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周宇就是这种特殊的“黑锦鲤”?(6.8k 一会儿还有)
“今天工作特別要注意,卫总会带著周宇同志过来参观。”
“周宇同志有多重要不需要我多说了吧?
“咱们的科研天才,合金材料听说就是他带头突破的,我特別强调下,周宇同志在系统內的级別比我们高,所以他也是我们的领导。”
“他们要来我们这里参观雷射聚变项目,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大家务必打起十二分精神,把我们最新的研究成果都展示出来。”
核工业物理研究院院长郑叶一大早就兴冲冲地通知了实验室的研究员。
“我们最近在新型陶瓷复合材料的研发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郑叶再次强调。
“这种材料有望作为雷射聚变装置中,靶丸的关键包覆层,从目前来看,它的耐高温、抗辐射和抗衝击性能都远超预期。”
“我相信,我们的实验结果一定能经得住检验。”
“材料界显然又要迎来一次顛覆性的革新了!”
这次新型陶瓷复合材料的突破,不仅仅是他们研究院的成就,更是整个国家在核聚变能源探索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这种能够承受极端高温、高辐射和高衝击的关键包覆层材料,是实现可控核聚变点火,乃至最终建造人造太阳的关键环节之一。
它的成功,意味著人类距离清洁、无限的能源梦想又近了一大步。
郑叶的脑海中已经开始想像这种材料的广阔应用前景了。
不仅在核聚变领域,它也可能在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等需要极端环境材料的领域大放异彩。
而这一切,都將为龙国的科技实力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让人感到骄傲的是,这是由他们所研发出来的!
人到中年,手里总要有些拿得出手的成果吧?
这些年,为了核聚变的研究,他们院承受了多少质疑,经受了多少冷眼,甚至还有那些风言风语,说什么核工业物理研究院研究的东西“虚无縹緲”、“投入大產出小”。
每次听到这些,郑叶心里都著一股火。
那些人懂个屁啊!
他们不研究,然后把机会让给丑国人吗?
核聚变是人类能源的终极梦想,是能够彻底解决能源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顛覆性技术。
哪个国家能率先掌握它,就能在未来的全球竞爭中占据绝对的战略优势。
这根本不是简单的经济投入產出比能衡量的,这关係到他们能不能成为第一经济体!
为什么那么多人巴结丑国?
郑叶心里门儿清。
不就是因为丑国掌握著全球最顶尖的科技,拥有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发行著全球流通的货幣,掌控著关键的產业链和金融体系吗?
这些才是真正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的核心要素。
当一个国家在这些领域都占据绝对优势时,其他国家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安全,自然会选择与其靠近,
他们不想当蓝星第一大国,但第一经济体这確实诱人。
这意味著巨大的经济体量、强大的科技实力、以及隨之而来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成为第一经济体,能够为国家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国內的普通人能够更富裕,福利能更好。
他们勤劳朴实的龙国人难道不值得更好的生活吗?
可以说,核聚变,就是通往这个目標的关键钥匙。
郑叶一想到这里,脸上多了几分笑意。
看以后谁还说他们院的不好,他就把这次的成果甩对方一脸!
郑叶这次有绝对的信心,因为经过神光三號装置多次实验,他们的材料都展现出了令人惊嘆的性能。
这是他们取得突破成果以来首次向领导们展示成果,郑叶有些激动。
“院长,我听说那位周宇同志还有锦鲤体质,我相信我们这次一定没问题的。”
研究员黄慧慧是实验室內的“神棍”级人物。
每次做实验前都要带看师弟师妹们朝看实验装置鞠三躬,主打一个虔诚。
也不知道这股虔诚劲感动了实验之神还是怎么的,她经手的实验一般都很顺利。
这让黄慧慧对实验玄学深信不疑。
她有一套自己的玄学理论,比如在启动高能雷射器前,必须播放一首轻鬆的古典乐,
因为她觉得“机器心情好,才能好好干活”。
离谱,但实验数据好。
郑叶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著她了。
身为神棍,最崇拜的人自然就是周宇这种自带祥瑞的锦鲤。
在黄慧慧看来,周宇简直就是上天派来搞科研的,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突破。他不仅本人能力超凡,更是那种能让项目逢凶化吉的奇才。
从黎曼弱猜想的解决到合金材料的突破,再到巴里航展上搭载著人工智慧的无人机,黄慧慧觉得等见了周宇面,一定要找这条锦鲤要点头髮之类的东西。
她好沾点活锦鲤的运气。
郑叶听到黄慧慧的话微笑不语。
这次实验数据一切正常,他確实想不出还有什么能出问题的地方。
他相信,即將到来的匯报將是一场胜利。
当周宇这样顶尖的人才也亲眼见证他们的成果时,这份认可將比任何空泛的讚扬都来得更有分量!
研究院的人大多心里都有些躁动,好不容易把时间挨到下午,卫宏终於带著周宇来了。
“哎哟老郑,你们怎么那么客气,还派专人去机场接我们?”一来到核工业物理研究院,卫宏的声音就带看一贯的热情和爽朗。
他下车一眼就看到了站在旁边等著他们的郑叶院长,以及他身后几位研究员。
郑叶快步迎上前去,和卫宏紧紧握手,脸上堆满了笑容:“卫总,您和周宇同志能亲自过来,那是我们研究院的荣幸!派专人去接是应该的,应该的!”
他的目光隨即转向卫宏身旁,那个显得有些低调的年轻人,周宇穿著一身休閒装,背著一个双肩包,看起来不像是什么大科学家,反而更像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
但他那双眼睛特別亮。
“周宇同志,久仰大名啊!”郑叶伸出手,热情地与周宇握手,“我是郑叶,核工业物理研究院的院长,您取得的成就,我们都非常敬佩!”
周宇礼貌地回应道:“郑院长您客气了,我只是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工作,能有机会来核工业物理研究院参观学习,才是我的荣幸,我对贵院在核聚变材料方面取得的突破,
非常期待!”
周宇看了一眼魅力影响面板。
他发现郑叶等人对他的好感一来就很高。
居然达到了300左右。
看来和这种人相处,一定很愉快。
郑叶一听,脸上的笑容更盛了。
他知道,周宇这种人是真的对他们的研究感兴趣。
“今天两位远道而来,还是先休息下吧。”
郑叶院长笑著说,心里其实巴不得周宇立刻就开始考察他们的成果。
“周宇,你来定。”卫宏把决定权交给了周宇,他了解周宇对科研的痴迷,也知道他一向不喜欢浪费时间。
周宇没有任何犹豫,说:“我不累,想去参观下实验,可以吗?”
郑叶院长听了,顿时喜上眉梢:“当然可以!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最新的实验环境和样品,就等周宇同志您来指导了!
郑叶立刻转向身旁的黄慧慧和其他研究员:“小黄,你们带周宇同志先去材料实验室,把我们最新合成的陶瓷复合材料样品拿出来,详细讲解一下它的性能数据和测试过程!”
“顺便叫孙永华准备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郑叶陪著周宇等人走进核聚变实验室,周宇一眼就看见了空旷的场地上有一个巨大的球形装置,在那颗球上,还竖著不少金属支柱,像刺蝟的尖刺般向外延伸。
“实验室我们待会儿再来吧,我们先去看看材料。”郑叶提醒道。
周宇只好点头,跟看他去了材料实验室。
“这个就是我们取得突破的材料,主要用於靶丸的关键包覆层。”
“这款新型陶瓷复合材料,我们將其设计为多层结构,以应对聚变点火时的极端环境。”
她指著展示柜旁的屏幕上的详细结构图,说:“外层是掺釔碳化硅纳米晶层,它主要负责抵抗高能中子辐照和等离子体的侵蚀,同时提供良好的机械支撑。”
她继续介绍道:“中间过渡层採用碳化硼/钨叠层结构,这是为了在不同材料层之间提供平稳的应力过渡,並进一步增强材料的韧性和热稳定性。”
“最內层则是化学气相沉积的类金刚石碳薄膜。”
“这一层是我们攻关的重点之一,它要求极高的纯度和致密性,直接接触靶丸內部的聚变燃料,需要承受瞬时超高压和温度衝击。”
她按下展示柜旁的按钮,屏幕上立即跳出详细的材料数据:“我们通过磁控溅射与分子束外延交替沉积技术,在微米尺度上精细控制,形成了1352个功能梯度层,这种独特的分层设计,使得材料的各项性能得以优化。”
“具体来说,每层热膨胀係数从外到內递减,有效避免了在聚变反应瞬时超高温下的热应力集中导致的材料开裂。”
“而热导率则从外层的8.7w/m·k逐步提升到最內层的216w/m·k。”
黄慧慧指著跳动的数据,颇有些自豪地说,“这意味著热量能以极快的速度从高温区传导出去,最大限度地保护材料结构,確保靶丸在点火瞬间的稳定性。”
周宇听得非常专注,他没有打断黄慧慧的讲解,只是目光紧盯著屏幕上的数据,当黄慧慧说完,他才缓缓开口:“这个热导率梯度设计確实巧妙,能有效缓解热衝击。”
“不过,在极端雷射功率密度下,尤其是在多脉衝重复频率的工况下,材料內部会產生更复杂的应力波叠加效应。”
“你们在实验中,有没有观察到纳米晶层內部的晶界滑移或非晶化现象?以及,在高剂量中子辐照后,材料的韧性模量和疲劳寿命是否有明显的退化?”
他提出的问题並非简单的数据复述,而是深入到材料在更复杂、更严苛未来工况下的性能极限和微观损伤机制。
黄慧慧和旁边的研究员孙永华对视一眼,脸上都露出了些许惊讶的神色。
这些问题显然比他们准备的常规匯报內容要深入得多,甚至触及到了他们目前研究的前沿和挑战点。
卫宏其实来过很多次他们研究院,但都提不出这么专业的问题。
果然,科研大佬就是科研大佬,提出的问题都不一样。
郑叶院长在旁边听著,脸上露出了欣赏的笑容,他知道周宇的水平,也正是期待他能提出这样有深度的问题。
“慧慧,你继续,涉及核心的部分也可以说,卫总和周宇同志都是自己人,没必要隱瞒。”
得到郑叶的示意,黄慧慧接下往下说了。
“针对晶界滑移和非晶化现象,我们通过高分辨透射电镜和原位拉曼光谱进行了表徵。”
“在模擬多脉衝极端条件下,我们確实观察到了极少量局部区域的纳米晶粒边界有轻微形变跡象,但尚未达到显著的晶界滑移程度。”
“而非晶化现象,由於我们掺杂了釔元素进行晶界钝化和辐照损伤修復,並採用了非平衡沉积工艺,目前在实验剂量下,我们未观察到大面积的非晶化转变。”
她调了下屏幕上的图,指著一组复杂的曲线说:“至於韧性模量和疲劳寿命的退化,
这是核聚变材料面临的长期挑战。”
“在高剂量中子辐照后,我们通过纳米压痕测试和微观力学实验,確实检测到材料的断裂韧性有微量下降,但整体仍在可接受范围內,並且远优於现有材料。”
“疲劳寿命方面,我们正在通过加速老化实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擬进行长期预测,目前来看,优化后的层状结构能有效分散应力,延缓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
“我们还在探索引入自修復机制的可能性,比如通过热诱导相变来填补辐照损伤导致的微孔洞,进一步提升材料的服役寿命。”
“不过,这要等到下一阶段项目开展后,才会进行研究。”
周宇点点头,也没否认,转而问道:“这里有负责核聚变实验装置的同志吗?”
“我们目前用的装置是神光三號,也就是由工程物理研究院研製的一台高能量聚变雷射器,这台装置目前也是由他们派人在负责,技术负责人目前在核聚变实验室里面,要不我们过去?”
郑叶心想周宇应该是想看实际实验情况了,就主动提出去核聚变实验室。
“那太好了!我很想了解一下神光三號的整体运行逻辑和关键参数控制。特別是雷射的束匀性和脉衝整形,这对於靶丸的压缩效率至关重要。”
周宇自打学习了系统给的核聚变相关的雷射装置资料,一心想看下龙国的装置到底是什么样,现在有这样的机会,他当然不会放过。
郑叶陪同卫宏和周宇,快步走向核聚变实验室。一路上,郑叶简要地介绍了神光三號装置的歷史和目前取得的成就。
神光三號项目於上世纪末启动预研,歷经十多年攻关,终於在今年全面建成並投入运行,成为仅次於丑国惯性约束聚变装置的存在。
它的雷射系统能够產生纳秒级、兆焦耳量级的超高能量雷射脉衝,並通过复杂的光束传输和聚焦系统,將这些能量精確地匯聚到直径仅毫米级的靶丸上,模擬恆星內部的极端条件,从而实现核聚变反应。
丑国的国家点火装置nif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雷射聚变装置,拥有192束雷射,其总能量输出达到了1.8兆焦耳。
神光三號在雷射路数上有所不同,它能输出48束雷射,总输出能量在18万焦耳级別。
可以明显看出,其中有不小的差距。
但就算有这差距,神光三號也能排第二。
所以,可以看出,龙国的科研人员在这上面的投入。
这背后的差距,不仅仅是雷射束数量或总能量输出的简单数字。它意味著在每一个雷射放大器、每一片光学元件、每一个精密控制系统上,龙国的科研人员都必须付出数倍於对手的努力。
在面临核心技术封锁和外部压力时,他们不得不从零开始,自主攻克无数道技术难关,用更少的资源达到更优的效果。
能达到现有的成果,其实放眼整个蓝星,已经算是独一份的存在了。
周宇等人跟著郑叶等人走入核聚变实验室,神光三號装置技术人孙永华早就准备好了。
“周宇同志,卫总,郑院长!”孙永华快步迎上前,语气中带著难掩的兴奋,“欢迎来到神光三號主实验厅!我已经按照郑院长的指示,完成了雷射器预热和靶室抽真空,隨时可以进行一次实验!”
周宇再次看向不远处的球形装置,孙永华领会地说:“这就是神光三號的靶室,所有的雷射能量都会在这里匯聚,轰击我们製造的靶丸。”
孙永华指著球体中心的一个小窗口,那里安装著高精度的诊断设备,用於捕捉聚变反应的瞬时数据。
“现在就可以开始实验了吗?”周宇问道。
“当然可以。”
“雷射器能量加载中靶室真空度稳定.诊断系统就绪——”控制室里,清晰的语音提示不断传来,周宇等人站在控制室內,目不转晴盯著屏幕上的数据。
“五,四,三,二,一———·点火!”
隨著最后一声指令,一道道肉眼不可见的超强雷射束,在极短的时间內,从四面八方精准地轰击在靶室中央那毫米级的靶丸上。
透过诊断屏幕,一道耀眼的光斑瞬时亮起,隨即又迅速消散,整个过程快得难以置信。
但这已经代表了全世界最先进的水平。
孙永华指著屏幕上的数据曲线,面露喜色地解释道:“周宇同志,你看!雷射能量吸收效率达到90%以上,靶丸压缩比也符合预期,產生的x射线和中子信號都非常清晰。”
“这说明我们的雷射束匀性、脉衝整形以及靶丸的均匀性都达到了高標准,材料在瞬间高温高压下的表现也非常稳定!”
周宇毕竟是学习过系统资料的人,和孙永华等人的思维模式不太一样。
周宇仔细地盯看屏幕上那跳动的曲线,沉吟片刻后,缓缓开口:“孙工,这些数据確实非常令人振奋,说明神光三號的整体性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不过,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在多发次高重频运行模式下,也就是我们未来聚变电站所需的连续点火工况,靶室內的残余气体和碎片清除效率,以及雷射传输光路中光学元件的累积损伤,你们是如何评估和解决的?”
孙永华脸上的喜色渐渐收敛。
周宇没搭理他,继续说道:“我认为目前神光三號並没有发挥出实际的作用。”
他指向屏幕上依然显示著峰值数据的曲线,平静地说道:“我当然承认神光三號在单发次点火物理研究上的世界领先地位。”
“你们在雷射能量、束匀性、靶丸设计等方面的確做到了极致。”
“但是,”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锐利,“建设神光三號的最终目標是什么?是为了实现可控核聚变的能源应用,是为了建造聚变电站,对吗?”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科研人员:“一个聚变电站,需要的是每秒钟能重复点火数次甚至数十次的能力,並且能够稳定运行数年、数十年。”
“现在,神光三號的重复频率是多少?靶室在每次点火后,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恢復到下一次点火的真空度?靶丸碎片和反应產物对光学元件的侵蚀和污染,又是如何解决的?”
孙永华疑惑地盯著周宇,问:“那你的意思是————
“改变神光三號运行模式,比如你把单发次点火的能量適当降低,转而追求更高的重复频率。”
周宇说之前看了一眼卫宏对他的好感度,1020。
是所有人当中最高的。
孙永华立马摇头,说:“怎么能行,操作手册里面没有这么写。”
卫宏在旁皱眉,以他对周宇的了解,周宇不可能胡说。
操作手册很重要,但长久以来的经验告诉他,周宇的想法更重要。
“孙工,照他说的做。”
在大家都惊讶的时候,卫宏发话了。
孙永华倒吸了一口气,说:“卫总,这齣了事谁负责?”
卫宏皱眉,问周宇:“你说的操作方法,確实是在安全值范围內?”
“我確定。”
孙永华虽然仍有些犹豫,但在卫宏那不容置疑的眼神下,他深吸一口气,回到控制台,开始按照周宇的指示调整神光三號的运行参数:降低单发次雷射能量,大幅提升重复频率。
郑叶院长也站在周宇身旁,紧盯著屏幕上的各项数据。
他其实很篤定,他们的材料绝对不会有问题。
黄慧慧抱著手臂在一旁,心想这样调整有什么用?
他们的材料又不会受影响。
不过这次实验不仅是对神光三號新运行模式的探索,更是对周宇判断力的最大考验,
她有点期待实验结果没什么变化的时候,周宇这种大佬会有什么反应。
“雷射器能量已调整至150千焦耳——”
“重复频率设定为每分钟50发次”
“靶丸自动装填系统就绪—靶室真空度正在恢復—
控制室內的语音提示变得更加急促。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著新的“点火”指令。
“五,四,三,二,一——·点火!”
隨著指令下达,一道道雷射再次轰击靶丸。
然而,这一次,透过诊断屏幕,孙永华的脸色猛地一变,他指著屏幕上一处放大的特写画面,惊呼出声:“靶丸表面融化了!”
郑叶站在原地懵了。
黄慧慧大脑一片空白,下意识扑到了显示屏上。
不是,这数据和他们做实验时明显不一样!
周宇不是锦鲤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黄慧慧突然想起她经常混跡的玄学群里,有人说过,和锦鲤对应的,还有一种黑锦鲤这种“黑锦鲤”並非带来厄运,而是其存在本身会打破原有的平衡,让事物向著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无论是好是坏,都充满变数。
难道·周宇就是这种特殊的“黑锦鲤”?
还是说孙永华操作有问题?
“今天工作特別要注意,卫总会带著周宇同志过来参观。”
“周宇同志有多重要不需要我多说了吧?
“咱们的科研天才,合金材料听说就是他带头突破的,我特別强调下,周宇同志在系统內的级別比我们高,所以他也是我们的领导。”
“他们要来我们这里参观雷射聚变项目,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大家务必打起十二分精神,把我们最新的研究成果都展示出来。”
核工业物理研究院院长郑叶一大早就兴冲冲地通知了实验室的研究员。
“我们最近在新型陶瓷复合材料的研发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郑叶再次强调。
“这种材料有望作为雷射聚变装置中,靶丸的关键包覆层,从目前来看,它的耐高温、抗辐射和抗衝击性能都远超预期。”
“我相信,我们的实验结果一定能经得住检验。”
“材料界显然又要迎来一次顛覆性的革新了!”
这次新型陶瓷复合材料的突破,不仅仅是他们研究院的成就,更是整个国家在核聚变能源探索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这种能够承受极端高温、高辐射和高衝击的关键包覆层材料,是实现可控核聚变点火,乃至最终建造人造太阳的关键环节之一。
它的成功,意味著人类距离清洁、无限的能源梦想又近了一大步。
郑叶的脑海中已经开始想像这种材料的广阔应用前景了。
不仅在核聚变领域,它也可能在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等需要极端环境材料的领域大放异彩。
而这一切,都將为龙国的科技实力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让人感到骄傲的是,这是由他们所研发出来的!
人到中年,手里总要有些拿得出手的成果吧?
这些年,为了核聚变的研究,他们院承受了多少质疑,经受了多少冷眼,甚至还有那些风言风语,说什么核工业物理研究院研究的东西“虚无縹緲”、“投入大產出小”。
每次听到这些,郑叶心里都著一股火。
那些人懂个屁啊!
他们不研究,然后把机会让给丑国人吗?
核聚变是人类能源的终极梦想,是能够彻底解决能源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顛覆性技术。
哪个国家能率先掌握它,就能在未来的全球竞爭中占据绝对的战略优势。
这根本不是简单的经济投入產出比能衡量的,这关係到他们能不能成为第一经济体!
为什么那么多人巴结丑国?
郑叶心里门儿清。
不就是因为丑国掌握著全球最顶尖的科技,拥有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发行著全球流通的货幣,掌控著关键的產业链和金融体系吗?
这些才是真正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的核心要素。
当一个国家在这些领域都占据绝对优势时,其他国家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安全,自然会选择与其靠近,
他们不想当蓝星第一大国,但第一经济体这確实诱人。
这意味著巨大的经济体量、强大的科技实力、以及隨之而来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成为第一经济体,能够为国家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国內的普通人能够更富裕,福利能更好。
他们勤劳朴实的龙国人难道不值得更好的生活吗?
可以说,核聚变,就是通往这个目標的关键钥匙。
郑叶一想到这里,脸上多了几分笑意。
看以后谁还说他们院的不好,他就把这次的成果甩对方一脸!
郑叶这次有绝对的信心,因为经过神光三號装置多次实验,他们的材料都展现出了令人惊嘆的性能。
这是他们取得突破成果以来首次向领导们展示成果,郑叶有些激动。
“院长,我听说那位周宇同志还有锦鲤体质,我相信我们这次一定没问题的。”
研究员黄慧慧是实验室內的“神棍”级人物。
每次做实验前都要带看师弟师妹们朝看实验装置鞠三躬,主打一个虔诚。
也不知道这股虔诚劲感动了实验之神还是怎么的,她经手的实验一般都很顺利。
这让黄慧慧对实验玄学深信不疑。
她有一套自己的玄学理论,比如在启动高能雷射器前,必须播放一首轻鬆的古典乐,
因为她觉得“机器心情好,才能好好干活”。
离谱,但实验数据好。
郑叶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著她了。
身为神棍,最崇拜的人自然就是周宇这种自带祥瑞的锦鲤。
在黄慧慧看来,周宇简直就是上天派来搞科研的,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突破。他不仅本人能力超凡,更是那种能让项目逢凶化吉的奇才。
从黎曼弱猜想的解决到合金材料的突破,再到巴里航展上搭载著人工智慧的无人机,黄慧慧觉得等见了周宇面,一定要找这条锦鲤要点头髮之类的东西。
她好沾点活锦鲤的运气。
郑叶听到黄慧慧的话微笑不语。
这次实验数据一切正常,他確实想不出还有什么能出问题的地方。
他相信,即將到来的匯报將是一场胜利。
当周宇这样顶尖的人才也亲眼见证他们的成果时,这份认可將比任何空泛的讚扬都来得更有分量!
研究院的人大多心里都有些躁动,好不容易把时间挨到下午,卫宏终於带著周宇来了。
“哎哟老郑,你们怎么那么客气,还派专人去机场接我们?”一来到核工业物理研究院,卫宏的声音就带看一贯的热情和爽朗。
他下车一眼就看到了站在旁边等著他们的郑叶院长,以及他身后几位研究员。
郑叶快步迎上前去,和卫宏紧紧握手,脸上堆满了笑容:“卫总,您和周宇同志能亲自过来,那是我们研究院的荣幸!派专人去接是应该的,应该的!”
他的目光隨即转向卫宏身旁,那个显得有些低调的年轻人,周宇穿著一身休閒装,背著一个双肩包,看起来不像是什么大科学家,反而更像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
但他那双眼睛特別亮。
“周宇同志,久仰大名啊!”郑叶伸出手,热情地与周宇握手,“我是郑叶,核工业物理研究院的院长,您取得的成就,我们都非常敬佩!”
周宇礼貌地回应道:“郑院长您客气了,我只是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工作,能有机会来核工业物理研究院参观学习,才是我的荣幸,我对贵院在核聚变材料方面取得的突破,
非常期待!”
周宇看了一眼魅力影响面板。
他发现郑叶等人对他的好感一来就很高。
居然达到了300左右。
看来和这种人相处,一定很愉快。
郑叶一听,脸上的笑容更盛了。
他知道,周宇这种人是真的对他们的研究感兴趣。
“今天两位远道而来,还是先休息下吧。”
郑叶院长笑著说,心里其实巴不得周宇立刻就开始考察他们的成果。
“周宇,你来定。”卫宏把决定权交给了周宇,他了解周宇对科研的痴迷,也知道他一向不喜欢浪费时间。
周宇没有任何犹豫,说:“我不累,想去参观下实验,可以吗?”
郑叶院长听了,顿时喜上眉梢:“当然可以!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最新的实验环境和样品,就等周宇同志您来指导了!
郑叶立刻转向身旁的黄慧慧和其他研究员:“小黄,你们带周宇同志先去材料实验室,把我们最新合成的陶瓷复合材料样品拿出来,详细讲解一下它的性能数据和测试过程!”
“顺便叫孙永华准备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郑叶陪著周宇等人走进核聚变实验室,周宇一眼就看见了空旷的场地上有一个巨大的球形装置,在那颗球上,还竖著不少金属支柱,像刺蝟的尖刺般向外延伸。
“实验室我们待会儿再来吧,我们先去看看材料。”郑叶提醒道。
周宇只好点头,跟看他去了材料实验室。
“这个就是我们取得突破的材料,主要用於靶丸的关键包覆层。”
“这款新型陶瓷复合材料,我们將其设计为多层结构,以应对聚变点火时的极端环境。”
她指著展示柜旁的屏幕上的详细结构图,说:“外层是掺釔碳化硅纳米晶层,它主要负责抵抗高能中子辐照和等离子体的侵蚀,同时提供良好的机械支撑。”
她继续介绍道:“中间过渡层採用碳化硼/钨叠层结构,这是为了在不同材料层之间提供平稳的应力过渡,並进一步增强材料的韧性和热稳定性。”
“最內层则是化学气相沉积的类金刚石碳薄膜。”
“这一层是我们攻关的重点之一,它要求极高的纯度和致密性,直接接触靶丸內部的聚变燃料,需要承受瞬时超高压和温度衝击。”
她按下展示柜旁的按钮,屏幕上立即跳出详细的材料数据:“我们通过磁控溅射与分子束外延交替沉积技术,在微米尺度上精细控制,形成了1352个功能梯度层,这种独特的分层设计,使得材料的各项性能得以优化。”
“具体来说,每层热膨胀係数从外到內递减,有效避免了在聚变反应瞬时超高温下的热应力集中导致的材料开裂。”
“而热导率则从外层的8.7w/m·k逐步提升到最內层的216w/m·k。”
黄慧慧指著跳动的数据,颇有些自豪地说,“这意味著热量能以极快的速度从高温区传导出去,最大限度地保护材料结构,確保靶丸在点火瞬间的稳定性。”
周宇听得非常专注,他没有打断黄慧慧的讲解,只是目光紧盯著屏幕上的数据,当黄慧慧说完,他才缓缓开口:“这个热导率梯度设计確实巧妙,能有效缓解热衝击。”
“不过,在极端雷射功率密度下,尤其是在多脉衝重复频率的工况下,材料內部会產生更复杂的应力波叠加效应。”
“你们在实验中,有没有观察到纳米晶层內部的晶界滑移或非晶化现象?以及,在高剂量中子辐照后,材料的韧性模量和疲劳寿命是否有明显的退化?”
他提出的问题並非简单的数据复述,而是深入到材料在更复杂、更严苛未来工况下的性能极限和微观损伤机制。
黄慧慧和旁边的研究员孙永华对视一眼,脸上都露出了些许惊讶的神色。
这些问题显然比他们准备的常规匯报內容要深入得多,甚至触及到了他们目前研究的前沿和挑战点。
卫宏其实来过很多次他们研究院,但都提不出这么专业的问题。
果然,科研大佬就是科研大佬,提出的问题都不一样。
郑叶院长在旁边听著,脸上露出了欣赏的笑容,他知道周宇的水平,也正是期待他能提出这样有深度的问题。
“慧慧,你继续,涉及核心的部分也可以说,卫总和周宇同志都是自己人,没必要隱瞒。”
得到郑叶的示意,黄慧慧接下往下说了。
“针对晶界滑移和非晶化现象,我们通过高分辨透射电镜和原位拉曼光谱进行了表徵。”
“在模擬多脉衝极端条件下,我们確实观察到了极少量局部区域的纳米晶粒边界有轻微形变跡象,但尚未达到显著的晶界滑移程度。”
“而非晶化现象,由於我们掺杂了釔元素进行晶界钝化和辐照损伤修復,並採用了非平衡沉积工艺,目前在实验剂量下,我们未观察到大面积的非晶化转变。”
她调了下屏幕上的图,指著一组复杂的曲线说:“至於韧性模量和疲劳寿命的退化,
这是核聚变材料面临的长期挑战。”
“在高剂量中子辐照后,我们通过纳米压痕测试和微观力学实验,確实检测到材料的断裂韧性有微量下降,但整体仍在可接受范围內,並且远优於现有材料。”
“疲劳寿命方面,我们正在通过加速老化实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擬进行长期预测,目前来看,优化后的层状结构能有效分散应力,延缓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
“我们还在探索引入自修復机制的可能性,比如通过热诱导相变来填补辐照损伤导致的微孔洞,进一步提升材料的服役寿命。”
“不过,这要等到下一阶段项目开展后,才会进行研究。”
周宇点点头,也没否认,转而问道:“这里有负责核聚变实验装置的同志吗?”
“我们目前用的装置是神光三號,也就是由工程物理研究院研製的一台高能量聚变雷射器,这台装置目前也是由他们派人在负责,技术负责人目前在核聚变实验室里面,要不我们过去?”
郑叶心想周宇应该是想看实际实验情况了,就主动提出去核聚变实验室。
“那太好了!我很想了解一下神光三號的整体运行逻辑和关键参数控制。特別是雷射的束匀性和脉衝整形,这对於靶丸的压缩效率至关重要。”
周宇自打学习了系统给的核聚变相关的雷射装置资料,一心想看下龙国的装置到底是什么样,现在有这样的机会,他当然不会放过。
郑叶陪同卫宏和周宇,快步走向核聚变实验室。一路上,郑叶简要地介绍了神光三號装置的歷史和目前取得的成就。
神光三號项目於上世纪末启动预研,歷经十多年攻关,终於在今年全面建成並投入运行,成为仅次於丑国惯性约束聚变装置的存在。
它的雷射系统能够產生纳秒级、兆焦耳量级的超高能量雷射脉衝,並通过复杂的光束传输和聚焦系统,將这些能量精確地匯聚到直径仅毫米级的靶丸上,模擬恆星內部的极端条件,从而实现核聚变反应。
丑国的国家点火装置nif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雷射聚变装置,拥有192束雷射,其总能量输出达到了1.8兆焦耳。
神光三號在雷射路数上有所不同,它能输出48束雷射,总输出能量在18万焦耳级別。
可以明显看出,其中有不小的差距。
但就算有这差距,神光三號也能排第二。
所以,可以看出,龙国的科研人员在这上面的投入。
这背后的差距,不仅仅是雷射束数量或总能量输出的简单数字。它意味著在每一个雷射放大器、每一片光学元件、每一个精密控制系统上,龙国的科研人员都必须付出数倍於对手的努力。
在面临核心技术封锁和外部压力时,他们不得不从零开始,自主攻克无数道技术难关,用更少的资源达到更优的效果。
能达到现有的成果,其实放眼整个蓝星,已经算是独一份的存在了。
周宇等人跟著郑叶等人走入核聚变实验室,神光三號装置技术人孙永华早就准备好了。
“周宇同志,卫总,郑院长!”孙永华快步迎上前,语气中带著难掩的兴奋,“欢迎来到神光三號主实验厅!我已经按照郑院长的指示,完成了雷射器预热和靶室抽真空,隨时可以进行一次实验!”
周宇再次看向不远处的球形装置,孙永华领会地说:“这就是神光三號的靶室,所有的雷射能量都会在这里匯聚,轰击我们製造的靶丸。”
孙永华指著球体中心的一个小窗口,那里安装著高精度的诊断设备,用於捕捉聚变反应的瞬时数据。
“现在就可以开始实验了吗?”周宇问道。
“当然可以。”
“雷射器能量加载中靶室真空度稳定.诊断系统就绪——”控制室里,清晰的语音提示不断传来,周宇等人站在控制室內,目不转晴盯著屏幕上的数据。
“五,四,三,二,一———·点火!”
隨著最后一声指令,一道道肉眼不可见的超强雷射束,在极短的时间內,从四面八方精准地轰击在靶室中央那毫米级的靶丸上。
透过诊断屏幕,一道耀眼的光斑瞬时亮起,隨即又迅速消散,整个过程快得难以置信。
但这已经代表了全世界最先进的水平。
孙永华指著屏幕上的数据曲线,面露喜色地解释道:“周宇同志,你看!雷射能量吸收效率达到90%以上,靶丸压缩比也符合预期,產生的x射线和中子信號都非常清晰。”
“这说明我们的雷射束匀性、脉衝整形以及靶丸的均匀性都达到了高標准,材料在瞬间高温高压下的表现也非常稳定!”
周宇毕竟是学习过系统资料的人,和孙永华等人的思维模式不太一样。
周宇仔细地盯看屏幕上那跳动的曲线,沉吟片刻后,缓缓开口:“孙工,这些数据確实非常令人振奋,说明神光三號的整体性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不过,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在多发次高重频运行模式下,也就是我们未来聚变电站所需的连续点火工况,靶室內的残余气体和碎片清除效率,以及雷射传输光路中光学元件的累积损伤,你们是如何评估和解决的?”
孙永华脸上的喜色渐渐收敛。
周宇没搭理他,继续说道:“我认为目前神光三號並没有发挥出实际的作用。”
他指向屏幕上依然显示著峰值数据的曲线,平静地说道:“我当然承认神光三號在单发次点火物理研究上的世界领先地位。”
“你们在雷射能量、束匀性、靶丸设计等方面的確做到了极致。”
“但是,”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锐利,“建设神光三號的最终目標是什么?是为了实现可控核聚变的能源应用,是为了建造聚变电站,对吗?”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科研人员:“一个聚变电站,需要的是每秒钟能重复点火数次甚至数十次的能力,並且能够稳定运行数年、数十年。”
“现在,神光三號的重复频率是多少?靶室在每次点火后,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恢復到下一次点火的真空度?靶丸碎片和反应產物对光学元件的侵蚀和污染,又是如何解决的?”
孙永华疑惑地盯著周宇,问:“那你的意思是————
“改变神光三號运行模式,比如你把单发次点火的能量適当降低,转而追求更高的重复频率。”
周宇说之前看了一眼卫宏对他的好感度,1020。
是所有人当中最高的。
孙永华立马摇头,说:“怎么能行,操作手册里面没有这么写。”
卫宏在旁皱眉,以他对周宇的了解,周宇不可能胡说。
操作手册很重要,但长久以来的经验告诉他,周宇的想法更重要。
“孙工,照他说的做。”
在大家都惊讶的时候,卫宏发话了。
孙永华倒吸了一口气,说:“卫总,这齣了事谁负责?”
卫宏皱眉,问周宇:“你说的操作方法,確实是在安全值范围內?”
“我確定。”
孙永华虽然仍有些犹豫,但在卫宏那不容置疑的眼神下,他深吸一口气,回到控制台,开始按照周宇的指示调整神光三號的运行参数:降低单发次雷射能量,大幅提升重复频率。
郑叶院长也站在周宇身旁,紧盯著屏幕上的各项数据。
他其实很篤定,他们的材料绝对不会有问题。
黄慧慧抱著手臂在一旁,心想这样调整有什么用?
他们的材料又不会受影响。
不过这次实验不仅是对神光三號新运行模式的探索,更是对周宇判断力的最大考验,
她有点期待实验结果没什么变化的时候,周宇这种大佬会有什么反应。
“雷射器能量已调整至150千焦耳——”
“重复频率设定为每分钟50发次”
“靶丸自动装填系统就绪—靶室真空度正在恢復—
控制室內的语音提示变得更加急促。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著新的“点火”指令。
“五,四,三,二,一——·点火!”
隨著指令下达,一道道雷射再次轰击靶丸。
然而,这一次,透过诊断屏幕,孙永华的脸色猛地一变,他指著屏幕上一处放大的特写画面,惊呼出声:“靶丸表面融化了!”
郑叶站在原地懵了。
黄慧慧大脑一片空白,下意识扑到了显示屏上。
不是,这数据和他们做实验时明显不一样!
周宇不是锦鲤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黄慧慧突然想起她经常混跡的玄学群里,有人说过,和锦鲤对应的,还有一种黑锦鲤这种“黑锦鲤”並非带来厄运,而是其存在本身会打破原有的平衡,让事物向著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无论是好是坏,都充满变数。
难道·周宇就是这种特殊的“黑锦鲤”?
还是说孙永华操作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