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节
('<!--<center>AD4</center>-->\n\t\t\t\t 觉得这假设有些不可思议,大概是年少时太天马行空,便没去细想。毕竟这些年来,他只要先生能回来就好,其他的他都可以不去追究。<br/><br/> “先生要是不愿意说就不说。”赵政握住他的手,轻轻在他掌心挠了挠,迁就道:“学生只是偶尔有些好奇。”<br/><br/> “不是不愿意,只是无从说起。”<br/><br/> 嬴政反握住他的手,也理解赵政的心情。半晌,他调整了情绪,平静道:“有些事,我一个人知道就够了。”<br/><br/> 作者有话要说: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br/><br/> ——引用自李鸿章《入都》<br/><br/> 原句:<br/><br/>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 Y_u 封侯。<br/><br/>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能与言者难有二三<br/><br/> ——引用自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二》<br/><br/> 原句:<br/><br/> 不如意事常□□,可与人言无二三。<br/><br/> 成也李斯败也李斯引用的啥大家应该都知道<br/><br/> 接下来赵高基本不会出场了<br/><br/> 再出场大概就是被用尽各种酷刑、想死都死不了的状态<br/><br/> 但是说真的<br/><br/> 赵高这种人,任何方法都不能解恨<br/><br/> 就很无奈<br/><br/> 第52章大王和赵婴<br/><br/> 东宫里,太子殿下玩够了才懒洋洋的坐到案席后读书,他摊开书本,找到了上次学习的那一页,温习一边。<br/><br/> 刚刚洗完脸的庄喜看见他好不容乖巧下来,松了一口气,四下一望,不禁疑惑:“少傅去公子那里还没会来?”<br/><br/> 赵宪趴在案上嘟着嘴道:“我让人去请了,子婴叔叔应该不会为难先生吧。”<br/><br/> 话未落,门外宫人有宫人请见。<br/><br/> 侍官手中带了一份卷轴帛书:“大王有令,殿下识字律法之事,暂委庄喜。”<br/><br/> 拿着手巾擦脸的庄喜目瞪口呆,反应过来后立刻扑通跪下来接令书。<br/><br/> 赵宪倒并不是多么吃惊,只是好奇道:“赵高先生呢?”<br/><br/> 侍官恭谨道:“被子婴公子暂留在长安宫,印绶已除。”<br/><br/> “哦……你下去吧。”赵宪反应不是很大,仿佛早就料想到。<br/><br/> 他托着腮看了眼跪在地上拿着诏令发抖的庄喜,叹气:“唉,我暂时不能欺负你了。虽然是暂时让你教我,但是父王这么做,基本就是要让你代替赵高了。你小心点啊,没给你印绶前不要犯错。”<br/><br/> “这这这……”庄喜一头雾水:“殿下,这是怎么回事啊……?”<br/><br/> 赵宪古灵精怪地转了转眼睛:“我猜可能是子婴叔叔不喜欢赵高,想收拾他?”父王那么喜欢叔叔,肯定由着他啦。<br/><br/> “……可是子婴公子好像跟赵高没什么过节啊?”<br/><br/> 赵宪叹息:“到底是你是先生还是我是先生啊……这些问题应该是你来回答我才对!”<br/><br/> 庄喜道:“这……殿下,不去看看吗?”<br/><br/> 赵宪翻了个大白眼:“父王这时候派人过来,就是暗示我不要去求情。我去了不但没用,反而惹父王不悦。还是回头再偷偷去看看吧!”<br/><br/> “好,也好。那臣去准备一下。”<br/><br/> 赵宪点点头:“去吧!”<br/><br/> 庄喜揣着他的手巾走到偏室,想到屏风后去换身衣服,却撞到一个小宫人身上。那宫人像是一直站在这里的,庄喜定神看了看,发现是赵高身边那个很受器重的宫人,不由道:“吴质?你怎么……”<br/><br/> 吴质手里捧着几卷书籍,刚才就站在这里了,外面的话他听得一清二楚,忙道:“赵高少傅先前吩咐下人送书过来……”<br/><br/> 庄喜没有多想,想到赵高已经伸手去拿那些书籍:“是教授殿下的书吗?先给我吧。”<br/><br/> 吴质忙将东西给了他:“下人告退。”<br/><br/> 庄喜拿了书籍,回头看了眼匆匆离开的吴质,总觉得今<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天的吴质好像有点慌手慌脚的。<br/><br/> 吴质是从偏室绕到后殿,走了偏门离开的,他出了东宫就直奔甘泉宫那边去了,手里紧紧攥着赵高留给他的信封。<br/><br/> 但是走到半路,四下无人,他忽然顿住脚步。想到刚才听见的,赵高可能出事了,他鬼使神差地将那封信拆开了。<br/><br/> 这信没有封口,即便拆了也看不出来。吴质抽出信封,发现这字迹与赵高平时的大不一样,刻意掩盖了平时的书写习惯,瞧着像是另一个人写的。<br/><br/> 他一目十行地看完,末了倒吸一口凉气。<br/><br/> 这……<br/><br/> 这上面写的,竟是赵婴以色侍君蛊惑上听,暗害贤臣,要项闾劝说赵太后以此事策动宗室及朝臣,将赵婴处置,美名曰清君侧。再由赵太后以母亲身份出面,从朝臣中选出一些贤良淑德的女子来纳入宫中,为大王早日诞下亲生子嗣。<br/><br/> 至于宗室,则以清君侧有功为由,助其中一二进入朝堂。<br/><br/> 吴质拿着信的手一度颤抖不已。他第一反应就是不能把这信交给项闾。<br/><br/> 他这些年在赵高身边耳濡目染,对宫里的利害关系看得也算清楚。赵太后曾经和嫪毐一手遮天把持朝政,甚至可以与吕不韦抗衡,又有太后的身份,权势盛时连大王都奈何不得,如今这老女人失势已久,被软禁甘泉宫,怕是一直心有不甘,赵高这封信无疑是给她一个卷土重来的机会。<br/><br/> 在大王没有大权独揽之前,秦国宗室与朝臣和外戚一直分庭抗礼。赵太后和嫪毐出事、华阳太后逝世、昌平君谋逆这几件事后,外戚基本已经没了气数。<br/><br/> 至于宗室,大王重用朝臣,并不相信宗室,除去几个年长有资历的,宗室也再成不了气候。<br/><br/> 倘若此事成功,朝臣能因此与王上沾亲带故,自然无话可说,赵太后也能趁此为宗室谋得一席之地,两边皆大欢喜,太后即便不能回到当初盛极时,至少也能在两方积攒起一些威严。毕竟她是王上生母,身份上有天然优势,以后再有什么事无法劝动大王时,两方都会不约而同请她出面。<br/><br/> 当初嬴嫚的事不就是如此?只要有第一个女人进了宫,总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现在出了赵婴这种丑事,大王并不占优势,朝臣和宗室恐怕咬死了这一点为自己谋取利益。<br/><br/> 吴质立刻将信封收起。<br/><br/> 他们这些宫人这辈子都不能指望像赵高那样一步青云,那是少之又少的特例,大多数都是侍奉别人到死,更别说得近王上身侧,远远的看一眼都已是比外面的人幸运了不知道多少。<br/><br/> 可是若能事成,太后就是一条直达顶端的捷径。<br/><br/> 吴质眼底亮起了一线光芒。他甚至觉得,赵高之所以没有将这信封存,或许就是等着自己来打开的。<br/><br/> 项闾的本事他是知道的,谨慎胆小难以成事,哪里担得起这样的重任。但是他不在甘泉宫,有些事只能由项闾去做。<br/><br/> 同样的,罪也可以让项闾去背。<br/><br/> 吴质忙将那信封贴着心口藏好了,大步往甘泉宫走去。<br/><br/> 甘泉宫外,项闾见到了吴质。<br/><br/> 项闾曾在东宫侍奉太子殿下,与吴质是老相识了,他知道吴质受赵高器重,赵高是他的救命恩人,所以即便最近在甘泉宫他颇得太后青睐,也没有在吴质面前颐指气使。<br/><br/> 项闾恭恭敬敬地向吴质行了礼,还未行完,吴质忽然将他拉到身旁,走到僻静的角落里,焦急<br/>\t\t\t\n\t\t\t\n\t\t\t', '\t')