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不怎么饿,方才点心吃多了。”<br />
“那好,我去书房处理些事情,你等我片刻,咱们再去用饭。”<br />
李晚月颔首。<br />
跟着他来到他的寝院,正房是寝室,东侧厢房被改成了书房。<br />
院子里摆了几盆桅子,还有几棵玉兰树。<br />
李晚月知道,书房向来是重地,不能随便进去。<br />
她道:“我在外面等着吧。”<br />
“这个时辰有些热,而且,我这书房里重要的东西已经锁起来了,你可以进。”<br />
李晚月跟着进了书房。<br />
书房内,两面书架摆满了各种书籍,正中一张桌案,左右两侧摆着方几和椅子。<br />
谢晏拿了一个小木盒递给她:“这是上一季百味楼的分红,你的两成利润。”<br />
李晚月立刻接过来,打开盒子拿里面的银票开始数。<br />
数钱真是最快乐的事之一。<br />
数过后,李晚月惊讶:“七千六百两?这么多?”<br />
她怀疑他多给了。<br />
“是啊,托你的福,比以前挣的多了很多。”<br />
“也托你的福,不然我哪能这么清闲就挣这么多呀。”<br />
谢晏笑了笑,随后伏案专注地写写画画,李晚月把银票收好,拿了本书翻看。<br />
片刻后,谢晏看向李晚月问道:“晚月,你读的杂记比较多,可曾看过关于堤坝方面的?”<br />
第203章升职<br />
“堤坝?”<br />
“嗯,洪水退去,要重新修建堤坝,知府大人针对这次堤坝冲毁引起的洪灾,让各县令呈上修建提议,群策屈群力,希望能建造出稳固的堤坝,以后能减少这类事情的发生。”<br />
李晚月想了想,她也不知道啊。<br />
她问:“你有什么想法吗?”<br />
“我针对当地的地形和堤坝位置画了张图纸,但是感觉缺点什么?”<br />
李晚月走过去看着图纸,根据描写的地形和谢晏画的图形,感觉好像在哪儿见过。<br />
仔细想了想,这才想起来。<br />
以前的一个景点,鱼鳞坝,好像说这种坝有蓄水作用,洪水期又有缓冲作用,可以缓冲水势,减少洪水对堤坝的冲刷。<br />
她问:“这个地方会有干旱的时候吗?”<br />
“偶尔也会有。”<br />
她提笔画了起来,不多时,一张图纸就画好了。<br />
“这个你可以拿去做参考,听说汛时可以以此储水,旱时,缓解干旱,我只是看到过,具体怎么做,你再想想。”<br />
谢晏眼前一亮,霍然开朗。<br />
欣喜地看向她:“你当真博学广知,若是男儿,定然有一番做为。”<br />
“我没那么远大的志向,安居一隅,生活舒适,家人平安就足够了。”<br />
是啊,知足常乐。<br />
两人用过膳,李晚月先去把银票存到钱庄,随后再次来到知味斋,店里依旧很热闹。<br />
从后门进去,关师傅见到她,道:“东家,你这几款月饼很受欢迎,我们今儿个几乎没闲着。”<br />
“辛苦你们,都有奖励。”<br />
刘掌柜道:“具体的售卖情况,还要等晚些时候算过账才知道,不过依我的经验,今日的净利润怕是有一百多两,今日打出点名头,明后两日来买月饼的会更多。”<br />
“辛苦刘掌柜,倘若人手不够的话,你和关师傅可以再招几名短工,尤其是后厨,别为了做事,亏了身体,该歇就歇。<br />
“谢东家体恤,不过也就这两日,等节后就没这么忙了。”<br />
李晚月点头:“我先回去了,你若有事,就去找沈东家。”<br />
“是。”<br />
谢晏送她回家。<br />
路上,谢晏说道:“中秋那日,我和外祖父他们可以去你家过节吗?他们岁数大了,喜欢热闹,很喜欢你家,还想着在你家旁边建个小院子呢。”<br />
“可以啊,过节就是要热闹些才好。”<br />
谢晏微笑,今年的中秋节应该会很热闹。<br />
谢晏把人送到家就回县城了。<br />
赵素英看到李晚月领进来八个人,一脸问号。<br />
“月月啊,这些人是?”<br />
李晚月立刻把情况说了一遍。<br />
王桂香一脸懵,这些人把事情都做了,那她做什么呢?对,她还可以种地。<br />
也挺好的,回来后就有饭吃,还有人帮着洗衣服,还是挺轻松的。<br />
孙秀芹则乐开了花,以后家里的活儿都不用她做了。<br />
赵素英疑惑更甚:“为啥要买人啊?而且家里住着不认识的人,这心里总是不踏实。”<br />
“就是怕你们不习惯,所以我才只买了这几个人,慢慢就习惯了,再说他们是住在前院,往后有他们做饭洗衣收拾,咱们也轻松些。”<br />
“行吧,你买都买了,可前院那些房间只有旧床,而且不够这么多人用。”<br />
“我已经在县城买好了床,晚会儿他们就会送到。”<br />
正说着,门外传来敲门声,送床的来了。<br />
李大川指挥着人把床先放在前院空地,那些房间还要打扫一下才能住。<br />
李晚月看向几人,道:“前院有六间空屋子,给你们三间住,元宝和顺子住一间,另外两间,几位嬷嬷自己分一下。”<br />
几人面面相觑,他们没想到李晚月这么大方,不仅买了新床,还要分三间屋子给他们住。<br />
要知道,他们以前在主家,就是十个人住一间,两排大通铺。<br />
眼下不仅一人一张小床,还两三个人住一间。<br />
尤其是他们没想到说是农村,他们还以为只有一个小院子,哪里用的着这么多人。<br />
可现实却让他们惊到了,居然是这么大的院子,再来八个人也是可以的。<br />
房嬷嬷立刻道:“姑娘,三间太浪费了,元宝和顺子住一间,我们六个住一间就行了。”<br />
李晚月道:“房子空着也是空着,你们先住着吧,以后若是有其他用处再搬。”<br />
“是。”<br />
“以后青绮就跟着我,红袖就照顾小兰小桃小荷三个小姑娘吧,几位嬷嬷,两位负责做饭,两位负责洗衣,元宝顺子负责打扫院子,做完后可以捡些柴,或者打猪草,喂鸡,其他的……再说吧。”<br />
“是,姑娘。”<br />
“你们先把房间打扫一下,再把床安置好,等会儿找我娘拿新的被褥,衣服的话,你们先穿以前的,从库房拿两匹布,你们再做新衣。”<br />
“是。”<br />
几人应声,立刻打扫起来。<br />
心里想着主家人真不错,面相都很和善,知道他们是买来的下人,也没有抬着鼻孔看人。<br />
给他们安排的活计也很轻松,比以前好多了,他们要好好干。<br />
京城<br />
大殿上,皇帝升任沈修文为工部尚书,升任谢正淮为太府寺少卿。<br />
朝会散去,众人走出宫门,不少人向两个人道着‘恭喜。’<br />
工部尚书沈修文,是谢晏的舅舅,谢正淮是谢晏父亲。<br />
谢正淮虽升了官职,可心里不畅快。<br />
他只是从原本的从四品闲职,升了一点职位,虽有实权,可跟沈家比还差的远。<br />
可沈修文却直接成了天子近臣,且实权更大。<br />
按理说以沈修文的能力和资质,就算要升职,也要再过个一两年,如今这么快就升了,肯定跟沈家这段时间左右逢源脱不了关系。<br />
这个大舅哥因着妹妹沈瑾瑜的关系,看不惯他,刚好他也看不惯这个大舅哥。<br />
京中动向谁都会仔细关注,他也不例外,前几个月突然出现什么旋转的桌子,接着又是什么香皂,象棋什么的,好像都是沈从文的妻子弄出来的。<br />
还借此得了不少权贵的青眼。<br />
更是跟长公主合作起来做生意。<br />
这次南方洪灾,沈家捐了二十万两银子,说什么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获得了不少百姓和官员的称赞。<br />
他沈家铺子的生意更好了。<br />
更是有不少权贵想要跟沈家结亲。<br />
第204章谢正淮<br />
他让沈瑾瑜回沈家打探情况。<br />
可只是说这些是沈昱从外地寻来的,其他的也没打探出什么。<br />
更没有给他们谢家合作的机会。<br />
后来,有人奏报,安平县种出外邦的蕃芋蕃地薯一事,惹的朝堂沸腾。<br />
因为其地方也在试种,可谁都没有种出来。<br />
如今安平县却种出来了,还非常高产,得圣上重视,亲自派人去了趟安平县,并带回来数万斤的蕃芋蕃地薯。<br />
他向韩大人询问才得知安平县的县令是他的儿子谢晏。<br />
那些是谢晏的功牢。<br />
那时韩大人看他的眼神,明显的嘲讽。<br />
似是在说,做为父亲,连自己的亲生儿子在哪里任职都不关心。<br />
令他很是难堪。<br />
更别说谢晏还发现了水车和脱粒机,虽然不是谢晏做出来的,但发生在安平县内,也是谢晏的功绩。<br />
圣上为此单独召见了他,赞他教子有方,他心里五味杂陈。<br />
那个从小被他忽视,不被看好的儿子,一次次地让众人看到他的才华。
“那好,我去书房处理些事情,你等我片刻,咱们再去用饭。”<br />
李晚月颔首。<br />
跟着他来到他的寝院,正房是寝室,东侧厢房被改成了书房。<br />
院子里摆了几盆桅子,还有几棵玉兰树。<br />
李晚月知道,书房向来是重地,不能随便进去。<br />
她道:“我在外面等着吧。”<br />
“这个时辰有些热,而且,我这书房里重要的东西已经锁起来了,你可以进。”<br />
李晚月跟着进了书房。<br />
书房内,两面书架摆满了各种书籍,正中一张桌案,左右两侧摆着方几和椅子。<br />
谢晏拿了一个小木盒递给她:“这是上一季百味楼的分红,你的两成利润。”<br />
李晚月立刻接过来,打开盒子拿里面的银票开始数。<br />
数钱真是最快乐的事之一。<br />
数过后,李晚月惊讶:“七千六百两?这么多?”<br />
她怀疑他多给了。<br />
“是啊,托你的福,比以前挣的多了很多。”<br />
“也托你的福,不然我哪能这么清闲就挣这么多呀。”<br />
谢晏笑了笑,随后伏案专注地写写画画,李晚月把银票收好,拿了本书翻看。<br />
片刻后,谢晏看向李晚月问道:“晚月,你读的杂记比较多,可曾看过关于堤坝方面的?”<br />
第203章升职<br />
“堤坝?”<br />
“嗯,洪水退去,要重新修建堤坝,知府大人针对这次堤坝冲毁引起的洪灾,让各县令呈上修建提议,群策屈群力,希望能建造出稳固的堤坝,以后能减少这类事情的发生。”<br />
李晚月想了想,她也不知道啊。<br />
她问:“你有什么想法吗?”<br />
“我针对当地的地形和堤坝位置画了张图纸,但是感觉缺点什么?”<br />
李晚月走过去看着图纸,根据描写的地形和谢晏画的图形,感觉好像在哪儿见过。<br />
仔细想了想,这才想起来。<br />
以前的一个景点,鱼鳞坝,好像说这种坝有蓄水作用,洪水期又有缓冲作用,可以缓冲水势,减少洪水对堤坝的冲刷。<br />
她问:“这个地方会有干旱的时候吗?”<br />
“偶尔也会有。”<br />
她提笔画了起来,不多时,一张图纸就画好了。<br />
“这个你可以拿去做参考,听说汛时可以以此储水,旱时,缓解干旱,我只是看到过,具体怎么做,你再想想。”<br />
谢晏眼前一亮,霍然开朗。<br />
欣喜地看向她:“你当真博学广知,若是男儿,定然有一番做为。”<br />
“我没那么远大的志向,安居一隅,生活舒适,家人平安就足够了。”<br />
是啊,知足常乐。<br />
两人用过膳,李晚月先去把银票存到钱庄,随后再次来到知味斋,店里依旧很热闹。<br />
从后门进去,关师傅见到她,道:“东家,你这几款月饼很受欢迎,我们今儿个几乎没闲着。”<br />
“辛苦你们,都有奖励。”<br />
刘掌柜道:“具体的售卖情况,还要等晚些时候算过账才知道,不过依我的经验,今日的净利润怕是有一百多两,今日打出点名头,明后两日来买月饼的会更多。”<br />
“辛苦刘掌柜,倘若人手不够的话,你和关师傅可以再招几名短工,尤其是后厨,别为了做事,亏了身体,该歇就歇。<br />
“谢东家体恤,不过也就这两日,等节后就没这么忙了。”<br />
李晚月点头:“我先回去了,你若有事,就去找沈东家。”<br />
“是。”<br />
谢晏送她回家。<br />
路上,谢晏说道:“中秋那日,我和外祖父他们可以去你家过节吗?他们岁数大了,喜欢热闹,很喜欢你家,还想着在你家旁边建个小院子呢。”<br />
“可以啊,过节就是要热闹些才好。”<br />
谢晏微笑,今年的中秋节应该会很热闹。<br />
谢晏把人送到家就回县城了。<br />
赵素英看到李晚月领进来八个人,一脸问号。<br />
“月月啊,这些人是?”<br />
李晚月立刻把情况说了一遍。<br />
王桂香一脸懵,这些人把事情都做了,那她做什么呢?对,她还可以种地。<br />
也挺好的,回来后就有饭吃,还有人帮着洗衣服,还是挺轻松的。<br />
孙秀芹则乐开了花,以后家里的活儿都不用她做了。<br />
赵素英疑惑更甚:“为啥要买人啊?而且家里住着不认识的人,这心里总是不踏实。”<br />
“就是怕你们不习惯,所以我才只买了这几个人,慢慢就习惯了,再说他们是住在前院,往后有他们做饭洗衣收拾,咱们也轻松些。”<br />
“行吧,你买都买了,可前院那些房间只有旧床,而且不够这么多人用。”<br />
“我已经在县城买好了床,晚会儿他们就会送到。”<br />
正说着,门外传来敲门声,送床的来了。<br />
李大川指挥着人把床先放在前院空地,那些房间还要打扫一下才能住。<br />
李晚月看向几人,道:“前院有六间空屋子,给你们三间住,元宝和顺子住一间,另外两间,几位嬷嬷自己分一下。”<br />
几人面面相觑,他们没想到李晚月这么大方,不仅买了新床,还要分三间屋子给他们住。<br />
要知道,他们以前在主家,就是十个人住一间,两排大通铺。<br />
眼下不仅一人一张小床,还两三个人住一间。<br />
尤其是他们没想到说是农村,他们还以为只有一个小院子,哪里用的着这么多人。<br />
可现实却让他们惊到了,居然是这么大的院子,再来八个人也是可以的。<br />
房嬷嬷立刻道:“姑娘,三间太浪费了,元宝和顺子住一间,我们六个住一间就行了。”<br />
李晚月道:“房子空着也是空着,你们先住着吧,以后若是有其他用处再搬。”<br />
“是。”<br />
“以后青绮就跟着我,红袖就照顾小兰小桃小荷三个小姑娘吧,几位嬷嬷,两位负责做饭,两位负责洗衣,元宝顺子负责打扫院子,做完后可以捡些柴,或者打猪草,喂鸡,其他的……再说吧。”<br />
“是,姑娘。”<br />
“你们先把房间打扫一下,再把床安置好,等会儿找我娘拿新的被褥,衣服的话,你们先穿以前的,从库房拿两匹布,你们再做新衣。”<br />
“是。”<br />
几人应声,立刻打扫起来。<br />
心里想着主家人真不错,面相都很和善,知道他们是买来的下人,也没有抬着鼻孔看人。<br />
给他们安排的活计也很轻松,比以前好多了,他们要好好干。<br />
京城<br />
大殿上,皇帝升任沈修文为工部尚书,升任谢正淮为太府寺少卿。<br />
朝会散去,众人走出宫门,不少人向两个人道着‘恭喜。’<br />
工部尚书沈修文,是谢晏的舅舅,谢正淮是谢晏父亲。<br />
谢正淮虽升了官职,可心里不畅快。<br />
他只是从原本的从四品闲职,升了一点职位,虽有实权,可跟沈家比还差的远。<br />
可沈修文却直接成了天子近臣,且实权更大。<br />
按理说以沈修文的能力和资质,就算要升职,也要再过个一两年,如今这么快就升了,肯定跟沈家这段时间左右逢源脱不了关系。<br />
这个大舅哥因着妹妹沈瑾瑜的关系,看不惯他,刚好他也看不惯这个大舅哥。<br />
京中动向谁都会仔细关注,他也不例外,前几个月突然出现什么旋转的桌子,接着又是什么香皂,象棋什么的,好像都是沈从文的妻子弄出来的。<br />
还借此得了不少权贵的青眼。<br />
更是跟长公主合作起来做生意。<br />
这次南方洪灾,沈家捐了二十万两银子,说什么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获得了不少百姓和官员的称赞。<br />
他沈家铺子的生意更好了。<br />
更是有不少权贵想要跟沈家结亲。<br />
第204章谢正淮<br />
他让沈瑾瑜回沈家打探情况。<br />
可只是说这些是沈昱从外地寻来的,其他的也没打探出什么。<br />
更没有给他们谢家合作的机会。<br />
后来,有人奏报,安平县种出外邦的蕃芋蕃地薯一事,惹的朝堂沸腾。<br />
因为其地方也在试种,可谁都没有种出来。<br />
如今安平县却种出来了,还非常高产,得圣上重视,亲自派人去了趟安平县,并带回来数万斤的蕃芋蕃地薯。<br />
他向韩大人询问才得知安平县的县令是他的儿子谢晏。<br />
那些是谢晏的功牢。<br />
那时韩大人看他的眼神,明显的嘲讽。<br />
似是在说,做为父亲,连自己的亲生儿子在哪里任职都不关心。<br />
令他很是难堪。<br />
更别说谢晏还发现了水车和脱粒机,虽然不是谢晏做出来的,但发生在安平县内,也是谢晏的功绩。<br />
圣上为此单独召见了他,赞他教子有方,他心里五味杂陈。<br />
那个从小被他忽视,不被看好的儿子,一次次地让众人看到他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