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与陛下论盐
第441章 与陛下论盐
夜幕降临,在盐场劳碌了一日的盐民们依次回家。
老六和儿子小六摸黑回到处於城边的家中,身为盐民,並不比农民挣得多,住的地方也一样的破烂。
土堆成的房子,冬冷夏热,土乾燥的跟老六的皮肤似的。
家中木门已经要裂开,“枝呀”一声,老六推开木门,枯瘦的妇人走上前来,递给他们水喝。
长期工作在盐场,老六的皮肤被大太阳晒的红肿,脱皮,再加上身处长时间的盐分环境中,那真是到处都疼,老六倒是已经习惯,刚刚进入盐场的小六却疼的叫。
妇人为儿子擦身体,儿子道:“爸,俺疼,俺不想晒盐了。”
老六咕嚕咕嚕饮下一碗水,警了儿子一眼,作势要打:
“不晒盐?不晒盐哪来的饭吃?”
儿子哭得哇哇叫,却不敢再说了。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1?1???.???】
妇人看得心疼,却没有多说,只是站起身来,点了根还剩一半的红烛,给这破败小屋带来了一丝丝光亮。
红烛照亮三人,在墙上射出三个影子。
许是因为第一日干活,小六格外有胃口,即便没有肉食,也三下五除二把碗中饭赶入口中。
嘴巴嚼个不停,表情甚是享受,最后碗中有一颗饭都用手指头掏出来吃了。
吃完以后,小六看向母亲:
“娘,俺还饿..”
一家人也就这点口粮,每天的菜饭都是固定的,今日多煮了些,也没能扛得住儿子的一顿造。
妇人没有吃饭,已是將饭让给了两个干活的。
老六见状,又將自己碗中的饭分出去了半碗。
妇人道:“当家的,灶房里还剩几个饃饃....“
老六摇摇头:“留著明儿带去地里吃。近来俺听兄弟说,官家又要改制,本来盐就卖不出几个钱,以后更难了。”
妇人听了,也只是止不住地摇头。
外城的盐民们多是如此状况,残破的一座座土製的小屋,一盏盏昏黄的烛光燃起支起小家的温暖。
与之相反,內城多是些豪门宅邸,灯火通明,跟白天似的。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单单一间玩乐用的阁楼,都比外城一间房屋大。
在其中最大的宅邸中,一间典雅的厅堂中。
喝得醉的少爷坐在椅子上,与爷爷说著今日发生之事:
“老祖,今日那孟大人我看颇想与我们交好...”
然而,身旁白髮苍苍的老人听了,却是深深皱眉:
“你说他当真一点盐场的事情都没有提起?”
少爷想了想,点了点头:“老祖,他只喝酒,和身旁女伴作乐,未曾提起一句正事。”
老人冷哼了一声,倒是知道了此人的特性:
“我道是来改制的,原来不过来打打秋风。不过此人也不简单..:”
少爷不太理解:
“老祖,说不准他是想先和我们打好交道,明天才谈正事呢?”
老人笑著扭了扭头:
“你等著他再叫你去谈正事,你就等著吧。不过这样也好,他不来为难我们,知难而退,也省去我们在两边周旋。”
赵夜被孟秋带著从外城绕回了內城,一路上看到的东西对比之强烈,也给赵夜心中带来了不小的震撼。
一路上赵夜都是皱著眉过来的,当然,两人也发了善心,在外城发了些粮食。
只不过治標不治本,没太大用处就是了。
回到二人住的小院子,赵夜止不住地问道:
“你不是说盐很挣钱吗?为何这些盐民...:”
孟秋笑著摇了摇头:
“盐挣钱,但绝不是他们挣。”
赵夜问:“谁挣?”
孟秋指向身旁的豪宅府邸:
“他们挣。”
赵夜道:“该死。”
孟秋又指向了遥远的南方,隱隱可见,那是京城的地方:
“他们也挣。”
赵夜眼中精光一闪:
“你是说还有几个大家族,宦官们也掺了一脚?”
孟秋笑道:“这么多钱,几个大家族哪里分的完?上下打点,几乎养活了百个世家。”
赵夜愣住了,眼中是满满的怀疑:
“真有这么多钱?”
孟秋道:“平均每个盐户月產盐23石,10文一斗卖给这些大家族,大家族再拿去卖往全国各地,能卖到700多文一斗,这利润你看看如何?”
赵夜坐在案前,已然是说不出话来。
沉静的夜,隱隱可以听见远处河畔边的唱曲声,以及那些公子们的喧譁声。
过了好一会儿,她才轻启贝齿,问出几个字来:
“你...如何知道?”
孟秋盯著她的眼睛:
“陛下,也许你总是怀疑我离开了大魏。但实际上这些年来,我就是在深入调查这些。当然不仅仅是这些,全都做了调查。”
其实听他说得如此详细,赵夜已经信了,这些东西也撒不了谎,明日去隨便问问便能得知。
盐巴,如此小的东西,他都能查出如此多的事情出来,孟秋在赵夜眼中的印象已然不同。
一时间觉得陌生,但想一想从前他制定的那些政策,又觉得好像这才应该是他。
就是如此犀利。
赵夜道:“所以,你想如何做?”
孟秋道:“这些大家族压得盐价太狠,盐民们只能基本过活,这当然不行。
这肯定要朝廷接管,统一由朝廷来收购,再卖出,这样一来,银子进了国库,盐民们也能过活,天下百姓也能有一个合理的盐价。”
赵夜皱眉:“现在的盐价如何?”
孟秋道:“甚高。甚至贵於粮食十倍有之。”
赵夜道:“何以用粮食来类比?”
孟秋解释道:“不吃粮食,百姓会死。但陛下您有所不知,不吃盐,百姓也会死,干活没力气,多生疾病,最后酿成恶果。
而后我还会带您去南方一带看看,那边盐价最为离谱,百姓吃不起盐,浑身浮肿,没有力气。
吃不饱干不了活,就没有粮食,没有粮食,农门就活不了,那么大魏也迟早要..”
后面的话,孟秋没有说出来,而赵夜已然被说中了心坎。
她万万没想到,一个盐巴也能酿成如此恶果出来。
而做出如此深入调查的孟卿,那才真是为国为民,而自己,也许的確是误会他了。
夜幕降临,在盐场劳碌了一日的盐民们依次回家。
老六和儿子小六摸黑回到处於城边的家中,身为盐民,並不比农民挣得多,住的地方也一样的破烂。
土堆成的房子,冬冷夏热,土乾燥的跟老六的皮肤似的。
家中木门已经要裂开,“枝呀”一声,老六推开木门,枯瘦的妇人走上前来,递给他们水喝。
长期工作在盐场,老六的皮肤被大太阳晒的红肿,脱皮,再加上身处长时间的盐分环境中,那真是到处都疼,老六倒是已经习惯,刚刚进入盐场的小六却疼的叫。
妇人为儿子擦身体,儿子道:“爸,俺疼,俺不想晒盐了。”
老六咕嚕咕嚕饮下一碗水,警了儿子一眼,作势要打:
“不晒盐?不晒盐哪来的饭吃?”
儿子哭得哇哇叫,却不敢再说了。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1?1???.???】
妇人看得心疼,却没有多说,只是站起身来,点了根还剩一半的红烛,给这破败小屋带来了一丝丝光亮。
红烛照亮三人,在墙上射出三个影子。
许是因为第一日干活,小六格外有胃口,即便没有肉食,也三下五除二把碗中饭赶入口中。
嘴巴嚼个不停,表情甚是享受,最后碗中有一颗饭都用手指头掏出来吃了。
吃完以后,小六看向母亲:
“娘,俺还饿..”
一家人也就这点口粮,每天的菜饭都是固定的,今日多煮了些,也没能扛得住儿子的一顿造。
妇人没有吃饭,已是將饭让给了两个干活的。
老六见状,又將自己碗中的饭分出去了半碗。
妇人道:“当家的,灶房里还剩几个饃饃....“
老六摇摇头:“留著明儿带去地里吃。近来俺听兄弟说,官家又要改制,本来盐就卖不出几个钱,以后更难了。”
妇人听了,也只是止不住地摇头。
外城的盐民们多是如此状况,残破的一座座土製的小屋,一盏盏昏黄的烛光燃起支起小家的温暖。
与之相反,內城多是些豪门宅邸,灯火通明,跟白天似的。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单单一间玩乐用的阁楼,都比外城一间房屋大。
在其中最大的宅邸中,一间典雅的厅堂中。
喝得醉的少爷坐在椅子上,与爷爷说著今日发生之事:
“老祖,今日那孟大人我看颇想与我们交好...”
然而,身旁白髮苍苍的老人听了,却是深深皱眉:
“你说他当真一点盐场的事情都没有提起?”
少爷想了想,点了点头:“老祖,他只喝酒,和身旁女伴作乐,未曾提起一句正事。”
老人冷哼了一声,倒是知道了此人的特性:
“我道是来改制的,原来不过来打打秋风。不过此人也不简单..:”
少爷不太理解:
“老祖,说不准他是想先和我们打好交道,明天才谈正事呢?”
老人笑著扭了扭头:
“你等著他再叫你去谈正事,你就等著吧。不过这样也好,他不来为难我们,知难而退,也省去我们在两边周旋。”
赵夜被孟秋带著从外城绕回了內城,一路上看到的东西对比之强烈,也给赵夜心中带来了不小的震撼。
一路上赵夜都是皱著眉过来的,当然,两人也发了善心,在外城发了些粮食。
只不过治標不治本,没太大用处就是了。
回到二人住的小院子,赵夜止不住地问道:
“你不是说盐很挣钱吗?为何这些盐民...:”
孟秋笑著摇了摇头:
“盐挣钱,但绝不是他们挣。”
赵夜问:“谁挣?”
孟秋指向身旁的豪宅府邸:
“他们挣。”
赵夜道:“该死。”
孟秋又指向了遥远的南方,隱隱可见,那是京城的地方:
“他们也挣。”
赵夜眼中精光一闪:
“你是说还有几个大家族,宦官们也掺了一脚?”
孟秋笑道:“这么多钱,几个大家族哪里分的完?上下打点,几乎养活了百个世家。”
赵夜愣住了,眼中是满满的怀疑:
“真有这么多钱?”
孟秋道:“平均每个盐户月產盐23石,10文一斗卖给这些大家族,大家族再拿去卖往全国各地,能卖到700多文一斗,这利润你看看如何?”
赵夜坐在案前,已然是说不出话来。
沉静的夜,隱隱可以听见远处河畔边的唱曲声,以及那些公子们的喧譁声。
过了好一会儿,她才轻启贝齿,问出几个字来:
“你...如何知道?”
孟秋盯著她的眼睛:
“陛下,也许你总是怀疑我离开了大魏。但实际上这些年来,我就是在深入调查这些。当然不仅仅是这些,全都做了调查。”
其实听他说得如此详细,赵夜已经信了,这些东西也撒不了谎,明日去隨便问问便能得知。
盐巴,如此小的东西,他都能查出如此多的事情出来,孟秋在赵夜眼中的印象已然不同。
一时间觉得陌生,但想一想从前他制定的那些政策,又觉得好像这才应该是他。
就是如此犀利。
赵夜道:“所以,你想如何做?”
孟秋道:“这些大家族压得盐价太狠,盐民们只能基本过活,这当然不行。
这肯定要朝廷接管,统一由朝廷来收购,再卖出,这样一来,银子进了国库,盐民们也能过活,天下百姓也能有一个合理的盐价。”
赵夜皱眉:“现在的盐价如何?”
孟秋道:“甚高。甚至贵於粮食十倍有之。”
赵夜道:“何以用粮食来类比?”
孟秋解释道:“不吃粮食,百姓会死。但陛下您有所不知,不吃盐,百姓也会死,干活没力气,多生疾病,最后酿成恶果。
而后我还会带您去南方一带看看,那边盐价最为离谱,百姓吃不起盐,浑身浮肿,没有力气。
吃不饱干不了活,就没有粮食,没有粮食,农门就活不了,那么大魏也迟早要..”
后面的话,孟秋没有说出来,而赵夜已然被说中了心坎。
她万万没想到,一个盐巴也能酿成如此恶果出来。
而做出如此深入调查的孟卿,那才真是为国为民,而自己,也许的確是误会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