了天子盈六年,秋八月十七。
按照刘恭所预知的歷史轨跡,当今天子盈,只剩下最后不到一年的寿命。
当朝吕太后的生命,也已进入最后九年的倒计时。
九年,看似很长,似乎足够刘恭做许多事,为將来做许多准备。
但刘恭很清楚:这九年的时间间隔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刘恭都只能·尽人事,
听天命』,更或是作壁上观。
因为刘恭,才六岁。
至少十岁前,刘恭都不会被长安朝堂,当做一个真正的政治人物来看待。
而在皇帝老爹驾崩前后,以及吕太后病重弥留的一到两年时间,刘恭都不得不低调行事,无限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更何况五年后,还有一件让原主前少帝,都为之丧命的“壮即有变”事件,还不知被刘恭这只蝴蝶的翅膀,给扇成了什么样.
“方才,老师对寡人说,要听听阿恭对寡人的安排、嘱託。”
沉思中,刘长略带疑惑的话语声再度响起,让刘恭从思绪中稍回过神。
侧头望去,却见刘长困惑的摇了摇头:“寡人不明白老师,究竟为什么要这么说。”
“但既然老师说了,那,寡人便听一听。”
“——寡人此行就藩,阿恭於寡人,可有何嘱託?”
闻言,刘恭面上微微一愣,暗下里,却是不由得心中一暖。
北平侯张苍,这是在手把手教淮南王刘长,以对待君主的態度,来对待刘恭了。
只不过,刘恭於王叔刘长,目前还是以亲近为主。
於是,刘恭也同样困惑的皱起眉,思虑良久,才不得其解的摇了摇头。
“侄儿也不知,北平侯此言何意。”
“许是有什么旧例?”
“如诸侯就藩时,储君应当有所嘱咐之类?
说著,刘恭、刘长叔侄又齐齐一摇头。
便见刘恭深吸一口气,语带迟疑道:“对诸侯宗藩的嘱託
“侄儿知道的,也就是几件宗亲诸侯绝不能做、绝不能碰的红线。”
一想来王叔,多半也都知道的。”
“既然北平侯发了话,那侄儿,便再同王叔,说说这几根红线?”
闻言,刘长面上不动声色的点下头,暗下却是不由得一慌。
什么红线?!
寡人怎么不知道——
“其一:勿役使国人过律。”
“王叔当是知道,我汉家的宗亲藩王,是可以征役於治下国民,做一些修建王宫、王陵,亦或是架桥、铺路、开渠之类的重活的。”
“受徵召的民夫劳役,不得拒绝,也无钱粮为酬。”
“但征劳、征役,是有限制的。”
“如王叔的淮南国,大致是每年可以征民夫三万人,各劳作四十五日。”
“且非特殊情况,征劳时间便不得与农忙衝突。”
“故而,在征劳於民时,如果有哪一年,王叔征劳超过了三万人一一哪怕只是超出一人,亦或是征劳的民役当中,有哪怕一人劳作了四十六日,王叔便要坐罪。”
“罪名为:役使国人过律。”
“这个罪很重。”
“重到只要沾上边,就要被天下人唾骂为『残民之暴君』。』
“若王叔不慎坐实这个罪名,那別说是父皇一一便是皇祖母,也顶多只能保下王叔的性命,而且得费很大的工夫。”
“但王爵,却是与王叔终身无缘了,就连侯爵都未必能有。”
“其二:顛乱人伦—”
“其三:兴兵谋逆——”
“阿恭。”
“寡人,不想就藩了。”
是日午后,长乐宫,演武殿。
看著宫人们进进出出,为自己整点行囊,淮南王刘长冷不丁倒出一语,只引得刘恭一阵摇头晞嘘。
適才家宴,吕太后说是让刘长『即刻便走”。
可话虽然是这么说,但刘长显然不可能在长信家宴结束后,直接坐上就藩淮南的马车。
事实上,宗亲诸侯离京就藩,也是有一套流程要走的。
好比此番,代王刘恆入朝长安,期满当归,便要在合適的时间表奏请辞。
吕太后挽留也好、不留也罢,总归是要做『书面回復』,以詔书的形式允准,代王刘恆才能带著妻儿老小离开长安,踏上返回代国的远途。
至於刘长离京就藩一一刘长自己倒是不用,也不敢主动表奏请求。
但吕太后,也仍旧需要颁下詔书一封,允许刘长,或者说是命令刘长离京就藩。
诸侯就藩,也並非收拾一下行李,坐上马车就能走的。
再怎么说,刘长也要先去太,高二庙祭祖,给祖父:太上皇刘湍,以及亡父:高皇帝刘邦打个报告,说自己要就藩远游了,然后再道个別吧?
一路隨行的人员,宫人也好,护卫也罢,都需要整合调度吧?
路上要用的传、引,还有隨行队伍人吃马嚼,所要用到的物资,也得整备吧?
这些事,都不是三两天就能忙完的。
祭祖没得说一一得刘长沐浴斋戒,然后再选个吉日。
沿途所需的传、引,也就是介绍信、通行证,则需由相府出具,並明確写出:这队人马是淮南王刘长就藩,沿途需要经过哪些关隘等。
甚至还要先行派出驛骑,去沿途郡县报备:大概什么时候,淮南王刘长的队伍要经过这里,要提前做好准备。
隨行护卫,需要从南、北两军调兵,自也不能是“收拾东西,立刻出发”的紧急调令。
淮南国远在关东,与长安相距数千里,此行往返,一两个月都算短的。
所以,要给即將护送刘长就藩的隨行护卫,留出告別家人、安置妻小的时间。
这些事儿都忙完,少说得个把月功夫。
可即便如此,刘长也还是被眼前,宫人们整点行装的身影,给搞的莫名失落。
“寡人这一走,怕是再也没人,提醒母后早些歇下、不要忙到太晚。”
“也没人劝母后多吃些,免得身虚体弱。”
“_见不到寡人,母后会伤心的。”
“见不到母后,寡人也会难过——”
见刘长一副魂不守舍,呆愣愣看著宫人们进出,时不时冒出一句『不想就藩了』的模样,刘恭也不由一阵语塞。
但最终,刘恭还是不得不强挤出一抹笑意,宽慰起刘长。
“王叔不必太过忧虑。”
“太祖高皇帝制:诸侯宗藩三年一朝长安。”
“且这『三年一朝”,是无詔则为三年一朝,期间若有詔书,王叔未必就不能岁岁朝长安。”
1
最差的情况,也不过每隔一两年,便能入朝见一次皇祖母。”
如是一番话,却见刘长仍是一副落寞愣神的模样,刘恭一时哑然。
沉吟措辞片刻,又再道:“王叔久滯长安,朝堂內外虽然没人敢提,但暗下里,多半都是敢怒不敢言。”
“这些年,皇祖母也是顶著外朝的怨,强留王叔至今。”
“再不让王叔归国,只怕就真要有人,说皇祖母倒行逆施,祸乱朝纲了。”
“此行离京就藩,王叔固然捨不得皇祖母,可皇祖母,又何尝不是忍痛做此决断?”
“若非形势所迫,皇祖母怎会捨得让王叔离京就藩,更怎会如此突然?”
一一皇祖母,这是想让王叔早点长大,好早日独当一面啊””
“皇祖母拳拳爱护之心,若王叔果真不愿就藩,那皇祖母,只怕就要对王叔失望了闻言,刘长却是缓缓摇摇头,顾自长嘆一气。
“母后,是不会对寡人失望的。”
“这世间,对寡人最好的,便是母后了。”
母后说过。”
“无论如何,都不会对寡人感到失望。”
目光涣散的说著,刘长终是逐渐回过神。
望向身旁,对刘恭强咧嘴一笑。
“至於朝堂內外,有人说母后倒行逆施,祸乱朝纲?”
也就阿恭的老师,有那泼天的胆量吧?”
“除了他安国侯王陵,谁又敢说母后一句不是?”
说著,刘长再一阵摇头苦笑,旋即折过身,朝著殿外的广场而去。
刘恭自也跟著出了殿门,却见刘长漫步行走於演武殿內,那片殿室外、殿墙內的『前院。
蒲扇大的手,依次抚过摆在院中央的石锁、石制槓铃之类,终,还是在一柄石锁上坐下了身。
背对著『院门』,正对著殿室,便是一阵漫长的默然,
“道理,寡人都明白。”
“阿恭都明白的道理,寡人,又怎会不懂?”
“捨不得啊~”
“一眨眼的功夫,便在这演武殿,住了大半辈子。”
“打自记事的年纪,睁眼闭眼,便都是这座演武殿——”
一句『大半辈子”,惹得刘恭一阵忍俊不禁的失笑摇头,索性也在刘长身侧就地坐下来。
便见刘长悠然嘆息道:“这一走,再回长安,也不知是什么时候。”
“不知道长安,会发生哪些事,更不知道此生,还能不能再见到母后、皇兄。”
如是一语说出口,刘长又一阵短嘆长吁,终是再次看向刘恭。
话语间,却是多了几分託付的味道。
“寡人走了,母后,便要由阿恭照顾了。”
一自父皇驾崩以来,母后便多食欲不振。”
“只要有机会,阿恭便要劝母后多吃些。”
“还有母后处理朝政,把头一埋,那就是没日没夜,废寢忘食。”
“阿恭也要多留意,能劝就劝,劝不动,也总得想想办法。”
“在长安,除了母后,寡人唯一信得过的,就只有阿恭了。”
“母后,寡人便交给阿恭了。”
“寡人下次入朝之时,若母后有何差池,阿恭,可別怪寡人翻脸不认人。』
刘长说的一本正经,即便刘恭仍被逗得有些忍俊不禁,也还是郑重点下了头。
至於要不要真按照刘长的『託付』,去劝吕太后规律作息、规律饮食,刘恭只能说:
儘量。
毕竟过去这些年,劝吕太后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唯独吕太后俯首案前,窝在长信殿操劳国事的身影雷打不动,
即便刘长自己,也鲜少有机会去劝,就更妄论劝动吕太后了。
“还有。”
短暂的沉默之后,刘长又冷不丁开口。
本以为,刘长要说到天子盈,却见刘长满是严肃,甚至略带些警告意味的看向刘恭。
“阿恭,要管好自己的老师。”
“別让王陵那头倔牛,再三番五次的气母后。”
阿恭的老师,和寻常人的老师不一样。”
“太子傅,不只是太子的老师,也同样是储君的臣子。”
“阿恭对自己的老师,恭顺归恭顺,却也不能忘了那层君臣名分。”
刘长话音落下,刘恭只拱手一声『受教”,早已被刘长的间歇性语出惊人,给训练到脱了敏。
同时,刘恭暗下,也不免有些腹誹起来。
管好老师?
且不说这话,是怎般罡天反倒一一就说刘长自己,能不能做到?
“那,可是北平侯张苍啊~”
“嘿。”
“过几年,且看看王叔,会被张苍调理成什么样子吧———“”
正腹誹间,感受到刘长的目光再度向自己投来,刘恭只没由来的一阵心虚。
故作坦然的望向刘长,却见刘长呵笑著抬起手,在刘恭肩上没轻没重的拍了拍。
“也捨不得阿恭啊~”
“寡人去了淮南,自是天高任鸟飞,只是见不到母后、皇兄而已。”
“阿恭,却是很难有机会,到远离长安的地方走走、看看了。”
“——寡人也想明白了。”
“能打仗的皇帝,只有先帝一人。”
“除先帝外,无论是之前的秦王政、周天子,亦或是皇兄,都是很难走出都城的。”
“秦王政东巡,更是劳民伤財,搞的天下民不聊生。”
“皇兄自承袭大统,也不过偶尔去上林散散心。”
“往后,阿恭困居长安,没了寡人作伴,怕也是要闷坏了。”
闻言,刘恭只苦笑著摇摇头,却並未开口搭话。
-
这都是命。
正如刘长生在皇家,便要受封为王,离京就藩一样。
汉家的太后、天子,乃至於储君,也同样不得不『困”在长安。
至少吕太后尚在世时,作为太子的刘恭,只怕是真的很难有机会,到距离长安百里之外的地方,呼吸一口新鲜空气。
但换个角度来讲,未来这十来年,刘恭,只怕是会忙的脚不沾地,根本顾不上走出长安,去散心、解闷之类。
“准確的说,是八年十一个月,又一十三天——·
浅笑盈盈间,刘恭藏在衣袖中的手不由紧,目光中,也隱约闪过几缕凝重。
时间,已经来到了天子盈六年,秋八月十七。
按照刘恭所预知的歷史轨跡,当今天子盈,只剩下最后不到一年的寿命。
当朝吕太后的生命,也已进入最后九年的倒计时。
九年,看似很长,似乎足够刘恭做许多事,为將来做许多准备。
但刘恭很清楚:这九年的时间间隔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刘恭都只能·尽人事,
听天命』,更或是作壁上观。
因为刘恭,才六岁。
至少十岁前,刘恭都不会被长安朝堂,当做一个真正的政治人物来看待。
而在皇帝老爹驾崩前后,以及吕太后病重弥留的一到两年时间,刘恭都不得不低调行事,无限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更何况五年后,还有一件让原主前少帝,都为之丧命的“壮即有变”事件,还不知被刘恭这只蝴蝶的翅膀,给扇成了什么样.
“方才,老师对寡人说,要听听阿恭对寡人的安排、嘱託。”
沉思中,刘长略带疑惑的话语声再度响起,让刘恭从思绪中稍回过神。
侧头望去,却见刘长困惑的摇了摇头:“寡人不明白老师,究竟为什么要这么说。”
“但既然老师说了,那,寡人便听一听。”
“——寡人此行就藩,阿恭於寡人,可有何嘱託?”
闻言,刘恭面上微微一愣,暗下里,却是不由得心中一暖。
北平侯张苍,这是在手把手教淮南王刘长,以对待君主的態度,来对待刘恭了。
只不过,刘恭於王叔刘长,目前还是以亲近为主。
於是,刘恭也同样困惑的皱起眉,思虑良久,才不得其解的摇了摇头。
“侄儿也不知,北平侯此言何意。”
“许是有什么旧例?”
“如诸侯就藩时,储君应当有所嘱咐之类?
说著,刘恭、刘长叔侄又齐齐一摇头。
便见刘恭深吸一口气,语带迟疑道:“对诸侯宗藩的嘱託
“侄儿知道的,也就是几件宗亲诸侯绝不能做、绝不能碰的红线。”
一想来王叔,多半也都知道的。”
“既然北平侯发了话,那侄儿,便再同王叔,说说这几根红线?”
闻言,刘长面上不动声色的点下头,暗下却是不由得一慌。
什么红线?!
寡人怎么不知道——
“其一:勿役使国人过律。”
“王叔当是知道,我汉家的宗亲藩王,是可以征役於治下国民,做一些修建王宫、王陵,亦或是架桥、铺路、开渠之类的重活的。”
“受徵召的民夫劳役,不得拒绝,也无钱粮为酬。”
“但征劳、征役,是有限制的。”
“如王叔的淮南国,大致是每年可以征民夫三万人,各劳作四十五日。”
“且非特殊情况,征劳时间便不得与农忙衝突。”
“故而,在征劳於民时,如果有哪一年,王叔征劳超过了三万人一一哪怕只是超出一人,亦或是征劳的民役当中,有哪怕一人劳作了四十六日,王叔便要坐罪。”
“罪名为:役使国人过律。”
“这个罪很重。”
“重到只要沾上边,就要被天下人唾骂为『残民之暴君』。』
“若王叔不慎坐实这个罪名,那別说是父皇一一便是皇祖母,也顶多只能保下王叔的性命,而且得费很大的工夫。”
“但王爵,却是与王叔终身无缘了,就连侯爵都未必能有。”
“其二:顛乱人伦—”
“其三:兴兵谋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