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第433章 文明就是枪毙~<br />
连顺认真的瞅了同僚一眼,忍不住揶揄道:<br />
“你们江苏人,可真别扭。”<br />
“咱旗人就不一样,比如宁古塔和盛京两地隔着几千里,要是遇上了那也可以当场认老乡。”<br />
……<br />
孙晓欢挤出一丝笑容:<br />
“连总戎,咱们还是关心一下城防吧。”<br />
“害,就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呗。城外,咱们在北边挖了6道壕沟、4道土垒墙、3道拒马,布置了3道防线,上面还有红衣大炮呼应。说真的,除了广州,我还真没见过这种铁桶防御。”<br />
“下官听说这支贼兵军中有许多矿工,擅长挖掘地道爆破。”<br />
“无妨,早有准备。”<br />
连顺说的是实话,他从广州城请来了老兵指挥绿营兵沿着城墙内挖地道,埋大瓮。<br />
借鉴的是墨家的智慧~<br />
届时,<br />
可以监听地下的挖掘动静,还可以针对灌水。<br />
总督大人很关心韶州府防务,<br />
从过年到现在,探马几乎每3天就要来一趟。要什么给什么,从来不打磕巴。<br />
……<br />
“孙大人,3000民壮太少,不如再动员一些吧?”<br />
“连总戎,下官不是不想,而是有顾虑!”<br />
“顾虑什么?客民造反?”<br />
“对。”<br />
“害,不至于。客家人都是淳朴善良农夫,那些广府人才是油滑奸诈之辈。”<br />
很显然,<br />
连顺在广州那段不得志的岁月里,与同城的广府人龃龉颇多,有很深的成见。<br />
孙晓欢半信半疑,他宁愿倚重3000广勇,也不愿发动城中占据人口多数的客勇。<br />
身为江南籍文官,<br />
他对地域之争很警惕。<br />
……<br />
次日,<br />
第5军团开始攻城。<br />
35门6磅炮一字排开,炮口抬高。<br />
3门12磅炮稍稍居后~<br />
炮火先清除城外障碍,击毁拒马、矮墙,拔掉那些清军营寨。<br />
炮弹落下,摧枯拉朽。<br />
到午时,<br />
所谓的3道防线,只剩下最后1道。<br />
清军看的心惊胆战,皆传言吴军有炮神助阵。<br />
火炮落点怎么可能有准头呢?<br />
这不合理啊。<br />
大家不都是乱轰一气吗?为什么你们的炮弹长了眼睛?<br />
……<br />
随着吴军火炮慢慢推进,<br />
城墙上,清军火炮也开始反击。<br />
红衣大炮为主,中夹杂着各类子母炮、劈山炮,炮子乱飞。<br />
吴军炮兵已经初步掌握了“估算距离”的简易方法。<br />
战场上,<br />
1名吴军炮兵少尉无视炮弹,勇敢的站在壕沟边缘,伸直右臂,竖起大拇指。<br />
闭左眼,睁右眼。<br />
大拇指左边缘对准城门楼子~<br />
手臂不动,瞬间跳眼(睁左眼,闭右眼)。<br />
他发现,<br />
自己右手的大拇指左边缘在目标位置,跳了半个城门楼子。<br />
……<br />
然后举起千里镜,<br />
默数对应的城墙砖头块数。<br />
根据赵家人提供的情报,一块城砖长1尺。<br />
半个城门楼子,恰好对应了30个垛口加30处垛墙的宽度。<br />
根据砖可以估算,<br />
垛口宽度1尺半,垛墙宽度2尺半。<br />
可推算出,半个城门楼子的宽度是120尺。<br />
由此可知,<br />
120尺再乘以10,自己距离城墙1200尺(399.6米)。<br />
【跳眼法,简单说就是横向距离乘以10,得出目标物和自己之间的距离。唯一前提是熟悉常见物体的尺寸。】<br />
……<br />
一发6磅炮弹落在了城墙的中间偏上位置,砖墙瞬间被砸塌一层。<br />
炮手们心中有数,<br />
再次调整仰角,然后轰击。<br />
炮弹准确命中垛口,碎砖乱飞,站在旁边的清军立马抱着头躲避。<br />
持续1刻钟的炮战,<br />
清军炮火被压制的厉害,吴军炮兵优势明显。<br />
随着更多的火炮往前推进,韶州府清军很快全面位于下风。<br />
……<br />
苗有林满意点头,<br />
第5军团炮兵以6磅火炮为火力中坚。<br />
12磅炮太过沉重,陆路牵引行军速度迟缓,明显拖累步兵。<br />
3磅炮的威力又太小了,对付坚固工事不够用。<br />
6磅炮正好!<br />
炮击半個时辰,<br />
天空阴云集聚,暂时撤兵。<br />
这一天成果斐然,摧毁了城外攻击路径上的障碍,又将北城墙的垛口大部击碎。<br />
城门楼子塌了半边。<br />
韶州府清军士气更为低落,布置在城墙上的火炮被摧毁17门,死伤200余人。<br />
而吴军仅仅付出了 3门火炮和20余名炮兵的代价。<br />
其中1辆炮车修缮完毕,就可投入继续使用。<br />
……<br />
次日清晨,<br />
浈江江面出现了南澳镇3艘快蟹船,2艘米艇。<br />
第5军团的炮兵将火炮拉到江边,双方展开了激烈炮战。<br />
2艘米艇被击沉,1艘快蟹船搁浅被丢弃。<br />
其余清军疯狂逃窜。<br />
苗有林望着那速度飞快的快蟹船,头一次对这种桨帆船船产生了兴趣。<br />
顺风顺水,两侧各有15个桨具,简直是水上飞。<br />
作战不足,逃命有余。<br />
次日,<br />
第5军团再次摆出了攻城的架势,而且是倾巢而出。<br />
“韶州府清军听着,立刻出城投降,可留尔等一命。”<br />
……<br />
见城墙上人影幢幢,并无投降之迹象。<br />
苗有林冷笑,手一挥。<br />
炮手们立刻推炮抵近,大批线膛枪手也组成方阵准备压制城内清军火力。<br />
后方,<br />
第1派遣军团的士兵们扛着数十架新赶制的云梯,跃跃欲试。<br />
虽然做先登死亡概率很大,但是我方火力如此强势,攻城胜算很大,打进去又可以逍遥快活了。<br />
鲜血和女人是这帮炮灰最大的乐趣~<br />
赏银和酒肉,倒是其次。<br />
就连营官张老三自己也承认,吴廷从未在酒肉赏银方面克扣,一向敞开供应。<br />
弟兄们每一仗结束,酒肉吃到吐,赏银的山呼海啸。<br />
随军流动商店,商品应有尽有。<br />
只要你出的起银子,特意给你赶制一件丝绸睡衣也不是不可以。<br />
比如,张老三就了5两给自己添了一套月白色的丝绸睡衣,据说是参照最近江南的流行款式。<br />
人穿上之后,显富贵。<br />
……<br />
“总指挥,你看!”<br />
苗有林瞬间一震,只见城中黑烟滚滚。<br />
有人纵火?<br />
是清军狗急跳墙,还是城中客家人里应外合?<br />
顾不上多想,<br />
他拔出佩剑高呼:<br />
“架云梯,攻城!”<br />
第1派遣军的士兵们顿时鬼哭狼嚎,踩着城外清军狼藉的工事前进。<br />
部分雇佣的客家民夫冒着箭矢、铅子,负责清理破碎拒马,填平壕沟。<br />
他们今天如果活着撤下来了,报酬是3两银子,受伤了给20两,死了的话给40两。<br />
……<br />
苗有林拉开千里镜,观看攻城进展。实际上,<br />
他并不关注厮杀,而是在注视这帮客家民夫的表现。<br />
清军疯狂放箭,子母炮乱轰。<br />
冲在最前面的客家民夫陆续有人中弹倒下。<br />
一颗铅子就能带走一条卑微的人命,死亡悄无声息,在世间留不下任何痕迹。<br />
没人记得他叫什么~<br />
客家民夫扛着土袋,奋力填埋壕沟。<br />
第1派遣军的甲士扛着云梯紧随其后。<br />
炮兵们则是拿出最快手速,疯狂压制城头清军。<br />
火枪手们更是冲到城墙下30丈内,单膝跪地,瞄准城头,见清军冒头就打。<br />
……<br />
突然,<br />
众人的视线内出现了异样,韶州府城墙似乎有两股人在互相厮杀。<br />
“总指挥,好像是城中百姓。”<br />
“是吗?”<br />
苗有林望着城头和清军厮杀在一起的百姓,哈哈大笑。<br />
没一会,<br />
云梯架上城墙,清军全线崩溃。<br />
1刻钟后,<br />
吊桥被人放下,城墙被人从内打开。<br />
乌泱泱的一大群百姓手里举着各类兵器涌出城门。齐刷刷跪在两边。<br />
一名中年富态汉子举着连顺的首级,恭敬跪地:<br />
“韶州草民赵德,拜见大将军。鞑将已枭首,请大军入城。”<br />
苗有林勒马,打量了一下赵德,<br />
笑道:<br />
“你带几个人给大军做向导,迅速控制知府衙门、官仓、武库、兵营,抓捕前清官吏、溃败兵丁。”<br />
“遵命。”<br />
……<br />
5000士兵奉命入城,如水银泻地。<br />
其余人在城外扎营~<br />
军官们在东山步兵士官学校都上过一节课程——行军与驻扎。<br />
其中,<br />
就明确指出了一点:<br />
若遇小城,大军不得全部入城。<br />
只因城内空间有限,大军一旦被敌军堵在城内,地窄物瘠,腾挪不开,后果不堪设想。<br />
必须留出大部兵力驻扎城外,和城内遥相呼应。<br />
韶州府,<br />
就是一个堪称教科书级的例子。<br />
……<br />
苗有林在卫队的簇拥下,第二批进城。<br />
他头一件事就是登上望京门~<br />
台阶上的鲜血还没来得及清理。<br />
尸体从城墙下一直堆到城门楼子,有清兵的有客勇的。仔细估算,客勇尸体是清兵的双倍。<br />
他停住脚步,翻开两具叠在一起的尸体。<br />
上面是一年轻客勇,致命伤在前,被铅弹轰的血肉模糊。底下是一绿营兵,中短刀而死。<br />
城内还在救火。<br />
这把火是客家人主动放的,目制造混乱。<br />
足足2个时辰,<br />
众人才扑灭了大火,三条街被烧成了灰烬。<br />
苗有林诧异的得知,其中2条街都是赵家的产业,赵德不惜以自家的粮油铺引火,堪称果断。<br />
之后,<br />
又殷勤的表示愿意为大军提供粮食、盐巴和布匹。<br />
苗有林琢磨了片刻,决定笑纳。<br />
这样可以减轻朝廷的后勤压力。<br />
赣南暂时支撑不了大军后勤,吃的穿的都要从赣北、皖南转运而来。枪炮弹药甚至是从江宁、苏州转运而来。<br />
……<br />
孙晓欢端坐在知府大堂内,直到被冲进来的士兵一枪托砸翻。<br />
10名文官学校毕业生,仔细审视着这座衙门。<br />
首先就是摘牌,重新挂牌。<br />
当天,<br />
在城中抓捕清军俘虏近6000人,各级文武官佐41人。<br />
老规矩,<br />
押至闹市,当众枪决。<br />
孙晓欢本想高呼几句遗言,希冀能在史书上留下小小一笔。<br />
可惜,<br />
嘴被布条堵了,丧失了临场发挥的机会。<br />
这让他感慨昆山和吴县终究不是老乡,感情太淡,距离太深~<br />
……<br />
底下围观刑场的百姓议论纷纷。<br />
“砍头怎么不用刽子手?”<br />
“这叫枪毙,代表文明。”<br />
“啥叫文明?”<br />
旁边一茶楼常客解释道:<br />
“新来的说书先生讲,文明就是斯文、明理。吴军是文明之师,主张推翻清廷的统治,恢复我汉人天下。所以他们入城后没抢咱老百姓嘛。”<br />
……<br />
仿佛为了验证此人的话。<br />
枪声,骤然响起。<br />
百姓们本能的一缩脖子,再看台上人犯已无人站立。<br />
砍头,血噗噗喷,太野蛮。<br />
枪毙就不一样了,出血不多,尸体还保持了囫囵个,死相相对斯文。<br />
有人感慨:<br />
“我懂了,文明就是枪毙!”<br />
围观百姓眉开眼笑,天马行空。<br />
平日里生活缺少乐子,观看杀人也算一种乐趣,还掌握了一个新词“文明”。<br />
新词,显时尚。<br />
很快就被各行各业引用~<br />
用最文明的说辞,表达最恶毒的咒骂。例如,文明你全家~<br />
……<br />
韶州城中的茶馆、酒楼多了一批赣南的说书先生。<br />
原先的说书先生被新衙门告知,若还想继续吃“说书”这碗饭,就必须去苏州府接受为期1个月的培训。<br />
衙门会负责食宿交通~<br />
培训结束后,工作地点也要换一换。<br />
会白话的去广州。<br />
会客家话的去嘉应州。<br />
会潮州话、福佬话的去潮州。<br />
总之,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br />
而抢走了他们岗位的赣南客家人同行也坦诚的表示,是真的,他们也经历了这样的“集体失业、再就业”。<br />
现在每个月能拿不到1两银子的补贴。<br />
多了这层身份,茶楼掌柜不敢抽水。自己能挣多少,就落袋多少。<br />
遇上事,宣传署的老爷们也会给自己撑腰。<br />
……<br />
苗有林没有浪费时间,<br />
了2天将韶州城内外事务理清,就迅速率兵继续南下,只留下了2个步兵连、1个轻炮连协助文官们守城。<br />
同时,<br />
招募参与抢夺城墙和清军拼杀的客勇1000人,编入辎重营做民夫,每月发饷2两。<br />
出乎意料的是,<br />
他突然召见韶州府客家人首领,赵德,要求其带2个儿子即刻启程去苏州府拜见陛下。<br />
许多人以为是陛下授意,<br />
实际上是苗有林个人临时起意,用意复杂。<br />
……<br />
临行前,<br />
他收下了赵德进献的金银总计5000两。<br />
自己留下了50两金子,其余的通过邮政署寄送给军中的伤亡士兵家眷。<br />
吴廷邮政署以官方信用背书,推出了“寄银”业务。<br />
20两以下汇款,收取5分银手续费。<br />
20两到100两,收取1两手续费。<br />
再往上,暂不接纳。<br />
因为,<br />
不能和“四海钱庄”的业务重叠,那是陛下的又一柄利剑。<br />
(本章完)</p>
连顺认真的瞅了同僚一眼,忍不住揶揄道:<br />
“你们江苏人,可真别扭。”<br />
“咱旗人就不一样,比如宁古塔和盛京两地隔着几千里,要是遇上了那也可以当场认老乡。”<br />
……<br />
孙晓欢挤出一丝笑容:<br />
“连总戎,咱们还是关心一下城防吧。”<br />
“害,就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呗。城外,咱们在北边挖了6道壕沟、4道土垒墙、3道拒马,布置了3道防线,上面还有红衣大炮呼应。说真的,除了广州,我还真没见过这种铁桶防御。”<br />
“下官听说这支贼兵军中有许多矿工,擅长挖掘地道爆破。”<br />
“无妨,早有准备。”<br />
连顺说的是实话,他从广州城请来了老兵指挥绿营兵沿着城墙内挖地道,埋大瓮。<br />
借鉴的是墨家的智慧~<br />
届时,<br />
可以监听地下的挖掘动静,还可以针对灌水。<br />
总督大人很关心韶州府防务,<br />
从过年到现在,探马几乎每3天就要来一趟。要什么给什么,从来不打磕巴。<br />
……<br />
“孙大人,3000民壮太少,不如再动员一些吧?”<br />
“连总戎,下官不是不想,而是有顾虑!”<br />
“顾虑什么?客民造反?”<br />
“对。”<br />
“害,不至于。客家人都是淳朴善良农夫,那些广府人才是油滑奸诈之辈。”<br />
很显然,<br />
连顺在广州那段不得志的岁月里,与同城的广府人龃龉颇多,有很深的成见。<br />
孙晓欢半信半疑,他宁愿倚重3000广勇,也不愿发动城中占据人口多数的客勇。<br />
身为江南籍文官,<br />
他对地域之争很警惕。<br />
……<br />
次日,<br />
第5军团开始攻城。<br />
35门6磅炮一字排开,炮口抬高。<br />
3门12磅炮稍稍居后~<br />
炮火先清除城外障碍,击毁拒马、矮墙,拔掉那些清军营寨。<br />
炮弹落下,摧枯拉朽。<br />
到午时,<br />
所谓的3道防线,只剩下最后1道。<br />
清军看的心惊胆战,皆传言吴军有炮神助阵。<br />
火炮落点怎么可能有准头呢?<br />
这不合理啊。<br />
大家不都是乱轰一气吗?为什么你们的炮弹长了眼睛?<br />
……<br />
随着吴军火炮慢慢推进,<br />
城墙上,清军火炮也开始反击。<br />
红衣大炮为主,中夹杂着各类子母炮、劈山炮,炮子乱飞。<br />
吴军炮兵已经初步掌握了“估算距离”的简易方法。<br />
战场上,<br />
1名吴军炮兵少尉无视炮弹,勇敢的站在壕沟边缘,伸直右臂,竖起大拇指。<br />
闭左眼,睁右眼。<br />
大拇指左边缘对准城门楼子~<br />
手臂不动,瞬间跳眼(睁左眼,闭右眼)。<br />
他发现,<br />
自己右手的大拇指左边缘在目标位置,跳了半个城门楼子。<br />
……<br />
然后举起千里镜,<br />
默数对应的城墙砖头块数。<br />
根据赵家人提供的情报,一块城砖长1尺。<br />
半个城门楼子,恰好对应了30个垛口加30处垛墙的宽度。<br />
根据砖可以估算,<br />
垛口宽度1尺半,垛墙宽度2尺半。<br />
可推算出,半个城门楼子的宽度是120尺。<br />
由此可知,<br />
120尺再乘以10,自己距离城墙1200尺(399.6米)。<br />
【跳眼法,简单说就是横向距离乘以10,得出目标物和自己之间的距离。唯一前提是熟悉常见物体的尺寸。】<br />
……<br />
一发6磅炮弹落在了城墙的中间偏上位置,砖墙瞬间被砸塌一层。<br />
炮手们心中有数,<br />
再次调整仰角,然后轰击。<br />
炮弹准确命中垛口,碎砖乱飞,站在旁边的清军立马抱着头躲避。<br />
持续1刻钟的炮战,<br />
清军炮火被压制的厉害,吴军炮兵优势明显。<br />
随着更多的火炮往前推进,韶州府清军很快全面位于下风。<br />
……<br />
苗有林满意点头,<br />
第5军团炮兵以6磅火炮为火力中坚。<br />
12磅炮太过沉重,陆路牵引行军速度迟缓,明显拖累步兵。<br />
3磅炮的威力又太小了,对付坚固工事不够用。<br />
6磅炮正好!<br />
炮击半個时辰,<br />
天空阴云集聚,暂时撤兵。<br />
这一天成果斐然,摧毁了城外攻击路径上的障碍,又将北城墙的垛口大部击碎。<br />
城门楼子塌了半边。<br />
韶州府清军士气更为低落,布置在城墙上的火炮被摧毁17门,死伤200余人。<br />
而吴军仅仅付出了 3门火炮和20余名炮兵的代价。<br />
其中1辆炮车修缮完毕,就可投入继续使用。<br />
……<br />
次日清晨,<br />
浈江江面出现了南澳镇3艘快蟹船,2艘米艇。<br />
第5军团的炮兵将火炮拉到江边,双方展开了激烈炮战。<br />
2艘米艇被击沉,1艘快蟹船搁浅被丢弃。<br />
其余清军疯狂逃窜。<br />
苗有林望着那速度飞快的快蟹船,头一次对这种桨帆船船产生了兴趣。<br />
顺风顺水,两侧各有15个桨具,简直是水上飞。<br />
作战不足,逃命有余。<br />
次日,<br />
第5军团再次摆出了攻城的架势,而且是倾巢而出。<br />
“韶州府清军听着,立刻出城投降,可留尔等一命。”<br />
……<br />
见城墙上人影幢幢,并无投降之迹象。<br />
苗有林冷笑,手一挥。<br />
炮手们立刻推炮抵近,大批线膛枪手也组成方阵准备压制城内清军火力。<br />
后方,<br />
第1派遣军团的士兵们扛着数十架新赶制的云梯,跃跃欲试。<br />
虽然做先登死亡概率很大,但是我方火力如此强势,攻城胜算很大,打进去又可以逍遥快活了。<br />
鲜血和女人是这帮炮灰最大的乐趣~<br />
赏银和酒肉,倒是其次。<br />
就连营官张老三自己也承认,吴廷从未在酒肉赏银方面克扣,一向敞开供应。<br />
弟兄们每一仗结束,酒肉吃到吐,赏银的山呼海啸。<br />
随军流动商店,商品应有尽有。<br />
只要你出的起银子,特意给你赶制一件丝绸睡衣也不是不可以。<br />
比如,张老三就了5两给自己添了一套月白色的丝绸睡衣,据说是参照最近江南的流行款式。<br />
人穿上之后,显富贵。<br />
……<br />
“总指挥,你看!”<br />
苗有林瞬间一震,只见城中黑烟滚滚。<br />
有人纵火?<br />
是清军狗急跳墙,还是城中客家人里应外合?<br />
顾不上多想,<br />
他拔出佩剑高呼:<br />
“架云梯,攻城!”<br />
第1派遣军的士兵们顿时鬼哭狼嚎,踩着城外清军狼藉的工事前进。<br />
部分雇佣的客家民夫冒着箭矢、铅子,负责清理破碎拒马,填平壕沟。<br />
他们今天如果活着撤下来了,报酬是3两银子,受伤了给20两,死了的话给40两。<br />
……<br />
苗有林拉开千里镜,观看攻城进展。实际上,<br />
他并不关注厮杀,而是在注视这帮客家民夫的表现。<br />
清军疯狂放箭,子母炮乱轰。<br />
冲在最前面的客家民夫陆续有人中弹倒下。<br />
一颗铅子就能带走一条卑微的人命,死亡悄无声息,在世间留不下任何痕迹。<br />
没人记得他叫什么~<br />
客家民夫扛着土袋,奋力填埋壕沟。<br />
第1派遣军的甲士扛着云梯紧随其后。<br />
炮兵们则是拿出最快手速,疯狂压制城头清军。<br />
火枪手们更是冲到城墙下30丈内,单膝跪地,瞄准城头,见清军冒头就打。<br />
……<br />
突然,<br />
众人的视线内出现了异样,韶州府城墙似乎有两股人在互相厮杀。<br />
“总指挥,好像是城中百姓。”<br />
“是吗?”<br />
苗有林望着城头和清军厮杀在一起的百姓,哈哈大笑。<br />
没一会,<br />
云梯架上城墙,清军全线崩溃。<br />
1刻钟后,<br />
吊桥被人放下,城墙被人从内打开。<br />
乌泱泱的一大群百姓手里举着各类兵器涌出城门。齐刷刷跪在两边。<br />
一名中年富态汉子举着连顺的首级,恭敬跪地:<br />
“韶州草民赵德,拜见大将军。鞑将已枭首,请大军入城。”<br />
苗有林勒马,打量了一下赵德,<br />
笑道:<br />
“你带几个人给大军做向导,迅速控制知府衙门、官仓、武库、兵营,抓捕前清官吏、溃败兵丁。”<br />
“遵命。”<br />
……<br />
5000士兵奉命入城,如水银泻地。<br />
其余人在城外扎营~<br />
军官们在东山步兵士官学校都上过一节课程——行军与驻扎。<br />
其中,<br />
就明确指出了一点:<br />
若遇小城,大军不得全部入城。<br />
只因城内空间有限,大军一旦被敌军堵在城内,地窄物瘠,腾挪不开,后果不堪设想。<br />
必须留出大部兵力驻扎城外,和城内遥相呼应。<br />
韶州府,<br />
就是一个堪称教科书级的例子。<br />
……<br />
苗有林在卫队的簇拥下,第二批进城。<br />
他头一件事就是登上望京门~<br />
台阶上的鲜血还没来得及清理。<br />
尸体从城墙下一直堆到城门楼子,有清兵的有客勇的。仔细估算,客勇尸体是清兵的双倍。<br />
他停住脚步,翻开两具叠在一起的尸体。<br />
上面是一年轻客勇,致命伤在前,被铅弹轰的血肉模糊。底下是一绿营兵,中短刀而死。<br />
城内还在救火。<br />
这把火是客家人主动放的,目制造混乱。<br />
足足2个时辰,<br />
众人才扑灭了大火,三条街被烧成了灰烬。<br />
苗有林诧异的得知,其中2条街都是赵家的产业,赵德不惜以自家的粮油铺引火,堪称果断。<br />
之后,<br />
又殷勤的表示愿意为大军提供粮食、盐巴和布匹。<br />
苗有林琢磨了片刻,决定笑纳。<br />
这样可以减轻朝廷的后勤压力。<br />
赣南暂时支撑不了大军后勤,吃的穿的都要从赣北、皖南转运而来。枪炮弹药甚至是从江宁、苏州转运而来。<br />
……<br />
孙晓欢端坐在知府大堂内,直到被冲进来的士兵一枪托砸翻。<br />
10名文官学校毕业生,仔细审视着这座衙门。<br />
首先就是摘牌,重新挂牌。<br />
当天,<br />
在城中抓捕清军俘虏近6000人,各级文武官佐41人。<br />
老规矩,<br />
押至闹市,当众枪决。<br />
孙晓欢本想高呼几句遗言,希冀能在史书上留下小小一笔。<br />
可惜,<br />
嘴被布条堵了,丧失了临场发挥的机会。<br />
这让他感慨昆山和吴县终究不是老乡,感情太淡,距离太深~<br />
……<br />
底下围观刑场的百姓议论纷纷。<br />
“砍头怎么不用刽子手?”<br />
“这叫枪毙,代表文明。”<br />
“啥叫文明?”<br />
旁边一茶楼常客解释道:<br />
“新来的说书先生讲,文明就是斯文、明理。吴军是文明之师,主张推翻清廷的统治,恢复我汉人天下。所以他们入城后没抢咱老百姓嘛。”<br />
……<br />
仿佛为了验证此人的话。<br />
枪声,骤然响起。<br />
百姓们本能的一缩脖子,再看台上人犯已无人站立。<br />
砍头,血噗噗喷,太野蛮。<br />
枪毙就不一样了,出血不多,尸体还保持了囫囵个,死相相对斯文。<br />
有人感慨:<br />
“我懂了,文明就是枪毙!”<br />
围观百姓眉开眼笑,天马行空。<br />
平日里生活缺少乐子,观看杀人也算一种乐趣,还掌握了一个新词“文明”。<br />
新词,显时尚。<br />
很快就被各行各业引用~<br />
用最文明的说辞,表达最恶毒的咒骂。例如,文明你全家~<br />
……<br />
韶州城中的茶馆、酒楼多了一批赣南的说书先生。<br />
原先的说书先生被新衙门告知,若还想继续吃“说书”这碗饭,就必须去苏州府接受为期1个月的培训。<br />
衙门会负责食宿交通~<br />
培训结束后,工作地点也要换一换。<br />
会白话的去广州。<br />
会客家话的去嘉应州。<br />
会潮州话、福佬话的去潮州。<br />
总之,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br />
而抢走了他们岗位的赣南客家人同行也坦诚的表示,是真的,他们也经历了这样的“集体失业、再就业”。<br />
现在每个月能拿不到1两银子的补贴。<br />
多了这层身份,茶楼掌柜不敢抽水。自己能挣多少,就落袋多少。<br />
遇上事,宣传署的老爷们也会给自己撑腰。<br />
……<br />
苗有林没有浪费时间,<br />
了2天将韶州城内外事务理清,就迅速率兵继续南下,只留下了2个步兵连、1个轻炮连协助文官们守城。<br />
同时,<br />
招募参与抢夺城墙和清军拼杀的客勇1000人,编入辎重营做民夫,每月发饷2两。<br />
出乎意料的是,<br />
他突然召见韶州府客家人首领,赵德,要求其带2个儿子即刻启程去苏州府拜见陛下。<br />
许多人以为是陛下授意,<br />
实际上是苗有林个人临时起意,用意复杂。<br />
……<br />
临行前,<br />
他收下了赵德进献的金银总计5000两。<br />
自己留下了50两金子,其余的通过邮政署寄送给军中的伤亡士兵家眷。<br />
吴廷邮政署以官方信用背书,推出了“寄银”业务。<br />
20两以下汇款,收取5分银手续费。<br />
20两到100两,收取1两手续费。<br />
再往上,暂不接纳。<br />
因为,<br />
不能和“四海钱庄”的业务重叠,那是陛下的又一柄利剑。<br />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