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声纹困局与殖民铁律
济州岛海底180米,全智嫻攥著1980年代產的水下手电筒,光束在浑浊海水中只能照出三米范围。老陈吃力地转动手动绞盘,生锈的链条发出吱呀声——这台从造船厂借来的起重机,是1994年港岛唯一能下潜到200米的民用设备。
“还有15分钟氧气。”全智嫻的声音通过水麵对讲机传来,杂音里夹杂著电流声。1994年的防水通讯设备依赖高频无线电,在深海中信號衰减严重。她举起石墨吊坠,借著冷光看清背面刻著的“1080”字样——那是父亲实验室门的密码,现在成了唯一的线索。
海面之上,张德盯著crt显示器上跳动的波纹。这台1985年產的声吶仪来自退役英军巡逻艇,屏幕上的像素点组成模糊的玄武岩轮廓。他用红笔在纸质海图上圈出裂缝位置,旁边放著一本1970年代的《潜水工程手册》,书页间夹著1982年马岛战爭的声吶记录复印件。
“李哥,把起重机液压压力调到1500psi,”张德指著仪錶盘上的指针,液压表的玻璃罩有一道裂纹,“1984年启德机场扩建时,用这压力开过岗岩。”
李哥转动液压阀,金属手柄上的防滑纹磨得发亮。突然,声吶耳机里传来尖锐的啸叫——明达租用的新加坡籍採矿船正在发射商用声吶,频率覆盖300-800hz,这是1994年航运界常用的探测范围。
“老陈!播放白噪音磁带!”张德对著对讲机大吼,“把频率调到600hz,盖住他们的声吶波段!”
老陈在潜水钟里扯开工具箱,里面装著1991年海湾战爭剩余物资——美军an/prc-77对讲机改制的声纹干扰器。他塞进一盘录满白噪音的磁带,按下播放键,机器发出刺啦声:“张生,干扰器只能工作10分钟!”
当磁带转动的沙沙声通过水下扬声器传出时,奇蹟发生了:明达的採矿机器人突然停止移动,机械臂上的声吶传感器因过载冒出青烟——1994年的商用声吶无法过滤全频段噪音,就像人在闹市中听不清耳语。
“全姐,现在!”张德看著秒表,液压起重机的钢缆正在缓慢下放,“用吊坠敲击密藏盒,每秒一次!”
全智嫻的手掌被金属吊坠磨出红印,敲击声通过海水传导,形成沉闷的“咚、咚”声。老陈盯著可携式声纹示波器——那是1994年港岛大学物理系淘汰的设备,指针突然剧烈摆动,停在1080hz刻度线。
密藏盒盖终於打开,全智嫻看见里面是一个铝製文件盒,盒盖上刻著“香港皇家科学院绝密”字样,日期是1974年——比她的年龄还大两岁。
公海模块场的铁皮屋里,谢尔盖用瑞士军刀撬开铝製文件盒。里面整齐码放著3.5英寸软盘,標籤上用油性笔写著“晨光计划·声纹共振实验”,落款是1974年6月12日,盖著褪色的殖民地徽章。
“张生,这些软盘是双密度格式,”他对著桌上的传真机话筒喊道,1994年的卫星传真每分钟只能传输600位元组,“需要1980年代的ibm pc才能读取。”
张德在港岛实验室的仓库里翻找,终於在一堆旧设备中找到那台ibm pc/xt。开机时,软盘驱动器发出“咔嗒”声,仿佛来自另一个时代的迴响。屏幕上跳出绿色的dos提示符,他插入软盘,输入“dir”命令,列出的文件日期停在1974年9月23日。
第一个文件打开后,张德的瞳孔骤缩。那是一份实验报告,標题是《关於玄武岩声纹共振的可行性研究》,署名是全智嫻的父亲——当时的香港皇家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报告末尾用红笔写著:1080hz为关键频率,需结合港岛地质条件验证。
传真机“滴滴”作响,吐出明达在东南亚发布的“声纹污染”声明。张德注意到声明中提到的“声纹频率1200hz”,立刻抓起电话通知林惠仪:“查1994年明达在印尼的电池工厂环评报告,重点看他们使用的衝压机频率。”
“张生,立法局的英籍委任议员要求召开听证会,”林惠仪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她的办公室背景里有打字机的敲击声,“他们说星河的技术可能威胁『大英国协安全』。”
张德看了眼墙上的掛钟,指针指向19:15。1994年的港岛夜幕降临,霓虹灯照亮实验室窗外的街道,他突然想起1974年的香港——那时他还是个在街边修收音机的少年,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会捲入殖民地的技术秘史。
立法局议事厅內,吊扇搅动著闷热的空气。张德看著对面的港督委任议员威尔逊,对方穿著三件套西装,胸前別著英国皇家学会徽章——那是殖民精英的象徵。
“张先生,”威尔逊的英语带著香港洋涇浜口音,“根据1962年《殖民地科技保密条例》,任何涉及地质声学的研究,必须...”
“威尔逊议员,”张德打断他,將明达印尼工厂的环评报告摊在桌上,“他们使用的衝压机频率是1180hz,与声纹污染区域的海豚声吶频率重叠率达83%。”
会场响起窃窃私语。张德趁热打铁,举起1974年的软盘:“这是香港皇家科学院的遗稿,证明声纹共振研究始於殖民地时期,星河只是继承者。”
威尔逊的脸色阴沉:“未经伦敦批准的研究,本身就是非法...”
“恰恰相反,”张德翻开《英皇制誥》副本,“第47条明確规定,殖民地政府有权自主管理科技事务,除非涉及国防。”他故意强调“国防”二字,暗示明达的技术可能被英军利用。
突然,议事厅侧门打开,港督私人秘书匆匆入场,在威尔逊耳边低语。张德注意到秘书手中的文件袋印有“英国贸易工业部”字样,知道伦敦的压力到了。
“鑑於议题敏感,”威尔逊宣布,“本委员会將休会两周,等待伦敦方面的技术评估。”
走出立法局大楼,李哥递来一份刚印刷的《苹果日报》,头版標题是《殖民地科技遗產爭夺战》。张德摸了摸口袋里的软盘,塑料外壳上还沾著深海的潮气,仿佛带著1974年的秘密。
首尔明达总部,陈启明將最后一盘磁带装进编辑机。这台1990年產的索尼磁带编辑器价值二十万港幣,是声纹偽造的核心设备。他面前的工作檯上堆满了剪辑后的磁带片段,每一段都对应著不同的声纹特徵。
“社长,港岛的听证会暂时搁置,”助理递上加密电报,“但星河拿到了1974年的软盘,可能涉及当年的『晨光计划』。”
陈启明盯著编辑机上的计数器,指针指向01:15:30。他按下录音键,对著麦克风念出全智嫻的声纹特徵值,声音通过滤波器后,变成机械般的单调波形——1994年的声纹偽造,需要逐秒调整共振峰,每小时只能產出5分钟可用音频。
“通知新加坡船厂,”他剪断一段磁带,將其粘入新的母带,“『海蛇』机械群按计划启动,目標不是密藏盒,是星河实验室的地质样本库。”
济州岛海域,明达租用的拖网渔船放下机械臂。1994年的水下机械臂由液压驱动,通过电缆接收指令,每移动一厘米都需要操作员在船上手动控制。当机械爪接近密藏盒时,船上的声吶员突然报告:“船长,有强噪音干扰!”
张德在实验室里看著实时传输的画面,画面每隔5秒更新一次,这是1994年数据机的最快速度。他转头对老黄说:“把1994年世界盃主题曲的磁带找出来,频率是440hz。”
老黄愣了一下:“那不是標准音吗?”
“对,”张德接过磁带,塞进播放机,“明达的声吶系统肯定过滤了音乐频率,他们想不到我们会用这个干扰。”
当巴西歌手卡洛斯·桑塔纳的《estudando o samba》通过水下扬声器传出时,奇蹟发生了:机械臂的控制电缆突然短路,液压系统因过载喷出油雾。全智嫻在潜水钟里看著这一切,突然明白父亲当年在实验室播放爵士乐的用意——音乐是最好的声纹掩护。
港岛实验室的地下室,张德打开生锈的档案柜。这是从香港大学仓库借来的1970年代家具,里面堆满了殖民地时期的旧文件。他要找的是1974年《皇家科学院解散公告》,根据软盘里的线索,公告附件可能有晨光计划的转移记录。
文件柜最底层,他发现一个牛皮纸袋,封条上写著“密件·伦敦直送”,日期是1974年12月31日。打开后,里面是港督签署的密令:
“鑑於香港皇家科学院声纹研究涉及军事用途,所有设备、人员及数据即日起移送新加坡英军基地。第47號密令,伊莉莎白二世女王陛下批准。”
张德的手微微发抖。1974年,正是香港经济起飞的关键时期,英国政府却在暗中转移科技资產。他突然想起全智嫻父亲的实验报告结尾:港岛的玄武岩中藏著打开声纹之门的钥匙,可惜英国人只想把它锁进保险柜。
“张生!”老黄的声音从楼梯口传来,“港英警察带著搜查令来了!说要找『非法殖民时期文物』。”
张德迅速將密令塞进衬衫,转身面对衝进来的警察。带队的英籍督察出示搜查令,上面的理由是“怀疑窝藏王室財產”。当警察打开档案柜时,里面只有几本旧会计帐本,散发著樟脑丸的气味。
“督察先生,”张德微笑著说,“如果需要协助查找王室文件,我可以帮忙——毕竟,1994年的港岛,懂殖民地档案的人不多了。”
督察冷哼一声,带队离开。张德走到窗边,看著警察的车辆消失在街角。远处,维多利亚港的货轮正鸣笛启航,汽笛声的频率是200hz,与1974年的声纹实验记录完全一致。
“还有15分钟氧气。”全智嫻的声音通过水麵对讲机传来,杂音里夹杂著电流声。1994年的防水通讯设备依赖高频无线电,在深海中信號衰减严重。她举起石墨吊坠,借著冷光看清背面刻著的“1080”字样——那是父亲实验室门的密码,现在成了唯一的线索。
海面之上,张德盯著crt显示器上跳动的波纹。这台1985年產的声吶仪来自退役英军巡逻艇,屏幕上的像素点组成模糊的玄武岩轮廓。他用红笔在纸质海图上圈出裂缝位置,旁边放著一本1970年代的《潜水工程手册》,书页间夹著1982年马岛战爭的声吶记录复印件。
“李哥,把起重机液压压力调到1500psi,”张德指著仪錶盘上的指针,液压表的玻璃罩有一道裂纹,“1984年启德机场扩建时,用这压力开过岗岩。”
李哥转动液压阀,金属手柄上的防滑纹磨得发亮。突然,声吶耳机里传来尖锐的啸叫——明达租用的新加坡籍採矿船正在发射商用声吶,频率覆盖300-800hz,这是1994年航运界常用的探测范围。
“老陈!播放白噪音磁带!”张德对著对讲机大吼,“把频率调到600hz,盖住他们的声吶波段!”
老陈在潜水钟里扯开工具箱,里面装著1991年海湾战爭剩余物资——美军an/prc-77对讲机改制的声纹干扰器。他塞进一盘录满白噪音的磁带,按下播放键,机器发出刺啦声:“张生,干扰器只能工作10分钟!”
当磁带转动的沙沙声通过水下扬声器传出时,奇蹟发生了:明达的採矿机器人突然停止移动,机械臂上的声吶传感器因过载冒出青烟——1994年的商用声吶无法过滤全频段噪音,就像人在闹市中听不清耳语。
“全姐,现在!”张德看著秒表,液压起重机的钢缆正在缓慢下放,“用吊坠敲击密藏盒,每秒一次!”
全智嫻的手掌被金属吊坠磨出红印,敲击声通过海水传导,形成沉闷的“咚、咚”声。老陈盯著可携式声纹示波器——那是1994年港岛大学物理系淘汰的设备,指针突然剧烈摆动,停在1080hz刻度线。
密藏盒盖终於打开,全智嫻看见里面是一个铝製文件盒,盒盖上刻著“香港皇家科学院绝密”字样,日期是1974年——比她的年龄还大两岁。
公海模块场的铁皮屋里,谢尔盖用瑞士军刀撬开铝製文件盒。里面整齐码放著3.5英寸软盘,標籤上用油性笔写著“晨光计划·声纹共振实验”,落款是1974年6月12日,盖著褪色的殖民地徽章。
“张生,这些软盘是双密度格式,”他对著桌上的传真机话筒喊道,1994年的卫星传真每分钟只能传输600位元组,“需要1980年代的ibm pc才能读取。”
张德在港岛实验室的仓库里翻找,终於在一堆旧设备中找到那台ibm pc/xt。开机时,软盘驱动器发出“咔嗒”声,仿佛来自另一个时代的迴响。屏幕上跳出绿色的dos提示符,他插入软盘,输入“dir”命令,列出的文件日期停在1974年9月23日。
第一个文件打开后,张德的瞳孔骤缩。那是一份实验报告,標题是《关於玄武岩声纹共振的可行性研究》,署名是全智嫻的父亲——当时的香港皇家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报告末尾用红笔写著:1080hz为关键频率,需结合港岛地质条件验证。
传真机“滴滴”作响,吐出明达在东南亚发布的“声纹污染”声明。张德注意到声明中提到的“声纹频率1200hz”,立刻抓起电话通知林惠仪:“查1994年明达在印尼的电池工厂环评报告,重点看他们使用的衝压机频率。”
“张生,立法局的英籍委任议员要求召开听证会,”林惠仪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她的办公室背景里有打字机的敲击声,“他们说星河的技术可能威胁『大英国协安全』。”
张德看了眼墙上的掛钟,指针指向19:15。1994年的港岛夜幕降临,霓虹灯照亮实验室窗外的街道,他突然想起1974年的香港——那时他还是个在街边修收音机的少年,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会捲入殖民地的技术秘史。
立法局议事厅內,吊扇搅动著闷热的空气。张德看著对面的港督委任议员威尔逊,对方穿著三件套西装,胸前別著英国皇家学会徽章——那是殖民精英的象徵。
“张先生,”威尔逊的英语带著香港洋涇浜口音,“根据1962年《殖民地科技保密条例》,任何涉及地质声学的研究,必须...”
“威尔逊议员,”张德打断他,將明达印尼工厂的环评报告摊在桌上,“他们使用的衝压机频率是1180hz,与声纹污染区域的海豚声吶频率重叠率达83%。”
会场响起窃窃私语。张德趁热打铁,举起1974年的软盘:“这是香港皇家科学院的遗稿,证明声纹共振研究始於殖民地时期,星河只是继承者。”
威尔逊的脸色阴沉:“未经伦敦批准的研究,本身就是非法...”
“恰恰相反,”张德翻开《英皇制誥》副本,“第47条明確规定,殖民地政府有权自主管理科技事务,除非涉及国防。”他故意强调“国防”二字,暗示明达的技术可能被英军利用。
突然,议事厅侧门打开,港督私人秘书匆匆入场,在威尔逊耳边低语。张德注意到秘书手中的文件袋印有“英国贸易工业部”字样,知道伦敦的压力到了。
“鑑於议题敏感,”威尔逊宣布,“本委员会將休会两周,等待伦敦方面的技术评估。”
走出立法局大楼,李哥递来一份刚印刷的《苹果日报》,头版標题是《殖民地科技遗產爭夺战》。张德摸了摸口袋里的软盘,塑料外壳上还沾著深海的潮气,仿佛带著1974年的秘密。
首尔明达总部,陈启明將最后一盘磁带装进编辑机。这台1990年產的索尼磁带编辑器价值二十万港幣,是声纹偽造的核心设备。他面前的工作檯上堆满了剪辑后的磁带片段,每一段都对应著不同的声纹特徵。
“社长,港岛的听证会暂时搁置,”助理递上加密电报,“但星河拿到了1974年的软盘,可能涉及当年的『晨光计划』。”
陈启明盯著编辑机上的计数器,指针指向01:15:30。他按下录音键,对著麦克风念出全智嫻的声纹特徵值,声音通过滤波器后,变成机械般的单调波形——1994年的声纹偽造,需要逐秒调整共振峰,每小时只能產出5分钟可用音频。
“通知新加坡船厂,”他剪断一段磁带,將其粘入新的母带,“『海蛇』机械群按计划启动,目標不是密藏盒,是星河实验室的地质样本库。”
济州岛海域,明达租用的拖网渔船放下机械臂。1994年的水下机械臂由液压驱动,通过电缆接收指令,每移动一厘米都需要操作员在船上手动控制。当机械爪接近密藏盒时,船上的声吶员突然报告:“船长,有强噪音干扰!”
张德在实验室里看著实时传输的画面,画面每隔5秒更新一次,这是1994年数据机的最快速度。他转头对老黄说:“把1994年世界盃主题曲的磁带找出来,频率是440hz。”
老黄愣了一下:“那不是標准音吗?”
“对,”张德接过磁带,塞进播放机,“明达的声吶系统肯定过滤了音乐频率,他们想不到我们会用这个干扰。”
当巴西歌手卡洛斯·桑塔纳的《estudando o samba》通过水下扬声器传出时,奇蹟发生了:机械臂的控制电缆突然短路,液压系统因过载喷出油雾。全智嫻在潜水钟里看著这一切,突然明白父亲当年在实验室播放爵士乐的用意——音乐是最好的声纹掩护。
港岛实验室的地下室,张德打开生锈的档案柜。这是从香港大学仓库借来的1970年代家具,里面堆满了殖民地时期的旧文件。他要找的是1974年《皇家科学院解散公告》,根据软盘里的线索,公告附件可能有晨光计划的转移记录。
文件柜最底层,他发现一个牛皮纸袋,封条上写著“密件·伦敦直送”,日期是1974年12月31日。打开后,里面是港督签署的密令:
“鑑於香港皇家科学院声纹研究涉及军事用途,所有设备、人员及数据即日起移送新加坡英军基地。第47號密令,伊莉莎白二世女王陛下批准。”
张德的手微微发抖。1974年,正是香港经济起飞的关键时期,英国政府却在暗中转移科技资產。他突然想起全智嫻父亲的实验报告结尾:港岛的玄武岩中藏著打开声纹之门的钥匙,可惜英国人只想把它锁进保险柜。
“张生!”老黄的声音从楼梯口传来,“港英警察带著搜查令来了!说要找『非法殖民时期文物』。”
张德迅速將密令塞进衬衫,转身面对衝进来的警察。带队的英籍督察出示搜查令,上面的理由是“怀疑窝藏王室財產”。当警察打开档案柜时,里面只有几本旧会计帐本,散发著樟脑丸的气味。
“督察先生,”张德微笑著说,“如果需要协助查找王室文件,我可以帮忙——毕竟,1994年的港岛,懂殖民地档案的人不多了。”
督察冷哼一声,带队离开。张德走到窗边,看著警察的车辆消失在街角。远处,维多利亚港的货轮正鸣笛启航,汽笛声的频率是200hz,与1974年的声纹实验记录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