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第498章 理想主义者之死<br />
威廉一愣,<br />
脱口而出:<br />
“陛下说的是纽卡门蒸汽机?”<br />
“不不,效率太低了。”<br />
“陛下英明。一百年前,苏格兰的煤矿用畜力排出矿坑内源源不断的积水,一个矿区至少需要300匹马。后来有了纽卡门蒸汽机,提水效率大约相当于5匹马。”<br />
李郁不露声色,盯着他的眼睛:<br />
“再后来呢?”<br />
威廉猛然尾巴骨一麻,感觉自己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br />
他组织了一下语言,<br />
说道:<br />
“发明家瓦特先生致力于改良纽卡门蒸汽机,在好心人的资助下,他取得了一些突破。据说,他的最新改良款机器已经普遍应用在煤矿上了,每台可抵50匹马的效率。”<br />
……<br />
李郁点头:<br />
“很大的突破!”<br />
“是啊。不过,销量有限,用途单一,所以好心的资助人罗巴克先生又破产了。”<br />
气氛有些沉默~<br />
科研的道路上,充满铜臭味。<br />
曾经,<br />
网络有人戏谑:<br />
“亿万富翁的儿子是科研先天圣体。”<br />
“一位天资平平却有意科研读博的化学系本科生,是博导心目中最好的苗子。”<br />
因为,<br />
科研真的很烧钱。<br />
打个比方,<br />
科研就像过沼泽地,你需要不断试错。<br />
将所有的盲区都踩一遍,剩下的路很可能就是正确的路线。<br />
……<br />
以上,特指科研。<br />
而理论则是另外一回事。<br />
理论体系的重大突破纯靠牛人。<br />
比如牛顿、高斯、爱因斯坦一类的~<br />
总结就是,<br />
科研的朵,一般在富裕的土壤绽放。<br />
但理论的朵,会在肥沃不受约束的土壤随机绽放~<br />
……<br />
“你认为,瓦特改良后的蒸汽机最大问题在哪儿?”<br />
“无法作为动力机。”<br />
威廉的话一针见血。<br />
“你不妨再讲的明白些?”<br />
“蒸汽机在不断做往复运动,没有位移,从工业角度看没有,这样的动力没有太大意义。工业需要位移动力,但蒸汽机的简单往复运动显然无法满足。”<br />
“这位瓦特先生心灰意冷了吗?”<br />
“是的。2年前,据说他已经准备居家搬迁去圣彼得堡,在冰天雪地的荒蛮之地了却残生。快动身之前,却被又一位好心商人博尔顿拦下来了,他认为蒸汽机很有前途,为此他愿意提供资金支持瓦特继续科研。”<br />
李郁笑了:<br />
“有希望吗?”<br />
……<br />
“也许5年也许10年,也许到死他也拿不出应用于工业的成熟蒸汽机,谁知道呢?”<br />
威廉的眼神流露出悲悯。<br />
身为同行,<br />
他太清楚科学之路有多艰难,穷极一生默默无闻才是常态。<br />
科学征途上,投资人极其宝贵。<br />
在大清,<br />
天使投资人一般被称为“大傻子”。<br />
买田囤地,躺在家里收租金的才是“聪明人”。<br />
……<br />
李郁暗自窃喜。<br />
曲柄传动——让蒸汽机活塞的直线运动变成了转动运动,从而可以驱动机械,例如车轮。<br />
气缸双联动——进一步提高运行频率。<br />
看样子,<br />
瓦特还要在迷宫里打转几年才能顿悟这两个技术。<br />
吴国的蒸汽工业很有希望抢先一步,从而具备先发优势!<br />
如果,<br />
不是两国相距太远的话,<br />
李郁打算派人去把瓦特家的房子点了,还有第三位投资人博尔顿,肯定厄运连连,光速破产。<br />
众所周知,<br />
陛下做事从不被传统道德观念束缚。<br />
……<br />
“瓦特先生的毅力令人佩服!威廉,你的才能和其相比如何?”<br />
威廉认真思考了一会,<br />
答道:<br />
“我不如他!”<br />
“为何?”<br />
“我出身伦敦富裕中产家庭,从小接受了最系统最完善的教育,故而能够进入牛津大学攻读机械。”<br />
“嗯,臣子们称赞你的微积分课程很有条理。”<br />
“这得感谢牛顿爵士!”<br />
李郁饶有兴趣,追问:<br />
“寡人记得你还兼了伦敦机械协会的副会长?”<br />
“本协会有21位副会长、15位理事长,以及100多位会员。作为副会长,我每年需要自愿缴纳10英镑的会费。”<br />
此时,<br />
伦敦的一户中产家庭年收入大概在50磅到100磅。<br />
所以,10磅会费挺可观。<br />
……<br />
威廉的脸上全是坦荡:陛下,您看我真诚否?<br />
李郁忍不住哈哈大笑。<br />
觉得眼前这位也是个妙人,可用!<br />
遂收敛笑容,<br />
问道:<br />
“寡人欲在皇家科学院下面再设一海外科学院招揽欧洲科学人士,对此,你有什么建议吗?”<br />
“5天!5天之后,我会拿出一份完整的方案。”<br />
……<br />
李郁依旧没忘了画饼。<br />
郑重其事:<br />
“寡人认为你应取得更大的成就,比肩牛顿爵士或许有难度,但超过莱布尼茨问题不大。”<br />
威廉狂喜,<br />
谦卑屈膝,亲口勿了李郁的军靴。<br />
这代表臣服。<br />
他如此谦卑,<br />
是因为停泊金山卫的一艘快剪船带来了伦敦的最新消息。<br />
副使斯当东由于开拓有功,被国王陛下册封为子爵。<br />
使团其余主要成员也获得了极其耀眼的晋升。<br />
就连不幸死掉的马嘎尔尼也获得了极其罕见的死后哀荣,子嗣因此获得了世袭贵族头衔。<br />
……<br />
18世纪,是贵族的时代。<br />
国王对于册封贵族十分谨慎,甚至可以说是吝啬。<br />
开拓东方的功劳太耀眼。<br />
故而,<br />
国王和议会才会如此慷慨。<br />
翻译洪任辉被任命为东印度公司大班。<br />
虽无贵族头衔,但肥的流油。<br />
5年任职所得,回到伦敦就能购买郊区土地建起城堡,吃喝玩乐到老死。<br />
2位负责护航的舰长也获得了越级晋升,一位进入了海军部担任要员,一位重返南洋成为殖民地要员。<br />
这一切都表明,<br />
国王和唐宁街极其重视对东方的外交~<br />
就连牛顿这样的旷世奇才在研究科学之余,都积极的要求进步,和国王打成一片~<br />
我,<br />
威廉,<br />
区区一位靠10磅会费维持副会长头衔的海外殖民地普通人才,凭什么不削尖脑袋往里面钻?<br />
……<br />
世人对西方有个误区。<br />
以为科学家、富商是欧洲人追求的唯二职业成就。<br />
实际上,<br />
应该是:<br />
官僚、富商、科学家。<br />
这3者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多数时候可以跨界。<br />
几百年后的江浙沪,<br />
民间百姓的职业理念也差不多,普遍认为这3项都属于个人职业成就的高峰,且排名不分先后。<br />
其他地区的百姓也也认可这3项,但认为以上排名不可颠倒~<br />
也有小部分区域的理念有较大差异。<br />
例如,<br />
直隶地区,只认第一项。<br />
闽(南)粤(东、南)只认第二项。……<br />
抛开狭隘的、无聊的观念,高屋建瓴的去看待地区文化差异。<br />
我们不难得出一个大胆的想法。<br />
人,本身是没有差异的。<br />
但人需要适应所生存的环境,故其行为、思想逐渐发生变化。<br />
这个变化过程以百年为单位。<br />
最终,<br />
变化会刻入基因,深刻影响绝大部分后人。<br />
从而可以佐证一个论点:<br />
地理决定经济,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又间接反映在各个方面~<br />
不是徐州人彪悍,而是生在“四战之地”必须彪悍。<br />
不是福建佬爱移民,而是生在“九分山一分田的沿海省份”只能出海。<br />
不是西、葡人天生热爱航海,而是生活在“地无三尺平的伊比利亚半岛”只能将目光投向海洋。<br />
同理,<br />
可以解释很多区域的性格特征,文化特征。<br />
无论历史怎么发展,<br />
或许地理才是根本。<br />
……<br />
精于剖析的李郁何其精明,一眼就看破了威廉所求。<br />
没过几日,<br />
海贸署长找上门,表示吴国希望和伦敦那边直!接!做点小生意。<br />
一两船奢侈品~<br />
威廉可搭乘吴国商船,一起回本土,作为报酬,他将获得此趟贸易百分之二的利润。<br />
其余利润,<br />
将用于招募人才,<br />
国籍不限,年龄不限,性别不限,涵盖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军事、文学、哲学~<br />
……<br />
商船将悬挂吴国皇家旗帜~<br />
远航水手一半来自吴国水师,一半雇佣东印度公司的水手。<br />
总之,<br />
利用当前的友好局面,尽快的将触手伸到欧洲。<br />
这是李郁对外战略之文化战略的预热——扩大影响力。<br />
一船皇家冠名的奢侈品,足够轰动整个欧洲上流社会。<br />
然后借助这趟东风,将所得利润全部用于宣传吴国以及招募人才,掀起再一次东方淘金热。<br />
不要小看了文化影响。<br />
浸润得当,堪比一支无敌舰队!<br />
不过,前提是军事实力足够强硬。<br />
……<br />
从松江回苏州,御驾走的是陆路。<br />
李郁想顺便巡视一下道路情况和水利进展。<br />
如今,<br />
水泥路基本覆盖了杭州——湖州——松江——苏州——江宁之间的官道。<br />
反响很好~<br />
长兴水泥厂、英德水泥厂,这两处直属工厂的产量供不应求!<br />
如今,<br />
李郁寄希望于蒸汽机能够提高产能!<br />
光靠堆人工,已经到达产能瓶颈了。<br />
水泥是典型的原料密集产业,选址考究。<br />
长兴和英德两地除了原料之外,还具备一个共同点:水运发达!<br />
即使再过500年,<br />
水运依旧是重工业的生命线。<br />
不毗邻航线的重工业注定成本奇高,亏损连连。<br />
……<br />
一名劳工署的官员,小心翼翼的前来汇报:<br />
“陛下~”<br />
“王署长身染重疾,恐病气有碍圣体,故而让在下前来代为汇报。”<br />
李郁一愣,<br />
追问道:<br />
“是何疾?多久了?”<br />
“伤寒合并疟疾。有3个月了,大夫请了不少,药吃了不少,时好时坏,这几天降温突然就恶化了~”<br />
“人呢?”<br />
“还在挖河现场的临时办公署。”<br />
……<br />
“混账!”李郁大骂一声,“备马,你,前头引路。”<br />
代为奏报的室长被吓了一跳,连忙坐上侍卫驾驶的马车,前头引路。<br />
他也不知道陛下那句“混账”是骂谁?<br />
署长?<br />
还是大夫?<br />
还是因为3个月都不知情而恼火。<br />
侍卫骑兵前后护卫,衣甲鲜亮。<br />
李郁的骑术不错,因为从未放下,一有机会就骑马驰骋。<br />
身披羊毛大氅,避风又御寒。<br />
挖河现场,人声鼎沸。<br />
无数民夫肩挑手挖,工程已持续了大半年。<br />
见大队骑兵赶来,旗帜还绣着金龙。<br />
再傻的百姓也知道这是皇帝驾到,连忙躲避跪拜。<br />
……<br />
临时搭建的板房办公署内,一股浓重的中药味直冲鼻子。<br />
李郁深吸一口气,大步走进板房。<br />
第一感受是简陋,外面刮大风,里面起小风。<br />
说心里话,<br />
不在意伤寒疟疾肯定是假的,病菌比清军可怕100倍。<br />
不过,<br />
有些时候,人没得选择。<br />
躺在病榻上的王六脸色蜡黄,颧骨突出,眼窝深陷。<br />
见李郁进来,<br />
挣扎着将布面巾拉好:<br />
“陛下,您不该来的~咳咳咳。”<br />
李郁也不接话,从侍卫手里接过一张小凳坐下,和王六保持了3尺距离。<br />
还是嗅到了屋里若有若无的臭味。<br />
“为何不撤回府修养?为何不告知寡人?”<br />
……<br />
王六呼哧呼哧喘了一会,<br />
流泪道:<br />
“陛下为天下计提出挖河,群臣反对,唯我一个赞成。我、我挖了半年才发现,挖河工程难,难,太难了~”<br />
又是一阵呼哧呼哧,<br />
李郁自起兵以来,见过了太多濒临死亡的士兵~<br />
人在临死之前,会被死气笼罩。<br />
很难描述,但见过的人都懂。<br />
理想主义者王六,脸上全是死气。<br />
……<br />
“陛下,光苏松两府6横8纵21分支的一级河道网,臣就掉了200万两,还,还没竣工。”<br />
“再挖下去,国库就完了,社稷也完了。”<br />
王六激动的伸出右手,骨瘦如柴的手指张开。<br />
“陛下,停止挖河!恢复徭役吧!”<br />
“臣错了!”<br />
“臣没有脸面回府养病,臣之前想的太简单了,臣~”<br />
旁边的署官也跟着哭了,扑通跪地:<br />
“陛下,署长他自己也是每天跟着民夫挖河工。泥水寒冷,这才~”<br />
李郁缓缓点头,<br />
伸出右手,握住了王六颤抖的手掌。<br />
“所有人,都出去。”<br />
屋内,<br />
只剩下君臣2人,还有木板漏风发出的轻哨。<br />
……<br />
“你没有错!”<br />
“理想主义没有错,错的只是空有理想却缺乏符合现实的手段。”<br />
王六浑身剧烈颤抖,很难说是因为病入膏肓还是过于激动。<br />
“水利,为农业根本!”李郁的嗓音略带狂热,“寡人还要挖通淮河入海河道,让千里黄泛区成为粮仓。”<br />
“到时候,寡人把你的墓移到淮河入海河道旁,让你望着那黄淮之水奔流入海。”<br />
王六呼哧呼哧,好似濒死的耕牛。<br />
不过,笑了~<br />
神情轻松,一副彻底解脱的模样。<br />
……<br />
望着这位已经步入死神殿的臣子~<br />
李郁缓慢松手:<br />
“你,安心的去吧!”<br />
颤抖的手掌逐渐静止。<br />
王六的最后一丝生机随风飘散。<br />
李郁起身,<br />
用只有自己听得见的声音,自言自语道:<br />
“挖河,功在千秋,难在当代。”<br />
“没有人比寡人更懂这里面的难处。若要打通万里河工,要么是金山银海,要么是尸山血海~”<br />
(本章完)</p>
威廉一愣,<br />
脱口而出:<br />
“陛下说的是纽卡门蒸汽机?”<br />
“不不,效率太低了。”<br />
“陛下英明。一百年前,苏格兰的煤矿用畜力排出矿坑内源源不断的积水,一个矿区至少需要300匹马。后来有了纽卡门蒸汽机,提水效率大约相当于5匹马。”<br />
李郁不露声色,盯着他的眼睛:<br />
“再后来呢?”<br />
威廉猛然尾巴骨一麻,感觉自己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br />
他组织了一下语言,<br />
说道:<br />
“发明家瓦特先生致力于改良纽卡门蒸汽机,在好心人的资助下,他取得了一些突破。据说,他的最新改良款机器已经普遍应用在煤矿上了,每台可抵50匹马的效率。”<br />
……<br />
李郁点头:<br />
“很大的突破!”<br />
“是啊。不过,销量有限,用途单一,所以好心的资助人罗巴克先生又破产了。”<br />
气氛有些沉默~<br />
科研的道路上,充满铜臭味。<br />
曾经,<br />
网络有人戏谑:<br />
“亿万富翁的儿子是科研先天圣体。”<br />
“一位天资平平却有意科研读博的化学系本科生,是博导心目中最好的苗子。”<br />
因为,<br />
科研真的很烧钱。<br />
打个比方,<br />
科研就像过沼泽地,你需要不断试错。<br />
将所有的盲区都踩一遍,剩下的路很可能就是正确的路线。<br />
……<br />
以上,特指科研。<br />
而理论则是另外一回事。<br />
理论体系的重大突破纯靠牛人。<br />
比如牛顿、高斯、爱因斯坦一类的~<br />
总结就是,<br />
科研的朵,一般在富裕的土壤绽放。<br />
但理论的朵,会在肥沃不受约束的土壤随机绽放~<br />
……<br />
“你认为,瓦特改良后的蒸汽机最大问题在哪儿?”<br />
“无法作为动力机。”<br />
威廉的话一针见血。<br />
“你不妨再讲的明白些?”<br />
“蒸汽机在不断做往复运动,没有位移,从工业角度看没有,这样的动力没有太大意义。工业需要位移动力,但蒸汽机的简单往复运动显然无法满足。”<br />
“这位瓦特先生心灰意冷了吗?”<br />
“是的。2年前,据说他已经准备居家搬迁去圣彼得堡,在冰天雪地的荒蛮之地了却残生。快动身之前,却被又一位好心商人博尔顿拦下来了,他认为蒸汽机很有前途,为此他愿意提供资金支持瓦特继续科研。”<br />
李郁笑了:<br />
“有希望吗?”<br />
……<br />
“也许5年也许10年,也许到死他也拿不出应用于工业的成熟蒸汽机,谁知道呢?”<br />
威廉的眼神流露出悲悯。<br />
身为同行,<br />
他太清楚科学之路有多艰难,穷极一生默默无闻才是常态。<br />
科学征途上,投资人极其宝贵。<br />
在大清,<br />
天使投资人一般被称为“大傻子”。<br />
买田囤地,躺在家里收租金的才是“聪明人”。<br />
……<br />
李郁暗自窃喜。<br />
曲柄传动——让蒸汽机活塞的直线运动变成了转动运动,从而可以驱动机械,例如车轮。<br />
气缸双联动——进一步提高运行频率。<br />
看样子,<br />
瓦特还要在迷宫里打转几年才能顿悟这两个技术。<br />
吴国的蒸汽工业很有希望抢先一步,从而具备先发优势!<br />
如果,<br />
不是两国相距太远的话,<br />
李郁打算派人去把瓦特家的房子点了,还有第三位投资人博尔顿,肯定厄运连连,光速破产。<br />
众所周知,<br />
陛下做事从不被传统道德观念束缚。<br />
……<br />
“瓦特先生的毅力令人佩服!威廉,你的才能和其相比如何?”<br />
威廉认真思考了一会,<br />
答道:<br />
“我不如他!”<br />
“为何?”<br />
“我出身伦敦富裕中产家庭,从小接受了最系统最完善的教育,故而能够进入牛津大学攻读机械。”<br />
“嗯,臣子们称赞你的微积分课程很有条理。”<br />
“这得感谢牛顿爵士!”<br />
李郁饶有兴趣,追问:<br />
“寡人记得你还兼了伦敦机械协会的副会长?”<br />
“本协会有21位副会长、15位理事长,以及100多位会员。作为副会长,我每年需要自愿缴纳10英镑的会费。”<br />
此时,<br />
伦敦的一户中产家庭年收入大概在50磅到100磅。<br />
所以,10磅会费挺可观。<br />
……<br />
威廉的脸上全是坦荡:陛下,您看我真诚否?<br />
李郁忍不住哈哈大笑。<br />
觉得眼前这位也是个妙人,可用!<br />
遂收敛笑容,<br />
问道:<br />
“寡人欲在皇家科学院下面再设一海外科学院招揽欧洲科学人士,对此,你有什么建议吗?”<br />
“5天!5天之后,我会拿出一份完整的方案。”<br />
……<br />
李郁依旧没忘了画饼。<br />
郑重其事:<br />
“寡人认为你应取得更大的成就,比肩牛顿爵士或许有难度,但超过莱布尼茨问题不大。”<br />
威廉狂喜,<br />
谦卑屈膝,亲口勿了李郁的军靴。<br />
这代表臣服。<br />
他如此谦卑,<br />
是因为停泊金山卫的一艘快剪船带来了伦敦的最新消息。<br />
副使斯当东由于开拓有功,被国王陛下册封为子爵。<br />
使团其余主要成员也获得了极其耀眼的晋升。<br />
就连不幸死掉的马嘎尔尼也获得了极其罕见的死后哀荣,子嗣因此获得了世袭贵族头衔。<br />
……<br />
18世纪,是贵族的时代。<br />
国王对于册封贵族十分谨慎,甚至可以说是吝啬。<br />
开拓东方的功劳太耀眼。<br />
故而,<br />
国王和议会才会如此慷慨。<br />
翻译洪任辉被任命为东印度公司大班。<br />
虽无贵族头衔,但肥的流油。<br />
5年任职所得,回到伦敦就能购买郊区土地建起城堡,吃喝玩乐到老死。<br />
2位负责护航的舰长也获得了越级晋升,一位进入了海军部担任要员,一位重返南洋成为殖民地要员。<br />
这一切都表明,<br />
国王和唐宁街极其重视对东方的外交~<br />
就连牛顿这样的旷世奇才在研究科学之余,都积极的要求进步,和国王打成一片~<br />
我,<br />
威廉,<br />
区区一位靠10磅会费维持副会长头衔的海外殖民地普通人才,凭什么不削尖脑袋往里面钻?<br />
……<br />
世人对西方有个误区。<br />
以为科学家、富商是欧洲人追求的唯二职业成就。<br />
实际上,<br />
应该是:<br />
官僚、富商、科学家。<br />
这3者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多数时候可以跨界。<br />
几百年后的江浙沪,<br />
民间百姓的职业理念也差不多,普遍认为这3项都属于个人职业成就的高峰,且排名不分先后。<br />
其他地区的百姓也也认可这3项,但认为以上排名不可颠倒~<br />
也有小部分区域的理念有较大差异。<br />
例如,<br />
直隶地区,只认第一项。<br />
闽(南)粤(东、南)只认第二项。……<br />
抛开狭隘的、无聊的观念,高屋建瓴的去看待地区文化差异。<br />
我们不难得出一个大胆的想法。<br />
人,本身是没有差异的。<br />
但人需要适应所生存的环境,故其行为、思想逐渐发生变化。<br />
这个变化过程以百年为单位。<br />
最终,<br />
变化会刻入基因,深刻影响绝大部分后人。<br />
从而可以佐证一个论点:<br />
地理决定经济,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又间接反映在各个方面~<br />
不是徐州人彪悍,而是生在“四战之地”必须彪悍。<br />
不是福建佬爱移民,而是生在“九分山一分田的沿海省份”只能出海。<br />
不是西、葡人天生热爱航海,而是生活在“地无三尺平的伊比利亚半岛”只能将目光投向海洋。<br />
同理,<br />
可以解释很多区域的性格特征,文化特征。<br />
无论历史怎么发展,<br />
或许地理才是根本。<br />
……<br />
精于剖析的李郁何其精明,一眼就看破了威廉所求。<br />
没过几日,<br />
海贸署长找上门,表示吴国希望和伦敦那边直!接!做点小生意。<br />
一两船奢侈品~<br />
威廉可搭乘吴国商船,一起回本土,作为报酬,他将获得此趟贸易百分之二的利润。<br />
其余利润,<br />
将用于招募人才,<br />
国籍不限,年龄不限,性别不限,涵盖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军事、文学、哲学~<br />
……<br />
商船将悬挂吴国皇家旗帜~<br />
远航水手一半来自吴国水师,一半雇佣东印度公司的水手。<br />
总之,<br />
利用当前的友好局面,尽快的将触手伸到欧洲。<br />
这是李郁对外战略之文化战略的预热——扩大影响力。<br />
一船皇家冠名的奢侈品,足够轰动整个欧洲上流社会。<br />
然后借助这趟东风,将所得利润全部用于宣传吴国以及招募人才,掀起再一次东方淘金热。<br />
不要小看了文化影响。<br />
浸润得当,堪比一支无敌舰队!<br />
不过,前提是军事实力足够强硬。<br />
……<br />
从松江回苏州,御驾走的是陆路。<br />
李郁想顺便巡视一下道路情况和水利进展。<br />
如今,<br />
水泥路基本覆盖了杭州——湖州——松江——苏州——江宁之间的官道。<br />
反响很好~<br />
长兴水泥厂、英德水泥厂,这两处直属工厂的产量供不应求!<br />
如今,<br />
李郁寄希望于蒸汽机能够提高产能!<br />
光靠堆人工,已经到达产能瓶颈了。<br />
水泥是典型的原料密集产业,选址考究。<br />
长兴和英德两地除了原料之外,还具备一个共同点:水运发达!<br />
即使再过500年,<br />
水运依旧是重工业的生命线。<br />
不毗邻航线的重工业注定成本奇高,亏损连连。<br />
……<br />
一名劳工署的官员,小心翼翼的前来汇报:<br />
“陛下~”<br />
“王署长身染重疾,恐病气有碍圣体,故而让在下前来代为汇报。”<br />
李郁一愣,<br />
追问道:<br />
“是何疾?多久了?”<br />
“伤寒合并疟疾。有3个月了,大夫请了不少,药吃了不少,时好时坏,这几天降温突然就恶化了~”<br />
“人呢?”<br />
“还在挖河现场的临时办公署。”<br />
……<br />
“混账!”李郁大骂一声,“备马,你,前头引路。”<br />
代为奏报的室长被吓了一跳,连忙坐上侍卫驾驶的马车,前头引路。<br />
他也不知道陛下那句“混账”是骂谁?<br />
署长?<br />
还是大夫?<br />
还是因为3个月都不知情而恼火。<br />
侍卫骑兵前后护卫,衣甲鲜亮。<br />
李郁的骑术不错,因为从未放下,一有机会就骑马驰骋。<br />
身披羊毛大氅,避风又御寒。<br />
挖河现场,人声鼎沸。<br />
无数民夫肩挑手挖,工程已持续了大半年。<br />
见大队骑兵赶来,旗帜还绣着金龙。<br />
再傻的百姓也知道这是皇帝驾到,连忙躲避跪拜。<br />
……<br />
临时搭建的板房办公署内,一股浓重的中药味直冲鼻子。<br />
李郁深吸一口气,大步走进板房。<br />
第一感受是简陋,外面刮大风,里面起小风。<br />
说心里话,<br />
不在意伤寒疟疾肯定是假的,病菌比清军可怕100倍。<br />
不过,<br />
有些时候,人没得选择。<br />
躺在病榻上的王六脸色蜡黄,颧骨突出,眼窝深陷。<br />
见李郁进来,<br />
挣扎着将布面巾拉好:<br />
“陛下,您不该来的~咳咳咳。”<br />
李郁也不接话,从侍卫手里接过一张小凳坐下,和王六保持了3尺距离。<br />
还是嗅到了屋里若有若无的臭味。<br />
“为何不撤回府修养?为何不告知寡人?”<br />
……<br />
王六呼哧呼哧喘了一会,<br />
流泪道:<br />
“陛下为天下计提出挖河,群臣反对,唯我一个赞成。我、我挖了半年才发现,挖河工程难,难,太难了~”<br />
又是一阵呼哧呼哧,<br />
李郁自起兵以来,见过了太多濒临死亡的士兵~<br />
人在临死之前,会被死气笼罩。<br />
很难描述,但见过的人都懂。<br />
理想主义者王六,脸上全是死气。<br />
……<br />
“陛下,光苏松两府6横8纵21分支的一级河道网,臣就掉了200万两,还,还没竣工。”<br />
“再挖下去,国库就完了,社稷也完了。”<br />
王六激动的伸出右手,骨瘦如柴的手指张开。<br />
“陛下,停止挖河!恢复徭役吧!”<br />
“臣错了!”<br />
“臣没有脸面回府养病,臣之前想的太简单了,臣~”<br />
旁边的署官也跟着哭了,扑通跪地:<br />
“陛下,署长他自己也是每天跟着民夫挖河工。泥水寒冷,这才~”<br />
李郁缓缓点头,<br />
伸出右手,握住了王六颤抖的手掌。<br />
“所有人,都出去。”<br />
屋内,<br />
只剩下君臣2人,还有木板漏风发出的轻哨。<br />
……<br />
“你没有错!”<br />
“理想主义没有错,错的只是空有理想却缺乏符合现实的手段。”<br />
王六浑身剧烈颤抖,很难说是因为病入膏肓还是过于激动。<br />
“水利,为农业根本!”李郁的嗓音略带狂热,“寡人还要挖通淮河入海河道,让千里黄泛区成为粮仓。”<br />
“到时候,寡人把你的墓移到淮河入海河道旁,让你望着那黄淮之水奔流入海。”<br />
王六呼哧呼哧,好似濒死的耕牛。<br />
不过,笑了~<br />
神情轻松,一副彻底解脱的模样。<br />
……<br />
望着这位已经步入死神殿的臣子~<br />
李郁缓慢松手:<br />
“你,安心的去吧!”<br />
颤抖的手掌逐渐静止。<br />
王六的最后一丝生机随风飘散。<br />
李郁起身,<br />
用只有自己听得见的声音,自言自语道:<br />
“挖河,功在千秋,难在当代。”<br />
“没有人比寡人更懂这里面的难处。若要打通万里河工,要么是金山银海,要么是尸山血海~”<br />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