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 和通泊之战
<p> 第702章 和通泊之战<br />
天幕上。<br />
罗幕大开的营帐内,三位将领看着中间的沙盘商讨着什么。<br />
“如今我们手里的全部军力约为六万人。”<br />
站在正中央,钩鼻狭目,甲胄不离身的将军指着沙盘里的两方列阵沉声道:<br />
“而清朝的两大军团也是六万人,看起来旗鼓相当。”<br />
“但是,我们西边要防备哈萨克,北边得防备沙俄,所以具体能动用骑兵只有三万人左右。”<br />
“在单一方向上,我们处在绝对的劣势,是无法同时应对两路清军。”<br />
话音刚落,站在他右手边,穿着一身白色的麋鹿皮甲,头戴黄檐宽帽,浓眉大眼的年轻男子忍不住开口道:<br />
“哥哥,你究竟有什么计策就直说吧!”<br />
站在将军左手边,一身貂皮外套,身上穿着绿色的印长衣,手捻念珠的年长者眸光闪动,疑声道:<br />
“你是想声东击西?”<br />
将军点点头,对年长者道:<br />
“我准备将这些能动用的骑兵分为两部分,分别由叔叔和墨尔根戴青率领。”<br />
将军又看向右手边的年轻者,笑道:<br />
“墨尔根戴青,你先率万余骑兵沿吐鲁番机动,在清军西路军方向作佯攻,做出我大军主力进攻巴里坤和青海的战略态势,吸引清军主力向这一方向集结。”<br />
“随后……”<br />
将军在沙盘上划了一个弯弧。<br />
“你在向北做大迂回,与在北方的叔叔主力会合,一举吃掉清军的北路军,兼并科布多和乌梁海!”<br />
年轻者看了看沙盘,点点头。<br />
年老者也面带微笑。<br />
将军看着沙盘,笑道:<br />
“这一仗,我要让清朝皇帝知道,谁才是青海的主人。”<br />
……<br />
【雍正九年(1731)正月初四,小策凌敦多布率六千骑兵袭扰巴里坤,并分兵一千,去往西域和青海联系的咽喉要道——噶斯口。】<br />
【岳钟琪遵照雍正帝“持重敦本”的要求,令西路军在各处固守,不予迎战。】<br />
【但准军出现在噶斯口的消息传来让雍正慌了,他担心准军会进入青海。】<br />
【于是,他紧急在甘州、凉州、西宁三镇招募绿旗兵七千人,并发青海蒙古骑兵一万人,发科尔沁等部蒙古骑兵五千人,共同协防青海。】<br />
……<br />
大汉·武帝时期<br />
刘彻被这雍正逗乐了。<br />
“他这是在玩命向西路军方向增兵,是生怕套里的人不够多啊。”<br />
“哪有这么打仗的。”<br />
“这不纯让人溜着玩吗。”<br />
卫子夫则疑惑道:<br />
“但雍正的担心不无道理,说是佯攻,也可能变成真攻啊。”<br />
刘彻倚着软榻,看着卫子夫笑。<br />
卫子夫被笑得有些不好意思,羞涩埋怨:<br />
“陛下!”<br />
刘彻看着低头娇羞的卫子夫,牵起她的手,又对一旁的小刘据道:<br />
“据儿觉得应该怎么做?”<br />
卫子夫的羞涩褪下,转而起了一丝担忧。<br />
“陛下,据儿还小。”<br />
刘彻握了握她的手,让她不必担心。<br />
小刘据歪着头想了想,稚声道:<br />
“可能会以不变应万变吧,待粮草与兵力齐集,硬推过去。”<br />
刘彻乐了,对着卫子夫道:<br />
“这小子是个费钱的。”<br />
卫子夫弯了弯嘴角,敷衍笑着。<br />
刘彻则看向小刘据,再次问道:<br />
“那你想想,若是你表哥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br />
小刘据听到表哥二字,眼睛一亮,随即板着小脸认真去想。<br />
卫子夫不由看向儿子,刘彻也带了几分期盼之意。<br />
但小刘据实在想不到要是霍去病在,他会怎么打。<br />
“儿子不知道。”<br />
卫子夫有点失望,但也还好,毕竟会按兵不动也算会打仗。<br />
刘彻更不失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吗。<br />
“子胥!你来讲讲你会怎么做!”<br />
小刘据一回头,就看见站在门外的霍去病。<br />
“表哥!”<br />
被刘彻暗示等在内外的霍去病这才踏入殿内。<br />
“陛下,娘娘,太子。”<br />
刘彻笑着招手。<br />
“别弄那一套了,快来坐下。”<br />
霍去病行礼坐下,腰背挺直。<br />
刘彻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br />
“跟你表弟说说,要是你,这仗怎么打。”<br />
霍去病早就在内外想好了对策。<br />
说实话,这也就是陛下问,同时是给表弟开开蒙。<br />
不然要是别人问他,他非给他一拳头。<br />
这么显而易见局势还得问?<br />
“如果认为对方打到哪,自己就在哪里增兵防守,是根本无法对抗其骑兵的战略机动性的,徒然空耗国力。”<br />
“应对这种局势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以机动对机动。”<br />
霍去病笑着抬眼瞥了一下天幕,自信道:<br />
“你敢进青海骚扰,我就直捣你的腹地!”<br />
“给我精兵八千,兵给马两匹。”<br />
“我就能让他从哪来的回哪去!”<br />
刘彻看着自信无比的霍去病,笑得十分大声。<br />
“据儿,看见没有!”<br />
“多跟你表哥学学!”<br />
“哈哈哈哈哈!”<br />
……<br />
【当时,岳钟琪请求:“亲率精兵一万进击乌鲁木齐,每兵给马二匹,带二个月口粮,以步兵、军兵七千继进。出其不意,乘机袭击。”】<br />
【但是,因为阔舍图的失败,雍正帝对岳钟琪的指挥能力不再信任。】<br />
【他驳回了岳钟琪的请求,并在批复中略带讥讽地说道:“既作筑城游击之计,何必在急取一时小利”】<br />
【“直捣巢穴之议姑置无论,唯思万全必胜之策。”】<br />
……<br />
曹魏。<br />
曹操抚着胡须,摇头失笑:<br />
“一次没上过战场的皇帝,却在教死人堆里滚了许多年的将军该如何打仗。”<br />
“在战场之上,动态博弈,怎么可能有万全必胜的策略?”<br />
“这雍正……怎么一股子崇祯味儿呢?”<br />
曹丕束手恭敬而立,轻声道:<br />
“父亲,依儿子所见。”<br />
“雍正此人虽疑心颇重,但能在康熙眼皮子底下锻炼多年,绝非崇祯能比。”<br />
曹操也只是随口一说,话头一转:<br />
“你觉得密折的制度如何?可不可用?”<br />
曹丕听到这事就脑袋疼。<br />
自打康熙的密折制度出现,这老头就天天琢磨这套。<br />
问题是,行不通啊。<br />
“可用,但不是现在。”<br />
“其余不说,丞相被架空,三公是废是立?”<br />
“三公废,九卿改不改?”<br />
“三公九卿直接改三省六部,那科举就势在必行。”<br />
“世家大族再加科举……”<br />
曹丕言中未尽之意溢于言表。<br />
这两一相加,一条狗都得被按上长史一职。<br />
……<br />
【三月初二,岳钟琪再报:根据被俘的准噶尔士兵供认,小策凌敦多布的万余军队只是佯攻部队,准军主力在大策凌敦多布手中,共有一万五千人,目标很可能是正在科布多筑城的北路军。】<br />
【他建议:如果敌军攻击北路军,则西路军北上,截断其后路。】<br />
【如果敌军攻击西路军,则西路军固守巴里坤,待甘肃境内的新军到来后,内外夹击。】<br />
【雍正帝不信,批复:“准噶尔虽声言欲犯北路,朕料其诡计,仍欲来犯西路也,不可稍存轻忽之心。西路之师,固足抵御。敌即倾众而来,亦不可即调北路之兵。”】<br />
【四月二十三日,岳钟琪第三次奏报,已确切获悉噶尔丹策零调兵三万,由大策、小策共同率领,秘密潜入阿尔泰山区。】<br />
【雍正直接懒得答复。】<br />
……<br />
大明·武宗时期<br />
“朕算看出来了。”<br />
朱厚照吃着葡萄,吐籽道:<br />
“这雍正是什么都想亲力亲为,什么都想尽在掌握。”<br />
“依朕看,他这顿毒打是免不了了。”<br />
“真是的……这姓岳的要是朕的臣子该多好啊。”<br />
一旁的朱厚熜翻看着手里土地黄册,忍不住道:<br />
“皇兄难道就不能提拔一些普通将领吗?”<br />
朱厚照懒懒散散道:<br />
“那得有仗打才行啊,不然怎么提拔,武举都快被那帮王八蛋弄废了。”<br />
朱厚熜抿了抿嘴,轻声道:<br />
“臣弟倒是有一个想法。”<br />
朱厚照眼睛一瞥,不动声色道:<br />
“且说来听听。”<br />
朱厚熜看着瘫坐在椅子上吃着葡萄的朱厚照,认真道:<br />
“皇兄以大将军之令,召军中大比。”<br />
“再下旨提拔大比中的武将。”<br />
朱厚照一顿,他看向朱厚熜。<br />
“叫你过来,果然没错。”<br />
“没错,既然那帮人不讲武德,那朕也不讲武德了!”<br />
朱厚熜又连忙道:<br />
“但不能骤得高位,一朝得道升天,只怕他们会按捺不住心中贪欲。”<br />
朱厚照无所谓的摆了摆手。<br />
“那好说,正好犯在手里,再施以恩德……”<br />
说到这,他突然看向朱厚熜。<br />
“你说用不用顺势推展密折?”<br />
朱厚熜嘴角抽搐了一下。<br />
他稍微有点了解这位皇兄的不靠谱了。<br />
委婉道:<br />
“倒是可以作为一种提升手段,让他们能认真学习。”<br />
朱厚照想了想。也是,饭要一口一口吃。<br />
“先把军中大比立起来吧。”<br />
……<br />
【六月初三,岳钟琪第四次奏报:准军只有不到二千人在西路军方向,大策、小策两军已经会合,于五月初一率军三万出动,拟取道乌兰古木,围歼正在科布多筑城的北路军,然后进犯喀尔喀。】<br />
【雍正帝还是不信,批复:“此系虚张声势之语。若趁七月未落雪之前侵犯北路,则伊不思归计乎?”】<br />
【因天山以北地区阴历八月即飘雪,下雪后,大规模骑兵部队会因得不到足够的草料而无法持续机动。】<br />
【据此,雍正帝认为敌军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发起远征。】<br />
【然后,就在雍正与岳钟琪打嘴仗的时候,北路军已经与准军主力开战了。】<br />
……<br />
天幕上。<br />
画面破开厚厚的云层。一眼似宝石般的湖泊映着波光粼粼。<br />
自湖泊向西,有两座青山对应而立。<br />
一南一北。<br />
越过山木林路,来到北山。<br />
大清龙旗下。<br />
将军骑马望向山脉峡谷,问向左右:<br />
“丁寿发信号了吗?”<br />
身边的一名骑兵摇头道:<br />
“还没有。”<br />
将军一言不发。<br />
片刻后,前方的旗手打来旗语。<br />
将军松了一口气。<br />
请...您....收藏_6_9_书_吧(六//九//书//吧)<br />
一夹马腹。<br />
“传令,进山。”<br />
……<br />
【五月初六,傅尔丹率北路军三万一千人(中途补充东北驻军六千人)抵达科布多,开始筑城。】<br />
【在此期间,清军抓到一名准噶尔俘虏。】<br />
【据此人供认,大策、小策率军三万人正往科布多而来,其前队仅千余人,驱赶马驼两万余头先行,现在已经到达博克托岭。】<br />
【俘虏供认了两条信息,第一条是准军主力正在往科布多而来,这与岳钟琪提供的情报相吻合。】<br />
【所以,傅尔丹就认为第二条信息,即“前队千余人驱驼马二万在博克托岭”,也是正确的。】<br />
【于是,傅尔丹决定,亲率军队一万人前去博克托岭,先把马驼抢了再说。】<br />
……<br />
大唐。<br />
李世民感叹一声:<br />
“那噶尔丹策凌真是非同小可啊。”<br />
李承乾难以置信道:<br />
“这一切也在对方的算计里吗?”<br />
李世民平静道:<br />
“如果对方不贪,这计策就毫无用处。”<br />
但当将军的哪有不想建功立业的?<br />
只能说,这一招确实是妙手。<br />
你来,就是中计。<br />
你不来,我就顺势而为。<br />
来不来,我都赢。<br />
……<br />
【博克托岭为阿尔泰山的一部分,山势险要,易守难攻。】<br />
【傅尔丹帐下前锋统领丁寿、侍郎永国、副都统觉罗海兰等纷纷劝阻,认为不能轻信俘虏的话,傅尔丹不听。】<br />
【六月初九,傅尔丹率军出发,沿途不断遇到小股准军驱赶畜群而行,清军多有虏获,仿佛俘虏的话得到了印证。】<br />
【但傅尔丹也不是庸才,他并没有因为小胜而一路狂飙。】<br />
【相反,他感觉事情好像不太对,战局似乎过于顺利了。】<br />
【于是,六月十七日,傅尔丹将军队分为三部分,参赞苏图、副都统戴豪率前队三千人先行。】<br />
【丁寿率中队一千五百人跟进,他自己亲率后队五千人压轴。】<br />
【这样的话,一旦前队遭到伏击,中队、后队就可以待机而动。】<br />
【六月十八日,前队先进山,发现准军小股部队,他们上去就打,砍了四百颗脑袋。】<br />
【中队一听前队挣钱了,他们也急了,也跟着进了山。】<br />
【六月十九日,傅尔丹的后队一看前两队都没事,也就跟着进去了。】<br />
【这就出事了。】<br />
……<br />
天幕上。<br />
北山外。<br />
胡茄之声远远地响起在山谷之中。<br />
以毡裘做成的旗帜遍布山野。<br />
大批准军自四面八方围上山谷。<br />
而山谷中,大清龙旗正在随风飘扬。<br />
……<br />
【六月二十日,清军在博克托岭的山林中行进之时,准噶尔伏兵突然出现。】<br />
【面对危局,傅尔丹并没有慌。他先是下令全军结营,防御准军进攻。】<br />
【随后,令副都统塔尔岱、马尔齐率军两千人攻击西山,抢占制高点,作为全军的依托。但由于山势险峻,清军未能攻克。】<br />
【六月二十一日,傅尔丹率全军攻上北山。】<br />
【北山旁有一湖,名为“和通泊”,故此战后被称为“和通泊之战”】<br />
……<br />
大清·康熙时期<br />
康熙看到被准军合围的这一幕,心里只有一个念头。<br />
八旗完了。<br />
“……老四啊……”<br />
康熙闭上眼,深深的吸了口气。<br />
他怪老四吗?<br />
怪,也不怪。<br />
怪在他用兵草率,不怪在于……岳钟琪是汉人。<br />
汉人、汉人军。<br />
打压才是正确的。<br />
“平衡之术用过了。”<br />
打压是必要的,但要分时间!<br />
时不对,位不对。<br />
安能成事?!<br />
……<br />
【上山后,傅尔丹令丁寿、苏图、觉罗海兰、常禄等将领率军守卫东山脊。】<br />
【塔尔岱、马尔齐等将领率军守卫西山脊,保护清军两翼。】<br />
【傅尔丹亲率清军主力居中结阵,与准噶尔军队对峙,喀尔喀蒙古军队在后阵】<br />
【六月二十二日,准军继续猛攻清军两翼,东、西山脊的军队均身陷重围。】<br />
【在这种情况下,傅尔丹下令全军突围。】<br />
【此时压力最大的就是清军两翼,丁寿等人拼死抵抗,无奈寡不敌众,丁寿拔刀自刭,死于阵。】<br />
【副都统西弥赖本来已经突围,但是当他看到丁寿等人身陷重围时,又亲率索伦兵掉头回援。】<br />
【没想到索伦兵打不了逆风仗,看到准军势众,全军溃散,副都统西弥赖未能救出丁寿,拔刀自尽。】<br />
【当天,副都统常禄亦阵亡,参赞苏图、副都统马尔齐力竭自尽。】<br />
【在清军两翼的拼死抵抗下,傅尔丹本部主力突围成功,到达和通泊北部。】<br />
【此时清军尚存六千余人,傅尔丹认为准军不会追击,下令全军在和通泊附近扎营休整。】<br />
……<br />
大清·乾隆时期<br />
乾隆看着和通泊之战,无奈叹气。<br />
八旗子弟能打的本来就不多。<br />
圣祖爷时期就被绿营压了一头,但依然还有平衡在。<br />
他阿玛一上来倒是好。<br />
平衡平成绿营一家独大了……<br />
“要不是我啊,大清就废了。”<br />
乾隆轻哼了一声。<br />
他阿玛那个人其他都敢,就是有股莫名其妙的天真。<br />
哪个皇帝干得出跟一犯人掰扯对线之事啊?<br />
想到那本破书,乾隆脑仁又开始疼了。<br />
“得让其他皇帝笑死……”<br />
……<br />
【六月二十三日,准军先头部队数千人自山谷中杀出,猛攻傅尔丹大营。】<br />
【清军中的蒙古军队登时溃散,只剩下京师八旗兵四千人结阵迎敌,斩杀准军五百余人。】<br />
【六月二十四日,准军主力从山谷中杀出,蜂拥而至,傅尔丹不得已,再次组织清军突围。】<br />
【他令四千清军结成方阵,副都统承保指挥右翼军队。】<br />
【参赞马尔萨指挥左翼军队,他自己和副帅振武将军巴赛、兵部尚书查弼纳居中。】<br />
【以副都统塔尔岱、舒楞额、前锋统领达福殿后,且战且退。】<br />
……<br />
大明·永乐时期<br />
朱棣看着天幕,脸色凝重。<br />
就算是只有四千八旗旗兵,也能够依托营垒结阵,而同样数量的准军也占不了多少便宜。<br />
“八旗兵……难怪能压着大明天兵打。”<br />
一支军队,只有在绝境中才能看出其底色。<br />
去掉身份上区别,朱棣第一次认可这支军队的战力和战意了。<br />
“可惜……”<br />
那什么傅尔丹依然并未发觉,此时有三个对清军十分不利的因素。<br />
一是其他军队的溃散,会导致人心惶惶。<br />
二是急于出军,定是携带不了多少粮食,即便是结阵也撑不了多长时间。<br />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因素。<br />
朱棣看着望之不尽的大军,轻声道:<br />
“在如此劣势的局面下,还能够按照军令结阵,足见士兵素质之高。”<br />
“可准军可不止几千人啊。”<br />
……<br />
【但这毕竟是四千人打三万人。】<br />
【当天,侍郎永国、参赞觉罗海兰、副都统戴豪等人均在力竭后自尽。】<br />
【六月二十七日,担任全军后卫的前锋统领,公爵达福阵亡。】<br />
【六月二十八日,北路军副帅巴赛于混战中与大部队脱离联系,力战而死。】<br />
【巴赛是清朝开国元勋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孙子,是宗室成员,他的腰上系着象征宗室身份的“黄带”。】<br />
【他被击杀后,准噶尔骑兵用他的黄带作为旗帜,四处高喊:“汝宗室为我所杀矣!”】<br />
【兵部尚书查弼纳看到了巴赛的黄带,悲愤不已,高呼:“颁白之年,岂可复对狱吏!”说罢,孤身冲入敌军阵中,被乱枪刺死。】<br />
【在此期间,参赞马尔萨、副都统舒楞额也相继战死。】<br />
【七月初一,傅尔丹率残兵两千人回到科布多城。】<br />
【诸将归营者仅有副都统德禄、承保、塔尔岱。】<br />
【其他所有副都统以上的军官,除归化城副都统衮布投降外,剩下的全部死在了战场上。】<br />
【此战,清军阵亡、被俘八千余人,战后准军进入科布多,当地一万余名蒙古人归附准噶尔。】<br />
【康熙在此经营了二十余年的心血,付诸东流。】<br />
……<br />
大明·景泰时期<br />
朱祁钰看着那些赴死的清朝高官,想到了那个已经化为飞灰的男人。<br />
“这一战,堪比土木堡之变了。”<br />
唯一的差别就是雍正没有御驾亲征。<br />
不然就看他的脾气秉性和操作方法。<br />
绝对是再次完美复刻土木堡之变。<br />
“真是可惜了。”<br />
……<br />
(本章完)</p>
天幕上。<br />
罗幕大开的营帐内,三位将领看着中间的沙盘商讨着什么。<br />
“如今我们手里的全部军力约为六万人。”<br />
站在正中央,钩鼻狭目,甲胄不离身的将军指着沙盘里的两方列阵沉声道:<br />
“而清朝的两大军团也是六万人,看起来旗鼓相当。”<br />
“但是,我们西边要防备哈萨克,北边得防备沙俄,所以具体能动用骑兵只有三万人左右。”<br />
“在单一方向上,我们处在绝对的劣势,是无法同时应对两路清军。”<br />
话音刚落,站在他右手边,穿着一身白色的麋鹿皮甲,头戴黄檐宽帽,浓眉大眼的年轻男子忍不住开口道:<br />
“哥哥,你究竟有什么计策就直说吧!”<br />
站在将军左手边,一身貂皮外套,身上穿着绿色的印长衣,手捻念珠的年长者眸光闪动,疑声道:<br />
“你是想声东击西?”<br />
将军点点头,对年长者道:<br />
“我准备将这些能动用的骑兵分为两部分,分别由叔叔和墨尔根戴青率领。”<br />
将军又看向右手边的年轻者,笑道:<br />
“墨尔根戴青,你先率万余骑兵沿吐鲁番机动,在清军西路军方向作佯攻,做出我大军主力进攻巴里坤和青海的战略态势,吸引清军主力向这一方向集结。”<br />
“随后……”<br />
将军在沙盘上划了一个弯弧。<br />
“你在向北做大迂回,与在北方的叔叔主力会合,一举吃掉清军的北路军,兼并科布多和乌梁海!”<br />
年轻者看了看沙盘,点点头。<br />
年老者也面带微笑。<br />
将军看着沙盘,笑道:<br />
“这一仗,我要让清朝皇帝知道,谁才是青海的主人。”<br />
……<br />
【雍正九年(1731)正月初四,小策凌敦多布率六千骑兵袭扰巴里坤,并分兵一千,去往西域和青海联系的咽喉要道——噶斯口。】<br />
【岳钟琪遵照雍正帝“持重敦本”的要求,令西路军在各处固守,不予迎战。】<br />
【但准军出现在噶斯口的消息传来让雍正慌了,他担心准军会进入青海。】<br />
【于是,他紧急在甘州、凉州、西宁三镇招募绿旗兵七千人,并发青海蒙古骑兵一万人,发科尔沁等部蒙古骑兵五千人,共同协防青海。】<br />
……<br />
大汉·武帝时期<br />
刘彻被这雍正逗乐了。<br />
“他这是在玩命向西路军方向增兵,是生怕套里的人不够多啊。”<br />
“哪有这么打仗的。”<br />
“这不纯让人溜着玩吗。”<br />
卫子夫则疑惑道:<br />
“但雍正的担心不无道理,说是佯攻,也可能变成真攻啊。”<br />
刘彻倚着软榻,看着卫子夫笑。<br />
卫子夫被笑得有些不好意思,羞涩埋怨:<br />
“陛下!”<br />
刘彻看着低头娇羞的卫子夫,牵起她的手,又对一旁的小刘据道:<br />
“据儿觉得应该怎么做?”<br />
卫子夫的羞涩褪下,转而起了一丝担忧。<br />
“陛下,据儿还小。”<br />
刘彻握了握她的手,让她不必担心。<br />
小刘据歪着头想了想,稚声道:<br />
“可能会以不变应万变吧,待粮草与兵力齐集,硬推过去。”<br />
刘彻乐了,对着卫子夫道:<br />
“这小子是个费钱的。”<br />
卫子夫弯了弯嘴角,敷衍笑着。<br />
刘彻则看向小刘据,再次问道:<br />
“那你想想,若是你表哥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br />
小刘据听到表哥二字,眼睛一亮,随即板着小脸认真去想。<br />
卫子夫不由看向儿子,刘彻也带了几分期盼之意。<br />
但小刘据实在想不到要是霍去病在,他会怎么打。<br />
“儿子不知道。”<br />
卫子夫有点失望,但也还好,毕竟会按兵不动也算会打仗。<br />
刘彻更不失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吗。<br />
“子胥!你来讲讲你会怎么做!”<br />
小刘据一回头,就看见站在门外的霍去病。<br />
“表哥!”<br />
被刘彻暗示等在内外的霍去病这才踏入殿内。<br />
“陛下,娘娘,太子。”<br />
刘彻笑着招手。<br />
“别弄那一套了,快来坐下。”<br />
霍去病行礼坐下,腰背挺直。<br />
刘彻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br />
“跟你表弟说说,要是你,这仗怎么打。”<br />
霍去病早就在内外想好了对策。<br />
说实话,这也就是陛下问,同时是给表弟开开蒙。<br />
不然要是别人问他,他非给他一拳头。<br />
这么显而易见局势还得问?<br />
“如果认为对方打到哪,自己就在哪里增兵防守,是根本无法对抗其骑兵的战略机动性的,徒然空耗国力。”<br />
“应对这种局势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以机动对机动。”<br />
霍去病笑着抬眼瞥了一下天幕,自信道:<br />
“你敢进青海骚扰,我就直捣你的腹地!”<br />
“给我精兵八千,兵给马两匹。”<br />
“我就能让他从哪来的回哪去!”<br />
刘彻看着自信无比的霍去病,笑得十分大声。<br />
“据儿,看见没有!”<br />
“多跟你表哥学学!”<br />
“哈哈哈哈哈!”<br />
……<br />
【当时,岳钟琪请求:“亲率精兵一万进击乌鲁木齐,每兵给马二匹,带二个月口粮,以步兵、军兵七千继进。出其不意,乘机袭击。”】<br />
【但是,因为阔舍图的失败,雍正帝对岳钟琪的指挥能力不再信任。】<br />
【他驳回了岳钟琪的请求,并在批复中略带讥讽地说道:“既作筑城游击之计,何必在急取一时小利”】<br />
【“直捣巢穴之议姑置无论,唯思万全必胜之策。”】<br />
……<br />
曹魏。<br />
曹操抚着胡须,摇头失笑:<br />
“一次没上过战场的皇帝,却在教死人堆里滚了许多年的将军该如何打仗。”<br />
“在战场之上,动态博弈,怎么可能有万全必胜的策略?”<br />
“这雍正……怎么一股子崇祯味儿呢?”<br />
曹丕束手恭敬而立,轻声道:<br />
“父亲,依儿子所见。”<br />
“雍正此人虽疑心颇重,但能在康熙眼皮子底下锻炼多年,绝非崇祯能比。”<br />
曹操也只是随口一说,话头一转:<br />
“你觉得密折的制度如何?可不可用?”<br />
曹丕听到这事就脑袋疼。<br />
自打康熙的密折制度出现,这老头就天天琢磨这套。<br />
问题是,行不通啊。<br />
“可用,但不是现在。”<br />
“其余不说,丞相被架空,三公是废是立?”<br />
“三公废,九卿改不改?”<br />
“三公九卿直接改三省六部,那科举就势在必行。”<br />
“世家大族再加科举……”<br />
曹丕言中未尽之意溢于言表。<br />
这两一相加,一条狗都得被按上长史一职。<br />
……<br />
【三月初二,岳钟琪再报:根据被俘的准噶尔士兵供认,小策凌敦多布的万余军队只是佯攻部队,准军主力在大策凌敦多布手中,共有一万五千人,目标很可能是正在科布多筑城的北路军。】<br />
【他建议:如果敌军攻击北路军,则西路军北上,截断其后路。】<br />
【如果敌军攻击西路军,则西路军固守巴里坤,待甘肃境内的新军到来后,内外夹击。】<br />
【雍正帝不信,批复:“准噶尔虽声言欲犯北路,朕料其诡计,仍欲来犯西路也,不可稍存轻忽之心。西路之师,固足抵御。敌即倾众而来,亦不可即调北路之兵。”】<br />
【四月二十三日,岳钟琪第三次奏报,已确切获悉噶尔丹策零调兵三万,由大策、小策共同率领,秘密潜入阿尔泰山区。】<br />
【雍正直接懒得答复。】<br />
……<br />
大明·武宗时期<br />
“朕算看出来了。”<br />
朱厚照吃着葡萄,吐籽道:<br />
“这雍正是什么都想亲力亲为,什么都想尽在掌握。”<br />
“依朕看,他这顿毒打是免不了了。”<br />
“真是的……这姓岳的要是朕的臣子该多好啊。”<br />
一旁的朱厚熜翻看着手里土地黄册,忍不住道:<br />
“皇兄难道就不能提拔一些普通将领吗?”<br />
朱厚照懒懒散散道:<br />
“那得有仗打才行啊,不然怎么提拔,武举都快被那帮王八蛋弄废了。”<br />
朱厚熜抿了抿嘴,轻声道:<br />
“臣弟倒是有一个想法。”<br />
朱厚照眼睛一瞥,不动声色道:<br />
“且说来听听。”<br />
朱厚熜看着瘫坐在椅子上吃着葡萄的朱厚照,认真道:<br />
“皇兄以大将军之令,召军中大比。”<br />
“再下旨提拔大比中的武将。”<br />
朱厚照一顿,他看向朱厚熜。<br />
“叫你过来,果然没错。”<br />
“没错,既然那帮人不讲武德,那朕也不讲武德了!”<br />
朱厚熜又连忙道:<br />
“但不能骤得高位,一朝得道升天,只怕他们会按捺不住心中贪欲。”<br />
朱厚照无所谓的摆了摆手。<br />
“那好说,正好犯在手里,再施以恩德……”<br />
说到这,他突然看向朱厚熜。<br />
“你说用不用顺势推展密折?”<br />
朱厚熜嘴角抽搐了一下。<br />
他稍微有点了解这位皇兄的不靠谱了。<br />
委婉道:<br />
“倒是可以作为一种提升手段,让他们能认真学习。”<br />
朱厚照想了想。也是,饭要一口一口吃。<br />
“先把军中大比立起来吧。”<br />
……<br />
【六月初三,岳钟琪第四次奏报:准军只有不到二千人在西路军方向,大策、小策两军已经会合,于五月初一率军三万出动,拟取道乌兰古木,围歼正在科布多筑城的北路军,然后进犯喀尔喀。】<br />
【雍正帝还是不信,批复:“此系虚张声势之语。若趁七月未落雪之前侵犯北路,则伊不思归计乎?”】<br />
【因天山以北地区阴历八月即飘雪,下雪后,大规模骑兵部队会因得不到足够的草料而无法持续机动。】<br />
【据此,雍正帝认为敌军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发起远征。】<br />
【然后,就在雍正与岳钟琪打嘴仗的时候,北路军已经与准军主力开战了。】<br />
……<br />
天幕上。<br />
画面破开厚厚的云层。一眼似宝石般的湖泊映着波光粼粼。<br />
自湖泊向西,有两座青山对应而立。<br />
一南一北。<br />
越过山木林路,来到北山。<br />
大清龙旗下。<br />
将军骑马望向山脉峡谷,问向左右:<br />
“丁寿发信号了吗?”<br />
身边的一名骑兵摇头道:<br />
“还没有。”<br />
将军一言不发。<br />
片刻后,前方的旗手打来旗语。<br />
将军松了一口气。<br />
请...您....收藏_6_9_书_吧(六//九//书//吧)<br />
一夹马腹。<br />
“传令,进山。”<br />
……<br />
【五月初六,傅尔丹率北路军三万一千人(中途补充东北驻军六千人)抵达科布多,开始筑城。】<br />
【在此期间,清军抓到一名准噶尔俘虏。】<br />
【据此人供认,大策、小策率军三万人正往科布多而来,其前队仅千余人,驱赶马驼两万余头先行,现在已经到达博克托岭。】<br />
【俘虏供认了两条信息,第一条是准军主力正在往科布多而来,这与岳钟琪提供的情报相吻合。】<br />
【所以,傅尔丹就认为第二条信息,即“前队千余人驱驼马二万在博克托岭”,也是正确的。】<br />
【于是,傅尔丹决定,亲率军队一万人前去博克托岭,先把马驼抢了再说。】<br />
……<br />
大唐。<br />
李世民感叹一声:<br />
“那噶尔丹策凌真是非同小可啊。”<br />
李承乾难以置信道:<br />
“这一切也在对方的算计里吗?”<br />
李世民平静道:<br />
“如果对方不贪,这计策就毫无用处。”<br />
但当将军的哪有不想建功立业的?<br />
只能说,这一招确实是妙手。<br />
你来,就是中计。<br />
你不来,我就顺势而为。<br />
来不来,我都赢。<br />
……<br />
【博克托岭为阿尔泰山的一部分,山势险要,易守难攻。】<br />
【傅尔丹帐下前锋统领丁寿、侍郎永国、副都统觉罗海兰等纷纷劝阻,认为不能轻信俘虏的话,傅尔丹不听。】<br />
【六月初九,傅尔丹率军出发,沿途不断遇到小股准军驱赶畜群而行,清军多有虏获,仿佛俘虏的话得到了印证。】<br />
【但傅尔丹也不是庸才,他并没有因为小胜而一路狂飙。】<br />
【相反,他感觉事情好像不太对,战局似乎过于顺利了。】<br />
【于是,六月十七日,傅尔丹将军队分为三部分,参赞苏图、副都统戴豪率前队三千人先行。】<br />
【丁寿率中队一千五百人跟进,他自己亲率后队五千人压轴。】<br />
【这样的话,一旦前队遭到伏击,中队、后队就可以待机而动。】<br />
【六月十八日,前队先进山,发现准军小股部队,他们上去就打,砍了四百颗脑袋。】<br />
【中队一听前队挣钱了,他们也急了,也跟着进了山。】<br />
【六月十九日,傅尔丹的后队一看前两队都没事,也就跟着进去了。】<br />
【这就出事了。】<br />
……<br />
天幕上。<br />
北山外。<br />
胡茄之声远远地响起在山谷之中。<br />
以毡裘做成的旗帜遍布山野。<br />
大批准军自四面八方围上山谷。<br />
而山谷中,大清龙旗正在随风飘扬。<br />
……<br />
【六月二十日,清军在博克托岭的山林中行进之时,准噶尔伏兵突然出现。】<br />
【面对危局,傅尔丹并没有慌。他先是下令全军结营,防御准军进攻。】<br />
【随后,令副都统塔尔岱、马尔齐率军两千人攻击西山,抢占制高点,作为全军的依托。但由于山势险峻,清军未能攻克。】<br />
【六月二十一日,傅尔丹率全军攻上北山。】<br />
【北山旁有一湖,名为“和通泊”,故此战后被称为“和通泊之战”】<br />
……<br />
大清·康熙时期<br />
康熙看到被准军合围的这一幕,心里只有一个念头。<br />
八旗完了。<br />
“……老四啊……”<br />
康熙闭上眼,深深的吸了口气。<br />
他怪老四吗?<br />
怪,也不怪。<br />
怪在他用兵草率,不怪在于……岳钟琪是汉人。<br />
汉人、汉人军。<br />
打压才是正确的。<br />
“平衡之术用过了。”<br />
打压是必要的,但要分时间!<br />
时不对,位不对。<br />
安能成事?!<br />
……<br />
【上山后,傅尔丹令丁寿、苏图、觉罗海兰、常禄等将领率军守卫东山脊。】<br />
【塔尔岱、马尔齐等将领率军守卫西山脊,保护清军两翼。】<br />
【傅尔丹亲率清军主力居中结阵,与准噶尔军队对峙,喀尔喀蒙古军队在后阵】<br />
【六月二十二日,准军继续猛攻清军两翼,东、西山脊的军队均身陷重围。】<br />
【在这种情况下,傅尔丹下令全军突围。】<br />
【此时压力最大的就是清军两翼,丁寿等人拼死抵抗,无奈寡不敌众,丁寿拔刀自刭,死于阵。】<br />
【副都统西弥赖本来已经突围,但是当他看到丁寿等人身陷重围时,又亲率索伦兵掉头回援。】<br />
【没想到索伦兵打不了逆风仗,看到准军势众,全军溃散,副都统西弥赖未能救出丁寿,拔刀自尽。】<br />
【当天,副都统常禄亦阵亡,参赞苏图、副都统马尔齐力竭自尽。】<br />
【在清军两翼的拼死抵抗下,傅尔丹本部主力突围成功,到达和通泊北部。】<br />
【此时清军尚存六千余人,傅尔丹认为准军不会追击,下令全军在和通泊附近扎营休整。】<br />
……<br />
大清·乾隆时期<br />
乾隆看着和通泊之战,无奈叹气。<br />
八旗子弟能打的本来就不多。<br />
圣祖爷时期就被绿营压了一头,但依然还有平衡在。<br />
他阿玛一上来倒是好。<br />
平衡平成绿营一家独大了……<br />
“要不是我啊,大清就废了。”<br />
乾隆轻哼了一声。<br />
他阿玛那个人其他都敢,就是有股莫名其妙的天真。<br />
哪个皇帝干得出跟一犯人掰扯对线之事啊?<br />
想到那本破书,乾隆脑仁又开始疼了。<br />
“得让其他皇帝笑死……”<br />
……<br />
【六月二十三日,准军先头部队数千人自山谷中杀出,猛攻傅尔丹大营。】<br />
【清军中的蒙古军队登时溃散,只剩下京师八旗兵四千人结阵迎敌,斩杀准军五百余人。】<br />
【六月二十四日,准军主力从山谷中杀出,蜂拥而至,傅尔丹不得已,再次组织清军突围。】<br />
【他令四千清军结成方阵,副都统承保指挥右翼军队。】<br />
【参赞马尔萨指挥左翼军队,他自己和副帅振武将军巴赛、兵部尚书查弼纳居中。】<br />
【以副都统塔尔岱、舒楞额、前锋统领达福殿后,且战且退。】<br />
……<br />
大明·永乐时期<br />
朱棣看着天幕,脸色凝重。<br />
就算是只有四千八旗旗兵,也能够依托营垒结阵,而同样数量的准军也占不了多少便宜。<br />
“八旗兵……难怪能压着大明天兵打。”<br />
一支军队,只有在绝境中才能看出其底色。<br />
去掉身份上区别,朱棣第一次认可这支军队的战力和战意了。<br />
“可惜……”<br />
那什么傅尔丹依然并未发觉,此时有三个对清军十分不利的因素。<br />
一是其他军队的溃散,会导致人心惶惶。<br />
二是急于出军,定是携带不了多少粮食,即便是结阵也撑不了多长时间。<br />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因素。<br />
朱棣看着望之不尽的大军,轻声道:<br />
“在如此劣势的局面下,还能够按照军令结阵,足见士兵素质之高。”<br />
“可准军可不止几千人啊。”<br />
……<br />
【但这毕竟是四千人打三万人。】<br />
【当天,侍郎永国、参赞觉罗海兰、副都统戴豪等人均在力竭后自尽。】<br />
【六月二十七日,担任全军后卫的前锋统领,公爵达福阵亡。】<br />
【六月二十八日,北路军副帅巴赛于混战中与大部队脱离联系,力战而死。】<br />
【巴赛是清朝开国元勋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孙子,是宗室成员,他的腰上系着象征宗室身份的“黄带”。】<br />
【他被击杀后,准噶尔骑兵用他的黄带作为旗帜,四处高喊:“汝宗室为我所杀矣!”】<br />
【兵部尚书查弼纳看到了巴赛的黄带,悲愤不已,高呼:“颁白之年,岂可复对狱吏!”说罢,孤身冲入敌军阵中,被乱枪刺死。】<br />
【在此期间,参赞马尔萨、副都统舒楞额也相继战死。】<br />
【七月初一,傅尔丹率残兵两千人回到科布多城。】<br />
【诸将归营者仅有副都统德禄、承保、塔尔岱。】<br />
【其他所有副都统以上的军官,除归化城副都统衮布投降外,剩下的全部死在了战场上。】<br />
【此战,清军阵亡、被俘八千余人,战后准军进入科布多,当地一万余名蒙古人归附准噶尔。】<br />
【康熙在此经营了二十余年的心血,付诸东流。】<br />
……<br />
大明·景泰时期<br />
朱祁钰看着那些赴死的清朝高官,想到了那个已经化为飞灰的男人。<br />
“这一战,堪比土木堡之变了。”<br />
唯一的差别就是雍正没有御驾亲征。<br />
不然就看他的脾气秉性和操作方法。<br />
绝对是再次完美复刻土木堡之变。<br />
“真是可惜了。”<br />
……<br />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