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李相三兴大汉,陈相灭吴有功,若孔
第420章 李相三兴大汉,陈相灭吴有功,若孔明欲接任,当有灭魏之功
渭水之滨,秋风送爽。
金黄的麦浪在阳光下翻滚。
诸葛亮站在高处,远眺这片丰饶的土地。
身后是整齐列队的齐汉将士。
“都督,魏军已退三十里。”
“司马昭自被末将击破以后,已逃遁去了汉中。”
“忙于整顿军务,并无暇顾及此地。”
姜维上前禀报。
诸葛亮微微点头,羽扇轻摇:
“传令三军,收麦迁民,不得有误。”
“切记,对待百姓须以仁德,若有强取豪夺者,军法处置!”
“遵命!”
众将领命而去。
不多时,
渭滨各处麦田里,齐军将士手持镰刀,协助百姓收割。
起初,当地百姓见军队到来,纷纷躲避,门窗紧闭。
但见汉军纪律严明,不仅不抢粮夺物。
反而帮助老弱收割,渐渐放下心来。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到田埂上。
望着忙碌的汉军将士,眼中满是疑惑。
诸葛亮见状,亲自上前搀扶老者:
“老丈不必惊慌,我乃大汉雍凉都督诸葛亮。”
“特来助百姓收割,迁往关中安居。”
老者闻言,激动得胡须颤抖:
“莫非真是诸葛孔明先生乎?”
“老朽有生之年,竟得见王师!”
“幸甚至哉!”
诸葛亮温和笑道:
“老丈高寿?在此居住多久了?”
“老朽今年七十有三,自建安年间便居于此地,历经战乱,几度易主。”
老者叹息道,“魏军课税沉重,十税其七,百姓苦不堪言。”
“若非家业在此,早已东逃矣!”
这时,
越来越多的百姓围拢过来,纷纷诉说蜀魏统治下的苦难。
一中年农夫跪地哭诉:
“都督有所不知,去岁天旱,收成本就不好。”
“魏官仍强征军粮,我家小儿险些饿死啊!”
一妇人抱着孩童,泪眼婆娑:
“夫君被强征入伍,至今音讯全无,留下我母子二人艰难度日。”
诸葛亮听罢,神色凝重,对众百姓道:
“亮奉大汉皇帝之命,特来解救诸位。”
“今迁往关中,每户发给谷种、农具,三年免赋。”
“、之后十五税一,永为定制!”
百姓闻言,无不欢欣鼓舞,纷纷跪拜:
“都督仁德!王师万岁!”
当下,
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诸葛亮命人重赏年长者,分发种子粮种,渭滨一带欢声雷动。
半月后,
关中大地迎来了一批新居民。
诸葛亮亲自规划安置事宜,命将士帮助百姓修建房屋。
“都督,此处地势较低,雨季易涝。”
“不如将民居建于高处。
”李严指着地形图,向诸葛亮建议道。
诸葛亮赞许地点头:
“……正方所言极是。”
“、此外,水利工程乃关中命脉,此事便交由你全权负责。”
李严躬身领命:
“严必竭尽全力,兴修水利,使关中成为天府之国。”
在诸葛亮的精心组织下,关中大地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汉军将士与百姓同心协力,修建房屋,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一日,
诸葛亮巡视至新开垦的田地,见一老农正教导年轻人耕作技巧,便驻足观看。
老农见都督到来,急忙行礼。
诸葛亮扶起老人,笑问:
“老丈觉得关中土地如何?”
老农激动道:
“禀都督,关中土地肥沃,远胜渭滨。”
“更兼李大人主持修建的水渠,引水灌溉极为便利,来年必是大丰收!”
正说着,
一群孩童欢笑着从田埂跑过,手中拿着汉军将士赠送的麦饼,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诸葛亮欣慰地点点头,对随行的姜维等人道:
“民为邦本,本国邦宁。”
“得民心者,方可得天下。”
姜维深有所感:
“都督仁政,百姓归心。”
“假以时日,西蜀必望风而归。”
三个月后,关中气象一新。
原本荒芜的土地上,新房林立。
田亩整齐,水渠纵横。
百姓安居乐业,市场日渐繁荣。
这一日,
诸葛亮召集众将及新任地方官员,在新建的议事厅中议事。
李严率先禀报水利工程进展:
“都督,主要干渠已修建完毕,可灌溉良田万顷。”
“明年若风调雨顺,关中粮食自给有余,还可支援西域都护府。”
诸葛亮满意地点头,又问民生情况。
新任关中太守禀报:
“现已安置百姓三万七千余人,开垦田地五万余亩。”
“每户皆有安居之所,入冬前可全部安置妥当。”
此时,
几位乡老代表百姓前来求见,献上新收获的粮食和百姓联名感谢书。
一位乡老激动地说:
“都督仁德,使我等重见天日。”
“关中百姓愿世世代代为大汉子民,永不相负!”
诸葛亮接过感谢书,对众人道:
“此乃大汉皇帝恩德,亮不过奉旨行事。”
“望诸位勤勉耕作,共建家园。”
当晚,
诸葛亮独坐帐中,写下《渭滨迁民记》,详录此次迁民安置的经验。
他知统一大业非一日之功,唯有深根固本,方能持久。
月光如水,洒在关中大地上。
这片曾经战乱频仍的土地,终于迎来了一丝和平的曙光。
诸葛亮站在窗前,远望星空,心中既有欣慰,也有深思。
“都督,夜已深了。”
侍卫轻声提醒。
诸葛亮淡淡道:
“百姓得以安居,将士血汗没有白流。”
“然天下未定,我等任重道远。”
渭水依旧东流,而两岸的命运,却因这位仁德都督的用心,正在悄然改变。
关中安置方毕,
诸葛亮便马不停蹄,着手处理陇西各族杂处之事。
这一日,他特召姜维至帐中议事。
“伯约,汝生在天水,必知羌汉杂处之弊。”
“近日有羌族首领来诉,言汉官强征羌人牛羊。”
“不知可有此事否?”
诸葛亮神色凝重,将一卷诉状递与姜维。
姜维览毕,长叹一声:
“……都督明察。”
“自永初以来,羌乱频仍,究其根源,实乃地方官吏贪暴所致。”
“维年少时,曾见汉官强夺羌女为妾,激起羌人血洗县衙之祸。”
诸葛亮颔首道:
“昔年读《永和羌乱志》,记载‘郡县苛敛,羌人卖儿贴妇’,令人扼腕。”
“李相爷尝言:压迫愈甚,反抗愈烈。”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治理边疆,当以怀柔为本。”
姜维肃然起敬,赞叹道:
“相爷的确远见。”
“然羌人居于深山,习性彪悍,如何使之归心?”
诸葛亮展开陇西地图,指点的道:
“吾观羌汉之隙,多在三点:”
“其一,汉官苛税。”
“其二,汉民夺其牧场。”
“其三,文化不通,相互猜忌。”
正议论间,侍卫来报:
“羌族首领俄何烧戈率众求见。”
诸葛亮命请之入。
须臾,
但见一位身着豹皮、头插雉羽的羌族大汉昂然而入。
身后还跟着几名羌人,抬着羔羊、青稞等礼物。
“都督仁德之名远播四海,羌人愿意归顺大汉!”
俄何烧戈行羌族大礼,声如洪钟。
诸葛亮亲自扶起,温言道:
“……首领请起。”
“大汉定当以诚相待,绝不负羌人之心。”
俄何烧戈却忽然跪地泣诉:
“然近日有汉官强征我族牛羊千头,又夺羌女三人。”
“若都督不能主持公道,羌人唯有再遁深山。”
诸葛亮勃然变色,立即召来相关官吏对质。
查实后,
当即将贪官革职查办,并命其加倍赔偿羌人损失。
事后,诸葛亮对姜维道:
“法不行则令不止。”
“吾欲立《护羌令》,汝可愿助我草拟?”
姜维拱手:
“维万死不辞!”
经半月筹划,《护羌令》终于颁布。
主要内容有:
一、禁止汉官强征羌人财物。
二、羌汉通婚者免赋三年。
三、设立互市,公平交易。
四、羌人愿农耕者,分与田地。
法令虽颁,推行却遇阻力。
一日,
姜维巡视狄道县,见有汉人豪强正在驱赶羌人牧民。
“此乃羌人世居牧场,尔何故驱赶?”
姜维上前大声质问汉人豪强。
豪强却回答的振振有词:
“将军有所不知,这些羌人纵畜毁我禾苗,野蛮难驯!”
羌人老者哭诉道:
“将军明鉴!我等在此放牧数十年。”
“今汉人开垦至此。反说我们毁其禾苗。”
姜维沉思片刻,道:
“吾有一策:划定牧区与农区,立石为界,互不侵犯。”
“另设市集,羌人以牛羊换汉人粮食,各得其所。”
众人皆称善。
姜维又请俄何烧戈至帐中,详询羌人习俗。
俄何烧戈道:
“羌人以青稞为主食,好饮酪酒,崇奉白石神。”
姜维记下,回禀诸葛亮。
诸葛亮笑道:
“欲融其心,先融其食。”
“可令军中学做羌人饮食,亦教羌人种植水稻、麦谷。”
于是,汉军大营中出现奇特景象:
汉军厨夫学习制作青稞饼,羌人则在水田中学插秧苗。
诸葛亮更命人将《诗经》、《孝经》译为羌语、派识字的羌人教授本族子弟。
三个月后,陇西气象一新。
羌汉互市热闹非凡,羌人用牛羊换布匹盐铁,汉人购得皮毛山货。
更有数对羌汉青年通婚,诸葛亮亲自主婚,赐予厚礼。
这一日,
俄何烧戈率众羌人带来一份大礼——
三百羌族勇士,愿加入汉军。
“都督待羌人以诚,羌人愿效死力!”
俄何烧戈慷慨陈词。
诸葛亮大喜,单独编成一营。
命熟知羌俗的姜维统辖训练。
姜维训练羌兵时,发现他们善射好猎,便创新战术。
将羌人狩猎之法与汉军阵法结合,练就一支山地劲旅。
俄何烧戈见姜维真诚相待,感慨道:
“往日汉官视我等如禽兽,今将军待我们如兄弟,羌人岂能不效死力?”
秋风渐末时,陇西已现祥和景象。
羌人学着修建汉式房屋,汉人也学会了羌人的牧羊技巧。
诸葛亮又设立学堂,令羌汉子弟同窗读书。
一日傍晚,
诸葛亮与姜维漫步渭水之滨,见羌汉儿童一同嬉戏,不禁发出感慨:
“伯约可见,文化融合,方为长治久安之策。”
“若以力服人,终难持久。”
姜维深鞠一躬:
“都督教诲,维终身难忘。”
“必当谨记怀柔远人之策,使四海归心。”
夕阳西下,羌笛声与汉家歌谣在渭水河畔交织,谱写着一曲民族融合的新篇。
又过半月,
关中大地银装素裹。
凛冽的西北风卷起细雪,在空中打着旋儿。
诸葛亮率领一众官员,冒着严寒出城百里,静候朝廷使者。
原来,由于诸葛亮在关中的政绩实在突出。
朝廷决定派遣天使过来,亲自嘉奖诸葛亮及其麾下一众官员。
当然,对于任何地方,朝廷都要时不时地派遣官员去慰问嘉奖。
为的就是加强与地方之间的联系。
让属下知道,恩出自于上,而不是地方长官。
“……都督,风雪甚大,不如在亭中暂避?”
姜维见诸葛亮肩披霜雪,不禁有些心疼地劝道。
诸葛亮遥望官道,神色肃穆:
“天使代表朝廷,岂可怠慢。”
正言语间,
远处出现一列车驾,旌旗在风雪中若隐若现。
诸葛亮立即整肃衣冠,率众上前相迎。
车帘掀开,一位身着紫袍的老者颤巍巍下车,
正是开国元老,刘备麾下创业老臣简雍。
他刚踏出车厢,便被寒风呛得连声咳嗽。
“西北之风,果然名不虚传,刺骨寒心啊!”
简雍裹紧裘袍,声音发抖。
诸葛亮含笑上前执礼:
“……简公远来辛苦。”
“请随亮入城,城内自有暖意。”
众人都没有想到,前来关中慰问的居然是元老级人物简雍。
看来朝廷还是对他们十分重视的。
简雍打量诸葛亮,见他仅着寻常官袍,不由感叹:
“孔明不畏严寒,真国之栋梁也!”
车驾缓缓向长安城行进。
将至城门,简雍忽觉风中寒意渐消,诧异间抬头望去。
但见城墙上密布草帘,形成一道挡风屏障。
诸葛亮解释道:
“此乃羌人所授之法,以草帘御寒,可使城内温度倍增。”
一入城门,简雍顿时目瞪口呆。
但见长安街道宽阔,车水马龙,各族行人摩肩接踵。
街市两旁商铺林立,叫卖声此起彼伏。
不仅有汉人商贩,更有身着奇装异服的西域胡商、皮肤黝黑的身毒人。
甚至还有金发碧眼的西方客商。
“这……这还是当年残破不堪的长安城吗?”
简雍难以置信。
诸葛亮微笑:
“自重设西域都护府以来,商路畅通,万国来朝。”
“如今长安有胡商三千户,每日交易额逾万金。”
简雍见一胡商摊前围满人群,好奇问道:
“彼所售何物?”
“此乃大秦商人,所售为玻璃器皿。”
诸葛亮引简雍近观,但见晶莹剔透的杯盏在阳光下流光溢彩。
简雍抚须赞叹:
“都督治政有方,真乃海纳百川,万邦来朝之象!”
行至市集中心,诸葛亮请简雍至一酒楼歇息。
店家奉上热气腾腾的羊肉泡馍,又有羌人特制的青稞酒。
简雍品尝后连连称奇:
“不想西北之地,竟有如此美味!”
诸葛亮耐心地为简雍介绍道:
“此乃羌汉融合之佳肴。”
“如今长安百姓,多习胡食,胡人也学用筷子,可谓相得益彰。”
宴毕,二人至都督府正堂。
简雍整肃衣冠,宣读圣旨:
“咨尔诸葛亮,镇守关中。”
“外御强敌,内抚百姓。”
“政通人和,万邦来朝。”
“特增食邑一千户,赐金千斤,绢帛五百匹,以示嘉奖。”
诸葛亮跪拜接旨:
“臣亮谨领圣恩,必当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礼毕,诸葛亮邀简雍入内室密谈。
“简公,陛下圣体安否?”
诸葛亮关切问道。
他虽在西京,但也时刻关注着朝堂局势。
确实听到些风声,说陛下最近身体不太好。
简雍面色转忧,低声道:
“实不相瞒,陛下近日龙体欠安,每日理政不过三个时辰。”
“较之往日,减少大半。”
诸葛亮眉头微蹙:
“那朝政……?”
“幸有内阁支撑,然陈首相也年事已高,时常力不从心。”
简雍意味深长地看着诸葛亮,“孔明先生在关中政绩卓著,朝中多有议论。”
“或许不久便可召你回朝。”
言外之意,老诸你在关中又有军功,又有政绩。
说不定下一任首相就是你哦。
所以简雍对待诸葛亮的态度也是相当恭敬,不敢得罪未来的帝国二把手。
诸葛亮执壶斟茶,神色不变:
“亮才疏学浅,唯愿尽忠职守。”
“不知朝廷对灭魏之策,可有定论?”
诸葛亮马上转移了话题,把灭魏之事拿出来放在正题上说。
毕竟,诸葛亮早已不是当年初入徐州的愣头青了。
他也是一个从政将近二十多年的政治老油条了。
首相是何等的权力?
何等的位高权重?
在诸葛亮看来,
李翊之所以能成为第一任首相,那是因为他有三兴汉室之功。
而陈登接任第二任首相,那是因为他有灭吴之功。
如果自己想要从自己手中接下第三任首相的话,那就必须要有灭魏之功。
这样才能堵住悠悠之口,才能让众人心悦诚服。
所以,对于讨伐蜀魏一事,诸葛亮其实是相当上心的。
简雍却摇了摇头,叹道:
“陛下病体未愈,暂无此意。”
“况且……”
他压低声音,“朝中有些人主张与魏和谈,认为连年征战,国库空虚。”
“加上之前河北大蝗,更有人借此大做文章。”
“说正是因为我朝大兴兵戈,不修仁政,故上天降下了责罚。”
诸葛亮默然片刻,终是未再多言。
临别时,诸葛亮命人取来西域珍宝:
大秦玻璃镜、身毒象牙雕、波斯地毯等贵重之物,尽数赠予简雍。
“边陲小物,不成敬意。”
简雍感慨道:
“孔明先生治下,长安繁华胜似洛阳。”
“他日回朝,必能大展宏图。”
送别简雍后,诸葛亮独立城楼,远望东方。
姜维悄然走近:
“都督,朝廷似有召您回京之意。”
诸葛亮轻叹:
“伯约,治国如弈棋,有时进一步,不如停一步。”
“关中基业初成,岂可半途而废?”
暮色渐深,长安城内万家灯火,胡笳声与汉家乐曲交织。
诸葛亮深知,这座城市的繁荣,只是他宏大蓝图的一角。
而朝堂之上的风云变幻,或许将带给他新的挑战。
风雪又起,但这一次,长安城内的暖意,足以抵御任何严寒。
长安都督府内,诸葛亮伏案疾书,烛火摇曳映照着他坚毅的面容。
笔锋如刀,在纸张上划出铿锵有力的字句。
写至激动处,诸葛亮掷笔长叹:
“苟安一时,必贻害千秋!”
半月后,这封奏章送至洛阳皇宫。
刘备强撑病体,在寝殿中仔细阅览。
奏疏中,诸葛亮简单汇报了自己这几年在关中的工作。
并论证了伐魏灭蜀的可能性。
还不忘在末尾,痛斥朝中主和派等软骨头。
其书略曰:
“臣亮顿首再拜,谨奏吾皇陛下:”
“臣受命督雍凉以来,夙夜惕厉,未尝敢忘陛下托付之重。”
“今关中气象维新,秦川沃野复现生机。”
“谨为陛下陈之:”
“一曰徙民实边,三辅遗黎归心。”
“去岁徙陇西民户三千于渭北,授田宅、给耕牛。”
“今麦浪连云,仓廪盈积。”
“羌胡部落闻风来附者七万余口,皆编入户籍。”
“教以桑麻,汉胡同耕。”
“市井共语,陇坂之间渐闻弦歌之声。”
“二曰屯田兴利,郑白渠复涌甘霖。”
“发戍卒三万修葺战国故渠,引泾溉田,新辟水田千顷。”
“军屯岁得谷百万斛,民屯赋税倍于往岁。”
“长安太学重建,胡汉子弟同席受业。”
“匈奴小王呼衍圭竟能诵《孝经》,此诚两汉未有之盛。”
“三曰魏廷崩析,天时已至。”
“曹叡孺子临朝,内宠专权。”
“司马懿暴卒五丈原,魏失其柱石。”
“犹记章武初年,臣督交州时,令士燮广植甘蔗。”
“今蜀中坊林立,成都富室十之七八赖此为生。”
“若战端一开,断其蔗源,则蜀贾必怨曹氏——”
“此诚不战而屈人之兵也。”
“然朝中竟有腐儒倡和议之说,臣窃痛之!”
“彼辈但知割据自保,岂见天下苍生望汉旌旗如渴思饮?”
“昔高皇帝提三尺剑定鼎关中,光武皇帝起南阳而扫群凶。”
“今陛下承两祖英烈,据山河形胜。”
“若逡巡不前,岂非负天命、失民望乎?”
“臣虽驽钝,愿效死力。”
“陇右劲卒皆磨剑待发,荆州粮船已聚于汉口。”
“但乞陛下奋雷霆之威,乘此云龙风虎之际。”
“则川蜀百姓箪食壶浆之日,即在眼前矣!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章武十五年冬十二月,雍凉大都督臣诸葛亮谨奏。”
读罢孔明奏疏,刘备沉默良久。
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神色。
次日朝会,刘备命内侍宣读诸葛亮奏章,而后环视群臣:
“孔明建言伐魏,诸卿以为如何?”
华歆率先出列:
“陛下,诸葛都督虽言之有理。”
“然曹魏据守蜀道天险,非易与之敌。”
“昔日光武皇帝伐蜀,耗时十一年方克。”
“今陛下圣体未愈,国库不丰,实非用兵之时。”
众臣纷纷附和,皆言应当休养生息。
刘备面露倦容:
“朕确感疲乏,此事便容后再议罢。”
随即,宣布退朝。
是夜,刘备密召大司马大将军李翊入宫。
烛光下,天子容颜憔悴,却目光如炬。
“今日朝堂之上,爱卿为何不发一言?”
刘备直接发问。
李翊躬身答道:
“陛下心中已有定见,臣又何须多言?”
刘备挑眉问:
“此话怎讲?”
李翊近前一步,声音压低:
“太子年幼,若陛下亲征灭魏,功在当代。”
“若留待太子,则是新君立威之机。”
“臣斗胆猜测,陛下所虑,莫非在此?”
刘备长叹一声:
“知朕者,李卿也。”
“然阿斗性情柔弱,朕恐他难以驾驭如此大战。”
“……陛下过虑了。”
李翊正色道,“灭魏之战非同小可,自有臣等竭力辅佐。”
“且此战关乎国运,若成,则太子威望立显。”
“若败,罪在臣等,此乃万全之策也。”
刘备沉吟良久,终是点头:
“传太子入见。”
当刘禅从东宫忐忑不安地来到寝殿时,刘备凝视着这个性情温和的儿子,心中百感交集。
“儿臣拜见父皇。”
刘禅跪拜行礼,举止间仍带着几分稚嫩。
刘备温言道:
“阿斗,明日开始,你便代朕监国理政。”
刘禅闻言大惊,不解其意:
“父皇!儿臣才疏学浅,岂敢担此重任?”
“你迟早要继承大统,现在正是学习之时。”
刘备咳嗽数声,继续道:
“有李相与众卿辅佐,你不必过虑。”
李翊也劝道:
“太子殿下,陛下龙体欠安。”
“为人子者,当为父分忧。”
刘禅见二人态度坚决,只得叩首领命。
次日朝会,皇位上空无一人。
刘禅坐在下首的监国座位上,神情紧张。
群臣见天子未至,皆露诧异之色。
华歆率先反问:“
太子监国,可有陛下诏书?”
李翊立即出列,手持诏书高声道:
“陛下有旨:太子刘禅,仁孝聪慧,即日起代朕监国。”
“诸卿当尽心辅佐,不得有违!”
众臣窃窃私语,显然对这位年轻太子能否胜任心存疑虑。
忽然,一名老臣出班奏道:
“太子殿下,老臣以为诸葛都督伐魏之议过于激进。”
“是否应当……”
“此事容后再议。”
刘禅按照李翊事先教导,沉稳应答。
因为相父昨晚就跟他说了,
你别看朝堂上那些大臣在你父皇面前温顺的跟小绵羊似的,在你面前不见得会这么乖乖听话。
你父亲靠着几十年的威望,镇得住他们。
你年轻稚嫩,可别露了怯。
尽管已经鲜少参与朝堂之事了,但太子监国期间,李翊还是陪着刘禅。
因为他担心这孩子镇不住手下那帮人。
又有人试探道:
“殿下监国,是否应先熟悉朝政月余,再行决策?”
李翊立即厉声斥责:
“太子乃陛下亲命监国,尔等何敢质疑?”
“莫非想要抗旨不成?”
这一声呵斥,顿时震慑全场。
众臣见李翊态度强硬,皆知太子监国已成定局,纷纷叩首称是。
退朝后,刘禅长舒一口气,对李翊道:
“方才多亏相父解围。”
李翊意味深长地说:
“殿下需记住,为君者,当柔中带刚。”
“今日只是开始。”
望着刘禅离去的背影,李翊心中暗忖:
陛下这一招,既为太子立威,也为朝局设下棋局。
而诸葛亮在关中的奏章,恰成了这盘棋的起手式。
宫门外,几位大臣低声交谈,目光中闪烁着不安。
他们都明白,这场监国背后,隐藏着更深的政治布局。
而诸葛亮的伐魏之议,已然成为新旧势力较量的焦点。
深宫之中,刘备倚在榻上,听着内侍汇报朝会情形。
嘴角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他知道,这场权力交接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而真正的风雨,还在后头。
……
(本章完)
渭水之滨,秋风送爽。
金黄的麦浪在阳光下翻滚。
诸葛亮站在高处,远眺这片丰饶的土地。
身后是整齐列队的齐汉将士。
“都督,魏军已退三十里。”
“司马昭自被末将击破以后,已逃遁去了汉中。”
“忙于整顿军务,并无暇顾及此地。”
姜维上前禀报。
诸葛亮微微点头,羽扇轻摇:
“传令三军,收麦迁民,不得有误。”
“切记,对待百姓须以仁德,若有强取豪夺者,军法处置!”
“遵命!”
众将领命而去。
不多时,
渭滨各处麦田里,齐军将士手持镰刀,协助百姓收割。
起初,当地百姓见军队到来,纷纷躲避,门窗紧闭。
但见汉军纪律严明,不仅不抢粮夺物。
反而帮助老弱收割,渐渐放下心来。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到田埂上。
望着忙碌的汉军将士,眼中满是疑惑。
诸葛亮见状,亲自上前搀扶老者:
“老丈不必惊慌,我乃大汉雍凉都督诸葛亮。”
“特来助百姓收割,迁往关中安居。”
老者闻言,激动得胡须颤抖:
“莫非真是诸葛孔明先生乎?”
“老朽有生之年,竟得见王师!”
“幸甚至哉!”
诸葛亮温和笑道:
“老丈高寿?在此居住多久了?”
“老朽今年七十有三,自建安年间便居于此地,历经战乱,几度易主。”
老者叹息道,“魏军课税沉重,十税其七,百姓苦不堪言。”
“若非家业在此,早已东逃矣!”
这时,
越来越多的百姓围拢过来,纷纷诉说蜀魏统治下的苦难。
一中年农夫跪地哭诉:
“都督有所不知,去岁天旱,收成本就不好。”
“魏官仍强征军粮,我家小儿险些饿死啊!”
一妇人抱着孩童,泪眼婆娑:
“夫君被强征入伍,至今音讯全无,留下我母子二人艰难度日。”
诸葛亮听罢,神色凝重,对众百姓道:
“亮奉大汉皇帝之命,特来解救诸位。”
“今迁往关中,每户发给谷种、农具,三年免赋。”
“、之后十五税一,永为定制!”
百姓闻言,无不欢欣鼓舞,纷纷跪拜:
“都督仁德!王师万岁!”
当下,
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诸葛亮命人重赏年长者,分发种子粮种,渭滨一带欢声雷动。
半月后,
关中大地迎来了一批新居民。
诸葛亮亲自规划安置事宜,命将士帮助百姓修建房屋。
“都督,此处地势较低,雨季易涝。”
“不如将民居建于高处。
”李严指着地形图,向诸葛亮建议道。
诸葛亮赞许地点头:
“……正方所言极是。”
“、此外,水利工程乃关中命脉,此事便交由你全权负责。”
李严躬身领命:
“严必竭尽全力,兴修水利,使关中成为天府之国。”
在诸葛亮的精心组织下,关中大地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汉军将士与百姓同心协力,修建房屋,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一日,
诸葛亮巡视至新开垦的田地,见一老农正教导年轻人耕作技巧,便驻足观看。
老农见都督到来,急忙行礼。
诸葛亮扶起老人,笑问:
“老丈觉得关中土地如何?”
老农激动道:
“禀都督,关中土地肥沃,远胜渭滨。”
“更兼李大人主持修建的水渠,引水灌溉极为便利,来年必是大丰收!”
正说着,
一群孩童欢笑着从田埂跑过,手中拿着汉军将士赠送的麦饼,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诸葛亮欣慰地点点头,对随行的姜维等人道:
“民为邦本,本国邦宁。”
“得民心者,方可得天下。”
姜维深有所感:
“都督仁政,百姓归心。”
“假以时日,西蜀必望风而归。”
三个月后,关中气象一新。
原本荒芜的土地上,新房林立。
田亩整齐,水渠纵横。
百姓安居乐业,市场日渐繁荣。
这一日,
诸葛亮召集众将及新任地方官员,在新建的议事厅中议事。
李严率先禀报水利工程进展:
“都督,主要干渠已修建完毕,可灌溉良田万顷。”
“明年若风调雨顺,关中粮食自给有余,还可支援西域都护府。”
诸葛亮满意地点头,又问民生情况。
新任关中太守禀报:
“现已安置百姓三万七千余人,开垦田地五万余亩。”
“每户皆有安居之所,入冬前可全部安置妥当。”
此时,
几位乡老代表百姓前来求见,献上新收获的粮食和百姓联名感谢书。
一位乡老激动地说:
“都督仁德,使我等重见天日。”
“关中百姓愿世世代代为大汉子民,永不相负!”
诸葛亮接过感谢书,对众人道:
“此乃大汉皇帝恩德,亮不过奉旨行事。”
“望诸位勤勉耕作,共建家园。”
当晚,
诸葛亮独坐帐中,写下《渭滨迁民记》,详录此次迁民安置的经验。
他知统一大业非一日之功,唯有深根固本,方能持久。
月光如水,洒在关中大地上。
这片曾经战乱频仍的土地,终于迎来了一丝和平的曙光。
诸葛亮站在窗前,远望星空,心中既有欣慰,也有深思。
“都督,夜已深了。”
侍卫轻声提醒。
诸葛亮淡淡道:
“百姓得以安居,将士血汗没有白流。”
“然天下未定,我等任重道远。”
渭水依旧东流,而两岸的命运,却因这位仁德都督的用心,正在悄然改变。
关中安置方毕,
诸葛亮便马不停蹄,着手处理陇西各族杂处之事。
这一日,他特召姜维至帐中议事。
“伯约,汝生在天水,必知羌汉杂处之弊。”
“近日有羌族首领来诉,言汉官强征羌人牛羊。”
“不知可有此事否?”
诸葛亮神色凝重,将一卷诉状递与姜维。
姜维览毕,长叹一声:
“……都督明察。”
“自永初以来,羌乱频仍,究其根源,实乃地方官吏贪暴所致。”
“维年少时,曾见汉官强夺羌女为妾,激起羌人血洗县衙之祸。”
诸葛亮颔首道:
“昔年读《永和羌乱志》,记载‘郡县苛敛,羌人卖儿贴妇’,令人扼腕。”
“李相爷尝言:压迫愈甚,反抗愈烈。”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治理边疆,当以怀柔为本。”
姜维肃然起敬,赞叹道:
“相爷的确远见。”
“然羌人居于深山,习性彪悍,如何使之归心?”
诸葛亮展开陇西地图,指点的道:
“吾观羌汉之隙,多在三点:”
“其一,汉官苛税。”
“其二,汉民夺其牧场。”
“其三,文化不通,相互猜忌。”
正议论间,侍卫来报:
“羌族首领俄何烧戈率众求见。”
诸葛亮命请之入。
须臾,
但见一位身着豹皮、头插雉羽的羌族大汉昂然而入。
身后还跟着几名羌人,抬着羔羊、青稞等礼物。
“都督仁德之名远播四海,羌人愿意归顺大汉!”
俄何烧戈行羌族大礼,声如洪钟。
诸葛亮亲自扶起,温言道:
“……首领请起。”
“大汉定当以诚相待,绝不负羌人之心。”
俄何烧戈却忽然跪地泣诉:
“然近日有汉官强征我族牛羊千头,又夺羌女三人。”
“若都督不能主持公道,羌人唯有再遁深山。”
诸葛亮勃然变色,立即召来相关官吏对质。
查实后,
当即将贪官革职查办,并命其加倍赔偿羌人损失。
事后,诸葛亮对姜维道:
“法不行则令不止。”
“吾欲立《护羌令》,汝可愿助我草拟?”
姜维拱手:
“维万死不辞!”
经半月筹划,《护羌令》终于颁布。
主要内容有:
一、禁止汉官强征羌人财物。
二、羌汉通婚者免赋三年。
三、设立互市,公平交易。
四、羌人愿农耕者,分与田地。
法令虽颁,推行却遇阻力。
一日,
姜维巡视狄道县,见有汉人豪强正在驱赶羌人牧民。
“此乃羌人世居牧场,尔何故驱赶?”
姜维上前大声质问汉人豪强。
豪强却回答的振振有词:
“将军有所不知,这些羌人纵畜毁我禾苗,野蛮难驯!”
羌人老者哭诉道:
“将军明鉴!我等在此放牧数十年。”
“今汉人开垦至此。反说我们毁其禾苗。”
姜维沉思片刻,道:
“吾有一策:划定牧区与农区,立石为界,互不侵犯。”
“另设市集,羌人以牛羊换汉人粮食,各得其所。”
众人皆称善。
姜维又请俄何烧戈至帐中,详询羌人习俗。
俄何烧戈道:
“羌人以青稞为主食,好饮酪酒,崇奉白石神。”
姜维记下,回禀诸葛亮。
诸葛亮笑道:
“欲融其心,先融其食。”
“可令军中学做羌人饮食,亦教羌人种植水稻、麦谷。”
于是,汉军大营中出现奇特景象:
汉军厨夫学习制作青稞饼,羌人则在水田中学插秧苗。
诸葛亮更命人将《诗经》、《孝经》译为羌语、派识字的羌人教授本族子弟。
三个月后,陇西气象一新。
羌汉互市热闹非凡,羌人用牛羊换布匹盐铁,汉人购得皮毛山货。
更有数对羌汉青年通婚,诸葛亮亲自主婚,赐予厚礼。
这一日,
俄何烧戈率众羌人带来一份大礼——
三百羌族勇士,愿加入汉军。
“都督待羌人以诚,羌人愿效死力!”
俄何烧戈慷慨陈词。
诸葛亮大喜,单独编成一营。
命熟知羌俗的姜维统辖训练。
姜维训练羌兵时,发现他们善射好猎,便创新战术。
将羌人狩猎之法与汉军阵法结合,练就一支山地劲旅。
俄何烧戈见姜维真诚相待,感慨道:
“往日汉官视我等如禽兽,今将军待我们如兄弟,羌人岂能不效死力?”
秋风渐末时,陇西已现祥和景象。
羌人学着修建汉式房屋,汉人也学会了羌人的牧羊技巧。
诸葛亮又设立学堂,令羌汉子弟同窗读书。
一日傍晚,
诸葛亮与姜维漫步渭水之滨,见羌汉儿童一同嬉戏,不禁发出感慨:
“伯约可见,文化融合,方为长治久安之策。”
“若以力服人,终难持久。”
姜维深鞠一躬:
“都督教诲,维终身难忘。”
“必当谨记怀柔远人之策,使四海归心。”
夕阳西下,羌笛声与汉家歌谣在渭水河畔交织,谱写着一曲民族融合的新篇。
又过半月,
关中大地银装素裹。
凛冽的西北风卷起细雪,在空中打着旋儿。
诸葛亮率领一众官员,冒着严寒出城百里,静候朝廷使者。
原来,由于诸葛亮在关中的政绩实在突出。
朝廷决定派遣天使过来,亲自嘉奖诸葛亮及其麾下一众官员。
当然,对于任何地方,朝廷都要时不时地派遣官员去慰问嘉奖。
为的就是加强与地方之间的联系。
让属下知道,恩出自于上,而不是地方长官。
“……都督,风雪甚大,不如在亭中暂避?”
姜维见诸葛亮肩披霜雪,不禁有些心疼地劝道。
诸葛亮遥望官道,神色肃穆:
“天使代表朝廷,岂可怠慢。”
正言语间,
远处出现一列车驾,旌旗在风雪中若隐若现。
诸葛亮立即整肃衣冠,率众上前相迎。
车帘掀开,一位身着紫袍的老者颤巍巍下车,
正是开国元老,刘备麾下创业老臣简雍。
他刚踏出车厢,便被寒风呛得连声咳嗽。
“西北之风,果然名不虚传,刺骨寒心啊!”
简雍裹紧裘袍,声音发抖。
诸葛亮含笑上前执礼:
“……简公远来辛苦。”
“请随亮入城,城内自有暖意。”
众人都没有想到,前来关中慰问的居然是元老级人物简雍。
看来朝廷还是对他们十分重视的。
简雍打量诸葛亮,见他仅着寻常官袍,不由感叹:
“孔明不畏严寒,真国之栋梁也!”
车驾缓缓向长安城行进。
将至城门,简雍忽觉风中寒意渐消,诧异间抬头望去。
但见城墙上密布草帘,形成一道挡风屏障。
诸葛亮解释道:
“此乃羌人所授之法,以草帘御寒,可使城内温度倍增。”
一入城门,简雍顿时目瞪口呆。
但见长安街道宽阔,车水马龙,各族行人摩肩接踵。
街市两旁商铺林立,叫卖声此起彼伏。
不仅有汉人商贩,更有身着奇装异服的西域胡商、皮肤黝黑的身毒人。
甚至还有金发碧眼的西方客商。
“这……这还是当年残破不堪的长安城吗?”
简雍难以置信。
诸葛亮微笑:
“自重设西域都护府以来,商路畅通,万国来朝。”
“如今长安有胡商三千户,每日交易额逾万金。”
简雍见一胡商摊前围满人群,好奇问道:
“彼所售何物?”
“此乃大秦商人,所售为玻璃器皿。”
诸葛亮引简雍近观,但见晶莹剔透的杯盏在阳光下流光溢彩。
简雍抚须赞叹:
“都督治政有方,真乃海纳百川,万邦来朝之象!”
行至市集中心,诸葛亮请简雍至一酒楼歇息。
店家奉上热气腾腾的羊肉泡馍,又有羌人特制的青稞酒。
简雍品尝后连连称奇:
“不想西北之地,竟有如此美味!”
诸葛亮耐心地为简雍介绍道:
“此乃羌汉融合之佳肴。”
“如今长安百姓,多习胡食,胡人也学用筷子,可谓相得益彰。”
宴毕,二人至都督府正堂。
简雍整肃衣冠,宣读圣旨:
“咨尔诸葛亮,镇守关中。”
“外御强敌,内抚百姓。”
“政通人和,万邦来朝。”
“特增食邑一千户,赐金千斤,绢帛五百匹,以示嘉奖。”
诸葛亮跪拜接旨:
“臣亮谨领圣恩,必当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礼毕,诸葛亮邀简雍入内室密谈。
“简公,陛下圣体安否?”
诸葛亮关切问道。
他虽在西京,但也时刻关注着朝堂局势。
确实听到些风声,说陛下最近身体不太好。
简雍面色转忧,低声道:
“实不相瞒,陛下近日龙体欠安,每日理政不过三个时辰。”
“较之往日,减少大半。”
诸葛亮眉头微蹙:
“那朝政……?”
“幸有内阁支撑,然陈首相也年事已高,时常力不从心。”
简雍意味深长地看着诸葛亮,“孔明先生在关中政绩卓著,朝中多有议论。”
“或许不久便可召你回朝。”
言外之意,老诸你在关中又有军功,又有政绩。
说不定下一任首相就是你哦。
所以简雍对待诸葛亮的态度也是相当恭敬,不敢得罪未来的帝国二把手。
诸葛亮执壶斟茶,神色不变:
“亮才疏学浅,唯愿尽忠职守。”
“不知朝廷对灭魏之策,可有定论?”
诸葛亮马上转移了话题,把灭魏之事拿出来放在正题上说。
毕竟,诸葛亮早已不是当年初入徐州的愣头青了。
他也是一个从政将近二十多年的政治老油条了。
首相是何等的权力?
何等的位高权重?
在诸葛亮看来,
李翊之所以能成为第一任首相,那是因为他有三兴汉室之功。
而陈登接任第二任首相,那是因为他有灭吴之功。
如果自己想要从自己手中接下第三任首相的话,那就必须要有灭魏之功。
这样才能堵住悠悠之口,才能让众人心悦诚服。
所以,对于讨伐蜀魏一事,诸葛亮其实是相当上心的。
简雍却摇了摇头,叹道:
“陛下病体未愈,暂无此意。”
“况且……”
他压低声音,“朝中有些人主张与魏和谈,认为连年征战,国库空虚。”
“加上之前河北大蝗,更有人借此大做文章。”
“说正是因为我朝大兴兵戈,不修仁政,故上天降下了责罚。”
诸葛亮默然片刻,终是未再多言。
临别时,诸葛亮命人取来西域珍宝:
大秦玻璃镜、身毒象牙雕、波斯地毯等贵重之物,尽数赠予简雍。
“边陲小物,不成敬意。”
简雍感慨道:
“孔明先生治下,长安繁华胜似洛阳。”
“他日回朝,必能大展宏图。”
送别简雍后,诸葛亮独立城楼,远望东方。
姜维悄然走近:
“都督,朝廷似有召您回京之意。”
诸葛亮轻叹:
“伯约,治国如弈棋,有时进一步,不如停一步。”
“关中基业初成,岂可半途而废?”
暮色渐深,长安城内万家灯火,胡笳声与汉家乐曲交织。
诸葛亮深知,这座城市的繁荣,只是他宏大蓝图的一角。
而朝堂之上的风云变幻,或许将带给他新的挑战。
风雪又起,但这一次,长安城内的暖意,足以抵御任何严寒。
长安都督府内,诸葛亮伏案疾书,烛火摇曳映照着他坚毅的面容。
笔锋如刀,在纸张上划出铿锵有力的字句。
写至激动处,诸葛亮掷笔长叹:
“苟安一时,必贻害千秋!”
半月后,这封奏章送至洛阳皇宫。
刘备强撑病体,在寝殿中仔细阅览。
奏疏中,诸葛亮简单汇报了自己这几年在关中的工作。
并论证了伐魏灭蜀的可能性。
还不忘在末尾,痛斥朝中主和派等软骨头。
其书略曰:
“臣亮顿首再拜,谨奏吾皇陛下:”
“臣受命督雍凉以来,夙夜惕厉,未尝敢忘陛下托付之重。”
“今关中气象维新,秦川沃野复现生机。”
“谨为陛下陈之:”
“一曰徙民实边,三辅遗黎归心。”
“去岁徙陇西民户三千于渭北,授田宅、给耕牛。”
“今麦浪连云,仓廪盈积。”
“羌胡部落闻风来附者七万余口,皆编入户籍。”
“教以桑麻,汉胡同耕。”
“市井共语,陇坂之间渐闻弦歌之声。”
“二曰屯田兴利,郑白渠复涌甘霖。”
“发戍卒三万修葺战国故渠,引泾溉田,新辟水田千顷。”
“军屯岁得谷百万斛,民屯赋税倍于往岁。”
“长安太学重建,胡汉子弟同席受业。”
“匈奴小王呼衍圭竟能诵《孝经》,此诚两汉未有之盛。”
“三曰魏廷崩析,天时已至。”
“曹叡孺子临朝,内宠专权。”
“司马懿暴卒五丈原,魏失其柱石。”
“犹记章武初年,臣督交州时,令士燮广植甘蔗。”
“今蜀中坊林立,成都富室十之七八赖此为生。”
“若战端一开,断其蔗源,则蜀贾必怨曹氏——”
“此诚不战而屈人之兵也。”
“然朝中竟有腐儒倡和议之说,臣窃痛之!”
“彼辈但知割据自保,岂见天下苍生望汉旌旗如渴思饮?”
“昔高皇帝提三尺剑定鼎关中,光武皇帝起南阳而扫群凶。”
“今陛下承两祖英烈,据山河形胜。”
“若逡巡不前,岂非负天命、失民望乎?”
“臣虽驽钝,愿效死力。”
“陇右劲卒皆磨剑待发,荆州粮船已聚于汉口。”
“但乞陛下奋雷霆之威,乘此云龙风虎之际。”
“则川蜀百姓箪食壶浆之日,即在眼前矣!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章武十五年冬十二月,雍凉大都督臣诸葛亮谨奏。”
读罢孔明奏疏,刘备沉默良久。
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神色。
次日朝会,刘备命内侍宣读诸葛亮奏章,而后环视群臣:
“孔明建言伐魏,诸卿以为如何?”
华歆率先出列:
“陛下,诸葛都督虽言之有理。”
“然曹魏据守蜀道天险,非易与之敌。”
“昔日光武皇帝伐蜀,耗时十一年方克。”
“今陛下圣体未愈,国库不丰,实非用兵之时。”
众臣纷纷附和,皆言应当休养生息。
刘备面露倦容:
“朕确感疲乏,此事便容后再议罢。”
随即,宣布退朝。
是夜,刘备密召大司马大将军李翊入宫。
烛光下,天子容颜憔悴,却目光如炬。
“今日朝堂之上,爱卿为何不发一言?”
刘备直接发问。
李翊躬身答道:
“陛下心中已有定见,臣又何须多言?”
刘备挑眉问:
“此话怎讲?”
李翊近前一步,声音压低:
“太子年幼,若陛下亲征灭魏,功在当代。”
“若留待太子,则是新君立威之机。”
“臣斗胆猜测,陛下所虑,莫非在此?”
刘备长叹一声:
“知朕者,李卿也。”
“然阿斗性情柔弱,朕恐他难以驾驭如此大战。”
“……陛下过虑了。”
李翊正色道,“灭魏之战非同小可,自有臣等竭力辅佐。”
“且此战关乎国运,若成,则太子威望立显。”
“若败,罪在臣等,此乃万全之策也。”
刘备沉吟良久,终是点头:
“传太子入见。”
当刘禅从东宫忐忑不安地来到寝殿时,刘备凝视着这个性情温和的儿子,心中百感交集。
“儿臣拜见父皇。”
刘禅跪拜行礼,举止间仍带着几分稚嫩。
刘备温言道:
“阿斗,明日开始,你便代朕监国理政。”
刘禅闻言大惊,不解其意:
“父皇!儿臣才疏学浅,岂敢担此重任?”
“你迟早要继承大统,现在正是学习之时。”
刘备咳嗽数声,继续道:
“有李相与众卿辅佐,你不必过虑。”
李翊也劝道:
“太子殿下,陛下龙体欠安。”
“为人子者,当为父分忧。”
刘禅见二人态度坚决,只得叩首领命。
次日朝会,皇位上空无一人。
刘禅坐在下首的监国座位上,神情紧张。
群臣见天子未至,皆露诧异之色。
华歆率先反问:“
太子监国,可有陛下诏书?”
李翊立即出列,手持诏书高声道:
“陛下有旨:太子刘禅,仁孝聪慧,即日起代朕监国。”
“诸卿当尽心辅佐,不得有违!”
众臣窃窃私语,显然对这位年轻太子能否胜任心存疑虑。
忽然,一名老臣出班奏道:
“太子殿下,老臣以为诸葛都督伐魏之议过于激进。”
“是否应当……”
“此事容后再议。”
刘禅按照李翊事先教导,沉稳应答。
因为相父昨晚就跟他说了,
你别看朝堂上那些大臣在你父皇面前温顺的跟小绵羊似的,在你面前不见得会这么乖乖听话。
你父亲靠着几十年的威望,镇得住他们。
你年轻稚嫩,可别露了怯。
尽管已经鲜少参与朝堂之事了,但太子监国期间,李翊还是陪着刘禅。
因为他担心这孩子镇不住手下那帮人。
又有人试探道:
“殿下监国,是否应先熟悉朝政月余,再行决策?”
李翊立即厉声斥责:
“太子乃陛下亲命监国,尔等何敢质疑?”
“莫非想要抗旨不成?”
这一声呵斥,顿时震慑全场。
众臣见李翊态度强硬,皆知太子监国已成定局,纷纷叩首称是。
退朝后,刘禅长舒一口气,对李翊道:
“方才多亏相父解围。”
李翊意味深长地说:
“殿下需记住,为君者,当柔中带刚。”
“今日只是开始。”
望着刘禅离去的背影,李翊心中暗忖:
陛下这一招,既为太子立威,也为朝局设下棋局。
而诸葛亮在关中的奏章,恰成了这盘棋的起手式。
宫门外,几位大臣低声交谈,目光中闪烁着不安。
他们都明白,这场监国背后,隐藏着更深的政治布局。
而诸葛亮的伐魏之议,已然成为新旧势力较量的焦点。
深宫之中,刘备倚在榻上,听着内侍汇报朝会情形。
嘴角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他知道,这场权力交接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而真正的风雨,还在后头。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