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鲁路修至少要在威廉港待半个多月,等着海军装备研究所的人把新式扫雷索样品造出来、并安排实际的空装药锚雷排雷测试。<br /><br />只有一切结果顺利,他才能安心离开,去安排下一步的事务。<br /><br />不过,他终究是个闲不住的人,而且时间如此宝贵。这半个多月里,当然也要抓紧时机操心一点别的事情。<br /><br />而且,如果是那种短期离开威廉港三五天、很快又能回来的行程,只要不耽误最后的验收,也还是排得开档期的。<br /><br />7月6号,也就是交代完刮底式拖链扫雷器研发重点后的第二天。<br /><br />一大早,鲁路修在海军招待所醒来后,刚洗漱完一边吃着早饭,一边就闲不住地翻了一下自己的日程安排、待办事项。<br /><br />这次回国,装甲车、坦克和扫雷具的事情,都已经安排妥当了,剩下的活儿都不是什么很急迫的军工项目。<br /><br />鲁路修捋了一下日程后,就想到先给姐姐姐夫打一个电话,再给克虏伯的老板古斯塔夫也打个电话,了解一下最新的电炉钢合作情况,顺便再深挖一下跟克虏伯公司的合作范围。<br /><br />算算日子,鲁路修上次亲自督导敦刻尔克那边的三相电弧炉炼钢厂建设事宜,已经是3个月之前的事儿了。算算日子,不知道克虏伯公司用鲁路修的钢造炮,进度已经如何了。<br /><br />在战时条件下,加上占领区有巴登部长为他保驾护航、还有自己的姐夫当敦刻尔克-伊普尔专区的经济统筹专员,鲁路修的炼钢厂建设速度是极快的,比和平年代快得多。<br /><br />和平年代一两年才能完成的建设进度,战时堆资源可能三个月就出成果了,缺什么设备和机床也能向法兰克和比利金当地的工厂筹措。<br /><br />鲁路修先拨通了帮他管钢铁厂的姐姐柯内莉亚的电话,寒暄了一阵后,就谈起正事。他得知第一台能单炉出钢水80吨的大型炼炉,居然已经赶工建成了。只是如今还处在试产阶段,生产效率还不高,还要慢慢磨合。<br /><br />这台代表了当今全球最先进炼钢工艺的大型电弧炉的投资,加上研发、试错的成本,各种工程科研人员时间精力投入,折算下来总成本居然达到了数千万马克之巨!<br /><br />搞这套生产设备的钱,都够造小半条战列舰了!<br /><br />不过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有了这么一个大炉子,就意味着可以给380毫米级别战列舰主炮管的任何一层管壁、一次性提供全部所需浇锻钢水,不用再分炉熔炼。<br /><br />而除了这台大炉子的投产,之前试验性生产的几套小炉子,也在日夜开工,按照目前的产能,每年可以生产电炉钢5万吨左右,到年底有可能扩大到10万吨、乃至20万吨。<br /><br />目前这点生产规模,就已经把敦刻尔克-伊普尔地区的民用电力占用了2成以上了。如果真扩大到20万吨产能,估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计整个敦刻尔克到伊普尔这片广大地区所有的民用照明电都得停了,专供他的电炉炼钢厂。<br /><br />所以,如果还要扩产的话,柯内莉亚姐姐也跟鲁路修明说了:只能让吉尔福德姐夫以敦刻尔克和西比利金占领区经济协调专员的名义,去找国内协调更多的煤炭资源、并且就近筹建新的火力发电厂。<br /><br />要么,就只能选择回本土产煤区扩建新的三相电弧炉炼钢厂厂区,就尽量挨着火电站开。<br /><br />鲁路修想了一下,觉得如果将来真要进一步扩产,那也至少是明年以后的事儿了。<br /><br />现在敦刻尔克的钢铁厂才1年5万吨,发展到年底,也到不了年20万吨。再增加的话,北法那点现有的资源,还有“铁底滩”拖上来那些沉船钢资源也不够用了,犯不着再在那儿搞。<br /><br />按照之前跟巴登部长聊的计划,比利金地区未来作为停战谈判条件,可能还是让其独立的,而敦刻尔克,在西线停战后,也不可能一直占领。<br /><br />所以鲁路修要为将来搬迁工厂做准备。等战争结束,厂房可以留给法兰克人,机器设备全部运走。<br /><br />既然如此,再想建新厂,就没必要建在占领区了。占领区只是一开始做实验、绕开监管,便于巧取豪夺快速起家才需要的。<br /><br />等自己底子硬了,能自行造血、自行生产扩产所需设备,完全可以堂堂正正回国搞。<br /><br />鲁路修挂断电话前,便最后交代了姐姐一句:“你今年安心按计划扩产,明年的事情,我会解决的。”<br /><br />挂断电话后,鲁路修就又给克虏伯公司拨了过去。<br /><br />结果打到埃森的时候,克虏伯的人却表示古斯塔夫先生不在公司,这两天也在威廉港,跟海军造船厂的人谈合作呢,似乎是舰炮的事情有进展了。<br /><br />鲁路修一听这不巧了么,便问明对方具体行止,道了谢,便挂断电话,随后让人驱车去造船厂的另一个下属单位。<br /><br />没过多久,鲁路修就在“巴里亚号”战列舰的舾装码头附近的一座办公楼里,见到了同样是临时出差来此的古斯塔夫.克虏伯。<br /><br />“真巧,来几天了?我前天才到的。”两人一见面,鲁路修也不客气,直接省去寒暄聊正事儿。<br /><br />古斯塔夫则是给他倒了半杯加冰块的白兰地,两人坐下慢慢边喝边聊。<br /><br />古斯塔夫:“我来快一周了——你姐上个月给我们出了第一炉80吨的电炉钢水,为了加工炮管,我们还特地在敦刻尔克又盖了一座锻造和切削车间,从国内拉了几套加工设备过去。不过后期的二次热处理还是要拉回国内加工,全在那边搞太费事了,需要重复建设的设备太多。<br /><br />鲁路修老弟,不是我说,你当初底子还浅,为了实验电弧炉技术,在国内协调不到电厂资源配合你,才不得不去法比边境搞,也是人之常情。但将来扩大生产,最好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还是弄回国内,这样才好和鲁尔区尤其是埃森这边的产业链配合起来。<br /><br />钢水出炉后,要加工成炮管,至少在初次冷却、初次热处理完成之前的加工工序,总得在当地完成吧?我们总不能把冷了的粗钢胚拉回国再重新加热、加工吧?<br /><br />你要是有扩产的打算,明年就把生产战列舰主炮钢的大型炉建在埃森当地,我们给你全套配合。你们要是不建,我们也只好自己建了,不过该给你的专利费肯定不会少。<br /><br />至于敦刻尔克那边的厂,以后生产出来的钢材,就专供海军的140毫米高平两用副炮钢吧,一台大炉子的产量供那些也够了。”<br /><br />鲁路修本来想直接聊扩产的事儿,但听对方提起舰炮供货的事儿,他也想趁机看一下进度,便歪楼道:<br /><br />“哦?140高平两用副炮和380电炉钢主炮,都已经有实际产品投入使用了么?能去看看么?”<br /><br />古斯塔夫:“当然,就在旁边舾装泊位上,走,咱边走边聊。”<br /><br />说着,古斯塔夫就带带着他一起套上安全帽,下了舾装泊位。<br /><br />鲁路修终于看到一条200米左右长度的战列舰,气势磅礴地停在码头上,那正是帝国如今最新锐的战列舰,“巴里亚号”。<br /><br />按照施工进度,距离“巴里亚号”全部完工,大约还有七八个月,反正一年之内肯定要磨合完并正式服役。<br /><br />所以,目前已经吊装了第一座新式主炮塔,测试没问题后,后面三座也会陆续生产、吊装上去。<br /><br />副炮的廊炮甲板也被改了设计,从每侧8根单装150毫米副炮、总计16门;减少到了每侧4座双联装138.6毫米高平两用副炮,总数不变。<br /><br />看起来,一切进展都很顺利,不容易啊,鲁路修也为这事儿操心过好几次、下面的人也都努力奋斗了好几个月了。<br /><br />“这一切没什么问题吧?”鲁路修看着吊装上去的炮塔,抚摸着冰冷的钢板,随口问道。<br /><br />“主炮没问题,很好用,多出来的16根老式管子,也可以安排别的用途了,巴里亚号和巴登号都会装新炮塔。就是高平两用副炮,实装后还是稍稍有些小问题:<br /><br />作为防空炮使用时,目前测试的仰角是60度,估计最大仰角也就仰到70度,再大的话,人力装填手塞炮弹会很困难——你觉得这个影响大么?海军的人,还有点吹毛求疵,想要再尽善尽美,迟迟不知道该不该见好就收。你要是觉得影响不大,也帮我们从旁说服一下海军高层,降低一点指标要求,对你我都好。”<br /><br />鲁路修听到这个问题,也很快想起来,地球历史上138.6毫米的法系副炮,虽然确实是在人力装填力量的“甜蜜点”上,装填和火力的综合效率最高最优。<br /><br />但是后来到了二战前,“黎塞留级”还是没有用138.6口径的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副炮,而是扩大回了150,并且放弃了高平两用。而更早一点点的“敦刻尔克级”倒是用了130的高平两用炮,比一战时的炮又缩小了8.6毫米口径,同时最大仰角只有75度,比德系105炮的85度减少了10度。<br /><br />如果继续强行用138.6口径的话,虽然小仰角装填和127炮难度没什么区别,但最大装填仰角确实会略有短板。<br /><br />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变成了:如果使用一款最大仰角只有70度的高平两用炮,能不能满足实战需求呢?少掉的这15度最大仰角差,对防空战斗力有影响么?<br /><br />海军的人对未来的海空作战威胁没有一个充分的认知,也就难以评估这点性能取舍的影响。<br /><br />好在,鲁路修是知道未来战争形态的。他冥思苦想在脑中复盘了一番后,确认70度最大仰角的防空炮,对于未来15年甚至20年内的海空作战,应该是没什么影响的。<br /><br />他的推演也很朴素:因为这个世界,不会有二战。而德玛尼亚人又不可能灭得掉布列颠尼亚,所以之前的最优推演,也就是最后打赢东线、逼和西线。<br /><br />而这种逼和,只会是临时停火性质的,敌人不会甘心。如果未来停火破裂,最多也就8到12年时间,因为历史早就证明,这种双方都没完全打服的停火是久不了的。<br /><br />而且这种“没有投降方,只有临时停火”的世界,也不可能再出现《花生屯海军条约》之类的东西,也就不存在所谓“海军假期”了。<br /><br />因为双方剑拔弩张着呢,都指望己方海军再爆产能把对方干掉,停8年也好,12年也好,都是为了爆产能造大舰巨炮、让己方拥有压死对方的实力。<br /><br />而历史上,航空技术的发展,其实是吃到了那15年海军假期的红利的。<br /><br />地球上1929年才有全球第一款金属蒙皮的战斗机,是波音公司造的。但后来波音的研究专家都说:这要拜海军假期所赐,大家都没法造新战舰了,只好去琢磨航母用的战斗机。如果没有海军假期,没有资源挤出效应向空军倾斜,说不定1932年地球上都未必会有用铝造蒙皮的军用飞机。<br /><br />在双方都知道停火随时有可能重新破裂时,双方的科研心态和纯和平年代是完全不同的。敌人只会想着沿着已经验证过的、最好用的技术路线去深挖,而不是百花齐放胡乱探索。<br /><br />所以没有鲁路修的干涉的话,这个世界的航母和对海攻击机发展,可能会反而延后。大舰巨炮和潜艇,倒是有可能蓬勃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br /><br />假设将来1926~1930年间停火破裂,说不定战列舰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地球历史上1940年代的水平(没有海军假期的15年休息的话,全力研发,这是完全有可能的),而航空技术,说不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定还停留在地球历史上1925年的水平。<br /><br />这样的未来世界,就会是一个大舰巨炮更强、而飞机更孱弱的世界。<br /><br />如果没有金属蒙皮材质的对海攻击机,想要执行俯冲轰炸是肯定不可能的,飞机根本承受不住这样的大过载,会直接解体的。<br /><br />因此,这个世界直到20年后的1935年,对战舰的主要空中威胁,应该就只是鱼雷机了。<br /><br />而鱼雷机和俯冲轰炸机的攻击特点,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鱼雷机必须低空进入、然后尽量贴着海面投放鱼雷。俯冲轰炸机才是高空进入、以几乎垂直角度攻击战舰。<br /><br />而一个没有俯冲轰炸机的世界,高平两用舰炮还要85度的最大仰角干什么?70度打打鱼雷机足够了。<br /><br />鲁路修不会让丑国人拖到俯冲轰炸机出现的时代的。<br /><br />未来的大西洋战场,或许会变成一个双方航母互相提供战斗机掩护和侦查校射、辅之以鱼雷攻击,但最终舰队主力仍然由“蒙大拿”对轰“兴登堡”的世界。<br /><br />航母还是会生出来,但或许来不及发展到完全态,世界就长久和平了。<br /><br />或许鲁路修的这个推演不一定准,但他愿意为这一切而赌。德玛尼亚的资源有限,他必须一开始就锚定一个目标,锚定一个预计的终结一切战争的最后时间点,然后为这个时间点而努力、布局。<br /><br />如果最终做不到,需要微调,那他也只能坦然接受这种预判失误,并且付出调整的代价。<br /><br />天下哪有打仗和搞军工没风险的,只要做事就有风险,坦然面对就是了。<br /><br />……<br /><br />鲁路修沉思了许久,在自己脑内把未来的空中威胁推演了一遍,最终也决定帮古斯塔夫一把。<br /><br />他表示这几天自己会抽空再去找海军大臣提尔皮茨元帅、再面陈推演一下,让元帅相信他的设想,相信未来的空中对海威胁的主要形态,从而劲往一处使、针对这个未来形态布局资源,一切围绕核心目标实现最优化。<br /><br />古斯塔夫听他大致推演了一下后,也觉得果然有道理。<br /><br />以如今的飞机形态来看,“俯冲轰炸”这个概念实在是太离谱了。倒是未来的飞机有可能变大、载重力变强能挂上轻型短射程鱼雷,这是很有可能的。<br /><br />一想到要面对的是贴海的鱼雷机和远远绕圈的战斗侦察机,古斯塔夫也觉得70度的最大仰角够用了。<br /><br />帝国的138.6毫米,实在是这一特定环境下精妙到不能再精妙的最优解。<br /><br />而鲁路修经过这番推演,其实也另有不少心得收获。因为原来他从没有通盘推演过未来海空大战的终极形态,但现在他至少有了一个目标,他知道自己要努力在哪个时间节点以前实现长期和平。<br /><br />一些军工布局的细节,也可以根据这个推演微调一下,尽量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比如他可以举一反三,想想未来的坦克装甲最厚可能有多厚、需要的最大坦克炮可能要多粗。那些冗余的性能,就没必要研发了,而那些用得到的东西,就可以提前开始储备。<br /><br />帝国如今还没有立项过任何128毫米的武器,而将来如果一切以20年代末30年代初为最终极目标,这种武器显然没有出现的必要的,防空也好,反坦克也好,都不用到这样的大管子。<br /><br />说不定88炮就已经能穿一切了,实在不济,把现有的105舰炮改坦克炮,也能通杀全世界。“猎虎式”那样的东西,永远没有出现的价值了。还有很多相应的东西,未来也都可以砍,从而集中研发方向、避免资源浪费。<br /><br />这一切,做不做得到且再说,反正先定个长期目标、然后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就是了。<br /><br />但尽人事,各听天命。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