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http://www.yunmengshuyuan.cc!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安置踏实了、也吃饱了,流民们身上有了热乎气儿,面色也终于不像刚从死人堆爬出来那么骇人了,唯有目光仍旧怯生生的。<br />
    苏榛见时候也不早了,便让白水村女眷们先回家。乔大江、乔里正、符秀才三人再留一留,再加上萧容也在,她打算今晚就把流民的分工安排好。<br />
    其实就是按“材”分岗,但识人方面也不是苏榛强项,她直接拜托萧容来选。<br />
    萧容点头应了,转身再面对流民的时候,声音不高却极富威严,“都抬头听着。”<br />
    流民们齐刷刷的哆嗦了一下,他们虽不知道萧容本就是带兵领将的身份,但莫名就是觉得怕。<br />
    萧容的目光一一扫过流民,继续说着:“白水村不养闲人,但也不把人当牲口使。能拿针的去女工绣坊,能扛木能修灶能掌勺的去工地,哪怕只会哄孩子,也能在厨下帮衬。先按男、女、老、少站成四排。”<br />
    话音一落,流民们便各自挪动,速度倒是真快,一副怕被砍头的架势。苏榛忍笑忍得辛苦,心想不愧是我萧伯。<br />
    不到二刻,在符秀才的登记配合下,萧容便摸出了这二十五人的底,以及有了初步的配置。<br />
    首先是男丁,青壮十二人、老弱三人,乔大江又分别试了各人的力气,哪怕腿脚不利落的、单肩扛个五十斤柴火没问题,就是移动会慢些罢了,索性都分派到炊事班打杂。<br />
    其中也包括了那个狼崽子似的少年,瞧着他瘦小枯干的竟然也有十五了。可惜也不知道自己原本姓什么,打小就流浪,曾经被个老叫花喂过几年,取名叫阿烨。<br />
    另外流民中女娘一共十人,都已有过婚配。有的丧夫,也有的男人就在流民的青壮组里。基本都能做简单的缝纫活儿。尤其那位懂草药的赵婆还会编筐编竹筛,是有手艺的。眼下修路的事儿最紧要,苏榛便也把她们全部排班到了后勤班,反正有白水村的女娘们带教着,应该没太大问题。<br />
    第225章<br />
    分工初定,夜色已深。<br />
    苏榛跟叶氏就领着谨哥儿先回了屋,各自抓紧洗漱了就寝。萧容跟斐熙、乔大江又帮流民们张罗了一下夜间的注意事项,比如叮嘱他们夜里若是解手也别走远,最好是两人同行,毕竟冬天也备不住会有饿极了的小兽下山来觅食。<br />
    乔大江还又给他们备了四枚蜂窝煤,让他们自己排个值守,夜里起来添煤,别让炉子熄了。长虚山不比城里没风,更何况这暖帐再怎么样也不会有土房保温效果好,勉强靠这炉子能过一晚罢了。<br />
    全部张罗放心了,萧容等人就出了帐。乔大江却还是心有不安,问萧容需不需要他也留下来守夜。毕竟眼下寒酥也不在,萧家仅有一个男丁,万一流民里头有黑心的……<br />
    萧容大手一挥拒了,“你早些回去,你家不也只有春娘跟小树在。流民们肋条骨都快戳穿皮肉了,便是真起了反心,怕也翻不过我家的青石院墙。”<br />
    斐熙跟乔大江听得相视而笑,倒也是,全村的院墙加起来都没萧家的气派,跟堡垒似的。便也就不再多说什么,各自告辞离开。<br />
    白水村一夜无事,苏榛躺在火炕上翻来覆去,直至把心里的想法一一规置好了、理清了才沉沉睡去。<br />
    翌日,天光刚刺破长虚山的晨雾,萧家房前屋后就已经热闹非凡。待跟流民们一起用过简单的早食,白水村的青壮男丁们也都陆续过来了,打算搭建几个临时安置土坯棚屋。<br />
    毕竟未来工期会超过三个月,光靠暖帐是不行的,成本太高、毕竟暖帐里的蜂窝煤炭都不能断。更何况男男女女混住也不方便。<br />
    白水村来了十五人,再加上流民们除了婴儿也能全体上阵。人手充足,空地也够。也为了方便上工,乔里正盘算了一番,决定把窝棚就搭在村口、未来那条官道的起点附近。<br />
    选址定妥了,萧容就三下五除二给大伙儿分了工,有制坯组、有挖基组、还有料材组、后勤组。<br />
    令萧容也颇惊喜的是、这群流民别瞧着破衣烂衫的,但几乎都在逃亡路上有搭窝棚的经验,知道冻土插桩得先烤火,还知道用雪水和泥要往黄土里掺驴粪,这是简易版的“黏土法”。每砌五层土坯就横插一根荆条,像编筐似的把墙身织紧,糊出来的窝棚结实着呢。<br />
    最妙的是屋顶。曾在驿站当差的流民提议让女眷们把竹篾编成网格,覆在椽子上再铺稻草,最后压上石块。这是仿着驿站马棚的做法,抗风又省料。<br />
    萧容原计划搭建五个窝棚安置流民,工期定在十日。可流民们纷纷建言献策,从用废弃驴槽制坯,到以渔网、竹篾加固屋顶,招数百出。符秀才在一旁听得频频点头,把这些奇思妙想纳入核算,竟算出只需五日便能完工。<br />
    而官道修建的前期事宜是由官府紧锣密鼓筹备的。按惯例第一步是勘探。苏榛本以为光是这项就得许久,却没想到盛重云临走的时候就给太守大人交了舆图。其实盛府为了木材运货方便,早年就已请过京畿的堪舆师,把长虚山周边的官道走向都测过了,着实省了大把时间。<br />
    眼下太守大人已经派了测量司吏员在开工了,拿着八尺标杆、丈绳,两两一组,在堪舆师划定的线路上最后一道精准测量。每前行一里,便埋下刻有里程的界石,上刻“长盛官道,距某某地某某里”的字样,间距务必分毫不差,确保日后驿站铺舍的设置合宜,预计工期也不过半月内。<br />
    换句话说,整条官道的开工日就在半个月之后。所以白水村前期包括招工、临时窝棚搭建、备餐等筹备工作时间上是宽裕的。<br />
    即然如此,苏榛便不再操心前期了,她有更重要的事要办:要钱。<br />
    跟谁要?那自是跟官府要。不然呢?要她自己养着二十五个流民吗?她倒也没圣母到这个地步……<br />
    但如何要、怎么要。如何即要、又要,这是个问题。<br />
    苏榛昨晚上就想过了,眼下这时代跟现代不同,也没个市长热线能打一打。更何况民女求见太守,须由里正具结、知县转呈,层层叠叠的文牒,送到了黄花菜都凉了。<br />
    若请萧伯去报,苏榛也担心萧伯身上毕竟背负了削去军籍的“罪臣”二字,那太守像是个惜羽毛的,只怕见了萧容的名帖,会命人将门槛再加高三寸。<br />
    此时此刻她无比想念盛重云,若他在,交给他便好了。但他偏偏不在,苏榛决定写信请朝沐娘子代转,这已经是时下她能想到的最快法子。<br />
    即是打定了主意,苏榛便请叶氏帮忙带走了谨哥儿,她则把自己关在房里,毛笔和墨砚至今为止都用不惯,那就还是拿了自制炭笔出来写。<br />
    当然还得特别仔细斟酌遣词造句,好不容易挤出了个开头:民女苏榛,居于乡野,不识朝堂规矩。然目睹长虚山流民困顿、官道工程紧迫,心忧村计,故斗胆修书,言辞粗陋处,伏乞大人海涵。<br />
    开头的客气话挤完,后头全是干货,苏榛倒是越写越快。甚至为了让太守瞧着不累,索性用了现代那种项目申请书模式。其一就是讲了白水村“以工代赈,化流民为助力”。<br />
    其二,苏榛画了表格,做了数据分析。详录了流民年龄、技艺、体况。以及经核算,二十五人月需粟米多少、柴炭多少。若行“工分制”,劳作优异者可换农具、布帛,则粮米可省三成。另外于官道起点建临时棚屋五间,就地取土制坯,辅以流民自建,可省工费百贯,后头还附了个账目明细。<br />
    以上两点都是讲事实,后头便是摆道理。<br />
    苏榛开始夸夸的写,一共挤出了五大利好:一当然是固边境而安民心。收纳流民筑路,既增官道守备人力,又保境安民,功在千秋。<br />
    二是提效率省官银。且流民以工代赈,所需粮米工食,较官府雇募节省至少三成;<br />
    其三,流民中藏龙卧虎,待官道竣工,这些匠人可留于府中;<br />
    其四,流民定居后,授以荒地耕种。三年免赋期满,按亩征税,且人口增多,市集繁荣,商税亦将水涨船高。<br />
    其五,树典范而彰德政。划重点:白水村可成“流民安辑典范”。苏榛还在后头很狗血的加了句:此乃大人之勋、全府之幸!<br />
    信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恳请支持。<br />
    中译中:要银子。<br />
    若大人认可,她会尽快备妥《流民安置详册》《工程进度概算》《钱粮收支细目》等具体细则。<br />
    全部写完,苏榛又本着多少该谦逊低调一点儿的原则,在后头加了些废话,比如<br />
    民女本不该妄议公事。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r />
    书信的最后还加了句“临书惶恐,翘首盼复”。<br />
    其实最后的最后她本来还想着把商栈的情况告上一状的,毕竟朝廷给拔的流民安置银若是不再便宜了商栈、而放到以工代赈上,无论对于府县还是对于流民本身都是天大的好事。<br />
    但盛重云不在,她拿不准那位太守大人除了风流之外是否还有其它的毛病,只好暂且按下。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More+

月明朝汐

香草芋圆

楚汉争鼎

寂寞剑客

死对头总想独占我

町右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雨天下雨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