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祭海,出发
第574章 祭海,出发
即墨城北,丁字湾。
天才刚亮,鸡鸣也只响了一遍,清晨的水面上瀰漫著薄薄的雾气,初升的旭日洒下光芒,化作不断变幻的光影。
临近海岸处,占地巨大的船坞此刻却十分喧闹,打破了周边的静謐。
“仔细著些,可別出了什么闪失!”
“看准了旗语,到时一起动手,眼下可得把好了!”
船坞之內,云集著来自周边各县的匠人,一些身强力壮者已忙得满头是汗,
於是乾脆赤著上身,古铜色的躯体在汗珠的衬托下,隱隱泛出油光。而所有人忙活的中心,正是一艘堪称庞然大物的船只。
只见其通体玄黑,在冰冷而暗沉的光泽下显得尤其狞,船身上方耸立的烟窗亦朝外喷吐著黑色的烟气,犹如噩梦之中的鬼怪。
指指点点的匠人之中,有著陈阳、鲁矩、苗月儿等三人的身影。
修身道袍恰到好处地勾勒出苗条的身形,露七分,藏三分。白皙的面庞上並没有早起的倦意,只有满满的好奇,因为身量不高的缘故,苗月儿起脚来好奇地看向黑色巨船,並询问道:“矩子,这船只怕用了上万斤铁吧?这么重,为什么没沉下去呢?”
船还没下水,就说什么沉不沉的,无疑不大吉利,但陈阳与鲁矩对此却无所谓。此刻的鲁矩正一脸倦容,听到对方话后,足足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
“嗯—啊·—”
在他原本的计划中,此船並不需要改造成如今这副模样,只是因为在改船之时,灵感不断在心中涌现,从而使得工序不断加码,连续熬了几个通宵之后,总算在今天堪堪得以完成,即將下水。
“好叫苗姑娘知道。”鲁矩整理了一番言辞,这才道:“这船外头虽包了铁,里头到底还是木料,而之所以不会沉没,是因为船身最下层中空、且分为了多个舱室,如此便能提供足够的浮力,我將其称为蜂窝舱。咱们这艘船共有二十三个舱室,其中便有七个蜂窝舱。有了这舱室,即便其中一个漏水,只要及时修復,也就不会蔓延至其他区域,能保整艘船不失。”
“也就是说,这舱室里不装任何东西,只是空著,对么?”
苗月儿也是聪明,一点就透,“这艘船虽然看上去大,內里却是个空心的,
不过这浑身铁甲的模样也確实挺嘘人的,我还是头一次见到这样的船—-矩子能想出这么个办法,果然了得。”
“这並非是我想的。”鲁矩如实答道:“这蜂窝舱其实早便有了,在南朝的《宋书》之中,便有关於八舰的记载。”
此宋非彼宋,当是时也,普室因五胡之乱而衣冠东渡,北府军刘裕趁势而起,於乱世之中建立刘宋,也即南北朝的第一个南朝,距今也有著千余年。
陈阳自然知晓鲁矩博闻多识,待其科普完后,顺嘴问道:“矩子,你打算给这艘铁甲船起什么名字?”
“此船於形制上,是继承了登字號宝船,而这铁甲的灵感则来自於龙陵天宫的玄蛟舰,我打算从这两者之中各取一字,將其命名为『登玄”號。”
“登玄?”陈阳琢磨了片刻,微笑著点头,“这名字取得確实不错,寓意也好——-此番出海,期望你我能够成功登玄,踏入那传说中的三座仙山。”
鲁矩极有信心地道:“有道兄在,此番必能功成。”
“按照先前定好的。”陈阳此刻已从嶗山赤松的星图推算出了三仙山的大概海域,此刻也是信心十足,“今日下水,明日祭海,后日启程。”
本书首发101??????.??????,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正说著,最后的检查也已完毕,站在最高处的匠人挥舞著手中旗帜,令船体附近的工人纷纷离开。
船坞中心处,只剩下深坑中的“登玄”號,以及其四周的脚手架。
远处,一个鬚髮苍白的老匠將铁皮围成的喇叭举起,扯著嗓子大喊道:“开闸!”
船坞底下的数道闸门在几名壮汉的努力下共同开启,水流呼啸著奔腾而出,
逐渐填满了坑底,接著水势缓缓上升。
一点点地,源自周边几条河流的水匯聚於此,已然高过了船底。
“水够了!”还是那名老匠人,此刻又用那铁皮喇叭大喊:“拆架!”
於是,船坞內所有人齐齐拉住架子上的绳索,一条条队伍宛若拔河一般,喊著號子一同用力。
登玄號两侧的架子由此散开,船身顺势往下一矮,而所有人的心也紧跟著一沉。
造船容易下水难,尤其是海船,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巨船就倒在这临门一脚上,只见水势继续上升,而眼见得就要沉入泥沙之中的登玄號也跟著摇摇晃晃地浮了起来。
“成了!”
目睹此景,人群中爆发出响亮的欢呼声,参与到这次改船的匠人们无不兴高采烈。其实他们本都是附近县城的匠人,平日里多受墨家门人的襄助,今日来此卖力,不为钱財、只为报恩,拋弃了世俗间的利益,反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
船已然成功浮起,而引擎发出的轰鸣声也越发响亮,隨著船坞完全打开,於黑烟阵阵中,这艘怪物一般的铁甲船向前行驶,將顺看船坞连接看海边的一段深沟航行,直至停泊在海湾港口。
汞气带来的动力倒也十分充足,似乎已不亚於即將问世的高压蒸汽机,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將拉开惟幕。
眼见登玄號成功下水,陈阳也就放下心来,嘱託鲁矩好生回去歇息,养足精神后,自己便回到即墨城中,开始著手预备明日的“祭海”仪式。
所谓祭海,最早源於先秦东夷部族对海神一禺京”的崇拜,接著,因海神与龙王信仰的融合,形成了“春祭龙王,秋酬海神”的习俗。
至此,出海之前先设坛祭海,便成了沿海各府县约定俗成的惯例。
首先,要选择一处面东背西的地方,以嶗山绿石建立祭坛,四周还要插上“二十八宿旗”。
至於供品则要准备一猪一羊一鸡、五穀海產、船模纸扎。猪要黑毛公猪,需留鬃戴;羊的羊角之上要系以红绸,鸡则以有三条狭长尾羽的雄鸡为最佳,且尾羽万万不可剪去;五穀海產便是小麦、豆、稻、泰,即墨老酒与首尾相连的整尾鱼之类;船模纸扎,则是以松木製“宝船”载满纸捏的金银元宝,到时会於海中梵烧。
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作为即墨城中修为最高的道人,哪怕只是个搬山道人,这主祭一职也只能落到陈阳头上。毕竟,无论正一、全真哪一派占了这个位子,另一派都会不服,唯有陈阳出任,两方才都没有异议。
斋戒一天,沐浴净身,陈某人表现出难得的诚心,隨后早早上床歇息。
翌日一早,他换上了一身崭新的海清道袍,外披一件无袖的黑色罡衣。道袍共有三十六针、一针不多一针不少的横针脚,称为“三十六雷常拥护”,又於腋下有著两条长约三尺、下端为箭头形的“慧剑”,取义“但凭慧剑威神力,跳出沉沦五苦门”。
从上到下穿戴整齐之后,便来到海边那以嶗山绿石垒就的祭坛。
此坛不高,也就一丈二,二十八宿旗分列四方,其中东方苍龙七宿居左。坛下有著象徵天地人的三级台阶,表面还细心地鐫刻上了浪与鱼龙纹。坛上主神龕里供奉著一尊自龙王庙內请出的龙王鎏金像,手中握持著分水玉圭。
於龙王像前,设置有香樟木案,三牲六畜呈山字形摆在左;五穀盛於青铜算、老酒则存於泥封陶坛位於右。
眼见得吉时將至,法坛下的周边渔民们在穿靛蓝海青袍,手持鯨骨杖的老者带领下,唱起了世代相传的《请神调》。
於螺號声里,只听得歌声洪亮。
“哎一东海水连天,祥云罩嶗山,
渔家诚心奉高香,恭请眾神降凡间!
一请东海老龙王,执圭分水开沧浪二请天后圣母娘,宝灯引航破雾瘴,
三请禺京上古神,定波安澜息风狂四请船公老祖宗,网开八面財满舱!”
海神爷哎一一供桌上摆了三牲酒,海里游的、地上走的、天上飞的都献上,
您老尝鲜莫嫌薄,护俺帆墙平安归故乡!”
渔民歌声未落,童男童女的稚嫩和声又起,这些孩子俱是父母健在、家中有百岁老人的“全福童子”。
“龙宫开,龟相来,虾兵蟹將两边排,珍珠帘卷珊瑚阶,请得神恩浩荡在,
浩、盪、在!”
待得和声重复三遍后,陈阳便手捧一纸亲笔写就的《四海安澜颂》,面对著龙王高声念了一遍,隨即將手一扬,令这一纸颂文在猎猎风声中直上九霄,又將那船模纸扎举起,亲手放入海中,屈指一弹將其送走的同时,又擦出几点火星將其点燃。动作乾净利落,又贏得眾人齐声叫好。
烧著的船模纸扎逐渐远去,於火光中沉没,而那些童男童女则在后头往海里丟染红的生、莲子,欢呼道:“发一一海—一咯——”
这船模纸扎正是作为即將下海的船只替身,起挡灾的作用。
祭海本身究竟有没有用,这个谁也说不准,或许有、或许没有。在陈阳看来,神鬼之事本身並不具备著多大的力量,更多还是起凝聚、安抚人心的作用,
经过今天这么一出,至少观礼者的心里会踏实许多。
至此,祭海便宣告结束,剩下便是在法坛下用那祭神的酒肉粮食开宴,其中头菜必定为“渔家四宝”,也即海参、鲍鱼、对虾、螃蟹。此四物俱是以一口铁锅燉在一起,只是吃个新鲜。为免无聊,还请来了戏班子,唱起了胶东大鼓、
《龙女赐灯》。
从早到晚的盛事,引得不少人闻讯前来,其中不乏即墨城內客居的各国洋人。
而从始至终,陈阳都端坐在祭坛之上。身为主祭的他,眼下便是龙王爷的代表,静静地注视著眼前的一切。
这差事虽然长脸,却也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不仅旁人的热闹与他无关,就连那些鱼虾蟹也是看得见、吃不看,实在考验一个人的定力,陈阳本身並无什么嗜好,唯独好一口人间的烟火食,眼下虽然不易,终究还是一丝不苟地忍了下来,
直到深夜时分,人群散去,才喝了些白粥。
待回到城內后,简单洗漱一番,便和衣睡去。
出海的行李早已准备好,放到了船上。明日一早,只需略作收拾,便能启行鲁矩作为墨家矩子,向来不掺和祭祀鬼神之事,於是乾脆带著墨家的人提前上了登玄號,今夜就在船上过夜。
搬山派此次,一共来了陈阳、苗月儿、徐弘远三人。至於灵宠,除了拉车的骡子外,便是一对搬山掘子甲。老独眼年事已高,近些的地方或许还去得,但对於出海则是深恶痛绝,生怕一个不小心客死异乡,所以主动留下看守道场。
来的三人,这辈子都是头一次出海,除却有特殊经歷的陈某人以外,另外二人都稍稍有些激动,在各自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后半夜才睡著。
清晨,用过了出海前的最后一顿饭后,陈阳带人与天师府一眾匯合,各自带著行李登上了船。
似登玄號这等铁甲舰的出海,对即墨而言,也是大姑娘上轿一一头一回,
对於登玄號改建一事装聋作哑许久的府尊老爷,也破天荒般地出现在人群中,穿著一身官服、道貌岸然地与鲁矩道別,並將这次私自出海形容成为“国朝”试船,擦拭著眼泪道:“矩子此番劳苦功高,待你归来,老夫必將上表朝廷为你请功!”
就这么,又拖拉了一会,拜別了前来送行的父老乡亲,陈阳穿著一身素净的斜襟短褂,倚靠在甲板的栏杆上,望著船只逐渐驶离港口。
铁甲舰喷吐著黑烟,轰鸣之声震耳欲聋,全速前进的登玄號就这么一头扎进了波澜壮阔的大海里,按照既定航线,迅速地往东驶去。
即墨城北,丁字湾。
天才刚亮,鸡鸣也只响了一遍,清晨的水面上瀰漫著薄薄的雾气,初升的旭日洒下光芒,化作不断变幻的光影。
临近海岸处,占地巨大的船坞此刻却十分喧闹,打破了周边的静謐。
“仔细著些,可別出了什么闪失!”
“看准了旗语,到时一起动手,眼下可得把好了!”
船坞之內,云集著来自周边各县的匠人,一些身强力壮者已忙得满头是汗,
於是乾脆赤著上身,古铜色的躯体在汗珠的衬托下,隱隱泛出油光。而所有人忙活的中心,正是一艘堪称庞然大物的船只。
只见其通体玄黑,在冰冷而暗沉的光泽下显得尤其狞,船身上方耸立的烟窗亦朝外喷吐著黑色的烟气,犹如噩梦之中的鬼怪。
指指点点的匠人之中,有著陈阳、鲁矩、苗月儿等三人的身影。
修身道袍恰到好处地勾勒出苗条的身形,露七分,藏三分。白皙的面庞上並没有早起的倦意,只有满满的好奇,因为身量不高的缘故,苗月儿起脚来好奇地看向黑色巨船,並询问道:“矩子,这船只怕用了上万斤铁吧?这么重,为什么没沉下去呢?”
船还没下水,就说什么沉不沉的,无疑不大吉利,但陈阳与鲁矩对此却无所谓。此刻的鲁矩正一脸倦容,听到对方话后,足足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
“嗯—啊·—”
在他原本的计划中,此船並不需要改造成如今这副模样,只是因为在改船之时,灵感不断在心中涌现,从而使得工序不断加码,连续熬了几个通宵之后,总算在今天堪堪得以完成,即將下水。
“好叫苗姑娘知道。”鲁矩整理了一番言辞,这才道:“这船外头虽包了铁,里头到底还是木料,而之所以不会沉没,是因为船身最下层中空、且分为了多个舱室,如此便能提供足够的浮力,我將其称为蜂窝舱。咱们这艘船共有二十三个舱室,其中便有七个蜂窝舱。有了这舱室,即便其中一个漏水,只要及时修復,也就不会蔓延至其他区域,能保整艘船不失。”
“也就是说,这舱室里不装任何东西,只是空著,对么?”
苗月儿也是聪明,一点就透,“这艘船虽然看上去大,內里却是个空心的,
不过这浑身铁甲的模样也確实挺嘘人的,我还是头一次见到这样的船—-矩子能想出这么个办法,果然了得。”
“这並非是我想的。”鲁矩如实答道:“这蜂窝舱其实早便有了,在南朝的《宋书》之中,便有关於八舰的记载。”
此宋非彼宋,当是时也,普室因五胡之乱而衣冠东渡,北府军刘裕趁势而起,於乱世之中建立刘宋,也即南北朝的第一个南朝,距今也有著千余年。
陈阳自然知晓鲁矩博闻多识,待其科普完后,顺嘴问道:“矩子,你打算给这艘铁甲船起什么名字?”
“此船於形制上,是继承了登字號宝船,而这铁甲的灵感则来自於龙陵天宫的玄蛟舰,我打算从这两者之中各取一字,將其命名为『登玄”號。”
“登玄?”陈阳琢磨了片刻,微笑著点头,“这名字取得確实不错,寓意也好——-此番出海,期望你我能够成功登玄,踏入那传说中的三座仙山。”
鲁矩极有信心地道:“有道兄在,此番必能功成。”
“按照先前定好的。”陈阳此刻已从嶗山赤松的星图推算出了三仙山的大概海域,此刻也是信心十足,“今日下水,明日祭海,后日启程。”
本书首发101??????.??????,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正说著,最后的检查也已完毕,站在最高处的匠人挥舞著手中旗帜,令船体附近的工人纷纷离开。
船坞中心处,只剩下深坑中的“登玄”號,以及其四周的脚手架。
远处,一个鬚髮苍白的老匠將铁皮围成的喇叭举起,扯著嗓子大喊道:“开闸!”
船坞底下的数道闸门在几名壮汉的努力下共同开启,水流呼啸著奔腾而出,
逐渐填满了坑底,接著水势缓缓上升。
一点点地,源自周边几条河流的水匯聚於此,已然高过了船底。
“水够了!”还是那名老匠人,此刻又用那铁皮喇叭大喊:“拆架!”
於是,船坞內所有人齐齐拉住架子上的绳索,一条条队伍宛若拔河一般,喊著號子一同用力。
登玄號两侧的架子由此散开,船身顺势往下一矮,而所有人的心也紧跟著一沉。
造船容易下水难,尤其是海船,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巨船就倒在这临门一脚上,只见水势继续上升,而眼见得就要沉入泥沙之中的登玄號也跟著摇摇晃晃地浮了起来。
“成了!”
目睹此景,人群中爆发出响亮的欢呼声,参与到这次改船的匠人们无不兴高采烈。其实他们本都是附近县城的匠人,平日里多受墨家门人的襄助,今日来此卖力,不为钱財、只为报恩,拋弃了世俗间的利益,反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
船已然成功浮起,而引擎发出的轰鸣声也越发响亮,隨著船坞完全打开,於黑烟阵阵中,这艘怪物一般的铁甲船向前行驶,將顺看船坞连接看海边的一段深沟航行,直至停泊在海湾港口。
汞气带来的动力倒也十分充足,似乎已不亚於即將问世的高压蒸汽机,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將拉开惟幕。
眼见登玄號成功下水,陈阳也就放下心来,嘱託鲁矩好生回去歇息,养足精神后,自己便回到即墨城中,开始著手预备明日的“祭海”仪式。
所谓祭海,最早源於先秦东夷部族对海神一禺京”的崇拜,接著,因海神与龙王信仰的融合,形成了“春祭龙王,秋酬海神”的习俗。
至此,出海之前先设坛祭海,便成了沿海各府县约定俗成的惯例。
首先,要选择一处面东背西的地方,以嶗山绿石建立祭坛,四周还要插上“二十八宿旗”。
至於供品则要准备一猪一羊一鸡、五穀海產、船模纸扎。猪要黑毛公猪,需留鬃戴;羊的羊角之上要系以红绸,鸡则以有三条狭长尾羽的雄鸡为最佳,且尾羽万万不可剪去;五穀海產便是小麦、豆、稻、泰,即墨老酒与首尾相连的整尾鱼之类;船模纸扎,则是以松木製“宝船”载满纸捏的金银元宝,到时会於海中梵烧。
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作为即墨城中修为最高的道人,哪怕只是个搬山道人,这主祭一职也只能落到陈阳头上。毕竟,无论正一、全真哪一派占了这个位子,另一派都会不服,唯有陈阳出任,两方才都没有异议。
斋戒一天,沐浴净身,陈某人表现出难得的诚心,隨后早早上床歇息。
翌日一早,他换上了一身崭新的海清道袍,外披一件无袖的黑色罡衣。道袍共有三十六针、一针不多一针不少的横针脚,称为“三十六雷常拥护”,又於腋下有著两条长约三尺、下端为箭头形的“慧剑”,取义“但凭慧剑威神力,跳出沉沦五苦门”。
从上到下穿戴整齐之后,便来到海边那以嶗山绿石垒就的祭坛。
此坛不高,也就一丈二,二十八宿旗分列四方,其中东方苍龙七宿居左。坛下有著象徵天地人的三级台阶,表面还细心地鐫刻上了浪与鱼龙纹。坛上主神龕里供奉著一尊自龙王庙內请出的龙王鎏金像,手中握持著分水玉圭。
於龙王像前,设置有香樟木案,三牲六畜呈山字形摆在左;五穀盛於青铜算、老酒则存於泥封陶坛位於右。
眼见得吉时將至,法坛下的周边渔民们在穿靛蓝海青袍,手持鯨骨杖的老者带领下,唱起了世代相传的《请神调》。
於螺號声里,只听得歌声洪亮。
“哎一东海水连天,祥云罩嶗山,
渔家诚心奉高香,恭请眾神降凡间!
一请东海老龙王,执圭分水开沧浪二请天后圣母娘,宝灯引航破雾瘴,
三请禺京上古神,定波安澜息风狂四请船公老祖宗,网开八面財满舱!”
海神爷哎一一供桌上摆了三牲酒,海里游的、地上走的、天上飞的都献上,
您老尝鲜莫嫌薄,护俺帆墙平安归故乡!”
渔民歌声未落,童男童女的稚嫩和声又起,这些孩子俱是父母健在、家中有百岁老人的“全福童子”。
“龙宫开,龟相来,虾兵蟹將两边排,珍珠帘卷珊瑚阶,请得神恩浩荡在,
浩、盪、在!”
待得和声重复三遍后,陈阳便手捧一纸亲笔写就的《四海安澜颂》,面对著龙王高声念了一遍,隨即將手一扬,令这一纸颂文在猎猎风声中直上九霄,又將那船模纸扎举起,亲手放入海中,屈指一弹將其送走的同时,又擦出几点火星將其点燃。动作乾净利落,又贏得眾人齐声叫好。
烧著的船模纸扎逐渐远去,於火光中沉没,而那些童男童女则在后头往海里丟染红的生、莲子,欢呼道:“发一一海—一咯——”
这船模纸扎正是作为即將下海的船只替身,起挡灾的作用。
祭海本身究竟有没有用,这个谁也说不准,或许有、或许没有。在陈阳看来,神鬼之事本身並不具备著多大的力量,更多还是起凝聚、安抚人心的作用,
经过今天这么一出,至少观礼者的心里会踏实许多。
至此,祭海便宣告结束,剩下便是在法坛下用那祭神的酒肉粮食开宴,其中头菜必定为“渔家四宝”,也即海参、鲍鱼、对虾、螃蟹。此四物俱是以一口铁锅燉在一起,只是吃个新鲜。为免无聊,还请来了戏班子,唱起了胶东大鼓、
《龙女赐灯》。
从早到晚的盛事,引得不少人闻讯前来,其中不乏即墨城內客居的各国洋人。
而从始至终,陈阳都端坐在祭坛之上。身为主祭的他,眼下便是龙王爷的代表,静静地注视著眼前的一切。
这差事虽然长脸,却也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不仅旁人的热闹与他无关,就连那些鱼虾蟹也是看得见、吃不看,实在考验一个人的定力,陈阳本身並无什么嗜好,唯独好一口人间的烟火食,眼下虽然不易,终究还是一丝不苟地忍了下来,
直到深夜时分,人群散去,才喝了些白粥。
待回到城內后,简单洗漱一番,便和衣睡去。
出海的行李早已准备好,放到了船上。明日一早,只需略作收拾,便能启行鲁矩作为墨家矩子,向来不掺和祭祀鬼神之事,於是乾脆带著墨家的人提前上了登玄號,今夜就在船上过夜。
搬山派此次,一共来了陈阳、苗月儿、徐弘远三人。至於灵宠,除了拉车的骡子外,便是一对搬山掘子甲。老独眼年事已高,近些的地方或许还去得,但对於出海则是深恶痛绝,生怕一个不小心客死异乡,所以主动留下看守道场。
来的三人,这辈子都是头一次出海,除却有特殊经歷的陈某人以外,另外二人都稍稍有些激动,在各自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后半夜才睡著。
清晨,用过了出海前的最后一顿饭后,陈阳带人与天师府一眾匯合,各自带著行李登上了船。
似登玄號这等铁甲舰的出海,对即墨而言,也是大姑娘上轿一一头一回,
对於登玄號改建一事装聋作哑许久的府尊老爷,也破天荒般地出现在人群中,穿著一身官服、道貌岸然地与鲁矩道別,並將这次私自出海形容成为“国朝”试船,擦拭著眼泪道:“矩子此番劳苦功高,待你归来,老夫必將上表朝廷为你请功!”
就这么,又拖拉了一会,拜別了前来送行的父老乡亲,陈阳穿著一身素净的斜襟短褂,倚靠在甲板的栏杆上,望著船只逐渐驶离港口。
铁甲舰喷吐著黑烟,轰鸣之声震耳欲聋,全速前进的登玄號就这么一头扎进了波澜壮阔的大海里,按照既定航线,迅速地往东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