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孙策就在旁边冷哼了一声:“咱们派往南面的信使不是说了吗,那袁公路近来没少打着缓和父亲与荆州人仇怨的名号,跟他们饮酒作乐,我就不信他能光喝酒不办事,一点粮草都没借出来!别是瞧着太谷关防守不严,希望筹措了军粮,自己来一举攻克……”<br />
“好了!”孙坚打断了孙策的话,“去把公仇长史请来。”<br />
孙策没吭声,掉头找人去了。<br />
孙坚所称的公仇长史,名为公仇称,乃是他在长沙太守任上时的长史,算起来也是他军中少有的文职。<br />
孙策领着他来到鲁阳城东一方临时的军营中时,此地早已集合了他麾下的部将官署,此地也已摆开了酒席。<br />
孙坚也当即迎了上来,开门见山道:“不瞒公仇先生,我是真不习惯跟这些人打交道,要是此行还要讨要军粮,我都怕自己把长枪大刀直接拍在他们的面前。”<br />
公仇称抹了把额上的汗:“是,属下明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br />
他也知道,孙坚这话还真不是夸张的说法。<br />
孙坚哈哈笑着,宽慰道:“你也不必担心,只要能从袁公路处要来军粮,让我等整装备战,速克太谷,我又不会干出什么不讲道理的事。你看——”<br />
他指了指眼前,“我今日备酒为你送行,希望你能尽快给我带来好消息。”<br />
公仇称连连点头:“是……是!应该的。”<br />
可就是在他顺着孙坚的邀约落座的刹那,一声战鼓巨响“砰”地在远处响起,惊得他直接将手中的酒杯甩了出去,惶恐地看向了孙坚,完全不明白他这次又是要玩出什么名堂。<br />
但也就是这一看之下,他蓦然惊觉,孙坚此刻的脸色也并不好看。<br />
只因孙坚听到的,不是一声什么军中被敲响助兴的鼓声,而分明是一个敌袭的信号!<br />
孙策冲了进来,神情微变:“父亲,不好了!有敌军骑兵自北方而来,已至二里外!”<br />
若是他们此刻身在鲁阳城中,对于这一行先头的骑兵,自是毫无所谓,偏偏他们此刻身在城东的酒帐内,在他们退回鲁阳城前,敌军就可抵达城下了。<br />
那长史闻言,已是面色惨白,完全不必听再多的解释都知道,孙策所说的“敌军骑兵”必是董卓部下悍将。这些人甚至不等孙坚向北讨伐,就已抢先一步南下,分明是对自己的实力极有把握。<br />
可他随即听到的,却是孙坚气定神闲的声音:“慌什么!伯符,去整顿兵马,其余人等,且继续饮酒无妨。”(*)<br />
西凉军的骏马本就脚力出众,这先前的百骑更是精锐。<br />
先前还在二里地外,不等孙坚等人整军移步,就已抵达了近前。<br />
然而他们看到的,却不是孙坚闻听敌军讯息,做出应战的表现,而是他从容地喝下了最后一杯酒,将那酒杯一掷。<br />
酒杯落地的声响,仿佛是这军中的一记号令,让众人在此刻无比统一地翻身上马,随后缓缓向着鲁阳行去。<br />
胡轸远远望着这一路兵马斗志旺盛,军容齐整,毫无一点乱象,也顿时有些犹豫地停下了进军的攻势。<br />
却不知孙坚在退回城中后,已即刻将孙策又找到了眼前。<br />
孙策了解父亲,在望见他面色沉沉的那一刻,就知道,他要说的,必定不会是一件小事。<br />
“伯符,我有一事要托付给你!”<br />
“父亲请说。”<br />
“董贼兵马强盛,还来势汹汹,我军却军粮不足,不可贸然应战!我恐公仇长史前去讨粮不成,打算亲自南下一趟,将袁公路请来此地!”<br />
他就不信了,若是让袁术和他一起发兵,那家伙还能在后方饮酒作乐!<br />
只是在此之前——<br />
“这鲁阳我想交托给你,务必守好此地!”<br />
孙策拍着胸脯应道:“父亲且放心去吧!孩儿绝不轻举妄动!”<br />
“好!”<br />
孙坚连忙吩咐了下去,趁着夜色黑黢,便领着一路人马冲出了城去,留下孙策在此地主持。<br />
同在此地的还有孙坚的部将祖茂,能为孙策提点,他也不怕孙策年少胡来。<br />
孙策也自认自己要守好此地,没打算做什么激进之事。<br />
可就在孙坚离开的两日后,祖茂忽然被人急忙请到了鲁阳城头。<br />
只见孙策面色凝重地指向了远处,语气仓促地发问:“祖叔你看,敌军是否有撤军之意?”<br />
这好像,并不是一个寻常的信号!<br />
是他的错觉吗?<br />
第55章 (含加更)<br />
孙策还是更倾向于后者。<br />
只因就在祖茂被孙策找来的当口,敌军中又已有了不小的变化。<br />
孙策目光陡然锐利,并未错过,敌军退去的阵型中,有片刻的骚乱,随即便有一路异常醒目的兵马先行而去。<br />
若这是寻常的诱敌之策,也未免表现得太粗糙了些。<br />
“祖叔,你看!这将领先前派出游弋散骑抵达鲁阳,竟为父亲故作兵马精锐的表现所骗,在鲁阳城下畏缩不前,可见眼力不佳,魄力更是堪忧,如何能想的出来这大胆诱敌之策!”<br />
孙策上战场不多,但不止是武艺拔群,还有着近乎直觉的天赋,将这句判断说得极是笃定。<br />
他敢断言,敌军做不到!<br />
仿佛是生怕祖茂不信,孙策又挺枪一指:“再看那里,若要诱敌,做出撤兵的假象,为了骗父亲强攻一处,那军旗必有布置,可敌军此刻行动仓皇,竟然将它留在了后军处。我以为,这必是洛阳有变,敌军不得不退。”<br />
“祖叔!”孙策的眼睛里燃起了一团火。明明口中还是一个晚辈对于长辈的敬称,气势上却已有了主将的风采。“军机忽现,来不及禀明父亲了,我等当速速出兵才是,趁着敌军撤离,劫下他们的后军!”<br />
“若能再进一步,夺下太谷关,那便再好不过!”<br />
祖茂不得不承认,孙策的分析说得极是有理,可他也没忘另外一件事:“孙将军临走前对您嘱托过,让您留守鲁阳,不可贸然行事。”<br />
“可我已将分析说给您听了,怎么就是贸然?”孙策一派坦荡,驳斥道。<br />
“这……”<br />
孙策穷追猛打:“若您觉得小子轻浮,恐这追击之举会让城中遭险,那就由我独领百人前去追赶那贼兵,且看看他们是何表现!”<br />
战机稍纵即逝,容不得多想,必须尽快拿个结论。<br />
是战,还是守?<br />
祖茂心中有些懊恼。<br />
相比于孙坚麾下另一员猛将程普,他说话的本事其实差了不少,竟不知,该当在此刻如何回应于孙策。奈何程普此刻追随孙坚离去,为了前去说服袁术速速供给军粮,一并兴兵,并不在此地。<br />
但孙策又分明看得出来,祖茂忠勇,也落在一个勇字上。<br />
他望着城下的敌军,其实已有意动,只差再添一把火。<br />
可还没等孙策开口,又有另一个声音从后方传来:“我看小将军的分析不错,敌军不是诱敌退兵的表现,军中必有动乱,若能追击速胜,许有意外收获,不必盲从孙将军离去前的守城吩咐!”<br />
孙策与祖茂回头,就见一身量高大,面目刚毅的男子快步走来,向着孙策抱拳行礼:“小将军若要出兵,请准允黄盖随行!”<br />
“好!”孙策喜出望外,不料在祖茂表态前,还能得到另一路的支持。<br />
面前这自称名为黄盖的男子,乃是零陵郡的郡吏,在父亲征战于零陵时曾与之有过往来。<br />
父亲举兵响应袁术的募招时途经零陵,他声称自己早年间曾自学兵法,恳请追随出征,虽不似祖茂程普等人一般早从父亲征战,却已在近日间崭露头角,很得父亲看重。<br />
他的判断,无疑是在为孙策的出兵计划争取机会!<br />
“祖叔你看——”<br />
祖茂咬了咬牙,见敌军动静更大,深知再不做决定,于局势无益,连忙答道:“那就出兵!但小将军既应允了留守鲁阳,该当……”<br />
孙策已挎着枪,蹬蹬往城下行去,“那就由祖叔留守鲁阳,绝不叫此地有失,我统兵追击去也。”<br />
祖茂:“……”<br />
他看着孙策这行动匆匆的背影,险些以为,自己在这一刻看到了另外一个孙坚,平日里尽喜欢干点先斩后奏的事情。<br />
再一看,黄盖这郡吏出身的“稳重”之人,也已比他还快地跟了上去,就剩他一个留在城头。<br />
祖茂又无语了:“……”<br />
不是这对吗?<br />
他低头向着城下看,瞧见孙策已飞快地从城中军营里调出了仅剩的一批骑兵,斗志昂扬地冲到了城关之下。黄盖也已翻身上马,追向了孙策,在城门前拦住了对方,低声说了几句什么。<br />
孙策恍然,连忙让亲随往军营主帐走一趟。不多久,就捧回来了一顶赤色头巾,被他拴在了头盔之上。<br />
祖茂猛地一惊,“那是……”<br />
那是孙坚的赤色头帻!<br />
自孙坚平定零陵那“平天将军”观鹄起,赤色头巾便常随孙坚征战,以至于就连董卓的兵马都应该听过,孙坚军中,着红巾者必是其主帅!
“好了!”孙坚打断了孙策的话,“去把公仇长史请来。”<br />
孙策没吭声,掉头找人去了。<br />
孙坚所称的公仇长史,名为公仇称,乃是他在长沙太守任上时的长史,算起来也是他军中少有的文职。<br />
孙策领着他来到鲁阳城东一方临时的军营中时,此地早已集合了他麾下的部将官署,此地也已摆开了酒席。<br />
孙坚也当即迎了上来,开门见山道:“不瞒公仇先生,我是真不习惯跟这些人打交道,要是此行还要讨要军粮,我都怕自己把长枪大刀直接拍在他们的面前。”<br />
公仇称抹了把额上的汗:“是,属下明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br />
他也知道,孙坚这话还真不是夸张的说法。<br />
孙坚哈哈笑着,宽慰道:“你也不必担心,只要能从袁公路处要来军粮,让我等整装备战,速克太谷,我又不会干出什么不讲道理的事。你看——”<br />
他指了指眼前,“我今日备酒为你送行,希望你能尽快给我带来好消息。”<br />
公仇称连连点头:“是……是!应该的。”<br />
可就是在他顺着孙坚的邀约落座的刹那,一声战鼓巨响“砰”地在远处响起,惊得他直接将手中的酒杯甩了出去,惶恐地看向了孙坚,完全不明白他这次又是要玩出什么名堂。<br />
但也就是这一看之下,他蓦然惊觉,孙坚此刻的脸色也并不好看。<br />
只因孙坚听到的,不是一声什么军中被敲响助兴的鼓声,而分明是一个敌袭的信号!<br />
孙策冲了进来,神情微变:“父亲,不好了!有敌军骑兵自北方而来,已至二里外!”<br />
若是他们此刻身在鲁阳城中,对于这一行先头的骑兵,自是毫无所谓,偏偏他们此刻身在城东的酒帐内,在他们退回鲁阳城前,敌军就可抵达城下了。<br />
那长史闻言,已是面色惨白,完全不必听再多的解释都知道,孙策所说的“敌军骑兵”必是董卓部下悍将。这些人甚至不等孙坚向北讨伐,就已抢先一步南下,分明是对自己的实力极有把握。<br />
可他随即听到的,却是孙坚气定神闲的声音:“慌什么!伯符,去整顿兵马,其余人等,且继续饮酒无妨。”(*)<br />
西凉军的骏马本就脚力出众,这先前的百骑更是精锐。<br />
先前还在二里地外,不等孙坚等人整军移步,就已抵达了近前。<br />
然而他们看到的,却不是孙坚闻听敌军讯息,做出应战的表现,而是他从容地喝下了最后一杯酒,将那酒杯一掷。<br />
酒杯落地的声响,仿佛是这军中的一记号令,让众人在此刻无比统一地翻身上马,随后缓缓向着鲁阳行去。<br />
胡轸远远望着这一路兵马斗志旺盛,军容齐整,毫无一点乱象,也顿时有些犹豫地停下了进军的攻势。<br />
却不知孙坚在退回城中后,已即刻将孙策又找到了眼前。<br />
孙策了解父亲,在望见他面色沉沉的那一刻,就知道,他要说的,必定不会是一件小事。<br />
“伯符,我有一事要托付给你!”<br />
“父亲请说。”<br />
“董贼兵马强盛,还来势汹汹,我军却军粮不足,不可贸然应战!我恐公仇长史前去讨粮不成,打算亲自南下一趟,将袁公路请来此地!”<br />
他就不信了,若是让袁术和他一起发兵,那家伙还能在后方饮酒作乐!<br />
只是在此之前——<br />
“这鲁阳我想交托给你,务必守好此地!”<br />
孙策拍着胸脯应道:“父亲且放心去吧!孩儿绝不轻举妄动!”<br />
“好!”<br />
孙坚连忙吩咐了下去,趁着夜色黑黢,便领着一路人马冲出了城去,留下孙策在此地主持。<br />
同在此地的还有孙坚的部将祖茂,能为孙策提点,他也不怕孙策年少胡来。<br />
孙策也自认自己要守好此地,没打算做什么激进之事。<br />
可就在孙坚离开的两日后,祖茂忽然被人急忙请到了鲁阳城头。<br />
只见孙策面色凝重地指向了远处,语气仓促地发问:“祖叔你看,敌军是否有撤军之意?”<br />
这好像,并不是一个寻常的信号!<br />
是他的错觉吗?<br />
第55章 (含加更)<br />
孙策还是更倾向于后者。<br />
只因就在祖茂被孙策找来的当口,敌军中又已有了不小的变化。<br />
孙策目光陡然锐利,并未错过,敌军退去的阵型中,有片刻的骚乱,随即便有一路异常醒目的兵马先行而去。<br />
若这是寻常的诱敌之策,也未免表现得太粗糙了些。<br />
“祖叔,你看!这将领先前派出游弋散骑抵达鲁阳,竟为父亲故作兵马精锐的表现所骗,在鲁阳城下畏缩不前,可见眼力不佳,魄力更是堪忧,如何能想的出来这大胆诱敌之策!”<br />
孙策上战场不多,但不止是武艺拔群,还有着近乎直觉的天赋,将这句判断说得极是笃定。<br />
他敢断言,敌军做不到!<br />
仿佛是生怕祖茂不信,孙策又挺枪一指:“再看那里,若要诱敌,做出撤兵的假象,为了骗父亲强攻一处,那军旗必有布置,可敌军此刻行动仓皇,竟然将它留在了后军处。我以为,这必是洛阳有变,敌军不得不退。”<br />
“祖叔!”孙策的眼睛里燃起了一团火。明明口中还是一个晚辈对于长辈的敬称,气势上却已有了主将的风采。“军机忽现,来不及禀明父亲了,我等当速速出兵才是,趁着敌军撤离,劫下他们的后军!”<br />
“若能再进一步,夺下太谷关,那便再好不过!”<br />
祖茂不得不承认,孙策的分析说得极是有理,可他也没忘另外一件事:“孙将军临走前对您嘱托过,让您留守鲁阳,不可贸然行事。”<br />
“可我已将分析说给您听了,怎么就是贸然?”孙策一派坦荡,驳斥道。<br />
“这……”<br />
孙策穷追猛打:“若您觉得小子轻浮,恐这追击之举会让城中遭险,那就由我独领百人前去追赶那贼兵,且看看他们是何表现!”<br />
战机稍纵即逝,容不得多想,必须尽快拿个结论。<br />
是战,还是守?<br />
祖茂心中有些懊恼。<br />
相比于孙坚麾下另一员猛将程普,他说话的本事其实差了不少,竟不知,该当在此刻如何回应于孙策。奈何程普此刻追随孙坚离去,为了前去说服袁术速速供给军粮,一并兴兵,并不在此地。<br />
但孙策又分明看得出来,祖茂忠勇,也落在一个勇字上。<br />
他望着城下的敌军,其实已有意动,只差再添一把火。<br />
可还没等孙策开口,又有另一个声音从后方传来:“我看小将军的分析不错,敌军不是诱敌退兵的表现,军中必有动乱,若能追击速胜,许有意外收获,不必盲从孙将军离去前的守城吩咐!”<br />
孙策与祖茂回头,就见一身量高大,面目刚毅的男子快步走来,向着孙策抱拳行礼:“小将军若要出兵,请准允黄盖随行!”<br />
“好!”孙策喜出望外,不料在祖茂表态前,还能得到另一路的支持。<br />
面前这自称名为黄盖的男子,乃是零陵郡的郡吏,在父亲征战于零陵时曾与之有过往来。<br />
父亲举兵响应袁术的募招时途经零陵,他声称自己早年间曾自学兵法,恳请追随出征,虽不似祖茂程普等人一般早从父亲征战,却已在近日间崭露头角,很得父亲看重。<br />
他的判断,无疑是在为孙策的出兵计划争取机会!<br />
“祖叔你看——”<br />
祖茂咬了咬牙,见敌军动静更大,深知再不做决定,于局势无益,连忙答道:“那就出兵!但小将军既应允了留守鲁阳,该当……”<br />
孙策已挎着枪,蹬蹬往城下行去,“那就由祖叔留守鲁阳,绝不叫此地有失,我统兵追击去也。”<br />
祖茂:“……”<br />
他看着孙策这行动匆匆的背影,险些以为,自己在这一刻看到了另外一个孙坚,平日里尽喜欢干点先斩后奏的事情。<br />
再一看,黄盖这郡吏出身的“稳重”之人,也已比他还快地跟了上去,就剩他一个留在城头。<br />
祖茂又无语了:“……”<br />
不是这对吗?<br />
他低头向着城下看,瞧见孙策已飞快地从城中军营里调出了仅剩的一批骑兵,斗志昂扬地冲到了城关之下。黄盖也已翻身上马,追向了孙策,在城门前拦住了对方,低声说了几句什么。<br />
孙策恍然,连忙让亲随往军营主帐走一趟。不多久,就捧回来了一顶赤色头巾,被他拴在了头盔之上。<br />
祖茂猛地一惊,“那是……”<br />
那是孙坚的赤色头帻!<br />
自孙坚平定零陵那“平天将军”观鹄起,赤色头巾便常随孙坚征战,以至于就连董卓的兵马都应该听过,孙坚军中,着红巾者必是其主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