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http://www.yunmengshuyuan.cc!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p>    到了 1786年。<br />
    明眼人都看清了帝国的殖民思路。<br />
    帝国在殖民地以武力直接掠夺资源,直接收税。在半殖民地是以武力为威慑,隐蔽掠夺资源,间接收税。<br />
    吴廷在殖民地派驻总督,税务官,军队。<br />
    在半殖民地只驻军,日常并不干涉各国事务,主打一个渗透和威慑。<br />
    半殖民地移民多来自云南、广西、四川、广东。<br />
    殖民地移民多来自广东、福建。<br />
    去半殖民地可走陆路。<br />
    去殖民地必须走海运。<br />
    去半殖民地之移民,大多怀揣一个“异国地主梦”,奔着定居去的。<br />
    去殖民地之移民,大多和老家“书信不绝”,目标是“衣锦还乡”,即使自己回不去,儿子孙子也要抱着自己的骨灰坛回去。<br />
    ……<br />
    另外,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br />
    殖民地移民婚配普遍困难,对土著女实在是下不了嘴。<br />
    土著是人,似人非人。<br />
    哪怕是再穷困的移民也羞于娶当地土著为妻,如果不小心弄出了混血后裔,也被人耻笑。<br />
    半殖民地移民,婚配很容易。<br />
    因为中南半岛有太多的汉裔后人,例如明乡人。文化、语言、像貌都无甚差异,婚配几无隔阂~<br />
    那些宋朝遗民、明朝遗民纷纷掏出家谱证明自己曾经是“尊贵的上国老爷”,然后主动和新来的“泥腿子上国老爷”结亲。<br />
    强强联合。<br />
    上扛君主,下压土著,亲家联手,一起发财。<br />
    各国君主既警惕又无奈。<br />
    不敢打击,吴军会出手。<br />
    不能打击,因为整个中南半岛的上层都来自于“宋、明遗民”,打击这个阶层,等于间接否决自己。<br />
    ……<br />
    根据殖民部官员所述:<br />
    湄公河、湄南河、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红河之上,悬挂帝国五色星条旗的商船来回穿梭。与第 4军团的蒸汽战舰巡航相遇,商贾水手皆欢呼雀跃。<br />
    沿岸矿脉,皆属吴商。<br />
    繁华城市,吴商店铺鳞次栉比。<br />
    湄公河平原、湄南河平原、伊洛瓦底平原,汉民跑马圈地,中小汉民地主多如牛毛。土著为躲避税赋,纷纷携田投效为佃。<br />
    深山老林,武装砍伐。<br />
    重要码头,吴国的官方和民间造船业声势浩大。<br />
    无数子民在南洋辛勤劳作,为帝国开拓,为自己致富<br />
    ……<br />
    吴皇宫,御前会议。<br />
    听完以上描述,气氛却有些沉闷。<br />
    李郁环视四周,对众大臣的担忧了如指掌。<br />
    笑道:<br />
    “诸位爱卿,为何一言不发?”<br />
    经济大臣范京挤出笑容,说道:<br />
    “臣担心中南半岛之移民和宋明遗民融合后,羽翼渐丰,将来会生出悖逆之心,对母国形成巨大威胁。”<br />
    农林水产大臣范众默也点头:<br />
    “当代移民心中感念陛下恩情,可第二代、第三代呢?他们早晚会忘记自己的身份,甚至会对上国心存怨念。”<br />
    ……<br />
    就连一向开明的财政大臣胡雪余也点头。<br />
    工业大臣杜仁突然开口:<br />
    “诸位同僚所言确有道理。臣建议限制保护国的工业发展,让他们永远无法迈入工业国的门槛。”<br />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点头。<br />
    在此基础上在,众人又提出了若干条“殖民地制衡建议”。<br />
    例如:<br />
    “在各国物色扶持一到两个地方势力,作为暗棋,制衡君主。”<br />
    “放任中南半岛各部族之间的小规模武装摩擦。”<br />
    “让各国移民无法形成一个整体。例如,让广府移民和客家移民在安南共存,让潮汕人和湖南人在暹罗共存,让流放旗人余孽和汉民在湄公河平原共存,让阿桂部和广西人在缅地共存。”<br />
    “必要时,授意帝国的巨商联手,用经济手段打垮殖民地崛起的任何经济产业。”<br />
    “禁止巨商家族在南洋生根发芽。”<br />
    “帝国的各个勋贵家族出一二分支血脉扎根南洋,内外牵制。”<br />
    一条条策略狠辣刁毒。<br />
    全部实施的话,帝国周边将无一国可享安宁。<br />
    ……<br />
    总之,<br />
    吴廷的大臣们对于殖民地早晚会诞生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有足够的清醒认知。<br />
    李郁哑然失笑。<br />
    原来这帮儒生啥都懂,只是装作不懂罢了。<br />
    封建帝王不爱搞殖民是担心被反噬,所以宁可不要殖民地资源,也不能留下隐患。<br />
    儒生们是帝王的嘴替。<br />
    儒生们或许是对的。<br />
    如果李郁一心想做个封建大帝的话,也不能开启殖民的大门。<br />
    李郁望着屋内这一群“不惮以最大恶意琢磨别人”的江南籍重臣们,突然想到,鲁迅先生诞生在这片土地上或许不是意外。<br />
    ……<br />
    更有教育大臣吴敖突然冒出一句:<br />
    “臣,觉得教育也是可以出海的。”<br />
    众人直勾勾望着他。<br />
    吴敖显然早有准备:<br />
    “让保护国上层子弟来苏进修是对的,但臣认为还不够,还可以在当地开设汉语学校,针对中下层子弟,培养殖民地本土精英。”<br />
    李郁笑了。<br />
    “寡人准了, 150万两经费分 5年给。你去找财神爷批。”<br />
    胡雪余连忙拱手:<br />
    “部里一定挤出经费,再穷不能穷教育。”<br />
    说完。<br />
    众人眼神古怪。<br />
    李郁也瞅了一眼这家伙,心想你莫不是在讽刺寡人?<br />
    ……<br />
    教育大臣吴敖终于抓住了机会,轻声道:<br />
    “陛下,如今各部经费年年攀升,唯独我教育卫生经费停滞不前,臣举步维艰。”<br />
    李郁靠着椅背,舒出一口气:<br />
    “寡人理解你的难处。从今年开始,给你增加 300万两教育年度预算, 100万两卫生经费,引为成例。”<br />
    “请问陛下,增加的教育经费是用在基层学校还是高等学校?”<br />
    “投入到基层学校吧。收 7岁以下孩童,多多考试,选拔优秀生,给其发放全额奖学金继续向上攻读。”<br />
    吴敖很诧异的拱手。<br />
    “陛下仁慈。”<br />
    众人心中了然。<br />
    ……<br />
    李郁顺便就多讲了一些关于教育和人才的措施。<br />
    “帝国要腾飞,就需要普及教育,普及文化。今后逐年扩大基础教育,争取在六到十年之内,催生一两千万识文断字的年轻人。”<br />
    “职业教育也要搞,例如广西云南的少年军校,各大重工的厂办学校,部分衙署的直属专业学校,尽量让专业的人来搞职业学校。”<br />
    “至于说高端人才,寡人在去年的书信里已授意驻欧全权使节贾笑真重金招揽。”<br />
    杜仁忍不住问道:<br />
    “陛下,外国的科学家能为我们所用吗?”<br />
    李郁笑了:<br />
    “科学家也是人,寡人给他们提供优厚的薪水、优越的环境,他们为什么不来?”<br />
    ……范京突然问道:<br />
    “陛下,若是我们自行培养呢?”<br />
    李郁望了他一眼,摇头:<br />
    “高端人才从来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而是大自然的馈赠。与其培养,不如收割。”<br />
    范京眼睛亮了。<br />
    “陛下高哇。挖走他国高端人才,一得一失,对他国的打击是双重的。”<br />
    众人齐刷刷高呼:<br />
    “陛下圣明。”<br />
    李郁也忍不住哈哈大笑,文化输出,好处多多。<br />
    数十年后~<br />
    后人才会明白自己是何等的圣明。<br />
    巨舰大炮、文化仰慕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br />
    ……<br />
    御前会议持续了很久。<br />
    海军的一个分歧引起了很大的纷争。<br />
    造大舰还是造小舰?<br />
    钻研风帆舰还是蒸汽舰?<br />
    最终,李郁力排众议。<br />
    集中资源造小舰。<br />
    定型载炮 33门,排水量 600吨的护卫舰,也称 33护卫舰,大致相当于撒克逊人的五级舰、六级舰。<br />
    帝国海军勤务繁重,巡航、剿匪频繁,大舰未必适合。<br />
    巨舰更无意义。<br />
    图腾巨舰的沉没是会动摇国本的,只能当大爷供起来。大和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br />
    而且当下也缺乏建造一二级舰的技术储备,造千吨以下小舰的技术倒是挺成熟。<br />
    ……<br />
    蒸汽船?风帆船?<br />
    李郁也不敢轻易决断。<br />
    一方面,蒸汽铁甲战舰肯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发展需要时间,如果 30年后技术才全面成熟,这 30年内难道就不打仗了吗?<br />
    所以,<br />
    只能是和稀泥。<br />
    一边搞风帆战舰,一边搞蒸汽战舰。<br />
    逐步淘汰。<br />
    左右互搏。<br />
    ……<br />
    江南造船厂的一名海军随舰工程师,现场讲述了蒸汽船的使用场景:<br />
    逆水行舟,完全无视风向水流。<br />
    只要有煤补给点,续航无限,特别适合内河航运、内河巡逻。在长江、在大运河、额尔齐斯河、湄公河都已得到证明。<br />
    商贾和陆军对蒸汽船好评如潮。<br />
    海军对蒸汽船评价平平。<br />
    原因是遇到大的海浪颠簸时,会出现两侧轮空转的情况。另外还存在动力不足、占据舱室过大、续航短的诟病。<br />
    虽然海军抱怨了一堆,也认为蒸汽舰是未来的发展方向。<br />
    李郁已经明确提出了《船舶驱动力要由明轮向螺旋桨发展》课题,科学院、海军部、造船厂、民间都在琢磨。<br />
    谁先搞定这个课题,陛下将赐下不世袭男爵爵位,赏银币 5万枚,亲自召见,加以勉励。<br />
    ……<br />
    李郁还提出了造铁船的课题,遗憾的是,吴国境内能够理解浮力原理的人不多。<br />
    没办法,<br />
    他下令打造了一艘长 3丈的铁船和一艘长 3丈的水泥船,飘在金鸡湖面。<br />
    围观者人山人海。<br />
    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铁怎么会浮在水面上呢?<br />
    以至于这 2艘船成了景点。<br />
    远观免费,登船收费。<br />
    1两银子买票的人战战兢兢的站在铁船上,左敲敲,右打打。<br />
    奇观。<br />
    甚至有几百里外的富人特意前来一睹新奇。<br />
    ……<br />
    很快,造船署的人给李郁泼了一盆冷水。<br />
    目前的冶金技术无法解决铁船生锈的问题,淡水航行还好一些,在金山卫做试验的一艘铁船锈蚀速度惊人,仅仅 4个月就沉入海底。<br />
    要想搞出铁船,冶金和防锈漆工艺就必须大幅度突破。<br />
    铁船外覆铜板是不可能的,会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完全不可行。<br />
    兜兜转转~<br />
    最后还是回到了铁肋木壳船的老路上,把南洋的柚木固定在铁龙骨排骨上。<br />
    好在帝国的大型高压蒸汽机技术已经成熟。<br />
    从红河开来的 2艘 200吨柚木铁肋蒸汽战舰,拆掉大部分火炮,奢华装修后成为了皇家游艇,命名为“皇家 1号”、“皇家 2号。”<br />
    从此~<br />
    李郁去庐山度假只坐蒸汽船,坐船比骑马舒服 100倍。<br />
    ……<br />
    1786年,世界基本太平。<br />
    欧洲没爆发新的战争,北美各方默默疗伤,亚洲海晏河清。只有罗刹帝国被战争阴影笼罩。<br />
    吴军前线军团在额尔齐斯河、鄂毕河沿岸忙着修筑据点。<br />
    短短半年~<br />
    大小据点已增加了 23处,尤以秋明堡和鄂木斯克堡最为坚固。<br />
    更有高达 45艘蒸汽战舰沿额尔齐斯河巡航,运输物资、火力驰援。<br />
    ……<br />
    愤怒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再次开启大借款模式,向各国银行家借钱,向各国军火商下大订单。<br />
    她计划出动一百万大军夺回秋明。<br />
    著名的近卫军谢苗诺夫团也在其中。<br />
    其决心之大,武备之盛,以至于连带着欧洲的火药钢铁价格都上涨了 3成。<br />
    各国雇佣兵也闻到了血腥味道,黑森的火枪兵,瑞士的长矛兵,普鲁士的军官,法兰克的炮手纷纷入境罗刹。<br />
    打仗好啊。<br />
    不打仗,雇佣兵怎么挣钱?<br />
    ……<br />
    到了 1787年,箭在弦上的叶卡捷琳娜遇到了两个绊脚石。<br />
    一个是伏尔加河畔的游牧部落组成了联盟,盟主是刚刚回归的年轻的土尔扈特大汗。<br />
    另一个是世仇奥斯曼帝国,出动 50万陆海军向克里米亚半岛发起了反攻。<br />
    阴霾笼罩冬宫。<br />
    百万大军被迫临时改变方向。<br />
    以主力开向克里米亚,迎战奥斯曼帝国。以偏师开向伏尔加河流域,清剿部落联盟。<br />
    消息传到伊犁,所有人都笑了。<br />
    野蛮的罗刹帝国终于开入了陛下预设的轨道。<br />
    接下来的事,<br />
    就由不得叶卡捷琳娜反抗了。<br />
    ……<br />
    在前一年~<br />
    也就是 1786年的春天,吴皇和奥斯曼使节友好交谈后,签署了《国际援助条约》,批准帝国向盟友奥斯曼出售军火。<br />
    军售清单包括:<br />
    50万支前膛燧发枪、 2万支前膛线膛枪、 5万支骑兵雷铳、 2000支大抬枪、 100万把刺刀、 5000门各型前膛火炮、 2000套板甲,以及 50名吴军观察员。<br />
    运输分两条路线:<br />
    一条走海路,船队穿越南海、印度洋、驶入红海。<br />
    一条走陆路,车队从伊犁一路向西,抵达黑海之东。<br />
    大炮全部走海运,部分轻武器走陆运。<br />
    ……<br />
    两条道路皆畅通无阻。<br />
    海上~<br />
    南亚次大陆的各国殖民据点允许军火船队停靠,并为船队提供水和食物。此刻若是和吴国翻脸,生意归零,南洋殖民地归零。<br />
    陆上~<br />
    途经部落汗国噤如寒蝉,保持绝对中立。谁敢打军火的主意,奥斯曼帝国和吴帝国的双重怒火可不是闹着玩的。(本章完)</p>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More+

从救下同学妈妈开始混富婆圈

李知漫

新生,我要造福一方

佚名

官道之红色权力

佚名

官场:平步青云

佚名

好好先生的真实面目

佚名

重回1982,从小渔村开始

佚名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