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轻声念出几个字:“莫庆文?”<br/><br/> 嗯?莫庆文?<br/><br/> 十三的心中敲起小鼓。这名字听起来有些熟悉,似乎有些印象。在哪里听见过,还是看见过?<br/><br/> 杨蕴仔仔细细地把信看了一遍,问道:“可有人知道莫庆文是什么人?”<br/><br/> 众人俱都摇头。<br/><br/> 杨蕴将信件折起来,想了很久,缓缓地说:“这案件有了新的进展,容我回去思考一下,明天再和大家讨论将来的方向。”<br/><br/> 大家连忙齐声应了。<br/><br/> 杨蕴看了十三一会儿,终于笑着说:“今天若不是梅评事来王焕房中检查,我也找不到这样的线索。梅评事对此案的积极 xi_ng 很高,叫人欣 we_i 。”<br/><br/> 梅郁低头说:“属下对杨大人钦佩得五体投地,希望能对大人有所帮助。”<br/><br/> 杨蕴捋了捋胡子说:“既然如此,倒有一件事要请教梅评事。那天晋王死后,梅评事和叶将军一起从筵席上离开了半个时辰,不知去了哪里?”<br/><br/> 此言一出,就是明摆着杨蕴怀疑十三,要他解释。众人都有些哗然,连李频都紧紧盯着十三。<br/><br/> 十三垂头不语:他这几天被杨蕴盯着,都没有机会解决这件事。这可应该说什么?难道说他碰到了一个晋王府的厨娘,自己吹风发呆去了?这杨蕴也绝不会信呀。<br/><br/> 实际上,若没人作证,他无论说自己去哪里,杨蕴也不会信。但他若放任杨蕴继续怀疑叶裴青,早晚会给他查出破绽。<br/><br/> 十三低着头,心想难道要说两人找了一个小树林快活去了?撇开没有廉耻、名声受损的问题,晋王刚死,他们就找地方快活,这要让皇帝知道了,他和叶裴青还想不想活了?这不单单是不要脸的问题啊。<br/><br/> 真是难办。<br/><br/> 十三越是骑虎难下,杨蕴眼中的怀疑便越是浓重。他笑着说:“梅评事在犹豫什么?可还记得那晚的事情?”<br/><br/> 十三心想:随便胡编乱造一个理由吧,也管不了那么多了。<br/><br/> 正要开口,一个小官员突然怯生生地说:“启禀杨大人,这问题梅评事是回答不出的。属下那晚看到梅评事和叶将军了。”<br/><br/> 十三冷冰冰地看着他。<br/><br/> 啥?你看到了?叶裴秦做了什么你看到了?!<br/><br/> 小官员害怕地看了十三一眼说:“那晚晋王七孔流血,我有些害怕,便走出去吹风,正巧看到叶将军正站在长廊上往远处看呢。属下不敢和他说话,便低头走过,没想到叶将军却将我叫住了。”<br/><br/> 杨蕴说:“然后呢?”<br/><br/> 小官员红了脸说:“叶将军问我是否在大理寺任职,我说是,又问叶将军怎么没和梅评事在一起。叶将军指着远处一个人说:‘在那里呢。我刚才说错了一句话,惹他生气了,现在都不跟我说话。’虽然不太清楚,但那个人分明就是梅评事,我便和叶将军说了一会儿话。那半个时辰里,梅评事和叶将军应该什么也没做。”<br/><br/> 众人没想到听到这么肉麻的事情,都愣了一下。李频更是忍不住要吐的样子。<br/><br/> 杨蕴笑着说:“原来是在闹别扭,怪不得梅评事不想说。床头吵架床尾和,梅评事别往心里去。叶将军出门也快一个月了,梅评事若在家实在无聊,可以到我府上来玩玩, we_i 藉相思之苦。”<br/><br/> 众人忍不住低声笑,十三冷冰冰地看着他:“不必了,杨大人。”<br/><br/> 叶裴青分明是处理完了王焕的尸体之后,随便找个人作证呢。这小官员就上当了,还顺便给自己做了证。自己当时心绪烦乱,竟也没有注意到他。<br/><br/> 李频悄声说:“原来男人和男人之间吵架也这样啊。你的脾气也真不小。”<br/><br/> 十三心想:我的脾气怎么不小了?!<br/><br/> 第40章请世子专心打仗<br/><br/> 杨蕴自从有了新的证据,接连几天都在大理寺和刑部翻阅几年前的卷宗。莫庆文这名字耳生得很,谁也想不起来<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是哪位,终于,杨大人对刑部和大理寺下了命令,叫所有的人停下手中的工作,全力查询莫庆文的身份。<br/><br/> 十三也在查找卷宗的行列之中,每日都在大理寺待着,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怠慢。十三对莫庆文有点印象,心想说不定自己以前曾经看过此案。于是他专注于看过的旧案,比别人又快了一步。这一天,他在偷偷翻阅几年前的一桩抄家案时,从一堆卷宗之中找出莫庆文这个名字来。<br/><br/> 这莫庆文本是个小人物,却牵涉着一桩陈年大案。<br/><br/> 当今皇帝岩霄不是嫡长子,本被封为辽王,太子名唤岩景。岩景在二十三岁的时候,被人告发谋反。当时太子的部下们众口一词,忠心护主,却有一个名叫崔殷的亲信突然叛变,指证太子谋反。谋反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太子被打入天牢等候发落,没过几天却被人发现死在牢房中。众部下全被处以极刑,没留一个活口,崔殷在混乱中不知所终。<br/><br/> 年代久远,谁也不知道当年废太子谋反之事是真是假,此案成了一宗陈年疑案。辽王被立为新的太子,废太子谋逆案不了了之。<br/><br/> 十年后,辽王登基后的第十天,京城城楼上却突然悬挂起一具尸体,血迹斑斑,被折磨得不成人形。仔细辨认之下,却发现这具尸体就是出卖废太子的崔殷。<br/><br/> 皇帝大怒,下令叫人追查凶手。查了一年多也毫无进展,皇帝越发起疑,开始迁怒于人。朝中众人犯点小错都要丢官,煌煌不可终日。<br/><br/> 当年岩景死后,太子妃的家族莫氏自然受到影响,一蹶不振,官也越做越小。本来已经无权无势了,偏偏莫氏一个子弟不知天高地厚,得罪了晋王。晋王心 x_io_ng 狭隘,向皇帝告状,声称莫氏一族仍旧对废太子的死心怀怨恨,崔殷说不定就是他们杀的。皇帝本来心情就不好,更加经不起挑拨。本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原则,皇帝一发狠,灭了莫氏一族。<br/><br/> 杨蕴口中的莫庆文,就是莫家最小的儿子。<br/><br/> 莫庆文的身份一弄明白,剩下的就好猜得很了。<br/><br/> 那几封信里的内容,恐怕就是暗示王焕的真正身份是莫庆文,隐姓埋名来到晋王身边,伺机报仇。<br/><br/> 十三心想:这几封信若是叶裴青栽赃陷害,那么这一招就比自己高明了。<br/><br/> 王彬一案,只不过是晋王和王彬之间的小恩仇。对于皇帝来说,一个书童的命算得了什么,他也不会放在眼里。因此,王焕即便有了杀人动机,杨蕴不一定会信,皇帝也会让他继续追查。<br/><br/> 但是莫庆文就不一样了。皇帝对崔殷的死那么愤怒,说明他对废太子一案心虚。不管怎么说,废太子谋逆案和莫氏一族案是皇帝的污点,恐怕最不想被人提起。现在王焕的真正身份成了莫庆文,正好戳中了皇帝的痛处。这么一来,即便杨蕴不太相信这几封信的真实 xi_ng ,皇帝也未必想让他继续查下去了。<br/><br/> 但是莫庆文这个名字只在莫氏族谱中出现过几次,杨蕴查了很久也没查到是谁。十三相信杨大人的能力,既不暗示,也不多事,只安安静静地在大理寺看卷宗打发时间。<br/><br/> 终于,这天一个小官员兴奋得从卷宗里抬起头来:<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