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http://www.yunmengshuyuan.cc!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第405章 警示
    杨长听得当场愣住。
    啥玩意儿?
    老丈人还要禪让一次,可皇位根本都不在你手里,你这禪让不合法理啊。
    赵构能当这个皇帝,也是你下詔改传给儿子,现在传给外人算啥事?
    传出去皇位还能收回?你当这事是过家家呢?
    哥们如果顺手推舟同意,岂不成了歷史上的笑柄?
    想到这里,杨长拉近赵佶沉声提醒:“您现在是太上皇,法理上没办法再禪让,再说你都禪位两次了,再禪就成儿戏了,我其实不需要.”
    “我知道,我知道。”
    赵佶点头连声附和,隨后又充说道:“咱们进去慢慢说。”
    他清楚以杨长实力,想要自立为帝也没问题,其实不需要多此一举。
    只是这老小子想留在阳曲,却因太上皇这个碍眼身份,让杨长麾下文武都不待见,遂找人想出这么个主意。
    出主意的不是別人,他就是赵佶曾经的宰相,现为杨长做事的唐恪。
    別看他在这里行相权,但没一个文武官员向其靠拢,所有文武重臣全都向著杨长,与赵宋王朝天差地別。
    说白了,宰相就是有个名號,唐恪也拥有行政实权,但太多人能直达天听,相权就显得不重要。
    之前宋朝的士大夫,全集中在赵桓、赵构两兄弟手里。
    现在杨长麾下的官员,基本来源於军队及地方擢升,行政手段也偏军事管理,和正常国家还存在差距,所以唐恪这个晋国宰相,就只是杨长的后勤总管,只是比李应、柴进等人更专业。
    跟眾人进入王府大殿,杨长请赵佶坐尊位被拒绝,最后经过他反覆坚持与要求,赵佶才与他坐在一起。
    不过刚刚坐下,赵佶不避讳两个女儿及武松,即拉著杨长殷勤说道:“晋王有所不知,朕之前两次禪让,全是被胁迫情非得已,所以算不得数.”
    “不是。”
    杨长上下打量著赵佶,心说这傢伙说得很真诚,旋即追问:“太上皇被金人胁迫,传位赵构能说情非得已,靖康之前那次.”
    “当时金人兵临汴京,朝中人心惶惶几乎失控,朕被吴敏、李邦彦等人胁迫,不得不传位於太子,事后朕找机会金蝉脱壳,准备调集淮、扬之兵夺回权利,可惜太子再不似之前软弱,处处牵制束缚朕手脚,最后被骗回汴京软禁。”
    赵佶说得声情並茂,两个女儿也听得潸然,两个女婿却不能共情。
    啥意思?
    合著都是別人的错?
    你要是皇帝做得称职,能被金人骑脸打到都城?还能被太子大臣胁迫?
    有时候想想自己原因,这么多年有多少农民起义?有没有认真工作?
    “咳咳。”
    杨长清了清嗓子,提醒道:“太上皇,不管这些事起因如何,但现在已尘埃落定,想反悔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您的心意小婿领了,不过禪让一事就算了。”
    “贤婿別怕.”
    赵佶还想继续劝,却被杨长抢话打断,“听您刚才的意思,似乎对汴梁那位不满,大抵是不愿再回去,那你就暂时留在阳曲,两位公主都能照顾。”
    “贤婿听朕说,朕並刚才非戏言,归途中听茂德讲了很多事,太子、康王都不是立业之主,与其让两兄弟自相残杀,不如將皇位让给贤婿,早点结束这场乱世,让百姓回归到正常生活,也算为我们赵家积德。”
    “什么意思?太上皇让他们兄弟禪位?我怎么没听明白呢?”
    杨长蹙眉一脸的不解,心说你是不觉得自己还是皇帝,那俩儿子就该听你的?
    赵佶则解释道:“朕以太上皇的名义,亲自写信劝他们退位,昭告天下以彰晋王之德,如果他们两兄弟不从,贤婿则提大兵南下攻打,朕愿隨军为你当说客。”
    “太上皇说真的?”
    “朕说一不二。”
    杨长听到这里,情不自禁看向两位公主,心说你们这爹莫不是疯了?就他还敢隨军当说客?
    岂料她们都报以肯定表情,这让杨长更是云里雾里。
    这时赵佶又补充说道:“贤婿一个月扫平西夏,又一个涤盪河北金人,你连这两个劲敌都能弹指灭之,他两兄弟如何抵挡?”
    “此事让我想想。”
    杨长没有立刻回復,而是转身询问赵福金,“太上皇回来这两日,你安置在什么地方?”
    “洵德家中。”
    “王妃所言不差,太上皇就在我家,不敢有一点怠慢。”
    看到武松起身解释,杨长隨即頷首说道:“那就好好伺候,我也许久没回家了,还是先缓缓再说。”
    “是,那我们就不打扰了。”
    赵富金看到武松这般说,便向台上的赵佶招手:“爹,咱们先回家吧,让姐夫休息休息。”
    “好好,贤婿,你一定好好考虑,朕等你消息。”
    赵佶临走前还不忘提醒,表现得比杨长还要积极。
    先是失去权利被软禁,再是几年的俘虏生活,赵佶不但放下了权利,还想通了很多东西。
    特別在归来途中,听赵福金讲杨长的故事,赵佶突然觉得江山归杨家,或许对赵家是最好结局,自己儿女还能多活几个。
    他愿隨即跟当说客,也並不是说说而已。
    一路体验赵福金的仙法,竟让赵佶產生少年时的热血,那个男儿没幻想过金戈铁马?就算皇帝都不能例外。
    杨长將赵佶送出府门,回头就低声问赵福金,“太上皇为何如此?你们先回阳曲这两日,他是不是见了什么人?”
    “听说唐恪与闻焕章,都去小妹府上拜会过.”
    “果然是他们!”
    杨长正想派人去传,这两人却踩著点联袂找来,赵福金遂藉口回了后宅。
    再次回到前殿,杨长即语带责备说道:“太上皇禪让之事,是你们谁出的主意?”
    “都不说话,看来都有份,不知道画蛇添足?”
    “大王息怒。”
    闻焕章接下话腔,拱手对曰:“这事我们虽有关,本意还是太上皇自己,他这身份待在阳曲,確实让很多人不满,又与赵桓不睦回不去,无奈才想出此法。”
    “大王,所谓名不正言不顺,既然太上皇有此意,您何不顺势而为?”
    两人一唱一和,杨长见状摇头嘆道:“关键这禪让就名不正,太上皇已经禪让两次,再禪就跟闹著玩似的,我不似赵构图虚名”
    “那就直接打。”
    闻焕章突兀接话题,一本正经提建议:“正好林元帅手里有兵,大王可先南下拿下汴京,只要將西朝廷收入囊中,赵构迁到杭州的偽朝廷,就没有地方可以蹦躂了,山东刘豫更是不值一提。”
    “以大王勇冠天下,全军將士肯效死命,一统天下指日可待,如能还能出塞灭金,届时疆域可超汉比唐,又將开启盛世大门。”
    向来谨慎的唐恪,此时也敢说出这话,倒是让杨长觉得诧异。
    还没等他发表意见,闻焕章又急不可耐补充:“乱世百姓受苦,人人都渴望天下太平,大王既拥有超凡之力,就该一鼓作气结束乱世,儘管激进会有无谓损伤,我也知道您想徐徐图之,但寧愿付出一定代价,也该九州早点归於一统。”
    “对对对,只有天下太平,才能安心发展民生”
    “打住。”
    杨长终於没忍住,站起身正色说道:“本王没说不愿南下,也没说不希望一统天下,否则就不会灭西夏、定河北、震金人,只是在对付赵家兄弟之前,关中还有二十万夏兵,这总得先解决了吧?”
    “这是自然。”
    闻焕章欣然对曰,“先取关中之地,对汴京西朝廷更能震慑,大王不妨双管齐下,对关中用兵同时,也让太上皇下詔。”
    “这倒可行。”
    杨长捋须頷首,好奇追问:“对了,赵桓要走西夏宗室,有没有发兵关中?”
    “有的。”闻焕章肯定答道:”大王收復河北期间,听说西朝廷派刘延庆,领五万大军西进招降,不过暂时没新消息,但应该不能成功。”
    “这不是必然吗?关中夏军要降早就降我了,赵桓以为握著李乾顺,人家就会乖乖投降?真是异想天开。”
    “若是要攻打关中,西夏的驻军少不便动,大王將从何处调兵?”
    “周边各州隨便抽调,能有一两万人就够了。”
    杨长此话一出,闻焕章、唐恪听到面面相覷,心中皆言大王豪情万丈,一两万就能打二十万,赵家兄弟拿什么抵挡?
    两人寒暄说了许久,临行前闻焕章突然回头提醒:“大王既有併吞天下之心,是不是该想想国號与年號?”
    “嗯?”
    杨长愣住,不禁反问:“这不是你们的事?想好了再让我选?”
    “大王如此说,臣便与唐相下去商议。”
    闻焕章应声行礼,隨后与唐恪告辞离去。
    出门坐上马车,闻焕章就先开了口,问道:“唐相进士出身博古通今,以你之见当定何国號?”
    “一般以封號、封地为国號,大王封地封號都是晋,或许.”
    “晋不太吉利吧?毕竟司马家名声不好。”
    “这倒是”
    唐恪捻须頷首,隨后眼前一亮,问道:“大王姓杨,何不追认杨坚为祖,沿用大隋国號?”
    “隋二世而亡,配不上大王吧?”
    闻焕章给出评价,紧跟著也给出答案:“隋文帝接收北周静帝禪让,宋太祖接受后周恭帝禪位,周这个国號似乎不错,如果大宋也来一次禪让,就相当於还了回去?”
    “还给谁?周?”
    唐恪摇头提醒:“柴荣后人还在呢,还是大王的重臣。”
    “对啊,我怎么忘了柴进?看来还得好好想。”
    这种费脑力的事,自然不能推给『领导』,『领导』要做就做选择题,下属要是递上问答题,就是下属不会做事,也必然得不到重用。
    杨长擅长战爭,此时天下还没太平,他的精力主要在外。
    回阳曲第二天。
    晋王国新成立的枢密院,向汾州、威胜、晋州、絳珠、隰县、慈州发调令,要求大州选兵三千、小州选兵两千,於四月中旬前到絳珠匯合。
    杨长战无不胜,多少人渴望跟他立功,调令让几州驻军雀跃。
    原本各州现役兵少,调走相应兵马都所剩无几,维持秩序只能靠预备兵,但预备兵都踊跃参战,各种典军根本拦不住。
    计划只召集一万五千,最后有接近四万到絳州,其中绝大多数是预备兵。
    预备兵制度,是杨长在沁州任上其间,为应对兵力粮草双不足,採取类似耕战的制度。
    他们农閒训练农忙干活,只要没徵召成为正式职业兵,就只能吃自家的粮食,而此次应召的两万余预备兵,都是自带粮食参与战斗。
    杨长的威望与號召力,在败金军、灭西夏、定河北之后,在今年达到了新的高度。
    四月中旬,按约定时间抵达絳州。
    赵佶也跟大军同行,他从阳曲出发之前,主动为张清、邢秉懿赐婚,算对赵构与金人苟合的惩罚。
    上次从上京归来,赵佶享受了一回神行术。
    这次从征他想再飞一次,但赵福金不是他的专属『司机』,出发前就指定自己的直属卫队,前大內高手马报国带队全程保护。
    絳州城外,四万出征將士整齐列队,迎接杨长的检阅。
    赵佶站在远处观望,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威望,將士们奋力的吶喊,只为获得杨长关注。
    看了这一切,忍不住对赵福金感慨,“茂德眼光真是不错,杨长比童贯、种师道都强,可惜你不早点给朕说,要是早两年招安並重用,大宋不至於变成这样,唉.”
    “以晋王之能,爹认为镇得住他?”
    赵福金这几反问,直接让赵佶怔住,旋即苦笑对曰:“能不能镇住杨长,不得看我儿的本领?说不定就是君臣佳话?朕也有机会做千古一帝。”
    “现在说这些晚了”
    “是啊,的確晚了,后悔没用。”
    赵佶长嘆一口气,跟著补充说道:“不过杨长为我臣,前途肯定不如自为君,只不过不好!”
    “嗯?怎么了?”
    “等会晋王得空,你让他抽空见见朕,有要紧的事。”
    “哦?好吧。”
    赵福金见说得严肃,当即就重视起来。
    杨长午后检阅结束,即令张清为先锋率兵三千开路,提前到河中府准备渡船,其余各营休整明早出发。
    等到中军合议散帐,赵福金即引赵佶往见。
    杨长见赵佶寻来,心中虽然感到意外,但出於礼貌仍上前迎住,並蹙眉问赵福金。
    “公主何故在此?曹正不是城中准备了接待么?怎么不带太上皇入城休息?营中条件殊为简陋,太上皇恐不习惯。”
    “妾身.”
    “晋王不要责备茂德,是朕让她带我来的,比起在金国吃的苦,晋王大帐已很舒適。”
    “太上皇找我有事?”
    “嗯”
    看到赵佶顾盼左右不愿说,杨长当即笑著说道:“帐中都是我亲近之人,太上皇有事不妨明言。”
    “有些家事,不便对外”
    “嗯。”
    听到此话,杨长摆手示意成王等人退出,隨后將赵佶请至帅位就坐。
    赵佶似乎还不放心,又叮嘱赵福金到帐门望风,让杨长摸不清他想法。
    等杨长感知到大帐左右,只剩下门前的赵福金一人,旋即低声提醒道:“除了公主在前,大帐二十步之內,已经没有其他人了,太上皇究竟何家事?”
    “帝王家事即国事,朕回来路上听茂德说了你许多英雄事跡,今日又看到了那些骄兵悍將,晋王有没有想过將来一同山河,怎么处理麾下这些能征惯战之將?”
    “什么意思?”
    “晋王很捨得放权,林冲、孙安、朱仝、卢俊义,听说是你的绝对心腹,他们能现在手掌重兵,是你打天下的臂膀,但天下平定总有平定日,有些事需要提前筹谋。”
    赵佶这话几近直白,杨长怎会听不懂?旋即反问:“太上皇的意思.”
    “先祖曾杯酒释兵权,以晋王的武勇及威望,再来一次估计很轻鬆。”
    “然后呢?”
    杨长这话其实没说完。
    他本来还想问:是不是继续重文抑武,重走赵宋的老路?但那样问等於贴脸开大,对老丈人实在不友善。
    赵佶则继续传授经验。
    “朕知道晋王还想打金国,立下千古不世之功,所以对骄兵悍將不担心,只不过天下乱了好几年,你收復中原需要时间稳固,未必有精力与国力支持北伐,再者金辽乃蛮荒之地,打下其实得不偿失,只要牢牢控制燕云,草原铁蹄就进不来。”
    “这些我都明白,太上皇究竟想说什么?”
    “朕想提醒武將坐大,比文官弄权更危险,晋王这一代或许无事,但子孙后代呢?”
    “所以?”
    听杨长语气已不耐烦。
    赵佶知道他能睥睨眾生,所以耐心劝说道:“晋王生在这个年代,自然不懂先祖的苦恼,不懂我大宋为何重文抑武,其实是对前朝经验总结,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之前的五代十国,就是武將不加约束,而酿出的苦酒”
    “这个我知道,但重文抑武並非良药,国家如果没有强大武力,就会被外敌盯上,无论百姓还是权贵,都成了屠刀下的羔羊,太上皇应该深有体会。”
    “咳咳。”
    赵佶红著脸点头,辩解道:“大宋军力其实不差,当时主要是朝中奸臣太多,武將们也各怀私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太上皇既然已经放下过往,不如好好享受此后的生活,至於武將之事,本王心里有数。”
    杨长暗忖我来自未来,比你的眼界只高不低,虽然没完美治世之法,但后世总有能借鑑良策,好过你赵家那套重文抑武。
    赵佶听罢不再劝,悠悠嘆息道:“我赵家治世百余载,武功虽然不敢比汉唐,但文治方面却不输二朝,百姓生活富足、安居乐业,晋王真能够借鑑一二。”
    “我省得。”
    “重文抑武非良药,大宋歷代君王都知道,可我们一直在坚持,晋王知道为什么吗?”
    “不知道。”
    杨长直摇头,这他真不明白,所以露出好奇表情。
    赵佶答曰:“太祖所结束的时代,是有史以来最差的时代,五胡乱华比它差远了,文人乱国至少遵循礼义廉耻,武將乱世可是什么都不顾的,你可知道在五代十国时期,那时的人跟野兽没区別,两脚羊是公认的一道菜,中原大地仿佛回到蛮荒.”
    “所以大宋才大力推崇文治?”
    “是啊,文治能推广思想,思想能约束行为.”
    (本章完)
玄幻魔法相关阅读More+

活人深处

穿黄衣的阿肥

万世之名

古羲

反派儿子抛弃女帝?我反手娶回家

传奇小陈

玄幻:史上最强废材逆袭陆仁云青瑶

佚名

入赘为婿后,他只想吃软饭

佚名

开局身高换悟性:我在水浒当霸主

佚名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