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第546章 帝国的经济逻辑~<br />
宿营时,<br />
疲惫不堪的随军反复查看手里的牛皮地图。<br />
摇头哀叹:<br />
“这样下去不行的,我们永远也咬不住阿桂的尾巴。”<br />
上尉白健仁也毫无形象的躺着,嘴里咀嚼肉条。<br />
随口问道:<br />
“那你有其他办法吗?”<br />
“绕道。绕道顺宁府兜到清军左侧或者前头阻击。”<br />
白健仁诧异,盯着参谋:<br />
“你怎么知道清军的路线?”<br />
“阿桂只有 2个选择,他要么入川,要么入缅。”参谋思维清晰,“入川,得走茶马古道,险峻狭窄,必须丢弃大部分辎重。而且根据情报,他和四川巡抚孙士毅素来不和。所以,他肯定会走永历帝旧路。”<br />
……<br />
参谋的绕路计划理论可行,实际很难。<br />
需要执行之军队士兵足够精锐、坚决、且人人有双翻山越岭的铁脚板。<br />
白健仁和一众兄弟商议后觉得可以试试,富贵险中求。<br />
次日,<br />
他们从后续友军手里得到了足够的后勤物资。<br />
正要开拔时,<br />
快马传来了最新军令。<br />
“陛下有令,若阿桂要离境,我军即网开一面,尾随驱逐确保其出境,且不再返回云南即可。”<br />
“第 7军团暂驻云南,修筑边境工事,密切关注第 5次清缅战争,不得插手。”<br />
军官错愕,参谋诧异。<br />
不解归不解,陛下旨意必须执行。<br />
于是,<br />
第 7军团立刻放慢了追击速度。同时分兵取云南各州县,肃清残余。<br />
……<br />
云南无满城,极少数八旗官佐也跟随阿桂走了,所以压根就没有“大清忠良”。<br />
吴军兵锋一至,立马开城跪迎。<br />
仗打到这份上,傻子都看清楚了——大清完了。<br />
除了那些世袭土司~<br />
虽然吴廷开出了明确招安价码,且有湘西血腥前例,但愿意离开部落举家去松江府过富家翁日子的土司依旧不到半数。<br />
意料之外,情理当中。<br />
6日后,<br />
大批文官进驻广西、云南、湘西、黔东。<br />
东山文官学校毕业生全部售罄,就连学校附近溜达的几条流浪狗也跟着熟悉的学生踏上旅程,蹲在县衙门口,从此高犬一等,吃喝不愁。<br />
……<br />
最新规定:<br />
地方州县设正式文官 5名,武官 1名,文吏 5名。<br />
任期 4年,到期后必须流转。<br />
然而,<br />
数目远远不够。<br />
新的文官种子还没长成。<br />
坑多,萝卜少。<br />
在这种情况下,李郁从陆军的立功将士名单中挑选准尉以下 200多人,外放补缺。<br />
这些人处理地方事务的能力有缺,但忠心足够。<br />
授官时,尽量安置到边疆州县。<br />
同时抽调一部分文吏作为其幕府师爷,辅佐处理杂务。<br />
……<br />
李郁曾和重臣们讲过:<br />
未来的帝国,只要江、浙、粤三省可以顺利推广工业革命,赣、鄂、湘、豫四省小农经济健康安稳,朝廷就可以从容应对任何问题。<br />
其余省份只要不造反。<br />
哪怕年年拖欠钱粮,都不会造成实质影响。<br />
朝廷完全可以接受这些地区长期维持合理范围内的“皇粮拖欠现象”,并不打算催缴。<br />
遑论边疆州县了~<br />
赴任之主官无需才具出众,只需确保治下秩序安稳即可。<br />
……<br />
如此论点,基于 2点:<br />
征税成本和用兵成本。<br />
阐述开来就是:<br />
催缴欠粮 1石,需要成本 1石 5(官差薪俸、运输损耗、人为火耗),相当不划算。<br />
一旦逼反了百姓,还要靡费军费。<br />
与其石头榨油,不如经营好上述 7省。<br />
同时将眼光投向海外,殖民南洋、倾销欧陆。<br />
……<br />
李郁在东山文官学校授课时,曾强调:<br />
帝国的根本,只有 2件事。<br />
一,稳定有效的官僚制度。<br />
二,能够顺利合理地从民间活动中获得财税收入。<br />
这两件事不出问题,帝国就可以千秋万代。<br />
砸了一件事,但是另外一件事保住了,帝国也能维持惯性,继续前进。<br />
……<br />
毕业生在临行前皆被告知,陛下崇尚“无为而治”,大家到了地方上,与其挖地三尺不如无为而治。<br />
钱粮拖欠无需苛责。<br />
白纸黑字,详细造册记录即可。<br />
债主不可主动放弃债主的身份,才能确保百姓们记得恩情。<br />
但是,<br />
对待治下不服王化者,绝不可手软。<br />
事态紧急时各地方官可自行组织武力进场,事后报备即可,偶有出格,一概不问。<br />
此外,<br />
明确要求了各州县巡警数目。<br />
省城不得超过 500,府城不得超过 200,县城不得超过 100。必须保证一半巡警在当地招募。<br />
要求身家清白,家族人丁兴旺。<br />
20岁以下,体格健壮,识字会写字。<br />
……<br />
另外一半巡警,尽量招募广东客家人。<br />
粤北地少人多,环境恶劣。即使开了矿禁,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br />
加之客家和广府的百年积怨,客家人很难在珠三角做工、经商。<br />
李郁权衡利弊,决定大举吸纳客家青年入巡警,入军队。短短一年之内吸纳了粤北青年 15000人。<br />
15000个家庭,家里少了一张吃饭的嘴,同时多了一份汇款收入。<br />
一正一反,立马脱困。<br />
不敢说富裕,至少吃饭穿衣无忧。<br />
在李郁筹划的帝国蓝图中,珠三角地区很重要,地位丝毫不亚于江南。<br />
定位是:<br />
工业集聚+海贸枢纽+海军基地。<br />
为此,<br />
一定要解决粤北客家人的生计,给广东排除隐患。<br />
帝王的心思很深沉,但并不复杂。<br />
帝王没有爱,也没有恨,眼睛里只有满盘的棋子和得失。<br />
……<br />
腾冲。<br />
一个充满动感的地名。<br />
阿桂率领的远征军主力浩浩荡荡开至此地。<br />
队伍从 16万人竟然扩大到了 22万人,多出来的 6万人是贫苦百姓,扶老携幼自愿跟着走的。<br />
乞活!<br />
赵庄文在武昌见识过土地对于农夫的意义。<br />
所以,<br />
他故伎重演,说服阿桂沿途宣传:<br />
凡是跟随远征军南下者都可分地,战兵可得 100亩,男丁可得 50亩。<br />
简单粗暴,钩咸饵直。<br />
一个简单的口号就卷走了无数百姓。<br />
……<br />
帐内,<br />
阿桂突然低声道:<br />
“赵先生,本王有一事不解。”<br />
“王爷,我也不解。”<br />
俩人对视,同时长叹。<br />
聪明人交流就是这样,无需说透,一点就通。<br />
俩人终究被时代所局限,想破头也不会想到吴皇是故意放他们一马,借阿桂的刀,给南洋小霸王贡榜王朝持续放血。几千年来,中原王朝的君主从来就没拿正眼瞧过南洋的土地。<br />
鸡肋,而且很难统治。<br />
热带特有的时疫、蚊虫和酷热,导致非战斗减员远远大于战场减员。<br />
大汉、大唐、大明都尝试过,最终都放弃了。<br />
像吴廷这种精打细算的商贾政权,怎么会对贡榜王朝的土地感兴趣?<br />
阿桂甚至怀疑,吴皇会主动放弃陕甘以及西域。<br />
……<br />
大帐内,<br />
一身戎装的阿迪斯急匆匆闯入:<br />
“报父帅,孟养土司派使前来抗议。”<br />
“带上来。”<br />
一名汉人通议手持书信走进大帐。<br />
“下官拜见王爷,贵军陈兵边境,滋扰地方。我方需要一个说法。下官必须提醒王爷,孟养土司乃贡榜王朝国王任命,不属大清土邦。”<br />
阿桂笑笑:<br />
“我奉大清皇帝之命,率大军 50万讨伐龚邦。”<br />
“给你 10息,想清楚是认祖归宗还是做个异国亡魂。”<br />
……<br />
话音未落,刀斧手入帐。<br />
使者面如土色~<br />
清缅战争又要开打了?<br />
赵庄文察言观色,凑过去:<br />
“贵使,这次不同往时,这次我们不走了。”<br />
通译脸色煞白,盯着赵庄文。<br />
赵庄文凑近他,低声耳语:<br />
“吴军把我们从云南赶出来了。可我们还有十几万大军,鸠占鹊巢,准备打下阿瓦改名南京。说句托大的,大清兵打不过吴军,还打不过你们吗?”<br />
通译瞬间秒懂,扑通跪下。<br />
“迷途之人愿幡然醒悟,认祖归宗。”<br />
“哎呀,先生快快请起。”<br />
……<br />
当晚,<br />
识时务的使者送回信件,告知孟养土司一切正常,清军已经退回,还赔偿白银 1000两。<br />
次日清楚,他作为向导带路。<br />
阿桂亲率清军精锐骑兵突袭土司所在,擒贼先擒王,斩杀 2000精锐土司兵。<br />
猝不及防的土司家族灰飞烟灭。<br />
之后,<br />
清军分兵三路,从北向南横扫孟养土司各邦。<br />
每战,皆由将官率本部重甲步兵打先锋,凶悍无比,士气如虹。<br />
阿桂还说服了将官们,同意将缴获的金银分给兵丁,将所得牲畜、布匹、女子分给随军的百姓们。<br />
……<br />
他意味深长的告诉在场所有人:<br />
“从今往后,大家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不分满汉,不分军民。”<br />
“勿复南明旧事。”<br />
帐内文武皆点头。<br />
千总、知县以上官员当众杀白马歃血为盟。<br />
进入木邦土司境内,远征军打出了替天行道,讨伐无道的口号,一路攻城略地,好似猛龙入江。<br />
因素很多:<br />
一,阿桂就藩云南后,整军有方。<br />
二,阿桂有威信,人格魅力足,做事公平,部下敬畏。<br />
三,远征军穷途末路,穷凶极恶。<br />
……<br />
而吴军不慌不忙的收拢难民、驱使俘虏在腾冲各处关隘修筑棱堡。<br />
命名为“腾冲防线”。<br />
同时,<br />
在防线后方 50里外,大量囤积粮草军械。<br />
第 7军团 2个步兵团驻守腾冲,加强 3个野炮连, 1个重炮连, 1个工兵连,以及第 1派遣军。<br />
军团余部,分驻昆明以及滇北,威慑四川。<br />
西南,战争的硝烟逐渐降下。<br />
百姓们对于新朝廷的观感不错。<br />
各级知县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贴出告示,昭告乡民:之前欠账一概废除。百姓欠大清的,一笔勾销。<br />
颁布新的田税、徭役制度。<br />
每亩地分春秋两季,各征收 40斤,每户每年需出一个劳力,服徭役 15天,但不出县。<br />
……<br />
李郁授意农业署接下了征收天下田税的重担,署长范众默欣喜若狂。<br />
如果表现抢眼,农林畜牧大臣就有希望。<br />
他制定了两种征收模式。<br />
一,农业条件优越省份,每年征收两次,每次每亩 60斤。<br />
二,农业条件不理想省份,每年征收两次,每次每亩 40斤。<br />
所谓的第一类涵盖范围如下:<br />
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东、河北<br />
第二类涵盖:<br />
广东、福建(大员属一类)、广西、云南、四川、陕西、甘肃、山西、西域<br />
……<br />
一类区域,必须足额征粮。<br />
二类区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欠缴率不超过 6成都可。<br />
农业署征粮之后,需交给各州县粮食署的直属粮仓保管,出具入库文书。<br />
而粮食署署长是胡雪余一派,不会替范众默遮掩。<br />
这就形成了制约。<br />
此外,<br />
还规定了部分特殊区域,不必交纳粮食,可改为交纳现银。<br />
例如皖南,浙南,福建。<br />
这些都是种植茶叶的主产区,粮食产量很低。<br />
……<br />
李郁还有一桩很头疼、很麻烦的事,长期悬而未决。<br />
那就是——丈量天下田亩!<br />
帝国到底有多少田?它们又属于谁?<br />
这其中的水深的能潜入一头成年蓝鲸。<br />
起兵时,<br />
自己出诡计,快速清理了江南区域的田亩,将江南 8府 1州士绅大户的隐田全部拉出水面,从而确保了稳定的军粮供应。<br />
如今,故伎重演不太可能。<br />
形势不同了。<br />
丈量土地势在必行,但需要大批基层公差,还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br />
……<br />
南方和北方的土地问题,很不一样。<br />
自己软硬兼施,极大程度的解决了江南的土地兼并问题。<br />
如今,<br />
江南不乏拥成千上万工人的大工厂主,但没有类似徐阶这一类的大地主。<br />
姑苏范氏带头将族田卖的所剩无已,仅保留了桑田。<br />
新兴的文武官员们也不敢买田。<br />
而是将银子投入桑叶、茶叶种植,或者购买优质铺子。<br />
……<br />
北方,土地兼并十分严重。<br />
清军入关后,以武力圈占了整个北方接近十分之一的良田。圈为皇庄、王庄、旗产等等,名目繁多~<br />
山东衍圣公家族,拥有 100多万亩土地。<br />
而孔家,只是北方诸多官绅的一个缩影。<br />
李郁私下和多位重臣表示:<br />
帝国需要庞大且健康的小农经济。<br />
北伐时一定要把海量的土地释放出来,然后卖给无地少地农夫。<br />
无偿?<br />
那是不可能的。<br />
重新塑造庞大古老的帝国,光有善心成不了事。<br />
初步打算是:<br />
朝廷清理并接收北方的海量土地,招募缺地农夫耕种,双方约定一个5年分期付粮的方式,低价转让田皮和田骨,批量制造自耕农。<br />
(本章完)</p>
宿营时,<br />
疲惫不堪的随军反复查看手里的牛皮地图。<br />
摇头哀叹:<br />
“这样下去不行的,我们永远也咬不住阿桂的尾巴。”<br />
上尉白健仁也毫无形象的躺着,嘴里咀嚼肉条。<br />
随口问道:<br />
“那你有其他办法吗?”<br />
“绕道。绕道顺宁府兜到清军左侧或者前头阻击。”<br />
白健仁诧异,盯着参谋:<br />
“你怎么知道清军的路线?”<br />
“阿桂只有 2个选择,他要么入川,要么入缅。”参谋思维清晰,“入川,得走茶马古道,险峻狭窄,必须丢弃大部分辎重。而且根据情报,他和四川巡抚孙士毅素来不和。所以,他肯定会走永历帝旧路。”<br />
……<br />
参谋的绕路计划理论可行,实际很难。<br />
需要执行之军队士兵足够精锐、坚决、且人人有双翻山越岭的铁脚板。<br />
白健仁和一众兄弟商议后觉得可以试试,富贵险中求。<br />
次日,<br />
他们从后续友军手里得到了足够的后勤物资。<br />
正要开拔时,<br />
快马传来了最新军令。<br />
“陛下有令,若阿桂要离境,我军即网开一面,尾随驱逐确保其出境,且不再返回云南即可。”<br />
“第 7军团暂驻云南,修筑边境工事,密切关注第 5次清缅战争,不得插手。”<br />
军官错愕,参谋诧异。<br />
不解归不解,陛下旨意必须执行。<br />
于是,<br />
第 7军团立刻放慢了追击速度。同时分兵取云南各州县,肃清残余。<br />
……<br />
云南无满城,极少数八旗官佐也跟随阿桂走了,所以压根就没有“大清忠良”。<br />
吴军兵锋一至,立马开城跪迎。<br />
仗打到这份上,傻子都看清楚了——大清完了。<br />
除了那些世袭土司~<br />
虽然吴廷开出了明确招安价码,且有湘西血腥前例,但愿意离开部落举家去松江府过富家翁日子的土司依旧不到半数。<br />
意料之外,情理当中。<br />
6日后,<br />
大批文官进驻广西、云南、湘西、黔东。<br />
东山文官学校毕业生全部售罄,就连学校附近溜达的几条流浪狗也跟着熟悉的学生踏上旅程,蹲在县衙门口,从此高犬一等,吃喝不愁。<br />
……<br />
最新规定:<br />
地方州县设正式文官 5名,武官 1名,文吏 5名。<br />
任期 4年,到期后必须流转。<br />
然而,<br />
数目远远不够。<br />
新的文官种子还没长成。<br />
坑多,萝卜少。<br />
在这种情况下,李郁从陆军的立功将士名单中挑选准尉以下 200多人,外放补缺。<br />
这些人处理地方事务的能力有缺,但忠心足够。<br />
授官时,尽量安置到边疆州县。<br />
同时抽调一部分文吏作为其幕府师爷,辅佐处理杂务。<br />
……<br />
李郁曾和重臣们讲过:<br />
未来的帝国,只要江、浙、粤三省可以顺利推广工业革命,赣、鄂、湘、豫四省小农经济健康安稳,朝廷就可以从容应对任何问题。<br />
其余省份只要不造反。<br />
哪怕年年拖欠钱粮,都不会造成实质影响。<br />
朝廷完全可以接受这些地区长期维持合理范围内的“皇粮拖欠现象”,并不打算催缴。<br />
遑论边疆州县了~<br />
赴任之主官无需才具出众,只需确保治下秩序安稳即可。<br />
……<br />
如此论点,基于 2点:<br />
征税成本和用兵成本。<br />
阐述开来就是:<br />
催缴欠粮 1石,需要成本 1石 5(官差薪俸、运输损耗、人为火耗),相当不划算。<br />
一旦逼反了百姓,还要靡费军费。<br />
与其石头榨油,不如经营好上述 7省。<br />
同时将眼光投向海外,殖民南洋、倾销欧陆。<br />
……<br />
李郁在东山文官学校授课时,曾强调:<br />
帝国的根本,只有 2件事。<br />
一,稳定有效的官僚制度。<br />
二,能够顺利合理地从民间活动中获得财税收入。<br />
这两件事不出问题,帝国就可以千秋万代。<br />
砸了一件事,但是另外一件事保住了,帝国也能维持惯性,继续前进。<br />
……<br />
毕业生在临行前皆被告知,陛下崇尚“无为而治”,大家到了地方上,与其挖地三尺不如无为而治。<br />
钱粮拖欠无需苛责。<br />
白纸黑字,详细造册记录即可。<br />
债主不可主动放弃债主的身份,才能确保百姓们记得恩情。<br />
但是,<br />
对待治下不服王化者,绝不可手软。<br />
事态紧急时各地方官可自行组织武力进场,事后报备即可,偶有出格,一概不问。<br />
此外,<br />
明确要求了各州县巡警数目。<br />
省城不得超过 500,府城不得超过 200,县城不得超过 100。必须保证一半巡警在当地招募。<br />
要求身家清白,家族人丁兴旺。<br />
20岁以下,体格健壮,识字会写字。<br />
……<br />
另外一半巡警,尽量招募广东客家人。<br />
粤北地少人多,环境恶劣。即使开了矿禁,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br />
加之客家和广府的百年积怨,客家人很难在珠三角做工、经商。<br />
李郁权衡利弊,决定大举吸纳客家青年入巡警,入军队。短短一年之内吸纳了粤北青年 15000人。<br />
15000个家庭,家里少了一张吃饭的嘴,同时多了一份汇款收入。<br />
一正一反,立马脱困。<br />
不敢说富裕,至少吃饭穿衣无忧。<br />
在李郁筹划的帝国蓝图中,珠三角地区很重要,地位丝毫不亚于江南。<br />
定位是:<br />
工业集聚+海贸枢纽+海军基地。<br />
为此,<br />
一定要解决粤北客家人的生计,给广东排除隐患。<br />
帝王的心思很深沉,但并不复杂。<br />
帝王没有爱,也没有恨,眼睛里只有满盘的棋子和得失。<br />
……<br />
腾冲。<br />
一个充满动感的地名。<br />
阿桂率领的远征军主力浩浩荡荡开至此地。<br />
队伍从 16万人竟然扩大到了 22万人,多出来的 6万人是贫苦百姓,扶老携幼自愿跟着走的。<br />
乞活!<br />
赵庄文在武昌见识过土地对于农夫的意义。<br />
所以,<br />
他故伎重演,说服阿桂沿途宣传:<br />
凡是跟随远征军南下者都可分地,战兵可得 100亩,男丁可得 50亩。<br />
简单粗暴,钩咸饵直。<br />
一个简单的口号就卷走了无数百姓。<br />
……<br />
帐内,<br />
阿桂突然低声道:<br />
“赵先生,本王有一事不解。”<br />
“王爷,我也不解。”<br />
俩人对视,同时长叹。<br />
聪明人交流就是这样,无需说透,一点就通。<br />
俩人终究被时代所局限,想破头也不会想到吴皇是故意放他们一马,借阿桂的刀,给南洋小霸王贡榜王朝持续放血。几千年来,中原王朝的君主从来就没拿正眼瞧过南洋的土地。<br />
鸡肋,而且很难统治。<br />
热带特有的时疫、蚊虫和酷热,导致非战斗减员远远大于战场减员。<br />
大汉、大唐、大明都尝试过,最终都放弃了。<br />
像吴廷这种精打细算的商贾政权,怎么会对贡榜王朝的土地感兴趣?<br />
阿桂甚至怀疑,吴皇会主动放弃陕甘以及西域。<br />
……<br />
大帐内,<br />
一身戎装的阿迪斯急匆匆闯入:<br />
“报父帅,孟养土司派使前来抗议。”<br />
“带上来。”<br />
一名汉人通议手持书信走进大帐。<br />
“下官拜见王爷,贵军陈兵边境,滋扰地方。我方需要一个说法。下官必须提醒王爷,孟养土司乃贡榜王朝国王任命,不属大清土邦。”<br />
阿桂笑笑:<br />
“我奉大清皇帝之命,率大军 50万讨伐龚邦。”<br />
“给你 10息,想清楚是认祖归宗还是做个异国亡魂。”<br />
……<br />
话音未落,刀斧手入帐。<br />
使者面如土色~<br />
清缅战争又要开打了?<br />
赵庄文察言观色,凑过去:<br />
“贵使,这次不同往时,这次我们不走了。”<br />
通译脸色煞白,盯着赵庄文。<br />
赵庄文凑近他,低声耳语:<br />
“吴军把我们从云南赶出来了。可我们还有十几万大军,鸠占鹊巢,准备打下阿瓦改名南京。说句托大的,大清兵打不过吴军,还打不过你们吗?”<br />
通译瞬间秒懂,扑通跪下。<br />
“迷途之人愿幡然醒悟,认祖归宗。”<br />
“哎呀,先生快快请起。”<br />
……<br />
当晚,<br />
识时务的使者送回信件,告知孟养土司一切正常,清军已经退回,还赔偿白银 1000两。<br />
次日清楚,他作为向导带路。<br />
阿桂亲率清军精锐骑兵突袭土司所在,擒贼先擒王,斩杀 2000精锐土司兵。<br />
猝不及防的土司家族灰飞烟灭。<br />
之后,<br />
清军分兵三路,从北向南横扫孟养土司各邦。<br />
每战,皆由将官率本部重甲步兵打先锋,凶悍无比,士气如虹。<br />
阿桂还说服了将官们,同意将缴获的金银分给兵丁,将所得牲畜、布匹、女子分给随军的百姓们。<br />
……<br />
他意味深长的告诉在场所有人:<br />
“从今往后,大家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不分满汉,不分军民。”<br />
“勿复南明旧事。”<br />
帐内文武皆点头。<br />
千总、知县以上官员当众杀白马歃血为盟。<br />
进入木邦土司境内,远征军打出了替天行道,讨伐无道的口号,一路攻城略地,好似猛龙入江。<br />
因素很多:<br />
一,阿桂就藩云南后,整军有方。<br />
二,阿桂有威信,人格魅力足,做事公平,部下敬畏。<br />
三,远征军穷途末路,穷凶极恶。<br />
……<br />
而吴军不慌不忙的收拢难民、驱使俘虏在腾冲各处关隘修筑棱堡。<br />
命名为“腾冲防线”。<br />
同时,<br />
在防线后方 50里外,大量囤积粮草军械。<br />
第 7军团 2个步兵团驻守腾冲,加强 3个野炮连, 1个重炮连, 1个工兵连,以及第 1派遣军。<br />
军团余部,分驻昆明以及滇北,威慑四川。<br />
西南,战争的硝烟逐渐降下。<br />
百姓们对于新朝廷的观感不错。<br />
各级知县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贴出告示,昭告乡民:之前欠账一概废除。百姓欠大清的,一笔勾销。<br />
颁布新的田税、徭役制度。<br />
每亩地分春秋两季,各征收 40斤,每户每年需出一个劳力,服徭役 15天,但不出县。<br />
……<br />
李郁授意农业署接下了征收天下田税的重担,署长范众默欣喜若狂。<br />
如果表现抢眼,农林畜牧大臣就有希望。<br />
他制定了两种征收模式。<br />
一,农业条件优越省份,每年征收两次,每次每亩 60斤。<br />
二,农业条件不理想省份,每年征收两次,每次每亩 40斤。<br />
所谓的第一类涵盖范围如下:<br />
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东、河北<br />
第二类涵盖:<br />
广东、福建(大员属一类)、广西、云南、四川、陕西、甘肃、山西、西域<br />
……<br />
一类区域,必须足额征粮。<br />
二类区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欠缴率不超过 6成都可。<br />
农业署征粮之后,需交给各州县粮食署的直属粮仓保管,出具入库文书。<br />
而粮食署署长是胡雪余一派,不会替范众默遮掩。<br />
这就形成了制约。<br />
此外,<br />
还规定了部分特殊区域,不必交纳粮食,可改为交纳现银。<br />
例如皖南,浙南,福建。<br />
这些都是种植茶叶的主产区,粮食产量很低。<br />
……<br />
李郁还有一桩很头疼、很麻烦的事,长期悬而未决。<br />
那就是——丈量天下田亩!<br />
帝国到底有多少田?它们又属于谁?<br />
这其中的水深的能潜入一头成年蓝鲸。<br />
起兵时,<br />
自己出诡计,快速清理了江南区域的田亩,将江南 8府 1州士绅大户的隐田全部拉出水面,从而确保了稳定的军粮供应。<br />
如今,故伎重演不太可能。<br />
形势不同了。<br />
丈量土地势在必行,但需要大批基层公差,还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br />
……<br />
南方和北方的土地问题,很不一样。<br />
自己软硬兼施,极大程度的解决了江南的土地兼并问题。<br />
如今,<br />
江南不乏拥成千上万工人的大工厂主,但没有类似徐阶这一类的大地主。<br />
姑苏范氏带头将族田卖的所剩无已,仅保留了桑田。<br />
新兴的文武官员们也不敢买田。<br />
而是将银子投入桑叶、茶叶种植,或者购买优质铺子。<br />
……<br />
北方,土地兼并十分严重。<br />
清军入关后,以武力圈占了整个北方接近十分之一的良田。圈为皇庄、王庄、旗产等等,名目繁多~<br />
山东衍圣公家族,拥有 100多万亩土地。<br />
而孔家,只是北方诸多官绅的一个缩影。<br />
李郁私下和多位重臣表示:<br />
帝国需要庞大且健康的小农经济。<br />
北伐时一定要把海量的土地释放出来,然后卖给无地少地农夫。<br />
无偿?<br />
那是不可能的。<br />
重新塑造庞大古老的帝国,光有善心成不了事。<br />
初步打算是:<br />
朝廷清理并接收北方的海量土地,招募缺地农夫耕种,双方约定一个5年分期付粮的方式,低价转让田皮和田骨,批量制造自耕农。<br />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