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9章 白莲起义乾隆驾崩
<p> 第739章 白莲起义·乾隆驾崩<br />
【乾隆皇帝一生共生育了十七个儿子,其中十四个有名字,剩余的三个来不及起名字就夭折了。】<br />
【嘉庆皇帝永琰在十七个阿哥中排行第十五,并不怎么出众。】<br />
【确切来说,人们对永琰的评价大体是一致的——平庸。】<br />
【此人最大的优点就是没有缺点,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优点。】<br />
……<br />
季汉。<br />
刘备觉得平庸一点也没什么不好。<br />
最起码比那些心比天高却手高脚低的皇帝好多了。<br />
“唉……孔明啊,我感觉自己的底线又开始下降了。”<br />
诸葛亮明白刘备所言何意。<br />
他扫视了一眼殿前众人的面色,叹气道:<br />
“主公,谁不是呢……”<br />
……<br />
东晋·明帝时期<br />
司马绍挠了挠额头。<br />
他大概捋了一下嘉庆将要面临的问题。<br />
“……这老东西不是要甩锅跑吧?”<br />
司马绍有理由怀疑乾隆是发现什么苗头,然后把烫手山芋扔到下一位皇帝手里。<br />
“大概率不会放权……”<br />
“权力我拿,骂名你担?”<br />
司马绍嘀咕着。<br />
就后期的乾隆不是没有干这事的可能啊。<br />
……<br />
大明·天启时期<br />
朱由校一脸惆怅的叹气道:<br />
“平庸……不怕平庸啊……”<br />
“就怕你平庸还不自知啊……”<br />
“信王倒是不平庸……”<br />
魏忠贤眨了眨眼没说话。<br />
信王确实不平庸。<br />
因为人家那是不甘平庸。<br />
……<br />
【而嘉庆皇帝的位置也很尴尬。】<br />
【第一,在传位之时,乾隆就提前说明了:“凡军国重务、用人行政大端,朕未至倦勤,不敢自逸。部院衙门及各省题奏事件,悉遵前旨行。”】<br />
【“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岂能置之不问?仍当敕几体健,躬亲指教。”】<br />
【“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可以知所禀承,不致错失。而大小臣工,恪恭尽职,亦可谨凛遵循。”】<br />
……<br />
大明。<br />
朱元璋一脚支在椅子上,一手拿着包子啃着。<br />
看着天幕,从鼻子发出一声冷哼。<br />
“说的好听。”<br />
“摆明了,传位归传位,大权坚决不放。”<br />
“倒是落个好名声。”<br />
对面的朱标笑着向马皇后解释着:<br />
“《尔雅》中解释“嗣”这个字为继承,接续的意思。”<br />
“从诏书上看,嗣皇帝三字的意思就是继任的皇帝。”<br />
“文法上没什么错误,确实是继任的皇帝,但是加上这个“嗣”字,那味道就完全不同了。”<br />
“就好比殿试的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纳来的小老婆,唤作如夫人。”<br />
“若是真的“同”进士、“如”夫人,就不必加上这样的字眼了。”<br />
马皇后明白了,一拍扶手,恍然道:<br />
“所谓同进士不同进士,如夫人不如夫人。”<br />
“嗣皇帝这个称号,就是乾隆着意敲打嘉庆。”<br />
“让他别忘了你小子这个皇位是继承老子我的!”<br />
朱元璋听得直咧嘴。<br />
“咱能文雅点吗……”<br />
马皇后一记眼刀飞过去。<br />
老朱立刻放下腿。<br />
“我,我说我……我文雅点……”<br />
马皇后白了他一眼,继续感叹着:<br />
“乾隆执政六十年,哪怕退下来,咳嗽一声也够朝廷地震的。”<br />
“那石敬瑭以儿皇帝之名在史书上留下了被千古耻笑的一笔。”<br />
“但若以实权而论,这嘉庆现在的地位还真不如石敬瑭呢。”<br />
“石敬瑭对外虽然是儿皇帝,对内还是说一不二的真皇帝,实权在手。”<br />
“而这嘉庆现在完全就是一个摆设,一切仍是老父亲说了算。”<br />
“如此看来,“嗣皇帝”还不如“儿皇帝”呢。”<br />
……<br />
大清·嘉庆时期<br />
嘉庆也不想说什么了。<br />
所谓的“归政”,无非是小事你处理,大事我来办。<br />
至于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最终解释权在他阿玛这里。<br />
谁让他阿玛能活呢……<br />
“真是……天之骄子……”<br />
他坐在庭院内的石椅上,抬头看着天幕。<br />
纵观历史,又有谁能像他阿玛那般一生顺遂……<br />
……<br />
【第二,乾隆这个禅让的时间选得很好,嘉庆元年(1796)正月初一,刚刚完成禅位大典,宣布自己成为了“千古完人”,正月初七,川楚地区发生白莲教大起义。】<br />
【嘉庆什么都没干呢,清朝中期规模最大的人民起义就在嘉庆年间爆发了。】<br />
【乾隆六十年太平盛世,没发生过什么大的人民起义,起码听上去还不错。】<br />
【嘉庆就不一样了,这骂名他要担一辈子。】<br />
……<br />
{有一说一,这事也不能怪嘉庆啊。}<br />
{但他就赶上了……乾隆时运是真的好。}<br />
{这家伙要是做到fgo里,那幸运值高低都得是a。}<br />
{ex也能摸一摸吧?}<br />
{刘秀:你问过我了吗?让你摸了吗?}<br />
{乾隆爽完,嘉庆接盘。}<br />
{……虎狼之词……}<br />
……<br />
大明·成化时期<br />
朱见深感觉这一幕是如此的眼熟。<br />
“竟能如此相像!”<br />
太上皇、夺权、叛乱。<br />
朱见深又开始头疼了。<br />
但有一点,乾隆最起码还留下了底子。<br />
而自己纯粹是收拾烂摊子。<br />
……<br />
天幕上。<br />
大清疆土上。<br />
一朵白莲在四川、湖北、陕西、河北等地盛开。<br />
……<br />
【清朝官方管它叫“川楚教乱”,起义爆发在荆襄地区,这个地区是位于四川和湖北交界处的三不管地带,在历朝历代都是统治的薄弱环节。】<br />
【明宪宗时期的荆襄起义也是在这里爆发的。】<br />
【不过,明朝那次叫荆襄起义,清朝这次却不能叫荆襄起义。】<br />
【因为它很快就突破了荆襄地区的范围。】<br />
【从陕西四川湖北的交界处爆发,然后很快迅速蔓延到川、陕、鄂、豫、甘五省,共涉及府、州、县、厅、卫等二百零四个。历时九年。】<br />
【成为清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br />
【其规模和影响都大大超过了明朝的荆襄起义。】<br />
……<br />
大宋·真宗时期<br />
赵恒一时不知怎么说才好。<br />
既有点幸灾乐祸,又有点可惜可叹。<br />
“好好的,摊上一个中衰之名。”<br />
“真是……够坑儿子的。”<br />
刘娥轻摇团扇,不置可否道:<br />
“就冲清朝皇帝那个治法,也是早晚的事。”<br />
赵恒沉默了一下,又叹气道:“是啊……还是要把百姓当人的。”<br />
“但一朝天子当人,下一朝又不一定当人。”<br />
“雍正不就是如此吗?”<br />
“人亡政息,哪朝哪代也没逃过。”<br />
“总归一切,无非法不刑上……”<br />
刘娥止住扇子,惊疑不定的看向赵恒。<br />
“你想干什么?”<br />
赵恒再次沉默了。<br />
自打接受了岳飞的学识,他越发明白一点。<br />
令行禁止,有规有矩。<br />
这是打胜仗的基本道理和根基。<br />
而历朝历代只有一类人不受法律的束缚。<br />
皇帝。<br />
“朕想……”<br />
“节制天子。”<br />
……<br />
【明朝荆襄起义的一大原因之一是朝堂对荆襄地区不予管理,出现灾荒也不去救济,结果饥民就与盗贼联合造反。】<br />
【清朝则是管得太狠。】<br />
【乾隆中后期,全国吏治极度废弛。】<br />
【湖北、四川两省贪腐盛行,各级官吏无不贪赃枉法、欺压百姓。】<br />
【总督、巡抚、藩司与下级地方官吏,朋比为奸。】<br />
【荆襄地区流民很多,以在山区自行开垦耕地为生。】<br />
【官府差役就经常以各种名义进山巡查。】<br />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缴纳国家钱粮必须自己前往县城去交,但是山区农民因路途遥远、山路险峻,一般负担不起到县城上缴钱粮的成本。】<br />
【一旦延误了交粮的时限,差役就会来追缴。】<br />
【当然,这只是巡查的名义之一,还有很多别的名义。】<br />
……<br />
大汉。<br />
刘邦揣着袖子,一脸难言之色。<br />
“是陈胜吴广喊的声不够大是吗?”<br />
“陆贾说的好啊,夫道莫大于无为。”<br />
吕雉也是看过陆贾的《新语》<br />
与当世那些一味安于学术的儒者不同,陆贾而是学以致用的儒者。<br />
“陆贾以其所学衡诸秦朝而感悟其失败的原因,认为首先是威刑至上的法家政治,其次是苛捐重税下的国强民敝,使社会不堪承受。”<br />
“他可能也没想到,这不仅仅是秦朝一代的问题。”<br />
“而是历代的问题。”<br />
刘邦瞥向下面的兄弟俩。<br />
“反对法家虐行,提倡儒家仁政。”<br />
“他虽然也讲无为,但从其治国主张来看,提倡的还是儒家那一套。”<br />
“无为之说,不过是要克服秦朝酷法重税的乱作为,与黄老家的理论不是一个路子。”<br />
吕雉也看向殿下二人。<br />
“那你怎么想?将希望寄托于刘彻不会独尊儒术。”<br />
刘邦倚着软枕,淡淡道:<br />
“我怎么想?”<br />
“乃公晚上想吃烤肉。”<br />
“那孙子自有人管。”<br />
“不用你我烦心。”<br />
“因为,烦心也没用。”<br />
……<br />
【差役的巡查权力几乎不受限制,可以随意勒索被巡查的山民。】<br />
【一旦遇到巡查,很多山民就会被逼到倾家荡产的地步。】<br />
【山民们不是在编本地户籍,被差役欺凌也无处申诉。】<br />
【而当时进山巡查的票据是可以卖钱的,差役拿到巡查山民的票据,就能发一笔财。】<br />
【还有人提前钱把巡查票据囤起来,一旦遇到有巡查的机会,就可以优先被委派。】<br />
【跟普通百姓比起来,山民的生活更艰苦,受到官府的压迫更厉害。】<br />
【这种情况下,主张穷苦人互相帮助救济的民间宗教——白莲教——就在荆襄地区迅速传播开来。】<br />
……<br />
{诸天万界反派头子出现了!}<br />
{说起来,这东西的出处在哪啊?}<br />
{它就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创立于南宋。}<br />
{因为佛教以佛祖座下的白莲为最干净神圣之物,白莲教的教名也由此而来。}<br />
{白莲教声称信教之人死后可以去往白莲净土。其主要特点是教义通俗易懂,既拜佛祖也拜祖宗,没什么清规戒律,只要诚心念经烧香,就会有弥勒佛保佑,特别容易被下层人民接受。}<br />
{关键的一点是,它没有公认的宗教首领,谁都可以打着白莲教的旗号、拿着白莲教的经书,宣布自己是弥勒佛转世或其他神仙转世,召集一帮信徒就成立教社。}<br />
{所以官方也一直搞不清楚白莲教跟别的民间宗教有啥区别,凡是遇到不知名的宗教聚众起义,就一律称之为白莲教。}<br />
{明白了……网兜子,啥都能往里扔。}<br />
{其实白莲教跟各种民间自创宗教相比,也就是多了一些成文的经书,各地教社有个固定通用的名号,看起来声势更为浩大,其他方面没啥区别。}<br />
{毕竟它从来没有结成过全国性的统一组织,总是各自为政,仅在声势上互相呼应,比起黄巾起义差多了。}<br />
{不过自南宋到清末,白莲教一直活跃在造反第一线,反宋、反元、反明、反清。}<br />
{反正谁在台上它反谁,这点……挺有反抗精神的。}<br />
……<br />
曹魏。<br />
曹操仔细琢磨了一下,开口道:<br />
“那它就只是一个造反工具,不是造反原因啊。”<br />
一旁的曹丕也出声道:<br />
“白莲教,能团结被压迫的底层百姓,在起义过程中也成为流民团结抗清的一个精神纽带。”<br />
“但观其教义……并没有一个像张角那般公认的领袖。”<br />
“这种起义军内部山头太多,几十支不同的队伍在各地流窜。”<br />
“声势浩大但难以为继。”<br />
小曹叡也点头称是。<br />
“只凭这个,动不了大清根基。”<br />
“不过千里之堤溃于蚁穴。”<br />
“大清皇帝不改变态度,早晚会出现一个比之黄巾的叛乱。”<br />
“到那时……悔之晚矣。”<br />
曹操抿了口酒,没说话。<br />
悔之晚矣?<br />
那可不一定。<br />
清朝是人口太多了,而减少人口的最好方式,就是战争……<br />
若真有一场比拟黄巾的变乱。<br />
清朝皇帝没准更轻松了呢。<br />
……<br />
【而虽已退位但还掌权的乾隆,除了欣赏书画,享受生活,其他精力就都用在了镇压起义上。】<br />
【仅三年时间,动用的军队已经十万,掉饷银已经七千万两。】<br />
【虽然“犹日孜孜”,一日不停地调兵遣将,起义的烈火却越烧越旺。】<br />
【首先,清军正规军以八旗为核心和精华,以绿营为辅助。】<br />
【八旗军擅长平原作战,对山区很不适应,而且主力驻扎在北方,在南方的力量很薄弱。】<br />
【绿营腐败严重,待遇又差,也没把自己当国家的主人,类似于雇佣军,离开了八旗的支持和监督,就基本不会打仗。】<br />
【更何况八旗腐化堕落得更厉害,战斗力严重下降。】<br />
【其次,镇压小规模起义往往被军事将领视为发财贪污的大好时机。】<br />
【所以,上至军机大臣和珅,下至小小吏员和这场战争的每一个人,都把战争当成了捞钱的机会。】<br />
【军队贪污腐败的非常厉害,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了。】<br />
【而这次起义,彻底撕掉了“乾隆盛世”的最后一层面纱,宣告了乾隆盛世的无可争议的结束。】<br />
【八十多岁的乾隆也在这种情况下,只管吃斋念佛。】<br />
【嘉庆四年(1799年)的正月初三,乾隆驾崩,嘉庆皇帝正式亲政。】<br />
野史《春冰室野乘》记载乾隆持西域秘咒诅咒白莲教头目。<br />
真假不知道。<br />
但早年乾隆是不信西域教的,而且专门说过转世就是一场骗局。<br />
这个问题提一嘴就行了。<br />
毕竟是剧版《大奉》都惹不起的大佬。<br />
……<br />
预审没过,后续审核也不知道啥样。<br />
再说吧。<br />
(本章完)</p>
【乾隆皇帝一生共生育了十七个儿子,其中十四个有名字,剩余的三个来不及起名字就夭折了。】<br />
【嘉庆皇帝永琰在十七个阿哥中排行第十五,并不怎么出众。】<br />
【确切来说,人们对永琰的评价大体是一致的——平庸。】<br />
【此人最大的优点就是没有缺点,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优点。】<br />
……<br />
季汉。<br />
刘备觉得平庸一点也没什么不好。<br />
最起码比那些心比天高却手高脚低的皇帝好多了。<br />
“唉……孔明啊,我感觉自己的底线又开始下降了。”<br />
诸葛亮明白刘备所言何意。<br />
他扫视了一眼殿前众人的面色,叹气道:<br />
“主公,谁不是呢……”<br />
……<br />
东晋·明帝时期<br />
司马绍挠了挠额头。<br />
他大概捋了一下嘉庆将要面临的问题。<br />
“……这老东西不是要甩锅跑吧?”<br />
司马绍有理由怀疑乾隆是发现什么苗头,然后把烫手山芋扔到下一位皇帝手里。<br />
“大概率不会放权……”<br />
“权力我拿,骂名你担?”<br />
司马绍嘀咕着。<br />
就后期的乾隆不是没有干这事的可能啊。<br />
……<br />
大明·天启时期<br />
朱由校一脸惆怅的叹气道:<br />
“平庸……不怕平庸啊……”<br />
“就怕你平庸还不自知啊……”<br />
“信王倒是不平庸……”<br />
魏忠贤眨了眨眼没说话。<br />
信王确实不平庸。<br />
因为人家那是不甘平庸。<br />
……<br />
【而嘉庆皇帝的位置也很尴尬。】<br />
【第一,在传位之时,乾隆就提前说明了:“凡军国重务、用人行政大端,朕未至倦勤,不敢自逸。部院衙门及各省题奏事件,悉遵前旨行。”】<br />
【“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岂能置之不问?仍当敕几体健,躬亲指教。”】<br />
【“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可以知所禀承,不致错失。而大小臣工,恪恭尽职,亦可谨凛遵循。”】<br />
……<br />
大明。<br />
朱元璋一脚支在椅子上,一手拿着包子啃着。<br />
看着天幕,从鼻子发出一声冷哼。<br />
“说的好听。”<br />
“摆明了,传位归传位,大权坚决不放。”<br />
“倒是落个好名声。”<br />
对面的朱标笑着向马皇后解释着:<br />
“《尔雅》中解释“嗣”这个字为继承,接续的意思。”<br />
“从诏书上看,嗣皇帝三字的意思就是继任的皇帝。”<br />
“文法上没什么错误,确实是继任的皇帝,但是加上这个“嗣”字,那味道就完全不同了。”<br />
“就好比殿试的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纳来的小老婆,唤作如夫人。”<br />
“若是真的“同”进士、“如”夫人,就不必加上这样的字眼了。”<br />
马皇后明白了,一拍扶手,恍然道:<br />
“所谓同进士不同进士,如夫人不如夫人。”<br />
“嗣皇帝这个称号,就是乾隆着意敲打嘉庆。”<br />
“让他别忘了你小子这个皇位是继承老子我的!”<br />
朱元璋听得直咧嘴。<br />
“咱能文雅点吗……”<br />
马皇后一记眼刀飞过去。<br />
老朱立刻放下腿。<br />
“我,我说我……我文雅点……”<br />
马皇后白了他一眼,继续感叹着:<br />
“乾隆执政六十年,哪怕退下来,咳嗽一声也够朝廷地震的。”<br />
“那石敬瑭以儿皇帝之名在史书上留下了被千古耻笑的一笔。”<br />
“但若以实权而论,这嘉庆现在的地位还真不如石敬瑭呢。”<br />
“石敬瑭对外虽然是儿皇帝,对内还是说一不二的真皇帝,实权在手。”<br />
“而这嘉庆现在完全就是一个摆设,一切仍是老父亲说了算。”<br />
“如此看来,“嗣皇帝”还不如“儿皇帝”呢。”<br />
……<br />
大清·嘉庆时期<br />
嘉庆也不想说什么了。<br />
所谓的“归政”,无非是小事你处理,大事我来办。<br />
至于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最终解释权在他阿玛这里。<br />
谁让他阿玛能活呢……<br />
“真是……天之骄子……”<br />
他坐在庭院内的石椅上,抬头看着天幕。<br />
纵观历史,又有谁能像他阿玛那般一生顺遂……<br />
……<br />
【第二,乾隆这个禅让的时间选得很好,嘉庆元年(1796)正月初一,刚刚完成禅位大典,宣布自己成为了“千古完人”,正月初七,川楚地区发生白莲教大起义。】<br />
【嘉庆什么都没干呢,清朝中期规模最大的人民起义就在嘉庆年间爆发了。】<br />
【乾隆六十年太平盛世,没发生过什么大的人民起义,起码听上去还不错。】<br />
【嘉庆就不一样了,这骂名他要担一辈子。】<br />
……<br />
{有一说一,这事也不能怪嘉庆啊。}<br />
{但他就赶上了……乾隆时运是真的好。}<br />
{这家伙要是做到fgo里,那幸运值高低都得是a。}<br />
{ex也能摸一摸吧?}<br />
{刘秀:你问过我了吗?让你摸了吗?}<br />
{乾隆爽完,嘉庆接盘。}<br />
{……虎狼之词……}<br />
……<br />
大明·成化时期<br />
朱见深感觉这一幕是如此的眼熟。<br />
“竟能如此相像!”<br />
太上皇、夺权、叛乱。<br />
朱见深又开始头疼了。<br />
但有一点,乾隆最起码还留下了底子。<br />
而自己纯粹是收拾烂摊子。<br />
……<br />
天幕上。<br />
大清疆土上。<br />
一朵白莲在四川、湖北、陕西、河北等地盛开。<br />
……<br />
【清朝官方管它叫“川楚教乱”,起义爆发在荆襄地区,这个地区是位于四川和湖北交界处的三不管地带,在历朝历代都是统治的薄弱环节。】<br />
【明宪宗时期的荆襄起义也是在这里爆发的。】<br />
【不过,明朝那次叫荆襄起义,清朝这次却不能叫荆襄起义。】<br />
【因为它很快就突破了荆襄地区的范围。】<br />
【从陕西四川湖北的交界处爆发,然后很快迅速蔓延到川、陕、鄂、豫、甘五省,共涉及府、州、县、厅、卫等二百零四个。历时九年。】<br />
【成为清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br />
【其规模和影响都大大超过了明朝的荆襄起义。】<br />
……<br />
大宋·真宗时期<br />
赵恒一时不知怎么说才好。<br />
既有点幸灾乐祸,又有点可惜可叹。<br />
“好好的,摊上一个中衰之名。”<br />
“真是……够坑儿子的。”<br />
刘娥轻摇团扇,不置可否道:<br />
“就冲清朝皇帝那个治法,也是早晚的事。”<br />
赵恒沉默了一下,又叹气道:“是啊……还是要把百姓当人的。”<br />
“但一朝天子当人,下一朝又不一定当人。”<br />
“雍正不就是如此吗?”<br />
“人亡政息,哪朝哪代也没逃过。”<br />
“总归一切,无非法不刑上……”<br />
刘娥止住扇子,惊疑不定的看向赵恒。<br />
“你想干什么?”<br />
赵恒再次沉默了。<br />
自打接受了岳飞的学识,他越发明白一点。<br />
令行禁止,有规有矩。<br />
这是打胜仗的基本道理和根基。<br />
而历朝历代只有一类人不受法律的束缚。<br />
皇帝。<br />
“朕想……”<br />
“节制天子。”<br />
……<br />
【明朝荆襄起义的一大原因之一是朝堂对荆襄地区不予管理,出现灾荒也不去救济,结果饥民就与盗贼联合造反。】<br />
【清朝则是管得太狠。】<br />
【乾隆中后期,全国吏治极度废弛。】<br />
【湖北、四川两省贪腐盛行,各级官吏无不贪赃枉法、欺压百姓。】<br />
【总督、巡抚、藩司与下级地方官吏,朋比为奸。】<br />
【荆襄地区流民很多,以在山区自行开垦耕地为生。】<br />
【官府差役就经常以各种名义进山巡查。】<br />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缴纳国家钱粮必须自己前往县城去交,但是山区农民因路途遥远、山路险峻,一般负担不起到县城上缴钱粮的成本。】<br />
【一旦延误了交粮的时限,差役就会来追缴。】<br />
【当然,这只是巡查的名义之一,还有很多别的名义。】<br />
……<br />
大汉。<br />
刘邦揣着袖子,一脸难言之色。<br />
“是陈胜吴广喊的声不够大是吗?”<br />
“陆贾说的好啊,夫道莫大于无为。”<br />
吕雉也是看过陆贾的《新语》<br />
与当世那些一味安于学术的儒者不同,陆贾而是学以致用的儒者。<br />
“陆贾以其所学衡诸秦朝而感悟其失败的原因,认为首先是威刑至上的法家政治,其次是苛捐重税下的国强民敝,使社会不堪承受。”<br />
“他可能也没想到,这不仅仅是秦朝一代的问题。”<br />
“而是历代的问题。”<br />
刘邦瞥向下面的兄弟俩。<br />
“反对法家虐行,提倡儒家仁政。”<br />
“他虽然也讲无为,但从其治国主张来看,提倡的还是儒家那一套。”<br />
“无为之说,不过是要克服秦朝酷法重税的乱作为,与黄老家的理论不是一个路子。”<br />
吕雉也看向殿下二人。<br />
“那你怎么想?将希望寄托于刘彻不会独尊儒术。”<br />
刘邦倚着软枕,淡淡道:<br />
“我怎么想?”<br />
“乃公晚上想吃烤肉。”<br />
“那孙子自有人管。”<br />
“不用你我烦心。”<br />
“因为,烦心也没用。”<br />
……<br />
【差役的巡查权力几乎不受限制,可以随意勒索被巡查的山民。】<br />
【一旦遇到巡查,很多山民就会被逼到倾家荡产的地步。】<br />
【山民们不是在编本地户籍,被差役欺凌也无处申诉。】<br />
【而当时进山巡查的票据是可以卖钱的,差役拿到巡查山民的票据,就能发一笔财。】<br />
【还有人提前钱把巡查票据囤起来,一旦遇到有巡查的机会,就可以优先被委派。】<br />
【跟普通百姓比起来,山民的生活更艰苦,受到官府的压迫更厉害。】<br />
【这种情况下,主张穷苦人互相帮助救济的民间宗教——白莲教——就在荆襄地区迅速传播开来。】<br />
……<br />
{诸天万界反派头子出现了!}<br />
{说起来,这东西的出处在哪啊?}<br />
{它就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创立于南宋。}<br />
{因为佛教以佛祖座下的白莲为最干净神圣之物,白莲教的教名也由此而来。}<br />
{白莲教声称信教之人死后可以去往白莲净土。其主要特点是教义通俗易懂,既拜佛祖也拜祖宗,没什么清规戒律,只要诚心念经烧香,就会有弥勒佛保佑,特别容易被下层人民接受。}<br />
{关键的一点是,它没有公认的宗教首领,谁都可以打着白莲教的旗号、拿着白莲教的经书,宣布自己是弥勒佛转世或其他神仙转世,召集一帮信徒就成立教社。}<br />
{所以官方也一直搞不清楚白莲教跟别的民间宗教有啥区别,凡是遇到不知名的宗教聚众起义,就一律称之为白莲教。}<br />
{明白了……网兜子,啥都能往里扔。}<br />
{其实白莲教跟各种民间自创宗教相比,也就是多了一些成文的经书,各地教社有个固定通用的名号,看起来声势更为浩大,其他方面没啥区别。}<br />
{毕竟它从来没有结成过全国性的统一组织,总是各自为政,仅在声势上互相呼应,比起黄巾起义差多了。}<br />
{不过自南宋到清末,白莲教一直活跃在造反第一线,反宋、反元、反明、反清。}<br />
{反正谁在台上它反谁,这点……挺有反抗精神的。}<br />
……<br />
曹魏。<br />
曹操仔细琢磨了一下,开口道:<br />
“那它就只是一个造反工具,不是造反原因啊。”<br />
一旁的曹丕也出声道:<br />
“白莲教,能团结被压迫的底层百姓,在起义过程中也成为流民团结抗清的一个精神纽带。”<br />
“但观其教义……并没有一个像张角那般公认的领袖。”<br />
“这种起义军内部山头太多,几十支不同的队伍在各地流窜。”<br />
“声势浩大但难以为继。”<br />
小曹叡也点头称是。<br />
“只凭这个,动不了大清根基。”<br />
“不过千里之堤溃于蚁穴。”<br />
“大清皇帝不改变态度,早晚会出现一个比之黄巾的叛乱。”<br />
“到那时……悔之晚矣。”<br />
曹操抿了口酒,没说话。<br />
悔之晚矣?<br />
那可不一定。<br />
清朝是人口太多了,而减少人口的最好方式,就是战争……<br />
若真有一场比拟黄巾的变乱。<br />
清朝皇帝没准更轻松了呢。<br />
……<br />
【而虽已退位但还掌权的乾隆,除了欣赏书画,享受生活,其他精力就都用在了镇压起义上。】<br />
【仅三年时间,动用的军队已经十万,掉饷银已经七千万两。】<br />
【虽然“犹日孜孜”,一日不停地调兵遣将,起义的烈火却越烧越旺。】<br />
【首先,清军正规军以八旗为核心和精华,以绿营为辅助。】<br />
【八旗军擅长平原作战,对山区很不适应,而且主力驻扎在北方,在南方的力量很薄弱。】<br />
【绿营腐败严重,待遇又差,也没把自己当国家的主人,类似于雇佣军,离开了八旗的支持和监督,就基本不会打仗。】<br />
【更何况八旗腐化堕落得更厉害,战斗力严重下降。】<br />
【其次,镇压小规模起义往往被军事将领视为发财贪污的大好时机。】<br />
【所以,上至军机大臣和珅,下至小小吏员和这场战争的每一个人,都把战争当成了捞钱的机会。】<br />
【军队贪污腐败的非常厉害,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了。】<br />
【而这次起义,彻底撕掉了“乾隆盛世”的最后一层面纱,宣告了乾隆盛世的无可争议的结束。】<br />
【八十多岁的乾隆也在这种情况下,只管吃斋念佛。】<br />
【嘉庆四年(1799年)的正月初三,乾隆驾崩,嘉庆皇帝正式亲政。】<br />
野史《春冰室野乘》记载乾隆持西域秘咒诅咒白莲教头目。<br />
真假不知道。<br />
但早年乾隆是不信西域教的,而且专门说过转世就是一场骗局。<br />
这个问题提一嘴就行了。<br />
毕竟是剧版《大奉》都惹不起的大佬。<br />
……<br />
预审没过,后续审核也不知道啥样。<br />
再说吧。<br />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