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节
('<!--<center>AD4</center>-->\n\t\t\t\t 入了咄苾的大营。<br/><br/> 彼时突厥人马正于并州附近劫掠而归,正欣然瓜分战利品之际,唐军便如一把利刃劈如营中。李世民单枪匹马在前,玄甲兵紧护周围,再然后,便是普通的骑兵。<br/><br/> 这般堵上 xi_ng 命的袭营,可谓实出乎突厥上下的意料,便连咄苾本人,亦正毫无戒备地坐在帐中。然而听闻大营遭袭,他却也并未变色。吩咐下全军立即迎战,咄苾很快站起身来,三两下穿好铠甲,反而笑道:“既然李世民如今自己送上了门,便休怪我手下不留情了!”<br/><br/> 出了帐翻身上马,一眼便望见厮杀中的李世民,咄苾高扬马鞭,横刀朝他冲了过去。<br/><br/> 李世民很快感知到,一枪挑翻了面前纠缠的敌军,转身方一横枪,便堪堪挡住了咄苾迎面劈来的一刀。<br/><br/> 二人俱是使出了七八分力道,刀枪相碰,火星四溅,震得双方同时一退。<br/><br/> 咄苾提着马缰来回逡巡,面上露出几分嘲讽的意味,笑道:“区区数千人便敢来袭我大营,莫非经过上次之事,秦王仍未学到多少教训?”<br/><br/> 李世民闻言不答,只是一夹马肚,再次攻上来。二人交缠过了百余招,不分胜负,而咄苾人马数众,已愈发聚拢,将唐军围困在其中。<br/><br/> 眼见着便是上次一战的翻版,咄苾心下暗嘲李世民不过尔尔,手上攻势愈发密集凌厉。<br/><br/> 然而正在此时,一名突厥士兵杀至近前,高呼道:“可汗,后方营帐起火了!”<br/><br/> 咄苾大惊,不及回应,李世民却紧贴着过来,一枪刺向他胁下。咄苾侧身避开,匆忙退开几步,看着他微微眯起眼来,道:“李世民,你……”<br/><br/> “可汗说得不错,本王经过上次之事,自然要学些教训。”李世民面上终于浮现出笑容,话语之中却是愈发悠哉,“只可惜上次之胜,却恰恰让可汗忘了,何为骄兵必败。你当真以为,我连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也不明白么?”<br/><br/> 咄苾握紧手中长刀看着他,不知为何,只觉那悠然自得的神情,竟有几分像李建成。他面色一点点变得浓云密布,却是在原处不进不退。<br/><br/> “好不容易抢来的粮草,可汗便打算这般置之不理了么?还是说,可汗心中竟猜不到,前来烧粮的会是何人?”深知对方正处于进退两难之境,李世民又笑着开了口,顿了顿,不待对方开口,却又自己答道,“你我心中皆知,来的若是那人,便不会给你留下一颗余粮。”<br/><br/> 咄苾身形已然微震,眼看着身后腾起的浓浓黑烟,以及大火之下愈见散乱的人马,终于咬牙,似已动摇。<br/><br/> “咄苾,你可知自己哪一点永远赶不上我么?”李世民仍是笑,笑的平静而恶意,“那便是你同大哥只能是敌对,无法改变。而大哥对我纵然无法坦诚以对,但只要在你面前,我们便永远是在同一方。”<br/><br/> 被刻意地戳中软肋,咄苾冷哼不言,已然调转马头,大喝一声撤退。然后他回过头来,看着李世民,还击道:“我若是李建成,上次便该任你死在突厥营帐中。既已弃你而去,何苦又那什钵苾相换,建成对你终究是不够心狠。”<br/><br/> 李世民手握着长枪,高坐于马上,眼看着突厥人马纷纷后退,只是一声冷笑。<br/><br/> ——他若不狠,便不会有今日的李世民了。<br/><br/> 待到人已走远,一名小校飞驰而来,道:“殿下,太子听闻殿下率军袭营,特令殿下即刻撤军回城,不得耽搁!”<br/><br/> “告诉太子,我这便回去。”李世民淡淡吩咐身旁的偏将,“传令下去,撤军回城。”说罢自己调转马头,慢慢朝并州方向回去。<br/><br/> 走着走着,不觉又是一声轻嘲。<br/><br/> 此番虽烧尽咄苾粮草,让其暂时不得卷土重来,算是报了一箭之仇。然而方才激将对方的那些话,却也不过虚张声势而已。<br/><br/> 自己同大哥走到如此地步,已然觉悟对旁人夸耀的资本。纵然此刻二人确是共同对敌,然而却也不过貌合神离而已。<br/><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br/> 定西河,战霍邑,取河东,入长安……回想当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时日,竟遥远到恍如隔世。<br/><br/> ——大哥,事已至此,你不要怪我,无法回头了。<br/><br/> ————<br/><br/> 数月后,突厥因粮草大受损失,无力再战,不得不回师北撤。李建成政务在身,也不便在并州多做停留,便也就此同李世民二人一道,班师回朝。<br/><br/> 对于李世民私自袭营一事,他并未多过问,只当着众人的面象征 xi_ng 地责了几句,又赞其破敌之功。李世民一言不发地一一受下,只觉那语气虽然温文,却生分冰冷得彷如利刃。<br/><br/> 稳住了突厥,中原暂无战事。武德七年四月,李建成费心数载的《武德律》、均田令、以及修改完善之后的租庸调法依次颁行,朝中上下初步进入休养生息,恢复民生的状态。<br/><br/> 李渊也稍稍放下心来,便决意于六月去往长安以北的仁智宫避暑。届时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随行,而太子李建成则留在长安监国。<br/><br/> 第59章<br/><br/> 六月中,李渊传令下去,将军国大事悉数委以太子决断,便率众人离宫。临行之前,李建成亲自出城相送。<br/><br/> 李渊眼见着自己面前一身华服,器宇轩昂的李建成,念及这便是日后将从自己手中接过江山帝位的储君,不由得欣 we_i 且感慨万千。然而他没有多言,只是叮嘱李建成治国相关示意,指出朝中可以依仗相佐的几名老臣,便浩荡而去。<br/><br/> 实则李建成心中明白,李渊此番离宫,七分是为了休养天年,三分却是有意给了自己监国的机会,让自己有放手一搏,别无拘束之机。念及过去对于他偏爱李世民一事还颇有微词,此时此刻只觉错看了父皇,公私如何,没有人比他分得更清明。<br/><br/> 对着李渊离去的方向深深一拜,抬起眼来的瞬间,却恰是触到一束目光。<br/><br/> 李世民人跟在李渊身后,却正是回身望向自己这边,四目相接片刻,他极快地收回目光,回转身子,却仿佛是冷笑了一声。<br/><br/> 然而那目光深幽、自嘲、无奈、决绝……甚至带着几分怨怼,一眼望去,竟是复杂得教人揣摩不透其中之意。<br/><br/> 李建成微微垂了眼,暗自叹息一般地笑出声来。待到众人远去之后,便反身回宫,不多做停留。<br/><br/> ——世民,你该早早罢手。<br/><br/> ——你……争不过我的。<br/><br/> ————<br/><br/> 李渊离宫的时日里,李建成全权执掌军国大事,虽是头一次监国,然而治国之道他本已熟习,加之朝中忠臣并东宫心腹辅佐扶持,很快便得心应手,渐入佳境。<br/><br/> 这日他阅过了手边奏折,遣人分发下去,眼见天已薄暮,便稍稍舒展了身子,离开书房往后院而去。<br/><br/> 不曾小立多久,便有一下人送来一封书信,道:“庆州都督杨文干遣人送来密信,请殿下过目。”<br/><br/> 李建成伸手接过,吩咐下人离去,便走回房中徐徐展开。<br/><br/> 这杨文干,在任庆州都督前,原是在太子府人。调往庆州后,仍是李建成亲信之人,东宫护卫的兵甲,多是此人募集之功。<br/><br/> 故此番见他信中提及因由前日平乱之故,如今甲胄军械据是捉襟见肘,恳请朝中给予补给时,李建成思量片刻,便当即遣人办理此事。<br/><br/> 而便在次日,同样是一封密信被送往仁智宫。当晚,李世民将房玄龄秘唤<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