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云青青毫不吝啬地表现出她对于这场百年翻译运动的赞赏,但转而脸上又露出了些微失落之色。<br />
“很多知识也在传递过程中被模糊了来源,比如被如今的我们冠以‘阿拉伯’之名的数字,其实最初是印度人发明的;又比如中国的造纸术也经由阿拉伯人之手传入了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极大地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br />
而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在后来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这些暂时都按下不表。<br />
总之,秉持着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心态,又加上充沛的武德,终于,伴随着其他文明的衰落,阿拉伯帝国在9世纪中期迎来了——<br />
崩溃。”】<br />
。<br />
各时空的人们:???<br />
不是应该跟着这股劲头一路发展,将帝国版图扩大,将文明推上巅峰吗?<br />
这转折来得太快,闪到了他们的脑子。<br />
。<br />
秦始皇时空。<br />
始皇帝沉思:“这阿拉伯位于东西交汇之处,来往行商甚多,五方杂厝势必风俗不纯,兼之那稀奇古怪的宗教……”<br />
始皇帝可以想象得出,那是一个何等五毒俱全的境况。<br />
“朕倒是能以此为参。<br />
阿国境内,各国风俗、各家宗教混杂,与如今大秦一虽兼六国人心不向、百家学说良莠不齐的情境实在相似。”<br />
始皇帝在心里琢磨着:这个所谓的翻译运动真的就只是一个文化方向的作用吗?他不相信。<br />
偌大一个帝国的君主,其每一个政令的下达必然都有其深意,更何况还是这么一项持续了两百年、历经了少说八代人的政令。<br />
“旁的不说,光是令阿拉伯语成为帝国通用语言,在令庶民归心一道上起到的作用便可见一斑。”<br />
这就是书同文的意义!<br />
更不用说在这个过程中,本国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又有大批人才被培养出来。<br />
至于大秦的学术与思想?<br />
大秦如今朝堂上,虽说各有流派,但儒家与墨家发于齐鲁,道家和农家根在楚地,而秦国赖以起家的法家和纵横家最开始也源自三晋之地,诸子百家这无数流派之中,又有哪一家是秦国本土的思想?<br />
“或许,大秦也该有一个稷下学宫?”<br />
自秦以后,华夏已进入了大一统的新时代,自然也要有适应大一统的新思想,建立新秩序!<br />
。<br />
宋仁宗时空。<br />
杭州。<br />
毕昇看着手上那几个黏土制成、大小一致的小方块,有反体单字阳刻其上,这正是他这段时日以来苦思冥想制出的活字。<br />
需要印刷之时,只要将需要的活字一个个捡出来,排入底托、上敷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再以火烘烤,待药剂稍微融化之时用平板把字面压平,再冷却定型。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稍加按压即可得到一版文字。<br />
如果只印二三本,这法子较之雕版印刷不算省事,但如果印成百上千份,其节省的时间和人力就极为可观了。<br />
但毕昇一直没有放弃继续简化活字印刷术、提高印刷的效率。<br />
“活字印刷机?”<br />
机,自然就是机器,毕昇想起他在天幕里见到的后世种种神奇的机器,突然来了灵感。<br />
“若以机器带动印刷,此行当必然能有飞跃!”激动之下,毕昇简直坐立难安,恨不得马上飞出去实验一下,但他很快又安心坐下了。<br />
“急不得急不得,我不过一印刷小工,这类的精巧活,得找一个熟练的匠人来相助才是。”<br />
。<br />
唐高祖时空。<br />
秦王李世民心中对这些异国商人的警惕性提了又提。<br />
“看来,对于异国之人,还是得多加警惕。”<br />
不是说不能信任,只是要在付诸信任之前多加考量,也要对本国的一些技艺加以保密才是。<br />
“部分技艺有如盐铁,私下贩卖者当治罪。”<br />
李世民又想起当今最顶尖的匠人们或许不在皇宫和民间,应当是藏在豪门望族之中才是。<br />
要如何将这些人从望族手中扒拉出来呢?<br />
李世民萌生出了一个危险的想法,要不学学那落榜生,干脆把这棋盘掀上一掀?<br />
。<br />
【“阿拉伯帝国的地势注定了他能够凭借其成为一个合格的中间商,而中间商往往因吃两头而富得流油。<br />
于是国内奢靡的风气开始兴起,和唐朝一样;<br />
社会矛盾激化、宗教问题频发,以至于广袤的领土上民众起义不绝,和唐朝一样;<br />
为了维护统治,阿拉伯人请来了突厥人,然后被突厥人掌握了兵权,和唐朝一样;<br />
哈里发被架空,生杀废立皆系于他人之手,也和唐朝一样;<br />
各地的总督和军事统帅因封土制的推行而逐渐有了割据之势,并且互相征伐试图染指中。央政权,朝廷名存实亡,嗯这还和唐朝一样。<br />
所以说,太阳底下哪有什么新鲜事啊?”<br />
云青青战术后仰。】<br />
。<br />
唐睿宗时空。<br />
太平公主沉吟片刻,笑了。<br />
“贞观之风复盛,当以今日始。”<br />
她当即招来府中管事,令其禁绝府中上下奢靡浪费之风,还要将此举在长安各坊间宣扬一番。<br />
管事小心翼翼地应了,又问道:“娘子衣饰是否要作更改?”<br />
“府内禁绝赘余浪费即可,吃穿用度皆礼仪所系,一切照旧。”<br />
“唯。”<br />
。<br />
唐高宗时空。<br />
在经历了短暂的破防之后,李治很快收拾好了心情。<br />
“先帝爱中华与夷狄如一,但毕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李治的手指摩挲着玉佩,语速缓慢而低沉,“若以王道治天下,必抚夷狄而纳百川,但施恩不可过,过则亏,亏则有损社稷之基。<br />
朕近日读后世宋朝之书,有‘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1]一句,朕深以为然。<br />
华夏要绵延不绝,决不能囿于血脉、别以地缘,而当并思想、传礼仪,若夷狄向慕中原,能移风俗、读诗书、行礼义,则褒扬而进之,为君者自当爱之如一。”<br />
“若夷狄进为中原,自当视同如华夏,但若其不思进取,甘愿与中原割席,亦当视为异族。”正在批阅奏章的武后淡声回复,“若异族敢犯,当击之,不改,则诛之。”<br />
“然也。”帝后二人对视一眼,深感心意相通。<br />
。<br />
唐高祖时空。<br />
李渊今日的心情属实是大起大落落落落。<br />
坏消息,好像老二是用的非常规手段上位,他被退位了;<br />
好消息,老二有贞观之治,威加海内,四夷咸服。<br />
坏消息,大唐被别人篡位了,还是个女人;<br />
好消息,兜兜转转江山又回了李家手中,子孙还开创了盛世。<br />
坏消息,盛世被一把玩完,国都都没了;<br />
好消息,但是没亡国,甚至收复河山、平定叛乱了。<br />
坏消息,没亡国也差不多了,国家整体呈现要死不活的状态;<br />
坏消息,安史之乱好像只是“国都一陷”、“天子一迁”,坏日子还在后头……<br />
李渊沉默片刻,最后还是忍不住骂道:“他耶耶的,老二教的什么孩子?”<br />
骂完突然想起来,老二耶耶不就是自己吗?<br />
李渊轻轻呸了一口,假装没说上一句话,但是下定了决心:“老二教孩子看上去不靠谱,还是得他耶耶亲自来!”<br />
保准再教一个唐太宗出来!<br />
。<br />
汉武帝时空。<br />
“华夷之辨,自古而有之,朕欲开疆拓土,教化蛮夷为必经之路。”刘彻挥退了宫人,提笔在绢帛两边写下“华”与“夷”,又使用线条连通二者,在线条之上落下一些零散的注脚,诸如汉夷通婚、教授诗书、推行孝道、开辟晋身之道等等。<br />
“若只是汉夷毗邻抑或是杂居,有小纷争而无大仇恨,尚能以恩德怀柔,若是如大汉与匈奴一般的血海深仇……”刘彻的眼底闪过一丝坚决的杀意,“且等以武力征服、一雪前耻后再谈融合一事吧!”<br />
边地代代累积,绵延七十余年的血海深仇,岂是一朝大胜能一笔勾销的?<br />
第177章 世界(十六)<br />
【“在整个九世纪,动荡与不安仿佛是世界的主基调。<br />
东边的大唐摇摇欲坠,宦官专权、军阀混战,逐渐拉开了半个多世纪的五代十国序幕;<br />
西边,三家分法兰克之后,松散的皇权再也敌不过教权,而拜占庭帝国恢复了圣像崇拜,欧洲世界期待着一个再无回转可能的罗马;<br />
中部,在烽火硝烟之中,阿拉伯的奴隶制趋于消亡,帝国蒙上了分裂的阴影;<br />
而在海上,四处游弋的维京海盗船一路劫掠,自波罗的海登上东欧大陆,开始建立新的秩序。”
“很多知识也在传递过程中被模糊了来源,比如被如今的我们冠以‘阿拉伯’之名的数字,其实最初是印度人发明的;又比如中国的造纸术也经由阿拉伯人之手传入了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极大地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br />
而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在后来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这些暂时都按下不表。<br />
总之,秉持着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心态,又加上充沛的武德,终于,伴随着其他文明的衰落,阿拉伯帝国在9世纪中期迎来了——<br />
崩溃。”】<br />
。<br />
各时空的人们:???<br />
不是应该跟着这股劲头一路发展,将帝国版图扩大,将文明推上巅峰吗?<br />
这转折来得太快,闪到了他们的脑子。<br />
。<br />
秦始皇时空。<br />
始皇帝沉思:“这阿拉伯位于东西交汇之处,来往行商甚多,五方杂厝势必风俗不纯,兼之那稀奇古怪的宗教……”<br />
始皇帝可以想象得出,那是一个何等五毒俱全的境况。<br />
“朕倒是能以此为参。<br />
阿国境内,各国风俗、各家宗教混杂,与如今大秦一虽兼六国人心不向、百家学说良莠不齐的情境实在相似。”<br />
始皇帝在心里琢磨着:这个所谓的翻译运动真的就只是一个文化方向的作用吗?他不相信。<br />
偌大一个帝国的君主,其每一个政令的下达必然都有其深意,更何况还是这么一项持续了两百年、历经了少说八代人的政令。<br />
“旁的不说,光是令阿拉伯语成为帝国通用语言,在令庶民归心一道上起到的作用便可见一斑。”<br />
这就是书同文的意义!<br />
更不用说在这个过程中,本国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又有大批人才被培养出来。<br />
至于大秦的学术与思想?<br />
大秦如今朝堂上,虽说各有流派,但儒家与墨家发于齐鲁,道家和农家根在楚地,而秦国赖以起家的法家和纵横家最开始也源自三晋之地,诸子百家这无数流派之中,又有哪一家是秦国本土的思想?<br />
“或许,大秦也该有一个稷下学宫?”<br />
自秦以后,华夏已进入了大一统的新时代,自然也要有适应大一统的新思想,建立新秩序!<br />
。<br />
宋仁宗时空。<br />
杭州。<br />
毕昇看着手上那几个黏土制成、大小一致的小方块,有反体单字阳刻其上,这正是他这段时日以来苦思冥想制出的活字。<br />
需要印刷之时,只要将需要的活字一个个捡出来,排入底托、上敷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再以火烘烤,待药剂稍微融化之时用平板把字面压平,再冷却定型。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稍加按压即可得到一版文字。<br />
如果只印二三本,这法子较之雕版印刷不算省事,但如果印成百上千份,其节省的时间和人力就极为可观了。<br />
但毕昇一直没有放弃继续简化活字印刷术、提高印刷的效率。<br />
“活字印刷机?”<br />
机,自然就是机器,毕昇想起他在天幕里见到的后世种种神奇的机器,突然来了灵感。<br />
“若以机器带动印刷,此行当必然能有飞跃!”激动之下,毕昇简直坐立难安,恨不得马上飞出去实验一下,但他很快又安心坐下了。<br />
“急不得急不得,我不过一印刷小工,这类的精巧活,得找一个熟练的匠人来相助才是。”<br />
。<br />
唐高祖时空。<br />
秦王李世民心中对这些异国商人的警惕性提了又提。<br />
“看来,对于异国之人,还是得多加警惕。”<br />
不是说不能信任,只是要在付诸信任之前多加考量,也要对本国的一些技艺加以保密才是。<br />
“部分技艺有如盐铁,私下贩卖者当治罪。”<br />
李世民又想起当今最顶尖的匠人们或许不在皇宫和民间,应当是藏在豪门望族之中才是。<br />
要如何将这些人从望族手中扒拉出来呢?<br />
李世民萌生出了一个危险的想法,要不学学那落榜生,干脆把这棋盘掀上一掀?<br />
。<br />
【“阿拉伯帝国的地势注定了他能够凭借其成为一个合格的中间商,而中间商往往因吃两头而富得流油。<br />
于是国内奢靡的风气开始兴起,和唐朝一样;<br />
社会矛盾激化、宗教问题频发,以至于广袤的领土上民众起义不绝,和唐朝一样;<br />
为了维护统治,阿拉伯人请来了突厥人,然后被突厥人掌握了兵权,和唐朝一样;<br />
哈里发被架空,生杀废立皆系于他人之手,也和唐朝一样;<br />
各地的总督和军事统帅因封土制的推行而逐渐有了割据之势,并且互相征伐试图染指中。央政权,朝廷名存实亡,嗯这还和唐朝一样。<br />
所以说,太阳底下哪有什么新鲜事啊?”<br />
云青青战术后仰。】<br />
。<br />
唐睿宗时空。<br />
太平公主沉吟片刻,笑了。<br />
“贞观之风复盛,当以今日始。”<br />
她当即招来府中管事,令其禁绝府中上下奢靡浪费之风,还要将此举在长安各坊间宣扬一番。<br />
管事小心翼翼地应了,又问道:“娘子衣饰是否要作更改?”<br />
“府内禁绝赘余浪费即可,吃穿用度皆礼仪所系,一切照旧。”<br />
“唯。”<br />
。<br />
唐高宗时空。<br />
在经历了短暂的破防之后,李治很快收拾好了心情。<br />
“先帝爱中华与夷狄如一,但毕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李治的手指摩挲着玉佩,语速缓慢而低沉,“若以王道治天下,必抚夷狄而纳百川,但施恩不可过,过则亏,亏则有损社稷之基。<br />
朕近日读后世宋朝之书,有‘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1]一句,朕深以为然。<br />
华夏要绵延不绝,决不能囿于血脉、别以地缘,而当并思想、传礼仪,若夷狄向慕中原,能移风俗、读诗书、行礼义,则褒扬而进之,为君者自当爱之如一。”<br />
“若夷狄进为中原,自当视同如华夏,但若其不思进取,甘愿与中原割席,亦当视为异族。”正在批阅奏章的武后淡声回复,“若异族敢犯,当击之,不改,则诛之。”<br />
“然也。”帝后二人对视一眼,深感心意相通。<br />
。<br />
唐高祖时空。<br />
李渊今日的心情属实是大起大落落落落。<br />
坏消息,好像老二是用的非常规手段上位,他被退位了;<br />
好消息,老二有贞观之治,威加海内,四夷咸服。<br />
坏消息,大唐被别人篡位了,还是个女人;<br />
好消息,兜兜转转江山又回了李家手中,子孙还开创了盛世。<br />
坏消息,盛世被一把玩完,国都都没了;<br />
好消息,但是没亡国,甚至收复河山、平定叛乱了。<br />
坏消息,没亡国也差不多了,国家整体呈现要死不活的状态;<br />
坏消息,安史之乱好像只是“国都一陷”、“天子一迁”,坏日子还在后头……<br />
李渊沉默片刻,最后还是忍不住骂道:“他耶耶的,老二教的什么孩子?”<br />
骂完突然想起来,老二耶耶不就是自己吗?<br />
李渊轻轻呸了一口,假装没说上一句话,但是下定了决心:“老二教孩子看上去不靠谱,还是得他耶耶亲自来!”<br />
保准再教一个唐太宗出来!<br />
。<br />
汉武帝时空。<br />
“华夷之辨,自古而有之,朕欲开疆拓土,教化蛮夷为必经之路。”刘彻挥退了宫人,提笔在绢帛两边写下“华”与“夷”,又使用线条连通二者,在线条之上落下一些零散的注脚,诸如汉夷通婚、教授诗书、推行孝道、开辟晋身之道等等。<br />
“若只是汉夷毗邻抑或是杂居,有小纷争而无大仇恨,尚能以恩德怀柔,若是如大汉与匈奴一般的血海深仇……”刘彻的眼底闪过一丝坚决的杀意,“且等以武力征服、一雪前耻后再谈融合一事吧!”<br />
边地代代累积,绵延七十余年的血海深仇,岂是一朝大胜能一笔勾销的?<br />
第177章 世界(十六)<br />
【“在整个九世纪,动荡与不安仿佛是世界的主基调。<br />
东边的大唐摇摇欲坠,宦官专权、军阀混战,逐渐拉开了半个多世纪的五代十国序幕;<br />
西边,三家分法兰克之后,松散的皇权再也敌不过教权,而拜占庭帝国恢复了圣像崇拜,欧洲世界期待着一个再无回转可能的罗马;<br />
中部,在烽火硝烟之中,阿拉伯的奴隶制趋于消亡,帝国蒙上了分裂的阴影;<br />
而在海上,四处游弋的维京海盗船一路劫掠,自波罗的海登上东欧大陆,开始建立新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