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受刺激了
其实在报纸转载香港媒体的消息之前,北电早已在第一时间就得知了赵坤在坎城获奖的消息,
兴奋的导演系同学们第一时间就在校门口掛出了硕大的横幅。
“热烈祝贺我校导演系老师赵坤导演执导的《霸王別姬》荣获第45届坎城国际电影节金棕櫚大奖!”
尤其导演系三个字特別突出。
也难怪导演系上下如此,之前就因为摄影系的张一谋斩获金熊奖之后,就一直压导演系一头。
而去年赵坤获得金狮奖时,因为电影尺度问题,加之又是香港电影,上头要求低调,没办法大张旗鼓地宣传。
但现在赵坤不但获得了金狮奖更斩获了金棕櫚奖,其含金量远远超过了金熊奖,而且还是北电青影厂正儿八经出品的电影,使得导演系这次彻底扬眉吐气了。
虽说目前电影局关於《霸王別姬》的审查还没有最后的结果,但电影学院已经顾不得这些了,
儘可能地將声势造出去,造成既成事实,以便让电影局在审查方面適当妥协。
要知道这是华语电影第一次获得纳电影节的金棕櫚奖,而且赵坤此时获奖还意味中国內地导演將欧洲三大电影节的最高奖项全都包圆了。
这已经不是电影界的事情,更关乎中国电影、中国文化在国际上创造了一个新的歷史,意义极其深远。
在这种背景下,很容易能激发全国人民的自豪感,这样的电影还愁卖不出去拷贝吗?
要是真的因为审查问题不能在国內上映,青影厂包括北电岂不是亏大发了。
所以,今天一大早沈院长急匆匆地前往电影局,更放出豪言,电影局如果还卡著不放,那么他就去找部里的田领导,必须要让这部优秀电影和全国的观眾见面。
消息隨之迅速在隔壁的北影厂传来。
“知道么,《霸王別姬》拿了金棕櫚奖!”
“真的还是假的?”
“当然是真的,电影学院门口横幅都掛出来了!”
“哎呀,赵坤牛逼啊,去年金狮奖,今年金棕櫚奖,都超过张一谋了。”
“早就超过了好吧,人家还拿过一次柏林最佳导演呢,这个奖可比老张去年在坎城拿了个什么特別奖可强多了。”
“哎,这下凯哥可难过嘍!当初人家哭著喊著请他执导,可他硬是看不上,结果被赵坤捡了便宜。”
“这怎么叫捡便宜呢,人家赵坤导演实力摆在那儿。”
不得不说,《霸王別姬》名义上是青影厂出品的,但说实话北影厂出力甚大,各个幕后车间差不多一大半都参与了拍摄,而且赵坤出手还特別大方,除了按照合同付款给北影厂之外,杀青后给有参与拍摄的演员和幕后工作人员都发了一个红包。
不多,就五百块,按照香港的標准非常寒酸,但对於大部分的北影厂职工来说,这都已经快顶他们两个月的工资了。
於是乎赵坤成功地贏得了这些工作人员的好感,更为关键的是他们同样是《霸王別姬》的参与者和创作者,电影获奖他们自然也有与有荣焉。
“哎,你说,之前冒出来一个张一谋就不得了了,现在赵坤更是连拿了金狮奖和金棕櫚奖,咱们北影厂啥时候也能拿个奖啊?”
说起来当年南北二谢是导演界响噹噹的人物,一个是上影厂的谢晋,另一个就是北影厂的谢铁黎。
两大製片厂可谓一时瑜亮。
可如今,上影厂的谢晋依旧活跃在第一线,去年的一部《清凉寺的钟声》口碑和票房都不错。
而北影厂隨著《红楼梦》大电影的失败彻底陷入了低谷。
虽说厂里目前集中了一大批所谓第五代的精英导演,可能拿得出的作品寥寥。
“喉—”
听的人深深嘆了一口气。
怎么说呢?
目前厂里挑大樑的几位导演,田壮也好,陈凯哥也罢,哦还有李少虹,都是北影厂自家的子弟。一个个看起来都牛逼哄哄的,可是—.—
有些话,好说不好听啊!
但有人不服气,忍不住道:“我看他们就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开口闭口都是艺术,可你倒是拍出来啊,结果是什么?也就是在国內猴子称大王,拿到国外去啥也不是。我看那———“
这个年纪不大的道具还想继续炮轰,旁边的人赶紧拉了拉他,小声道:“別说了!”
道具一抬头就看见田壮拎著个包从走廊的拐角处走出来。
只见他穿著一件白衬衫,鬍子拉碴,看到他们还是和往常一样笑著点头打招呼,然后朝编导办公室走去。
眾人目送他背影,突然有人开口:“哎,你说刚才他听见了没有?”
......
田壮当然听见了,不过他一点都不在乎,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作为北影厂第一任厂长的儿子,他在北影厂甚至是整个中国电影圈的背景要远比陈大导和李少虹之流深厚的多。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背景使得他还未毕业就有机会导演片子,也使得他成为北电78级的带头大哥。
当年张一谋、张军釗他们为了能够拍电影不惜赌上自己的职业生命时,他早已是想拍什么就能拍什么。
整个八十年代,他拍了很多片子,但每一部都扑街。套用一句別人对他的评价就是,要拷贝没拷贝,要口碑没口碑。倘若是別人,早就失去了执导的机会,但只要他想拍,永远有资源供其挥霍。
这不,就算如今北影厂很困难,还是有日本的投资商找上门来请他拍电影。
为什么呢?
个中缘由不容细表,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於是他请莫言和刘毅然帮他写了个有关黄河的剧本《大水》。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他眼里这条母亲河既造福也造灾,但“母亲”再丑也是“母亲”
可惜本子递上去就给毙了。
《大水》不能拍了,但日本的投资商还是很体贴地问他“还有什么想拍的?”
他一直认为那个时期是特別重要的年代,他对那一时期的歷史很感兴趣。决定拍一个那段歷史的戏,把自己身边的所见所闻融合在一起。
而且他还想起小时候生活的院子里发生的故事,比如隔壁的叔叔每个秋天都带著他们到房顶上放风箏等等。
日本的投资商对他的想法非常感兴趣,表示一定大力支持。
这次他找来了志同道合的北影厂编剧肖矛,一起商量了结构、人物关係、细节等等,了將近一年时间,终於创作完成了电影剧本《蓝风箏》。
可问题来了,之前《霸王別姬》就因为电影中有那个时代的故事情节审查迟迟未过,而他的《蓝风箏》从头到尾通篇都是。
开始他有点担心,生怕这部《蓝风箏》步《大水》的后尘。但《霸王別姬》的成功,尤其还拿到了金棕櫚奖,使他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一定要把这部电影拍出来。
为什么要当导演?
是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亦或是坚定自己的创作理念?
相比陈大导追求那种史诗化的宏大敘事,他更愿意通过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身不由己来展现一个时代。
其实在报纸转载香港媒体的消息之前,北电早已在第一时间就得知了赵坤在坎城获奖的消息,
兴奋的导演系同学们第一时间就在校门口掛出了硕大的横幅。
“热烈祝贺我校导演系老师赵坤导演执导的《霸王別姬》荣获第45届坎城国际电影节金棕櫚大奖!”
尤其导演系三个字特別突出。
也难怪导演系上下如此,之前就因为摄影系的张一谋斩获金熊奖之后,就一直压导演系一头。
而去年赵坤获得金狮奖时,因为电影尺度问题,加之又是香港电影,上头要求低调,没办法大张旗鼓地宣传。
但现在赵坤不但获得了金狮奖更斩获了金棕櫚奖,其含金量远远超过了金熊奖,而且还是北电青影厂正儿八经出品的电影,使得导演系这次彻底扬眉吐气了。
虽说目前电影局关於《霸王別姬》的审查还没有最后的结果,但电影学院已经顾不得这些了,
儘可能地將声势造出去,造成既成事实,以便让电影局在审查方面適当妥协。
要知道这是华语电影第一次获得纳电影节的金棕櫚奖,而且赵坤此时获奖还意味中国內地导演將欧洲三大电影节的最高奖项全都包圆了。
这已经不是电影界的事情,更关乎中国电影、中国文化在国际上创造了一个新的歷史,意义极其深远。
在这种背景下,很容易能激发全国人民的自豪感,这样的电影还愁卖不出去拷贝吗?
要是真的因为审查问题不能在国內上映,青影厂包括北电岂不是亏大发了。
所以,今天一大早沈院长急匆匆地前往电影局,更放出豪言,电影局如果还卡著不放,那么他就去找部里的田领导,必须要让这部优秀电影和全国的观眾见面。
消息隨之迅速在隔壁的北影厂传来。
“知道么,《霸王別姬》拿了金棕櫚奖!”
“真的还是假的?”
“当然是真的,电影学院门口横幅都掛出来了!”
“哎呀,赵坤牛逼啊,去年金狮奖,今年金棕櫚奖,都超过张一谋了。”
“早就超过了好吧,人家还拿过一次柏林最佳导演呢,这个奖可比老张去年在坎城拿了个什么特別奖可强多了。”
“哎,这下凯哥可难过嘍!当初人家哭著喊著请他执导,可他硬是看不上,结果被赵坤捡了便宜。”
“这怎么叫捡便宜呢,人家赵坤导演实力摆在那儿。”
不得不说,《霸王別姬》名义上是青影厂出品的,但说实话北影厂出力甚大,各个幕后车间差不多一大半都参与了拍摄,而且赵坤出手还特別大方,除了按照合同付款给北影厂之外,杀青后给有参与拍摄的演员和幕后工作人员都发了一个红包。
不多,就五百块,按照香港的標准非常寒酸,但对於大部分的北影厂职工来说,这都已经快顶他们两个月的工资了。
於是乎赵坤成功地贏得了这些工作人员的好感,更为关键的是他们同样是《霸王別姬》的参与者和创作者,电影获奖他们自然也有与有荣焉。
“哎,你说,之前冒出来一个张一谋就不得了了,现在赵坤更是连拿了金狮奖和金棕櫚奖,咱们北影厂啥时候也能拿个奖啊?”
说起来当年南北二谢是导演界响噹噹的人物,一个是上影厂的谢晋,另一个就是北影厂的谢铁黎。
两大製片厂可谓一时瑜亮。
可如今,上影厂的谢晋依旧活跃在第一线,去年的一部《清凉寺的钟声》口碑和票房都不错。
而北影厂隨著《红楼梦》大电影的失败彻底陷入了低谷。
虽说厂里目前集中了一大批所谓第五代的精英导演,可能拿得出的作品寥寥。
“喉—”
听的人深深嘆了一口气。
怎么说呢?
目前厂里挑大樑的几位导演,田壮也好,陈凯哥也罢,哦还有李少虹,都是北影厂自家的子弟。一个个看起来都牛逼哄哄的,可是—.—
有些话,好说不好听啊!
但有人不服气,忍不住道:“我看他们就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开口闭口都是艺术,可你倒是拍出来啊,结果是什么?也就是在国內猴子称大王,拿到国外去啥也不是。我看那———“
这个年纪不大的道具还想继续炮轰,旁边的人赶紧拉了拉他,小声道:“別说了!”
道具一抬头就看见田壮拎著个包从走廊的拐角处走出来。
只见他穿著一件白衬衫,鬍子拉碴,看到他们还是和往常一样笑著点头打招呼,然后朝编导办公室走去。
眾人目送他背影,突然有人开口:“哎,你说刚才他听见了没有?”
......
田壮当然听见了,不过他一点都不在乎,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作为北影厂第一任厂长的儿子,他在北影厂甚至是整个中国电影圈的背景要远比陈大导和李少虹之流深厚的多。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背景使得他还未毕业就有机会导演片子,也使得他成为北电78级的带头大哥。
当年张一谋、张军釗他们为了能够拍电影不惜赌上自己的职业生命时,他早已是想拍什么就能拍什么。
整个八十年代,他拍了很多片子,但每一部都扑街。套用一句別人对他的评价就是,要拷贝没拷贝,要口碑没口碑。倘若是別人,早就失去了执导的机会,但只要他想拍,永远有资源供其挥霍。
这不,就算如今北影厂很困难,还是有日本的投资商找上门来请他拍电影。
为什么呢?
个中缘由不容细表,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於是他请莫言和刘毅然帮他写了个有关黄河的剧本《大水》。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他眼里这条母亲河既造福也造灾,但“母亲”再丑也是“母亲”
可惜本子递上去就给毙了。
《大水》不能拍了,但日本的投资商还是很体贴地问他“还有什么想拍的?”
他一直认为那个时期是特別重要的年代,他对那一时期的歷史很感兴趣。决定拍一个那段歷史的戏,把自己身边的所见所闻融合在一起。
而且他还想起小时候生活的院子里发生的故事,比如隔壁的叔叔每个秋天都带著他们到房顶上放风箏等等。
日本的投资商对他的想法非常感兴趣,表示一定大力支持。
这次他找来了志同道合的北影厂编剧肖矛,一起商量了结构、人物关係、细节等等,了將近一年时间,终於创作完成了电影剧本《蓝风箏》。
可问题来了,之前《霸王別姬》就因为电影中有那个时代的故事情节审查迟迟未过,而他的《蓝风箏》从头到尾通篇都是。
开始他有点担心,生怕这部《蓝风箏》步《大水》的后尘。但《霸王別姬》的成功,尤其还拿到了金棕櫚奖,使他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一定要把这部电影拍出来。
为什么要当导演?
是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亦或是坚定自己的创作理念?
相比陈大导追求那种史诗化的宏大敘事,他更愿意通过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身不由己来展现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