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里又是一阵惋惜,“状元有妻有子了。”<br />
“状元娘子好美。”<br />
“咱们去当粗使丫头都不够。”<br />
有士宦人家的就往外说,“知道状元郎是哪家的女婿么,才那红衣娘子可是皇后娘娘嫡亲的姐姐……”<br />
跟着就有人怀疑道:“那……这是陛下照顾亲戚么?”<br />
随即就有人反驳,“你可说错了,黄榜旁边就张贴着头十二名的文章,状元郎的文章是无可争议的第一。”<br />
听到这里,茶楼上一家子都放了心,得知洪佶点了状元后,最怕就是有人质疑这些。<br />
第二日赴琼林宴。<br />
第三日接受朝廷颁赐的朝服冠带和进士宝钞。<br />
第四日再列于奉天殿中,十年寒窗就为这一刻,皇帝要于今日给诸新科进士授官。<br />
因着都是定例,心里都是有数的。<br />
状元授从六品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正七品翰林院编修,这是从来不变的。<br />
剩下二甲三甲中考上庶吉士外的,都要先往各部司寺观政,待三个月考核合格后,二甲进士会授给事中、御史、主事、行人这些正七品官。<br />
三甲进士外放知县、推官这些从七品的官。<br />
果然,待听到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时,都是知道的内容了,剩下二三甲还要等,就没那么关注了。<br />
眼神还没转开,就都定在了那里。<br />
着洪佶随辅政学士西阁观政是什么?还有本科不开庶吉士考是什么?<br />
又听到二三甲进士皆入各部司寺观政,三月考核后再行授官,若不是不敢殿前失仪,这些人真的要炸锅了。<br />
所有的目光都看向洪佶,他被点状元时还没觉着如何,这会儿他直接入西阁观政就真的太叫人眼热了,这得是比别人早走多少年呐!<br />
能入西阁的都是天子近臣,洪佶这样于西阁观政,很快就可平步青云了。<br />
洪佶站在那里,有点茫然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br />
他是想早点崭露头角,好给崔兰愔增加筹码,却没想到皇帝直接就将他端上了桌。<br />
和设想的太不一样了,他原先只是想尽量往桌前凑一凑的。<br />
皇帝离开后,这时原来的申阁老,新上任的吏部尚书上前说,“照例是有三个月的回乡假,只朝堂正是用人之际,若是有不回的,稍事修整几日即可来吏部销假。”<br />
十年寒窗不就是为一朝得官后衣锦还乡么,可同科的都开始观政了,这边回乡一趟,读书停三日都要落于人后呢,三个月的时间能做的可多了。<br />
那边蒋学士已找了洪佶,“我听娘娘说洪修撰要回无锡一趟,来回十日可够?西阁里政务繁忙,还需洪修撰早些回来搭把手。”<br />
洪佶忙道:“我回无锡四五日就够了,回来我就可往西阁应差。”<br />
蒋学士欣慰点头,“如此我就等着了。”<br />
众进士心里又起了波澜,就连洪佶也想不通,虽崔兰愔在东阁理事,可她不是理的商课提举司的事么,怎听蒋学士说的,倒像常能见到崔兰愔一样?<br />
洪佶这样能出入西阁的都如此,他们更耽误不得了,当即有十数位进士表示暂不回乡了。<br />
剩下的犹豫不决时,谭绍上前对申尚书道:“下官修整一日就可应差。”<br />
申尚书抚须笑道:“好极,那谭大人就留在我们吏部吧。”<br />
姚璟随即也道:“下官后日也能应差。”<br />
申阁老点头,“那就后日辰正过来吏部,到时部里会统总安排。”<br />
这下多半的人都稳不住了,纷纷上前表示会于后日到吏部应差。<br />
洪佶中了状元,又得以入西阁观政,崔家大房又备受瞩目起来。<br />
这才看出来,崔家这些当差的虽没有把在朝堂里最紧要位置上,却个个站得踏实,面上不显,里子却很实惠。<br />
比起大起大落的姚家,皇帝是花心思为崔家打算了。<br />
能接触奏疏的朝臣就更不用说了,能批复奏疏的皇后,已不可归类于后宫妇人,叫皇后如此经营下去,皇帝就是再有新人也很难撼动了。<br />
这下都借着贺洪佶高中让崔家宴客,只崔家却说洪佶要回无锡,回来后又要马上入西阁观政,得往后找一日休沐才行,并没给一个确准的日期。<br />
家里中个进士都要大摆几日流水席,洪佶这样中了状元又入西阁观政的,怎么大肆庆贺都不为过,崔家却这样不声不响的,很多人都以为洪佶会委屈。<br />
却不知正是洪佶决定这样的,更想不到崔家大房如今是洪佶当家,崔晟和崔谡只管外头的差事,于家里事都是甩手掌柜,一应都由洪佶做主。<br />
崔家两房如今以大房为主,又有崔昘无条件支持,崔冕如今也不似从前了,所以,事实上崔家两房都是洪佶说了算。<br />
第二日一早,洪大夫人就带这洪旭一家找来,要会同洪佶和崔兰芝一起回无锡。<br />
等看到跟车的耿大有时,才还指指点点的洪大夫人不由收敛了,拉过洪佶问道:“怎耿大有也去,他被娘娘打发回家了?”<br />
洪佶轻描淡写道:“耿大有在娘娘跟前得用着呢,是娘娘怕无锡有人轻慢于我,特意让耿大有跟着照应些。”<br />
堂堂的新科状元,又是皇帝的连襟,除了家里长辈,哪个敢轻慢他?<br />
洪大夫人隐约觉出不对,她本来想同崔兰芝坐一车的,想想还是往后面找大儿媳坐了。<br />
***<br />
四月二十一日洪佶从无锡回来,二十二日开始往西阁观政。<br />
算上殿试和授官两日,洪佶统共见过皇帝六回,其中两回是皇帝来崔家,可说比别人更近地接触过皇帝。<br />
于崔家见的皇帝很是有别于外头的传闻,洪佶以为皇帝私下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他往西阁来时,并没像别个初来的那样紧张。<br />
皇帝还如在崔家那样亲切,“家事都妥当了?”<br />
“经族里长辈许可,臣已单分出一支。”洪佶又加了一句,“多亏娘娘让耿大有去了,不然还要耽搁两日。”<br />
“你们娘娘出手越发干净利落了。”皇帝嘴角带笑,“立言来说他们都喊你大哥了?”<br />
“是,我当自己是崔家大儿。”<br />
“甚好,有你掌着,我和你们娘娘都放心。”<br />
到这里,都是洪佶预估到的。<br />
然而,待皇帝往后寝用过早膳回来,洪佶就有些不认识了。<br />
就见皇帝往罗汉榻上一盘,就合眼打起了坐。<br />
洪佶望着西配殿里还等着陛见的朝臣,小声问蒋学士,“陛下不召见了么?”<br />
蒋学士拉他到里间,里间是给三位学士隔出来批奏疏的地方,也给洪佶安置了一套椅案。<br />
这间既有槅扇通往皇帝那间,又有门开向前廊,出入很是方便。<br />
蒋学士拉他到窗前,“你自己看一会儿就知晓。”<br />
蒋学士话才落,洪佶就见西配殿里申尚书出来往东阁去了,没一会儿申阁老脚步轻快地出来,像是解决了疑难之事,脸上的褶子都平整了许多。<br />
他直接就下了前廊,然后就离开了延华殿。<br />
洪佶这还没反应过来,就见古尚书又从西配殿出来,也是往东阁进了。<br />
洪佶一脑门子的疑问,六部主官不往西阁陛见,反往东阁见皇后,最重要的是,他们见过皇后就结束延华殿之行,这什么情形?<br />
蒋学士又招呼他过去,指着一摞批复好的奏疏,“你带着这些往东阁请娘娘检视,娘娘给的指正你都要详细记好了,回来要添上去。”<br />
洪佶心里的惊骇已无法形容,怎么外面没传出一点动静?<br />
第138章 对着砸皇帝和皇后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br />
洪佶到了东阁门前才想起古尚书还没走,正要退回去,廊下候着的内侍接过他手里装奏疏的藤箱:“洪修撰可先进去,不妨事的。”引着洪佶进了东阁。<br />
洪佶已是阻拦不及,六部尚书面前哪有他站的份儿,洪佶屏息静气地站到角落,尽量减轻自己的存在感。<br />
古尚书仍是注意到了,笑问:“老蒋倒是会取巧,将活儿派给了你。”<br />
洪佶当然知道,古尚书这样和蔼是为了哪般,所以他更不想给人落下轻狂的印象,他恭谨道:“我资历尚浅,别的我都帮不上忙。”<br />
“洪修撰无需拘束。”崔兰愔朝<br />
古尚书下首的椅子上指了,“坐着等吧。”<br />
古尚书也忙道:“我还得一会子,洪修撰别急。”<br />
洪佶不敢多打扰,小心地在最下首的椅子上坐了。<br />
那边古尚书继续请示道:“娘娘看捐监的监生这里是?”<br />
崔兰愔直接道:“捐纳来的监生多是不学无术的,带的监学里没了向学之风,长此下去,监学里出来的越发不能用,就此取缔吧。”<br />
古尚书恭声应是,“娘娘说得很是,臣这就知会严祭酒。”<br />
崔兰愔又道:“也不能一点机会不留,每年交纳各项税赋到一定数额的,比如年纳商税十万两以上的,可许一监生位,不过入监三月后需考核,考核不过的只能对不住了。另还需查明了没有偷漏税银的行为才可。”<br />
古尚书反应很快,“这阵子盐商里买宫造之物定了一等的也归在此例吧?”<br />
崔兰愔在案上弹了一指,“古尚书是明白的。”<br />
皇后弹指时的神情同皇帝一脉相承,朝臣们见到不由自主就绷紧了,古尚书这会儿也不例外,“臣知道娘娘一心为社稷计,往外卖宫造之物必是大有深意。”<br />
“嗯。”崔兰愔应了,“待时机到了,你们自然知晓是怎么回子事。”<br />
“臣晓得。”古尚书站起来,“那臣就退下了?”<br />
“去罢。”<br />
洪佶坐这一会儿,心里都不知掀了几重浪,他这里还想着给崔兰愔增加筹码,崔兰愔已经主掌朝事了,不但要检视奏疏,连六部的主官都要按她的主张行事。<br />
几句话之间,她就取缔了捐纳监生之路,却又留了捐纳或交十万赋税以上许一子入监的口子,就为着这一监生的名额,那些大商户就不会偷漏税银了。<br />
待古尚书出了东阁,崔兰愔招呼洪佶往前坐了,笑着解释道:“前朝不好论家里的称呼,在这里我得称呼你洪修撰。”<br />
“理该如此,娘娘只管吩咐臣就是。”洪佶恭身回道。<br />
崔兰愔摆手,“称呼上如此,行止上却不必拘谨了。”<br />
不语上前帮着将装奏疏的藤箱抬上大案,洪佶赶忙将里面的奏疏按序摆到案上。<br />
崔兰愔轻车熟路地拿过看起,通过的就放到一边,需要添减的她就口述给洪佶,由洪佶一条条记了附到奏疏上,等回去再誊抄上去。<br />
一个时辰下来,拿来的奏疏就检视好了,洪佶重新规整地装到藤箱里,不语喊来内侍帮他抬了回去。
“状元娘子好美。”<br />
“咱们去当粗使丫头都不够。”<br />
有士宦人家的就往外说,“知道状元郎是哪家的女婿么,才那红衣娘子可是皇后娘娘嫡亲的姐姐……”<br />
跟着就有人怀疑道:“那……这是陛下照顾亲戚么?”<br />
随即就有人反驳,“你可说错了,黄榜旁边就张贴着头十二名的文章,状元郎的文章是无可争议的第一。”<br />
听到这里,茶楼上一家子都放了心,得知洪佶点了状元后,最怕就是有人质疑这些。<br />
第二日赴琼林宴。<br />
第三日接受朝廷颁赐的朝服冠带和进士宝钞。<br />
第四日再列于奉天殿中,十年寒窗就为这一刻,皇帝要于今日给诸新科进士授官。<br />
因着都是定例,心里都是有数的。<br />
状元授从六品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正七品翰林院编修,这是从来不变的。<br />
剩下二甲三甲中考上庶吉士外的,都要先往各部司寺观政,待三个月考核合格后,二甲进士会授给事中、御史、主事、行人这些正七品官。<br />
三甲进士外放知县、推官这些从七品的官。<br />
果然,待听到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时,都是知道的内容了,剩下二三甲还要等,就没那么关注了。<br />
眼神还没转开,就都定在了那里。<br />
着洪佶随辅政学士西阁观政是什么?还有本科不开庶吉士考是什么?<br />
又听到二三甲进士皆入各部司寺观政,三月考核后再行授官,若不是不敢殿前失仪,这些人真的要炸锅了。<br />
所有的目光都看向洪佶,他被点状元时还没觉着如何,这会儿他直接入西阁观政就真的太叫人眼热了,这得是比别人早走多少年呐!<br />
能入西阁的都是天子近臣,洪佶这样于西阁观政,很快就可平步青云了。<br />
洪佶站在那里,有点茫然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br />
他是想早点崭露头角,好给崔兰愔增加筹码,却没想到皇帝直接就将他端上了桌。<br />
和设想的太不一样了,他原先只是想尽量往桌前凑一凑的。<br />
皇帝离开后,这时原来的申阁老,新上任的吏部尚书上前说,“照例是有三个月的回乡假,只朝堂正是用人之际,若是有不回的,稍事修整几日即可来吏部销假。”<br />
十年寒窗不就是为一朝得官后衣锦还乡么,可同科的都开始观政了,这边回乡一趟,读书停三日都要落于人后呢,三个月的时间能做的可多了。<br />
那边蒋学士已找了洪佶,“我听娘娘说洪修撰要回无锡一趟,来回十日可够?西阁里政务繁忙,还需洪修撰早些回来搭把手。”<br />
洪佶忙道:“我回无锡四五日就够了,回来我就可往西阁应差。”<br />
蒋学士欣慰点头,“如此我就等着了。”<br />
众进士心里又起了波澜,就连洪佶也想不通,虽崔兰愔在东阁理事,可她不是理的商课提举司的事么,怎听蒋学士说的,倒像常能见到崔兰愔一样?<br />
洪佶这样能出入西阁的都如此,他们更耽误不得了,当即有十数位进士表示暂不回乡了。<br />
剩下的犹豫不决时,谭绍上前对申尚书道:“下官修整一日就可应差。”<br />
申尚书抚须笑道:“好极,那谭大人就留在我们吏部吧。”<br />
姚璟随即也道:“下官后日也能应差。”<br />
申阁老点头,“那就后日辰正过来吏部,到时部里会统总安排。”<br />
这下多半的人都稳不住了,纷纷上前表示会于后日到吏部应差。<br />
洪佶中了状元,又得以入西阁观政,崔家大房又备受瞩目起来。<br />
这才看出来,崔家这些当差的虽没有把在朝堂里最紧要位置上,却个个站得踏实,面上不显,里子却很实惠。<br />
比起大起大落的姚家,皇帝是花心思为崔家打算了。<br />
能接触奏疏的朝臣就更不用说了,能批复奏疏的皇后,已不可归类于后宫妇人,叫皇后如此经营下去,皇帝就是再有新人也很难撼动了。<br />
这下都借着贺洪佶高中让崔家宴客,只崔家却说洪佶要回无锡,回来后又要马上入西阁观政,得往后找一日休沐才行,并没给一个确准的日期。<br />
家里中个进士都要大摆几日流水席,洪佶这样中了状元又入西阁观政的,怎么大肆庆贺都不为过,崔家却这样不声不响的,很多人都以为洪佶会委屈。<br />
却不知正是洪佶决定这样的,更想不到崔家大房如今是洪佶当家,崔晟和崔谡只管外头的差事,于家里事都是甩手掌柜,一应都由洪佶做主。<br />
崔家两房如今以大房为主,又有崔昘无条件支持,崔冕如今也不似从前了,所以,事实上崔家两房都是洪佶说了算。<br />
第二日一早,洪大夫人就带这洪旭一家找来,要会同洪佶和崔兰芝一起回无锡。<br />
等看到跟车的耿大有时,才还指指点点的洪大夫人不由收敛了,拉过洪佶问道:“怎耿大有也去,他被娘娘打发回家了?”<br />
洪佶轻描淡写道:“耿大有在娘娘跟前得用着呢,是娘娘怕无锡有人轻慢于我,特意让耿大有跟着照应些。”<br />
堂堂的新科状元,又是皇帝的连襟,除了家里长辈,哪个敢轻慢他?<br />
洪大夫人隐约觉出不对,她本来想同崔兰芝坐一车的,想想还是往后面找大儿媳坐了。<br />
***<br />
四月二十一日洪佶从无锡回来,二十二日开始往西阁观政。<br />
算上殿试和授官两日,洪佶统共见过皇帝六回,其中两回是皇帝来崔家,可说比别人更近地接触过皇帝。<br />
于崔家见的皇帝很是有别于外头的传闻,洪佶以为皇帝私下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他往西阁来时,并没像别个初来的那样紧张。<br />
皇帝还如在崔家那样亲切,“家事都妥当了?”<br />
“经族里长辈许可,臣已单分出一支。”洪佶又加了一句,“多亏娘娘让耿大有去了,不然还要耽搁两日。”<br />
“你们娘娘出手越发干净利落了。”皇帝嘴角带笑,“立言来说他们都喊你大哥了?”<br />
“是,我当自己是崔家大儿。”<br />
“甚好,有你掌着,我和你们娘娘都放心。”<br />
到这里,都是洪佶预估到的。<br />
然而,待皇帝往后寝用过早膳回来,洪佶就有些不认识了。<br />
就见皇帝往罗汉榻上一盘,就合眼打起了坐。<br />
洪佶望着西配殿里还等着陛见的朝臣,小声问蒋学士,“陛下不召见了么?”<br />
蒋学士拉他到里间,里间是给三位学士隔出来批奏疏的地方,也给洪佶安置了一套椅案。<br />
这间既有槅扇通往皇帝那间,又有门开向前廊,出入很是方便。<br />
蒋学士拉他到窗前,“你自己看一会儿就知晓。”<br />
蒋学士话才落,洪佶就见西配殿里申尚书出来往东阁去了,没一会儿申阁老脚步轻快地出来,像是解决了疑难之事,脸上的褶子都平整了许多。<br />
他直接就下了前廊,然后就离开了延华殿。<br />
洪佶这还没反应过来,就见古尚书又从西配殿出来,也是往东阁进了。<br />
洪佶一脑门子的疑问,六部主官不往西阁陛见,反往东阁见皇后,最重要的是,他们见过皇后就结束延华殿之行,这什么情形?<br />
蒋学士又招呼他过去,指着一摞批复好的奏疏,“你带着这些往东阁请娘娘检视,娘娘给的指正你都要详细记好了,回来要添上去。”<br />
洪佶心里的惊骇已无法形容,怎么外面没传出一点动静?<br />
第138章 对着砸皇帝和皇后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br />
洪佶到了东阁门前才想起古尚书还没走,正要退回去,廊下候着的内侍接过他手里装奏疏的藤箱:“洪修撰可先进去,不妨事的。”引着洪佶进了东阁。<br />
洪佶已是阻拦不及,六部尚书面前哪有他站的份儿,洪佶屏息静气地站到角落,尽量减轻自己的存在感。<br />
古尚书仍是注意到了,笑问:“老蒋倒是会取巧,将活儿派给了你。”<br />
洪佶当然知道,古尚书这样和蔼是为了哪般,所以他更不想给人落下轻狂的印象,他恭谨道:“我资历尚浅,别的我都帮不上忙。”<br />
“洪修撰无需拘束。”崔兰愔朝<br />
古尚书下首的椅子上指了,“坐着等吧。”<br />
古尚书也忙道:“我还得一会子,洪修撰别急。”<br />
洪佶不敢多打扰,小心地在最下首的椅子上坐了。<br />
那边古尚书继续请示道:“娘娘看捐监的监生这里是?”<br />
崔兰愔直接道:“捐纳来的监生多是不学无术的,带的监学里没了向学之风,长此下去,监学里出来的越发不能用,就此取缔吧。”<br />
古尚书恭声应是,“娘娘说得很是,臣这就知会严祭酒。”<br />
崔兰愔又道:“也不能一点机会不留,每年交纳各项税赋到一定数额的,比如年纳商税十万两以上的,可许一监生位,不过入监三月后需考核,考核不过的只能对不住了。另还需查明了没有偷漏税银的行为才可。”<br />
古尚书反应很快,“这阵子盐商里买宫造之物定了一等的也归在此例吧?”<br />
崔兰愔在案上弹了一指,“古尚书是明白的。”<br />
皇后弹指时的神情同皇帝一脉相承,朝臣们见到不由自主就绷紧了,古尚书这会儿也不例外,“臣知道娘娘一心为社稷计,往外卖宫造之物必是大有深意。”<br />
“嗯。”崔兰愔应了,“待时机到了,你们自然知晓是怎么回子事。”<br />
“臣晓得。”古尚书站起来,“那臣就退下了?”<br />
“去罢。”<br />
洪佶坐这一会儿,心里都不知掀了几重浪,他这里还想着给崔兰愔增加筹码,崔兰愔已经主掌朝事了,不但要检视奏疏,连六部的主官都要按她的主张行事。<br />
几句话之间,她就取缔了捐纳监生之路,却又留了捐纳或交十万赋税以上许一子入监的口子,就为着这一监生的名额,那些大商户就不会偷漏税银了。<br />
待古尚书出了东阁,崔兰愔招呼洪佶往前坐了,笑着解释道:“前朝不好论家里的称呼,在这里我得称呼你洪修撰。”<br />
“理该如此,娘娘只管吩咐臣就是。”洪佶恭身回道。<br />
崔兰愔摆手,“称呼上如此,行止上却不必拘谨了。”<br />
不语上前帮着将装奏疏的藤箱抬上大案,洪佶赶忙将里面的奏疏按序摆到案上。<br />
崔兰愔轻车熟路地拿过看起,通过的就放到一边,需要添减的她就口述给洪佶,由洪佶一条条记了附到奏疏上,等回去再誊抄上去。<br />
一个时辰下来,拿来的奏疏就检视好了,洪佶重新规整地装到藤箱里,不语喊来内侍帮他抬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