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堂屋里的说话声吵得人脑袋疼,庄绍耀回到卧室,看到桌子上放着两片西瓜和一小碗酸梅汤,顿时露出微笑。<br />
刚才给衙役们望梅止渴时,他也直咽口水,只不过二哥中秀才的喜悦压过一切。<br />
现在看到西瓜和酸梅汤,又口渴起来,庄绍耀立马捧着碗将酸梅汤喝完,才慢慢吃起西瓜。<br />
吃罢,虽然他不喜吵闹,但家中只有娘一人,怕支应不来,就出去找沈母去了。<br />
庄绍耀进了厨房,一股热气扑面而来。<br />
透过白色的烟雾,他看见案上摆着猪肝、烧鸡、卤肉、拍黄瓜等冷盘,锅里还传来阵阵香味。<br />
“娘……”庄绍耀叫了一声。<br />
沈母正低头盘算热菜,闻言抬头,挥手道:“去去去,灶上热得慌,你到堂屋里和他们说话去。”<br />
庄绍耀听了要走,又被沈母叫住:“馒头估计不够,你去慧明师傅那儿去买几个馒头。”<br />
“买几个?”庄绍耀问。<br />
沈母想了想,道:“先买二十个白面馒头。家里锅都不闲着,你先请慧明师傅热一热,再送来。”<br />
阿玉站在灶前翻炒鸡肉,道:“我叫大壮和你一块儿去,二十个热馒头不好拿。”<br />
阿玉叫了几声,外面就跑进来一个七八岁的黑壮小子,吩咐了几句。<br />
庄绍耀和大壮来到观音庙,慧明和尚就是庙中的主持。<br />
观音庙前面是三间殿宇,里面供奉观音菩萨和四大天王,后头是十来间空房子,十分宽敞。<br />
庄绍耀找到慧明,问:“慧师傅,我二哥中了秀才,家里在设宴招待报喜的人。我娘叫我来买二十个白面馒头。”<br />
慧明闻言双手合十念了十多声佛号,又道了几声恭喜,然后面露难色:“庙里只剩下两个馒头。”<br />
庄绍耀惊讶道:“怎么只有两个?慧师傅,你不做馒头了吗?”<br />
慧明苦笑着解释缘由。原来这庙宇后面的空房子就是庄进设的私塾,因他是秀才,远近的孩童都过来上学。<br />
慧明便为远地的孩子做了汤饭,他一回蒸三大锅馒头,旁人来买,他也卖。<br />
但是庄进送儿子去开封府参加院试,就给学生们放了假,无人吃饭,慧明就只做自己吃的。<br />
“这该怎么办?”庄绍耀急道。<br />
这几年差役一茬一茬地来,村里人都不富裕,白面馒头也不是家家都常吃的。<br />
“三少爷莫慌,我烙几个油饼,你带回去,酥脆焦香,保管比馒头还好吃。”慧明忙道。<br />
“来得及吗?”庄绍耀问。<br />
慧明道:“现在就烙来得及,他们喝酒得一阵子。”<br />
庄绍耀点头,道:“劳烦慧师父。”<br />
慧明道了不劳烦,净手和面,揉面涂荤油抹调料,掐了剂子,擀开,让大壮烧火。锅热之后,倒了油,开始烙油饼。<br />
庄绍耀坐在厨房门口的小凳子上等着,慧明烙好一个,切成两半,让庄绍耀和大壮尝尝。<br />
油饼黄灿灿的,外皮酥脆。庄绍耀吃了一口,赞道:“慧师父这个真好吃。”<br />
慧明笑道:“你们吃着,烙得很快。”<br />
没过多久,慧明就烙了十多张饼,切成块,放进竹筐,上面搭了一块干净的白棉布。<br />
庄绍耀洗了手,掏钱给慧明。慧明不要,道:“庄二相公中了秀才,出家之人身无外物,这几张饼算是我给庄二相公的贺礼。”<br />
庄绍耀将一钱银子放在窗台上,一边和大壮抬竹筐往外走,一边笑道:“谢谢慧师父,窗台上的银子是我给菩萨的香油钱,保佑我二哥连中三元的。”<br />
慧明刚把银子拿起要还给庄绍耀,听到这话便笑着收起来,双手合十道:“菩萨会保佑庄二相公,也会保佑你的,阿弥陀佛。”<br />
庄家这七八年才开始富起来,建了大宅子。庄绍耀未出生前,庄家年年卯吃寅粮,若非有县乡资助,只怕庄绍光都没有盘缠去京赶考,更遑论考中庶吉士。<br />
庄进知恩图报,教导几个孩子,勿要忘了乡里的恩情。如今他家日子一日比一日兴旺,再不肯占乡邻半分便宜,反而时时施恩乡邻。<br />
庄绍耀和大壮抬着油饼回了厨房,一路飘着香气,令人垂涎欲滴。<br />
回去时,热菜已经做好几碗,摆在案上,只有阿玉嫂子在。<br />
庄绍耀说了一声,阿玉连道:“不愧是读书人,脑子就是比我们聪明。”<br />
庄绍耀放下竹筐,去找沈母,找了遍,最后在后院的内室找到沈母。<br />
“娘,你在做什么?”庄绍耀看着沈母正在数钱。<br />
“馒头买回来了?”沈母问。<br />
“慧师傅没有馒头,烙了十多张油饼,说是给二哥的贺礼不要钱,我留了一钱银子做香油钱。”<br />
沈母听了点头,用红纸把串号的铜钱包起来,道:“我先把报喜的钱准备好。”<br />
庄绍耀坐下,看了一眼,道:“这得有一吊钱吧。”<br />
沈母脸上带笑,道:“你爹中秀才的时候,那时家里没钱只给了报喜的人二百钱。那些人嫌少闹着不肯走,最后还是村长补了一百钱,才将人打发走。”<br />
庄绍耀安静地听着。<br />
“你大哥中秀才时,给报喜的人五百钱,杀了一只鸡。”<br />
“现在你二哥中秀才,家里有钱了,我准备一吊钱给报喜的人,还备了一桌席面。”<br />
说罢,沈母抬起头对庄绍耀笑道:“等你中秀才,娘准备给报喜的人两吊钱。你以后好好读书习字,娘就准备着撒喜钱呢。”<br />
庄绍耀小声道:“院试岂是那么容易过的,我连四书还没读通,中秀才还要再等几年呢。”<br />
沈母将钱包好,起身道:“你的记性比你两个兄长都好,娘等着你们兄弟都中进士,给我封诰命呢。”<br />
庄绍耀跟着起身往外走,笑道:“娘不用等我,大哥不出三四年就能让你当上诰命夫人。”<br />
母子一路说着,来到前院,先将钱交给董四暂拿着。自己进厨房,发现热菜都烧好。<br />
她抬头瞧了眼天色,虽然夏日天黑晚,但这些人还要回县城,不能让他们回去太晚,于是就让人上热菜。<br />
热菜有五六道,配上油饼,众人肚子吃得滚圆,张三等人接了喜钱,方告辞回县城。<br />
陪客的叔伯帮着将堂屋清扫干净才离开。<br />
沈母留了帮厨的媳妇妯娌,再加上他们家人,将剩饭剩菜热热,又煮了一锅杂菜酥肉汤,与众人吃了。<br />
吃罢饭,沈母再三道谢,众人也是洗完杯碟才散去。<br />
庄绍耀出了堂屋,皎洁的月光泼洒一地,天空是澄澈的深蓝,虫鸣蛙声一片,白日燥热的风多了几分轻柔。<br />
沈母与潘妈检查过厨灶,催促庄绍耀回房休息。<br />
以后几日,母子翘首等待庄进与庄绍宗归家。庄家的亲戚得知庄绍宗中了秀才,陆陆续续带着贺礼过来探望。<br />
过了四五日,庄进与庄绍耀带着仆从董三风风尘尘从开封府赶回来。<br />
庄进父子虽神色略带疲惫,但精神颇好。<br />
庄进与长子庄绍光都曾困于院试,庄绍光考了四次方过,而庄进考了十二次才过。<br />
然而,庄绍宗两次就考过了,这让父子怎么不高兴?<br />
庄进招呼起赶来见秀才公的人,对众人侃侃而谈,说起在府城的见闻。<br />
正说着曹员外过来了,他过来送院试的卷资,程仪和贺仪,总计二千钱。<br />
庄进推辞道:“我家今日能过着,曹兄不如把这钱送给那些贫寒之士。”<br />
曹员外气度儒雅,容貌周正,头戴纱帽,身着石青色圆领袍,笑道:“亏你还是读书人,难道不知道子贡赎人的故事?钱不多,但是咱们汝县宾兴的心意。”<br />
“若真缺钱,我们自然想办法去募,缺不到咱们学子的头上。”<br />
曹员外早年在南边做生意,见江苏安徽等地皆有宾兴,从士绅募集银钱购置田产,以生息资助考生应考。<br />
他回汝县后,发现本县读书人多孤寒无钱应考,便倡议建立汝县宾兴,自己出资一千两银子,其他乡人也都响应,用募资购置一百多亩地,每年产利息百两有余。<br />
当年庄绍光能参加乡会殿试,全赖宾兴帮衬盘缠和卷烛之费。不说其他费用,光路费,汝县宾兴就资助了庄绍光一百四十七两。<br />
庄进想了半响,收下来,笑道:“咱们汝县今年出了八九个秀才,文风比之前更盛。”<br />
曹员外感叹道:“我只盼着多出几个举人。怎么不见秀才相公?”<br />
庄进道:“他回屋歇着了,我让人叫他。”<br />
曹员外忙阻止道:“不必了,考了几场试又从府城回来,已是累极,让他休息,千万不要吵着他。”<br />
庄进便没有叫庄绍宗,两人说了一会子话。曹员外临走前问:“庄兄,宗哥儿中秀才乃是喜事一桩,你可要办宴庆贺?”<br />
庄进听了,道:“刚才正与叔伯商议,准备后日自己人热闹一下。”<br />
曹员外闻言笑道:“你这么说,那我就不请自来了。”
刚才给衙役们望梅止渴时,他也直咽口水,只不过二哥中秀才的喜悦压过一切。<br />
现在看到西瓜和酸梅汤,又口渴起来,庄绍耀立马捧着碗将酸梅汤喝完,才慢慢吃起西瓜。<br />
吃罢,虽然他不喜吵闹,但家中只有娘一人,怕支应不来,就出去找沈母去了。<br />
庄绍耀进了厨房,一股热气扑面而来。<br />
透过白色的烟雾,他看见案上摆着猪肝、烧鸡、卤肉、拍黄瓜等冷盘,锅里还传来阵阵香味。<br />
“娘……”庄绍耀叫了一声。<br />
沈母正低头盘算热菜,闻言抬头,挥手道:“去去去,灶上热得慌,你到堂屋里和他们说话去。”<br />
庄绍耀听了要走,又被沈母叫住:“馒头估计不够,你去慧明师傅那儿去买几个馒头。”<br />
“买几个?”庄绍耀问。<br />
沈母想了想,道:“先买二十个白面馒头。家里锅都不闲着,你先请慧明师傅热一热,再送来。”<br />
阿玉站在灶前翻炒鸡肉,道:“我叫大壮和你一块儿去,二十个热馒头不好拿。”<br />
阿玉叫了几声,外面就跑进来一个七八岁的黑壮小子,吩咐了几句。<br />
庄绍耀和大壮来到观音庙,慧明和尚就是庙中的主持。<br />
观音庙前面是三间殿宇,里面供奉观音菩萨和四大天王,后头是十来间空房子,十分宽敞。<br />
庄绍耀找到慧明,问:“慧师傅,我二哥中了秀才,家里在设宴招待报喜的人。我娘叫我来买二十个白面馒头。”<br />
慧明闻言双手合十念了十多声佛号,又道了几声恭喜,然后面露难色:“庙里只剩下两个馒头。”<br />
庄绍耀惊讶道:“怎么只有两个?慧师傅,你不做馒头了吗?”<br />
慧明苦笑着解释缘由。原来这庙宇后面的空房子就是庄进设的私塾,因他是秀才,远近的孩童都过来上学。<br />
慧明便为远地的孩子做了汤饭,他一回蒸三大锅馒头,旁人来买,他也卖。<br />
但是庄进送儿子去开封府参加院试,就给学生们放了假,无人吃饭,慧明就只做自己吃的。<br />
“这该怎么办?”庄绍耀急道。<br />
这几年差役一茬一茬地来,村里人都不富裕,白面馒头也不是家家都常吃的。<br />
“三少爷莫慌,我烙几个油饼,你带回去,酥脆焦香,保管比馒头还好吃。”慧明忙道。<br />
“来得及吗?”庄绍耀问。<br />
慧明道:“现在就烙来得及,他们喝酒得一阵子。”<br />
庄绍耀点头,道:“劳烦慧师父。”<br />
慧明道了不劳烦,净手和面,揉面涂荤油抹调料,掐了剂子,擀开,让大壮烧火。锅热之后,倒了油,开始烙油饼。<br />
庄绍耀坐在厨房门口的小凳子上等着,慧明烙好一个,切成两半,让庄绍耀和大壮尝尝。<br />
油饼黄灿灿的,外皮酥脆。庄绍耀吃了一口,赞道:“慧师父这个真好吃。”<br />
慧明笑道:“你们吃着,烙得很快。”<br />
没过多久,慧明就烙了十多张饼,切成块,放进竹筐,上面搭了一块干净的白棉布。<br />
庄绍耀洗了手,掏钱给慧明。慧明不要,道:“庄二相公中了秀才,出家之人身无外物,这几张饼算是我给庄二相公的贺礼。”<br />
庄绍耀将一钱银子放在窗台上,一边和大壮抬竹筐往外走,一边笑道:“谢谢慧师父,窗台上的银子是我给菩萨的香油钱,保佑我二哥连中三元的。”<br />
慧明刚把银子拿起要还给庄绍耀,听到这话便笑着收起来,双手合十道:“菩萨会保佑庄二相公,也会保佑你的,阿弥陀佛。”<br />
庄家这七八年才开始富起来,建了大宅子。庄绍耀未出生前,庄家年年卯吃寅粮,若非有县乡资助,只怕庄绍光都没有盘缠去京赶考,更遑论考中庶吉士。<br />
庄进知恩图报,教导几个孩子,勿要忘了乡里的恩情。如今他家日子一日比一日兴旺,再不肯占乡邻半分便宜,反而时时施恩乡邻。<br />
庄绍耀和大壮抬着油饼回了厨房,一路飘着香气,令人垂涎欲滴。<br />
回去时,热菜已经做好几碗,摆在案上,只有阿玉嫂子在。<br />
庄绍耀说了一声,阿玉连道:“不愧是读书人,脑子就是比我们聪明。”<br />
庄绍耀放下竹筐,去找沈母,找了遍,最后在后院的内室找到沈母。<br />
“娘,你在做什么?”庄绍耀看着沈母正在数钱。<br />
“馒头买回来了?”沈母问。<br />
“慧师傅没有馒头,烙了十多张油饼,说是给二哥的贺礼不要钱,我留了一钱银子做香油钱。”<br />
沈母听了点头,用红纸把串号的铜钱包起来,道:“我先把报喜的钱准备好。”<br />
庄绍耀坐下,看了一眼,道:“这得有一吊钱吧。”<br />
沈母脸上带笑,道:“你爹中秀才的时候,那时家里没钱只给了报喜的人二百钱。那些人嫌少闹着不肯走,最后还是村长补了一百钱,才将人打发走。”<br />
庄绍耀安静地听着。<br />
“你大哥中秀才时,给报喜的人五百钱,杀了一只鸡。”<br />
“现在你二哥中秀才,家里有钱了,我准备一吊钱给报喜的人,还备了一桌席面。”<br />
说罢,沈母抬起头对庄绍耀笑道:“等你中秀才,娘准备给报喜的人两吊钱。你以后好好读书习字,娘就准备着撒喜钱呢。”<br />
庄绍耀小声道:“院试岂是那么容易过的,我连四书还没读通,中秀才还要再等几年呢。”<br />
沈母将钱包好,起身道:“你的记性比你两个兄长都好,娘等着你们兄弟都中进士,给我封诰命呢。”<br />
庄绍耀跟着起身往外走,笑道:“娘不用等我,大哥不出三四年就能让你当上诰命夫人。”<br />
母子一路说着,来到前院,先将钱交给董四暂拿着。自己进厨房,发现热菜都烧好。<br />
她抬头瞧了眼天色,虽然夏日天黑晚,但这些人还要回县城,不能让他们回去太晚,于是就让人上热菜。<br />
热菜有五六道,配上油饼,众人肚子吃得滚圆,张三等人接了喜钱,方告辞回县城。<br />
陪客的叔伯帮着将堂屋清扫干净才离开。<br />
沈母留了帮厨的媳妇妯娌,再加上他们家人,将剩饭剩菜热热,又煮了一锅杂菜酥肉汤,与众人吃了。<br />
吃罢饭,沈母再三道谢,众人也是洗完杯碟才散去。<br />
庄绍耀出了堂屋,皎洁的月光泼洒一地,天空是澄澈的深蓝,虫鸣蛙声一片,白日燥热的风多了几分轻柔。<br />
沈母与潘妈检查过厨灶,催促庄绍耀回房休息。<br />
以后几日,母子翘首等待庄进与庄绍宗归家。庄家的亲戚得知庄绍宗中了秀才,陆陆续续带着贺礼过来探望。<br />
过了四五日,庄进与庄绍耀带着仆从董三风风尘尘从开封府赶回来。<br />
庄进父子虽神色略带疲惫,但精神颇好。<br />
庄进与长子庄绍光都曾困于院试,庄绍光考了四次方过,而庄进考了十二次才过。<br />
然而,庄绍宗两次就考过了,这让父子怎么不高兴?<br />
庄进招呼起赶来见秀才公的人,对众人侃侃而谈,说起在府城的见闻。<br />
正说着曹员外过来了,他过来送院试的卷资,程仪和贺仪,总计二千钱。<br />
庄进推辞道:“我家今日能过着,曹兄不如把这钱送给那些贫寒之士。”<br />
曹员外气度儒雅,容貌周正,头戴纱帽,身着石青色圆领袍,笑道:“亏你还是读书人,难道不知道子贡赎人的故事?钱不多,但是咱们汝县宾兴的心意。”<br />
“若真缺钱,我们自然想办法去募,缺不到咱们学子的头上。”<br />
曹员外早年在南边做生意,见江苏安徽等地皆有宾兴,从士绅募集银钱购置田产,以生息资助考生应考。<br />
他回汝县后,发现本县读书人多孤寒无钱应考,便倡议建立汝县宾兴,自己出资一千两银子,其他乡人也都响应,用募资购置一百多亩地,每年产利息百两有余。<br />
当年庄绍光能参加乡会殿试,全赖宾兴帮衬盘缠和卷烛之费。不说其他费用,光路费,汝县宾兴就资助了庄绍光一百四十七两。<br />
庄进想了半响,收下来,笑道:“咱们汝县今年出了八九个秀才,文风比之前更盛。”<br />
曹员外感叹道:“我只盼着多出几个举人。怎么不见秀才相公?”<br />
庄进道:“他回屋歇着了,我让人叫他。”<br />
曹员外忙阻止道:“不必了,考了几场试又从府城回来,已是累极,让他休息,千万不要吵着他。”<br />
庄进便没有叫庄绍宗,两人说了一会子话。曹员外临走前问:“庄兄,宗哥儿中秀才乃是喜事一桩,你可要办宴庆贺?”<br />
庄进听了,道:“刚才正与叔伯商议,准备后日自己人热闹一下。”<br />
曹员外闻言笑道:“你这么说,那我就不请自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