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穿着龙袍穿越了! 第88节
绝不能让他们如此嚣张!<br />
但他这话出口,却立刻得到了两个相反的回复。<br />
“不可!”<br />
“或可一试!”<br />
曹操和袁绍在话音刚落的那一刻,又向对方看了一眼,忽然觉得,可能两路联军其实还是有点多了。<br />
真到了需要决定是进还是等的时候,还不是会出现分歧。<br />
但当夜色降临之时,对面关隘处太过沉寂的状态,终究还是让曹操拿定了决心。他与曹洪各领一军,向着虎牢关中杀奔而去,意在由一人入关探查,另一人在外接应,也好防备突如其来的变故。<br />
可曹洪只闯入关中短短数息,就已高声向外喝道:“关中无人!”<br />
这虎牢关中,竟已变成了一座无人接管的地方!<br />
就连白日里戍守在城关上的人影,都在夜幕到来时,换成了用枯草和树枝编织起来的人形,穿上了士卒的衣物作为伪装,哪还剩下一个活人!<br />
曹操惊了一跳,也连忙带兵而入,就见正如曹洪所说,关内虽然留有士卒生活过的痕迹,却已不见了任何一个人影,仿佛早已从此地撤了出去。<br />
“追!”曹操连忙吩咐曹洪。<br />
但在曹洪带兵冲出关去的那一刻,曹操又立刻在后方高喊:“谨防沿途有埋伏,务必当心!”<br />
沿途有埋伏?曹洪望着闯过虎牢关后就变得平顺起来的道路,心中顿时放心了不少。<br />
但好像曹操的话真的极有道理,只因就在曹洪向前冲出一段后,他就忽然听到,在远处的两山回响之间,出现了一道从远处逼近的马蹄声!<br />
“列队——整兵!”他高声吩咐,为防夜间交锋落入下风,他一边有着向前冲去的想法,一边又即刻让人回报曹操,也得到了暂时退入关中的答复。<br />
对方也仿佛是因未能得手而懊恼折返,并未继续向他们杀来。<br />
可在天色刚明之时,曹洪却猛地被士卒摇醒,示意他向着虎牢关朝着洛阳的方向看去。<br />
朝阳投照之地,正有一列士卒向着这边行进而来,招摇着的旗幡上,赫然是一个……<br />
“孙?”<br />
曹洪的睡意顿时被甩去了九霄云外,也立刻瞧见,在那一行兵马的最前方,有人头戴赤色头巾,隐约与一个人的特征有些吻合!<br />
他刚要回头去报信,就见曹操也已行到了城头,眼神中掠过了一缕惊喜:“是孙坚!”<br />
他一边笑一边往关下走去,朗声吩咐着让人把他的马匹牵来,见袁绍也已走来,说道:“本初,看来我们是比南面那一路兵马的速度慢了!要是早知道昨夜听到的动静,可能是孙坚孙文台领兵前来,我早该让人上去和他会面了,还白白耽误了半天。”<br />
只是当曹操让人向着对面发出了友好的信号,带兵向对面靠近时,他竟发觉他的判断出现了错误。<br />
那头戴红巾的将领当先一步带着数十骑向他们赶来,在渐近的视线中,足以让人瞧见,他年轻得有些过分,绝不可能是孙坚。<br />
而更让曹操惊喜的,是另外一个人,也同在这奔马疾行的队伍里。<br />
人还未到,声已先至了。“父亲——”<br />
“子脩!”曹操喜出望外。只见那年轻人赶到了近前,跳下了马背,向着他快步跑来,不是曹昂曹子脩又是谁!<br />
曹操也下了马,抓着他的胳膊端详了一阵,发觉他浑身上下除了一处包扎,一处不重的烫伤,其余各处都好得很,放在上战场的士卒里,和完好无损也没多大的区别。<br />
咦,等等……<br />
曹操惊奇地问道:“你怎么在此地,不是应该和你子孝叔父一并,在河内吗?”<br />
“父亲,那都是多久之前的事情了!”曹昂兴致勃勃地答道,“有陛下统兵,那孟津岂能拦我们!早已破关而入,杀至洛阳了。也将董卓逼得夺路而逃,不得不撤回了几路兵马。”<br />
可惜他们沿途虽然发觉了徐荣的踪迹,却还是叫他给逃了,回去之后还得向陛下请罪。不过接到了虎牢关这边的兵马,倒也算是完成了陛下的任务。他正好继续向父亲提及此行的见闻,先被一个声音打断在了当场。<br />
“且慢,你说——你们已打到洛阳了?”袁绍惊声开口,向前走出了两步,就听到了曹昂愈发笃定的一个“是”字。<br />
可下一刻,他忽见曹昂在意识到了他是谁后,脸上从先前的雀跃,变成了一种无法形容的欲言又止。<br />
“子脩,你怎么了?”曹操推了推曹昂。<br />
曹昂回过神来,赶忙朝着袁绍拱手行了个重礼:“请袁公节哀!汝南袁氏留于京中的重臣,为给陛下保住秘密,协助陛下行偷天换日之事,在董卓撤军前,满门被杀!”<br />
“幸而苍天有幸,令陛下折返帝都,找回玉玺,已为替代他受难的弘农王改封荥阳王,也令人为袁氏众人立起衣冠冢,待袁公入京后……”<br />
袁绍眼前一黑,踉跄着后退了一步。<br />
曹昂后面说的话,他已是一个字都听不进去了。<br />
第59章<br />
汝南袁氏留于京中的重臣满门被杀……<br />
也就是说,他那位居九卿的大哥袁基,和他那位居太傅的叔父袁隗都已被杀,连带着还有其他林林总总在洛阳生活的袁氏数十口人!<br />
他们原本是袁氏另保一边立场的重要人物,就这样死了个干净,死在了董卓的手里!<br />
谁会想,董卓还敢动刀杀了他们?<br />
袁绍甚至想过董卓会对“弘农王”不利,都没想过,汝南袁氏会遭此横祸。<br />
全死光了!<br />
董卓他……<br />
他不是需要太傅袁隗的站队来保持他在士人面前的形象吗?他不是一度认了袁氏门生的身份吗?怎么敢说杀就杀的!杀了士族需要担负多少骂名,难道董卓不知道吗。<br />
啊????<br />
“本初!”许攸赶忙上前搀扶住了他,试图出言劝慰。<br />
但也就是许攸的声音,让袁绍的思绪忽然暂时从袁隗袁基等人的死讯中抽身而出,想到另外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刚才曹昂的话中还提及的:袁氏众人的死因。<br />
为给陛下保住秘密,协助陛下行偷天换日之事……<br />
这话说出在曹昂的口中,充满了对大汉忠臣的敬佩,充满了对以身殉国之人的追怀,听在袁绍的耳朵里,却只剩下了一阵轰鸣。<br />
他死死地抓着许攸的手,更觉眼前昏沉,如在梦中。<br />
他袁绍避开河内,来到兖州,是为了避开那个发出檄文、疑似冒领身份的陛下。<br />
他声称自己确实在河内见到了真皇帝,虎牢关上那个是董卓推出的假货,是为了一鼓作气打入洛阳,不至落个无功而返、遭人耻笑的后果。<br />
但他心中其实并不觉得,真有什么偷天换日之事!就算真的有,他袁氏也一定不知情。<br />
可为什么,洛阳的袁氏众人会因这个理由被杀?<br />
曹昂还说什么为弘农王改封荥阳王之类的话?<br />
这已经完全脱离了他对事实的认知!<br />
“本初!”曹操也连忙上前来。<br />
袁绍的眼前一阵缭乱,喉咙口也涌上了一层血腥味,费了极大的力气,勉强才重新聚焦了视线,就见到了数张迎上来的关切面容。<br />
“我……我尚可,撑得住。”<br />
他撑得住!<br />
但他清楚地知道,此刻众人的想法必定与他不同。<br />
他们以为,他是因袁氏族人为国捐躯而伤恸不已,遭受不住这样的打击,却不知他现在的处境可能还要比上头压着这些人时更好,少了这些支柱会让他伤筋动骨,却不至于落到绝境。<br />
他更在意的,是这事情背后的事实!<br />
他无法不怀疑,袁氏众人被杀,其实是那位冒领陛下身份的人造成的结果,这“偷天换日”的说法也是他放出来的风声,这个改封……<br />
袁绍目光中忽然凝聚起了一点亮色,求救一般看向了曹昂:“敢问世侄,你说的荥阳王……可还安好?我此前为保联军不失,不得不叫破了他的身份,他……”<br />
他这个改封,是不是追封?若是的话,只怕洛阳的局面已完全可以让他猜得到了!<br />
可曹昂已立刻给出了答案。“他还安好,袁公大可放心。”<br />
曹昂心中叹气,不知道该不该说,可能袁氏满门的惨状,就是袁绍的这句定论导致的。<br />
唉!反正从洛阳的百姓这里对照出的时间看,是先有弘农王出征,有袁绍的这句证词,才有了董卓对袁隗袁基的痛下杀手。<br />
但眼看袁绍此刻已是如此惨状,这样的话真是不说为好。<br />
却不知光是他的这句答复,已够让袁绍陷入更深的困惑与绝境之中。<br />
安好?弘农王安好?<br />
这是什么情况?<br />
孙策瞥了眼袁绍的脸色,心中若有所思。<br />
真是好笑。出兵之前,总听袁术说起那个“庶子”就是咬牙切齿,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不满于庶子爬到他头上的愤懑,让人不难想到,这袁绍应当本领不小。但看他此刻的表现,怎么也不像是能扛起门庭的人啊?<br />
不过从他入不得虎牢关看,确实不似他孙策有本事!<br />
虽说他和袁绍没多大的交情,但他也不介意在此时为袁绍解惑。<br />
孙策接上了曹昂的话:“不错,袁将军可以安心,您那一句话没要了荥阳王的命。董卓应当觉得这负责假扮陛下的人还有用,在让董旻从虎牢关撤兵时,把他一并带上了,可惜正好遇上了我。董旻仓皇逃窜,却把荥阳王给丢下了,被我所救。”<br />
“不过也怪我没先来虎牢关与几位将军会合,荥阳王被困董贼之手,也不知陛下已杀至洛阳,竟闹出了个天大的误会。我以为荥阳王是真,荥阳王以为还要继续假装,直接到了陛下的面前。我又见陛下与荥阳王之间天差地别,当即就气得要让陛下处决这位甘冒风险假扮的忠臣。”<br />
孙策说到这里,都觉心有余悸,懊恼自己的莽撞。<br />
“幸好,陛下当众解开了这身份的迷云,又为了安抚忠臣,为此事结案,改封他为荥阳王,还将自己的名字赐予了对方,自己另用彼时在河内新定下的名字。此事便也圆满落幕了。”<br />
“荥阳王为陛下在洛阳周旋争得了时间,陛下在河内聚集兵马,一战渡河,先我等一步攻入洛阳,赶走了董贼,正如陛下所说,此为上天不绝汉室!”<br />
……<br />
“也得说是幸好——”<br />
这一行人等折返向洛阳的路上,收到了孙坚等人进军而来的消息,又在半道上等了大半日,正好等来了另外的一路兵马。<br />
比起对上袁绍那张魂不守舍的死人脸,面对这些重新会合的自己人,孙策的分享欲就要大得多了。<br />
“我在察觉到胡轸兵马有异的时候,便说服了祖叔,即刻进军,要不然,又岂能与陛下的元从一个待遇,有幸见到陛下削发代首,举玺为证,必要追讨董贼,重定江山!要是错过了这样的场面,必定要遗憾终生。父亲,你说是不是?”<br />
孙坚的眼睛又往孙策那仍没摘下来的红头巾上看了眼,不知道为何嘴角抽动了一下,总觉得他养出来的这个儿子,简直是比他还要有胆子冒险。<br />
也不知道这等作风,会不会惹出什么祸端来。<br />
但想到孙策此次确是抓住了战机,也立下了莫大的战功,还救下了身份不同寻常的荥阳王,孙坚又忍不住挺起了胸膛,与有荣焉。<br />
他连忙回道:“是是是,你没贻误战机!”<br />
就这点上说,孙策比袁术不知强了多少!
但他这话出口,却立刻得到了两个相反的回复。<br />
“不可!”<br />
“或可一试!”<br />
曹操和袁绍在话音刚落的那一刻,又向对方看了一眼,忽然觉得,可能两路联军其实还是有点多了。<br />
真到了需要决定是进还是等的时候,还不是会出现分歧。<br />
但当夜色降临之时,对面关隘处太过沉寂的状态,终究还是让曹操拿定了决心。他与曹洪各领一军,向着虎牢关中杀奔而去,意在由一人入关探查,另一人在外接应,也好防备突如其来的变故。<br />
可曹洪只闯入关中短短数息,就已高声向外喝道:“关中无人!”<br />
这虎牢关中,竟已变成了一座无人接管的地方!<br />
就连白日里戍守在城关上的人影,都在夜幕到来时,换成了用枯草和树枝编织起来的人形,穿上了士卒的衣物作为伪装,哪还剩下一个活人!<br />
曹操惊了一跳,也连忙带兵而入,就见正如曹洪所说,关内虽然留有士卒生活过的痕迹,却已不见了任何一个人影,仿佛早已从此地撤了出去。<br />
“追!”曹操连忙吩咐曹洪。<br />
但在曹洪带兵冲出关去的那一刻,曹操又立刻在后方高喊:“谨防沿途有埋伏,务必当心!”<br />
沿途有埋伏?曹洪望着闯过虎牢关后就变得平顺起来的道路,心中顿时放心了不少。<br />
但好像曹操的话真的极有道理,只因就在曹洪向前冲出一段后,他就忽然听到,在远处的两山回响之间,出现了一道从远处逼近的马蹄声!<br />
“列队——整兵!”他高声吩咐,为防夜间交锋落入下风,他一边有着向前冲去的想法,一边又即刻让人回报曹操,也得到了暂时退入关中的答复。<br />
对方也仿佛是因未能得手而懊恼折返,并未继续向他们杀来。<br />
可在天色刚明之时,曹洪却猛地被士卒摇醒,示意他向着虎牢关朝着洛阳的方向看去。<br />
朝阳投照之地,正有一列士卒向着这边行进而来,招摇着的旗幡上,赫然是一个……<br />
“孙?”<br />
曹洪的睡意顿时被甩去了九霄云外,也立刻瞧见,在那一行兵马的最前方,有人头戴赤色头巾,隐约与一个人的特征有些吻合!<br />
他刚要回头去报信,就见曹操也已行到了城头,眼神中掠过了一缕惊喜:“是孙坚!”<br />
他一边笑一边往关下走去,朗声吩咐着让人把他的马匹牵来,见袁绍也已走来,说道:“本初,看来我们是比南面那一路兵马的速度慢了!要是早知道昨夜听到的动静,可能是孙坚孙文台领兵前来,我早该让人上去和他会面了,还白白耽误了半天。”<br />
只是当曹操让人向着对面发出了友好的信号,带兵向对面靠近时,他竟发觉他的判断出现了错误。<br />
那头戴红巾的将领当先一步带着数十骑向他们赶来,在渐近的视线中,足以让人瞧见,他年轻得有些过分,绝不可能是孙坚。<br />
而更让曹操惊喜的,是另外一个人,也同在这奔马疾行的队伍里。<br />
人还未到,声已先至了。“父亲——”<br />
“子脩!”曹操喜出望外。只见那年轻人赶到了近前,跳下了马背,向着他快步跑来,不是曹昂曹子脩又是谁!<br />
曹操也下了马,抓着他的胳膊端详了一阵,发觉他浑身上下除了一处包扎,一处不重的烫伤,其余各处都好得很,放在上战场的士卒里,和完好无损也没多大的区别。<br />
咦,等等……<br />
曹操惊奇地问道:“你怎么在此地,不是应该和你子孝叔父一并,在河内吗?”<br />
“父亲,那都是多久之前的事情了!”曹昂兴致勃勃地答道,“有陛下统兵,那孟津岂能拦我们!早已破关而入,杀至洛阳了。也将董卓逼得夺路而逃,不得不撤回了几路兵马。”<br />
可惜他们沿途虽然发觉了徐荣的踪迹,却还是叫他给逃了,回去之后还得向陛下请罪。不过接到了虎牢关这边的兵马,倒也算是完成了陛下的任务。他正好继续向父亲提及此行的见闻,先被一个声音打断在了当场。<br />
“且慢,你说——你们已打到洛阳了?”袁绍惊声开口,向前走出了两步,就听到了曹昂愈发笃定的一个“是”字。<br />
可下一刻,他忽见曹昂在意识到了他是谁后,脸上从先前的雀跃,变成了一种无法形容的欲言又止。<br />
“子脩,你怎么了?”曹操推了推曹昂。<br />
曹昂回过神来,赶忙朝着袁绍拱手行了个重礼:“请袁公节哀!汝南袁氏留于京中的重臣,为给陛下保住秘密,协助陛下行偷天换日之事,在董卓撤军前,满门被杀!”<br />
“幸而苍天有幸,令陛下折返帝都,找回玉玺,已为替代他受难的弘农王改封荥阳王,也令人为袁氏众人立起衣冠冢,待袁公入京后……”<br />
袁绍眼前一黑,踉跄着后退了一步。<br />
曹昂后面说的话,他已是一个字都听不进去了。<br />
第59章<br />
汝南袁氏留于京中的重臣满门被杀……<br />
也就是说,他那位居九卿的大哥袁基,和他那位居太傅的叔父袁隗都已被杀,连带着还有其他林林总总在洛阳生活的袁氏数十口人!<br />
他们原本是袁氏另保一边立场的重要人物,就这样死了个干净,死在了董卓的手里!<br />
谁会想,董卓还敢动刀杀了他们?<br />
袁绍甚至想过董卓会对“弘农王”不利,都没想过,汝南袁氏会遭此横祸。<br />
全死光了!<br />
董卓他……<br />
他不是需要太傅袁隗的站队来保持他在士人面前的形象吗?他不是一度认了袁氏门生的身份吗?怎么敢说杀就杀的!杀了士族需要担负多少骂名,难道董卓不知道吗。<br />
啊????<br />
“本初!”许攸赶忙上前搀扶住了他,试图出言劝慰。<br />
但也就是许攸的声音,让袁绍的思绪忽然暂时从袁隗袁基等人的死讯中抽身而出,想到另外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刚才曹昂的话中还提及的:袁氏众人的死因。<br />
为给陛下保住秘密,协助陛下行偷天换日之事……<br />
这话说出在曹昂的口中,充满了对大汉忠臣的敬佩,充满了对以身殉国之人的追怀,听在袁绍的耳朵里,却只剩下了一阵轰鸣。<br />
他死死地抓着许攸的手,更觉眼前昏沉,如在梦中。<br />
他袁绍避开河内,来到兖州,是为了避开那个发出檄文、疑似冒领身份的陛下。<br />
他声称自己确实在河内见到了真皇帝,虎牢关上那个是董卓推出的假货,是为了一鼓作气打入洛阳,不至落个无功而返、遭人耻笑的后果。<br />
但他心中其实并不觉得,真有什么偷天换日之事!就算真的有,他袁氏也一定不知情。<br />
可为什么,洛阳的袁氏众人会因这个理由被杀?<br />
曹昂还说什么为弘农王改封荥阳王之类的话?<br />
这已经完全脱离了他对事实的认知!<br />
“本初!”曹操也连忙上前来。<br />
袁绍的眼前一阵缭乱,喉咙口也涌上了一层血腥味,费了极大的力气,勉强才重新聚焦了视线,就见到了数张迎上来的关切面容。<br />
“我……我尚可,撑得住。”<br />
他撑得住!<br />
但他清楚地知道,此刻众人的想法必定与他不同。<br />
他们以为,他是因袁氏族人为国捐躯而伤恸不已,遭受不住这样的打击,却不知他现在的处境可能还要比上头压着这些人时更好,少了这些支柱会让他伤筋动骨,却不至于落到绝境。<br />
他更在意的,是这事情背后的事实!<br />
他无法不怀疑,袁氏众人被杀,其实是那位冒领陛下身份的人造成的结果,这“偷天换日”的说法也是他放出来的风声,这个改封……<br />
袁绍目光中忽然凝聚起了一点亮色,求救一般看向了曹昂:“敢问世侄,你说的荥阳王……可还安好?我此前为保联军不失,不得不叫破了他的身份,他……”<br />
他这个改封,是不是追封?若是的话,只怕洛阳的局面已完全可以让他猜得到了!<br />
可曹昂已立刻给出了答案。“他还安好,袁公大可放心。”<br />
曹昂心中叹气,不知道该不该说,可能袁氏满门的惨状,就是袁绍的这句定论导致的。<br />
唉!反正从洛阳的百姓这里对照出的时间看,是先有弘农王出征,有袁绍的这句证词,才有了董卓对袁隗袁基的痛下杀手。<br />
但眼看袁绍此刻已是如此惨状,这样的话真是不说为好。<br />
却不知光是他的这句答复,已够让袁绍陷入更深的困惑与绝境之中。<br />
安好?弘农王安好?<br />
这是什么情况?<br />
孙策瞥了眼袁绍的脸色,心中若有所思。<br />
真是好笑。出兵之前,总听袁术说起那个“庶子”就是咬牙切齿,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不满于庶子爬到他头上的愤懑,让人不难想到,这袁绍应当本领不小。但看他此刻的表现,怎么也不像是能扛起门庭的人啊?<br />
不过从他入不得虎牢关看,确实不似他孙策有本事!<br />
虽说他和袁绍没多大的交情,但他也不介意在此时为袁绍解惑。<br />
孙策接上了曹昂的话:“不错,袁将军可以安心,您那一句话没要了荥阳王的命。董卓应当觉得这负责假扮陛下的人还有用,在让董旻从虎牢关撤兵时,把他一并带上了,可惜正好遇上了我。董旻仓皇逃窜,却把荥阳王给丢下了,被我所救。”<br />
“不过也怪我没先来虎牢关与几位将军会合,荥阳王被困董贼之手,也不知陛下已杀至洛阳,竟闹出了个天大的误会。我以为荥阳王是真,荥阳王以为还要继续假装,直接到了陛下的面前。我又见陛下与荥阳王之间天差地别,当即就气得要让陛下处决这位甘冒风险假扮的忠臣。”<br />
孙策说到这里,都觉心有余悸,懊恼自己的莽撞。<br />
“幸好,陛下当众解开了这身份的迷云,又为了安抚忠臣,为此事结案,改封他为荥阳王,还将自己的名字赐予了对方,自己另用彼时在河内新定下的名字。此事便也圆满落幕了。”<br />
“荥阳王为陛下在洛阳周旋争得了时间,陛下在河内聚集兵马,一战渡河,先我等一步攻入洛阳,赶走了董贼,正如陛下所说,此为上天不绝汉室!”<br />
……<br />
“也得说是幸好——”<br />
这一行人等折返向洛阳的路上,收到了孙坚等人进军而来的消息,又在半道上等了大半日,正好等来了另外的一路兵马。<br />
比起对上袁绍那张魂不守舍的死人脸,面对这些重新会合的自己人,孙策的分享欲就要大得多了。<br />
“我在察觉到胡轸兵马有异的时候,便说服了祖叔,即刻进军,要不然,又岂能与陛下的元从一个待遇,有幸见到陛下削发代首,举玺为证,必要追讨董贼,重定江山!要是错过了这样的场面,必定要遗憾终生。父亲,你说是不是?”<br />
孙坚的眼睛又往孙策那仍没摘下来的红头巾上看了眼,不知道为何嘴角抽动了一下,总觉得他养出来的这个儿子,简直是比他还要有胆子冒险。<br />
也不知道这等作风,会不会惹出什么祸端来。<br />
但想到孙策此次确是抓住了战机,也立下了莫大的战功,还救下了身份不同寻常的荥阳王,孙坚又忍不住挺起了胸膛,与有荣焉。<br />
他连忙回道:“是是是,你没贻误战机!”<br />
就这点上说,孙策比袁术不知强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