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刘备赐婚,李翊感慨:大王真是害苦
('\n\t却说刘备幸王驾于河北,让李翊当面与反对新政的群臣对峙。<br /><br />李翊乃出声询问,谁有异议?<br /><br />当先站出一人,乃司徒王朗也。<br /><br />王朗之所以能当上如此高官,是因为他本身资历就够。<br /><br />作为原来的会稽太守,那已是两千石的高官了。<br /><br />后来到刘备手下任职,担任谏议大夫,又因政绩卓越,迁任为了司徒。<br /><br />作为《演义》里被武侯骂死的小丑,历史上的他被誉为是:<br /><br />——“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br /><br />其性格严谨慷慨,多立威仪,恭俭节约。<br /><br />就算因婚宴而收到的礼物,也坚决不受。<br /><br />正是这样一个严谨传统的人,代表了“守旧”一派。<br /><br />他认为李翊推行的新法,太过超前。<br /><br />更别提刘备受封于“齐”,齐本就是礼仪之地。<br /><br />在这里搞新政,把鼓励寡妇改嫁,纳入宪法之中,简直有辱斯文。<br /><br />这是对孔夫子的儒家士人们的公然挑衅!<br /><br />只见王朗当先出列,靴子踏得地砖铿然作响。<br /><br />“老臣死罪。”<br /><br />王朗银须颤动,“《礼记》有云,‘壹与之醮,终身不改。’”<br /><br />“今丞相欲坏此千年礼法,是要我华夏妇人皆成朝秦暮楚之辈耶?”<br /><br />“若以律令坏此纲常,无异于率兽食人。”<br /><br />“老臣恳请丞相三思。”<br /><br />李翊广袖轻拂,朗声对道:<br /><br />“王司徒来我河北时,可曾看见城头巷末,多寡妇孤儿者?”<br /><br />“此辈家中男子,受战乱影响,或填于沟壑,或战死疆场。”<br /><br />“独剩孤儿寡母,无依无靠。”<br /><br />“老妪拾穗于霜田,幼子溺毙于寒井。”<br /><br />“难道司徒非要强求‘贞节’,而不顾这些人的死活么!”<br /><br />御史大夫华歆见此,赶忙上前解围,说道:<br /><br />“……丞相此言差矣,此辈虽然可怜,但岂可将此事写入律法之中?”<br /><br />这是保守派的核心论点。<br /><br />我们可以不歧视寡妇,但把鼓励寡妇改嫁专门编入律法之中,甚至由政府亲自出面来保护她们。<br /><br />这未免就有些矫枉过正了。<br /><br />对此,李翊只是轻捻胡须,淡淡说道:<br /><br />“昔萧何入秦,先取律令图籍。”<br /><br />“治乱世当以活民为先,而非是以颂经为要。”<br /><br />这……<br /><br />仅一句话,就把华歆怼的哑口无言。<br /><br />因为华夏从古至今,“民”永远是政治核心。<br /><br />其他任何问题,都得靠边站。<br /><br />李翊也没说几句话,就把率先出战的王朗、华歆两个守旧派怼的哑口无言。<br /><br />中或有不服者,见两位大佬都已经败下阵来,他们又怎敢上去自讨没趣?<br /><br />全都坐在原处,一言不发。<br /><br />见无人再有异议,李翊大感无趣的同时,也对此次会谈做了一个总结。<br /><br />“我知尔等守着旧礼,但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制,此自然之理也。”<br /><br />“公等亦是饱读诗书之人,坐于庙堂之上,也当时常睁眼看看底层民众之苦。”<br /><br />“怜荆襄寡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妇之泪,哀幽州孤儿之啼。”<br /><br />“而非是在这里空谈大义!”<br /><br />满座皆寂然,低头无语。<br /><br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br /><br />“公等为官,当思之,多为百姓考虑考虑。”<br /><br />好!<br /><br />听到这里,刘备终于忍不住站起身来。<br /><br />他原本在旁“观战”,并未有插手的打算。<br /><br />但万没想到这次辩论,竟成了李翊个人的一场教育大会。<br /><br />刘备听到妙处,当下也忍不住站出来,说几句自己的心里话。<br /><br />“丞相所言,甚合寡人之意。”<br /><br />“如今这天下确实已远胜十年之前,公等身居高位,饱享清福,似乎忘了自己的本职工作。”<br /><br />“有句话,寡人时常念叨在嘴边。”<br /><br />“公等也勿嫌寡人啰嗦——”<br /><br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为本,以民为贵,以民为重,君轻而民贵啊!”<br /><br />“不管丞相的新政有何弊端,只要是利国利民的好事。”<br /><br />“寡人以为,并无不可行之处。”<br /><br />众官笔直地站在原地,各自低头,竖起耳朵听着刘备的训话。<br /><br />待其讲完之后,乃齐齐拱手,异口同声地说道:<br /><br />“大王金石之言,我等铭记于心。”<br /><br />这次新政的推行,最终以刘备、李翊君臣二人的合力施压,而成功得以敲定。<br /><br />其实,这次新政的内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br /><br />它并没有触及到人们的蛋糕。<br /><br />之所以会招来以孔融为首的士大夫的反对,还是应了那句话:<br /><br />——“衣食足而知荣辱,仓禀实而知礼节。”<br /><br />说白了,就是这帮人好日子过久了,才会去关注这些东西合不合礼法。<br /><br />要换作十年前那年年动乱,朝不保夕,甚至连饭都吃不上的年代。<br /><br />谁管你寡妇嫁不嫁人呐?<br /><br />这次改革,只能算是刘备李翊君臣,对百官们的初步试探。<br /><br />当未来真正一统天下,要动大佬们的蛋糕时,那才是真正的挑战!<br /><br />随后,<br /><br />刘备唤来李翊、陈群,与此二人共同商议具体的宪法章程。<br /><br />“……丞相之策虽善,然当执其中。”<br /><br />“过则为曹氏之政,徒惹民怨。”<br /><br />“宜慎之慎之。”<br /><br />“寡人一再强调,操以急,吾以宽。”<br /><br />“操以暴,吾以仁。”<br /><br />“操以谲,吾以忠。”<br /><br />“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耳。”<br /><br />“切不可因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br /><br />李翊对答道,“大王明鉴。”<br /><br />“夫曹操之失,在强聚寡妇配将士,致有司为充数而夺人妻子。”<br /><br />“今臣所奏,唯劝非迫,如春风化雨,任其自然耳。”<br /><br />与曹操强行将寡妇聚在一起,由政府分配不同。<br /><br />李翊只是专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妇人再嫁,它是不带有强制性的。<br /><br />“……善。”<br /><br />刘备满意地点了点头。<br /><br />“只是具体章程如何,丞相宜慎思之。”<br /><br />“国家之财赋,未可尽用于此。”<br /><br />言外之意,就是让李翊一定要控制好预算。<br /><br />齐国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再有钱,那也不能乱花。<br /><br />一个国家每年的开支是多方面的,一旦一方超支了,就得拆东墙补西墙。<br /><br />最后把国家财政弄得一团糟。<br /><br />这方面,陈群是专家。<br /><br />刘备便询问陈群道:<br /><br />“长文可先为我言。”<br /><br />陈群一捻胡须,缓声说道:<br /><br />“昔勾践治越,以生聚为要。”<br /><br />“生女赐酒二壶、豚一只。”<br /><br />“生男赐酒二壶、犬一只。”<br /><br />“三子以上,则官给乳母。”<br /><br />“按《盐铁论》计,其值堪比今之五十万钱。”<br /><br />“故得‘三千越甲吞吴‘’之盛。”<br /><br />越王勾践,为了鼓励生育,也是无所不用其极。<br /><br />只有生孩子,就给补助。<br /><br />言罢,陈群又举一个反例。<br /><br />“高祖定律:”<br /><br />“女子年十五至三十不嫁者,岁征算赋百二十钱。”<br /><br />“民多鬻女以纳,路有弃婴。”<br /><br />由于汉初人口骤减,刘邦为了鼓励生育,采取的措施就简单粗暴许多。<br /><br />直接以罚款的方式,规定女子如果十五岁到三十岁不结婚的,就要缴纳单身费。<br /><br />如此一来,就给平民百姓增加了极大的负担。<br /><br />有许多家庭为了避税,干脆直接把女儿卖了,酿成了许多悲剧。<br /><br />所有陈群的意思就是,这种鼓励寡妇改嫁的政策,既不能急也不能缓。<br /><br />陈群挥笔,很快拟定好了初步的章程。<br /><br />其大体为,<br /><br />一,凡有寡妇再嫁者,赐其「安家钱」三缗。<br /><br />凡是领了安家钱的,都要记名登册,每人限领一次。<br /><br />防止有人故意骗政府钱财,反复休妻卡bug。<br /><br />二,免新婚夫妇赋税一年。<br /><br />此举依然是政府出台的福利,鼓励寡妇再嫁。<br /><br />三,许寡妇自择夫婿,由官府作保。<br /><br />此举便是为了防止有地主豪强,欺负孤儿寡母,强娶强卖。<br /><br />同时也是为了保护第一条法律。<br /><br />因为有的豪强,他可能利用自身权势,强取了寡妇。<br /><br />既骗了政府的安家钱,又白嫖了女子身子。<br /><br />最后政府发放的安家钱女子一分得不到,便可能已被扫地出门了。<br /><br />四,严惩欺凌孤寡者,违者以枷号示众。<br /><br />这依然是为了进一步保护寡妇,尤其当她们身上有了“价值”时,不怀好意的人也会越来越多。<br /><br />陈群拟定好初步的方案后,交给刘备、李翊审阅。<br /><br />刘备基本认同陈群的各项规定。<br /><br />而李翊却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补充。<br /><br />在李翊看来,有很多女子是比较传统的,不愿改嫁的。<br /><br />那我们可以设一个「贞妇堂」,收养不愿改嫁者。<br /><br />然后授其纺织工具材料,使其能够自食其力。<br /><br />如此一来,不仅能得到保守派的支持。<br /><br />还能够带动国家手工业的发展,两全其美。<br /><br />刘备大喜,在与众人的合力下,总算将新政推行。<br /><br />刘备亲自执笔,写下榜文,昭告全国。<br /><br />众百姓纷纷聚于城墙处,过来观看。<br /><br />只见榜文中写道:<br /><br />“齐王诏曰: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br /><br />“寡人绍承天命,统御万方。”<br /><br />“每览州郡奏报,未尝不临食辍箸,中夜彷徨。”<br /><br />“自桓灵失德,海内崩离,三十年来。”<br /><br />“壮士殒锋镝者不可胜计,闺中泣血者遍于闾巷。”<br /><br />“今虽廓清寰宇,然生民百遗一之惨状,犹在目前。”<br /><br />“夫《礼》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而《易》称,‘天地絪缊,万物化醇’。”<br /><br />“今寡人行县至河北,此地寡妇,多有负薪汲井于冰霜者。”<br /><br />“向在徐州时,不乏孤孀,鬻发易粟于市廛者。”<br /><br />“寡人每见于此,必痛心疾首。”<br /><br />“昔管仲治齐,设女闾以安游女。”<br /><br />“周公制礼,立媒氏而合独鳏。”<br /><br />“故寡人欲承天道之好生,续绝户之宗祀,慰忠魂于九泉。”<br /><br />“颁下此令,布告天下。”<br /><br />“凡我齐土,当体恤孤寡,共襄善政。”<br /><br />“庶几,内无怨女,外无旷夫。”<br /><br />“以致太平于将来。”<br /><br />“建安十三年春三月,诏。”<br /><br />榜文一出,众皆哗然。<br /><br />或有人道,“齐王向来宽仁,如何学那曹操,使寡妇再嫁?”<br /><br />“……诶,曹操是强令寡妇再嫁,齐王可没有下此命令。”<br /><br />“……嘶,这再嫁者,官府竟然要赏三缗钱,这足够买六只肥羊了。”<br /><br />原本大家还对新政抱以看乐子的态度,忽然目光瞥见底下那行,再嫁的赏赐福利。<br /><br />众人的兴致一下子便被调动了起来。<br /><br />对于许多普通家庭而言,三缗钱那是足以改变命运的钱财数目。<br /><br />更别提还要免赋税一年了。<br /><br />这对人们可太有诱惑力了。<br /><br />诏令既颁,因自河北发,故河北之地先得其利。<br /><br />一时之间,河北迎来了婚嫁的盛况。<br /><br />官媒署前,日日有人前来排队求名,甚至不乏寒门俊彦。<br /><br />寡妇巷中,夜夜闻纺车声伴读《诗》声。<br /><br />这一热潮,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br /><br />不少商人抓住了良机,在李翊有意无意的推动下。<br /><br />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合卺铺,专售再醮吉服。<br /><br />邯郸酒坊,则出了新酿“续弦红”。<br /><br />而这酒坊背后最大的股东,正是李翊。<br /><br />李翊非常重视品牌效应,他抓住这个机会,推动邯郸名酒的品牌诞生。<br /><br />只要热度一起,将来人们再婚之时,必然会优先喝河北邯郸的“续弦红”。<br /><br />不知不觉间,河北的许多产业,背后都有“李氏”之名。<br /><br />李氏家族,俨然成了河北的一大寡头。<br /><br />新政颁行旬月,李翊这日独坐相府后园。<br /><br />他乐意见到寡妇再嫁的盛况,但总觉得效率还是有些低。<br /><br />河北民众中,肯定还有不少人对此事心存疑虑。<br /><br />正思索间,刘备迎面走来。<br /><br />李翊起身施礼,刘备扶他起身,问:<br /><br />“丞相适才所思何事?怎的如此入神,竟未瞧见寡人到此。”<br /><br />李翊便将自己的心事跟刘备说了。<br /><br />“虽立法周全,然民间观望者仍众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br /><br />刘备听罢,拂袖而坐,大笑道:<br /><br />“丞相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br /><br />“岂不闻晏子事齐灵公之事乎?”<br /><br />“昔灵公好使宫女着男装,民皆效之,灵公屡禁不止。”<br /><br />“后问晏子,晏子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求买马肉也。’”<br /><br />“公胡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br /><br />“灵公纳之,不逾月,国人莫之服也。”<br /><br />“此即所谓正己化人。”<br /><br />“今丞相欲移风易俗,何不做出表率,将甄记室纳入门中?”<br /><br />李翊手中茶盏一晃,“大王此言……”<br /><br />“呵呵。”<br /><br />“袁氏未过门而寡,正是望门寡。”<br /><br />刘备抬手拈起落花,“若丞相娶之,与其携游南皮。”<br /><br />“以丞相在河北之威望,河北士民必争相效之。”<br /><br />言未尽,李翊已然顿悟。<br /><br />甄宓本就是河北有名的才女,而袁氏旧部又遍布幽冀。<br /><br />自己如今声望正隆,甄宓这几年给自己当“秘书”也算是勤勤恳恳。<br /><br />也该给她一个名分了。<br /><br />见李翊出神,刘备也禁不住感慨:<br /><br />“原来丞相果真喜欢甄记室。”<br /><br />李翊一怔,忙问,“大王此话是何意?”<br /><br />刘备乃解释道:<br /><br />“寡人不知赏赐给你多少美女,卿都不纳。”<br /><br />“或赐夫人,或赏将士。”<br /><br />“寡人只道你与寡人一样,不好美色。”<br /><br />“今日提及甄记室,方知不是不爱,只是未曾遇着对的人。”<br /><br />李翊一惊,所惊的不是自己对甄宓的情愫。<br /><br />而是感慨老刘居然这么懂!<br /><br />“这……”李翊竟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br /><br />刘备微笑,这场面属实难得一见。<br /><br />“善!诚如寡人所言,卿坐镇河北,当为河北民众做出表率。”<br /><br />“不如便由寡人亲自赐婚,使你二人择吉日成亲如何?”<br /><br />李翊被刘备“奚落”一番,当即也似玩笑一般,摊手表示:<br /><br />“唉,大王真是害苦了微臣呐!”<br /><br />哈哈哈。<br /><br />两人同时大笑,笑声不绝。<br /><br />少时,李翊来到后园。<br /><br />见甄宓正于海棠树下录写文书。<br /><br />风过处,花瓣落满青简。<br /><br />伊人纤指轻拂,竟比那海棠还要惊艳三分。<br /><br />李翊一时之间,找不到话题,便直接聊工作。<br /><br />“甄记室可觉新政窒碍否?”<br /><br />甄宓见李翊到来,乃搁笔浅笑:<br /><br />“丞相之策甚善。”<br /><br />“妾昨见城南张氏女再嫁,那迎亲队伍……”<br /><br />话到嘴边,忽止语低头,耳垂已染海棠色。<br /><br />李翊乃上前,取过她手中简册,指间相触。<br /><br />但觉其腕微凉似玉,袖口暗藏杜若香。<br /><br />“汝这几日忙着登记,着实辛苦。”<br /><br />李翊翻看着简册,上面记录的都是还未再嫁的寡妇。<br /><br />待翻至末页时,赫然见着一行批注:<br /><br />“三月廿二,相府甄氏自请除名。”<br /><br />墨迹犹新。<br /><br />甄宓见此,慌了神,急欲取回。<br /><br />李翊却已握住了她的柔荑,笑道:<br /><br />“原不知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记室也在册中。”<br /><br />便对李翊调戏轻薄的言语,甄宓非但不恼,反而颊飞红霞。<br /><br />“妾……妾只不过是试笔……”<br /><br />话音渐低如蚊。<br /><br />李翊乃正色说道:<br /><br />“适才齐王赐婚,让本相过来提亲。”<br /><br />说着,取官印置于石案上,接着道:<br /><br />“若得卿应允,便用此印签发婚书。”<br /><br />甄宓见此,乃轻抚印文,含情脉脉地望着李翊说道:<br /><br />“丞相可知,妾三年前除籍时,便已自注‘待李郎’三字。”<br /><br />恰一阵风过,满树海棠纷落如雨。<br /><br />(是岁河北海棠皆并蒂而开,人皆谓之为祥瑞)<br /><br />五日后,刘备亲赐金匾,又赠明珠一斛为贺,牛百头,羊百头为贺。<br /><br />是夜,相府张灯结彩。<br /><br />不论是河北的文武官员,亦或徐州来的高级官员,都纷纷送来贺礼,过来吃喜酒。<br /><br />早在新婚之前,河北便开始大肆造势。<br /><br />言丞相将娶甄氏过门,并令他童子大发喜钱。<br /><br />本来李翊已有正妻,按理说甄宓的地位是比较尴尬的。<br /><br />但李翊刻意将这场婚事办的异常隆重,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娶了个“寡妇”。<br /><br />今晚上,大伙儿都忙。<br /><br />麋贞惯习了主母身份,她亲自检查合卺酒器。<br /><br />特选了青玉鸳鸯盏一对,送给甄宓。<br /><br />又命人熏染婚服,以百合香焙三日。<br /><br />袁莹也在一旁帮衬,小声嘟囔道,“早知夫君偏心!”<br /><br />麋贞手里捧着一盒珊瑚胭脂,谓袁莹道:<br /><br />“好了,今日夫君新婚之日,莫惹他生气。”<br /><br />“你我快将这胭脂一同给宓妹送去。”<br /><br />“知道了。”<br /><br />袁莹嘴上闹趣,但还是很听麋姊姊的话。<br /><br />此时,甄宓位于新房中,叹了口气,谓身旁侍女道:<br /><br />“我与两位夫人相处日久,早已情同姐妹。”<br /><br />“今日嫁于丞相,非是为了破坏这个家,实为加入这个家。”<br /><br />正说间,麋贞已携袁莹入内。<br /><br />麋贞走上前,执其手说道,“妹妹莫怕。”<br /><br />袁莹忽从袖中掏出蜜饯<br /><br />“喏!吃了这个,就不紧张了。”<br /><br />“莹儿当初与夫君成婚时,便是这般。”<br /><br />说到这儿,似想起些往事,竟自己先红了脸。<br /><br />由于三人结识日久,共处于新房之内,竟是有说有笑,相当和睦。<br /><br />此时李翊正忙着应酬,陪客人喝酒。<br /><br />河北武将与他最是相熟,各自喝醉了,说话便无顾忌,纷纷道:<br /><br />“相爷好福气啊!”<br /><br />“娶了三房媳妇儿,皆是一顶一的大美人。”<br /><br />“各自不凡呐!”<br /><br />麋贞、袁莹、甄宓都是妻,只有桃红是妾。<br /><br />只因三女的出身各自不凡,哪是妾室之位可以比拟的?<br /><br />“好了,诸位都别再灌丞相喝酒了。”<br /><br />“可别耽误了洞房之事。”<br /><br />刘备半开玩笑地说道。<br /><br />见大王都发话了,众人也就不再嬉闹。<br /><br />都让丞相快回去洞房吧。<br /><br />李翊一一谢过,回房歇息了。<br /><br />到房中时,尽管甄宓心中火热,但还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是强忍着。<br /><br />直到李翊坐到床边时,两位新人终于迎来了干柴烈火之时。<br /><br />正是:<br /><br />红烛摇影照新妆,海棠帐暖度春香。<br /><br />三年相望终执手,不负相思日月长。<br /><br />……<br /><br />靠着李翊与甄宓做出的表率,河北人渐渐接受了寡妇再嫁的新政。<br /><br />刘备本着难得来河北一趟的想法,继续游览河北之地,视察民生。<br /><br />这日,他微服走在街道上,许褚护卫在其身边。<br /><br />忽然听到道旁传来一句童谣唱道:<br /><br />“甄家绢,麋家盐。”<br /><br />“李相串成珍珠链。”<br /><br />“徐州鞭,淮南船。”<br /><br />“荆州米换幽州毡。”<br /><br />“金满仓,银满田。”<br /><br />“散与穷汉买药钱。”<br /><br />“问君富甲几多年?”<br /><br />“笑指漳河浪滔天!”<br /><br />刘备眉头皱起,便对那小孩喊道:<br /><br />“小童,你且过来。”<br /><br />由于刘备一身紫衣,显然是大富大贵之人。<br /><br />那小童知他不是坏人,周围又人多,便跳着走了过来。<br /><br />刘备蹲下身子,笑容满面地问他道:<br /><br />“小童,这歌谣是谁教你的?”<br /><br />那孩童咬着手指,呓呓不言。<br /><br />旁边的简雍见了,便在街市买了一个甜瓜,递给那孩童。<br /><br />“现在可以说了吧?”<br /><br />“嘻嘻。”<br /><br />孩童得了吃,当即露了笑,说道:<br /><br />“这是我爹爹教我的。”<br /><br />“你爹爹是谁?”刘备又问。<br /><br />“我爹叫牛二。”<br /><br />这……<br /><br />刘备与简雍对视一眼,这名字一听就是个普通民众。<br /><br />估计连书都没有读过,更别说是能编出童谣的人来了。<br /><br />简雍沉吟片刻,便问:<br /><br />“那是谁教你爹这首童谣的?”<br /><br />“……嗯,不知道,你得问我爹去。”<br /><br />小孩啃着甜瓜,一脸天真无邪地说道。<br /><br />刘备便命许褚带人,将那个叫牛二的百姓给带了过来。<br /><br />牛二见是官兵找自己,吓得一到刘备面前,就连连顿首。<br /><br />“官爷饶命!官爷饶命啊!”<br /><br />“小人是良民!良民!绝对没有干过伤天害理,违法乱纪的事儿啊!”<br /><br />刘备乃道:<br /><br />“我只问你几件事,汝如实回答,自然无罪。”<br /><br />牛二忙道:<br /><br />“官爷只管问,小人知道的,一定没有半句隐瞒。”<br /><br />“汝家小孩,所唱之歌谣,可是你所教?”<br /><br />那牛二先是愣了一下,旋即点了点头。<br /><br />“是小人所教。”<br /><br />“可小人也只是觉得,此歌谣朗朗上口,便教给孩子了。”<br /><br />“并未想过太多啊。”<br /><br />嘶……<br /><br />刘备深吸一口气,又问:<br /><br />“那这歌谣你又是从哪里学来的?”<br /><br />牛二不假思索地答道:<br /><br />“哪里用学?”<br /><br />“这在咱们河北民间口口相传,只要是个河北人,岂有不知此歌谣的?”<br /><br />哦?<br /><br />刘备若有所思,当即让许褚送牛二回去,又赏给了他两只鸡。<br /><br />然后又问简雍道:<br /><br />“宪和以为,此童谣因何而出?”<br /><br />简雍便道:<br /><br />“公祐不是在相府中用事吗?”<br /><br />“他想必知道些眉目。”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br /><br />刘备从之,即唤孙乾过来问话。<br /><br />然后将自己在民间听到的歌谣,对孙乾说了。<br /><br />问孙乾是否知道此事。<br /><br />“……这。”<br /><br />见刘备问起,孙乾面露难色,但还是拱了拱手,说道:<br /><br />“不敢欺瞒大王,河北确有此事。”<br /><br />原来,<br /><br />甄家掌握河北商路,有着巨量的商业资源。<br /><br />麋家又掌握着徐州商路,还掌握着国家命脉的食盐资源。<br /><br />而李家则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势,与政治资源。<br /><br />三家又是姻亲,于是靠着这一层关系。<br /><br />李、甄、麋三家合力,使得李翊不仅掌握了河北大量企业的股份。<br /><br />还将商路拓展到了徐州、淮南一带。<br /><br />然后还筹划着向荆州倾销商品。<br /><br />无他,只因各州各郡都有李翊的朋友。<br /><br />这些朋友非富即贵,在地方都是说一不二。<br /><br />于是大家互开方便之门,合作共赢,互惠互利。<br /><br />几年下来,使得李氏积累了海量财富。<br /><br />而李翊本人,几乎都快成汉朝首富了。<br /><br />至少目前还没听说过汉朝有哪个家族,是比李氏还富有的。<br /><br />只不过李翊为人比较低调,且经常散财接济穷人,或者资助利民的产业。<br /><br />是为富很仁的存在,因此他的名声一直很好。<br /><br />只是不知最近一段时间,如何传出了这段童谣。<br /><br />这童谣看似在歌唱李家的财富,实则又充满讥讽之意。<br /><br />一句,“问君富甲几多年?笑指漳河浪滔天!”<br /><br />既形容了李家财富如同江河一般,又暗喻了其家族势力一旦形成。<br /><br />将来必会成为大汉除刘姓以外的第二大姓。<br /><br />“李相本人,知此歌谣否?”<br /><br />刘备面色沉重,问孙乾道。<br /><br />“这……”<br /><br />孙乾又是面露难色,叹道:<br /><br />“此歌谣发自民间,李相又日理万机,忙于公事。”<br /><br />“哪里会听到这首歌谣?”<br /><br />……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