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曹操 刘备两雄之命运,竟悉数系于李翊之一言一语
<p> 第203章 曹操 刘备两雄之命运,竟悉数系于李翊之一言一语<br />
其实,除了曹操有些打不下去了之外,刘备坚持到现在,也感到十分疲惫。<br />
不单单是身心疲惫,而是徐州这几年的积累的钱粮几乎被损耗殆尽。<br />
同时,战争带来的一系列人事任免问题,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都令刘备烦躁不已。<br />
但当听完李翊的分析之后,刘备豁然开朗。<br />
本来咱河南正面就干不赢人河北,现在好不容易坚持了这么久。<br />
一旦曹刘不坚持下去,撤兵了,那军营内士气立马就会崩溃。<br />
社会舆论也将一边倒的倾向于袁绍。<br />
原本此时还在观望的危机也都会集中在一起爆发。<br />
所以,<br />
曹操、刘备根本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打下去!<br />
两人在坚定完信念之后,纷纷问李翊:<br />
“谁人可往劫粮?”<br />
“即遣徐晃可也!”<br />
李翊对答。<br />
曹操一颔首,接着补充道:<br />
“吾更命于禁辅之,共往劫粮。”<br />
李翊又对刘备说道:<br />
“须也得派重兵看护好我军粮道,勿使绍兵来犯。”<br />
因为曹操这边基本上已经断绝粮草了,刘备这边是主要输入来源。<br />
所以李翊只吩咐刘备要派重兵守候。<br />
刘备从善如流,命张辽、许褚引兵两千,亲自护送粮草至官渡。<br />
……<br />
时值公元200年,九月秋。<br />
曹营于禁,刘营徐晃各领军士千人,去劫袁绍运往官渡前线的粮车。<br />
至官渡以北三十里,一处密林之中。<br />
徐晃、于禁各率精兵五百,伏于林内。<br />
日近黄昏,残阳如血。<br />
徐晃伏于一处高岗之上,远眺官道。<br />
只见袁绍的运粮车队蜿蜒如长蛇,车马辚辚,旌旗招展。<br />
护卫军约莫三千余人,皆披坚执锐,戒备森严。<br />
徐晃蹙起眼眸,抚须沉吟:<br />
“袁军虽众,然行军疲惫,军士散漫。”<br />
“今将至官渡,更生懈怠之意。”<br />
“我军以逸待劳,可击也!”<br />
遂唤于禁前来,共议劫粮之事。<br />
于禁走来,低声在徐晃耳边说道:<br />
“我率两百骑兵,伏于道左。”<br />
“只待令下,便出来接应将军。”<br />
徐晃大喜,曰:<br />
“善!我亲率部众伏于右林中,君可多备火把、硫磺。”<br />
天色渐暗,袁军运粮队行至密林深处。<br />
徐晃见时机一到,把手自肩后一招,大喝一声:<br />
“杀!”<br />
顿时,林中号角齐名,伏兵尽出。<br />
袁军本是疲惫不堪,闻得响动,个个打起精神来。<br />
徐晃一马当先,手持开山大斧,率兵截住去路。<br />
韩猛乃袁绍帐下猛将,见有贼军劫粮,亲自舞刀,飞马来战。<br />
徐晃接住厮杀,身后骑兵,乃是徐州自辽东处购得的战马。<br />
由田豫、赵云亲自训练而成。<br />
铁骑突入阵中,如虎入羊群,左冲右突,袁军大乱。<br />
于禁闻得喊声,趁势领兵自左翼杀出,将粮车周围的人夫一一杀散。<br />
然后天价放起火来,焚烧粮车。<br />
韩猛见粮车着火,又惊又怒,拍马直来赶于禁,大喝:<br />
“贼将休走!”<br />
于禁拍马挺枪迎战,接住韩猛厮杀。<br />
二将战至三十余合,徐晃举斧来助。<br />
韩猛料抵敌不过,拨回马走。<br />
徐晃大叫一声,直取韩猛。<br />
韩猛措手不及,被徐晃一斧劈于马下。<br />
于禁趁势催军,烧尽袁军粮草辎重。<br />
袁军士兵见失了主将,粮车又被烧,一时无措,哭喊奔逃。<br />
黑夜中,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br />
袁绍军大营处,早有哨兵遥望见西北上火起。<br />
正惊疑间,有败军投来,高呼:<br />
“粮车被劫!速速通禀袁公!”<br />
众急入内,备言此事。<br />
袁绍震惊不已,“贼军安敢如此!”<br />
遂命张郃、高览率大军赶去支援,截住大路。<br />
那边徐晃、于禁见火势愈涨,止不住,又听得东南方向人喊马嘶。<br />
便命鸣金收兵,也不追赶袁军将士,各自快速撤出火场。<br />
等张郃、高览到时,正遇着徐晃等众烧粮而回。<br />
二将便催军上前截住厮杀。<br />
徐晃、于禁皆不恋战,只管往南方突围。<br />
混杀一场,徐晃遥指身后火势道:<br />
“不救粮耶?”<br />
张郃、高览闻言,只好弃了徐晃、于禁,赶去救火。<br />
徐晃、于禁趁势突破重围,自回盟军大营去了。<br />
河北兵士急忙救火,各自奔走相告,往河边打水。<br />
待将火势尽数扑灭以后,清点粮数,只保得两辆粮车。<br />
二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再看看地上躺着的韩猛,俱是无言。<br />
许久,高览仰天叹道:<br />
“粮草尽毁,回去如何与主公交代?”<br />
二将本就因丢青州,而成了袁营里的敏感人物。<br />
如今未能救下粮草,只怕更会引得袁公怪罪。<br />
“且先回去报明袁公,再作打算。”<br />
张郃说道。<br />
高览从其言,无奈命人打扫战场,救治伤员。<br />
沿路又收拢此前败逃走的残兵,回到了袁军大营,备言粮草尽毁之事。<br />
袁绍闻得众将败军还营,不由大怒:<br />
“尔等慢待我耶?”<br />
遂喝令武士,将高览、张郃二将一并推出去斩首。<br />
众官急忙劝勉,道:<br />
“张将军、高将军只为救急。”<br />
“粮草被烧,乃韩猛失察之过,非二将军之罪也。”<br />
众官都出来为张郃、高览求情,是因为这件事两个人确实很无辜。<br />
他们本来就是临时被派去救火的,已经尽力了,怪不得他们。<br />
兼之韩猛又战死了,袁绍找不到发泄口,只能将罪责压到张郃、高览二人身上。<br />
这只是袁绍气急之故,真杀此二人,军心必然生变。<br />
所以河北众官都出来求情。<br />
袁绍此刻怒气稍减,这才赦免张郃、高览二人。<br />
张郃、高览得免死罪,悻悻而退。<br />
一场战役最难的就是等待。<br />
等待的最关键一点,就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br />
就是自己先不要让敌人战胜自己,然后再去抓敌人的空子。<br />
此次粮车被劫,正是袁绍被河南军抓了空子,抓到了他的失误。<br />
那可是数千乘谷车啊!<br />
这是在河北筹集了许久,才运到官渡前线来的。<br />
一旦没了,即便是富庶如河北,也不可能马上再给你变出数千乘谷车出来。<br />
“唔!”<br />
袁绍捂住胸口,痛楚难当。<br />
众大呼一声,上前接住袁绍,关切问候。<br />
“无事。”<br />
袁绍挥了挥手,强忍疼痛,冷汗自额间涔涔落下。<br />
“……我军中粮草尚可支多久?”<br />
“……这,由于谷车被毁,军中现存余粮,恐怕只能供军士食用一月了。”<br />
“……善。”<br />
袁绍点了点头,“一月之内,孤必破河南!”<br />
袁绍也不是傻子,他清楚,虽然自己远征河南,已经快顶不住了。<br />
但河南方面肯定比自己好不到哪去。<br />
不然每天怎会有那么多河南百姓过来投靠自己?<br />
他相信,即便自己只有一月之粮,那也比河南的军粮多!<br />
曹孟德,刘玄德,就看谁能够笑到最后吧!<br />
逄纪在旁侧谏言道:<br />
“行军以粮食为重,河南军用兵多诈,不可不用心提防。”<br />
“今我大军粮草尽屯于乌巢,须有重兵守御。”<br />
袁绍思忖片刻,勾了勾唇:<br />
“吾筹策已定,可发书于邺城审配。”<br />
“教他监督粮草,快速整备,休教缺乏。”<br />
言讫,<br />
袁绍又遣大将淳于琼,领兵万人去镇守乌巢。<br />
派遣重兵镇守乌巢,又遣心腹大将去守,袁绍对乌巢绝对是非常上心的了。<br />
值得一提的是,淳于琼虽然被调侃为乌巢酒仙。<br />
但历史上人家其实没有喝酒,曹军来劫营时,淳于琼也是奋力抵抗了的。<br />
最后淳于琼被俘,也非常有骨气,拒绝向曹军投降。<br />
并且,淳于琼早年间是与袁绍、曹操齐名的西园八校尉。<br />
西园八校尉直属于皇帝,只听命于皇帝一人,是真正的雒阳爷就是爷。<br />
在天下大乱之中,淳于琼选择了追随老大哥袁绍,算是袁绍为数不多的心腹。<br />
此外,袁军之所以在乌巢屯粮,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很好。<br />
袁绍会不会担心河南兵过来劫乌巢呢?<br />
答案是不会,因为乌巢其实在官渡北方。<br />
距离袁绍的大营还要向北四十里,等于离河南盟军大营就更远了。<br />
也就是说河南军要是真敢来劫营,那就必须得在袁绍眼皮子底下去。<br />
并且,即便河南军真的能瞒天过海,越过袁军大营跑到乌巢去劫营。<br />
袁军也是很快就能赶去救应的。<br />
考虑到乌巢还有万人重兵把守,河南军如果不出动大军,也是劫不下乌巢的。<br />
这时候,袁军甚至能去偷盟军官渡老巢。<br />
所以,袁绍能够放心地把剩下的粮草尽屯于乌巢大营。<br />
为了保险起见,袁绍又命部将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睿等众,各引本部部曲前去乌巢,协助淳于琼守御。<br />
做了如此防备,袁绍总算可以稍稍放下心来,安心与河南盟军相持这最后一个月。<br />
待军令传下之后,被除去监军之位的沮授,再度来到袁绍面前谏言。<br />
“主公!乌巢军将骄卒怠,不可只引一军守御。”<br />
“不妨命蒋奇再领一军,于乌巢外侧立营。”<br />
“以成犄角之势,防备河南贼军偷袭!”<br />
袁绍闻言大怒,叱道:<br />
“吾筹谋已定,何得汝多言?”<br />
遂命武士将沮授驱赶出营。<br />
这段时间,袁绍的脾气本就一直不好,而对于沮授这位老是发言“扰乱军心”的捣蛋分子,那袁绍更是对他没有好感。<br />
至于沮授的建议中不中听了,其实也中听。<br />
因为战打到现在,尤其袁绍最新一批的粮草还被烧了。<br />
剩下的乌巢粮食便至关重要,多留一分心眼子也没事儿。<br />
但正如此前所分析的那样,<br />
河南盟军想从袁军眼皮子底下跑去乌巢劫营,实在是太难了。<br />
即便真到了乌巢,四十里的路程,正常人跑步过去也就三个小时而已。<br />
如果是骑兵就更快了。<br />
更别说乌巢本身就有重兵把守,河南兵少,能分出多少兵来去劫营?<br />
分得多了,你自己的官渡大营还剩下多少人,会不会空虚?<br />
这么多的前提条件,袁绍认为已经不需要做更多的无用功了。<br />
只须安心等待河南军崩溃便好。<br />
……<br />
官渡大营。<br />
徐晃、于禁成功烧粮车而还,曹操、刘备大喜,重加赏劳。<br />
又齐齐找到李翊,道:<br />
“先生妙计,尽毁袁绍粮车。”<br />
“料如是,袁军粮草亦难久持,吾等岂非只须静待些时日,便可击破袁军?”<br />
李翊眸底染着些许笑意,道:<br />
“正是如此,劳烦曹司空还有主公可回营中,请军士们再坚持一月。”<br />
“只需一月时间,我军必能破袁军!”<br />
听到李翊这句话,曹操、刘备皆大喜过望。<br />
他们知道,李翊从不说大话。<br />
既然他说一月之内可破袁军,那么就一定可以破!<br />
再得到了李翊的保证后,曹操、刘备各自回到大营。<br />
亲自将本部军士召来,许下承诺。<br />
即恳请士兵们再坚持最后一个月,只要一个月,他们就能够击败袁军。<br />
大家再不用担惊受怕,受此营旅之苦了!<br />
为什么曹操、刘备都迫不及待地向军士们许下承诺?<br />
因为仗打到现在,不论刘营还是曹营,都已经是强弩之末了。<br />
士卒们在高强度的压力下作战,已经快要撑不下去了。<br />
所以许下一月之诺,也是曹刘的无奈为之。只有用这种没有退路的激励大法,才能使士兵们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用意志力强撑下去。<br />
这种方法虽然能够稳住军心与士气,但弊端也很明显。<br />
即一旦曹刘失信,军营立马崩溃。<br />
这也意味着,曹操、刘备都将自己一生的成败命运变成了一月的倒计时。<br />
而这个倒计时的许下,也都来源于李翊的那一句话。<br />
放在几年前,李翊做梦也不会想到。<br />
会有这么一天,曹操、刘备这两位三国的风云人物的命运,竟会掌握在自己的一句话中。<br />
但李翊此刻的心情却十分沉重,他将自己关在帐内,并不见人。<br />
少时,人报赵云自青州运粮而回。<br />
李翊闻言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br />
遥见赵云,抚掌欢笑,上前执其手道:<br />
“子龙来的正是时候!正是时候也!”<br />
赵云也未想到李翊见着自己会这么高兴。<br />
早在两月前,他便接到青州牧李翊的命令,让他在青州筹措粮草,然后运到官渡前线来。<br />
赵云在接到命令后,也是星夜兼程把粮食运送到。<br />
只是没想到李翊见着自己,会这么高兴。<br />
“云至官渡大营时,见诸军士皆战意昂扬,士气高涨。”<br />
“想来战事还算顺利,怎的却见都督两眉紧锁,愁眉不展?”<br />
赵云心细,也是看出来李翊面色不对。<br />
李翊望一眼四周,乃拉住赵云手,将之请入帐内。<br />
“此间不是说话处,子龙远来辛苦,莫站风口处。”<br />
“且来营内相叙。”<br />
赵云随李翊入内营,这才小心翼翼问李翊到底有什么事。<br />
李翊便将盟军已经许下一月之内将破袁军的承诺。<br />
赵云听到这个消息后,未感欣喜,反倒有些惊讶,问道:<br />
“军中无戏言,今袁军虽然势弱,然毕竟有十万之众。”<br />
“都督可是有十全把握,定能在月余之内击破袁军?”<br />
李翊扯出一抹笑容:<br />
“子龙乃是实诚君子,此事我便与你说了。”<br />
“实不相瞒,我军中粮已尽矣。”<br />
那这!!<br />
赵云脸色大变,“行军以粮食为重,军中粮尽,都督如何敢许下如此重诺?”<br />
李翊苦笑道,“兵行险着,若不许下此承诺,兵士如何继续坚持?”<br />
“况子龙自青州运粮而回,不正解我燃眉之急么?”<br />
唔……<br />
赵云听到这话,暗自庆幸自己赶来的及时。<br />
好在一切都在先生的料算之中,真是太险了。<br />
“可饶是如此,我闻豫州失控,曹营断绝粮草,彼军中之粮俱赖我军供应。”<br />
“云自青州筹办的粮草,若要供应两军大营,恐难支一月。”<br />
“……足够了。”<br />
李翊信誓旦旦地点头,“且再等等,吾为此战,筹备多年,断不能在此功亏一篑。”<br />
无论形势有多艰难,李翊始终强忍着找袁军打打决战的冲动。<br />
尽管打打决战,河南军并非一点胜算没有。<br />
但河南毕竟输不起……<br />
所以即便要打,就一定要保证能够打赢。<br />
“……先生说要等,是要等什么?”<br />
赵云虽才刚来官渡,但立马被当前严峻的形势给带紧张了。<br />
他自己也没想到,官渡之战如此残酷。<br />
两军主帅,只要谁犯一个错误,立马满盘皆输。<br />
残酷,太残酷了……<br />
“等候时机!”<br />
李翊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便重新走出营帐。<br />
背着手,望了一眼皎白的月空。<br />
赵云跟出帐来,立在李翊身后,与他同赏秋月。<br />
……<br />
又过二十日,两军继续相持。<br />
这段时间里,袁军与盟军也交过几次手。<br />
但大多是点到为止,仅为试探,不痛不痒。<br />
似乎两边都不敢再犯错了。<br />
眼看一月之期便要到了,不论是曹营将士,还是刘营将士都越来越兴奋。<br />
他们感叹这场仗终于要结束了。<br />
但只有知道真相的赵云,此刻却心急如焚,他急急忙忙找到李翊。<br />
“……先生,我军中粮食已不足三日。”<br />
“先生还在等什么?”<br />
因为李翊是总督整个盟军的军务,所以在粮草一事上,是严密封锁消息。<br />
即便是最高领导人的曹操、刘备,李翊也仅仅是以敷衍的态度告诉他们,粮食还没吃完。<br />
之所以隐瞒,还是为了防止别外生枝。<br />
一旦消息泄露,士气立马就得崩溃。<br />
就在赵云与李翊交谈之时,忽报有一军自南方而来。<br />
李翊问是哪一军,人报说是宛城张绣。<br />
原来,此前汝南叛乱之时。<br />
李翊出动五路兵马前去平叛。<br />
曹仁一路,关羽一路,郭贡一路,张绣一路,吕布一路。<br />
总共五路兵马。<br />
这五路加在一起,虽未完全将汝南的叛乱平息,但成功掐住了其扩散之势。<br />
局面基本稳住,张绣身在汝南,大感不安。<br />
于是问计于贾诩,贾诩便建议张绣以为国讨贼为由,前往官渡前线助力。<br />
张绣从前言,率本部兵马,赶到了官渡。<br />
李翊便亲自出营接见。<br />
当初是李翊亲自出面斡旋,缓和张绣与曹营的关系。<br />
张绣感念李翊的恩德,对他也是十分尊敬,一照面便与之见礼。<br />
李翊便将张绣请入帐内,更令他在意的,还是张绣身旁那名老者。<br />
年约五十出头,面容清瘦,然双目炯炯却有神。<br />
李翊遂问:<br />
“张将军身后所站者何人?”<br />
那名老者遂主动出列,拱手答:<br />
“凉州姑臧人贾诩,字文和,见过大都督。”<br />
李翊闻言,抚掌笑道:<br />
“久闻先生大名,今日得见,实乃三生有幸!”<br />
遂命设座,为二人斟酒。<br />
贾诩从容就座,与李翊交谈,表达了自己对李翊这位名士的敬仰。<br />
饮罢过后,李翊又单独邀请贾诩相见。<br />
贾诩不疑有他,欣然相从。<br />
“此间只大都督与诩二人而已,更无六耳。”<br />
“大都督有何难处,尽管直言。”<br />
贾诩开门见山问道。<br />
李翊暗暗称奇,心道这老狐狸果然精明,一眼看出来自己有事。<br />
“善!窃闻名士阎忠谓先生有张良、陈平之奇,李某佩服不已。”<br />
“……呵呵,大都督过奖了。”<br />
“老朽这点微薄才识,比之大都督,才识真正的萤虫之光比当空皓月。”<br />
李翊一伸手,道:<br />
“诶!文和先生休得过谦。”<br />
“翊对先生的才智是真心实意佩服,眼下确有一桩心事,不得解。”<br />
“先生既是高明之时,请为我解惑。”<br />
贾诩便道,“请都督试言之。”<br />
李翊便将目前两军相持的情况,一一告诉了贾诩。<br />
甚至透露了很多粮秣上的细节。<br />
其态度的坦诚,令贾诩都颇感震惊。<br />
“……我与都督不过初次相见,都督竟如此信任老朽?”<br />
饶是贾诩年过半百,早已是老谋深算的精明人物。<br />
但此刻却还是被李翊的真诚所震惊了。<br />
他不敢相信,能够做到河南谋主,两军总督的人物。<br />
竟会如此信任一个初次谋面之人。<br />
“……都督将军中要务向老朽透露,就不怕老朽告知袁军吗?”<br />
“……哈哈,我倒觉得以先生之才智,必不会向袁军泄密。”<br />
“哦?”贾诩眉梢一挑,饶有兴致问,“愿闻其详。”<br />
李翊遂有条不紊地分析道:<br />
“昔大战方起之时,袁绍曾遣人至南阳,邀张绣夹击我河南军。”<br />
“然先生却拒绝袁氏示好,还将袁使乱棍打出。”<br />
“袁绍此人外宽内忌,岂会不记此仇?”<br />
“此其一也。”<br />
李翊伸手比了个一,又接着道:<br />
“今我军势弱,袁绍击破我军只是时间问题。”<br />
“故其自以为胜券在握,正是傲睨得志之时,纵然不念先生旧恶,亦不以得先生为喜。”<br />
“此其二也。”<br />
说到这儿,贾诩的唇角已经微微上扬了。<br />
但李翊的话却还在继续。<br />
“今我军势穷,先生才智过人,若肯尽力相助。”<br />
“不论是曹司空还是刘将军,都必以先生为重。”<br />
“将来若灭袁氏,以先生之功,封侯拜相,荣妻荫子,不在话下。”<br />
“此其三也。”<br />
“有此三点,翊窃以为先生非但不会襄助袁绍,反倒会尽力协助李某破敌。”<br />
啪啪啪……<br />
贾诩忍不住拍了拍手,发自内心地感慨道:<br />
“善,善,善!”<br />
“先生之言,一针见血,振聋发聩。”<br />
“老朽平生见过无数人物,除郭奉孝外,未有如先生这般真知灼见者。”<br />
“……不。”<br />
贾诩一顿,又自顾自地摇了摇头,“郭奉孝为人轻佻,不如先生稳重。”<br />
“李先生才是真正的良、平之士!”<br />
说着,站起身来,向李翊作了个揖。<br />
李翊即伸手将之轻轻托起,一脸诚恳地说道:<br />
“文和先生之才,翊实是佩服。”<br />
“待之后,必将先生荐于天子之前。”<br />
别看是贾诩一手策划了“文和乱武”,但其实贾诩跟刘协的关系还不错。<br />
李傕、郭汜一度想要废帝,是贾诩出面拦着。<br />
之后羌胡作乱,刘协深以为患,更是直接问计于贾诩。<br />
贾诩也是亲自出面,帮刘协解决了羌胡问题。<br />
所以都说贾诩这个人只爱自保,但其实人家也挺重情义的。<br />
张绣跟曹操闹矛盾时,贾诩也是全力支持张绣,为此甚至不惜得罪曹操。<br />
“老朽只恐无颜再见天子。”<br />
贾诩内心里还是渴望得到“招安”的,于是面上谦虚了两句。<br />
李翊趁势说道:<br />
“眼下正有一事,可令先生戴罪立功!”<br />
嗯?<br />
贾诩一惊,抬眸看向李翊。<br />
暗道好你个李子玉,感情专门在这儿等我呢。<br />
我怎么就“有罪”了?<br />
没想到老夫这辈子走过最多的路,竟是你李翊的套路!<br />
“……请都督试为诩言之。”<br />
没办法,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br />
见着李翊,贾诩才知后浪有多猛。<br />
“不瞒文和先生,翊为官渡之战,准备了数年时间。”<br />
“不论是在我军还是敌军之中,皆有准备。”<br />
哦?<br />
贾诩眉梢一挑,“莫非都督与袁军高层有牵连?”<br />
如果真是这样,那贾诩的确还挺佩服李翊的。<br />
毕竟河南大半的官员,都在与袁绍互通书信。<br />
李翊若能倒反天罡,与袁绍的官员互通书信,那确实牛皮。<br />
“……呵呵,倒不完全是。”<br />
“所以才想请先生帮帮忙。”<br />
李翊唇角微微扬起,露出一抹和善的笑容。<br />
……<br />
(本章完)</p>
其实,除了曹操有些打不下去了之外,刘备坚持到现在,也感到十分疲惫。<br />
不单单是身心疲惫,而是徐州这几年的积累的钱粮几乎被损耗殆尽。<br />
同时,战争带来的一系列人事任免问题,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都令刘备烦躁不已。<br />
但当听完李翊的分析之后,刘备豁然开朗。<br />
本来咱河南正面就干不赢人河北,现在好不容易坚持了这么久。<br />
一旦曹刘不坚持下去,撤兵了,那军营内士气立马就会崩溃。<br />
社会舆论也将一边倒的倾向于袁绍。<br />
原本此时还在观望的危机也都会集中在一起爆发。<br />
所以,<br />
曹操、刘备根本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打下去!<br />
两人在坚定完信念之后,纷纷问李翊:<br />
“谁人可往劫粮?”<br />
“即遣徐晃可也!”<br />
李翊对答。<br />
曹操一颔首,接着补充道:<br />
“吾更命于禁辅之,共往劫粮。”<br />
李翊又对刘备说道:<br />
“须也得派重兵看护好我军粮道,勿使绍兵来犯。”<br />
因为曹操这边基本上已经断绝粮草了,刘备这边是主要输入来源。<br />
所以李翊只吩咐刘备要派重兵守候。<br />
刘备从善如流,命张辽、许褚引兵两千,亲自护送粮草至官渡。<br />
……<br />
时值公元200年,九月秋。<br />
曹营于禁,刘营徐晃各领军士千人,去劫袁绍运往官渡前线的粮车。<br />
至官渡以北三十里,一处密林之中。<br />
徐晃、于禁各率精兵五百,伏于林内。<br />
日近黄昏,残阳如血。<br />
徐晃伏于一处高岗之上,远眺官道。<br />
只见袁绍的运粮车队蜿蜒如长蛇,车马辚辚,旌旗招展。<br />
护卫军约莫三千余人,皆披坚执锐,戒备森严。<br />
徐晃蹙起眼眸,抚须沉吟:<br />
“袁军虽众,然行军疲惫,军士散漫。”<br />
“今将至官渡,更生懈怠之意。”<br />
“我军以逸待劳,可击也!”<br />
遂唤于禁前来,共议劫粮之事。<br />
于禁走来,低声在徐晃耳边说道:<br />
“我率两百骑兵,伏于道左。”<br />
“只待令下,便出来接应将军。”<br />
徐晃大喜,曰:<br />
“善!我亲率部众伏于右林中,君可多备火把、硫磺。”<br />
天色渐暗,袁军运粮队行至密林深处。<br />
徐晃见时机一到,把手自肩后一招,大喝一声:<br />
“杀!”<br />
顿时,林中号角齐名,伏兵尽出。<br />
袁军本是疲惫不堪,闻得响动,个个打起精神来。<br />
徐晃一马当先,手持开山大斧,率兵截住去路。<br />
韩猛乃袁绍帐下猛将,见有贼军劫粮,亲自舞刀,飞马来战。<br />
徐晃接住厮杀,身后骑兵,乃是徐州自辽东处购得的战马。<br />
由田豫、赵云亲自训练而成。<br />
铁骑突入阵中,如虎入羊群,左冲右突,袁军大乱。<br />
于禁闻得喊声,趁势领兵自左翼杀出,将粮车周围的人夫一一杀散。<br />
然后天价放起火来,焚烧粮车。<br />
韩猛见粮车着火,又惊又怒,拍马直来赶于禁,大喝:<br />
“贼将休走!”<br />
于禁拍马挺枪迎战,接住韩猛厮杀。<br />
二将战至三十余合,徐晃举斧来助。<br />
韩猛料抵敌不过,拨回马走。<br />
徐晃大叫一声,直取韩猛。<br />
韩猛措手不及,被徐晃一斧劈于马下。<br />
于禁趁势催军,烧尽袁军粮草辎重。<br />
袁军士兵见失了主将,粮车又被烧,一时无措,哭喊奔逃。<br />
黑夜中,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br />
袁绍军大营处,早有哨兵遥望见西北上火起。<br />
正惊疑间,有败军投来,高呼:<br />
“粮车被劫!速速通禀袁公!”<br />
众急入内,备言此事。<br />
袁绍震惊不已,“贼军安敢如此!”<br />
遂命张郃、高览率大军赶去支援,截住大路。<br />
那边徐晃、于禁见火势愈涨,止不住,又听得东南方向人喊马嘶。<br />
便命鸣金收兵,也不追赶袁军将士,各自快速撤出火场。<br />
等张郃、高览到时,正遇着徐晃等众烧粮而回。<br />
二将便催军上前截住厮杀。<br />
徐晃、于禁皆不恋战,只管往南方突围。<br />
混杀一场,徐晃遥指身后火势道:<br />
“不救粮耶?”<br />
张郃、高览闻言,只好弃了徐晃、于禁,赶去救火。<br />
徐晃、于禁趁势突破重围,自回盟军大营去了。<br />
河北兵士急忙救火,各自奔走相告,往河边打水。<br />
待将火势尽数扑灭以后,清点粮数,只保得两辆粮车。<br />
二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再看看地上躺着的韩猛,俱是无言。<br />
许久,高览仰天叹道:<br />
“粮草尽毁,回去如何与主公交代?”<br />
二将本就因丢青州,而成了袁营里的敏感人物。<br />
如今未能救下粮草,只怕更会引得袁公怪罪。<br />
“且先回去报明袁公,再作打算。”<br />
张郃说道。<br />
高览从其言,无奈命人打扫战场,救治伤员。<br />
沿路又收拢此前败逃走的残兵,回到了袁军大营,备言粮草尽毁之事。<br />
袁绍闻得众将败军还营,不由大怒:<br />
“尔等慢待我耶?”<br />
遂喝令武士,将高览、张郃二将一并推出去斩首。<br />
众官急忙劝勉,道:<br />
“张将军、高将军只为救急。”<br />
“粮草被烧,乃韩猛失察之过,非二将军之罪也。”<br />
众官都出来为张郃、高览求情,是因为这件事两个人确实很无辜。<br />
他们本来就是临时被派去救火的,已经尽力了,怪不得他们。<br />
兼之韩猛又战死了,袁绍找不到发泄口,只能将罪责压到张郃、高览二人身上。<br />
这只是袁绍气急之故,真杀此二人,军心必然生变。<br />
所以河北众官都出来求情。<br />
袁绍此刻怒气稍减,这才赦免张郃、高览二人。<br />
张郃、高览得免死罪,悻悻而退。<br />
一场战役最难的就是等待。<br />
等待的最关键一点,就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br />
就是自己先不要让敌人战胜自己,然后再去抓敌人的空子。<br />
此次粮车被劫,正是袁绍被河南军抓了空子,抓到了他的失误。<br />
那可是数千乘谷车啊!<br />
这是在河北筹集了许久,才运到官渡前线来的。<br />
一旦没了,即便是富庶如河北,也不可能马上再给你变出数千乘谷车出来。<br />
“唔!”<br />
袁绍捂住胸口,痛楚难当。<br />
众大呼一声,上前接住袁绍,关切问候。<br />
“无事。”<br />
袁绍挥了挥手,强忍疼痛,冷汗自额间涔涔落下。<br />
“……我军中粮草尚可支多久?”<br />
“……这,由于谷车被毁,军中现存余粮,恐怕只能供军士食用一月了。”<br />
“……善。”<br />
袁绍点了点头,“一月之内,孤必破河南!”<br />
袁绍也不是傻子,他清楚,虽然自己远征河南,已经快顶不住了。<br />
但河南方面肯定比自己好不到哪去。<br />
不然每天怎会有那么多河南百姓过来投靠自己?<br />
他相信,即便自己只有一月之粮,那也比河南的军粮多!<br />
曹孟德,刘玄德,就看谁能够笑到最后吧!<br />
逄纪在旁侧谏言道:<br />
“行军以粮食为重,河南军用兵多诈,不可不用心提防。”<br />
“今我大军粮草尽屯于乌巢,须有重兵守御。”<br />
袁绍思忖片刻,勾了勾唇:<br />
“吾筹策已定,可发书于邺城审配。”<br />
“教他监督粮草,快速整备,休教缺乏。”<br />
言讫,<br />
袁绍又遣大将淳于琼,领兵万人去镇守乌巢。<br />
派遣重兵镇守乌巢,又遣心腹大将去守,袁绍对乌巢绝对是非常上心的了。<br />
值得一提的是,淳于琼虽然被调侃为乌巢酒仙。<br />
但历史上人家其实没有喝酒,曹军来劫营时,淳于琼也是奋力抵抗了的。<br />
最后淳于琼被俘,也非常有骨气,拒绝向曹军投降。<br />
并且,淳于琼早年间是与袁绍、曹操齐名的西园八校尉。<br />
西园八校尉直属于皇帝,只听命于皇帝一人,是真正的雒阳爷就是爷。<br />
在天下大乱之中,淳于琼选择了追随老大哥袁绍,算是袁绍为数不多的心腹。<br />
此外,袁军之所以在乌巢屯粮,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很好。<br />
袁绍会不会担心河南兵过来劫乌巢呢?<br />
答案是不会,因为乌巢其实在官渡北方。<br />
距离袁绍的大营还要向北四十里,等于离河南盟军大营就更远了。<br />
也就是说河南军要是真敢来劫营,那就必须得在袁绍眼皮子底下去。<br />
并且,即便河南军真的能瞒天过海,越过袁军大营跑到乌巢去劫营。<br />
袁军也是很快就能赶去救应的。<br />
考虑到乌巢还有万人重兵把守,河南军如果不出动大军,也是劫不下乌巢的。<br />
这时候,袁军甚至能去偷盟军官渡老巢。<br />
所以,袁绍能够放心地把剩下的粮草尽屯于乌巢大营。<br />
为了保险起见,袁绍又命部将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睿等众,各引本部部曲前去乌巢,协助淳于琼守御。<br />
做了如此防备,袁绍总算可以稍稍放下心来,安心与河南盟军相持这最后一个月。<br />
待军令传下之后,被除去监军之位的沮授,再度来到袁绍面前谏言。<br />
“主公!乌巢军将骄卒怠,不可只引一军守御。”<br />
“不妨命蒋奇再领一军,于乌巢外侧立营。”<br />
“以成犄角之势,防备河南贼军偷袭!”<br />
袁绍闻言大怒,叱道:<br />
“吾筹谋已定,何得汝多言?”<br />
遂命武士将沮授驱赶出营。<br />
这段时间,袁绍的脾气本就一直不好,而对于沮授这位老是发言“扰乱军心”的捣蛋分子,那袁绍更是对他没有好感。<br />
至于沮授的建议中不中听了,其实也中听。<br />
因为战打到现在,尤其袁绍最新一批的粮草还被烧了。<br />
剩下的乌巢粮食便至关重要,多留一分心眼子也没事儿。<br />
但正如此前所分析的那样,<br />
河南盟军想从袁军眼皮子底下跑去乌巢劫营,实在是太难了。<br />
即便真到了乌巢,四十里的路程,正常人跑步过去也就三个小时而已。<br />
如果是骑兵就更快了。<br />
更别说乌巢本身就有重兵把守,河南兵少,能分出多少兵来去劫营?<br />
分得多了,你自己的官渡大营还剩下多少人,会不会空虚?<br />
这么多的前提条件,袁绍认为已经不需要做更多的无用功了。<br />
只须安心等待河南军崩溃便好。<br />
……<br />
官渡大营。<br />
徐晃、于禁成功烧粮车而还,曹操、刘备大喜,重加赏劳。<br />
又齐齐找到李翊,道:<br />
“先生妙计,尽毁袁绍粮车。”<br />
“料如是,袁军粮草亦难久持,吾等岂非只须静待些时日,便可击破袁军?”<br />
李翊眸底染着些许笑意,道:<br />
“正是如此,劳烦曹司空还有主公可回营中,请军士们再坚持一月。”<br />
“只需一月时间,我军必能破袁军!”<br />
听到李翊这句话,曹操、刘备皆大喜过望。<br />
他们知道,李翊从不说大话。<br />
既然他说一月之内可破袁军,那么就一定可以破!<br />
再得到了李翊的保证后,曹操、刘备各自回到大营。<br />
亲自将本部军士召来,许下承诺。<br />
即恳请士兵们再坚持最后一个月,只要一个月,他们就能够击败袁军。<br />
大家再不用担惊受怕,受此营旅之苦了!<br />
为什么曹操、刘备都迫不及待地向军士们许下承诺?<br />
因为仗打到现在,不论刘营还是曹营,都已经是强弩之末了。<br />
士卒们在高强度的压力下作战,已经快要撑不下去了。<br />
所以许下一月之诺,也是曹刘的无奈为之。只有用这种没有退路的激励大法,才能使士兵们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用意志力强撑下去。<br />
这种方法虽然能够稳住军心与士气,但弊端也很明显。<br />
即一旦曹刘失信,军营立马崩溃。<br />
这也意味着,曹操、刘备都将自己一生的成败命运变成了一月的倒计时。<br />
而这个倒计时的许下,也都来源于李翊的那一句话。<br />
放在几年前,李翊做梦也不会想到。<br />
会有这么一天,曹操、刘备这两位三国的风云人物的命运,竟会掌握在自己的一句话中。<br />
但李翊此刻的心情却十分沉重,他将自己关在帐内,并不见人。<br />
少时,人报赵云自青州运粮而回。<br />
李翊闻言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br />
遥见赵云,抚掌欢笑,上前执其手道:<br />
“子龙来的正是时候!正是时候也!”<br />
赵云也未想到李翊见着自己会这么高兴。<br />
早在两月前,他便接到青州牧李翊的命令,让他在青州筹措粮草,然后运到官渡前线来。<br />
赵云在接到命令后,也是星夜兼程把粮食运送到。<br />
只是没想到李翊见着自己,会这么高兴。<br />
“云至官渡大营时,见诸军士皆战意昂扬,士气高涨。”<br />
“想来战事还算顺利,怎的却见都督两眉紧锁,愁眉不展?”<br />
赵云心细,也是看出来李翊面色不对。<br />
李翊望一眼四周,乃拉住赵云手,将之请入帐内。<br />
“此间不是说话处,子龙远来辛苦,莫站风口处。”<br />
“且来营内相叙。”<br />
赵云随李翊入内营,这才小心翼翼问李翊到底有什么事。<br />
李翊便将盟军已经许下一月之内将破袁军的承诺。<br />
赵云听到这个消息后,未感欣喜,反倒有些惊讶,问道:<br />
“军中无戏言,今袁军虽然势弱,然毕竟有十万之众。”<br />
“都督可是有十全把握,定能在月余之内击破袁军?”<br />
李翊扯出一抹笑容:<br />
“子龙乃是实诚君子,此事我便与你说了。”<br />
“实不相瞒,我军中粮已尽矣。”<br />
那这!!<br />
赵云脸色大变,“行军以粮食为重,军中粮尽,都督如何敢许下如此重诺?”<br />
李翊苦笑道,“兵行险着,若不许下此承诺,兵士如何继续坚持?”<br />
“况子龙自青州运粮而回,不正解我燃眉之急么?”<br />
唔……<br />
赵云听到这话,暗自庆幸自己赶来的及时。<br />
好在一切都在先生的料算之中,真是太险了。<br />
“可饶是如此,我闻豫州失控,曹营断绝粮草,彼军中之粮俱赖我军供应。”<br />
“云自青州筹办的粮草,若要供应两军大营,恐难支一月。”<br />
“……足够了。”<br />
李翊信誓旦旦地点头,“且再等等,吾为此战,筹备多年,断不能在此功亏一篑。”<br />
无论形势有多艰难,李翊始终强忍着找袁军打打决战的冲动。<br />
尽管打打决战,河南军并非一点胜算没有。<br />
但河南毕竟输不起……<br />
所以即便要打,就一定要保证能够打赢。<br />
“……先生说要等,是要等什么?”<br />
赵云虽才刚来官渡,但立马被当前严峻的形势给带紧张了。<br />
他自己也没想到,官渡之战如此残酷。<br />
两军主帅,只要谁犯一个错误,立马满盘皆输。<br />
残酷,太残酷了……<br />
“等候时机!”<br />
李翊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便重新走出营帐。<br />
背着手,望了一眼皎白的月空。<br />
赵云跟出帐来,立在李翊身后,与他同赏秋月。<br />
……<br />
又过二十日,两军继续相持。<br />
这段时间里,袁军与盟军也交过几次手。<br />
但大多是点到为止,仅为试探,不痛不痒。<br />
似乎两边都不敢再犯错了。<br />
眼看一月之期便要到了,不论是曹营将士,还是刘营将士都越来越兴奋。<br />
他们感叹这场仗终于要结束了。<br />
但只有知道真相的赵云,此刻却心急如焚,他急急忙忙找到李翊。<br />
“……先生,我军中粮食已不足三日。”<br />
“先生还在等什么?”<br />
因为李翊是总督整个盟军的军务,所以在粮草一事上,是严密封锁消息。<br />
即便是最高领导人的曹操、刘备,李翊也仅仅是以敷衍的态度告诉他们,粮食还没吃完。<br />
之所以隐瞒,还是为了防止别外生枝。<br />
一旦消息泄露,士气立马就得崩溃。<br />
就在赵云与李翊交谈之时,忽报有一军自南方而来。<br />
李翊问是哪一军,人报说是宛城张绣。<br />
原来,此前汝南叛乱之时。<br />
李翊出动五路兵马前去平叛。<br />
曹仁一路,关羽一路,郭贡一路,张绣一路,吕布一路。<br />
总共五路兵马。<br />
这五路加在一起,虽未完全将汝南的叛乱平息,但成功掐住了其扩散之势。<br />
局面基本稳住,张绣身在汝南,大感不安。<br />
于是问计于贾诩,贾诩便建议张绣以为国讨贼为由,前往官渡前线助力。<br />
张绣从前言,率本部兵马,赶到了官渡。<br />
李翊便亲自出营接见。<br />
当初是李翊亲自出面斡旋,缓和张绣与曹营的关系。<br />
张绣感念李翊的恩德,对他也是十分尊敬,一照面便与之见礼。<br />
李翊便将张绣请入帐内,更令他在意的,还是张绣身旁那名老者。<br />
年约五十出头,面容清瘦,然双目炯炯却有神。<br />
李翊遂问:<br />
“张将军身后所站者何人?”<br />
那名老者遂主动出列,拱手答:<br />
“凉州姑臧人贾诩,字文和,见过大都督。”<br />
李翊闻言,抚掌笑道:<br />
“久闻先生大名,今日得见,实乃三生有幸!”<br />
遂命设座,为二人斟酒。<br />
贾诩从容就座,与李翊交谈,表达了自己对李翊这位名士的敬仰。<br />
饮罢过后,李翊又单独邀请贾诩相见。<br />
贾诩不疑有他,欣然相从。<br />
“此间只大都督与诩二人而已,更无六耳。”<br />
“大都督有何难处,尽管直言。”<br />
贾诩开门见山问道。<br />
李翊暗暗称奇,心道这老狐狸果然精明,一眼看出来自己有事。<br />
“善!窃闻名士阎忠谓先生有张良、陈平之奇,李某佩服不已。”<br />
“……呵呵,大都督过奖了。”<br />
“老朽这点微薄才识,比之大都督,才识真正的萤虫之光比当空皓月。”<br />
李翊一伸手,道:<br />
“诶!文和先生休得过谦。”<br />
“翊对先生的才智是真心实意佩服,眼下确有一桩心事,不得解。”<br />
“先生既是高明之时,请为我解惑。”<br />
贾诩便道,“请都督试言之。”<br />
李翊便将目前两军相持的情况,一一告诉了贾诩。<br />
甚至透露了很多粮秣上的细节。<br />
其态度的坦诚,令贾诩都颇感震惊。<br />
“……我与都督不过初次相见,都督竟如此信任老朽?”<br />
饶是贾诩年过半百,早已是老谋深算的精明人物。<br />
但此刻却还是被李翊的真诚所震惊了。<br />
他不敢相信,能够做到河南谋主,两军总督的人物。<br />
竟会如此信任一个初次谋面之人。<br />
“……都督将军中要务向老朽透露,就不怕老朽告知袁军吗?”<br />
“……哈哈,我倒觉得以先生之才智,必不会向袁军泄密。”<br />
“哦?”贾诩眉梢一挑,饶有兴致问,“愿闻其详。”<br />
李翊遂有条不紊地分析道:<br />
“昔大战方起之时,袁绍曾遣人至南阳,邀张绣夹击我河南军。”<br />
“然先生却拒绝袁氏示好,还将袁使乱棍打出。”<br />
“袁绍此人外宽内忌,岂会不记此仇?”<br />
“此其一也。”<br />
李翊伸手比了个一,又接着道:<br />
“今我军势弱,袁绍击破我军只是时间问题。”<br />
“故其自以为胜券在握,正是傲睨得志之时,纵然不念先生旧恶,亦不以得先生为喜。”<br />
“此其二也。”<br />
说到这儿,贾诩的唇角已经微微上扬了。<br />
但李翊的话却还在继续。<br />
“今我军势穷,先生才智过人,若肯尽力相助。”<br />
“不论是曹司空还是刘将军,都必以先生为重。”<br />
“将来若灭袁氏,以先生之功,封侯拜相,荣妻荫子,不在话下。”<br />
“此其三也。”<br />
“有此三点,翊窃以为先生非但不会襄助袁绍,反倒会尽力协助李某破敌。”<br />
啪啪啪……<br />
贾诩忍不住拍了拍手,发自内心地感慨道:<br />
“善,善,善!”<br />
“先生之言,一针见血,振聋发聩。”<br />
“老朽平生见过无数人物,除郭奉孝外,未有如先生这般真知灼见者。”<br />
“……不。”<br />
贾诩一顿,又自顾自地摇了摇头,“郭奉孝为人轻佻,不如先生稳重。”<br />
“李先生才是真正的良、平之士!”<br />
说着,站起身来,向李翊作了个揖。<br />
李翊即伸手将之轻轻托起,一脸诚恳地说道:<br />
“文和先生之才,翊实是佩服。”<br />
“待之后,必将先生荐于天子之前。”<br />
别看是贾诩一手策划了“文和乱武”,但其实贾诩跟刘协的关系还不错。<br />
李傕、郭汜一度想要废帝,是贾诩出面拦着。<br />
之后羌胡作乱,刘协深以为患,更是直接问计于贾诩。<br />
贾诩也是亲自出面,帮刘协解决了羌胡问题。<br />
所以都说贾诩这个人只爱自保,但其实人家也挺重情义的。<br />
张绣跟曹操闹矛盾时,贾诩也是全力支持张绣,为此甚至不惜得罪曹操。<br />
“老朽只恐无颜再见天子。”<br />
贾诩内心里还是渴望得到“招安”的,于是面上谦虚了两句。<br />
李翊趁势说道:<br />
“眼下正有一事,可令先生戴罪立功!”<br />
嗯?<br />
贾诩一惊,抬眸看向李翊。<br />
暗道好你个李子玉,感情专门在这儿等我呢。<br />
我怎么就“有罪”了?<br />
没想到老夫这辈子走过最多的路,竟是你李翊的套路!<br />
“……请都督试为诩言之。”<br />
没办法,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br />
见着李翊,贾诩才知后浪有多猛。<br />
“不瞒文和先生,翊为官渡之战,准备了数年时间。”<br />
“不论是在我军还是敌军之中,皆有准备。”<br />
哦?<br />
贾诩眉梢一挑,“莫非都督与袁军高层有牵连?”<br />
如果真是这样,那贾诩的确还挺佩服李翊的。<br />
毕竟河南大半的官员,都在与袁绍互通书信。<br />
李翊若能倒反天罡,与袁绍的官员互通书信,那确实牛皮。<br />
“……呵呵,倒不完全是。”<br />
“所以才想请先生帮帮忙。”<br />
李翊唇角微微扬起,露出一抹和善的笑容。<br />
……<br />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