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保持得相当好。<br/><br/> 他俩昨晚出去玩到很晚,早上睡到十点多才起床,白天天气热,吃了午饭两人窝在家里,陈琪要准备上课的课件,justin自己打游戏打到睡着,到了五点多被肚子饿醒了。<br/><br/> “这会儿兰姨应该在准备晚饭,你先吃点点心垫垫肚子?不然一会儿正餐又吃不下。”<br/><br/> “好,但是我不要吃蛋糕那些的,我要吃兰姨做的椰汁糕。”justin说着站了起来。<br/><br/> “被你一说我也想吃了,一起去吧。”<br/><br/> 陈琪把备好的课件收拾起来,两人一起往外走,经过陈非门口的时候,justin问了一句:“f今天不会还在加班吧?他都快变成工作机器了。”<br/><br/> 陈非的事,陈琪终究忍不住告诉了未婚夫。心里藏着一个只有自己知道的秘密实在太痛苦了,尤其是年初那一段时间……<br/><br/> 春节过后,哥哥本来要去美国,但他最后没有去,陈琪就猜测,他和靖扬哥哥大概是分手了。<br/><br/> 后来他去了一趟广州,在那里呆了两天,全家没有一个人知道他去做什么、见了谁、发生了什么事。他回来后,无论谁问起来,他一概沉默以对。<br/><br/> 这对哥哥来说是非常罕见的,一般来说,就算他有不想说的事情,他也绝不会让你知道他不想说。陈琪之所以会知道他这个习惯,还是因为以前在深圳跟他住在一起,知道他很多“小秘密”,有时候阿爸正好问起来,他总能用漫不经心的方式随便塘塞,然后把话题岔开。<br/><br/> 然而这一次,他却只是沉默。<br/><br/> 没过多久,父亲就把股权变更的手续办了,哥哥正式成为公司的新董事长,一切都那么平静,顺利得让陈琪有点害怕。<br/><br/> 但后来,事实证明陈琪的害怕都是多余的,她的哥哥还是从前的那个哥哥,认真、负责、疼爱她。他对工作全心投入,对阿爸关照忍让,他比以前更成熟,也更内敛。<br/><br/> 按照道理说,对于这样的结果,陈琪是应该开心的。她不用再担心父亲发现哥哥不同寻常的恋情,也不用再担心这件事对他们家的声望会带来怎样的坏影响。<br/><br/> 只是……每次看到哥哥越来越消瘦的脸,还有那双越来越沉默的眼睛,陈琪就忍不住会心疼,她现在自己也在恋爱中,于是懂得了将心比心。<br/><br/> 后来她试探着把这件事告诉了justin,她未婚夫倒比她豁达得多,最初的惊讶过后,justin严肃地跟她说:“gigi,我们应该支持你哥哥。”<br/><br/> 陈琪有点茫然:“支持……?”<br/><br/> 怎么支持?<br/><br/> justin在香港的时间再长,他也是个英国人。在他的观念里,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唯一主宰,首先应该为自己负责,做自己愿意做的事。<br/><br/> 为了照顾家人而牺牲自己的幸福快乐,这在他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br/><br/> “你哥哥有他自己想要过的人生,他没有义务为了照顾你们而牺牲自己的爱情,你应该鼓励他去寻找他的爱人。”<br/><br/> 陈琪最终没有采纳justin的建议,虽然那听起来很动人,但是……太不符合她家的现实了。<br/><br/> 并且陈琪也知道,哥哥不会接受这个建议的。<br/><br/> 哥哥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br/><br/> 陈琪轻轻敲了敲门,没有人回应。试着旋了一下门把,门一打开,琴房里的琴声才微微地 xi-e 漏出来。<br/><br/> 她让justin先下楼,自己走进哥哥的起居室。走到琴房门口,里面的声音又更清晰了一点。不是cd,是哥哥在弹琴,弹着一支她不认识的曲子,舒缓而沉思,内敛又温柔,既不像古典,也不像流行,应该是哥哥最擅长的爵士乐吧。<br/><br/> 她静静地站了一会儿,最终还是转身默默离开了。<br/><br/> 陈非的确是在弹爵士乐,billevansnversationswithmlf,不过他倒不是单纯在发 xi-e 情绪<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而是在做功课——db杂志让他写一篇关于这张专辑的乐评。<br/><br/> db是当今世界爵士乐坛最权威的一本杂志,它在爵士界的地位就相当于rollingstone在摇滚乐界的地位,陈非长期订阅这本杂志已经十年之久,当初顾靖扬第一次在陈非家里看到的那本英文杂志,就是db。<br/><br/> 这样的乐坛权威,按照陈非自己的个 xi_ng ,是绝对不会想到能跟自己有什么关系的,他一直认为自己压根算不上音乐人,连半调子都算不上。之所以会变成他们的约稿人,是因为steve。<br/><br/> 那年他和靖扬去罗彻底特,回来之后他就恢复了跟steve的联系,他按照老师交代的,把自己写的音乐分析发给他,steve看过之后大加赞赏。<br/><br/> 面对他的鼓励和鞭策,陈非不敢懈怠,从小曲到大部头作品,从古典乐到爵士乐,做的乐曲分析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精。<br/><br/> 到了去年年中,陈非收到db的当月期刊,刚拿到就觉得有点奇怪,db往常寄给订户的杂志都是一个透明薄塑料袋子包着,上面一张白色不干胶纸写着订户的联系方式,但这次竟然用了快递,而且上面他的名字还是手写上去的。<br/><br/> 他当时也没多想就拆了包裹,里面不仅有一本期刊,还有一张非常精致的小笺和一张cheque放在一个考究的信封里,用一个漂亮的黑色回形针别在一起。陈非打开来看,然后就彻底愣住了——<br/><br/> 亲爱的陈非先生,<br/><br/> 您关于ninasimon的乐评已被本期杂志录取刊出,非常感谢您对db的厚爱,也感谢您独到而精妙的评论,您糅杂了音乐技巧和历史社会等相关知识的评论方式,令我等老乐迷耳目一新。我谨代表db杂志,衷心希望未来能够再次读到您的文字。<br/><br/> 随函附上本次稿费。<br/><br/> 您真诚的<br/><br/> edhen<br/><br/> 陈非迫不及待地翻到夹着标签的那一页,看着自己的文字刊印在殿堂级的音乐期刊,那真的是非常奇妙而激动人心的体验。<br/><br/> 是steve。毫无疑问。读过他乐评、并且会帮他投稿的人,只有steve。<br/><br/> 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后面的一切就水到渠成了,后来db又刊了两次陈非的乐评,到今年年初的时候,他们开始主动联系陈非,请他针对某些专辑写乐评。<br/><br/> db杂志有一个reviews的专栏,每个月会刊出二三十张专辑的评论,这些专辑五花八门、年代不限。新锐乐手的第一张作品也有,耳熟能详的大师经典也有;当月新出热卖的也有,六七十年代至今长盛不衰的也有。<br/><br/> db杂志也有几位专栏写手,每个月每人随机分三四张作品,文字短长随意,基本都在三四百字之间,当然,若是乐评人兴之所至并能言之有物,写个上千字也不是不可以,至于最后选择哪些评论刊出,则取决于编辑们的品味和选择。<br/><br/> 他们希望陈非能够成为他们的专栏评论之一,这样的邀约对当时刚分手的陈非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救赎。他迫切需要做点别的什么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否则的话,他<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