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穿着龙袍穿越了! 第72节
“此事万万不可!”刘协不知如何开口的刹那,卢植已毫不犹豫地振声反驳,“太尉此举,将弘农王置于何地?”<br />
“置于何地?”董卓冷冽如凝冰的目光,定定地扎在了卢植的身上。<br />
他真是一点也不奇怪,是由卢植先一步对他发起了质疑,谁让这偷天换日的行动,也极有可能就是卢植一手策划的。他又怎么会想要看到,那个假装的皇帝去给真正的皇帝添堵。<br />
但董卓现在固然不想平添事端,再给对面递一个杀害卢植的出兵借口,也一点都不想听这烦人的老东西在这里聒噪,阻碍他的大业!<br />
这个假刘辩,想出兵也好,不想出兵也罢,都必须往虎牢关走一趟,还得是由他的心腹将领看管,绝不能反过来落到敌军的手里。<br />
“置于何地?当然是弘农王的位置!”<br />
让一个假货,重新摆出了诸侯的仪仗,还要在出兵前于洛阳巡游,他还不够好吗?<br />
董卓随即向着门外喝道:“把人给我带进来!”<br />
卢植险些想要冲上去,把这亵渎汉室的董卓直接一拳揍倒在地上,只因他看到,就在董卓话音刚落的那一刻,刘辩被两名毫不客气的西凉士卒直接推了进来。因他近日间为董卓所软禁,又被扣上了一个假冒的头衔,几乎是食不下咽,此刻脚下一软,险些踉跄着直接摔倒在此。<br />
他狼狈地站稳,除了身上还穿着华贵的衣服,几乎已经看不出任何一点皇室贵胄的气度。可这是曾经的天子啊!他落到这个地步,又与大汉的脸面被踩到了脚底有什么区别。<br />
也只有在看向董卓的时候,还能看到,那绝望的眼神里迸溅开了一道怒火:“你这个逆贼到底要做什么!之前还说什么我是假的,现在又把我抓来此地,难道又是要看我的笑话不成?”<br />
“呵,我现在不想和你计较什么真的假的。”董卓大步上前,也格外好笑地看到,这群朝中重臣纷纷避开了目光,仿佛这样就能不让他察觉出其中的端倪。就连卢植被人直接强行拖出了殿外,都没让他们把眼神转回来。<br />
董卓声如洪钟,砸在了刘辩的面前:“我只问你一句话,你现在是不是弘农王?”<br />
这算是什么问题?之前支持董卓废立的袁隗、黄琬等人都糊涂得厉害,更让他们想不明白的,是之前从刘辩口中说出来的那句话。<br />
什么叫做,董卓说弘农王是假的?<br />
但偏偏他们在此刻绝不敢将这个问题问出口。就拿袁隗来说,他是真没想到,董卓的专权会到这个地步,袁绍的起兵“表态”,也会因兖州与河内的动静搞得如此轰轰烈烈,仿佛稍有不慎,他作为袁家留在洛阳的长辈,就会被杀了用来祭旗,那他又怎敢随便开口?<br />
他思量之中,忽然又被刘辩的声音拉回到了眼前,“我当然是!”<br />
“好,要的就是你这句话。”董卓才不管这个替身到底是因为怕死,继续咬着这个身份,还是因内外消息不通,才需要继续扮演弘农王,有他这句答案就行了。<br />
他转头向刘协道:“请陛下下令吧,为保虎牢关不失,保洛阳安定,保天下太平,由弘农王出征!”<br />
刘辩惊得瞪大了眼睛,完全没料到,他今日被董卓从“监牢”中放出来,居然会遇到这样匪夷所思的事情。<br />
——由弘农王出征虎牢关!<br />
刘辩试图从周遭找到一位靠谱的老臣给他解惑,却见卢植被拖出去后,众人连看他的都不见几个。有着四世三公之名的袁、杨二家,更是噤若寒蝉,仿佛已对董卓俯首帖耳。<br />
而他那被扶上皇位的弟弟刘协,似乎是透过着十二旈看了他许久,不知道究竟想了些什么。<br />
只见刘协忽然离席而起,试图上前问道:“太尉为何非要——”<br />
“请陛下下旨!”董卓根本不等刘协的话说完,就已经打断了他的话。<br />
还不仅如此,刘辩与刘协都脸色煞白地听到,在殿上的无声绝望里,殿外传来了一声声的响应,那是西凉士卒发出的声音:“请陛下下旨!”<br />
“请陛下下旨!”<br />
“我等愿随弘农王出征!”<br />
“力保虎牢关不失!”<br />
“……”<br />
董卓的剑和他那镶满玉石的腰带发出了一声清越的撞击,却是他又向着刘协走出了一步,威逼道:“请陛下为江山社稷着想,尽快下旨。”<br />
刘协脱力地跌坐了回去,试图保持的冷静也不免在这一刻溃不成军:“朕……朕下旨!”<br />
董卓环顾了一圈朝堂,只看到了一张张如丧考妣的面容,想到他们之中的聪明人一定能猜到他此举的用意,他便笑得有些畅快:“哈哈哈哈陛下圣明!臣必然让人保卫弘农王安全,绝不让他处境危险。”<br />
若能凭借着谁是弘农王之争,瓦解兖州联军,这假刘辩可算是给他立了大功,就算是继续养着他当弘农王又如何呢?<br />
反正他的本事,怎么都要比另一个刘辩小多了。<br />
得了圣旨的董卓更是一步不停地便将“弘农王”打包送上了前往虎牢关的队伍,由他的弟弟董旻负责看管“假刘辩”,绝不让他有脱逃的机会。<br />
目送着这支队伍顺利地出行,董卓原本因河内迟迟没有动静而生出的焦虑,终于烟消云散。<br />
逃亡在外的刘辩没有玉玺,没有皇帝的冕服,没有重臣作为人证,凭什么来对抗这边有刘协圣旨和朝廷兵马证明身份的“弘农王”?<br />
只要那边露出了破绽,就是他一举反击的时候!<br />
……<br />
董卓踱着张扬的步子,停在了依然被压着的卢植面前,发出了一声冷笑,这才得意地扬长而去。<br />
只有一句话又被风送到了卢植的面前:“你们再如何在河内河东处心积虑谋划,也终究无用!”<br />
卢植无从知道,此刻河东太守刘备到底是何种情况,却也不自觉地为他捏了一把冷汗。但他此刻最为担心的,毫无疑问还是被送去虎牢关的刘辩。<br />
天下何曾听过,让废掉的皇帝去守关之事!<br />
去而复返的董卓望着他晦涩难当、两面相顾都不知所措的神情,笑得更大声了。<br />
他倒要看看,在这样的情况下,“叛军”究竟如何能攻入洛阳。<br />
……<br />
然而,也就是在数日后的凌晨。<br />
河内的江边,放下了第一只入水的船只。<br />
第50章<br />
这船的形状与一般的航船稍有不同,船身要更宽一倍,在两侧有着明显的延伸,正是彼此连接所用。<br />
入水的船只仅在临岸卷来的浪中轻微晃动了一下,就已稳稳地停住,吃水不浅。<br />
“说起来,今日是否风大了一些?”范璋透过清晨的薄雾,远远向着这边看来,忍不住出声问询。<br />
“风大也无妨,这些船只都是用上好的木料打造,风大浪急,也能平稳渡河,俱是我与刘使君一艘艘查验过去的。”卫觊答道。<br />
刘备点头:“荀军师向陛下建议今日出兵,也自有他的想法。”<br />
范璋虽然还是将信将疑,但见刘备和卫觊都这么说,也暂时按捺下了疑惑。<br />
该说不说,可能刘备的话还更有说服力一点。毕竟,虽然这位刘太守刚刚上任河东,就先坑了他一把大的,但姑且不提,能骗到人也算是本事,就说这一坑,是把他和陛下捆绑在了一条船上,范璋就得称刘备一句好兄弟。<br />
“行吧,反正又不是让我去渡河……我的天!”范璋忽然一句惊呼,下意识地一把抓住了身边的人。<br />
卫觊咬了咬后槽牙,才忍住没把对方一把甩出去。但在循着范璋的视线向那边看去的时候,饶是他自觉自己也算见识不少,仍是瞳孔一缩,“陛下他——!”<br />
河边誓师出征、祭祀三牲的礼台已然就位,缺的只是那位发号施令的主角,而此刻,这位流落河内的汉家天子终于衣冠齐整地抵达此地,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br />
不是寻常的齐整,而是从十二旈到冕服的衣冠齐整!<br />
卫觊此前就觉,陛下哪怕衣着平平,也实在有天子气度,尤其是能气定神闲地提起种种常人所不知的东西时,对下属包容有加、令他们各司其职时,都是远非旁人可比的仪态,但直到今日,天子冕服加身,他才发觉,究竟什么才叫真正的皇室所出!<br />
因十二月日出得迟,此刻晨光未明,只从天边透出了丝丝缕缕的霞光,但在陛下的十二旈宝珠以及冕服之上,好像已提前爬上了一层流光。金丝银线的奇彩,就这样随同陛下登台告祭,跳入了所有人的眼帘。<br />
他此前只知天子遇难外逃,为黑山军所救,却不知道陛下的这身龙袍仍在,也在此刻,变成了鼓舞士卒渡河的最后一道加码!<br />
那毫无疑问,是一身民间纺织手段无法做出的衣衫。<br />
相比于张燕,卫觊这位河东士族富户还要更加确定这一点。<br />
就连荀攸,虽然在这一抬眼间,奇怪于为何这冕服和他曾经远远看到的大不相同,也只当是他并未看到最为正经的一套,再就是奇怪两句,为何陛下之前被张让等人裹挟外逃,居然还能带上这一身。却从未怀疑过,陛下穿着的只是一身从其他地方带来的伪装。<br />
这无疑是一套让陛下笼罩于天家宝光之内的龙袍,是一套让士卒愈发笃定要向对岸进攻的冕服,是此刻告祭苍天与大河最有权威的一身衣服!<br />
刘秉举起手中的酒杯时,台下已跪倒了一片。山呼万岁的声音也再度响了起来。<br />
一想到接下来的渡河可能会与对面展开怎样的厮杀,又有可能付出怎样惨痛的代价,刘秉的心中就有些发沉。<br />
但他知道一个道理,叫做开弓没有回头箭!<br />
心情越是沉重,他的声音也越是简短凌厉,却好像也恰恰适配着此间的气氛。<br />
“请祝苍天,今汉家子刘秉,欲砥柱镇流,强渡大河,献三牲为祭——”<br />
“众将士听令,随朕渡河,杀敌!”<br />
旈冕的宝珠在青年的眼前晃动了一刹,碰撞出了一串零碎的声响。<br />
它们像是一个引子,炸开了高台之下更多的声音:“渡河!”<br />
“渡河!”<br />
“渡河——”<br />
信号传递到河边,当先下水的十二艘船只即刻离岸而去。<br />
刘秉死死捏住了手心,目光一瞬不眨地望着河面。<br />
只因在船只冲破河上雾气的刹那,它们也不止是航行在了河内兵马的眼中,更是出现在了河对岸董军的眼中。<br />
烽火台的信号,立刻就燃烧着发送了出去。<br />
火势汹汹,黑烟滚滚,正是对面最高一级的预警信号!<br />
不过当先一步出现的,不是敌军的兵马前来拦截,而是这十二艘船和紧随跟上的小船一并在河中的某处停了下来,停在了各自的位置上。<br />
一尊尊铁牛,被撬动着从船上狠狠地砸了下去,落入了因风大而浪潮汹涌的大河之中。<br />
这重物落水的动静,险些把船只都拉拽着侧翻过去,幸而船中的士卒已飞快地调整了船上的重量,让其稳稳地停在了河面上。<br />
“咚——”的第一声,是水花炸开在了河面上。<br />
“咚——”的第二声闷响。<br />
是地锚入水,砸入河底。<br />
铁牛连接着船只的锁链,几乎是在一瞬间就被拉紧了,船只随同河水的流动,向下游方向移动了一丈有余,就并未再动,船上的士卒也放下了手中的船桨,不必再依靠着人力对抗河流的推力。<br />
像是从河的一侧到另一侧,摆出了十二根桥墩。被铁链连接着锚,扎在了河上。<br />
这还是十二根带着“铁甲”的桥墩。<br />
渡河搭桥之地两侧烽火台上的董卓兵马,在发觉望楼之上反而无法射中航船时,便已纷纷操持着弓弩向船只射来,但在他们的箭矢抵达之前,“船夫们”早已弃桨而取盾,在这十二根桥桩之上一字排开,挡住了这一轮箭雨。<br />
虽有几名士卒的反应慢上了一些,被西凉军的箭矢命中,倒在了船板之上,但在河岸的另一边,他们的援军也已经出发了!<br />
船只起航之地,有人吹动了号角。<br />
号角震响,不似呜咽,而似猛兽的嚎叫。<br />
霎时间,数十艘船只不曾经过演练,只按照着先前的编队,冲向了自己的对应的位置。
“置于何地?”董卓冷冽如凝冰的目光,定定地扎在了卢植的身上。<br />
他真是一点也不奇怪,是由卢植先一步对他发起了质疑,谁让这偷天换日的行动,也极有可能就是卢植一手策划的。他又怎么会想要看到,那个假装的皇帝去给真正的皇帝添堵。<br />
但董卓现在固然不想平添事端,再给对面递一个杀害卢植的出兵借口,也一点都不想听这烦人的老东西在这里聒噪,阻碍他的大业!<br />
这个假刘辩,想出兵也好,不想出兵也罢,都必须往虎牢关走一趟,还得是由他的心腹将领看管,绝不能反过来落到敌军的手里。<br />
“置于何地?当然是弘农王的位置!”<br />
让一个假货,重新摆出了诸侯的仪仗,还要在出兵前于洛阳巡游,他还不够好吗?<br />
董卓随即向着门外喝道:“把人给我带进来!”<br />
卢植险些想要冲上去,把这亵渎汉室的董卓直接一拳揍倒在地上,只因他看到,就在董卓话音刚落的那一刻,刘辩被两名毫不客气的西凉士卒直接推了进来。因他近日间为董卓所软禁,又被扣上了一个假冒的头衔,几乎是食不下咽,此刻脚下一软,险些踉跄着直接摔倒在此。<br />
他狼狈地站稳,除了身上还穿着华贵的衣服,几乎已经看不出任何一点皇室贵胄的气度。可这是曾经的天子啊!他落到这个地步,又与大汉的脸面被踩到了脚底有什么区别。<br />
也只有在看向董卓的时候,还能看到,那绝望的眼神里迸溅开了一道怒火:“你这个逆贼到底要做什么!之前还说什么我是假的,现在又把我抓来此地,难道又是要看我的笑话不成?”<br />
“呵,我现在不想和你计较什么真的假的。”董卓大步上前,也格外好笑地看到,这群朝中重臣纷纷避开了目光,仿佛这样就能不让他察觉出其中的端倪。就连卢植被人直接强行拖出了殿外,都没让他们把眼神转回来。<br />
董卓声如洪钟,砸在了刘辩的面前:“我只问你一句话,你现在是不是弘农王?”<br />
这算是什么问题?之前支持董卓废立的袁隗、黄琬等人都糊涂得厉害,更让他们想不明白的,是之前从刘辩口中说出来的那句话。<br />
什么叫做,董卓说弘农王是假的?<br />
但偏偏他们在此刻绝不敢将这个问题问出口。就拿袁隗来说,他是真没想到,董卓的专权会到这个地步,袁绍的起兵“表态”,也会因兖州与河内的动静搞得如此轰轰烈烈,仿佛稍有不慎,他作为袁家留在洛阳的长辈,就会被杀了用来祭旗,那他又怎敢随便开口?<br />
他思量之中,忽然又被刘辩的声音拉回到了眼前,“我当然是!”<br />
“好,要的就是你这句话。”董卓才不管这个替身到底是因为怕死,继续咬着这个身份,还是因内外消息不通,才需要继续扮演弘农王,有他这句答案就行了。<br />
他转头向刘协道:“请陛下下令吧,为保虎牢关不失,保洛阳安定,保天下太平,由弘农王出征!”<br />
刘辩惊得瞪大了眼睛,完全没料到,他今日被董卓从“监牢”中放出来,居然会遇到这样匪夷所思的事情。<br />
——由弘农王出征虎牢关!<br />
刘辩试图从周遭找到一位靠谱的老臣给他解惑,却见卢植被拖出去后,众人连看他的都不见几个。有着四世三公之名的袁、杨二家,更是噤若寒蝉,仿佛已对董卓俯首帖耳。<br />
而他那被扶上皇位的弟弟刘协,似乎是透过着十二旈看了他许久,不知道究竟想了些什么。<br />
只见刘协忽然离席而起,试图上前问道:“太尉为何非要——”<br />
“请陛下下旨!”董卓根本不等刘协的话说完,就已经打断了他的话。<br />
还不仅如此,刘辩与刘协都脸色煞白地听到,在殿上的无声绝望里,殿外传来了一声声的响应,那是西凉士卒发出的声音:“请陛下下旨!”<br />
“请陛下下旨!”<br />
“我等愿随弘农王出征!”<br />
“力保虎牢关不失!”<br />
“……”<br />
董卓的剑和他那镶满玉石的腰带发出了一声清越的撞击,却是他又向着刘协走出了一步,威逼道:“请陛下为江山社稷着想,尽快下旨。”<br />
刘协脱力地跌坐了回去,试图保持的冷静也不免在这一刻溃不成军:“朕……朕下旨!”<br />
董卓环顾了一圈朝堂,只看到了一张张如丧考妣的面容,想到他们之中的聪明人一定能猜到他此举的用意,他便笑得有些畅快:“哈哈哈哈陛下圣明!臣必然让人保卫弘农王安全,绝不让他处境危险。”<br />
若能凭借着谁是弘农王之争,瓦解兖州联军,这假刘辩可算是给他立了大功,就算是继续养着他当弘农王又如何呢?<br />
反正他的本事,怎么都要比另一个刘辩小多了。<br />
得了圣旨的董卓更是一步不停地便将“弘农王”打包送上了前往虎牢关的队伍,由他的弟弟董旻负责看管“假刘辩”,绝不让他有脱逃的机会。<br />
目送着这支队伍顺利地出行,董卓原本因河内迟迟没有动静而生出的焦虑,终于烟消云散。<br />
逃亡在外的刘辩没有玉玺,没有皇帝的冕服,没有重臣作为人证,凭什么来对抗这边有刘协圣旨和朝廷兵马证明身份的“弘农王”?<br />
只要那边露出了破绽,就是他一举反击的时候!<br />
……<br />
董卓踱着张扬的步子,停在了依然被压着的卢植面前,发出了一声冷笑,这才得意地扬长而去。<br />
只有一句话又被风送到了卢植的面前:“你们再如何在河内河东处心积虑谋划,也终究无用!”<br />
卢植无从知道,此刻河东太守刘备到底是何种情况,却也不自觉地为他捏了一把冷汗。但他此刻最为担心的,毫无疑问还是被送去虎牢关的刘辩。<br />
天下何曾听过,让废掉的皇帝去守关之事!<br />
去而复返的董卓望着他晦涩难当、两面相顾都不知所措的神情,笑得更大声了。<br />
他倒要看看,在这样的情况下,“叛军”究竟如何能攻入洛阳。<br />
……<br />
然而,也就是在数日后的凌晨。<br />
河内的江边,放下了第一只入水的船只。<br />
第50章<br />
这船的形状与一般的航船稍有不同,船身要更宽一倍,在两侧有着明显的延伸,正是彼此连接所用。<br />
入水的船只仅在临岸卷来的浪中轻微晃动了一下,就已稳稳地停住,吃水不浅。<br />
“说起来,今日是否风大了一些?”范璋透过清晨的薄雾,远远向着这边看来,忍不住出声问询。<br />
“风大也无妨,这些船只都是用上好的木料打造,风大浪急,也能平稳渡河,俱是我与刘使君一艘艘查验过去的。”卫觊答道。<br />
刘备点头:“荀军师向陛下建议今日出兵,也自有他的想法。”<br />
范璋虽然还是将信将疑,但见刘备和卫觊都这么说,也暂时按捺下了疑惑。<br />
该说不说,可能刘备的话还更有说服力一点。毕竟,虽然这位刘太守刚刚上任河东,就先坑了他一把大的,但姑且不提,能骗到人也算是本事,就说这一坑,是把他和陛下捆绑在了一条船上,范璋就得称刘备一句好兄弟。<br />
“行吧,反正又不是让我去渡河……我的天!”范璋忽然一句惊呼,下意识地一把抓住了身边的人。<br />
卫觊咬了咬后槽牙,才忍住没把对方一把甩出去。但在循着范璋的视线向那边看去的时候,饶是他自觉自己也算见识不少,仍是瞳孔一缩,“陛下他——!”<br />
河边誓师出征、祭祀三牲的礼台已然就位,缺的只是那位发号施令的主角,而此刻,这位流落河内的汉家天子终于衣冠齐整地抵达此地,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br />
不是寻常的齐整,而是从十二旈到冕服的衣冠齐整!<br />
卫觊此前就觉,陛下哪怕衣着平平,也实在有天子气度,尤其是能气定神闲地提起种种常人所不知的东西时,对下属包容有加、令他们各司其职时,都是远非旁人可比的仪态,但直到今日,天子冕服加身,他才发觉,究竟什么才叫真正的皇室所出!<br />
因十二月日出得迟,此刻晨光未明,只从天边透出了丝丝缕缕的霞光,但在陛下的十二旈宝珠以及冕服之上,好像已提前爬上了一层流光。金丝银线的奇彩,就这样随同陛下登台告祭,跳入了所有人的眼帘。<br />
他此前只知天子遇难外逃,为黑山军所救,却不知道陛下的这身龙袍仍在,也在此刻,变成了鼓舞士卒渡河的最后一道加码!<br />
那毫无疑问,是一身民间纺织手段无法做出的衣衫。<br />
相比于张燕,卫觊这位河东士族富户还要更加确定这一点。<br />
就连荀攸,虽然在这一抬眼间,奇怪于为何这冕服和他曾经远远看到的大不相同,也只当是他并未看到最为正经的一套,再就是奇怪两句,为何陛下之前被张让等人裹挟外逃,居然还能带上这一身。却从未怀疑过,陛下穿着的只是一身从其他地方带来的伪装。<br />
这无疑是一套让陛下笼罩于天家宝光之内的龙袍,是一套让士卒愈发笃定要向对岸进攻的冕服,是此刻告祭苍天与大河最有权威的一身衣服!<br />
刘秉举起手中的酒杯时,台下已跪倒了一片。山呼万岁的声音也再度响了起来。<br />
一想到接下来的渡河可能会与对面展开怎样的厮杀,又有可能付出怎样惨痛的代价,刘秉的心中就有些发沉。<br />
但他知道一个道理,叫做开弓没有回头箭!<br />
心情越是沉重,他的声音也越是简短凌厉,却好像也恰恰适配着此间的气氛。<br />
“请祝苍天,今汉家子刘秉,欲砥柱镇流,强渡大河,献三牲为祭——”<br />
“众将士听令,随朕渡河,杀敌!”<br />
旈冕的宝珠在青年的眼前晃动了一刹,碰撞出了一串零碎的声响。<br />
它们像是一个引子,炸开了高台之下更多的声音:“渡河!”<br />
“渡河!”<br />
“渡河——”<br />
信号传递到河边,当先下水的十二艘船只即刻离岸而去。<br />
刘秉死死捏住了手心,目光一瞬不眨地望着河面。<br />
只因在船只冲破河上雾气的刹那,它们也不止是航行在了河内兵马的眼中,更是出现在了河对岸董军的眼中。<br />
烽火台的信号,立刻就燃烧着发送了出去。<br />
火势汹汹,黑烟滚滚,正是对面最高一级的预警信号!<br />
不过当先一步出现的,不是敌军的兵马前来拦截,而是这十二艘船和紧随跟上的小船一并在河中的某处停了下来,停在了各自的位置上。<br />
一尊尊铁牛,被撬动着从船上狠狠地砸了下去,落入了因风大而浪潮汹涌的大河之中。<br />
这重物落水的动静,险些把船只都拉拽着侧翻过去,幸而船中的士卒已飞快地调整了船上的重量,让其稳稳地停在了河面上。<br />
“咚——”的第一声,是水花炸开在了河面上。<br />
“咚——”的第二声闷响。<br />
是地锚入水,砸入河底。<br />
铁牛连接着船只的锁链,几乎是在一瞬间就被拉紧了,船只随同河水的流动,向下游方向移动了一丈有余,就并未再动,船上的士卒也放下了手中的船桨,不必再依靠着人力对抗河流的推力。<br />
像是从河的一侧到另一侧,摆出了十二根桥墩。被铁链连接着锚,扎在了河上。<br />
这还是十二根带着“铁甲”的桥墩。<br />
渡河搭桥之地两侧烽火台上的董卓兵马,在发觉望楼之上反而无法射中航船时,便已纷纷操持着弓弩向船只射来,但在他们的箭矢抵达之前,“船夫们”早已弃桨而取盾,在这十二根桥桩之上一字排开,挡住了这一轮箭雨。<br />
虽有几名士卒的反应慢上了一些,被西凉军的箭矢命中,倒在了船板之上,但在河岸的另一边,他们的援军也已经出发了!<br />
船只起航之地,有人吹动了号角。<br />
号角震响,不似呜咽,而似猛兽的嚎叫。<br />
霎时间,数十艘船只不曾经过演练,只按照着先前的编队,冲向了自己的对应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