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同学
之前说过,原时空中《霸王別姬》在內地先是全面禁映,在夏纳获得金棕櫚奖之后才获准公映,但是不能参加金鸡百等奖项的评选。
这显然是双方妥协的结果。
但这次赵坤採取了迴避的態度,你要怎么样我都服从,不能在內地上映我也无所谓。
说到底就像贸易谈判一样,我一下子把关税提得很高,就是希望你能来找我谈。可你不来谈,甚至不卖给我货了,那你的关税提的再高也白搭。
好在田领导一向对赵坤很欣赏,也见证了赵坤的成长。作为一名提拔起来的年富力强的干部,他並没有过去那种顽固思维,属於改革派。
为此,他专门请示了有关方面的大领导,加之沈院长他们也在发力,更重要的是《霸王別姬》拿了金棕櫚奖。
其实很多领导都喜欢看电影,要不然过去也不会存在那么多的內参片了,也有不少是爱好京剧的。
在看过《霸王別姬》之后首先明確了这是一部好电影,毕竟是歷史的一部分,没啥好说的。
领导一发话,所有问题迎刃而解。才有了这一纸审查结果的通知。
赵坤从郑老师和沈院长的隱晦的讲述中得知了些许內情。』
当然这些对他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过审了,电影可以上了。
说起来有些滑稽,当审查意见尚未出炉时,各方面的情绪是被刻意压制的,就像弹簧一样越压越紧,以至於当审查通过,释放的一剎那,爆发力惊人。
於是在之后的几天,赵坤接连参加了十几场的活动,央视和多家媒体的专访,各种座谈会、表彰会等等,甚至还收到首都各大知名院校的邀请,请他做讲演。
赵坤除了在自家学校一一北电开了一场报告会之外,对其他的邀约敬谢不敏。
不是他刻意要摆架子,而是自己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一个搞艺术的,一个曾经的学渣,就別装什么文化人了。
北影厂洗印车间那边也是热火朝天,开足马力印製《霸王別姬》的拷贝,据中影公司那边传来消息,下面省级分公司的订购相当踊跃,首批將印製300个拷贝。
这是继张一谋的《红高梁》之后,第一次出现这么大的拷贝订购量,大家对市场的预期相当看好,同时也想趁著《霸王別姬》斩获金棕櫚奖这一波热度,將日渐萎靡的內地电影市场注入一记强心针。
如此一来,不仅是发行方中影高兴,下面的省级分公司高兴,出品方青影厂很高兴,
获得订单的北影厂很高兴,电影局也同样很高兴。
唯一不高兴的可能就是那些当初提出反对意见的所谓专家们。
赵坤在表彰会上见到了田领导,也见到了之前隔空较量过的滕局,滕局依旧和蔼可亲,赵坤自然还是非常好地维持了自己一惯谦虚谨慎的人设。
青影厂,放映室。
赵坤看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冬春的日子》的初剪版本。
当灯光亮起,王晓帅就迫不及待地问道:“坤导,怎么样?”
隨著赵坤声名鹊起,在圈內大家都很客气地称呼他一声“赵坤导演”,身边则亲切地称他为“坤导”。
王晓帅也不例外,儘管他们是四年同窗,以前都是一口一个“阿坤”叫著,如今改口称呼“坤导”毫无违和感。
倒是坐在他旁边的楼燁略显不自然。
当初在学校里,两个闷葫芦本就没啥交集,毕业后也没有联繫。
说实话,当初听到了赵坤拿到柏林电影节的小金熊,楼燁第一个反应是不敢相信。就好像原先班里吊车尾的存在,竟然成了高考状元一样,令人匪夷所思。
接著赵坤连续斩获柏林最佳导演、威尼斯金狮奖和现在的坎城金棕櫚奖,这些对於中国电影导演来说为之终身奋斗的目標,在赵坤这边竟然如探囊取物一般的。
对此,楼燁早就麻了,甚至產生了一种特別不自信的感觉。
常常问自己,到底差了哪儿呢?
拍电影怎么这么难呢?
但看过赵坤执导的那几部电影之后,又不由心服口服。
很难想像,一个导演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內,自编自导,拍出风格完全迥异的电影,甚至还是开创性。
那么剩下的只有一种解释,赵坤是天才。
之前的种种不过是潜龙在渊,如今是隨云上天,飞龙在天。
毕业这几年,楼燁混的並不如意,至今都没有拍上电影,平时顶多就是给人拍拍gg和音乐电视。
多说一句,后世刘欢演唱的那首火遍大江南北,鼓励下岗工人树立信心,积极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的那首《从头再来》的mv就是楼燁拍的。
mv的故事情节在风雨中的老国企厂房和家属楼展开,呈现了一个家庭在这里工作、生活,获得荣誉,又在困境中奋起的场景,也插入了下岗工人各种再就业形式的纪实画面。
伴隨著刘欢那凝重豪迈的歌声,画面以独特而流畅的敘事方式,讲述了歌曲中主人公的坎坷遭际,透过幅幅带有新闻纪实风格的画面的闪回组接,呈现了主人公昔日的自豪荣光,企业改革过程中面临下岗的严峻现实,以及永不服输、从头再来的豪迈与悲壮。
画面组接包孕了歌曲的主题,反映了时代的普遍现象,也引起观眾的共鸣。这种围绕主人公命运的敘事方式,將画面与旋律融为一体,以至歌曲似乎退居其次,而画面的衝击力更强。
这无疑充分展现了楼燁对画面的创作能力,但和后世楼燁诸多作品风格相比,似乎又充满了诡异和讽刺。
有些人不是不会拍主旋律,而是压根就不愿意拍。
或者说,在衣食无忧之下,骨子里就有种桀驁不驯。
楼燁今天是作为王晓帅副导演的身份出现在赵坤面前,没有老同学久別重逢的激动,
彼此反应都是淡淡。
赵坤当然清楚这货的德性,很多越是沉默寡言的人,性格越是执。
当然也有人所谓的“坚持”或者“特立独行”不过是装逼,比如姜闻。
相比之下,赵坤更喜欢身段柔软的王晓师。
事实也证明了这点,王晓帅是最快拿出成品来的。
相比记忆中的那部时长只有七十多分钟,且是黑白画面的《冬春的日子》,赵坤刚刚看到的画面更加精良,但似乎又缺了一种味道。
大概是先入为主吧。
当然整部电影的构图毫无问题,甚至可以说是相当优秀,毕竟除了王晓帅和楼燁两个本身就是学画画出身的导演之外,影片中的两位男女主角更是目前尚未冒头的著名画家。
赵坤在看的时候甚至还在想是不是找这两位去买几幅画。
可能在镜头语言上稍微有点瑕疵,不够酷炫,略显沉闷。
还有就是因为初剪版本的缘故,在剧情上看起来显得有点长。
赵坤回头看了看王晓帅期待的目光,笑了笑道:“这是你的第一部作品,我就不发表意见了,就是在剪辑上再做的精细些,回头我帮你推荐。想去柏林还是威尼斯?”
“..—”
王晓帅瞪大眼晴望著赵坤,良久才道:“坤导,你没有跟我开玩笑吧?”
(还有)
之前说过,原时空中《霸王別姬》在內地先是全面禁映,在夏纳获得金棕櫚奖之后才获准公映,但是不能参加金鸡百等奖项的评选。
这显然是双方妥协的结果。
但这次赵坤採取了迴避的態度,你要怎么样我都服从,不能在內地上映我也无所谓。
说到底就像贸易谈判一样,我一下子把关税提得很高,就是希望你能来找我谈。可你不来谈,甚至不卖给我货了,那你的关税提的再高也白搭。
好在田领导一向对赵坤很欣赏,也见证了赵坤的成长。作为一名提拔起来的年富力强的干部,他並没有过去那种顽固思维,属於改革派。
为此,他专门请示了有关方面的大领导,加之沈院长他们也在发力,更重要的是《霸王別姬》拿了金棕櫚奖。
其实很多领导都喜欢看电影,要不然过去也不会存在那么多的內参片了,也有不少是爱好京剧的。
在看过《霸王別姬》之后首先明確了这是一部好电影,毕竟是歷史的一部分,没啥好说的。
领导一发话,所有问题迎刃而解。才有了这一纸审查结果的通知。
赵坤从郑老师和沈院长的隱晦的讲述中得知了些许內情。』
当然这些对他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过审了,电影可以上了。
说起来有些滑稽,当审查意见尚未出炉时,各方面的情绪是被刻意压制的,就像弹簧一样越压越紧,以至於当审查通过,释放的一剎那,爆发力惊人。
於是在之后的几天,赵坤接连参加了十几场的活动,央视和多家媒体的专访,各种座谈会、表彰会等等,甚至还收到首都各大知名院校的邀请,请他做讲演。
赵坤除了在自家学校一一北电开了一场报告会之外,对其他的邀约敬谢不敏。
不是他刻意要摆架子,而是自己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一个搞艺术的,一个曾经的学渣,就別装什么文化人了。
北影厂洗印车间那边也是热火朝天,开足马力印製《霸王別姬》的拷贝,据中影公司那边传来消息,下面省级分公司的订购相当踊跃,首批將印製300个拷贝。
这是继张一谋的《红高梁》之后,第一次出现这么大的拷贝订购量,大家对市场的预期相当看好,同时也想趁著《霸王別姬》斩获金棕櫚奖这一波热度,將日渐萎靡的內地电影市场注入一记强心针。
如此一来,不仅是发行方中影高兴,下面的省级分公司高兴,出品方青影厂很高兴,
获得订单的北影厂很高兴,电影局也同样很高兴。
唯一不高兴的可能就是那些当初提出反对意见的所谓专家们。
赵坤在表彰会上见到了田领导,也见到了之前隔空较量过的滕局,滕局依旧和蔼可亲,赵坤自然还是非常好地维持了自己一惯谦虚谨慎的人设。
青影厂,放映室。
赵坤看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冬春的日子》的初剪版本。
当灯光亮起,王晓帅就迫不及待地问道:“坤导,怎么样?”
隨著赵坤声名鹊起,在圈內大家都很客气地称呼他一声“赵坤导演”,身边则亲切地称他为“坤导”。
王晓帅也不例外,儘管他们是四年同窗,以前都是一口一个“阿坤”叫著,如今改口称呼“坤导”毫无违和感。
倒是坐在他旁边的楼燁略显不自然。
当初在学校里,两个闷葫芦本就没啥交集,毕业后也没有联繫。
说实话,当初听到了赵坤拿到柏林电影节的小金熊,楼燁第一个反应是不敢相信。就好像原先班里吊车尾的存在,竟然成了高考状元一样,令人匪夷所思。
接著赵坤连续斩获柏林最佳导演、威尼斯金狮奖和现在的坎城金棕櫚奖,这些对於中国电影导演来说为之终身奋斗的目標,在赵坤这边竟然如探囊取物一般的。
对此,楼燁早就麻了,甚至產生了一种特別不自信的感觉。
常常问自己,到底差了哪儿呢?
拍电影怎么这么难呢?
但看过赵坤执导的那几部电影之后,又不由心服口服。
很难想像,一个导演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內,自编自导,拍出风格完全迥异的电影,甚至还是开创性。
那么剩下的只有一种解释,赵坤是天才。
之前的种种不过是潜龙在渊,如今是隨云上天,飞龙在天。
毕业这几年,楼燁混的並不如意,至今都没有拍上电影,平时顶多就是给人拍拍gg和音乐电视。
多说一句,后世刘欢演唱的那首火遍大江南北,鼓励下岗工人树立信心,积极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的那首《从头再来》的mv就是楼燁拍的。
mv的故事情节在风雨中的老国企厂房和家属楼展开,呈现了一个家庭在这里工作、生活,获得荣誉,又在困境中奋起的场景,也插入了下岗工人各种再就业形式的纪实画面。
伴隨著刘欢那凝重豪迈的歌声,画面以独特而流畅的敘事方式,讲述了歌曲中主人公的坎坷遭际,透过幅幅带有新闻纪实风格的画面的闪回组接,呈现了主人公昔日的自豪荣光,企业改革过程中面临下岗的严峻现实,以及永不服输、从头再来的豪迈与悲壮。
画面组接包孕了歌曲的主题,反映了时代的普遍现象,也引起观眾的共鸣。这种围绕主人公命运的敘事方式,將画面与旋律融为一体,以至歌曲似乎退居其次,而画面的衝击力更强。
这无疑充分展现了楼燁对画面的创作能力,但和后世楼燁诸多作品风格相比,似乎又充满了诡异和讽刺。
有些人不是不会拍主旋律,而是压根就不愿意拍。
或者说,在衣食无忧之下,骨子里就有种桀驁不驯。
楼燁今天是作为王晓帅副导演的身份出现在赵坤面前,没有老同学久別重逢的激动,
彼此反应都是淡淡。
赵坤当然清楚这货的德性,很多越是沉默寡言的人,性格越是执。
当然也有人所谓的“坚持”或者“特立独行”不过是装逼,比如姜闻。
相比之下,赵坤更喜欢身段柔软的王晓师。
事实也证明了这点,王晓帅是最快拿出成品来的。
相比记忆中的那部时长只有七十多分钟,且是黑白画面的《冬春的日子》,赵坤刚刚看到的画面更加精良,但似乎又缺了一种味道。
大概是先入为主吧。
当然整部电影的构图毫无问题,甚至可以说是相当优秀,毕竟除了王晓帅和楼燁两个本身就是学画画出身的导演之外,影片中的两位男女主角更是目前尚未冒头的著名画家。
赵坤在看的时候甚至还在想是不是找这两位去买几幅画。
可能在镜头语言上稍微有点瑕疵,不够酷炫,略显沉闷。
还有就是因为初剪版本的缘故,在剧情上看起来显得有点长。
赵坤回头看了看王晓帅期待的目光,笑了笑道:“这是你的第一部作品,我就不发表意见了,就是在剪辑上再做的精细些,回头我帮你推荐。想去柏林还是威尼斯?”
“..—”
王晓帅瞪大眼晴望著赵坤,良久才道:“坤导,你没有跟我开玩笑吧?”
(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