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5章
天盛帝的执政风格太尖锐、太强势、太犀利了。<br />
然而,射出去的都是圆头响箭,目的只在惊动猎物,杀不死敌人。<br />
但等惊起一滩鸥鹭,将猎物彻底爆出来,就是一击必杀时候。(此处呼应132章德亨射杀天鹅情节)<br />
历代大多数帝王执政都求一个“稳”字,清朝的皇帝尤甚,怎么到了天盛帝这里,就完全转换风格了?<br />
“华夷之争”居然都大喇喇的出现在殿试题目中,还已经随着报纸发行天下了,康熙朝穷一甲子铺垫的粉饰太平,雍正朝短暂却岌岌可危的欲盖弥彰,就这么被翻晾出来,任人评说、辩论了?<br />
还是在举行万国会之机,这……<br />
是不是太大胆,太激进了?<br />
他想跟皇帝提一提,也想跟定王说一说,但他浙江人的身份,又怕说出来,带上了某种色彩。<br />
这才是他煎熬的点。<br />
皇上和定王,还信任他吗?<br />
要不要趁着三省举子禁考的时机,卸了首辅之职?<br />
如果他卸任,那么,谁能担首辅之责呢?<br />
张廷玉,还是蒋廷锡?<br />
据他观察,定王似乎更青睐蒋廷锡一些……<br />
思考着,徐元正的目光就落在了同在内阁的蒋廷锡身上,他正在和其他内阁学士讨论第三道题。<br />
在他看来,万国纷杂,藩属国也晦暗不明,是时候该重新梳理,立规矩,定基调了。<br />
如果要他来答这一道题,他会提议如新疆和西藏一样,将之纳入天朝版图,驻军、收税,如中原一般治理。<br />
还有蒙古,每年朝廷向蒙古输送大量赐礼,以表舅甥之好,施行的就是羁縻政策,现在这种大势下,还有必要吗?<br />
随着禁密宗行动的推进,蒙古、尤其是漠北蒙古,开始蠢蠢欲动。<br />
恪靖公主那里,可还压的住吗?<br />
蒙古是鄂罗斯的屏障,绝对不能有失。<br />
希望西伯利亚军能保持一如既往的强悍,震慑蒙古诸部不要乱动。<br />
若真有战事,该如何以最小的代价迅速平息蒙古?<br />
毕竟,从世界版图上看,蒙古大草原可不小。<br />
还有青海……<br />
徐元正的视线不至于如芒在背,但也让蒋廷锡警觉到了有人在看他,他随着视线追过去,和徐元正视线对上了。<br />
蒋廷锡:…???<br />
因为今年恩科,徐元正和蒋廷锡都有子侄参考,所以,他们两个内阁中流砥柱避嫌。<br />
以及,天盛帝对内阁没有那么倚重了,会试和殿试的题目,不仅是他自己出的,会试阅卷也绕过了内阁,从六部有司选实干官员阅卷。<br />
内阁是康熙帝组建,雍正帝因为朋党逐渐将内阁搁置,意欲组建一个新的部门为己所用。<br />
到了天盛帝,内阁倒是没有搁置弃用的苗头,而是成了他的私人秘书团,只负责起草文书,不问治国建议了。<br />
还是因为科考朋党。<br />
就算没了内阁,天盛帝也不缺人给他出治国主意,他都不需要像雍正帝一样组建新的部门,只一个定王,就抵所有。<br />
兄弟两个联手,将‘乾坤独断’发挥到了极致。<br />
徐元正如坐在火炉子上烤,蒋廷锡意图革新,带着内阁突围,重新成为皇帝的谋士团。<br />
张廷玉……<br />
张廷玉是今年恩科的主考官,此时正在金銮殿监考。<br />
蒋廷锡快速结束话题,拿着杯子去倒了一杯水,坐在了徐元正一侧,靠在椅背上,长长舒出一口气,等徐元正开口和他说话。<br />
徐元正收回视线,没发一语。<br />
蒋廷锡奇怪了,问道:“首辅大人怎么郁郁的?可是有发现什么棘手政务吗?”<br />
徐元正翻开一页新送来的报纸,幽幽道:“没有。”<br />
蒋廷锡无声对着空气笑了两下,感慨道:“百年无有之大变局啊,是上贤良祠,还是遗臭万年,你我共勉吧。”<br />
徐元正:……<br />
第430章<br />
贡士们在太和殿殿试时候, 德亨和弘晖在乾清宫看从各地报上来的田亩耕地奏折,商讨粮食储备问题。<br />
如今已经四月快进入五月了,夏收即将开始, 从这些奏折中,大体可以估算出,今年各地产粮如何。<br />
虽然新帝登基,大赦天下, 免了今年的钱粮,但百姓产了多少粮,有多少存在自己家中,有多少入了粮铺,有多少入了豪绅家中,有没有走私入东洋(主要是日本)的,以及,可以通过银钱, 买进来多少……<br />
这些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中。<br />
最后, 备战青海,首要先存粮草。<br />
目前, 中国有四个大型集中产粮地,一个是江南,一个是湖广,一个是安南一带(越南、老挝),一个是缅甸一带(缅甸、泰国)。<br />
像是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其实也是产粮大区, 只不过, 母亲河脾气不大好, 时不时就给来一下, 导致中原一带产粮及其不平衡,风调雨顺时候能丰收一次吃三年,洪水滔天干旱蝗灾时候也能将十年积累给毁于一旦。<br />
江南和湖广是国内固定产粮大区,安南和缅甸,近些年来,稻谷粮米已经从进口过渡到主动开发了。<br />
论种田,谁能比得过自带神农基因的大种花家百姓呢?<br />
虽然明面上还是禁止,但若是云贵、广西、闽越等地区的百姓愿意乘船出海去其他地方讨生活,只要民不举,官就不究。<br />
德亨当然知道国家以百姓为基石的道理,若是百姓都跑光了,国将不国,但,若这是一项长远战略呢?<br />
如果百姓们去的地方,早晚都会是大中国的盘中餐呢?<br />
就当提前移民开荒了吧。<br />
这也是殿试策问第三题的来历,对藩属国,我们是不是要有新的战略实施了。<br />
比如,将之设省治理,彻底纳入版图中,成为哺育全国的大粮仓。<br />
会试中选一百二十名贡士中,有十几名来自台湾、海南、朝鲜、安南、缅甸等沿海身份、藩属国家的学生,属于破格录取,也是让天下读书人知道,在他们不知道的地方,也是有志同道合的同学存在的。<br />
以及,在国内形势如此紧迫的情势下,你们不想去走一走,看一看吗?<br />
弘晖对着川陕云贵地形图,查看岳钟琪报上来的运粮路线和新建粮仓所在地,芳菲在旁给他小声解说,陈家孝静默装鹌鹑,顺手给芳菲递一递所需。<br />
沿着伊洛瓦底江、湄公河、红河北上,能将缅甸、暹罗、安南三地粮食入云贵,最后运往川陕,储备起来。<br />
其中要翻过云贵高山峡谷,渡过险象环生的激流河滩,甚至很多地方都是不通路的,需要找到最佳运输路线,还要堤防深山土著打劫。要打通这些关口,其中难处不言而喻。<br />
从康熙五十九年征西北,德亨就派人从海上打通这些线路,八年过去,已经初见成效。<br />
所以弘晖才有底气说要大赦天下,免全国钱粮。<br />
德亨对着账簿写写算算,如果青海要开战,肯定会对新疆、西藏、蒙古有所影响,平定叛乱,需要的不仅仅是粮草问题,还有对新疆、西藏、蒙古三地的安抚,还有震慑。<br />
青海将不再需要王公,那么,剩下有自治权的,就是内外蒙古了。<br />
内蒙古这些年因为城镇建设,和公主连续下嫁,牧民们相对居住固定了下来,也都派官治理,难的是外蒙古。<br />
离的远,地广人稀,王公带着牧民和牛马羊群一旦走入草原,找都不知道去哪里找。<br />
但若是从西伯利亚、柏海儿省、哈萨克、新疆对其形成封锁之势,遏制其向北向西,相当于将漠北蒙古包了饺子,那就不足为患了。<br />
可惜,去年那次北巡他在漠北巡了一半就不得不返回,若是全部巡视完,现在他应该对漠北有个整体的最新了解。<br />
听别人的和自己亲眼看的还是有差别的。<br />
说来说去,打铁还要自身硬,只要大清军队够强悍,再多的外敌和叛乱,都是磨刀石而已。<br />
又回到粮草上了,打仗的军费是否充足,军费又要从哪里来。<br />
中国不缺粮草,缺的是粮草运输通道,唉,好想念绿皮火车和高速公路。<br />
德亨一边算一边叹气,弘晖被他叹气吸引了注意力,问道:“怎么了?”<br />
德亨:“有一个水军吞金兽就够难了,还要养八旗陆军,难上加难。”<br />
弘晖也忧心道:“不是说日本的白银矿已经谈下来了吗?还不够吗?”<br />
德亨:“有银子,不敢用啊。”<br />
一次性投入市场太多白银,会冲击物价,商贾逐利,他们可不管市场和百姓死活。<br />
弘晖自是明白德亨的意思,他道:“江南有的是粮食,今明两年你是不用愁的。”<br />
当他停止浙江全省、顺势禁止江苏、福建两省考试是头脑发热吗?<br />
德亨:“就怕形势不等人。”<br />
青海说叛就叛,可不会给你挑个你喜欢的日子再叛。<br />
“川陕滇南那边怎么样?”
然而,射出去的都是圆头响箭,目的只在惊动猎物,杀不死敌人。<br />
但等惊起一滩鸥鹭,将猎物彻底爆出来,就是一击必杀时候。(此处呼应132章德亨射杀天鹅情节)<br />
历代大多数帝王执政都求一个“稳”字,清朝的皇帝尤甚,怎么到了天盛帝这里,就完全转换风格了?<br />
“华夷之争”居然都大喇喇的出现在殿试题目中,还已经随着报纸发行天下了,康熙朝穷一甲子铺垫的粉饰太平,雍正朝短暂却岌岌可危的欲盖弥彰,就这么被翻晾出来,任人评说、辩论了?<br />
还是在举行万国会之机,这……<br />
是不是太大胆,太激进了?<br />
他想跟皇帝提一提,也想跟定王说一说,但他浙江人的身份,又怕说出来,带上了某种色彩。<br />
这才是他煎熬的点。<br />
皇上和定王,还信任他吗?<br />
要不要趁着三省举子禁考的时机,卸了首辅之职?<br />
如果他卸任,那么,谁能担首辅之责呢?<br />
张廷玉,还是蒋廷锡?<br />
据他观察,定王似乎更青睐蒋廷锡一些……<br />
思考着,徐元正的目光就落在了同在内阁的蒋廷锡身上,他正在和其他内阁学士讨论第三道题。<br />
在他看来,万国纷杂,藩属国也晦暗不明,是时候该重新梳理,立规矩,定基调了。<br />
如果要他来答这一道题,他会提议如新疆和西藏一样,将之纳入天朝版图,驻军、收税,如中原一般治理。<br />
还有蒙古,每年朝廷向蒙古输送大量赐礼,以表舅甥之好,施行的就是羁縻政策,现在这种大势下,还有必要吗?<br />
随着禁密宗行动的推进,蒙古、尤其是漠北蒙古,开始蠢蠢欲动。<br />
恪靖公主那里,可还压的住吗?<br />
蒙古是鄂罗斯的屏障,绝对不能有失。<br />
希望西伯利亚军能保持一如既往的强悍,震慑蒙古诸部不要乱动。<br />
若真有战事,该如何以最小的代价迅速平息蒙古?<br />
毕竟,从世界版图上看,蒙古大草原可不小。<br />
还有青海……<br />
徐元正的视线不至于如芒在背,但也让蒋廷锡警觉到了有人在看他,他随着视线追过去,和徐元正视线对上了。<br />
蒋廷锡:…???<br />
因为今年恩科,徐元正和蒋廷锡都有子侄参考,所以,他们两个内阁中流砥柱避嫌。<br />
以及,天盛帝对内阁没有那么倚重了,会试和殿试的题目,不仅是他自己出的,会试阅卷也绕过了内阁,从六部有司选实干官员阅卷。<br />
内阁是康熙帝组建,雍正帝因为朋党逐渐将内阁搁置,意欲组建一个新的部门为己所用。<br />
到了天盛帝,内阁倒是没有搁置弃用的苗头,而是成了他的私人秘书团,只负责起草文书,不问治国建议了。<br />
还是因为科考朋党。<br />
就算没了内阁,天盛帝也不缺人给他出治国主意,他都不需要像雍正帝一样组建新的部门,只一个定王,就抵所有。<br />
兄弟两个联手,将‘乾坤独断’发挥到了极致。<br />
徐元正如坐在火炉子上烤,蒋廷锡意图革新,带着内阁突围,重新成为皇帝的谋士团。<br />
张廷玉……<br />
张廷玉是今年恩科的主考官,此时正在金銮殿监考。<br />
蒋廷锡快速结束话题,拿着杯子去倒了一杯水,坐在了徐元正一侧,靠在椅背上,长长舒出一口气,等徐元正开口和他说话。<br />
徐元正收回视线,没发一语。<br />
蒋廷锡奇怪了,问道:“首辅大人怎么郁郁的?可是有发现什么棘手政务吗?”<br />
徐元正翻开一页新送来的报纸,幽幽道:“没有。”<br />
蒋廷锡无声对着空气笑了两下,感慨道:“百年无有之大变局啊,是上贤良祠,还是遗臭万年,你我共勉吧。”<br />
徐元正:……<br />
第430章<br />
贡士们在太和殿殿试时候, 德亨和弘晖在乾清宫看从各地报上来的田亩耕地奏折,商讨粮食储备问题。<br />
如今已经四月快进入五月了,夏收即将开始, 从这些奏折中,大体可以估算出,今年各地产粮如何。<br />
虽然新帝登基,大赦天下, 免了今年的钱粮,但百姓产了多少粮,有多少存在自己家中,有多少入了粮铺,有多少入了豪绅家中,有没有走私入东洋(主要是日本)的,以及,可以通过银钱, 买进来多少……<br />
这些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中。<br />
最后, 备战青海,首要先存粮草。<br />
目前, 中国有四个大型集中产粮地,一个是江南,一个是湖广,一个是安南一带(越南、老挝),一个是缅甸一带(缅甸、泰国)。<br />
像是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其实也是产粮大区, 只不过, 母亲河脾气不大好, 时不时就给来一下, 导致中原一带产粮及其不平衡,风调雨顺时候能丰收一次吃三年,洪水滔天干旱蝗灾时候也能将十年积累给毁于一旦。<br />
江南和湖广是国内固定产粮大区,安南和缅甸,近些年来,稻谷粮米已经从进口过渡到主动开发了。<br />
论种田,谁能比得过自带神农基因的大种花家百姓呢?<br />
虽然明面上还是禁止,但若是云贵、广西、闽越等地区的百姓愿意乘船出海去其他地方讨生活,只要民不举,官就不究。<br />
德亨当然知道国家以百姓为基石的道理,若是百姓都跑光了,国将不国,但,若这是一项长远战略呢?<br />
如果百姓们去的地方,早晚都会是大中国的盘中餐呢?<br />
就当提前移民开荒了吧。<br />
这也是殿试策问第三题的来历,对藩属国,我们是不是要有新的战略实施了。<br />
比如,将之设省治理,彻底纳入版图中,成为哺育全国的大粮仓。<br />
会试中选一百二十名贡士中,有十几名来自台湾、海南、朝鲜、安南、缅甸等沿海身份、藩属国家的学生,属于破格录取,也是让天下读书人知道,在他们不知道的地方,也是有志同道合的同学存在的。<br />
以及,在国内形势如此紧迫的情势下,你们不想去走一走,看一看吗?<br />
弘晖对着川陕云贵地形图,查看岳钟琪报上来的运粮路线和新建粮仓所在地,芳菲在旁给他小声解说,陈家孝静默装鹌鹑,顺手给芳菲递一递所需。<br />
沿着伊洛瓦底江、湄公河、红河北上,能将缅甸、暹罗、安南三地粮食入云贵,最后运往川陕,储备起来。<br />
其中要翻过云贵高山峡谷,渡过险象环生的激流河滩,甚至很多地方都是不通路的,需要找到最佳运输路线,还要堤防深山土著打劫。要打通这些关口,其中难处不言而喻。<br />
从康熙五十九年征西北,德亨就派人从海上打通这些线路,八年过去,已经初见成效。<br />
所以弘晖才有底气说要大赦天下,免全国钱粮。<br />
德亨对着账簿写写算算,如果青海要开战,肯定会对新疆、西藏、蒙古有所影响,平定叛乱,需要的不仅仅是粮草问题,还有对新疆、西藏、蒙古三地的安抚,还有震慑。<br />
青海将不再需要王公,那么,剩下有自治权的,就是内外蒙古了。<br />
内蒙古这些年因为城镇建设,和公主连续下嫁,牧民们相对居住固定了下来,也都派官治理,难的是外蒙古。<br />
离的远,地广人稀,王公带着牧民和牛马羊群一旦走入草原,找都不知道去哪里找。<br />
但若是从西伯利亚、柏海儿省、哈萨克、新疆对其形成封锁之势,遏制其向北向西,相当于将漠北蒙古包了饺子,那就不足为患了。<br />
可惜,去年那次北巡他在漠北巡了一半就不得不返回,若是全部巡视完,现在他应该对漠北有个整体的最新了解。<br />
听别人的和自己亲眼看的还是有差别的。<br />
说来说去,打铁还要自身硬,只要大清军队够强悍,再多的外敌和叛乱,都是磨刀石而已。<br />
又回到粮草上了,打仗的军费是否充足,军费又要从哪里来。<br />
中国不缺粮草,缺的是粮草运输通道,唉,好想念绿皮火车和高速公路。<br />
德亨一边算一边叹气,弘晖被他叹气吸引了注意力,问道:“怎么了?”<br />
德亨:“有一个水军吞金兽就够难了,还要养八旗陆军,难上加难。”<br />
弘晖也忧心道:“不是说日本的白银矿已经谈下来了吗?还不够吗?”<br />
德亨:“有银子,不敢用啊。”<br />
一次性投入市场太多白银,会冲击物价,商贾逐利,他们可不管市场和百姓死活。<br />
弘晖自是明白德亨的意思,他道:“江南有的是粮食,今明两年你是不用愁的。”<br />
当他停止浙江全省、顺势禁止江苏、福建两省考试是头脑发热吗?<br />
德亨:“就怕形势不等人。”<br />
青海说叛就叛,可不会给你挑个你喜欢的日子再叛。<br />
“川陕滇南那边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