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7章 为什么不算千古一帝?
<p> 第697章 为什么不算千古一帝?<br />
{可以说康熙帝算大帝,但是千古一帝真的过誉了。}<br />
{首先,我承认康熙朝的功绩。}<br />
{打下了自元朝之后最大的领土,而且重视数学和西药,给近现代中西药和数学算法打下了很好的底子,即便乾隆时期断层了,但是基本的骨架还在。}<br />
{康熙同时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签订尼布楚条约……先不扯尼布楚条约平不平等……最起码保证了东北、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领土稳定和领土完整。}<br />
{至于为什么称不上千古一帝,首先第一点就是康熙的文字狱政策导致的愚民。}<br />
{愚民政策自古有之,但似清朝清朝那般不把百姓当人培养,而把当半奴隶培养的。绝无仅有。}<br />
{为了让百姓处于愚蒙状态,清朝不让平民接受教育,除了汉族地方士绅后代能读书,大多数平民都没有资格读书识字,哪怕能读书,读的也是被篡改涂抹过的书籍。}<br />
{明朝万历年间,全国识字率约20%,而到清末时,因为清摧毁了全国绝大多数私塾,识字率下降到不足1%。}<br />
{这个数据不是我胡编的,是晚清政府自己公布的。}<br />
{1909年学部进行第三次教育统计,全国在校学生不过一百万,全国粗通文墨者仅约三百万,而全国人口4亿,还不到1%。}<br />
{清廷统计这个数据,是为了搞立宪,原计划到1916年,将全国识字率提升到5%。}<br />
{而为什么要把这笔账算在康熙头上,因为是他开的先河。}<br />
{顺治时,一县还有有十七所私塾,到康雍乾时仅剩一所。}<br />
{“未经允许开私塾者,斩立决!家学所授课业,需要审查,如有不合经理者,以谋反论处,斩立决!”}<br />
……<br />
大汉。<br />
吕雉悄悄的看了一眼身边人。<br />
这是第一次,她看到这人脸色如此凝重。<br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r />
刘邦看到了这项政策下最深沉的黑暗。<br />
“他们是想将宁字去了。”<br />
“皇帝与世家大族联手。”<br />
“真是……”<br />
“好的很啊……”<br />
刘邦只觉得一阵烦闷。<br />
“暗无天日……”<br />
……<br />
大汉·文帝时期<br />
刘启嗔目而视。<br />
倒不是为了偌大平民喊冤,他的能力暂时还看不到那里。<br />
但也知道一件事。<br />
文明的璀璨来自与普罗大众。<br />
只限制于特定范围下的文化,只会消失殆尽。<br />
换言之,清朝是在行另一种亡国之策。<br />
一如秦亡六国史书一般。<br />
“阿父,清朝会长久吗?”<br />
刘启在感情上不希望,但理智上确实看不到一丝光亮。<br />
而刘恒自一开始就表情淡淡,好似一切与他无关。<br />
听到刘启的话,也是平静道:<br />
“观历朝历代的统治政权,基本上首要任务都是以融入中华文化为先。”<br />
“以文化促团结,求谋发展。”<br />
“清朝反道而行之,最终只会导致一场浩劫降临。”<br />
刘启张了张嘴,晦涩道:<br />
“浩劫?”<br />
刘恒目光幽深。<br />
“清朝的对手,可不是什么草原了。”<br />
“你忘了天幕曾言,八国联军之事吗?”<br />
“他们可是打到北京了。”<br />
……<br />
{第二,主动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br />
{以前常说清朝“闭关锁国”,但不明究竟,只是书本上怎么写就怎么背罢了。}<br />
{但其实清朝贵族从没有放弃和世界的交流,他们一直在获取其他国家的信息和情报,但他们却选择闭关锁国。}<br />
{从明末开始,大量传教士进入中国高层,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时期,宫廷里就生活着近八十位传教士,这些人表面上叫传教士,其实都是西洋学者。}<br />
{德国人汤若望进呈《西洋新法历书》,在顺治朝管天文和历法。}<br />
{比利时人南怀仁和意大利人闵明我修订《康熙永年历法》,给康熙讲天文学和数学。}<br />
{葡萄牙人安多给康熙讲解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br />
{康熙学过西方的代数学、几何学、天文学、地理学、药理学、解剖学、音乐理论、欧洲思想哲学,他甚至会少量拉丁文、英文、法文、俄文。}<br />
{现代数学里常用的平方、求根、次方、元这些专有名词,部分是康熙参与翻译的。}<br />
{而康熙一边自学,也一边防止汉人得知这些信息。}<br />
{他禁止汉人跟外国人接触,禁止外国人翻译书籍到国内,汉人根本没有机会接触现代化。}<br />
{所以哪里有什么闭关锁国?清朝高层一直门儿清。}<br />
{但他们不能让这些强大的生产力进入中国,因为一旦汉人学会了这些技艺,满人贵族的统治就要受到威胁。}<br />
……<br />
大隋。<br />
杨坚决定把心里的朝代黑榜重新排列一下。<br />
清朝暂时位列第一。<br />
独孤伽罗则想起年少之时所见的驭鹰技法。<br />
“只有使百姓永远处于半饥饿半愚昧状态,才能使百姓为了生存奔波辛苦,无暇思考和反抗。”<br />
“乖乖的做一辈子奴才。”<br />
“这样,底层百姓就会慢慢变得丑陋、愚昧、贫穷、肮脏、卑劣、呆滞、麻木、人格扭曲、道德崩坏。”<br />
“皇帝再施展恩德。”<br />
“万民则感激涕零,忠于皇庭。<br />
杨坚舔了舔嘴唇。<br />
“黑。”<br />
“真他妈黑啊。”<br />
……{而且晚年又纵容贪污,这些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中国近现代的落后,所以总而言之,康熙配不上千古一帝,但是可以称大帝。}<br />
{说康熙不配的估计连高中都没读过,高中历史课本将秦始皇唐太宗康熙放在一个单元就很能说明问题。}<br />
{你是来讲笑话的?有的版本还特意给北魏孝文帝元宏列出来了,按照你的逻辑,元宏也是千古一帝?}<br />
……<br />
北魏·孝文帝时期<br />
正在设计新型服饰的元宏把头从御案里拔出来。<br />
他看着天幕里“战火”眨了眨眼睛。<br />
“如果可以的话……朕没意见啊!”<br />
“而且……”<br />
元宏眼睛一亮。<br />
怎么说自己也有汉化之功吧?<br />
“三下五除二,朕等于朱元璋啊!”<br />
一边整理奏疏的元禧一愣。<br />
你=朱元璋?<br />
怎么想的?<br />
……<br />
南齐·武帝时期<br />
萧赜本来还很佩服那什么什么教材。<br />
但一看北面那个蛮子都能上去,他立刻嗤之以鼻!<br />
“康熙算不算千古一帝不清楚。”<br />
“但北面那个肯定不算!”<br />
“他要是算,那朕也算!”<br />
萧昭业揣着袖子疑惑道:<br />
“但北面那位有汉化之功啊?”<br />
萧赜眼皮子一跳,咬牙切齿道:<br />
“我还是打你打的轻了!”<br />
……<br />
{有一说一,去掉因维护统治阶级而出的骚操作,康熙绝对是个明君。}<br />
{无康熙则无清朝,康熙算的上是力挽狂澜的清朝再创之主,所以我觉得康熙还是配的上“清圣祖”之名的。}<br />
{康熙是一代明君,也是一个仁主,至于是不是千古一帝,待后人商榷吧。}<br />
{后人:别他妈啥破事都留给我!}<br />
……<br />
天幕上。<br />
在一众或期盼或热烈或平静的清朝皇帝视线下。<br />
选项二远超选项一。<br />
同时,金光再现!<br />
忍不住不写,但浅尝而止吧。<br />
文化是结果,文化不是起因。<br />
经济、生产力才是万物的起因。<br />
用文化分析事物是模糊的、没有逻辑的。<br />
只有找到经济链,才能准确地分析事物。<br />
中华民族这几百年来苦难的根源到底来自哪里?<br />
其实是生产力和教育受到了压制,才诞生了近代黑暗的中国,才有了中国三百年惨状。<br />
只要释放了生产力和教育,中国马上重回世界之巅。<br />
而那三百年的中国衰败根本不是文化问题。<br />
但西方跟清朝贵族的愚民术是一样的。<br />
他们希望我们有文化自卑,将他们神圣化,将我们自贱化。<br />
这是颠倒因果。<br />
这一点从现在汉服的普及发展可以一观。<br />
但有一说一,我觉得还是唐朝圆领袍适合现代人。<br />
因为宋明的汉服拍照可以,在具体生活确实是有点不太方便。<br />
……<br />
说回现实问题。<br />
康熙给啥啊?<br />
清朝的问题很明白,但他妈很无解啊!<br />
他们啥都知道只是不改而已啊。<br />
这踏马谁来都没办法啊!<br />
(本章完)</p>
{可以说康熙帝算大帝,但是千古一帝真的过誉了。}<br />
{首先,我承认康熙朝的功绩。}<br />
{打下了自元朝之后最大的领土,而且重视数学和西药,给近现代中西药和数学算法打下了很好的底子,即便乾隆时期断层了,但是基本的骨架还在。}<br />
{康熙同时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签订尼布楚条约……先不扯尼布楚条约平不平等……最起码保证了东北、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领土稳定和领土完整。}<br />
{至于为什么称不上千古一帝,首先第一点就是康熙的文字狱政策导致的愚民。}<br />
{愚民政策自古有之,但似清朝清朝那般不把百姓当人培养,而把当半奴隶培养的。绝无仅有。}<br />
{为了让百姓处于愚蒙状态,清朝不让平民接受教育,除了汉族地方士绅后代能读书,大多数平民都没有资格读书识字,哪怕能读书,读的也是被篡改涂抹过的书籍。}<br />
{明朝万历年间,全国识字率约20%,而到清末时,因为清摧毁了全国绝大多数私塾,识字率下降到不足1%。}<br />
{这个数据不是我胡编的,是晚清政府自己公布的。}<br />
{1909年学部进行第三次教育统计,全国在校学生不过一百万,全国粗通文墨者仅约三百万,而全国人口4亿,还不到1%。}<br />
{清廷统计这个数据,是为了搞立宪,原计划到1916年,将全国识字率提升到5%。}<br />
{而为什么要把这笔账算在康熙头上,因为是他开的先河。}<br />
{顺治时,一县还有有十七所私塾,到康雍乾时仅剩一所。}<br />
{“未经允许开私塾者,斩立决!家学所授课业,需要审查,如有不合经理者,以谋反论处,斩立决!”}<br />
……<br />
大汉。<br />
吕雉悄悄的看了一眼身边人。<br />
这是第一次,她看到这人脸色如此凝重。<br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r />
刘邦看到了这项政策下最深沉的黑暗。<br />
“他们是想将宁字去了。”<br />
“皇帝与世家大族联手。”<br />
“真是……”<br />
“好的很啊……”<br />
刘邦只觉得一阵烦闷。<br />
“暗无天日……”<br />
……<br />
大汉·文帝时期<br />
刘启嗔目而视。<br />
倒不是为了偌大平民喊冤,他的能力暂时还看不到那里。<br />
但也知道一件事。<br />
文明的璀璨来自与普罗大众。<br />
只限制于特定范围下的文化,只会消失殆尽。<br />
换言之,清朝是在行另一种亡国之策。<br />
一如秦亡六国史书一般。<br />
“阿父,清朝会长久吗?”<br />
刘启在感情上不希望,但理智上确实看不到一丝光亮。<br />
而刘恒自一开始就表情淡淡,好似一切与他无关。<br />
听到刘启的话,也是平静道:<br />
“观历朝历代的统治政权,基本上首要任务都是以融入中华文化为先。”<br />
“以文化促团结,求谋发展。”<br />
“清朝反道而行之,最终只会导致一场浩劫降临。”<br />
刘启张了张嘴,晦涩道:<br />
“浩劫?”<br />
刘恒目光幽深。<br />
“清朝的对手,可不是什么草原了。”<br />
“你忘了天幕曾言,八国联军之事吗?”<br />
“他们可是打到北京了。”<br />
……<br />
{第二,主动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br />
{以前常说清朝“闭关锁国”,但不明究竟,只是书本上怎么写就怎么背罢了。}<br />
{但其实清朝贵族从没有放弃和世界的交流,他们一直在获取其他国家的信息和情报,但他们却选择闭关锁国。}<br />
{从明末开始,大量传教士进入中国高层,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时期,宫廷里就生活着近八十位传教士,这些人表面上叫传教士,其实都是西洋学者。}<br />
{德国人汤若望进呈《西洋新法历书》,在顺治朝管天文和历法。}<br />
{比利时人南怀仁和意大利人闵明我修订《康熙永年历法》,给康熙讲天文学和数学。}<br />
{葡萄牙人安多给康熙讲解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br />
{康熙学过西方的代数学、几何学、天文学、地理学、药理学、解剖学、音乐理论、欧洲思想哲学,他甚至会少量拉丁文、英文、法文、俄文。}<br />
{现代数学里常用的平方、求根、次方、元这些专有名词,部分是康熙参与翻译的。}<br />
{而康熙一边自学,也一边防止汉人得知这些信息。}<br />
{他禁止汉人跟外国人接触,禁止外国人翻译书籍到国内,汉人根本没有机会接触现代化。}<br />
{所以哪里有什么闭关锁国?清朝高层一直门儿清。}<br />
{但他们不能让这些强大的生产力进入中国,因为一旦汉人学会了这些技艺,满人贵族的统治就要受到威胁。}<br />
……<br />
大隋。<br />
杨坚决定把心里的朝代黑榜重新排列一下。<br />
清朝暂时位列第一。<br />
独孤伽罗则想起年少之时所见的驭鹰技法。<br />
“只有使百姓永远处于半饥饿半愚昧状态,才能使百姓为了生存奔波辛苦,无暇思考和反抗。”<br />
“乖乖的做一辈子奴才。”<br />
“这样,底层百姓就会慢慢变得丑陋、愚昧、贫穷、肮脏、卑劣、呆滞、麻木、人格扭曲、道德崩坏。”<br />
“皇帝再施展恩德。”<br />
“万民则感激涕零,忠于皇庭。<br />
杨坚舔了舔嘴唇。<br />
“黑。”<br />
“真他妈黑啊。”<br />
……{而且晚年又纵容贪污,这些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中国近现代的落后,所以总而言之,康熙配不上千古一帝,但是可以称大帝。}<br />
{说康熙不配的估计连高中都没读过,高中历史课本将秦始皇唐太宗康熙放在一个单元就很能说明问题。}<br />
{你是来讲笑话的?有的版本还特意给北魏孝文帝元宏列出来了,按照你的逻辑,元宏也是千古一帝?}<br />
……<br />
北魏·孝文帝时期<br />
正在设计新型服饰的元宏把头从御案里拔出来。<br />
他看着天幕里“战火”眨了眨眼睛。<br />
“如果可以的话……朕没意见啊!”<br />
“而且……”<br />
元宏眼睛一亮。<br />
怎么说自己也有汉化之功吧?<br />
“三下五除二,朕等于朱元璋啊!”<br />
一边整理奏疏的元禧一愣。<br />
你=朱元璋?<br />
怎么想的?<br />
……<br />
南齐·武帝时期<br />
萧赜本来还很佩服那什么什么教材。<br />
但一看北面那个蛮子都能上去,他立刻嗤之以鼻!<br />
“康熙算不算千古一帝不清楚。”<br />
“但北面那个肯定不算!”<br />
“他要是算,那朕也算!”<br />
萧昭业揣着袖子疑惑道:<br />
“但北面那位有汉化之功啊?”<br />
萧赜眼皮子一跳,咬牙切齿道:<br />
“我还是打你打的轻了!”<br />
……<br />
{有一说一,去掉因维护统治阶级而出的骚操作,康熙绝对是个明君。}<br />
{无康熙则无清朝,康熙算的上是力挽狂澜的清朝再创之主,所以我觉得康熙还是配的上“清圣祖”之名的。}<br />
{康熙是一代明君,也是一个仁主,至于是不是千古一帝,待后人商榷吧。}<br />
{后人:别他妈啥破事都留给我!}<br />
……<br />
天幕上。<br />
在一众或期盼或热烈或平静的清朝皇帝视线下。<br />
选项二远超选项一。<br />
同时,金光再现!<br />
忍不住不写,但浅尝而止吧。<br />
文化是结果,文化不是起因。<br />
经济、生产力才是万物的起因。<br />
用文化分析事物是模糊的、没有逻辑的。<br />
只有找到经济链,才能准确地分析事物。<br />
中华民族这几百年来苦难的根源到底来自哪里?<br />
其实是生产力和教育受到了压制,才诞生了近代黑暗的中国,才有了中国三百年惨状。<br />
只要释放了生产力和教育,中国马上重回世界之巅。<br />
而那三百年的中国衰败根本不是文化问题。<br />
但西方跟清朝贵族的愚民术是一样的。<br />
他们希望我们有文化自卑,将他们神圣化,将我们自贱化。<br />
这是颠倒因果。<br />
这一点从现在汉服的普及发展可以一观。<br />
但有一说一,我觉得还是唐朝圆领袍适合现代人。<br />
因为宋明的汉服拍照可以,在具体生活确实是有点不太方便。<br />
……<br />
说回现实问题。<br />
康熙给啥啊?<br />
清朝的问题很明白,但他妈很无解啊!<br />
他们啥都知道只是不改而已啊。<br />
这踏马谁来都没办法啊!<br />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