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
('<!--<center>AD4</center>-->\n\t\t\t\t 是,明知此举多有冒失,然而心内却并无半分悔意。<br/><br/> “大哥,”他扔了佩剑,回身对李建成一抱拳道,“世民自知此举有失,还请大哥责罚。”<br/><br/> 李建成见他竟对自己的问题避而不答,心内愈发疑惑,回身上前一步,追问道:“世民,你好歹是三军大将,这般冒失杀人,并不像你平素的作风。”<br/><br/> 李世民闻言仍是沉默,迟疑了许久,终是低低道:“此人于万人之前辱骂大哥,此罪……如何能恕?”声音虽低,然而一字一句却说得咬牙切齿。<br/><br/> 李建成稍稍怔了怔,一时不知如何接口。不知为何,一瞬间他竟想起年幼还身在洛阳的时候,玩耍嬉戏之际,世民总频频和同龄孩子厮打在一处,然而其间理由,却总不过“他们欺负了大哥”。<br/><br/> 他记得李世民不同于自己,自小便长于拳脚,每次厮打间总是要让做对手的孩子负上不轻的伤,为此父母亲没少好好责罚过他。<br/><br/> 小时不过拳脚伤人,及至长成了,便是挥剑相向,再大了……便是一箭穿心了么?<br/><br/> 李世民对自己回护,他不是不曾看在眼里,但或许正是看得太过清明,便忽视了这回护之下的一个“狠”字。而这个“狠”字,最终却是要返还在自己身上的。<br/><br/> 稍加收敛了思绪,李建成抬眼望向李世民,顿了顿,道:“此事……便不需再提了,对旁人只道是他不愿投我,挥剑自尽罢了。”说罢叹了叹,径自行至门边,道,“筵宴已开始许久了,这便随我去罢。”<br/><br/> 实则李世民方才话一出口,便自觉有些后悔。仿佛心内最不可告人的事,便这般让人知晓了去。然而李建成神色平静,对此不置可否,却让他更觉惘然。<br/><br/> 怔怔地立在原处,直到见李建成一身白衣已消失在门外,方才回过神来,无声地跟了上去。<br/><br/> ————<br/><br/> 西河一战大破高德儒,往返不过九日。待到大军返还太原之时,李渊亲自出城相迎,见了兄弟二人大喜,当即封了许多赏赐。<br/><br/> 西河已平,余下便是起兵。数日后,李渊便聚集重要大臣于议事厅,道:“建成、世民出征这几日,始毕可汗遣人送来书信,建议老夫起兵之时,取杨广而代之。不知诸位意下如何?”<br/><br/> 此言一出,刘文静、裴寂等人当即站出表示赞同。刘文静道:“隋帝杨广无道,天下反之,此时国公若能自立为帝,必能招致群雄前来投奔。”<br/><br/> 李渊闻言笑了笑,只道:“杨广无道,却终是帝王。老夫虽伐无道,这称帝……确是不妥。”言及此,摇摇头,不再说下去。<br/><br/> 裴寂起身道:“国公岂未听闻那‘李氏当取天下’的童谣,诸多童谣早便流传于民间,国公称帝,可谓上顺天意,下合民心,绝无不妥。”<br/><br/> 李渊闻言仍是推辞。李建成坐在椅上,察言观色间,明白他心中早有主意,只是不 y_u 言明,等待人开口点破罢了。沉吟片刻,站起身来道:“父亲,建成以为,此时天下战乱纷纷,若方一举事便大张旗鼓的称帝,便无异于将自己置于众矢之的的位置。正所谓‘枪打出头鸟’,便是如此。”李建成抬头,见李渊的面上已有了几分满意之色,便将表明立场道,“建成以为,此时父亲断不应早早称帝,称帝的最好时期,无疑是占取关中,入主长安之后。”<br/><br/> 此言一出,李世民似是已按捺了许久,亦是站起身来道:“父亲,大哥所言极是。世民以为,起义之军,贵在一个‘义’字。此时杨广仍主东都,若称帝,便是先失了道义,实为不妥。”<br/><br/> 李渊面上的笑已分外明显起来,此时便道:“那么,你二人以为理当如何?”<br/><br/> 李建成同李世民二人相视一刻,随即望向李渊道:“建成以为,可仿效春秋齐桓公,三国曹孟德之策——挟天子以令诸侯。”<br/><br/> 此言一出,众人议论纷纷,有惘然,有讶异,有惊叹,有质疑。而此时,原本劝 we_i 李渊称帝的裴寂已然再度起<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身,对李建成一拱手道:“世子殿下此策甚妙,裴寂真心叹服。”<br/><br/> 李建成不及多做谦辞,便见那刘文静亦是站起了身道:“裴大人方才还在劝国公称帝,如何这么快便变了卦?再者,此刻国公身在洛阳,又从拿里弄来‘天子’相挟?”他为人洒脱不羁,此刻同裴寂针锋相对,言语间带着讽刺,面上则尽是不以为意之色,倒全然不顾此策乃是唐国公世子所提。<br/><br/> 裴寂闻言却只是微微笑道:“事随时变,若当真能‘令诸侯’,又岂一定要‘挟天子’在手?”顿了顿,走到李建成身边道,“不才斗胆猜测,世子殿下话中之意,乃是意 y_u 建议国公立杨广一子为帝,奉杨广为帝。伐杨广,尊新帝,如此,我等便不是无义之师了。”<br/><br/> 刘文静闻言一时无语,而李建成则已走上前,对裴寂一揖道:“知我者,先生矣。”<br/><br/> 李渊此时已是面露喜色,见事情差不多已有了定论,便开口道:“建成此策甚好。在老夫看来,杨广数子中,代王杨侑,为人宽厚,便尊其为帝。”<br/><br/> 次日再度下令建大将军府,组建三军。命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左三统军,次子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右三统军,四子李元吉封镇北将军,并接替李渊太原留守之职,暂为留守太原。<br/><br/> 临行前夜,李建成在房中翻看着兵书,忽然听闻外面一阵敲门声。<br/><br/> 走到门边,方一打开门,便听到一声“大哥”。<br/><br/> 虽是同样的称呼,然而声音较之李世民却多了几分稚嫩。李建成看着面前不过十五岁年纪,身量却日渐长成的人,露出笑容道:“这生更半夜的,元吉如何来了?”说着却是侧了神,让人进门。<br/><br/> 李元吉不入门内,稍稍环视了房内简单的陈设,最后将目光定格在桌上那一盏烛火,并上那半开着的书卷上。顿了顿,笑着反问道:“大哥明日便走了,此刻却如何还看书至深夜?”<br/><br/> 李建成示意他坐下,道:“万事俱备,便只待发兵了。换了元吉,还能高枕安睡么?”<br/><br/> 李元吉亦是笑,只道:“便只是守在这太原,想到大哥二哥即将出征,也自是难以入眠。”<br/><br/> 李建成闻言笑了笑,道:“元吉想要出征之心,父亲岂能不知?然而元吉尚还年幼,需得多历练几年,父亲才能放心让你上战场。再者,我等出征,母亲和妹妹尚留在太原,安危却还需得仪仗你来保全。这等重任,李氏族中,则是非你不可了。”<br/><br/> 李元吉被他一席话说得面露喜色,当即便一抱拳道:“大哥放心,元吉定当不辱使命。”<br/><br/> 李建成伸手扶了他腕子道:“这一别,少则数月多则几年。大哥盼你早日能上战场,长成一员大将,号令三军。”<br/><br/> 李元吉笑道:“元吉只盼日后能在大哥手下做一大将,为大哥建功立业。”<br/><br/> 李建成闻言微微一愣,随即伸手在他肩头拍了拍道:“大哥等着这一日。”顿了顿,起身从柜中拿出一壶花雕,道,“自出征归来,日夜忙于政务,也不曾抽空同元吉聚聚。明日便要出发了,今日元吉陪大哥同饮一杯如何?”<br/><br/> 李元吉素来便同李建成亲近,此时闻言岂有不答应之理?当即二人便对坐同饮三百杯,席间李建成闲话之余,却也借机叮嘱了他同突厥交涉的诸多事宜。<br/><br/> “父亲原是把同突厥交涉之事,全权交付于我。然而我即将南下,于北面之事,便已然<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