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当众将退下后,赵德秀揉了揉太阳穴。<br /><br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直是赵德秀时刻谨记的作战原则。<br /><br />早在入江陵前,赵德秀就派出大量探子,查探过关于周行逢的情报。<br /><br />经过多面信息汇总,赵德秀认为周行逢会是一位劲敌。<br /><br />在座的卢多逊见赵德秀有些疲累,起身问道:<br /><br />“陛下派来册封李从嘉的使者,已到达江陵城中。<br /><br />册封李从嘉一事是否需要延迟?”<br /><br />赵德秀一向看重自身信义。<br /><br />先前答应过南唐方面,会尽心安排大宋册封李从嘉一事,赵德秀就不会食言。<br /><br />早在从淮南西进时,赵德秀就上书给赵匡胤,求请这一事。<br /><br />不经意间,赵匡胤的使者都已来至江陵城中。<br /><br />听到卢多逊的询问后,赵德秀问道:<br /><br />“朝廷派来的使者是谁?”<br /><br />在赵德秀的询问下,卢多逊答道:<br /><br />“鸿胪少卿刘温叟。”<br /><br />鸿胪少卿?<br /><br />赵德秀记得,刘温叟不应该是礼部侍郎吗?<br /><br />这数月来,赵德秀一直专注于军务,对朝中之事了解的不多。<br /><br />看到赵德秀疑惑的神色后,卢多逊将近来朝中的变化,详细地说了出来。<br /><br />听完卢多逊的讲述后,赵德秀脸上渐渐露出喜色。<br /><br />自赵德秀南征后,朝廷的新政在赵匡胤的主持下,一直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br /><br />建隆新政,秉承的宗旨是“革故鼎新”。<br /><br />鼎新方面,主要是在潞州中陆续开展,以稳健为主。<br /><br />至于革故,在于革除五代遗留的各处弊政。<br /><br />前世大宋“冗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宋代皇帝大力分散事权,另一方面在于大宋继承的基本盘并不好。<br /><br />“冗官”之败,在五代中就有趋势存在。<br /><br />例如国家外交一事,通常是由鸿胪寺主管,但五代中并不是。<br /><br />政事堂、枢密院、礼部都能参与国家外交一事,在三大部门已然臃肿的同时,鸿胪寺的建制还未废除。<br /><br />另除去国家外交外,民政、军政、财政、司法等方面,亦基本上是这一种情况。<br /><br />这种趋势不断演变,再有着前世宋代皇帝的“分散事权”措施的大力催化,遂导致“冗官”恶政的彻底形成。<br /><br />“冗官”的趋势,赵匡胤并非不知。<br /><br />然这一趋势,是乱世中必然会产生的结果。<br /><br />因乱世纷争不休,帝王需要大量官职来拉拢人心,更需要不断分权维护皇权统治。<br /><br />例如前唐武德时期,李渊大肆封赏士族、功臣、宗王,致使前唐中央地方机构臃肿,“冗官”之势愈演愈烈。<br /><br />至于为何前唐最后未产生“冗官”恶政,在于李渊有个好儿子。<br /><br />唐太宗登基后,第一件德政便是“精简机构,裁汰冗员”。<br /><br />在唐太宗的裁汰下,唐朝中央机构官员从数千人降至数百人!<br /><br />罢官削爵者,数不数胜。<br /><br />这一德政,于国于民有利,却引起了许多既得利益者的反对。<br /><br />可惜,那部分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既得利益者面对的,是亲手打遍天下的天策上将。<br /><br />强大军威加身,数十万强军拥护<br /><br />再大的浪花,都被拍死在了沙滩上。<br /><br />于如今的赵匡胤来说,他本身就有强大军威,更不必说他还有赵德秀。<br /><br />若说前唐时期,李氏父子是一主一辅,那在今时,赵氏父子就是相辅相成。<br /><br />随着“二李之乱”的平定,赵匡胤手中皇权进一步加强。<br /><br />既不用担心后世之君无能,面对五代弊政,赵匡胤就不会如前世一般听之任之。<br /><br />这两月赵匡胤率先精简的,便是国家的外交机构。<br /><br />在赵匡胤的主持下,政事堂,枢密院的外交职权被剥离,鸿胪寺与礼部的职能权限亦被严格界限开。<br /><br />凡国家大典礼、如郊庙、祭祀、册封、奏捷等,皆由鸿胪寺署理。<br /><br />至于礼部,则主掌科举、学校兴办、典籍整理等事务。<br /><br />一年以来,在赵德秀的努力下,大宋正逐渐摆脱出五代阴影,并正走上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br /><br />赵德秀知晓,赵匡胤对国家外交方面的改革,只是一个开始。<br /><br />随着他为大宋打下的基本盘越牢固,大宋的未来就会越可期。<br /><br />“未来可期!”<br /><br />这四个字多么美好。<br /><br />对有志男儿来说,世上最欣喜的事,莫过于看着自身志向正在一点点实现。<br /><br />心中的喜悦,让赵德秀精神一振。<br /><br />什么疲累,不存在的!<br /><br />“既使者已至,哪有让使者等候的道理。<br /><br />速让李从嘉去面见使者,完成册封一事。”<br /><br />听到赵德秀的话后,卢多逊当即拱手离去。<br /><br />等到卢多逊离开,赵德秀站起身,看向挂在堂中的地图。<br /><br />这几日来,赵德秀与曹彬、潘美等人提前商议过对武平的战事。<br /><br />经过商讨后,曹彬与潘美一致认为“武平一战,首攻岳州。”<br /><br />这一点,亦是得到了赵德秀的认可。<br /><br />同时赵德秀认为,岳州会成为宋军主攻方向这一点,周行逢不会想不到。<br /><br />“率重兵防备岳州,除去这一举动外,周行逢还会有何应对措施呢?”<br /><br />望着身前的地图,赵德秀的目光发散开来。<br /><br />“驱狼吞虎?”<br /><br />南唐、南汉、西蜀。<br /><br />作为一军统帅,赵德秀的思维一定要全面。<br /><br />周行逢会不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不可以。<br /><br />目光来回流转下,最后赵德秀如剑般的眼神先聚焦在了南唐上。<br /><br />“养嘉多日,在此一时!”<br /><br />在王府的正殿中,刘温叟刚为李从嘉举办完册封仪式。<br /><br />当将大宋赐予的国书,玺印交至李从嘉手中后,刘温叟笑着说道:<br /><br />“即日起,吴王便是南唐储君!”<br /><br />刘温叟的这一声宣告,让李从嘉亦面露喜色。<br /><br />让李从嘉感到欣喜的,不是南唐储君的身份。<br /><br />就算无大宋册封,他本来就是。<br /><br />李从嘉欣喜的是,得到大宋的正式册封后,他归国一事便可提上路程。<br /><br />然就在欣喜之余,李从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嘉的心中还隐隐有着几分遗憾。<br /><br />一旦回到金陵,日后再难与太原王相见。<br /><br />优秀的文人,向来是多愁善感的。<br /><br />李从嘉不由回忆起,这段时日来与赵德秀相处的点点滴滴。<br /><br />虽说赵德秀见他的方式,有些不太文雅,可在他到来后,赵德秀一直对他礼遇备至。<br /><br />最重要的是,尽管与赵德秀商讨诗词的机会不多,然每次商讨,赵德秀都能给他相当大的启迪。<br /><br />太原王,当的起李从嘉“知音”一赞。<br /><br />李从嘉不知道的是,他的知音,实际上是赵德秀前世的大学教授。<br /><br />不知这一点的李从嘉,是很看重与赵德秀的友情的。<br /><br />“今将归国,临走前何不与他告别?”<br /><br />文人情绪一上来,常人难懂,更无法阻止。<br /><br />心有所感,李从嘉拜别刘温叟后,主动来到赵德秀的寝殿外。<br /><br />守护在殿外的呼延赞,一见李从嘉到来,连上前迎去:<br /><br />“吴王殿下。”<br /><br />对李从嘉行过礼后,呼延赞眼睛一转,憨声憨气地说道:<br /><br />“王上正在议事。<br /><br />他方才还说,等他议事完毕要与你一见。”<br /><br />呼延赞并未说谎。<br /><br />本来刚才赵德秀就要让呼延赞召李从嘉前来,不料被突如其来的一些庶务给阻拦。<br /><br />至于呼延赞为何要特意在李从嘉提前这点,原因在于:<br /><br />“从嘉为人,书生意气,先重视方可哄骗。”<br /><br />作为赵德秀的贴身护卫,呼延赞曾听过赵德秀对李从嘉的私下看法。<br /><br />果不其然,当李从嘉听到赵德秀亦有心见他后,脸上有着雀跃神色。<br /><br />“无妨,吾就在殿外等等。”<br /><br />雀跃之时,李从嘉竟都愿意冒寒相等。<br /><br />然呼延赞却说道:<br /><br />“吴王稍待,某入内通禀。”<br /><br />说完这句话后,还不等李从嘉拒绝,呼延赞就转身进入殿中。<br /><br />呼延赞进入殿中有一会后,他便出来说道:<br /><br />“王上有请。”<br /><br />话毕呼延赞就引着李从嘉朝殿内走去。<br /><br />当李从嘉越过殿门时,他正与数位宋将擦肩而过。<br /><br />几位宋将记得赵德秀的嘱咐,在离去前特意恶狠狠的瞪了李从嘉一眼。<br /><br />李从嘉本就对诸多宋将,有着“如狼似虎”的忌惮看法。<br /><br />突然间再被这么一瞪,李从嘉的脸色显著的白了一下。<br /><br />好在有着赵德秀弹压,宋将们还不至于对李从嘉,做出行为上的恶举。<br /><br />在有惊无险进入殿中后,李从嘉见到了坐在主位上的赵德秀。<br /><br />然在殿内烛火的映照下,李从嘉察觉到赵德秀的脸色有些异常。<br /><br />好奇之下,李从嘉踱步来到赵德秀身前。<br /><br />还未等李从嘉行礼,赵德秀就先一步起身握住了他的手:<br /><br />“册封典礼结束了吗?”<br /><br />赵德秀如好友般出声询问。<br /><br />面对赵德秀的询问,李从嘉有些伤感的点了点头。<br /><br />“最迟后日,臣就要动身前往南昌府。”<br /><br />李璟在南昌府,李从嘉归国后,肯定要先见一下他。<br /><br />相对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于李从嘉的伤感,赵德秀就有些开心了。<br /><br />去南昌府好,赶紧回!<br /><br />当然在面上,赵德秀不会将这心思表现出来。<br /><br />赵德秀眼眸低垂,适当透露出些不舍,而后叹息道:<br /><br />“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能与重光,一同品鉴诗词。”<br /><br />赵德秀此话一出,勾起了李从嘉心中的伤感。<br /><br />李从嘉亦叹气道:<br /><br />“我本醉心诗词,想着有朝一日能游遍山川名流,为后世留下佳作。<br /><br />但生于皇室,身不由己,徒呼奈何。”<br /><br />李从嘉不是在凡尔赛。<br /><br />在尚不是储君时,李从嘉从未想过涉政,他最喜欢的事就是呼朋引伴,游山玩水。<br /><br />有点类似曹植。<br /><br />按理说李从嘉非贤非长,南唐储君之位不该是他的。<br /><br />但世事弄人,就在去年,李从嘉长兄太子李弘冀暴毙,天送储君之位给李从嘉。<br /><br />从本心来说,李从嘉这段时日过的还挺开心。<br /><br />跟着赵德秀从淮南至江陵,周游千里,再无政务骚扰,能一心精研诗词。<br /><br />李从嘉伤感之余,看向赵德秀。<br /><br />在李从嘉的视角中,赵德秀与他有着许多相似之处:<br /><br />同样才华横溢,同样在年纪轻轻时就要担负起国家重任<br /><br />“若元英非被世务牵扯,想来早有佳作现世。”<br /><br />先前为表示看重李从嘉,赵德秀让李从嘉私下里可称呼他的表字。<br /><br />赵德秀一听这话,便知道情绪烘托的差不多了,该进行下一步了。<br /><br />赵德秀引着李从嘉坐下,然后开口说道:<br /><br />“历朝以来宗主与藩属之间,大义名分定下后,唯恐后世之君不能遵守,致使和平不再,兵戈再起。<br /><br />本来宋唐之间,有吾与重光在,无此忧虑,两国之间可共享两世和平。<br /><br />然世事变化太快,吾亦无法左右。”<br /><br />赵德秀的话锋一转,让李从嘉有些意外。<br /><br />从赵德秀的话中,李从嘉听出了一些危险的苗头。<br /><br />“元英此话何意?”<br /><br />听到李从嘉询问后,赵德秀脸带犹豫。<br /><br />接着赵德秀似是觉得这件事始终瞒不住,方才斟酌着言语说道:<br /><br />“方才有情报送来,说是周行逢欲派使者联络贵国,共同夹击我军。”<br /><br />赵德秀话音一落,李从嘉脸色骤变。<br /><br />他想起了刚才进殿时,众多宋将怒视他的一幕。<br /><br />那时他心中还有不解,无缘无故为何释放恶意。<br /><br />现听闻赵德秀的话后,李从嘉恍然大悟——宋唐要开战了?<br /><br />一想到这一点可能,李从嘉就有些不寒而栗。<br /><br />一直在观察着李从嘉神色的赵德秀,见李从嘉神色有变,立时接着说道:<br /><br />“不管两军会不会再度开战,吾应许之事不会有变。<br /><br />重光一定能回归江南。”<br /><br />赵德秀这番话一落入李从嘉耳中,引得李从嘉感动不已。<br /><br />未曾想到在这节骨眼上,赵德秀竟还愿意放他归国,果真是至诚之人。<br /><br />然感动归感动,李从嘉心中的担忧情绪一点不曾减少。<br /><br />在赵德秀身边的这段时日,李从嘉亲身体会过宋军的战斗力有多强。<br /><br />更知道,每位宋将皆如猛兽般可怕。<br /><br />为什么要开战?<br /><br />赵德秀的至诚让李从嘉认为,来日他与赵德秀齐齐登基后,宋唐两国间,是完全有可能维持数十年和平的。<br /><br />和平,是弥足珍贵的!<br /><br />触手可及的和平不要,非要挑起一场胜率不高的战争,身为南唐储君,李从嘉绝不答应。<br /><br />当心中有所坚定后,李从嘉连忙起身对着赵德秀拜道:<br /><br />“我军要参战一事,一定是周行逢释放出的假消息。<br /><br />周行逢用心歹毒,想离间两国关系,还望太原王明鉴。”<br /><br />李从嘉信誓旦旦,让赵德秀面色变得更加“犹豫”。<br /><br />“重光之言,吾愿相信。<br /><br />但,哎!<br /><br />若这一事为真如何?”<br /><br />见赵德秀顾虑未减,李从嘉正色道:<br /><br />“吾归国后,此事必不成真!”<br /><br />李从嘉声若洪钟,底气十足。<br /><br />李从嘉的保证一出,赵德秀忍不住拍手赞道:<br /><br />“江南储君风范,今日见矣!”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