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那些看起来与世无争的人,因为在这种人看来,野心家千方百计想要的东西不过是手到擒来之物,对这样的人只能要么让他永远安于现状起不了争斗之心,要么将他赶尽杀绝,不然的话绝无半点胜算。朱允炆把手背到身后,比出四根手指。<br/><br/> 作者有话要说:<br/><br/> ☆、第四十一章孽<br/><br/> 朱樉总以为朱标死后,太子之位应该是自己的,不料等所有已经就藩的王爷全部回到应天,礼部却接到朱元璋圣谕,立皇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命他们选择吉日具奏。为了让朱允炆有个名正言顺的嫡子身份,就连他的生母吕氏也从先太子侧妃成了先太子续妃,直接把发疯的常氏当死人处理了。<br/><br/> 册封典礼前一天,朱元璋带着朱允炆祭天地、太庙、社稷和已经逝世的皇祖母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马氏。<br/><br/> 典礼当日,朱元璋在奉先殿落座,接受众人三跪九叩之礼,御座前的桌子上放着金光闪闪的册、宝。朱允炆在威严的鼓乐声中走上大殿,跪在桌前接受册封,在御杖前行三跪九叩之礼谢恩……皇太孙册封典礼极其冗长繁琐,朱允炆额头上已经微微见汗了,才听到司仪太监尖声宣布“礼成”,尖锐的公鸭嗓子此时听来恍如天籁。<br/><br/> 册封典礼终于顺利结束。朱允炆转过身来,站在朱元璋的御案旁接受皇亲国戚与文武百官的朝贺。<br/><br/> 难怪那么多人喜欢这张金灿灿的椅子。高高在上地坐着,看下面的人如退 ch_ao 的海水一般跪下,听山呼万岁的声音响彻云霄,仿佛整个世界都臣服在脚下,这种感觉真的无与伦比。朱元璋是被人踩在脚底下长大的,因此格外喜欢把整个世界都踩在脚下的感觉,不过是否喜爱这种极能满足男人征服 y_u 的场面和出身应该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朱元璋在从小养尊处优的朱允炆脸上看到了和自己刚登基第一次受群臣朝拜时一样的表情。<br/><br/> 是啊,征服是男人的天 xi_ng ,有几个人拒绝得了君临天下的诱惑?朱元璋道了声“平身”,看向从此以后要与侄子君臣相称的几个儿子,毫不意外地看到朱樉的脸简直扭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似乎依然无法接受储君不是他的事实,朱棡表面平静,眼底的 yi-n 狠却是展露无遗。<br/><br/> 这两个不争气的儿子,要是朱元璋会把大明国交到他们手上,才是咄咄怪事。朱元璋继续看另外几个儿子。<br/><br/> 庶出的王爷们虽然知道有那四个嫡出的哥哥在,储君的位置怎么也轮不到他们头上,却依然有些难以接受以后要对侄子行君臣大礼。朱橚向来无 y_u 无求,只要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有书看,让他给亲孙子行大礼他也不会介意,让朱元璋颇为意外的是朱棣也没有丝毫的失落、不甘或者别的负面情绪。恰恰相反,朱棣似乎很高兴做储君的是朱允炆,甚至还有种为此松了一口气的感觉。<br/><br/> 他不反感就好。朱元璋也偷偷地松了一口气。<br/><br/> 当年朱棣出生的时候,朱元璋就觉得他很不一般,随着他年龄逐渐增大,朱元璋越来越惊讶于这么小的一个孩子居然天生就带着一股王者之气。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却以长子朱标为储君,固然是因为长幼有序,但是他心里也知道,最适合做皇帝的其实是朱棣,而他心里更是清楚,他没有力排众议废长立幼直接让朱棣做储君,其实是因为他这个做爹的都妒忌儿子比他自己更像皇帝。<br/><br/> 朱标死后,朱元璋在自己的儿子中找不出比朱棣更适合做储君的人。可惜朱元璋年纪大了,岁月和接二连三失去亲人的打击早已磨去了他的雄心壮志。朱元璋已经挑战传统废除了数千年的丞相制,没有力气再去和更古老的长子继承制作斗争,要想让朱棣继承皇位,除非朱樉和朱橚都死在朱元璋前面。可是朱樉和朱橚再不成器,也是朱元璋的亲生儿子,朱元璋已经误杀了朱标,要是再杀了朱樉和朱橚,以后怎么去九泉之下见马秀英?<br/><br/> 万般无奈之中,朱元璋只能想了个折中的办法,<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让朱允炆做皇太孙。朱标在世时常说朱允炆 xi_ng 子仁厚。大乱之后需要大治,大明国在朱元璋驾崩后没有一个功盖古今的皇帝不要紧,当务之急还是需要一个 xi_ng 子仁厚的皇帝让百姓休养生息。就算朱允炆资质平庸,大不了朱元璋辛苦一些,趁着自己还有气的时候把规矩都定好,以后的子孙后代只要照规矩办事就行了。原本朱元璋就怕朱棣会不服气朱允炆当皇帝,以后举兵谋朝篡位,现在看来他可以放心了。以后就由朱允炆操劳国事,朱棣戍守边关外加帮朱允炆镇着一群王爷叔叔……朱元璋越想越觉得自己的安排真是完美无缺。<br/><br/> 典礼过后,朝臣们和王爷们都散了,朱元璋还拖着朱允炆在御花园散步。朱允炆总有些怕朱元璋,见他一直不说话,也就只敢低着头在旁边走。<br/><br/> “允炆。”朱元璋突然开口,“接受皇叔们朝拜的感觉如何?”<br/><br/> “不胜惶恐。”尤其是朱樉和朱棡的眼神,好像恨不得把朱允炆生吞活剥了一样,让朱允炆现在想起来还有些抖。<br/><br/> “没什么可怕的。在家里他们是长,你是幼,在朝堂上他们是臣,你是君,只要分清场合,没什么可为难的。”<br/><br/> 分清场合?他说得倒轻巧。皇室以国为家,在家里还是在朝堂,哪有那么容易分清楚?朱允炆忍不住在心里苦笑。<br/><br/> “只有一件事你要记住。他们是你的叔叔,不仅仅是你的臣子,也是你可以完全信任的亲人。”朱元璋把手搭在朱允炆的肩膀上,“皇祖父当初立你父王为储君的时候,就没指望大明国的下一个皇帝也能像朕一样上马打仗,早就把御虏防患之事付之诸王,给你一个太平皇帝做。允炆,你一定要和皇叔们多亲近亲近,尤其是你四皇叔。你四皇叔是个能人,不输当年追随皇祖父的大将,四皇婶也是女中豪杰。当初和皇祖父一起打天下的大将们留下的后人大多叛的叛,乱的乱,再要不就是酒囊饭袋,只留下你四皇叔这个徒儿和四皇婶这个女儿两根独苗最得老一辈武将们的真传,你可一定要倚重他们。”<br/><br/> 如果四皇婶是男儿身,甚至哪怕仅仅不是朱元璋的儿媳,恐怕也会加入“叛的叛,乱的乱”的行列吧?尽管心里不满,朱允炆脸上依然恭敬:“皇祖父所言,孙儿铭记在心,只是有一事孙儿不明,还请皇祖父指点。”<br/><br/> “什么事?”<br/><br/> “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若不靖,谁御之呢?”<br/><br/> 朱元璋根本就没想到过会有这个问题,愣了半天,还是只能把问题扔回去:“那你说该怎么办呢?”<br/><br/> 朱允炆要是知道该怎么办,还需要问朱元璋吗?不过朱元璋问起,朱允炆还是只能硬着头皮回答:“以德怀之,以礼制之。”<br/><br/> 朱元璋点了点头。<br/><br/> “不可,则削其封地,再不可则废置其人,还不可,就要举兵讨伐。”<br/><br/> 朱元璋不知该怎么回答。<br/><br/> *****<br/><br/> 读书人的最高荣誉是什么?金榜题名?可惜就算连中解元、会元、状元,也不过是天子门生。读书人最终的梦想是做太子太傅——为天子师。如今摆在黄子澄面前的就是这样一条康庄大道。<br/><br/> 不知是不是黄家的祖坟盖得太好,黄子澄二十多岁便顺顺当当中了举,接着在会试中又高中会元,成为东宫伴读。朱标 xi_ng 情温和,十分好相处,黄子澄以为这辈子最多不过是和未来的皇帝搞好关系,等朱标继位<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