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皇太孙妃马氏为皇后,改元建文。<br/><br/> 作者有话要说:<br/><br/> 彻彻尔山和兀良哈秃城的具体地点如今已无法考据,有些文献说兀良哈秃城在吉林神洮儿河流域,结果为了故事情节发展,硬是被我搬到了达赖诺尔湖,也就是如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汗……)这个……小说不是史书,大家忽略,忽略哈……<br/><br/> ☆、第四十六章皇<br/><br/> 朱棡死后,应天必定一片鸡飞狗跳,不知何时才能重新安宁下来。朱棣抱着几分掩耳盗铃的心理,班师回朝的路上走得极慢,嘴上说是为了让叶咏乐在路上把伤养好,其实是想晚一天面对应天的风风雨雨是一天,最好他回到应天的时候,朱元璋已经把一切都摆平了。朱棣对自己的皇帝老爹有信心,相信他就算做皇帝的经验不如自己丰富,毕竟是从死人堆里爬上皇位的人,震慑朝廷的这点手腕应该还是有的,不料才踏入大明国的疆土,就听到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继位的消息。<br/><br/> 想不到出征一年多,大明国已经变了天。朱棣回到封地,匆匆安顿好军队,便带着妻儿去应天奔丧。<br/><br/> 朱棡已死,朱元璋也没了,朱允炆已经登上皇位,一切都尘埃落定。虽然朱棣现在成了诸王之长,被顶上杠头,以朱允炆温柔谦和的脾 xi_ng ,只要朱棣管好自己,安心给皇帝侄子守护边疆、平时注意言行别让人觉得自己有问鼎皇位之意,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麻烦。朱标曾经提出过把朱允炆过继给朱棣,虽然没有真的过继,两人的关系总比一般的叔侄亲一些。朱棣看着朱允炆长大,人人都说这孩子比朱雄英更像朱标, xi_ng 情平和又没什么野心,照理来说,朱允炆做了皇帝,朱棣应该彻底放下心来。可是不知为什么,此次进京,朱棣心里总有些忐忑不安,这股心慌的感觉怎么也压抑不下去。一路上坐在马车里摇摇晃晃,朱棣一直闭目养神,听孩子们在一旁吵吵闹闹,只觉得头痛 y_u 裂,心烦气躁,正想发作,一只微凉的手覆上他的手背。<br/><br/> 朱棣睁开眼,看到叶咏乐向他微笑。此次进京,叶咏乐也有些奇怪的预感,不过这么多年来,他们什么样的大风大浪没见过?大不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就不信区区几个凡人还能折腾出他们两个活过数万年的神仙都摆不平的事来。<br/><br/> 虽然朱棣刚出征回来,老子死了儿子却不来奔丧,总说不过去。朱棣几乎是把大军扔在北平,就日夜兼程往应天赶,不料马车在半路上停了下来。<br/><br/> “怎么回事?”从马车的颠簸来判断,不像是车出了故障,依路上的行程,应该才刚到淮安而已,怎么停下了?朱棣一把揭开车帘,看到一队威风凛凛的锦衣卫拦在前面。<br/><br/> 领头的锦衣卫跃下马背,抱拳为礼:“卑职锦衣卫校尉潘安,见过燕王。”<br/><br/> “免礼。”朱棣急着赶往应天,懒得和他多纠缠,甚至都没下马车,“什么事?”<br/><br/> “先皇遗诏,请燕王殿下下车接旨。”潘安亮出一个杏黄色的东西。<br/><br/> 这到底是在搞什么鬼?先皇遗诏就不能等他到了应天以后再宣布吗?朱棣暗道了一句“该死”,无奈对方现在手里有朱元璋的遗诏,还是不得不带着妻儿下车接旨。<br/><br/> 遗诏中说的无非是朱元璋自己受天命、勤政治国之类的话,然后说朱允炆是他挑选的皇储,让天下同心、服从朱允炆云云……这样的东西朱棣几辈子前就看得都快背得出了,听得昏昏 y_u 睡,最后一句话突然像平地一声惊雷把他劈醒:“诸王临国中,无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惟护卫官军听王。诸王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br/><br/> “什么?”朱棣几乎要跳起来,“父皇驾崩,我们几个做儿子的都不能进京奔丧?简直岂有此理!”被叶咏乐拉了一把,才重新跪回来。<br/><br/> “燕王,先皇遗诏上就是这么说的,卑职只是传话而已。”潘安嘴上说得客气,跟在他身后的锦衣卫却是寸步不让,大有如果朱棣违抗圣旨硬<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要进京,就要对他们不客气之意。<br/><br/> 朱棣不说什么,下颌的肌肉却在迅速绷紧。<br/><br/> “遗诏上只说诸位王爷未经传召不得进京,没说王子不可以。”潘安赶紧给朱棣递了个台阶,免得撕破脸真的动起手来,大家弄得没法收拾。<br/><br/> 估计是朱元璋怕王爷叔叔们对皇帝侄子不恭敬,大家见了面尴尬,才会颁下这么个遗诏。朱棣给自己找了个安心的借口,把三个儿子派去京师奔丧,自己悻悻然打道回府。<br/><br/> *****<br/><br/> 朱棣就藩的时候,朱高炽才刚满两岁,还不太会认人,朱高煦和朱高燧更是还没出生,都没和朱元璋见过几次面,难得见到,也是皇祖父坐着龙椅高高在上,他们在下面三跪九叩,根本谈不上有什么亲情。朱元璋死了,朱棣进不了京城,朱高炽只是本着为人儿孙的本分进京给朱元璋奔丧。<br/><br/> 父母不在家,在京城的整个燕王府都是朱高炽做主。每天好吃好喝,没有朱棣每天逼着他学骑马然后摔得鼻青眼肿,也不用不忍心看叶咏乐一个人为封地上的事物操劳然后和他一起忙得头昏眼花,除了因为国丧没有什么娱乐节目外,可以说是事事顺心如意。朱高炽每天在燕王府喝着茶,翻着书,看着两个弟弟因为找不到可以用来消磨时间的事而烦躁不安,小日子过得无比舒心自在。直到应天城在国丧之后重新热闹起来,朱高煦和朱高燧吵着要出去看戏,朱高炽才意识到自己在京城待得太久了,打算进宫去向朱允炆辞行。<br/><br/> 爹爹总说朱允炆像大伯宅心仁厚,但是朱高炽亲眼见识过真正的朱允炆其实是何等城府,对这个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皇帝堂兄丝毫不敢掉以轻心。好不容易见到了朱允炆,行过了三跪九叩的大礼,朱高炽提出要回藩地,朱允炆却是不允:“堂弟,我们难得见面,你就这么急着回去,是嫌为兄招待不周吗?”<br/><br/> “不敢。”原本朱高炽还带着几分侥幸心理,希望遗诏中“诸王临国中,无得至京”真的只是怕皇帝侄子见到王爷叔叔会为谁向谁行礼而尴尬,现在听到朱允炆拒绝,朱高炽的侥幸破灭了,心一路往下沉,脸上的笑容还得原封不动,“皇上日理万机,高炽怕继续留在京城,会给皇上添麻烦。”<br/><br/> “那么是嫌朕没有尽地主之谊、好好陪你游玩一番喽?”朱允炆摆了摆手,示意朱高炽不要cha话,“堂弟,朕可是真的羡慕你啊。我们几个年纪相仿的堂兄弟中,朕和秦王、晋王都是父亲早亡,一个封地甚至一个国家的担子全都压在我们身上,只有你父母健在,天塌下来也有他们替你顶着,什么事都不用操心。”<br/><br/> 因为现在的朱樉的儿子朱尚炳和朱棡的儿子朱济熺都是要独挡一面的王爷了,只有朱高炽是无关紧要的世子,所以只留他一行在应天“陪皇帝堂兄”,什么时候能回去,全看朱允炆的心情,这借口真好。其他人都不扣,只扣着朱棣的三个儿子做质子,看来朱允炆对朱棣的戒心实在不是一般的深。既然话已经说到这份上,朱高炽觉得有必要敲敲山震震虎了。<br/><br/> “皇上如此盛情,高炽要是再推辞,未免就有些不识抬举。”朱高炽看似自言自语,“幸好燕王府上还有不少藏书,应天的书店也不少,还够看一阵子……”<br/><br/> 原来这小肉包是个书虫,有书万事足,朱允炆大大地松了一口气:“朕也是爱书之人,我们不妨教学相长一下。堂弟最近在读什么书?”<br/><br/> “《大诰》。”<br/><br/> 他<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