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广而告之
('\n\t李世民目光锐利地看着他,“朕且问你,你可知这一文钱背后,需要持续投入多少?你这报纸,是打算办一期、两期,还是长久办下去?<br /><br />若长久办下去,这巨额亏空,你待如何填补?莫非真要年年月月耗尽内帑,只为博一个‘惠民’虚名?”<br /><br />面对父亲连珠炮似的诘问,李承乾并不慌张,他早已料到会有此一问。他躬身一礼,声音清晰而沉稳:<br /><br />“父皇明鉴,儿臣岂不知财用之事?岂敢做那涸泽而渔的蠢事?定价一文,绝非一时冲动,儿臣已有后续筹划。”<br /><br />“哦?有何筹划,速速道来!”李世民身体微微前倾,他倒要听听儿子如何化解这财政难题。<br /><br />李承乾胸有成竹道:“儿臣明白您的担忧。但这一文钱的定价,不是头脑发热,儿臣心里有本账,早就想好了后续的办法。这个办法,叫做‘广告’。”<br /><br />“广告?”李世民重复着这个陌生的词,眉头皱得更紧了,“此乃何物?朕从未听闻。”<br /><br />“回父皇,‘广告’二字,简单说,就是‘广而告之’的意思。”<br /><br />李承乾解释道,他知道必须用最直白的方式让李世民理解<br /><br />“就像东西两市里的店家,会在门口挂上招牌幌子,写上‘酒’、‘茶’、‘绸’字,还会让伙计在门口吆喝‘新到的江南好茶’、‘陈年佳酿’一样,为的就是让更多人知道他家卖什么,好吸引客人上门,对不对?”<br /><br />李世民微微颔首,这类市井寻常景象他自然是知道的:“嗯,此乃商贾惯常之举。但这与你的报纸有何干系?”<br /><br />“大有干系,父皇!”李承乾见父亲理解了基础概念,语气稍微振奋了些,“寻常店家吆喝,声音再响,也就街坊四邻能听见;<br /><br />招牌再大,也就路过店门口的人能看到。可儿臣这《贞观民报》不一样啊!”<br /><br />他拿起御案上的那份样报,指着说道:“咱们这报纸,一期就印几千份,撒向长安城和京畿各州县。<br /><br />您想,一份报纸,绝不会只有一个人看。<br /><br />茶馆里,识字的人会念给周围的人听;乡塾里,先生能用来教学生;里正乡老也能拿着它给乡亲们宣讲政令。<br /><br />这么一算,一期报纸,看的人恐怕能有几万甚至十几万!”<br /><br />这个数字让李世民的手指无意识地在御案上敲了敲,显然是在消化其含义。<br /><br />李承趁热打铁道:“父皇您想,要是咱们在这报纸上,专门辟出这么一小块地方”<br /><br />他用手指在报纸第四版的下方比划了一下,“也不占大地方,就这么一小条,或者一个小方块。用来刊登一些商户的信息。<br /><br />比如,西市‘张记绸缎庄’新到了一批上好杭缎;或者‘同仁药堂’有坐堂老郎中,看咳嗽痹症特别拿手;再或者‘醉仙楼’请了新厨子,推出了几样新菜……就把这些消息,用简短的文字写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在这小块地方。<br /><br />只需花几贯、十几贯的费用,就能让几万潜在的主顾都知道他家的生意。<br /><br />这对那些想做大规模、打响名号的商户来说,是不是天大的好事?他们会不会愿意花这个钱?”<br /><br />殿内安静下来。李世民身体微微前倾,目光锐利地审视着报纸上那片李承乾比划出的区域,仿佛在掂量其价值。<br /><br />他精于计算,脑中飞快地算着一笔账:若一期报纸能招揽十家商户,每家收一贯,就是十贯钱!<br /><br />若发行量增大,广告位因此涨价,确实能极大地弥补成本,甚至可能盈余。<br /><br />魏征在一旁听着,却不由面露忧色,忍不住开口道:“殿下,此法虽看似可行,但将商贾之事引入朝廷喉舌,是否……有失体统?恐污了报纸的清名。”<br /><br />李承乾似乎早料到会有此一问,立刻回道:“老师所虑极是。故此,这‘广告’内容,必须严加审核。所刊商户,必得是信誉良好、货真价实的老字号或正经商号!<br /><br />所告之事,必须真实无误,不得有丝毫夸大欺骗,更不得涉及违禁之物或败俗之事。<br /><br />一切审核大权,仍可由您把关。<br /><br />我们只利用这边角小块之地,绝不碍着正版内容的阅读。<br /><br />如此,既贴补了用度,惠及了诚信商贾,方便了百姓生活,又无损朝廷体面与报纸权威。可谓一举多得。”<br /><br />李世民听完,沉吟良久,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br /><br />他越想越觉得此法虽然闻所未闻,却着实巧妙,不仅解决了最大的财政难题,似乎…还真有可能开辟出一条新路。<br /><br />“广而告之……广而告之……”他喃喃自语,随即脸上露出了豁然开朗的笑容。<br /><br />“承乾,你这脑子是怎么长的?竟能想出这等法子!将报纸的传播之能,反过来转化为生财之道,以商贾之财,补教化之用……妙啊!”<br /><br />他越想越觉得可行,心情大好,之前的肉疼和担忧一扫而空:“好!朕看此事大有可为!就依你所言,可以试办这个……嗯,‘广告’。<br /><br />但正如你所言,魏卿,”他转向魏征,“此事关涉朝廷声誉,内容审核务必严格,宁缺毋滥,绝不可出半点纰漏。”<br /><br />“老臣遵旨!”魏征见皇帝已做出决断,且太子考虑到了监管问题,便也拱手领命。<br /><br />“承乾,”李世民最后吩咐道,“此事便由你东宫牵头去办,仔细斟酌这‘广告’的收费、排版、承接事宜,定出个章程来。有何难处,及时奏报。”<br /><br />“儿臣遵旨!谢父皇信任!”<br /><br />说罢,李承乾眼珠子一转,一个更大胆、更精妙的念头冒了出来,随即趁热打铁,拱手又道:<br /><br />“父皇圣明,既认可此法,儿臣尚有一策,或可令这‘广告’之利,更上一层楼,不仅贴补成本,或能反哺报社,乃至充盈内帑。”<br /><br />“哦?”李世民此刻兴致正浓,闻言立刻追问,“还有何妙策?快快讲来!”<br /><br />李承乾目光炯炯:“这报纸首期虽只印五千,覆盖京畿,但日后必定推广全国,发行数万、乃至数十万份亦非难事...”<br /><br />…………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