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第444章 陛下,还真舍得啊?<br />
“拟诏。”<br />
片刻之后。<br />
刘荣已经回到上首御榻,正襟危坐。<br />
刘舍也已经跪地负手,恭闻圣训。<br />
殿内,百官公卿、功侯贵戚,都或真或假的挤出两滴眼泪,以表达对刘舍这位即将告老退休的老丞相的不舍。<br />
——都到了这时候,就别提什么成不成分、奸不奸佞的了。<br />
就算不给刘舍、不给丞相面子,也总得给刘荣一点面子。<br />
毕竟刘荣搞出这么大阵仗,主要的受众——或者说是关中,就是此刻云集于宣室的朝中百官公卿。<br />
而在刘荣一声低沉的‘拟诏’喊出后,那道令所有人关注的老迈身影,再次出现在了众人的视野当中。<br />
此刻,公孙弘身上,只穿着一件米白色御史袍,头上也只一顶象征御史的法冠。<br />
当然,这并不是因为公孙弘被任命为御史了;<br />
而是当今刘荣口谕:凡通过三轮科举,确定能被任命为四百石,却还暂时没有被正式任命的考生、准官员,皆暂且视为‘采风御史’。<br />
这也说得过去。<br />
毕竟采风御史的工作,就是一年到头公费旅游,以‘采风’之名游山玩水,然后将自己从天下各地采集到的‘民风民俗’带回长安作报告。<br />
而参加科举的考生,几乎有九成九都来自于长安方圆百里之外,有大半来自于关东地方郡国;<br />
让这些考生在通过三轮科举之后,拿出一份家乡的采风报告,也完全是题中应有之理。<br />
能拿得出采风报告,自然就可以被称作采风御史了。<br />
真要说起来,反倒是长安朝堂,欠这些‘采风御史’们一笔采风盘缠,以及采风期间的俸禄……<br />
此时的公孙弘身御史官袍、戴御史法冠,腰间铜印以黄色绶带挂在腰带上,就是一副‘二百石及以上,六百石以下级别文官’的打扮。<br />
但公孙弘理论上的官方身份,其实已经是尚书令了。<br />
而且还是被刘荣提格之后,达到比二千石级别的尚书令。<br />
正式得到任命后,公孙弘会穿深红色官袍,头戴中高级文官专属的二梁进贤冠;<br />
腰间印、绶,也将换成象征比二千石及以上级别的银印、青绶。<br />
银印青绶,大概是个什么级别?<br />
——秦汉印、绶制度规定:诸侯王金玺綟绶;<br />
也就是金制玺,以苍绿色绶带系于腰间。<br />
——丞相、太尉,又皇帝太傅、太保、太师等‘秩万石’级别,金印紫绶。<br />
另外在战时,前、后、左、右、上、车骑、大将军等,皆金印紫绶(临时性)。<br />
需得注意的是:诸侯王的‘金玺’,和丞相、太尉及古三公的‘金印’,并不是一回事。<br />
准确的说,是玺、印、章三者之间,有着极为明确的划分。<br />
玺,对于绝大多数后世人而言,都并不陌生。<br />
——始皇嬴政以和氏璧为料,使匠凿制传国玉玺,纂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br />
这,便是象征至高皇权的玉玺。<br />
玉玺的应用场景,主要为正式政令、法令颁布时,为新政策、新法令赋予合法性。<br />
好比某个新政策的推行政令上,盖上那名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的传国玉玺,就等于告诉天下人:这事儿,是朕要做的。<br />
玉玺为证。<br />
往下,自便是诸侯王专属的金玺。<br />
相较于天子玉玺——尤其是极具神话色彩的传国玉玺,诸侯金玺,自然就要低一个档次。<br />
用料肯定没的说——金没玉珍贵;<br />
大小方面,诸侯金玺也要比天子玉玺小一圈,以明确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br />
再有,便是纂字。<br />
不同于传国玉玺上,那直击华夏男性灵魂潮点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br />
诸侯金玺,大都是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的:大汉某王。<br />
其应用场景,和玉玺有些类似,都是在信件、公文上留下印记,以宣示‘这事儿是寡人做的’。<br />
当然,天子有资格制定法令、革新制度,诸侯却并没有。<br />
所以,诸侯金玺的应用场景,往往是在私人往来的信件,以及局限性极大的寥寥几种政令发布时。<br />
其中相对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诸侯王要享受自己的法定权利,征劳于民,让老百姓帮自己白干苦力时,在政令上盖下的诸侯金玺。<br />
但这,并非是为了让老百姓,知道是谁征召自己做苦力;<br />
而是留痕。<br />
——汉室诸侯征劳于民,是有人数额度、时间限度的。<br />
比如梁王,每年可征召民夫三万,劳作四十五日;<br />
如齐王,每年可征召民夫二万,劳作三十日;<br />
再如江都王,每年可征召民夫一万五千,劳作二十日等等——都是根据诸侯国的人口、土地以及富裕程度,来划出的红线。<br />
一旦触及这个红线,无论是多征召了一人,还是多征劳了一日,都会触犯一条对宗亲诸侯而言,比谋反都还要严重的大罪。<br />
——役使国人过律。<br />
这一条,和乱lun、毁祖庙,并称为汉室宗藩三大红线。<br />
而且是高压线,谁碰谁死,神仙都救不回!<br />
与这三条高压线相比,什么谋反、自立乃至刺王杀驾,反倒是诸侯藩王次一级的重罪——顶多就是个死;<br />
而且大概率是病死、溺亡,而非明正典刑。<br />
所以,汉室宗法——或者说是老刘家的‘家法’规定:宗亲诸侯征劳于民,必须发布正式的露布政令,并盖上诸侯王金玺为证。<br />
至于这么做有什么用,这就不得不说汉室诸侯征劳于民,真正有趣的地方了。<br />
按照惯性思维,诸侯王一口气征召几万人,劳作数十日;<br />
就算多征点、多劳作几日——至少人数方面动点手脚,应该是没那么容易被查到的吧?<br />
事实上,很好查。<br />
因为诸侯征劳于民,并不是只发一张‘征劳多少万,劳作多少日’的王令,然后原封不动得抄录数百份,并分发全国上下。<br />
而是每一个地方,都要发去一张针对性的王令,类似于:这个县三百,那个县五百,这个乡八十,那个亭二十……<br />
就这么一封一封王诏发下去,底层民众再笨、再蠢,也总数得清自己村出来应劳的,是不是王令上写的二十或三十人;<br />
至于这些零零散散的王诏加在一起,总数有没有超过人数限额,那就是朝堂御史要干的事儿了。<br />
一旦出现人数过限,或劳作时常超过限度,那直接就是一个役使国人过律的帽子扣下来,纵是尊贵如宗亲诸侯,也不过锒铛下狱的下场。<br />
而证据,就是那一张张印有‘大汉某王’金玺的征劳王令。<br />
——这个县的三百人,是你征的吧?<br />
——那个县的五百人,也是你征得吧?<br />
——还有,这个乡、那个亭……<br />
…<br />
——既然这些都是你征的,那你还有什么好说的?<br />
——这加一块儿都超好几千号人了!<br />
至于劳作时限,那就更没操作空间了。<br />
如果你王令上按规矩写‘劳四十日’,那只要第四十一日没遣散民丁,说不定就要爆发民变!<br />
老百姓又不傻!<br />
说好四十日,真当俺们不识数、不会输日子?<br />
至于直接在王令上写明八十日、一百日——还是那句话,不盖金玺,那就没人认;<br />
盖了金玺,那就是你‘役使国人过律’的铁证。<br />
所以可以这么讲;<br />
——天子玉玺,是极致纯粹的权,几乎不受监督。<br />
而诸侯金玺,既是王权的具象,同时也是王权的牢笼。<br />
在牢笼里,王权可以肆无忌惮;<br />
可一旦触及牢笼边沿,那即便贵为诸侯,也终不过是只触碰高压电线的笼中鸟。<br />
再往下:金印。<br />
说到金印——尤其是‘印’和‘玺’的不同,就不得不提绶带。<br />
所谓绶带,便是自印、玺顶部的孔洞穿过,并将印、玺挂在腰间的布带。<br />
而印、玺二者的不同,便在于绶带自印、玺顶部孔洞穿过的位置。<br />
——玺,在方正的底座之上,还另有半截雕刻。<br />
比如著名的传国玉玺,上半部便交有五龙;<br />
诸侯金玺上半部,则多以龟纽——即‘玄武’为饰,亦偶有山脉雕刻为饰。<br />
无论是天子的传国玉玺,还是诸侯金玺,其供绶带穿过的孔洞,均位于雕刻上方。<br />
即:底座下篆字,上半部雕刻,雕刻之上留孔洞。<br />
而印,则没有上、下半部之分——就是一个方方正正的金属块,底部刻字,顶部平面留有突出的鼻纽。<br />
至于刻字内容,‘印’和诸侯金玺一样:是持有者的职务。<br />
比如丞相金印紫绶,便指丞相腰间的金印,以紫色绶带挂于腰间。<br />
上有刻字:大汉丞相/相国。<br />
太尉亦然——大汉太尉。<br />
车骑将军、大将军,以及上、前、后、左、右将军,也基本都是类似的状况。<br />
金印往下,便是比二千石及以上、中二千石及以下的银印青绶。<br />
很好理解:银、铅掺制印,以青色绶带悬挂腰间。<br />
其上刻字同样为职务,如少府匠作大臣、治粟内史、大汉廷尉、御史大夫之类;<br />
须得一提的是——彻侯,同样是金印紫绶。<br />
所以,即便中二千石级别的九卿,以及同为中二千石的御史大夫,其官职匹配的是银印青绶;但在如今汉室,绝大多数九卿都身具彻侯之爵的前提下,大部分九卿腰间,也同样是和丞相一模一样的金印紫绶。<br />
但不同的是,这些由九卿挂在腰间的紫绶金印,刻的却并非职务;<br />
而是爵号。<br />
如:汉魏其侯,汉弓高侯之类。<br />
当然,也有人腰间一枚金印、一枚银印——这便是有彻侯之爵的九卿;<br />
或许会出现腰间有两枚金印者,便是有彻侯之爵的丞相或太尉。<br />
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朝中官员都不会臭显摆,夸张的腰挂二印。<br />
要点脸的,即便有彻侯之爵,也会把彻侯金印收起来,挂银印青绶上朝,平日里以‘彻侯’身份出现在非正式场合,再挂彻侯金印紫绶过过瘾。<br />
不要脸点儿的,也不过是顶着九卿或御史大夫的职务,腰间却挂着彻侯金印,好似这么做,就能和丞相平起平坐了似的……<br />
说的就是你,御史大夫魏其侯窦婴!<br />
当然了,刘舍要退了,窦婴真的要做丞相了。<br />
往后,只要窦婴别真在腰间挂俩金印,也没人会说他不要脸……<br />
说回公孙弘。<br />
此刻,公孙弘腰间的,依旧是象征二百石及以上,六百石以下的铜银黄绶。<br />
但在刘荣一声‘拟诏’之后,公孙弘却施施然起身,走上前,于御阶下方,侧对御榻上的刘荣,以及殿内公卿百官坐下身。<br />
几乎同一时间,笔、墨、布、砚到尾;<br />
公孙弘悬笔半空,便将目光投降御榻上正襟危坐的刘荣。<br />
而后,便是一封草拟封赏诏,再次惊掉了殿内百官公卿的下巴……<br />
“朕尝闻: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br />
“——以史为镜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br />
“——以人为镜者,忠直之臣,犯颜直谏也。”<br />
“先孝景皇帝壮年而崩,朕弱冠而立,以至主少国疑,外蛮轻睨。”<br />
“幸有家臣,曰:桃侯舍;”<br />
“为相五载,兢兢业业,面面俱到,劳苦功高。”<br />
“今以年老而乞骸骨,朕不舍其去也,亦不忍其劳也。”<br />
…<br />
“乃诏进桃侯舍,为皇帝太傅,秩万石。”<br />
“赐桃侯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br />
“——入宗谱,赐宫籍。”<br />
“凡非长安八面临敌,则桃侯舍出入禁中,无召而面圣,皆百无禁忌。”<br />
话音落下,除了停止哭泣,并亚麻呆住的刘舍之外,整个宣室殿内外,都当即一阵哗然。<br />
进皇帝太傅!<br />
赞拜不名,入朝不趋!<br />
入宗谱,赐宫籍!<br />
出入禁中,无召面圣,百无禁忌!<br />
第一条不用说——就是个荣誉性质的皇帝太傅,而非真的去给刘荣上课。<br />
但那也是皇帝太傅啊!<br />
古三公、天子三师之一!<br />
毋庸置疑的帝师!<br />
第二条更夸张——赞拜不名,入朝不趋;<br />
就差个剑履及殿,便能和萧何萧相国、曹参曹相国平起平坐了!<br />
第三条,入宗谱,赐宫籍。<br />
啥意思?<br />
——过去,桃侯一脉仅仅只是‘得赐姓刘’,就只是姓刘而已,压根儿不算老刘家的人;<br />
但往后,桃侯家族,那就真是如假包换的大汉宗亲、刘氏皇族了!<br />
不出意外的话,桃侯家族有相当大的机会,被分封为宗亲诸侯!<br />
最最极端的情况下,身为项氏之后的桃侯家族,甚至可能具备刘汉皇位继承权……<br />
“嘶~”<br />
“刘舍这厮……”<br />
“当真值得陛下这般……?”<br />
…<br />
“陛下,还真舍得啊?”<br />
(本章完)</p>
“拟诏。”<br />
片刻之后。<br />
刘荣已经回到上首御榻,正襟危坐。<br />
刘舍也已经跪地负手,恭闻圣训。<br />
殿内,百官公卿、功侯贵戚,都或真或假的挤出两滴眼泪,以表达对刘舍这位即将告老退休的老丞相的不舍。<br />
——都到了这时候,就别提什么成不成分、奸不奸佞的了。<br />
就算不给刘舍、不给丞相面子,也总得给刘荣一点面子。<br />
毕竟刘荣搞出这么大阵仗,主要的受众——或者说是关中,就是此刻云集于宣室的朝中百官公卿。<br />
而在刘荣一声低沉的‘拟诏’喊出后,那道令所有人关注的老迈身影,再次出现在了众人的视野当中。<br />
此刻,公孙弘身上,只穿着一件米白色御史袍,头上也只一顶象征御史的法冠。<br />
当然,这并不是因为公孙弘被任命为御史了;<br />
而是当今刘荣口谕:凡通过三轮科举,确定能被任命为四百石,却还暂时没有被正式任命的考生、准官员,皆暂且视为‘采风御史’。<br />
这也说得过去。<br />
毕竟采风御史的工作,就是一年到头公费旅游,以‘采风’之名游山玩水,然后将自己从天下各地采集到的‘民风民俗’带回长安作报告。<br />
而参加科举的考生,几乎有九成九都来自于长安方圆百里之外,有大半来自于关东地方郡国;<br />
让这些考生在通过三轮科举之后,拿出一份家乡的采风报告,也完全是题中应有之理。<br />
能拿得出采风报告,自然就可以被称作采风御史了。<br />
真要说起来,反倒是长安朝堂,欠这些‘采风御史’们一笔采风盘缠,以及采风期间的俸禄……<br />
此时的公孙弘身御史官袍、戴御史法冠,腰间铜印以黄色绶带挂在腰带上,就是一副‘二百石及以上,六百石以下级别文官’的打扮。<br />
但公孙弘理论上的官方身份,其实已经是尚书令了。<br />
而且还是被刘荣提格之后,达到比二千石级别的尚书令。<br />
正式得到任命后,公孙弘会穿深红色官袍,头戴中高级文官专属的二梁进贤冠;<br />
腰间印、绶,也将换成象征比二千石及以上级别的银印、青绶。<br />
银印青绶,大概是个什么级别?<br />
——秦汉印、绶制度规定:诸侯王金玺綟绶;<br />
也就是金制玺,以苍绿色绶带系于腰间。<br />
——丞相、太尉,又皇帝太傅、太保、太师等‘秩万石’级别,金印紫绶。<br />
另外在战时,前、后、左、右、上、车骑、大将军等,皆金印紫绶(临时性)。<br />
需得注意的是:诸侯王的‘金玺’,和丞相、太尉及古三公的‘金印’,并不是一回事。<br />
准确的说,是玺、印、章三者之间,有着极为明确的划分。<br />
玺,对于绝大多数后世人而言,都并不陌生。<br />
——始皇嬴政以和氏璧为料,使匠凿制传国玉玺,纂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br />
这,便是象征至高皇权的玉玺。<br />
玉玺的应用场景,主要为正式政令、法令颁布时,为新政策、新法令赋予合法性。<br />
好比某个新政策的推行政令上,盖上那名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的传国玉玺,就等于告诉天下人:这事儿,是朕要做的。<br />
玉玺为证。<br />
往下,自便是诸侯王专属的金玺。<br />
相较于天子玉玺——尤其是极具神话色彩的传国玉玺,诸侯金玺,自然就要低一个档次。<br />
用料肯定没的说——金没玉珍贵;<br />
大小方面,诸侯金玺也要比天子玉玺小一圈,以明确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br />
再有,便是纂字。<br />
不同于传国玉玺上,那直击华夏男性灵魂潮点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br />
诸侯金玺,大都是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的:大汉某王。<br />
其应用场景,和玉玺有些类似,都是在信件、公文上留下印记,以宣示‘这事儿是寡人做的’。<br />
当然,天子有资格制定法令、革新制度,诸侯却并没有。<br />
所以,诸侯金玺的应用场景,往往是在私人往来的信件,以及局限性极大的寥寥几种政令发布时。<br />
其中相对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诸侯王要享受自己的法定权利,征劳于民,让老百姓帮自己白干苦力时,在政令上盖下的诸侯金玺。<br />
但这,并非是为了让老百姓,知道是谁征召自己做苦力;<br />
而是留痕。<br />
——汉室诸侯征劳于民,是有人数额度、时间限度的。<br />
比如梁王,每年可征召民夫三万,劳作四十五日;<br />
如齐王,每年可征召民夫二万,劳作三十日;<br />
再如江都王,每年可征召民夫一万五千,劳作二十日等等——都是根据诸侯国的人口、土地以及富裕程度,来划出的红线。<br />
一旦触及这个红线,无论是多征召了一人,还是多征劳了一日,都会触犯一条对宗亲诸侯而言,比谋反都还要严重的大罪。<br />
——役使国人过律。<br />
这一条,和乱lun、毁祖庙,并称为汉室宗藩三大红线。<br />
而且是高压线,谁碰谁死,神仙都救不回!<br />
与这三条高压线相比,什么谋反、自立乃至刺王杀驾,反倒是诸侯藩王次一级的重罪——顶多就是个死;<br />
而且大概率是病死、溺亡,而非明正典刑。<br />
所以,汉室宗法——或者说是老刘家的‘家法’规定:宗亲诸侯征劳于民,必须发布正式的露布政令,并盖上诸侯王金玺为证。<br />
至于这么做有什么用,这就不得不说汉室诸侯征劳于民,真正有趣的地方了。<br />
按照惯性思维,诸侯王一口气征召几万人,劳作数十日;<br />
就算多征点、多劳作几日——至少人数方面动点手脚,应该是没那么容易被查到的吧?<br />
事实上,很好查。<br />
因为诸侯征劳于民,并不是只发一张‘征劳多少万,劳作多少日’的王令,然后原封不动得抄录数百份,并分发全国上下。<br />
而是每一个地方,都要发去一张针对性的王令,类似于:这个县三百,那个县五百,这个乡八十,那个亭二十……<br />
就这么一封一封王诏发下去,底层民众再笨、再蠢,也总数得清自己村出来应劳的,是不是王令上写的二十或三十人;<br />
至于这些零零散散的王诏加在一起,总数有没有超过人数限额,那就是朝堂御史要干的事儿了。<br />
一旦出现人数过限,或劳作时常超过限度,那直接就是一个役使国人过律的帽子扣下来,纵是尊贵如宗亲诸侯,也不过锒铛下狱的下场。<br />
而证据,就是那一张张印有‘大汉某王’金玺的征劳王令。<br />
——这个县的三百人,是你征的吧?<br />
——那个县的五百人,也是你征得吧?<br />
——还有,这个乡、那个亭……<br />
…<br />
——既然这些都是你征的,那你还有什么好说的?<br />
——这加一块儿都超好几千号人了!<br />
至于劳作时限,那就更没操作空间了。<br />
如果你王令上按规矩写‘劳四十日’,那只要第四十一日没遣散民丁,说不定就要爆发民变!<br />
老百姓又不傻!<br />
说好四十日,真当俺们不识数、不会输日子?<br />
至于直接在王令上写明八十日、一百日——还是那句话,不盖金玺,那就没人认;<br />
盖了金玺,那就是你‘役使国人过律’的铁证。<br />
所以可以这么讲;<br />
——天子玉玺,是极致纯粹的权,几乎不受监督。<br />
而诸侯金玺,既是王权的具象,同时也是王权的牢笼。<br />
在牢笼里,王权可以肆无忌惮;<br />
可一旦触及牢笼边沿,那即便贵为诸侯,也终不过是只触碰高压电线的笼中鸟。<br />
再往下:金印。<br />
说到金印——尤其是‘印’和‘玺’的不同,就不得不提绶带。<br />
所谓绶带,便是自印、玺顶部的孔洞穿过,并将印、玺挂在腰间的布带。<br />
而印、玺二者的不同,便在于绶带自印、玺顶部孔洞穿过的位置。<br />
——玺,在方正的底座之上,还另有半截雕刻。<br />
比如著名的传国玉玺,上半部便交有五龙;<br />
诸侯金玺上半部,则多以龟纽——即‘玄武’为饰,亦偶有山脉雕刻为饰。<br />
无论是天子的传国玉玺,还是诸侯金玺,其供绶带穿过的孔洞,均位于雕刻上方。<br />
即:底座下篆字,上半部雕刻,雕刻之上留孔洞。<br />
而印,则没有上、下半部之分——就是一个方方正正的金属块,底部刻字,顶部平面留有突出的鼻纽。<br />
至于刻字内容,‘印’和诸侯金玺一样:是持有者的职务。<br />
比如丞相金印紫绶,便指丞相腰间的金印,以紫色绶带挂于腰间。<br />
上有刻字:大汉丞相/相国。<br />
太尉亦然——大汉太尉。<br />
车骑将军、大将军,以及上、前、后、左、右将军,也基本都是类似的状况。<br />
金印往下,便是比二千石及以上、中二千石及以下的银印青绶。<br />
很好理解:银、铅掺制印,以青色绶带悬挂腰间。<br />
其上刻字同样为职务,如少府匠作大臣、治粟内史、大汉廷尉、御史大夫之类;<br />
须得一提的是——彻侯,同样是金印紫绶。<br />
所以,即便中二千石级别的九卿,以及同为中二千石的御史大夫,其官职匹配的是银印青绶;但在如今汉室,绝大多数九卿都身具彻侯之爵的前提下,大部分九卿腰间,也同样是和丞相一模一样的金印紫绶。<br />
但不同的是,这些由九卿挂在腰间的紫绶金印,刻的却并非职务;<br />
而是爵号。<br />
如:汉魏其侯,汉弓高侯之类。<br />
当然,也有人腰间一枚金印、一枚银印——这便是有彻侯之爵的九卿;<br />
或许会出现腰间有两枚金印者,便是有彻侯之爵的丞相或太尉。<br />
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朝中官员都不会臭显摆,夸张的腰挂二印。<br />
要点脸的,即便有彻侯之爵,也会把彻侯金印收起来,挂银印青绶上朝,平日里以‘彻侯’身份出现在非正式场合,再挂彻侯金印紫绶过过瘾。<br />
不要脸点儿的,也不过是顶着九卿或御史大夫的职务,腰间却挂着彻侯金印,好似这么做,就能和丞相平起平坐了似的……<br />
说的就是你,御史大夫魏其侯窦婴!<br />
当然了,刘舍要退了,窦婴真的要做丞相了。<br />
往后,只要窦婴别真在腰间挂俩金印,也没人会说他不要脸……<br />
说回公孙弘。<br />
此刻,公孙弘腰间的,依旧是象征二百石及以上,六百石以下的铜银黄绶。<br />
但在刘荣一声‘拟诏’之后,公孙弘却施施然起身,走上前,于御阶下方,侧对御榻上的刘荣,以及殿内公卿百官坐下身。<br />
几乎同一时间,笔、墨、布、砚到尾;<br />
公孙弘悬笔半空,便将目光投降御榻上正襟危坐的刘荣。<br />
而后,便是一封草拟封赏诏,再次惊掉了殿内百官公卿的下巴……<br />
“朕尝闻: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br />
“——以史为镜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br />
“——以人为镜者,忠直之臣,犯颜直谏也。”<br />
“先孝景皇帝壮年而崩,朕弱冠而立,以至主少国疑,外蛮轻睨。”<br />
“幸有家臣,曰:桃侯舍;”<br />
“为相五载,兢兢业业,面面俱到,劳苦功高。”<br />
“今以年老而乞骸骨,朕不舍其去也,亦不忍其劳也。”<br />
…<br />
“乃诏进桃侯舍,为皇帝太傅,秩万石。”<br />
“赐桃侯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br />
“——入宗谱,赐宫籍。”<br />
“凡非长安八面临敌,则桃侯舍出入禁中,无召而面圣,皆百无禁忌。”<br />
话音落下,除了停止哭泣,并亚麻呆住的刘舍之外,整个宣室殿内外,都当即一阵哗然。<br />
进皇帝太傅!<br />
赞拜不名,入朝不趋!<br />
入宗谱,赐宫籍!<br />
出入禁中,无召面圣,百无禁忌!<br />
第一条不用说——就是个荣誉性质的皇帝太傅,而非真的去给刘荣上课。<br />
但那也是皇帝太傅啊!<br />
古三公、天子三师之一!<br />
毋庸置疑的帝师!<br />
第二条更夸张——赞拜不名,入朝不趋;<br />
就差个剑履及殿,便能和萧何萧相国、曹参曹相国平起平坐了!<br />
第三条,入宗谱,赐宫籍。<br />
啥意思?<br />
——过去,桃侯一脉仅仅只是‘得赐姓刘’,就只是姓刘而已,压根儿不算老刘家的人;<br />
但往后,桃侯家族,那就真是如假包换的大汉宗亲、刘氏皇族了!<br />
不出意外的话,桃侯家族有相当大的机会,被分封为宗亲诸侯!<br />
最最极端的情况下,身为项氏之后的桃侯家族,甚至可能具备刘汉皇位继承权……<br />
“嘶~”<br />
“刘舍这厮……”<br />
“当真值得陛下这般……?”<br />
…<br />
“陛下,还真舍得啊?”<br />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