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但还得继续征,漕运得保住,军用不足,也要想办法补足。<br/><br/> 徐秀找来梁行道:“统计一下,本县需要交多少田赋?”<br/><br/> 见他领命前去,徐秀继续同张璁道:“眼下别无他法了,只好开仓,每户一天最多只能领五合,能熬多久熬多久吧。”<br/><br/> 张璁道:“如果来年春耕前能够结束旱情,那一切都还好说。”<br/><br/> ……<br/><br/> 九月,秋收刚刚落下帷幕,江宁县开始了接济百姓的行为,每个村门前,都有德高望重的里正主持取粮,有他作保才可以。<br/><br/> 有这些拿道手里的粮食,心头的恐慌也就慢慢的消散。可也有不长心的浑人敢乱搞贪污,被徐秀放出去监督的人抓了一个现行,当机立断的投入了大牢,非常时期,任何有可能扰乱秩序的行为都将是徐秀的敌人,对待敌人,他可不想心慈手软。<br/><br/> 徐秀闷气的坐在大堂上,他这几天跑了数次南京城,要求南京常平仓支援粮食,可都被打发了回来,说什么南京自身也难以为继,更别说支援了。<br/><br/> 这些话肯定是搪塞,可他毫无办法。<br/><br/> 十月,天气慢慢转凉,可晌午的太阳依旧毒辣,烤的大地进一步的开裂。<br/><br/> 流民终于出现了,来自于应天府周边好多县城的老百姓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时候,树皮,草根。<br/><br/> 徐秀听说那边一把草,已经卖到了七个铜钱。<br/><br/> 他们不知道从哪里听说江宁县有粮食吃,有免费的热粥喝,一窝蜂的拥进了江宁县。<br/><br/> 徐秀无奈在西门外开设粥棚,行接济之事,可终归力有不逮。<br/><br/> 江宁县的老百姓,也与他人发生了矛盾,本身我们自己就不太够吃,眼下又多了上万人抢粮食吃。<br/><br/> 各种矛盾突发,逼得徐秀脚不沾地的安抚,他寻求城内的富户帮助,劝捐的话语说了一遍又一遍,口干舌燥,可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显著的效果。<br/><br/> 荒年成,地主家也没有余粮。<br/><br/> 没有余粮的不止地主家,随着流民涌入,各种消息都交汇了起来。<br/><br/> 大户人家,卖起了牛马。<br/><br/> 二户人家,卖起了庄田。<br/><br/> 三户人家没有什么卖,只能够卖儿卖女。<br/><br/> 来自临县的人说,闺女能卖一斗米,而小男孩,只能有一升米的价格。<br/><br/> 徐秀不能言语,他的心不太好过。这些姑娘,看来一等荒年成过去,就会成了各自人家的儿媳妇了吧,而小男孩吃的多,现在也干不了活,真是不值钱。<br/><br/> 到了这时候,他才体会到后世那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天灾无情人有情,是多么的难能可贵。<br/><br/> 不外乎小农经济遇到自然灾害的抵抗力几乎没有的缘故,能够保存自身,才是正常的。<br/><br/> 后人不能看不起古人,古人也不必非议后人,只是时代发展的不同,所造成的不同局面。<br/><br/> 旱情没有改善的迹象,流民的死亡率陡然而升。<br/><br/> 这已经是徐秀所能做到的极限,可眼看着流民越来越多,粥也慢慢的变清,他不能不着急。<br/><br/> 连带着发往南京的文书也跟着言辞直接了起来。<br/><br/> 百姓无辜,民众惨死,彼辈也能酒肉其中。<br/><br/> 汝等皆刽子手尔。<br/><br/> 可惜除了替他自己拉仇恨外,惹得南京上风讨厌外,一点用处都没有。<br/><br/> 城中的粮食,又一次走高,米如珍珠,不开玩笑。<br/><br/> 若说上一次人为,造成粮食虽高,但还能购买的到的话。<br/><br/> 眼下天灾所造成的粮食上涨,却已经到了哄抢的地步。<br/><br/> 粮行每日只开业不久,就会关门谢客,等第二天在开门,粮食又上涨了几分。<br/><br/> 如此种种,听进徐秀的耳朵里,格外的讽刺。<br/><br/> 随后,城中的几家粮行被他找了个由头定罪,粮食,就成了他们折罪的最好的东西。<br/><br/> 而造成这一切的<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徐秀,自然越来越不受他们的待见。<br/><br/> 甚至出现了种种留言。<br/><br/> 万幸江宁杂文如今全程描写徐秀每一天的所作所为,令这种谣言全然没了市场。<br/><br/> 可并不会说明,他们就会这么咽下这口气,串联在进行,倒徐,也必然在进行。<br/><br/> 江宁还有粮食,可这么下去,粮食总会有枯竭的一日。<br/><br/> 商会的所有人早在苗头刚起的时候,就都被动员去外省采购粮食,顺势推销南门的聚集地。<br/><br/> 除了一开始采购了许多粮食回来后,便很难以再购入。<br/><br/> 东南大旱传遍全国,临近的产粮大户,皆玩起了待价而沽的把戏,现在有钱,都不一定买得到。<br/><br/> ☆、第93章大旱灾心很痛<br/><br/> 正德三年十二月壬午,总督东南粮储都御史罗鉴奏:东南等地旱灾甚深,请折算银两,以省脚耗。户部言:停俸之。上从之。<br/><br/> ……<br/><br/> “大人,城外有一户人家……”<br/><br/> 城外三十里,有一户包姓人家,此家人中,当家之人远赴外省求学,多年未曾归来,只留妻儿侍奉年迈双亲。<br/><br/> 如今碰上一场席卷东南的大旱,只留老弱妇孺,恐怕实难以存活。<br/><br/> 这家人中,媳妇倒也是个贤德的良人,领得白米,只给年迈公婆煮汤喝,自己与宝童,只吃一些野菜草根,算是勉强度日。<br/><br/> 可时间久了,野菜什么的也看不见了,草根也被挖没了,就是原本树木繁茂的村外树林,都被缺了吃食的流民拔下了树皮充饥。<br/><br/> 只留下孤零零的树木与黄土作伴,也不知能否等来甘霖,否则枯死也不可避免。<br/><br/> 村里的所有人都知道,江宁县太爷还在继续放粮,可从一天一次,变为三天,再到现在十天放一次,有心人都明白了这不是一个好兆头,也有人盘算着,是否逃往外乡避难,如同逃进江宁县境内的流民一样。<br/><br/> 往北方走,包家儿媳也有此意,可看着年迈公婆,年幼孺子,只好绝了这个心思,路途遥远,舟车劳苦,恐怕难以坚持。<br/><br/> 既已如此,谁也没有办法再去埋怨县太爷,他已经做的够多,就连德高望重的里正爷爷都说,苦了父母官了。<br/><br/> 包家家中的米缸早就数不出一粒米,野菜也没得吃了。<br/><br/> 十天,又一次变成了现在的十五天,别人家有男男去领,只可惜包家现在只有她还算是能够劳动,就算饿的脚底打晃,头也被布条狠狠的扎紧,似乎这样,才好不晕,她还是坚毅的走去了东西两座里仓。<br/><br/> 好不容易走到粮仓,东仓的粮食已经放光,西仓的粮食也已经没有,包家儿媳悲从心底起,止不住的给村长里正磕头下跪,只说饿坏自身无有关系,饿坏了年迈公婆就无法面对丈夫。<br/><br/> 苦苦哀求,跪倒在尘埃。<br/><br/> 年老的里正眼睛很是昏黄,难掩心酸。<br/><br/> 往日里就是一个贤良的媳妇,现在又是如此,只好叹息的悄悄给了她六个人的粮食,他们家的包郎是村里的骄傲,外出求学,也一家家的恳求照顾几分,是以,老里正就算在困难,也还是拿出了粮食给她。<br/><br/> 下<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