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然忍着怒气,不再跟这讨人嫌的家伙掰扯其他,干脆的将前因后果一五一十地娓娓道来。<br/><br/> ——————————————————————————————————————————<br/><br/> 江南的古怪起于一个月以前,发生的地方就是江陵外的一个小村儿。<br/><br/> 这个村庄距离城内不远,因为村民姓刘的居多,所以名为刘家村。<br/><br/> 相传这村子里的最大的一户人家祖上在前朝做过大官儿,此人为官多年运气不错,任上没赶上饥荒流民的烂事儿,没赶上内忧外患的逼死英雄汉的破败朝廷,也没赶上皇子们你死我活盼爹早死的抢大位,因此多年官场生涯过的顺当,难能可贵的得到了一个寿终正寝的机会。<br/><br/> 此官儿因为在任上干的不错,深得皇帝赏识,告老还乡时,皇帝老儿良心发现,赏了他江陵这么一个富裕地方的几亩田,让他卷铺盖回家,好好儿地颐养天年。<br/><br/> 然而皇帝不知道是喝多了糊涂还是脑子有坑,愣是把这位昔日栋梁的老家记错了。<br/><br/> 此官儿姓王,然而皇帝赏给他的地却是在刘家村,智力堪忧的别出心裁。<br/><br/> 有奶的就是娘,皇帝再糊涂也是一国之君,一言九鼎金口玉言的皇上,说皇上错了,那简直像是老寿星上吊活腻歪了。<br/><br/> 王大人为官多年,溜须拍马顺坡下驴的本事锦上添花,只略微思考了一下,觉得“张王李赵刘”这一锅烩的姓氏本质上都差不多,也没纠结自己到底是哪里人氏,得了皇上的圣旨,欢天喜地的抛弃了祖籍谢主隆恩,带上老婆孩子十八房小妾直奔了这刘家村儿。<br/><br/> 别的不提,看这小老婆的数量就知道,王大人的身子骨还很老当益壮,整个子子孙孙无穷匮那都是小意思。<br/><br/> 果然,王家在刘家村儿繁衍了几代,算是扎下了根儿。<br/><br/> 王大人到底是做过高官读过书的仕宦出身,后代们别说有出息,勉强还算争气,败家败的十分收敛和隐晦,传承几代过来,当初王大人告老时盖起的大宅子还没丢,糊涂皇帝赏赐的那几亩好田的地契也还没当,虽然不复王大人在朝为官时地位尊崇威风八面,在这小破村庄里当个富裕乡绅人家,倒也还绰绰有余。<br/><br/> 因为有这个前因,这刘家村里,最大的一户人家,其实姓王。<br/><br/> 王大人家里人口多,后代也多,十八个小妾虽然不算个个生养,好歹一人生个一儿半女就是乌泱乌泱的一大家子,传到现如今这个年月,已经是人丁泛滥的当地望族,一根儿棍儿抡圆了打,方圆几里地都能打到王家亲戚。<br/><br/> 如今王家的当家人是王大人嫡出的直系血脉,家里大排行行七,人称“王七爷”。<br/><br/> 由于家风在那儿摆着,王七爷自幼也算饱读诗书,然而一直到四十来岁,王七爷中了举人却未登科,出仕基本无望,终于折腾累了,只好卷铺盖回家,享受着乡亲称一声“孝廉”。<br/><br/> 如今这世道,没羞没臊的老爷们儿人到中年,只有三件乐事,升官儿、发财、死老婆。<br/><br/> 王七爷人如今这岁数,看开了也想通了——升官儿是指望不上,没那命就不去作那个病;发财也就还好,守着家里祖宗留的几亩薄田,撑不着也饿不死的做个乡绅还算享福儿;唯一撞上的大运,就是王七爷的老婆刘氏,前年的时候染了风寒没缓过来,就这么一命呜呼了。<br/><br/> 说起来王七爷这排行听着就克老婆。<br/><br/> 王七,亡妻也,多命硬的婆娘也扛不住别人天天这么有意无意地念叨她死。<br/><br/> 王七爷彼时却没想那套,刘氏多年来不生养,脾气还泼辣的很,家里亲兄弟表兄弟排成串儿能绕刘家村儿三圈儿。<br/><br/> 王七爷怕休妻后被彪悍的大舅子小舅子堵门儿打成残废,这么些年来一直忍着,等到她蹬腿儿去了,王七爷冷不丁撞上这中年男人的三大乐事之一,高兴的差点儿去村口儿放鞭炮。<br/><br/> 待到刘氏的丧事马马虎虎的操办过后,王七爷忙<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不迭地把原本家里的通房丫头扶了正,堂而皇之的做了续弦。<br/><br/> 通房丫头年纪轻轻二十多岁,一朝得志,倒也争气,扶正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头一年,给王七爷添了个大胖小子。<br/><br/> 老来有了嫡子,王七爷觉得自己没当上官儿没发了财的人生瞬间圆满了,高兴的笑平了老脸上所有那原本糊泥才能填齐整地老褶子。<br/><br/> 今年,王家这小少爷满周岁,正赶上王七爷地母亲王老夫人六十大寿,两个日子撞的近,王七爷赛萝卜一样的心里美,决定把这两件大喜事儿凑在一起办。<br/><br/> 晋朝人好听戏,这还是仁宗母亲太后娘娘带起的风 ch_ao ,上行下效,宫廷如此,民间就跟着有样学样。<br/><br/> 逢上喜事儿,有脸面的人家甭管听不听得懂,都要请戏班子开堂会,一来图个热闹,二来彰显自己家的钱财地位与身份。<br/><br/> 村儿里不像京城,戏楼子到处都有,甚至于有权有势的人家,比如宋国公府,自己就养着戏班子。<br/><br/> 刘家村儿这乡下地方,一年到头儿能开上两场堂会都是热闹年成,因此绝没有养戏班子作乐的奢侈,想要听戏开堂会,要到城里去请。<br/><br/> 离刘家村儿最近的城无疑是江陵,江陵城里达官显贵比穷乡僻壤自然要多,也有常开的戏楼子与常驻的戏班子专供这些人尽兴,可是,好角儿毕竟有限。<br/><br/> 王七爷家这喜事儿赶得不巧,王家派下人进城请戏班子的前一天,江陵城的首富张员外家要给夫人做寿,不仅请光了江陵名角儿们,更是把所有常驻江陵的戏班子包了圆儿。<br/><br/> 王家下人连跑了几家儿,都被推辞了出来。<br/><br/> 请不到戏班子事小,王七爷正在兴头儿上,这点子事儿都办不成,王七老爷扫了兴,这下人就别想再领王府的差事儿了。<br/><br/> 此人上有老母下有稚子,全仰仗他这份儿活计养家,因此分外担不起丢差事儿的后果,正在江陵城外急的团团转,一抬头,却见迎面一行人正准备进江陵城来。<br/><br/> 那群人为首的是个看上去还算富态的中年人,身后跟着好几个年纪相仿的男子,背着行头儿箱,带着大鼓小锣,仔细瞧瞧,竟然好像是唱戏的行头儿。<br/><br/> 这个王家的下人仿佛看到了希望,抱着一点儿侥幸的心理上前去问,瞬间喜出望外。<br/><br/> 那为首的富态男人竟然是个戏班子的班主,他们自称是从北边儿来,准备去淮扬一带,赴个堂会。<br/><br/> 王家的下人几乎喜极而泣,当即说了王家遍请戏班子无果之事,恳求这位班主带着几位老板去赴刘家村场这场堂会。<br/><br/> 班主原本好像有几分犹豫,略一思考,才答应了下来。<br/><br/> 下人惊喜之下完全没有注意到其他,更没注意到这位班主脸色里异样的 yi-n 森与寒光,只是欢天喜地地交付了定金给这班主,再三叮嘱开戏的日子与地点,就急匆匆地回去复命了。<br/><br/> 此人完全想不到,他请回来的这个戏班子,就活像请回了催命的无常。<br/><br/> 他更不知道,那一场席卷江南的滔天大祸,竟然也皆起于他走投无路之时的一念之差。<br/><br/> 作者有话要说:<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