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来时路与回时路,大致相同。<br /><br />路线大致相同,不代表心情同样如此。<br /><br />两万北汉军南下时,浩浩荡荡。<br /><br />那时他们在刘继业的带领下,士气高昂,心中满是对建功立业的美好期盼。<br /><br />而当下呢?<br /><br />两万北汉军在刘继恩的带领下,面色晦暗,为早日回到家乡,竟不肯再稍稍南顾一番。<br /><br />如此剧烈的转变,自然引起了上党城内的注意。<br /><br />先前在刘继业率军到来后,李守节心中那块沉甸甸的石头终于落地。<br /><br />在李守节看来,有着两汉北汉军拱卫潞州,纵算前线李筠作战失利,对他来说最坏的情况无非是前往太原避难。<br /><br />乱世中能保住一条命,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br /><br />岂料心情轻松的时日,还未过上多久,城墙上就有士卒来报:<br /><br />“汉军正在撤军!”<br /><br />“怎么可能!”<br /><br />一听这话,正在作画的李守节惊的连手中的毛笔都握不住。<br /><br />墨色笔尖无力倒下并翻滚,瞬间污染了整幅画作。<br /><br />可这一刻李守节,哪还有心思关心什么画作。<br /><br />他从书案后猛地冲出,厉声喝问道:<br /><br />“汉军无缘无故,怎会突然撤军!<br /><br />难道是宋军的援兵来了?”<br /><br />来汇报的这人,是李氏的家臣。<br /><br />若不是有这层身份,李守节估计会以为这人是宋军派来的细作,特地来扰乱城内军心的。<br /><br />不是李守节的抗压能力差。<br /><br />实在是谁会想到,汉军会放弃唾手可得的潞州不要,突然选择撤军?<br /><br />李守节早将两万汉军当做他的救命稻草,今救命稻草要飘走了,李守节只觉有五雷轰顶之感。<br /><br />一时间,李守节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在书房内来回踱步。<br /><br />李守节下意识想让人将闾丘仲卿召来,可又随即想道,闾丘仲卿之前就离城为他抚慰诸县去了。<br /><br />来回踱步许久后,始终理不清头绪的李守节愈发慌乱。<br /><br />无奈之下,他直接冲出了房门。<br /><br />以最快的速度来到城墙上后,李守节凭高而眺,隐隐可见一支数万人行军队伍的尾巴。<br /><br />看了几眼后,李守节气的用手猛锤城垛:<br /><br />“汉军无信,刘继业无信呀!”<br /><br />因先前为避免汉军不喜,更为展示自身对汉军的信任,李守节并未派人在汉军营外时刻打探消息。<br /><br />临阵换将这一不光彩的事,汉军更不会想着主动宣扬。<br /><br />这样一来,李守节暂时是不知道汉军中的变故的。<br /><br />自然而然地李守节将背信弃义的锅,都扣在了刘继业的头上。<br /><br />而连李守节这一主将,都暂且不知汉军中的变故,更遑论城内听到噩耗后陆续赶来的旁人了。<br /><br />望着城外那长长的撤军队伍,许多目睹这一幕的属吏,脸上满是一片灰败之色。<br /><br />人最怕在希望来临时,希望又猛地被抽走。<br /><br />有一位属吏,拖着有些发软的身体来到李守节说道:<br /><br />“指挥使,赶忙,赶忙派人询问一下盟军呀!”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br /><br />直到这一刻,有些人心中还抱着汉军可能会回心转意的想法。<br /><br />可李守节再平庸也知道,当撤军这么重大的事,汉军都不想着事先与自己商量时,那么代表着汉军方面已基本放弃了己方。<br /><br />这时再派人去询问,阻止汉军又有何用?<br /><br />而就在李守节还处于愤怒时,他身旁的一位属吏,手指向城外的遥远一处惊呼道:<br /><br />“那,那是宋军吗?”<br /><br />这名属吏的惊呼,引起了城上多人的注意。<br /><br />众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便见大约在汉军身后数里处,有一支人数在数千上下的军队,正有序的行进着。<br /><br />也许由于距离太远,城上的人无法看清那支军队中的旗帜,可只要认真想一想便知道:<br /><br />能从壶关方向北上的,除去汉军外唯有宋军。<br /><br />这一幕情景,看的以李守节为首的众人有些呆了。<br /><br />“宋军,是在追击汉军吗?”<br /><br />气氛沉默良久后,终于有人忍不住发出了心中的疑问。<br /><br />这句疑问一出,李守节的脸都白了。<br /><br />初听这句疑问,会觉得有些荒谬。<br /><br />归军勿遏,是兵法常理呀!<br /><br />更何况哪有几千人追着几万人的?<br /><br />可再荒谬的事,活生生摆在眼前后,众人亦不得不信。<br /><br />然当意识到这一点后,城上唯李守节一人脸色发白吗?<br /><br />渐渐地,一个更“荒谬”的猜想浮现在众人心中。<br /><br />“若汉军在宋军的追击下大败呢?”<br /><br />当这一想法出现后,李守节不知道的是,他背后众人看他的神色变得危险了起来。<br /><br />得知汉军在前方扎营后,赵德秀亦下令全军原地休整。<br /><br />休整的同时,赵德秀召来田重进等人:<br /><br />“传令下去,从今日开始全军宿营时,每人各砌两灶。<br /><br />每隔两日,再加一倍。”<br /><br />听闻赵德秀的命令后,曹彬眼睛一亮,有将领则是面露不解。<br /><br />“郡侯,孙膑减灶,我军却倍之。<br /><br />况兵法有言,归军勿遏,我军却追之。<br /><br />此为何理?”<br /><br />那将领脸上满是求知欲。<br /><br />当下军中将率早已被赵德秀折服,他发出疑问是在求教,而不是质疑。<br /><br />见不止一人脸上有疑惑,赵德秀笑着解释道:<br /><br />“昔孙膑是为示弱,吾今是示强矣。<br /><br />敌兵众,吾兵寡。<br /><br />凡于敌战,若敌众我寡,须多设旌旗,倍增火灶,示敌于强。<br /><br />敌不能测我军众寡、强弱之势,则敌必不轻与我战。<br /><br />追兵在后,战不能战,军心再丧。<br /><br />归军勿遏,是兵法常理。<br /><br />然能称为军者,须士气高昂也。<br /><br />今敌军士气日沮,一心向北,战力大减。<br /><br />待敌士气溃散之时,虽众,何所惧乎!”<br /><br />在军队中,士气犹如军士的血条。<br /><br />赵德秀是在以“示强之略”,来给本就军心动荡的汉军不断放血。<br /><br />而要跟在汉军背后,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要继续放大汉军心中的不安。<br /><br />不安情绪日增,汉军回国的心思就回愈发急切。<br /><br />这足以保证刘继恩,只能选择最近的那条路线回国。<br /><br />这一点是很关键的。<br /><br />听完了赵德秀的分析后,诸将恍然大悟,尽皆拜服领命而去。<br /><br />待诸将离去后,赵德秀看向一旁的曹彬:<br /><br />“国华,还有一计需你助我。”<br /><br />望着赵德秀的小小请求,曹彬快乐且忧伤着:<br /><br />真的洗不干净了。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